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寻找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空间——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王列耀教授访谈录
1
作者 王列耀 温明明 《学术评论》 2023年第5期22-30,共9页
温明明(以下简称“温”):王老师好!您是国内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学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去年由您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首个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南亚华文文学史料专题研究、分类编纂及数据库建... 温明明(以下简称“温”):王老师好!您是国内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学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去年由您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首个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南亚华文文学史料专题研究、分类编纂及数据库建设”成功获批,在这个重大项目的带动下,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必将成为学界新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学术空间 学会名誉会长 数据库建设 重大项目 专题研究
下载PDF
对海外华文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的若干思考:个体与学科的双重自觉
2
作者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共11页
从史料学的意识觉醒,到史料学的倡导、建设与发展,中间似乎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个体的自觉,到学科的自觉;从理论的探讨,到全面的建设。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发展,也大致如此。建立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是学科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标志... 从史料学的意识觉醒,到史料学的倡导、建设与发展,中间似乎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个体的自觉,到学科的自觉;从理论的探讨,到全面的建设。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发展,也大致如此。建立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是学科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发展的刚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史料整理与研究 学科发展 个体自觉 学科自觉
下载PDF
身份的焦虑:论90年代马华文学论争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列耀 龙扬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0,162,共6页
马来语文学长期被视为建构马来西亚国家文学的主体,少数族裔文学成为一种边缘化的存在,马华文学的"身份"因此成为新生代作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持续于整个90年代的马华文学论争围绕华文文学的文化属性展开,并涉及重写马华文学... 马来语文学长期被视为建构马来西亚国家文学的主体,少数族裔文学成为一种边缘化的存在,马华文学的"身份"因此成为新生代作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持续于整个90年代的马华文学论争围绕华文文学的文化属性展开,并涉及重写马华文学史以清点过去和弱化中国性来建构马华文学未来的讨论,属于现代性思想领域中身份寻找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论争 身份 焦虑 阐释 中国性 他者
下载PDF
从故乡情结到原乡神话——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中国想象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列耀 赵牧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8-153,共6页
东南亚华文文学重镇之一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肇始之日起就充满了对中国的各种想象。作为想象原动力的故乡情结,长期表现为对中国的热情关注,即使描写南洋当地风物,所采用的仍是中国视角。国家认同转变后,中国想象逐渐出现了变化。马华... 东南亚华文文学重镇之一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肇始之日起就充满了对中国的各种想象。作为想象原动力的故乡情结,长期表现为对中国的热情关注,即使描写南洋当地风物,所采用的仍是中国视角。国家认同转变后,中国想象逐渐出现了变化。马华新生代出于强调马华独特性的需要,则将故乡情结虚化为原乡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乡情结 原乡神话 中国想象
下载PDF
流寓异乡 兼照两地——新加坡华侨邱菽园与新加坡早期的“流寓文学”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列耀 蒙星宇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04年第4期87-91,共5页
本文探讨了邱菽园“流寓文学”“心属故地、兼照两地以及华文本土化”的特点,论证了邱菽园文学个案对新加坡早期“流寓文学”、新加坡华文文学史的价值。
关键词 新加坡 华侨 邱菽园 流寓文学 文学史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存异与靠拢——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一种趋势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列耀 池雷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0,共5页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发生了多元变化;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创作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较具规模的当代转型中,可以发现许多新的气象:土生、土长的华裔作家,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闪亮登场",形成一种"新人"与&qu...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发生了多元变化;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创作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较具规模的当代转型中,可以发现许多新的气象:土生、土长的华裔作家,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闪亮登场",形成一种"新人"与"老人"、华裔作家与华人作家"同台共舞"的新格局。由于多种原因,华裔作家与华人作家的文学取向,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但是,就谋求作为所在国少数族群文学的生存、发展权利与质量,进而以谋求作为所在国少数族群文化的生存、发展权利与质量而言,二者则具有充分的共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华文文学 存异 靠拢
下载PDF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网纸两栖写作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列耀 蒙星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130,共7页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展至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网络作家和作品。本文在梳理北美华文网络作家组成、演化的基础上,论述了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余年以来的发展和分化之路:在英文网络系统中发泄苦闷、在汉化网...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展至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网络作家和作品。本文在梳理北美华文网络作家组成、演化的基础上,论述了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余年以来的发展和分化之路:在英文网络系统中发泄苦闷、在汉化网络系统中回望故国、在全球化华文网络中多元创作,并分析了网纸两栖写作现象的发展与特征,尤其是其给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带来的变化,及其模式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 华文文学 网络文学 网纸两栖
下载PDF
“重写”记忆中“情爱的中国”——印尼土生华人文学中的一种流行叙述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列耀 孔祥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71-74,79,共5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情爱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透露出土生华人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将中国的情爱故事———梁祝故事,转化为一种对"神话"的记忆:男为爱生,女为爱死的情与爱的神话。...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情爱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透露出土生华人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将中国的情爱故事———梁祝故事,转化为一种对"神话"的记忆:男为爱生,女为爱死的情与爱的神话。这个神话,通过"记忆",深化在印尼土生华人情爱故事中的"一些套子"与"结构"之中。土生华人在"重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时,一方面透露出一些"中国神话"的影子;另一方面,这种"重写",也重在发挥,在发挥中叙述"自己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文学 印尼华人文学 叙述方式 情爱故事 神话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华文散文中的“家园理想”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列耀 闫美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70-74,80,共6页
印度尼西亚华文散文,经历了由吟咏漂泊的游子之歌到面向印尼当下生活的转变,但作者的内心深处仍渴望保留自己的文化之根。散文中“故乡”由昔日单一的指向演变为互为表里、互为补充的双向所指:既指华人的现实家园,即蕴涵着作家生命与社... 印度尼西亚华文散文,经历了由吟咏漂泊的游子之歌到面向印尼当下生活的转变,但作者的内心深处仍渴望保留自己的文化之根。散文中“故乡”由昔日单一的指向演变为互为表里、互为补充的双向所指:既指华人的现实家园,即蕴涵着作家生命与社会认同的“实体性故乡”;也指华人的文化家园,即华族族群精神所系的“精神性故乡”。在两个家园背后,表现了华人在现实和文化上的双重流浪中试图摆脱困境、寻求新生的美好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华文散文 家园理想 故乡
下载PDF
论新加坡华文文学的文化取向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29-33,共5页
在新加坡华文文学中 ,“本土性”的旨意 ,是要求新加坡华文作家 ,自觉确认自己的生存身份 ,自觉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 ,担当起在缺乏“传统”时确立传统 ,在不西不中状况中“整合”传统的重任。“原根性”的旨意 ,是为了以未曾在“合壁”... 在新加坡华文文学中 ,“本土性”的旨意 ,是要求新加坡华文作家 ,自觉确认自己的生存身份 ,自觉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 ,担当起在缺乏“传统”时确立传统 ,在不西不中状况中“整合”传统的重任。“原根性”的旨意 ,是为了以未曾在“合壁”中被整合过的中华文化 ,与西方文化相对垒、相抗衡 ,也是为了对被整合过的“中华文化” ,进行反省与修正。文学中的上述两种文化努力 ,将会不断重复。这种有意义的重复 ,将使新加坡华文文学更有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华文文学 文化取向 本土文化 中华文化
下载PDF
回归十年:澳门中文报纸与文学互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列耀 温明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69,共8页
澳门中文报纸与澳门文学关系密切,一方面,澳门中文报纸是澳门文学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对回归十年来澳门文学作者群、读者群的培植,澳门文学体裁、题材与主题的发展变革以及澳门文学观念的更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澳门文学也是澳门... 澳门中文报纸与澳门文学关系密切,一方面,澳门中文报纸是澳门文学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对回归十年来澳门文学作者群、读者群的培植,澳门文学体裁、题材与主题的发展变革以及澳门文学观念的更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澳门文学也是澳门中文报纸的重要组成,有效地拓展了澳门中文报纸的新闻表达空间、加强了澳门中文报纸的媒体竞争能力并建构了澳门中文报纸的文学文化品味。面对日益艰难的处境,澳门中文报纸与文学应积极寻求突围和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十年 澳门 中文报纸 文学 互动研究
下载PDF
“花踪文学奖”与马华文学新生代的崛起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列耀 彭贵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161,共8页
《星洲日报》举办的"花踪文学奖"自1991年创立至今已历十三届,是马华文坛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奖,被誉为"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在传承文化、拔擢新人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说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崛起以... 《星洲日报》举办的"花踪文学奖"自1991年创立至今已历十三届,是马华文坛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奖,被誉为"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在传承文化、拔擢新人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说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崛起以及马华文坛当下的文学生态都跟"花踪文学奖"密不可分。"花踪文学奖"是马华新生代登上文坛的舞台,同时影响着新生代的美学追求,也成为了他们心中的标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洲日报》 “花踪文学奖” 马华文学 新生代
下载PDF
越“界”书写:熟悉的陌生人——曾晓文、陈河小说比较研究之一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列耀 温明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78,共5页
作为加拿大新移民文学中的两位实力派作家,曾晓文与陈河在作品中都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小人物形象,并且将笔触指向了小人物欲望与恐惧交错的内心,进而挖掘这一心理结构背后的痴迷与隐晦;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三重越"界"的趋向。
关键词 曾晓文 陈河 小说比较 越“界”书写
下载PDF
“纯文学”视野下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收获》《朝花夕拾》栏目略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列耀 颜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8-92,共5页
1986年到1990年间,《收获》开设了专门引荐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专栏《朝花夕拾》,"专栏"的传播策略强化了"纯文学观"的内涵与重要性,体现了杂志富有个性的传播理念;但这种"纯文学观"作为一种整体的传播... 1986年到1990年间,《收获》开设了专门引荐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专栏《朝花夕拾》,"专栏"的传播策略强化了"纯文学观"的内涵与重要性,体现了杂志富有个性的传播理念;但这种"纯文学观"作为一种整体的传播视野,却对大陆学界定位与研究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文学观 《朝花夕拾》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 传播理念
下载PDF
耶稣受难与鲁迅的英雄叙事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列耀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27-32,共6页
鲁迅小说叙事多近似俄国果戈理、契诃夫,即着力于小人物的不幸与受难。然而,鲁迅的小说叙事中,又有貌似果戈理、契诃夫的小人物,却又不是真正的小人物,而是代表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且是不幸与受难的英雄。一.英雄认定与英雄受难不... 鲁迅小说叙事多近似俄国果戈理、契诃夫,即着力于小人物的不幸与受难。然而,鲁迅的小说叙事中,又有貌似果戈理、契诃夫的小人物,却又不是真正的小人物,而是代表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且是不幸与受难的英雄。一.英雄认定与英雄受难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时代,以至同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梁启超 《狂人日记》 英雄受难 《药》 果戈理 耶稣 基督教 个人主义 陈独秀
下载PDF
东南亚华人文学的“望”“乡”之路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2,共6页
在东南亚华人文学当中,作家出于对自身华人血统或传统的认同,在创作上都把中国,作为了“乡”的想象,以此表达他们对自身身份和未来身份的探望与期望。但同时由于土生华人、华侨、华人与华裔的身份差异,他们笔下对“乡”的想象亦因此呈... 在东南亚华人文学当中,作家出于对自身华人血统或传统的认同,在创作上都把中国,作为了“乡”的想象,以此表达他们对自身身份和未来身份的探望与期望。但同时由于土生华人、华侨、华人与华裔的身份差异,他们笔下对“乡”的想象亦因此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华人文学 “望” “乡”
下载PDF
从“传承”到“裂变”——论马来西亚华裔作家林幸谦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列耀 马淑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1-84,134,共5页
作为马华新生代诗人,林幸谦的诗歌传承了海外华人“文化怀乡”传统中的某些因素;作为新一代学者,林幸谦试图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海外华人暧昧复杂的身份认同与身份意识。这种“传承”与“理性”的矛盾,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思想”的“火花... 作为马华新生代诗人,林幸谦的诗歌传承了海外华人“文化怀乡”传统中的某些因素;作为新一代学者,林幸谦试图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海外华人暧昧复杂的身份认同与身份意识。这种“传承”与“理性”的矛盾,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思想”的“火花”,一一呈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华人对自己“根性”的找寻,正在继承传统中走出传统,其找寻的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自我”裂变和成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幸谦诗歌 传承 裂变
下载PDF
死亡恐惧与异己恐惧——论存在主义的死亡意识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27-33,共7页
死亡问题,向来与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紧密联系。对死亡的思考,也许正是存在主义哲学产生的契机:死亡恐惧,既为存在主义的情感之源,又乃存在主义哲学的推动剂。死亡意识的分歧,也规定着存在主义流派内在的差异。先期存在主义,以重造... 死亡问题,向来与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紧密联系。对死亡的思考,也许正是存在主义哲学产生的契机:死亡恐惧,既为存在主义的情感之源,又乃存在主义哲学的推动剂。死亡意识的分歧,也规定着存在主义流派内在的差异。先期存在主义,以重造死亡恐惧,强化每一个个人“我自己的死”,进而过渡到充分意识“我自己的在”。后期存在主义,以异己恐惧取代死亡恐惧;在人神分离前提下,自然界、其他人、自己,都可能成为地狱。随死亡意识的更替,“向死的自由”,也迈向了“绝对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恐惧 异己
下载PDF
走在红尘边缘:袁霓与简桢的散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列耀 颜敏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62-164,共3页
袁霓和简桢的散文,有三项类似的主题:一是对远逝的童年和乡村的记忆,二是对尘世男女故事的叙述,三是为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佛的对话;其"意识流"的方向类似,其中的蕴藏却有异。她们同中有异的红尘叙事,揭示了人类一些永恒的精神... 袁霓和简桢的散文,有三项类似的主题:一是对远逝的童年和乡村的记忆,二是对尘世男女故事的叙述,三是为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佛的对话;其"意识流"的方向类似,其中的蕴藏却有异。她们同中有异的红尘叙事,揭示了人类一些永恒的精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霓 简桢 散文
下载PDF
能将文化开南国 剩有诗情托国风——论新加坡华侨诗人邱菽园诗歌中的“古典中国”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列耀 蒙星宇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85-89,共5页
分析新加坡华侨诗人邱菽园的古典华文诗歌中亦儒亦道亦侠的“古典中国”形象及其成因 ,以论证第一代侨居东南亚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古典华文文学创作对于东南亚的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建构有着开启性的意义。
关键词 新加坡 邱菽园 华侨诗人 古典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