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例说二次函数y=ax^(2)+bx+c(a≠0)在闭区间[m,n]上的最值问题
1
作者 王岳军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使用)》 2024年第1期41-41,共1页
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从数的角度而言,与二次项系数a的正负有关,与-b/2a的值有关,与-b/2a的值和m,n的大小关系有关;从形的角度而言,与二次函数的图像的开口方向有关,与图像的对称轴x=-b/2a有关,与对称轴和闭区间的位置关系有关。
关键词 二次项系数 闭区间 开口方向 最值问题 二次函数 对称轴 函数的最值 函数的图像
下载PDF
湘东南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小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8
2
作者 王岳军 范蔚茗 +1 位作者 郭锋 李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9-176,共8页
湘东南花岗闪长质岩石以高 K2 O/ Na2 O,K2 O+Na2 O>6 .0 %为特征 ,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 ,其形成主要受部分熔融作用制约 ;岩石稀土元素富集 ,铕负异常不明显 ,δEu=0 .71~ 0 .8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Nb- Ta亏损 ,P、Ti或亏损或... 湘东南花岗闪长质岩石以高 K2 O/ Na2 O,K2 O+Na2 O>6 .0 %为特征 ,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 ,其形成主要受部分熔融作用制约 ;岩石稀土元素富集 ,铕负异常不明显 ,δEu=0 .71~ 0 .8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Nb- Ta亏损 ,P、Ti或亏损或不亏损 ,具岛弧型岩浆作用微量元素分配模式 ,属板内钾质岩石 ,源区可能存在早期俯冲组分改造的岩石圈富集地幔组分 ,或是源于软流圈的岩浆与中下地壳混合作用的产物 ;其形成与该带中生代早期岩石圈的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质岩石 元素地球化学 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 中生代 成因
下载PDF
赞皇变质穹隆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对构造热事件的约束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岳军 范蔚茗 +2 位作者 郭锋 彭头平 李超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太行山南段赞皇变质杂岩中黑云母给出了1827~1793Ma的^(40)Ar/^(39)Ar坪年龄,代表了变质基底在经历高温热扰动后冷却到300℃时的热事件年龄。结合华北克拉通变质岩的其他年代学资料,认为1800Ma士华北克拉通内经历了一次广泛而强烈的构... 太行山南段赞皇变质杂岩中黑云母给出了1827~1793Ma的^(40)Ar/^(39)Ar坪年龄,代表了变质基底在经历高温热扰动后冷却到300℃时的热事件年龄。结合华北克拉通变质岩的其他年代学资料,认为1800Ma士华北克拉通内经历了一次广泛而强烈的构造热伸展事件,致使克拉通基底岩石快速抬升到中上地壳,其冷却速率>6℃/Ma,隆升速率>200m/Ma。赞皇变质杂岩内苍岩寺、岗西-榆底-黑水河东和坡底-郝庄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中黑云母分别给出了1689Ma、1633Ma和1645Ma的^(40)Ar/^(39)Ar坪年龄,代表了剪切带变形的主变形时代,这一年龄也为约束长城系的底界年龄提供了新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热年代学资料,推断华北克拉通内部赞皇变质地区中元古代的冷却速率约0.4℃/Ma,隆升速率为15m/Ma。由此也表明,自中元古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内部未受到后期构造热事件的强烈扰动,赞皇变质杂岩并非中生代变质核杂岩,而是早元古代变质穹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龄 黑云母 赞皇变质杂质 糜棱岩 早元古代 变质穹隆 氩同位素 伸展构造
下载PDF
赣中地区早中生代OIB碱性玄武岩的厘定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87
4
作者 王岳军 廖超林 +1 位作者 范蔚茗 彭头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9-117,共9页
通过40Ar/39Ar年代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赣中地区安塘组上部厘定了早中生代OIB型碱性岩浆作用。研究表明,位于赣中安塘组上部的玄武岩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形成于168Ma,具有狭窄的元素、同位素变化范围,地壳混染作用不明显,经... 通过40Ar/39Ar年代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赣中地区安塘组上部厘定了早中生代OIB型碱性岩浆作用。研究表明,位于赣中安塘组上部的玄武岩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形成于168Ma,具有狭窄的元素、同位素变化范围,地壳混染作用不明显,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结晶分异。其LILE和HFSE富集,Nb/La=1.4~1.5,Ce/Pb=21~25,Nb/U=42~45,εNd(t)=+5.22~+6.58,(87Sr/86Sr)i=0.70313~0.70336,具有Hawaii-OIB型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是含石榴子石橄榄岩低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其起源与软流圈地幔上涌和岩石圈伸展减薄有关。这为华夏陆块早中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玄武岩 早中生代 软流圈上涌 岩石圈伸展减薄 江西
下载PDF
北大别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北大别构造属性的启示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岳军 范蔚茗 +1 位作者 郭锋 彭头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29-538,共10页
北大别沙村地区发育一套由石英安山岩、粗面岩、粗面斑岩、晶屑凝灰熔岩和凝灰岩组成的晚中生代火山岩系,其K/Ar年龄变化于144~136 Ma。该火山岩系属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LILE和LREE富集,Nb-Ta亏损明显,ε(Nd,t)=-18.73~-2... 北大别沙村地区发育一套由石英安山岩、粗面岩、粗面斑岩、晶屑凝灰熔岩和凝灰岩组成的晚中生代火山岩系,其K/Ar年龄变化于144~136 Ma。该火山岩系属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LILE和LREE富集,Nb-Ta亏损明显,ε(Nd,t)=-18.73~-24.15,Ni(^(87)Sr)/Ni(^(86)Sr)=0.707 0~0.708 5。具有与北淮阳毛坦厂组火山岩(150~135 Ma)一致的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其元素-同位素变化主要受控于源区差异,岩浆源自10%~20%扬子陆块下地壳物质加入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北大别与北淮阳构造带晚中生代火山岩有着相似的岩浆源区,暗示华北—扬子陆块俯冲碰撞的岩石圈边界可能并不与晓天—磨子潭断裂壳内缝合线叠合,而可能在水吼—五河断裂或其以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 晚中生代 北大别腹地 岩石圈边界
下载PDF
华北陆块早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岳军 彭头平 +2 位作者 范蔚茗 赵国春 喻晓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9,共9页
华北陆块中部带的晋冀蒙地区早元古代未变形变质基性岩脉形成于1781~1765Ma。东部陆块鲁西地区早元古代类似的基性岩脉形成时间约为1841Ma。中部带基性岩脉依据其FeO2含量、(Nb/La)N和(Th/Nb)N值的差异能划分为组1、组2和组3三... 华北陆块中部带的晋冀蒙地区早元古代未变形变质基性岩脉形成于1781~1765Ma。东部陆块鲁西地区早元古代类似的基性岩脉形成时间约为1841Ma。中部带基性岩脉依据其FeO2含量、(Nb/La)N和(Th/Nb)N值的差异能划分为组1、组2和组3三类。它们的元素-同位素组成变化表明,组1样品起源于再循环大陆玄武质组分参与的交代岩石圈地幔,组2样品源于交代富铁岩石圈地慢与MORB组分的混杂源区,组3样品则是受辉长质组分混染的、经俯冲改造而成的岩石圈地幔产物。相反,鲁西地区基性岩脉亏损HFSE,具MORB型钕周位素组成。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支持华北陆块中部带约1780Ma的基性岩脉与早期俯冲碰撞作用的关系密切,而东部陆块约1840Ma基性岩脉类似于弧后盆地构造背景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脉 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早元古代 华北陆块
下载PDF
盆地沉积物示踪源区山脉隆升剥露的几种方法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岳军 范蔚茗 林舸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5-89,共5页
简要介绍了盆地沉积物示踪山脉隆升剥蚀的几种方法并给以实例分析。与造山带隆升过程相伴生的沉积盆地记录了造山带隆升的许多宝贵信息,但长期以来,利用盆地沉积物反演源区背景常局限于盆地沉积物碎屑组分、副(重)矿物组合及元素地... 简要介绍了盆地沉积物示踪山脉隆升剥蚀的几种方法并给以实例分析。与造山带隆升过程相伴生的沉积盆地记录了造山带隆升的许多宝贵信息,但长期以来,利用盆地沉积物反演源区背景常局限于盆地沉积物碎屑组分、副(重)矿物组合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近年国外已开始利用盆地沉积物中颗粒锆石U-Pb年龄谱、Nd同位素组成、矿物(如黑云母、磷灰石等)热年代学方法示踪盆地沉积物物源性质及物源贡献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沉积物 示踪源区 山脉隆升 铀-铅 剥露
下载PDF
辉长岩的高压部分熔融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岳军 韩吟文 +1 位作者 林舸 郑海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1-82,共12页
利用天然含水辉长岩在1.5~3.0GPa,900℃~1440℃条件下进行了高温高压部分熔融实验,系统地分析了辉长岩部分熔融后实验产物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获得了1)辉长岩的高压熔融曲线,2)辉长岩在不同压力... 利用天然含水辉长岩在1.5~3.0GPa,900℃~1440℃条件下进行了高温高压部分熔融实验,系统地分析了辉长岩部分熔融后实验产物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获得了1)辉长岩的高压熔融曲线,2)辉长岩在不同压力下熔融时,残留相矿物组合及期间矿物相转变与熔融液相成分(相当于安山岩浆)特征。认识了辉长岩与榴辉岩相间的相变关系;辉长岩-榴辉岩-安山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高温榴辉岩的可能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熔融实验 辉长岩 榴辉岩 安山岩
下载PDF
中昆仑北部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其演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岳军 沈远超 +1 位作者 林舸 谢宏远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共9页
对地质研究较薄弱的中昆仑北部开展了古生代构造地层格局、构造变形及构造样式、古生代花岗岩区域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祁漫塔格群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区域对比等研究,认为祁漫塔格群属寒武-早志留世,早古生代祁漫塔格地区可能不存... 对地质研究较薄弱的中昆仑北部开展了古生代构造地层格局、构造变形及构造样式、古生代花岗岩区域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祁漫塔格群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区域对比等研究,认为祁漫塔格群属寒武-早志留世,早古生代祁漫塔格地区可能不存在成熟大洋,而是以大陆裂谷或初始洋盆为特征;早古生代晚期祁漫塔格山北部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沿鸭子泉-祁漫塔格主脊断裂汇聚闭合;晚古生代,早期以求勉雷克花岗穹隆为核心南北简单剪切滑覆;晚期沿昆中俯冲碰撞,昆中断裂以北地区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古特提斯洋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浆作用 区域构造演化 古生代 中昆仑北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北部热-应力演化及隆升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岳军 林舸 范蔚茗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11,共8页
本文以青藏简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模拟了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线至昆中断裂间高原自60Ma以来热异常形成、演化及珠动应力场分布格局。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北部(安多以北)在中新世以前以浅部地壳逆冲、叠覆、隆升为特... 本文以青藏简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模拟了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线至昆中断裂间高原自60Ma以来热异常形成、演化及珠动应力场分布格局。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北部(安多以北)在中新世以前以浅部地壳逆冲、叠覆、隆升为特征;而在中新世以后,中下地壳及岩石田底部高热异常的形成与演化及差异应力场格局的调整与变异导致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并相应控制浅部构造样式、Moho面的错断、叠覆及岩浆岩时空分布;目前该地区基本维持20Ma时的应力场和热异常格局,但非稳态岩石田上的地壳正潜伏着发生后造山伸展作用的动力学机因,而安多以南现阶段的高热流特征则可能主要受制于断裂摩擦生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异常 蠕动应力场 隆升动力 热-应力
下载PDF
中昆仑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岳军 沈远超 +1 位作者 林舸 谢宏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10-221,共12页
对研究较为薄弱的中昆仑地区不同期次花岗岩的区域分布规律、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加里东晚期(430 ~370 Ma) 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祁漫塔格山北坡,具科迪勒拉I 型花岗岩或ACG、PAG 特... 对研究较为薄弱的中昆仑地区不同期次花岗岩的区域分布规律、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加里东晚期(430 ~370 Ma) 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祁漫塔格山北坡,具科迪勒拉I 型花岗岩或ACG、PAG 特征,代表活动大陆边缘或弧后盆地构造属性,加里东晚期祁漫塔格北坡至少存在洋壳的有限俯冲;华力西中期(320 Ma ±) 发育伸展型富钾低铝钙碱性花岗岩,类似加里东I 型、CPG、KCG 花岗岩特征,广布于祁漫塔格山和求勉雷克山区,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华力西晚期(270 ~250 Ma) 具科迪勒拉I型或ACG 特征,属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其形成与早二叠世特提斯洋的向北俯冲作用有关;印支—燕山期(220 ~160 Ma) 具A2 型或富钾低钙钙碱性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挤压向拉张转折过渡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岩石化学 构造环境 中昆仑
下载PDF
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岳军 张琴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11,共5页
针对当前地球科学发展正以系统科学理论来探讨地球的性质与行为以及地球各圈层的演化规律与相互作用过程的发展趋势,比较系统地回顾了近20年来我国大陆动力学在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我国大陆动力... 针对当前地球科学发展正以系统科学理论来探讨地球的性质与行为以及地球各圈层的演化规律与相互作用过程的发展趋势,比较系统地回顾了近20年来我国大陆动力学在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构造地质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实验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岳军 张琴华 郑海飞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0-34,共5页
实验技术的完善与成熟,使实验地球化学渗透到许多研究领域,从而成为地球化学及相关学科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实验地球化学在元素的分配行为(分配系数)、高压矿物相与岩石的形成与演化、超高压凝聚态... 实验技术的完善与成熟,使实验地球化学渗透到许多研究领域,从而成为地球化学及相关学科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实验地球化学在元素的分配行为(分配系数)、高压矿物相与岩石的形成与演化、超高压凝聚态物质性质、超临界条件下岩石-流体相互作用及开放体系下化学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地球化学 元素分配 高温高压实验 流体作用
下载PDF
地幔地球化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岳军 韩吟文 郑海飞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5年第6期572-576,共5页
系统地介绍了近二十年来地幔地球化学在全球及区域地幔平均化学组成,地幔的化学不均一性及区域矿产分布,地幔交代作用,化学地球动力学,地幔物理化学环境等五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关键词 地幔 地球化学 地幔交代作用 地幔物理化学
下载PDF
造山带蠕动应力场格局与后造山伸展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岳军 林舸 范蔚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69-378,共10页
在理解岩石圈内部流变分层性和造山带热异常形成与演化多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造山带热-应力作用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下造山带不同部位蠕动应力场的格局及其演化。其研究结果表明,碰撞终止后岩石圈内部应力调整或热松驰控制... 在理解岩石圈内部流变分层性和造山带热异常形成与演化多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造山带热-应力作用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下造山带不同部位蠕动应力场的格局及其演化。其研究结果表明,碰撞终止后岩石圈内部应力调整或热松驰控制了造山带内部不同层次构造样式。在造山带中心,加厚岩石圈在碰撞附加力终止后40Ma,岩石圈应力强度明显减少,可诱发科迪勒拉式后造山伸展作用;在地壳中下层次或岩石圈深部(约40~60km、120~150km)可发生拆沉作用,但非岩石圈地幔的整体拆沉,其动力源自岩石圈套内部相应层位的应力引张;在40Ma以内或在拆沉作用发生前,岩石圈地幔根部及地壳中下层次作为热的应变软化区段,相应控制着Moho面形态及中上地壳构造样式;缝合带及造山带前缘作为应力挤压区,在10Ma可出现局部应力引张,孕育喜马拉雅式伸展。但在宽度巨大的造山带(1000km以上),后造山伸展作用的发生则与带内其它大规模构造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蠕动应力场 后造山 伸展作用
下载PDF
碰撞后造山带热异常形成与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岳军 林舸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S1期48-51,共4页
以碰撞造山过程中不同运动学参数为基础,模拟造山带热异常不同控制因素对热异常形成与演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造山带热异常的形成主要受绝热及加厚岩石圈应变生热影响;放射性生热只能对地壳热产生有贡献,断裂摩擦热及局部岩浆侵入... 以碰撞造山过程中不同运动学参数为基础,模拟造山带热异常不同控制因素对热异常形成与演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造山带热异常的形成主要受绝热及加厚岩石圈应变生热影响;放射性生热只能对地壳热产生有贡献,断裂摩擦热及局部岩浆侵入在20Ma内迅速改变局域热结构,但不能成为岩石圈整体热异常形成的主导热源。这一结果在解释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时取得了成效;同时与世界上主要造山带后造山伸展作用发生的时间间隔及岩浆作用特征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带 热异常 应变生热 绝热压缩生热
下载PDF
华南东部元古代构造格局及其古位置重建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岳军 舒良树 +4 位作者 张玉芝 CAWOOD APeter 钱鑫 甘成势 汪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共25页
包括扬子、华夏和琼西南诸多块体的华南东部保存了与哥伦比亚和罗迪尼亚超大陆聚散有关的丰富地质记录,是理解东亚前寒武纪动力学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琼西南、扬子东部和华夏陆块元古代地层和岩浆记录,分析并综述了华南东部地区元... 包括扬子、华夏和琼西南诸多块体的华南东部保存了与哥伦比亚和罗迪尼亚超大陆聚散有关的丰富地质记录,是理解东亚前寒武纪动力学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琼西南、扬子东部和华夏陆块元古代地层和岩浆记录,分析并综述了华南东部地区元古代构造过程及其在超大陆的古位置。研究表明,琼西南地块在中元古代(~1.45 Ga)时期形成于哥伦比亚超大陆内部的非造山裂谷环境,经历了~1.05 Ga的麻粒岩相高级变质作用。其与扬子西南缘关系紧密,在~1.30~1.05 Ga期间,可能作为中元古代Albany-Fraser造山带的一部分。华夏和扬子东部在新元古代早期显示差异的地质特征,两者因古华南洋而分隔。江山-绍兴缝合带以东的华夏陆块发育εHf(t)值为负的~1.0~0.9 Ga长英质火山岩,与江-绍缝合带之西的扬子陆块同期具正εHf(t)值的双溪坞弧迥然不同,他们很可能是响应于原高止大洋俯冲而作为早新元古代(~1.0~0.9 Ga)原华夏造山作用的地质记录。怀玉和江南地区广泛发育~870~830 Ma的火成岩(集中在850~830 Ma),其碎屑岩含~860~830 Ma碎屑锆石年龄峰值、~980 Ma锆石颗粒较少。相反华夏陆块较少发育同期火成岩,碎屑岩中~980 Ma碎屑锆石丰富而~860~830 Ma碎屑锆石少见。以裂谷环境为其成因性质的~820~750 Ma板溪群、沥口群和马面山群及同期火成岩广泛见于华夏和怀玉地块及江南造山带,并以角度不整合经沧水铺群和骆家门砾岩与冷家溪群及其相当岩系分割,自此使之进入相对稳定的板内沉积演化期。研究认为,新元古代早期(~1.0~0.9 Ga)在华夏内部武夷-云开一线发育了与印度Eastern Ghats造山带走向相接的增生造山带,同时在扬子与华夏陆块之间发育了新元古代古华南洋,该大洋向西持续俯冲形成了长寿命的新元古代(~0.97~0.83 Ga)华南沟-弧系统,相继形成了~0.98~0.88 Ga的双溪坞洋内弧,~0.87~0.83 Ga怀玉大陆弧及~0.87~0.83 Ga的江南陆内弧后盆地,可与罗迪尼亚超大陆外缘印度西北的新元古代德里造山带相对比。该系统内双溪坞洋内弧盆在~0.87 Ga关闭而转入~0.87~0.83 Ga的怀玉-江南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进而于~830~810 Ma由扬子和华夏陆块沿江南造山带拼合而成古华南陆块,自810 Ma之后由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及大规模后造山裂谷作用,造就了板溪群及其相当岩系和同期双峰式火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元古代构造格局 哥伦比亚内部 罗迪尼亚外缘 古华南洋 扬子-华夏陆块
下载PDF
湖北太平溪超镁铁岩的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18
作者 王岳军 张琴华 +1 位作者 李志安 韩吟文 《湖北地质》 1995年第2期90-97,共8页
湖北宜昌太平溪超镁铁岩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岩石化学成分相对稳定,具狭窄的mg*,MgO/MgO+FeO比值,亏损稀土元素、不相容元素,而富集相容元素,具富LREE配分模式特征,属阿尔卑斯残留地慢岩,... 湖北宜昌太平溪超镁铁岩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岩石化学成分相对稳定,具狭窄的mg*,MgO/MgO+FeO比值,亏损稀土元素、不相容元素,而富集相容元素,具富LREE配分模式特征,属阿尔卑斯残留地慢岩,是原始地幔岩经历30%以上部分熔融后形成的,并受到了富CO2+H2O,LREE交代流体所影响。样品5可能是原始地馒岩在高度部分熔融(F>80%)下的产物,其化学成分反映出了原始地慢岩的成分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化学 微量元素 太平溪超镁铁岩
下载PDF
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84
19
作者 李三忠 王涛 +5 位作者 金宠 戴黎明 刘鑫 周小军 王岳军 张国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105,共13页
狭义的华南陆块东部包括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而雪峰山陆内构造系统是扬子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雪峰山地区印支期地层角度不整合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表明,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空间分布区域依次由东往西... 狭义的华南陆块东部包括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而雪峰山陆内构造系统是扬子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雪峰山地区印支期地层角度不整合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表明,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空间分布区域依次由东往西递变渐新。根据褶皱变形分析得出,雪峰山地区在印支期发育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2个轴迹方向的褶皱,后期叠加了南北向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区域构造背景和动力学分析表明,扬子地块内部印支期总体北东向的变形形迹与东西轴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南部东西轴向的构造线相垂直;其原因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最终陆内收缩变形的时间比扬子与华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陆间碰撞拼合的时间早,印支早期的先存北北东向构造线在印支晚期由于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变位为北东东向,从而决定了印支早期现今北东东向的构造线,随后的第二幕北北东向构造线的形成是在与早期第一幕变形的应力场相同的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但是,秦岭—大别造山带近东西向的构造线取决于主动大陆边缘,即总体近东西向的华北陆块南缘边界,其原始方位为总体近东西向。这些复杂边界条件和旋转决定了先形成彼此近于垂直的构造线,然后拼接形成现今构造线垂直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运动 三叠纪 华南 角度不整合 扬子地块 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作用 被引量:170
20
作者 郭锋 范蔚茗 +1 位作者 王岳军 林舸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1-168,共8页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表现出双峰式特征 ,主要由玄武质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组成。基性火山岩属于低钾拉斑系列 ,轻微富集 L REE,Eu异常不明显 (Eu* / Eu=0 .99~ 1.0 4)和 HREE无明显分馏的特征 (Dy/Yb CN=1.0 30...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表现出双峰式特征 ,主要由玄武质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组成。基性火山岩属于低钾拉斑系列 ,轻微富集 L REE,Eu异常不明显 (Eu* / Eu=0 .99~ 1.0 4)和 HREE无明显分馏的特征 (Dy/Yb CN=1.0 30~ 1.0 89)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L IL 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 (HFSE) ,尤其是强烈亏损 Nb、Ta。英安岩和流纹岩为钙碱性系列 ,在 REE配分模式上为 L REE富集型 ,其中英安岩为 Eu弱负异常 (Eu* / Eu=0 .81~ 1.0 1) ,流纹岩的 Eu负异常明显 (Eu* / Eu=0 .6 5~ 0 .76 ) ;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 ,英安岩类似于基性火山岩 ,流纹岩除了具 L IL E富集和 HFSE亏损特征外 ,还显示出 Sr、P、Ti等元素的强烈亏损 ,可能与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相关。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基性火山岩源于受早期俯冲洋 /陆壳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或亏损地幔 ,而英安岩则可能为基性岩浆分离结晶的结果。流纹岩表现出较高的 L a/ Sm比值和很高的 K/ P、K/ Ti比值 ,其成因可能与地壳混染作用或与大陆中、下地壳重熔作用有关。结合区域晚中生代盆岭构造格局特征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晚中生代 火山作用 双峰式火山岩 伸展作用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