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层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普清 王勇 +5 位作者 王安平 曹治华 宋金辉 黄瓅 周佩洋 王守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9-823,共5页
目的采用64层CT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等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其中有脑缺血性事件患者48例,无脑缺血性事件患者52例;使用64层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结果... 目的采用64层CT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等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其中有脑缺血性事件患者48例,无脑缺血性事件患者52例;使用64层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结果脑缺血事件组共发现斑块113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35.4%、30.1%和34.5%;无脑缺血性事件组共发现斑块78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21.8%、51.3%和26.9%;3种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混合性斑块中,两组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分别占64.1%和23.8%,2组构成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1)。100例中共发现有斑块溃疡的病例10例,其中有脑缺血事件组8例,无脑缺血事件组2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溃疡斑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64层CT可以准确地显示颈动脉斑块性质和形态学特征;软斑块和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以及溃疡斑块更容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下载PDF
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普清 刘焦枝 +6 位作者 王勇 柳娟娟 曹治华 王安平 王璞 郝世胜 丁志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11-814,共4页
目的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发病后48 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 目的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发病后48 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并对两组的脑梗死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症状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15例,其中动脉主干狭窄>50%的脑梗死患者58例(50.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例(8.7%)。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V4段(51.7%),其次是基底动脉中段及VBA接合处(41.4%)。多发性梗死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分别为60.3%和70%(P=0.820);双侧梗死在两组分别为43.1%和50%(P=0.951);基底动脉终末支的远端梗死在两组分别为50%和70%(P=0.408)。结论后循环动脉病变以颅内段为主;多发性梗死是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重要特征;动脉-动脉性栓塞是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的重要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栓塞 脑梗死模式 后循环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模式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普清 王安平 +6 位作者 曹志华 陈华先 宋金辉 黄栎 周佩洋 王守安 李小龙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的模式。方法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1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的狭窄情况;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确定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单发或多发性脑梗死,穿动脉梗死(PAI)、皮质支梗死(PI)、分水岭梗...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的模式。方法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1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的狭窄情况;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确定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单发或多发性脑梗死,穿动脉梗死(PAI)、皮质支梗死(PI)、分水岭梗死(BZI)、大面积脑梗死。比较并发狭窄与非并发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结果 CTA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69例,其中串联狭窄49例、非串联狭窄20例;非并发狭窄99例;无狭窄17例。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组的多发性脑梗死、PAI+PI+BZI的比率(55.1%,20.3%)显著高于非并发狭窄组(34.3%,5.1%)(均P<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24.6%)显著低于非并发狭窄组(48.5%)(P<0.01)。并发狭窄组中串联狭窄亚组的多发性脑梗死(65.3%)及PAI+PI+BZI(26.5%)的比率显著高于非串联狭窄亚组(30%,5%)(P<0.05~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14.3%)显著低于非串联狭窄亚组(50.0%)(P<0.01)。结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以多发性梗死及PAI+PI+BZI的模式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 并发狭窄 脑梗死 梗死模式
下载PDF
黑质内注射脂多糖对小胶质细胞MHC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普清 孙圣刚 +1 位作者 张允健 乔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观察黑质内注入脂多糖(LPS)后对黑质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单侧黑质内注入LPS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分别于注药后1、7、14、60 d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HCⅡ阳性细胞;Weste... 目的观察黑质内注入脂多糖(LPS)后对黑质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单侧黑质内注入LPS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分别于注药后1、7、14、60 d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HCⅡ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黑质小胶质细胞MHCⅡ蛋白的表达;双标荧光染色法检测p47phox(NADPH氧化酶标志物)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在MHCⅡ阳性小胶质细胞的表达。结果注射LPS后1 d,注射侧黑质区始出现MHCⅡ阳性细胞,7 d时达高峰,14 d时减少,60 d时仅见少量的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也有类似的趋势。双标荧光染色法检测到p47phox和i NOS在MHCⅡ阳性小胶质细胞均有表达。结论黑质内单次注射LPS可激活黑质小胶质细胞并表达MHCⅡ;LPS可诱导MHCⅡ阳性小胶质细胞同时表达i NOS和NADPH氧化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小胶质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
下载PDF
黑质内注射脂多糖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普清 孙圣刚 +1 位作者 张允健 乔娴 《中国康复》 2008年第6期380-382,共3页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毁作用以及对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d组、1周组、2周组和2个月组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单侧黑质内注入LPS,于注药后1d...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毁作用以及对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d组、1周组、2周组和2个月组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单侧黑质内注入LPS,于注药后1d、1周、2周和2个月时分别经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发动物旋转行为为造模成功;按各组不同时间点观察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变化和小胶质细胞活化过程、纹状体和黑质部位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及黑质变性神经元。结果:单侧黑质内注入LPS后的各组黑质TH+细胞数分别较对侧减少12%~71.5%;其损伤侧纹状体和黑质DA及其代谢物含量降低28.2%~65.7%(均P<0.05~0.01);1周组Fluoro-JadeB染色可见染色阳性神经元;LPS注射的各组黑质均可见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结论:黑质注入LPS可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脂多糖 多巴胺能神经元 小胶质细胞
下载PDF
双侧小脑梗死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普清 刘焦枝 +6 位作者 王勇 柳娟娟 曹治华 王安平 王璞 郝世胜 丁志刚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4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寻双侧小脑梗死的模式和机制。方法经MRI弥散成像(DWI)证实急性期小脑梗死的患者,根据梗死灶的分布将患者分为单侧小脑梗死组(UCI)和双侧小脑梗死组(BCI),并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分布、小脑以外梗死灶以及病因进行了比较。结... 目的探寻双侧小脑梗死的模式和机制。方法经MRI弥散成像(DWI)证实急性期小脑梗死的患者,根据梗死灶的分布将患者分为单侧小脑梗死组(UCI)和双侧小脑梗死组(BCI),并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分布、小脑以外梗死灶以及病因进行了比较。结果因急性卒中入院的115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56例为小脑梗死或小脑合并其它部位梗死,其中单侧小脑梗死36例(64.3%),双侧小脑梗死20例(35.7%)。基线资料比较显示,脑卒中史(P=0.002)、纤维蛋白元水平(P=0.036)和入院时NIHSS评分(P=0.001)在双侧小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按血管分布区划分,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小脑梗死发生率最高,且更多发生单侧小脑梗死(P=0.006);而双侧小脑梗死更常见于PICA+小脑上动脉(SCA)供血区(P=0.004)。双侧小脑梗死组合并小脑以外梗死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P=0.002),特别是合并幕下梗死灶常见(P=0.022)。在卒中机制上,双侧小脑梗死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更多见(P=0.041),责任动脉病变主要是在椎动脉V4段、V4段与BA接合处的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双侧小脑梗死并不少见,常见于PICA+SCA供血区;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源性栓塞是其卒中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模式
下载PDF
黑质内注射脂多糖对不同年龄大鼠DA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王普清 孙圣刚 +1 位作者 张允健 乔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青年和老年大鼠黑质DA能(DA)神经元对脂多糖(LPS)所诱导的损伤作用的敏感性差异和对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单侧黑质内注入LPS建立P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和OX6... 目的探讨青年和老年大鼠黑质DA能(DA)神经元对脂多糖(LPS)所诱导的损伤作用的敏感性差异和对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单侧黑质内注入LPS建立P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和OX6阳性小胶质细胞变化;采用Fluoro-Jade B染色法检测黑质的变性神经元。结果黑质内注射LPS后,老年组大鼠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数量较青年组明显减少(P<0.01);老年组大鼠黑质区Fluoro-Jade B阳性神经元明显多于青年组(P<0.01);青年组大鼠黑质部位的OX6阳性小胶质细胞主要是处在激活期的;而老年组大鼠黑质部位的OX6阳性小胶质细胞主要是活化期的(阿米巴样或巨噬细胞样)。结论老年大鼠的黑质DA能神经元对于LPS所诱导的损伤作用较青年大鼠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能(DA)神经元 小胶质细胞 脂多糖
下载PDF
视频在医学本科生神经病学教学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普清 曹治华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年第5期783-784,共2页
目的:探讨视频在本科生神经病学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在两个年度(2014年度和2015年度)的两个年级进行,分为两个组,2014年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2011级5年制医疗系本科生80人为对照组,采用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课件进行教学;2015年... 目的:探讨视频在本科生神经病学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在两个年度(2014年度和2015年度)的两个年级进行,分为两个组,2014年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2011级5年制医疗系本科生80人为对照组,采用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课件进行教学;2015年以2012级5年制医疗系本科生100人为观察组,采用以文字+视频为主的课件进行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和考试测试评估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集中度、对神经病学中难点的理解、学习效率和对课程知识的记忆均高于对照组(P<0.001)。通过考试成绩比较,观察组成绩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不及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视频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视频 教学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及其危险因素
9
作者 王普清 王安平 +7 位作者 曹治华 王璞 陈华先 宋金辉 黄瓅 周佩洋 王守安 王勇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5期330-333,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多西环素对LPS诱导的BV-2细胞MHCII表达的抑制效应
10
作者 王普清 孙圣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6-609,共4页
目的研究多西环素对LPS诱导的BV-2细胞MHCII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BV-2细胞作为小胶质细胞的替代细胞。(1)按常规方法培养BV-2细胞;(2)分组及处理:①对照组:不加任何特殊处理;②脂多糖组:脂多糖(100ng/ml)与BV-2细胞共孵育24h;... 目的研究多西环素对LPS诱导的BV-2细胞MHCII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BV-2细胞作为小胶质细胞的替代细胞。(1)按常规方法培养BV-2细胞;(2)分组及处理:①对照组:不加任何特殊处理;②脂多糖组:脂多糖(100ng/ml)与BV-2细胞共孵育24h;③多西环素预处理组(多西环素+LPS):BV-2细胞在6孔板分别与多西环素(3个浓度梯度: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预孵育30min,然后,细胞再用脂多糖(100ng/ml)处理24h;④多西环素对照组:用细胞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Westen Blot检测MHCII蛋白的表达。结果 (1)细胞免疫荧光显示,分别用3种浓度(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多西环素预处理后,BV-2细胞MHCII的表达减少,并有量-效关系;(2)Westen Blot显示,多西环素预处理后,BV-2细胞的MHCII蛋白表达减少,3种浓度梯度显示有量-效关系(P<0.01)。结论研究初步证实多西环素预处理能够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MHCII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环素 MHCII BV-2细胞
下载PDF
黑质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的表达与帕金森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
11
作者 王普清 孙圣刚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41-144,共4页
近年来诸多证据显示,中枢神经统的免疫异常和炎症反应参与了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脑内炎症反应的主要标志,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的表达是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尽管人脑中的小胶质细... 近年来诸多证据显示,中枢神经统的免疫异常和炎症反应参与了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脑内炎症反应的主要标志,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的表达是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尽管人脑中的小胶质细胞并不持续表达MHCⅡ类分子,但随着年老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病变的情况下(包括神经变性),它们的表达确是明显上调的。研究发现,在PD病人和PD动物模型的中脑黑质均可发现大量MHCⅡ阳性的小胶质细胞,MHCⅡ类分子在小胶质细胞将外源性抗原呈递给CD4+Th细胞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6-羟多巴胺(6-OHDA)、脂多糖(LPS)大鼠模型的观察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地塞米松等能明显降低MHCⅡ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动物模型的临床症状。鉴于MHCⅡ抗原启动的免疫反应在PD的发病过程中有促进慢性神经变性进展的作用,因此,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和MHCⅡ表达对控制PD进展可能有重要的治疗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 帕金森病
下载PDF
减重步行训练配合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宋金辉 王普清 +2 位作者 罗韵文 张翠云 丁旭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配合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60例帕金森病患者参与该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加用减重步行训练,综合治疗组在减重步行训练组的基础上以节...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配合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60例帕金森病患者参与该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加用减重步行训练,综合治疗组在减重步行训练组的基础上以节拍器释放的节律性声音作为节律性听觉刺激,并且按照地面上固定彩带的节律性视觉刺激下步行训练。监测3组受试者训练前后的步行参数(步频、步长、步速),同时均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评分及冻结步态问卷评分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分评价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10 m步行能力测试及6 min步行测试来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结果减重步行训练组与综合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步长、步频、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II部分评分、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III部分评分、6 min步行距离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步长、步频、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II部分评分、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III部分评分、6 min步行距离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减重步行训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配合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步行训练 节律性听觉刺激 节律性视觉刺激 帕金森病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汤丽丽 燕敏 +3 位作者 杨文梓 魏宗婷 方芳 王普清 《中国医药》 2016年第12期1871-1875,共5页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无菌、口腔、吸痰及心理、呼吸机及鼻胃、药物及营养等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肺部感染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重症监护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总肺部感染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7%(55/60)比75.0%(45/60)、90.0%(54/60)比73.3%(44/60)],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3%(5/60)比23.3%(1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59例)重症监护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56例)[(46±7)h比(76±11)h],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9±8)分比(76±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肺部感染控制率,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重症监护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脑梗死 重症监护病房 肺部感染 护理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平 周佩洋 +2 位作者 王普清 李光 曹治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4449-4451,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口服10(A组)、20(B组)、40 mg/d(C组)阿托伐他汀至少持续1年,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来预防脑卒中复发,临床随...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口服10(A组)、20(B组)、40 mg/d(C组)阿托伐他汀至少持续1年,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来预防脑卒中复发,临床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血流灌注情况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评价强化治疗的效果。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后12个月hs-CRP水平较治疗后6个月明显下降(P<0.05)。C组在降低hs-CRP水平方面显著优于A、B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三组患者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均明显升高(P<0.05),A、B组相对达峰时间(r TTP)和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r TTP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 mg/d较阿托伐他汀20 mg/d和10 mg/d在抗炎及改善脑血流灌注方面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强化降脂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高敏C反应蛋白 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佩洋 高平 +5 位作者 王普清 曹治华 王璞 黄瓅 冯玉华 张贵斌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32-113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ICAS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低剂量组(10 mg/d)、标准剂量组(20 mg/d)和强化组(40 mg/d),每组患者各4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ICAS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低剂量组(10 mg/d)、标准剂量组(20 mg/d)和强化组(40 mg/d),每组患者各40例。临床随访52周,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及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评价强化降脂疗效。结果三组在治疗后26周和52周,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对达峰时间(r TT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组r TTP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组平均狭窄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与治疗后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他汀强化降脂治疗(40 mg/d)可以降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提高脑血管的血流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强化降脂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CT血管造影 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节律性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金辉 王普清 +3 位作者 丁旭东 张贵斌 罗韵文 黄本友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006-1008,共3页
目的研究节律性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58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4周。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节律性视觉刺激,要求患者按照地面上固定彩... 目的研究节律性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58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4周。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节律性视觉刺激,要求患者按照地面上固定彩带的节律性视觉刺激下步行,连续训练4周。2组患者均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采用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测试,并进行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第Ⅱ和Ⅲ部分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6 min步行测试。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训练1个疗程后步长、UPDRSⅡ、UPDRSⅢ、BBS评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UPDRSⅢ、BB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节律性视觉刺激治疗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步行运动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律性视觉刺激 帕金森病 运动功能 平衡能力
下载PDF
3T磁敏感加权成像中非帕金森病者黑质“燕尾征”存在普遍性的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高平 周佩洋 +4 位作者 李光 王普清 刘焦枝 徐峰 武夏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5-640,共6页
【目的】采用3.0T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分析"燕尾征"在非帕金森病者黑质中存在的普遍性,探讨其缺失对帕金森病(PD)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确诊的PD患者(PD组)及非PD志愿者(N-PD组)行3.0 TMR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幅度... 【目的】采用3.0T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分析"燕尾征"在非帕金森病者黑质中存在的普遍性,探讨其缺失对帕金森病(PD)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确诊的PD患者(PD组)及非PD志愿者(N-PD组)行3.0 TMR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幅度图上对N-PD组志愿者黑质内"燕尾征"的形态及数量进行分析,并与PD组患者相应区域影像表现进行对照。【结果】排除脑干病变及运动伪影较大的15例患者后,N-PD组49例(96.08%)均在双侧或单侧黑质致密部后外侧见典型"燕尾征";PD组所有54例(100%)"水滴"后方椭圆形高信号均表现缺失,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3.0T SWI幅度图上非PD者黑质内普遍存在"燕尾征"表现;该征象的缺失对PD的诊断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敏感加权成像 黑质
下载PDF
运动症状和嗅觉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兆辉 姜珊 +3 位作者 王普清 周佩洋 杨浩 王安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622-624,共3页
目的探讨运动症状评估、嗅觉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以及三者联合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帕金森病患者50例(帕金森病组),并选取性别相同、年龄相当的非帕金森病患者50例(对照组),分别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T&T标... 目的探讨运动症状评估、嗅觉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以及三者联合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帕金森病患者50例(帕金森病组),并选取性别相同、年龄相当的非帕金森病患者50例(对照组),分别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T&T标准嗅觉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评估非对称运动、嗅觉功能和黑质回声,分析嗅觉障碍和黑质强回声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计算3种方法以及它们联合诊断帕金森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帕金森病组非对称运动症状、嗅觉障碍、黑质强回声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嗅觉障碍与帕金森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运动症状评估、嗅觉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0%,78.0%,78.4%;58.0%,74.0%,69.0%;90.5%,81.3%,80.9%。而联合用于帕金森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8.1%,97.9%,94.1%。结论运动症状、嗅觉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帕金森病诊断,而将三种方法联合应用则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嗅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运动障碍
下载PDF
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黄瓅 王普清 +2 位作者 罗韵文 丁旭东 宋金辉 《中国康复》 2015年第2期124-125,共2页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在节律性听觉及视觉刺激下步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步行参数测试,帕金森病综合评...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在节律性听觉及视觉刺激下步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步行参数测试,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第2、3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6min步行测试(6minwT)评价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步频、步长、步速、6min w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UPDRS评分第2及第3部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律性听觉刺激 节律性视觉刺激 帕金森病
下载PDF
以学科馆员为基础设立医院兼职临床馆员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艳芬 蔡力民 王普清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28-30,共3页
借鉴国外医院图书馆"基于知识的信息"服务理念,提出在医院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临床馆员"和"在临床科室设立兼职临床馆员",可为临床用户提供"基于知识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 医院图书馆 基于知识的信息服务 学科馆员 兼职临床馆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