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汉后期士风之转变及其原因探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牟发松 李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3期267-273,共7页
The upright and outspoken ethos of the well\|known elites under the disaster of Party Sanction wa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East Han’s common practice. In fact, East Han ’s general mood of elites ha... The upright and outspoken ethos of the well\|known elites under the disaster of Party Sanction wa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East Han’s common practice. In fact, East Han ’s general mood of elites had got several alternations. The occurrence of its change was based on deep 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In later period of the dynasty, while the quantity of Confucian scholars increased sharply, the influence of eunuch class inflate as well so that the fight for political resources between these two paties became more fierce. The conflict enhanced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elites and changed their ethos to upright and outspoken fashion from an attitude to shirk principled struggle so as to protect one’s interest and safety . As the result of the conflict, the Party Sanction incident occurred. The horrible disaster of the Party Sanction made the elites ethos changed, the upright and outspoken fashion disappeared. Most of the elites chose the attitude to evade politic so as to protect their lives first, or in a tactful way to continue their strug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士风 党锢之祸
下载PDF
汉代三老:“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地方社会领袖 被引量:34
2
作者 牟发松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93,共11页
奠基于汉高祖的汉代乡县三老制度,确立了三老“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双重身份和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地位。这一特殊的身份、地位,使三老在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权之间,具有独特的媒介、缓冲和沟通功能,并享有很高的声望。三老制是汉代地方... 奠基于汉高祖的汉代乡县三老制度,确立了三老“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双重身份和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地位。这一特殊的身份、地位,使三老在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权之间,具有独特的媒介、缓冲和沟通功能,并享有很高的声望。三老制是汉代地方统治体制设计中的高明所在。两汉长治久安,号称盛世,与这类政治设计不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三老 吏比 地方社会领袖
下载PDF
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唐代的南朝化倾向 被引量:12
3
作者 牟发松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6-145,共10页
唐代的“南朝化”,是由陈寅恪先生最先提出、后经唐长孺先生加以系统论证的一个命题。它指唐代中叶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南朝当年历史发展方向的继承。这样一种南朝化倾向,可以上溯至隋、唐初以至北魏孝文帝时代。... 唐代的“南朝化”,是由陈寅恪先生最先提出、后经唐长孺先生加以系统论证的一个命题。它指唐代中叶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南朝当年历史发展方向的继承。这样一种南朝化倾向,可以上溯至隋、唐初以至北魏孝文帝时代。南朝化倾向就其形成动因及主导者而言,可大致分为国家主导型、非国家主导型和综合型三种,其形成动因来自社会,但有待于国家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南朝化 形成动因 国家主导型 社会 古代史
下载PDF
“唐宋变革说”三题——值此说创立一百周年而作 被引量:14
4
作者 牟发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共10页
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说"的创立,实为明治四十二年(1909),距今正好一个世纪。这一学术命题迄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则在于它的独创性和开放性,为后来者的的继承、发展或证伪、立异都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礼仪、典章制度方面,宋... 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说"的创立,实为明治四十二年(1909),距今正好一个世纪。这一学术命题迄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则在于它的独创性和开放性,为后来者的的继承、发展或证伪、立异都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礼仪、典章制度方面,宋多承唐制,并以汉唐故事为典范,而就思想文化而言,唐宋间的变革是划时代的,宋人亦有充分的时代自觉。宋人在解读前此时代而首先是唐代的文化时,往往出现误读、误解甚至改写,这是由于解读者自觉不自觉地依据所处时代的价值尺度,并夹杂着自己的希望和想像,来评价其解读对象所致,是对前代文化的一种改造性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说 故事 时代自觉 误读
下载PDF
墓志资料中的河北藩镇形象新探——以《崔氏合祔墓志》所见成德镇为中心 被引量:11
5
作者 牟发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7-123,共7页
陈寅恪先生所谓大唐帝国自安史乱后实分为两部、河北藩镇成为胡化戎区的论断,如实反映了唐代朝野特别是唐皇朝直接控制地区的社会普遍心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河北藩镇一律排斥"周孔文教"。除了外来的士子,当地有儒学传统的家族... 陈寅恪先生所谓大唐帝国自安史乱后实分为两部、河北藩镇成为胡化戎区的论断,如实反映了唐代朝野特别是唐皇朝直接控制地区的社会普遍心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河北藩镇一律排斥"周孔文教"。除了外来的士子,当地有儒学传统的家族仍承习"世业",从而使得政治军事上似乎"自为一秦"的河北藩镇,仍以文化为媒介与长安皇朝保持着内在联系,墓志资料所见成德镇的情况即为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藩镇 唐代节度使 墓志 藩镇形象 儒学传统
下载PDF
汉唐异同论 被引量:7
6
作者 牟发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0,共10页
从秦汉到隋唐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体制经历了从建立、巩固到瓦解、重建的第一个循环。后世每以汉推并称 ,实则两朝的历史进程既有惊人的相似 ,又有内在的连续 ,更有显著的差异。其断续异同之间 ,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某些特点及规律。
关键词 汉朝 唐朝 异同论 民族关系 唯物史观 时代性质 民族文化 相似性 连续性 政治制度
下载PDF
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 被引量:11
7
作者 牟发松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85,共22页
两汉士风及其主体历经数变。尚武、犯禁的战国卿相之侠,以聚养私剑、藏匿亡命为特征,见养、见匿者渐亦被称为侠,非徒因见养、见匿者亦有所养、所匿,主要还是因为养者、匿者与见养、见匿者已结合成一个利益相关的社会群体。秦汉之际及西... 两汉士风及其主体历经数变。尚武、犯禁的战国卿相之侠,以聚养私剑、藏匿亡命为特征,见养、见匿者渐亦被称为侠,非徒因见养、见匿者亦有所养、所匿,主要还是因为养者、匿者与见养、见匿者已结合成一个利益相关的社会群体。秦汉之际及西汉前期,闾里布衣之侠成批出现,根源于社会、政治结构的剧烈变化。当时的职业游侠以外于体制或反体制为其基本特征,体现为一种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人格和行为方式。西汉中后期,游侠群体出现由侠而儒的"变节",过程曲折往复,变节者往往未脱侠质,实为"儒侠"。两汉之际游侠儒教化大体完成,但侠风犹存。肇因于与宦官的权力斗争,深层次根源则是察举制度,致使士林由名节而苦节,形成侠气张扬的婞直士风及其主体——本文号为"侠儒"的党锢名士群体?婞直而权谋,从苦节到诞节,则是魏晋名士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侠 私剑 变节 侠儒
下载PDF
范晔《后汉书》对党锢成因的认识与书写——党锢事件成因新探 被引量:10
8
作者 牟发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6,147,共16页
《〈后汉书·党锢传〉序》所记三则谣言,意在追溯党锢事件的成因,绝非累赘无意义之笔。甘陵乡人谣就其最终指向最高统治者桓帝而言,实为尔后"诽讪朝廷"的"党人之议"的先声,而甘陵乡邑社会之分裂为"南北部&... 《〈后汉书·党锢传〉序》所记三则谣言,意在追溯党锢事件的成因,绝非累赘无意义之笔。甘陵乡人谣就其最终指向最高统治者桓帝而言,实为尔后"诽讪朝廷"的"党人之议"的先声,而甘陵乡邑社会之分裂为"南北部",以及背后的执政外戚梁冀和清流官僚李、杜之间的激烈政争,亦与党锢事件中的清浊对立紧密相连。汝南、南阳二郡谣则深刻揭示了党锢事件的地方社会背景及制度根源。学中谣语标志着全国性士林舆论的形成,基于士林舆论的党锢名士的组织化(天下名士称号序列),充分体现出名士群体的自律秩序和社会权威,而这被视为尔后门阀贵族体制的重要特征。《〈党锢传〉序》三则谣言的书写,传达了作者范晔对党锢成因的认识与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 党锢 成因 《后汉书》
下载PDF
十六国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军镇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牟发松 《晋阳学刊》 1985年第6期39-47,共9页
军镇制度之不始于北魏,前人早有察觉。唐长孺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过后秦的镇户和赫连勃勃的军镇,并指出:“赫连勃勃的军镇制度又遗留到北魏,薄骨律、高平、沃野诸镇只是因袭旧制,后人考证北魏边镇创置之始及其制度。
关键词 赫连勃勃 十六国时期 军镇 行政机构 北魏 匈奴 薄骨律 地方机构 唐长孺 晋书
下载PDF
天下论——以天下的社会涵义为中心 被引量:10
10
作者 牟发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124,共11页
周人创生的新天道观,将神秘的天命还原为民意、民心,成为以后儒家民本政治思想的张本,并最终形成以民众/民心和声教/礼义为主要内涵的"天下"范畴体系,对应于或者相当于今日的"社会"概念。天下作为民众/民心的体现,... 周人创生的新天道观,将神秘的天命还原为民意、民心,成为以后儒家民本政治思想的张本,并最终形成以民众/民心和声教/礼义为主要内涵的"天下"范畴体系,对应于或者相当于今日的"社会"概念。天下作为民众/民心的体现,声教/礼义的载体,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福祉的公共领域,被视为人类社会组织中最大、最高的单位,代表着社会理想、伦理价值的文化道德空间。大一统中华帝国的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都是以声教/礼义即文化认同为先导、为基础的。天下所体现出的公共性、文化性、道德性乃至超越性,使她在价值判断上优先于国家,并成为政治权力正当性、合法性的本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民心 声教 社会涵义
下载PDF
北魏军镇起源新探 被引量:8
11
作者 牟发松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9-141,共13页
北魏军镇制度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对十六国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军镇化的继承,有很多北魏军镇就直接承袭或间接演蜕自五胡诸国的镇、城(坞、堡、壁、垒、固等)、护军等军镇化政区。其二是北魏皇始年间占领华北之后,一批军镇通过&qu... 北魏军镇制度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对十六国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军镇化的继承,有很多北魏军镇就直接承袭或间接演蜕自五胡诸国的镇、城(坞、堡、壁、垒、固等)、护军等军镇化政区。其二是北魏皇始年间占领华北之后,一批军镇通过"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途径产生。"盛简亲贤"在当时就是选任拓跋宗室、勋贵及部落酋帅、大人出任镇将,"拥麾作镇"就是由"亲贤"率领其世代所统部落在北部边境及内地要冲设镇驻守。而这也是五胡诸国及前期北魏政权控制所占领区域、实施民族统治的基本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军镇 起源 拥麾作镇
下载PDF
国家对社会的顺应和社会的国家化——汉唐历史变迁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及其变动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牟发松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6-153,共8页
汉唐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虽来自社会,国家往往直接间接地顺应甚至屈从社会的要求,但国家并非简单、直接地跟随社会亦步亦趋,而是以各种形式,将发端于社会领域的经济、文化现象,盛行于民间的依附关系,崛起于草野的社会势力,整合到统一的政... 汉唐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虽来自社会,国家往往直接间接地顺应甚至屈从社会的要求,但国家并非简单、直接地跟随社会亦步亦趋,而是以各种形式,将发端于社会领域的经济、文化现象,盛行于民间的依附关系,崛起于草野的社会势力,整合到统一的政治秩序之中。汉唐历史变迁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及其变动的基本特征,可以"社会的国家化"概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历史变迁 社会的国家化
下载PDF
北魏解散部落政策与领民酋长制之渊源新探 被引量:6
13
作者 牟发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2,共12页
前秦攻灭代国后,通过"散其部落"之措置,解散了拓跋部族联合体。北魏道武帝的解散部落政策,实取法于前秦,亦即将所征服或来附的部族联合体分割成更小的部族单位,纳入到北魏国家的统治体制中,部落组织和原本世领部落的酋长对部... 前秦攻灭代国后,通过"散其部落"之措置,解散了拓跋部族联合体。北魏道武帝的解散部落政策,实取法于前秦,亦即将所征服或来附的部族联合体分割成更小的部族单位,纳入到北魏国家的统治体制中,部落组织和原本世领部落的酋长对部民的统治权仍得以保存。这种得到国家认可、授权的部落酋长,北魏名之为"领民酋长"。这种性质的领民酋长实亦见之于十六国,并为北魏所取法。从比较研究视角考察十六国时期的解散部落和领民酋长,有助于深入理解北魏解散部落政策和领民酋长制度的渊源及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十六国 解散部落 领民酋长 制度渊源
下载PDF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 被引量:5
14
作者 牟发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3-210,共8页
汉唐同为中国古代盛世,其历史进程不无相似之处,其历史变迁亦显而易见。汉唐间的差异,都渊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从大一统的秦汉皇朝,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到重归一统的隋唐帝国,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而典型的"朝代... 汉唐同为中国古代盛世,其历史进程不无相似之处,其历史变迁亦显而易见。汉唐间的差异,都渊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从大一统的秦汉皇朝,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到重归一统的隋唐帝国,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而典型的"朝代循环"。这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划阶段的意义,而且还使中国中古历史与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路径迥异。汉唐间历史发展的这种取向,实质上是与当时的南北区域背景,特别是与六朝时期特定的南北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南方在汉唐历史变迁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首先,东汉以来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及其地位的提高,为孙吴及东晋南朝政权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了基础,使中国历史的发展由东西相抗,中经三国鼎立过渡,最终形成为数百年的南北对立之局。其次,永嘉之乱后北人的大规模南迁,使汉魏西晋的传统文化随着晋室南渡而迁移、保存于江南,并与南方文化兼融混合,最后演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的主流和代表。而后,随着隋唐帝国的建立,天下重归一统,政治中心重建于北方,在东晋南朝得到新的发展的汉魏文化又被回馈给北方,中国历史又重新走上从汉魏西晋到东晋南朝一脉相承的发展道路。再次,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晋南朝政权的存在,推动了十六国北朝内迁北族的汉化进程,进而推动了南北统一的进程。贯穿于南北朝时期激烈的南北正统之争,恰恰表明了南北朝在文化上的趋同,而南北政治统一实以南北文化的交流和统一为先导。可以说,文化是南北统一的凝结剂和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历史变迁 南北对立 南北统一 中国中古史 欧洲中世纪
下载PDF
论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兼与唐太宗作比 被引量:6
15
作者 牟发松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92,167,共16页
隋炀帝对南方人文成就的高度评价,对南方文学的企羡和仿习,与关陇集团领袖人物如宇文泰、苏绰乃至其父隋文帝的态度极为不同。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江都的特殊情感上,不妨径称为"江都情结"。炀帝继位初发... 隋炀帝对南方人文成就的高度评价,对南方文学的企羡和仿习,与关陇集团领袖人物如宇文泰、苏绰乃至其父隋文帝的态度极为不同。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江都的特殊情感上,不妨径称为"江都情结"。炀帝继位初发动的营建东都、开凿运河、游幸江都等大型系列工程,诚然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经济地理以及文化战略背景,但也与炀帝的江都情结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惟其如此,这些工程的合理性及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也往往被忽视。炀帝选择江都作为葬身之地,即因江都是其事业发迹之所,精神故乡所在,文化情感所系,在某种意义上他是为江都情结而殉身。隋炀帝与唐太宗在诸多方面,包括南方文学好尚上,极其相似,但在如何处理个人的文化兴趣与治国理政的关系上,二人表现迥异。它从一个侧面透露了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唐太宗和隋炀帝,在政治成就和历史评价上何以如此迥异,而历史也昭示,没有隋朝的暴君炀帝作反面教员,就不会有唐代的明君太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炀帝 江都情结 南方文化 唐太宗
下载PDF
唐代“山人”考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牟发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44,52,共5页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随后兴起的理学,则是针对业已下移普及的礼法文化完成了一次理论化重建。牟发松对唐代"山人"作了考论,他认为,唐代"山人"大抵可分为为皇室神圣化、王朝正当化提供宗教论证型,身在山林、心在朝阙、走终南捷径型,参与政治又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型,以服食、医药等致长术之术为主的专业型。不过就"山人"身份的本来意义而言,应该是处山林之远,以在野的身份与朝廷之士相对。杜文玉根据《刘中礼墓志铭》等资料对唐代内诸司使中的牛羊使、武德使、客省使等使职职能作了补充研究,并对威远军的设置与罢废以及威远军使的设置情况作了详尽考述,指出了威远军使与监威远军使的区别。孙继民认为,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是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在解读《桃花源记》过程中,陈寅恪是开拓者,并给后来者以启示;而唐长孺则是踵继者,自质疑始,又在质疑中继承,同时蕴涵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人 考论 唐代 山林 隐士 隐逸
下载PDF
说“达”——以魏晋士风问题为中心 被引量:7
17
作者 牟发松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40-46,共7页
魏晋之际兴起的恣情任性、不拘礼俗的士风 ,时人及后世多名之以“达”。实际上儒家和道家 ,对“达”及“达人”有不同的理解。竹林名士基于道家思想的“达” ,重在真率、淳至、因仍自然 ,是“玄心”的自然流露 ,才情的自然表现 ,同时也... 魏晋之际兴起的恣情任性、不拘礼俗的士风 ,时人及后世多名之以“达”。实际上儒家和道家 ,对“达”及“达人”有不同的理解。竹林名士基于道家思想的“达” ,重在真率、淳至、因仍自然 ,是“玄心”的自然流露 ,才情的自然表现 ,同时也是特定社会政治背景的产物 ,至两晋之际 ,“达”的内涵及其表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魏晋放达士风的基本方面 ,仍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生境界中高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时期 放达士风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人生境界 道家思想 竹林名士 任放
下载PDF
从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再论 被引量:16
18
作者 牟发松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7-24,共8页
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南朝化"命题,关注的是南北分裂结束之后唐代的历史走向,前提则是南北朝的政治统一不等于南北历史发展的完全衔接。这一命题关系到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所在,南北朝历史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对隋唐历史的... 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南朝化"命题,关注的是南北分裂结束之后唐代的历史走向,前提则是南北朝的政治统一不等于南北历史发展的完全衔接。这一命题关系到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所在,南北朝历史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对隋唐历史的影响等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化 历史主流 梁武帝改革 隋唐制度渊源
下载PDF
汉唐间的中日关系与东亚世界 被引量:5
19
作者 牟发松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68,共8页
汉唐间的中日关系与东亚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东亚世界形成过程中来自中国文化的强烈吸引力和巨大辐射力 ,构成中日交流的最初动因和向前推进的内在动力。7~ 9世纪日本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变化 ,使它最终被唐朝为中心的东亚文... 汉唐间的中日关系与东亚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东亚世界形成过程中来自中国文化的强烈吸引力和巨大辐射力 ,构成中日交流的最初动因和向前推进的内在动力。7~ 9世纪日本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变化 ,使它最终被唐朝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所接纳。隋唐时期日本使节的争长及日本国号的变更 ,显示了日本力图与隋唐帝国保持对等外交的顽强努力 ,也埋下了后世东亚世界格局的历史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中日关系 东亚世界
下载PDF
陈朝建立之际的合法性诉求及其运作 被引量:17
20
作者 牟发松 《中华文史论丛》 2006年第3期213-233,共21页
一陈朝创建之艰难 梁末的侯景之乱,结束了梁武帝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也打破了江左长期以来的相对安定之局。至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十月,陈霸先代梁称帝,孙吴以来建都建康的六朝中的最后一个王朝遂告成立。无论是相对於此前的五朝... 一陈朝创建之艰难 梁末的侯景之乱,结束了梁武帝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也打破了江左长期以来的相对安定之局。至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十月,陈霸先代梁称帝,孙吴以来建都建康的六朝中的最后一个王朝遂告成立。无论是相对於此前的五朝,还是相对於同时鼎立的北齐、北周(后梁乃北周附庸),陈的领地和国力都是最为弱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诉求 运作 合法 侯景之乱 梁武帝 北周 王朝 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