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圈养林麝粪便类固醇激素保存时效性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郎冬梅 刘文华 +2 位作者 胡德夫 王毅花 葛兴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7-361,共5页
用非损伤性采样方法对圈养林麝在三个条件:1)未处理,2)90%甲醇,3)0.9%抗生素,15个时间梯度下(20℃)的粪便中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物的保存时间及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林麝粪便在室温下(20℃),孕酮及其代谢物48h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雌二... 用非损伤性采样方法对圈养林麝在三个条件:1)未处理,2)90%甲醇,3)0.9%抗生素,15个时间梯度下(20℃)的粪便中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物的保存时间及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林麝粪便在室温下(20℃),孕酮及其代谢物48h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雌二醇、睾酮和皮质醇及其代谢物在18h均出现显著变化;对比抗生素保存,用甲醇保存是一种较好的保存林麝粪便类固醇激素的方法;然而不同激素用甲醇保存的时间不同,孕酮不宜超过1个月,皮质醇不宜超过半个月,睾酮则不宜超过10天,而雌二醇可以保存2个月之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粪便类固醇激素 保存时效 保存方法
下载PDF
非孕期圈养林麝粪样皮质醇激素变化及其指示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郎冬梅 刘文华 +4 位作者 王毅花 唐勇清 何岚 刘树强 胡德夫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84,共4页
于2010年4月底至9月中旬采集了陕西凤县圈养林麝的新鲜粪样,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林麝非孕期的粪样皮质醇含量,探查林麝的应激生理状态。结果表明:圈养雌性林麝非孕期应激生理状态可以分为4个阶段(幼仔卧巢哺乳期、幼仔出巢哺乳... 于2010年4月底至9月中旬采集了陕西凤县圈养林麝的新鲜粪样,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林麝非孕期的粪样皮质醇含量,探查林麝的应激生理状态。结果表明:圈养雌性林麝非孕期应激生理状态可以分为4个阶段(幼仔卧巢哺乳期、幼仔出巢哺乳期、幼仔单独饲养期、雌麝进入发情期),其中,雌麝于产后的幼仔卧巢哺乳期处于较高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2~4周),而雌麝与幼麝分离期处于较低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13~15周);与此对应,单独饲养且与育幼无关的雄麝仅于饲料更换阶段(5月份)表现出一定的应激生理水平增高。分析得出,非孕期圈养林麝粪样皮质醇水平变化与重要的时间相联系,是导致应激生理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认为圈养林麝非孕期应以雌麝的管护为主,尤其处于较高水平的第1阶段,是育幼雌麝饲喂和管护的敏感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林麝 非孕期 粪样皮质醇 应激生理
下载PDF
发情周期圈养雌性林麝粪样孕酮的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郎冬梅 胡德夫 +1 位作者 邹青 王毅花 《特产研究》 2011年第4期40-42,53,共4页
本试验运用非损伤的取样方法,结合行为观察,通过酶联免疫法对雌性成年圈养林麝在分娩以后发情期粪便中的孕酮进行了测定,在此期间每2天采集粪样1次。结果显示,用酶联免疫法对林麝粪样中孕酮含量的分析来区别其发情周期中的黄体期和黄体... 本试验运用非损伤的取样方法,结合行为观察,通过酶联免疫法对雌性成年圈养林麝在分娩以后发情期粪便中的孕酮进行了测定,在此期间每2天采集粪样1次。结果显示,用酶联免疫法对林麝粪样中孕酮含量的分析来区别其发情周期中的黄体期和黄体间期是可行的。行为上的发情也是与其粪样中孕酮较低的含量相一致的。通过对5只林麝发情周期粪样孕酮含量的分析结果得出,林麝为季节性多发情动物,平均发情周期(n=10)是21.94d±1.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雌性林麝 粪便孕酮 发情周期
下载PDF
山东长岛凤头蜂鹰的种群动态及秋季迁徙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国祥 谢茂文 +3 位作者 陈雅楠 陈丽霞 王毅花 刘冬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9-127,共9页
【目的】了解山东长岛猛禽的群落结构,揭示凤头蜂鹰的种群动态、秋季迁徙时序、迁徙路线和中途停歇地,促进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方法】于1987—2019年秋季,在山东省长岛县大黑山岛的固定网场开展环志,获得猛禽数量的监测数据。于2019... 【目的】了解山东长岛猛禽的群落结构,揭示凤头蜂鹰的种群动态、秋季迁徙时序、迁徙路线和中途停歇地,促进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方法】于1987—2019年秋季,在山东省长岛县大黑山岛的固定网场开展环志,获得猛禽数量的监测数据。于2019年10月对2只凤头蜂鹰佩戴了卫星跟踪器,系统采集其秋季迁徙信息。使用SPSS 22.0分析猛禽的群落结构和凤头蜂鹰的种群动态趋势。使用ArcView GIS 3.3和Google Earth对卫星跟踪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987—2019年在长岛共环志猛禽29种78039只,群落中鹰形目、鸮形目和隼形目的数量分别占60.74%、38.59%和0.66%,其中红角鸮、松雀鹰和雀鹰为绝对优势种,分别占总数的32.54%、29.48%和23.19%。凤头蜂鹰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指数在33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4.1%。其秋季迁徙途经长岛的时间主要为9—10月中旬,迁徙高峰期为9月19日—10月2日。卫星跟踪显示,1只雌性成鸟和1只雄性亚成鸟秋季迁徙离开长岛后,均向西南方向跨越中国,分别于11月18日和12月7日到达马来西亚和越南越冬。成鸟的平均及最大瞬时飞行速度分别为44.6±17.5和88.7 km·h-1,均高于亚成鸟的40.4±18.4和81.7 km·h-1。【结论】凤头蜂鹰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处于增长状态,其秋季迁徙可能采用差别迁徙策略,雌性成鸟比雄性亚成鸟中途停歇时间短,迁徙进程较快,迁徙路线更长,到达越冬地更早,越冬地纬度更低。这种时空隔离机制可以减少凤头蜂鹰在中途停歇地或越冬地对资源的种内竞争。对比日本种群的迁徙路线可以推测凤头蜂鹰不同地理种群可能采用链状迁徙策略,即高纬度越冬种群迁往高纬度进行繁殖,意味着其繁殖地质量可能随纬度呈梯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猛禽 凤头蜂鹰 秋季迁徙 种群动态 长岛
下载PDF
乌雕迁徙路线及栖息地
5
作者 陈丽霞 贾茹 +5 位作者 胡兴波 纪建伟 田恒玖 孙戈 王毅花 张国钢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1期68-77,共10页
【目的】乌雕(Clanga clanga)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列为易危(VU)物种,但其种群生态学特别是迁徙路线的研究较少,揭示其迁徙路线对中国乃至亚洲的乌雕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方法】2017年3月—2018年10月... 【目的】乌雕(Clanga clanga)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列为易危(VU)物种,但其种群生态学特别是迁徙路线的研究较少,揭示其迁徙路线对中国乃至亚洲的乌雕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方法】2017年3月—2018年10月,对在北京密云水库放飞的1只救护乌雕的迁徙路线进行了卫星追踪。【结果】乌雕是典型的白天迁徙物种,迁徙时段在4:00—16:00之间,迁徙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午8:00—11:00之间;春季迁徙速度(139.51 km·d^(-1))与飞行速度(356.09 km·d^(-1))均比秋季迁徙速度(104.26 km·d^(-1))和飞行速度(190.71 km·d^(-1))快。春季迁徙途中确定了11个临时休息地和3个中途停歇地,其中途停歇地的主要栖息地为草地(68%)、耕地(26%)与林地(4%);秋季迁徙途中确定了24个临时休息地和4个中途停歇地,其中途停歇地的主要栖息地为草地(32%)、耕地(29%)、湿地(23%)和林地(10%)。乌雕度夏前期游荡范围很广,包括中国东北地区、蒙古国中东部和俄罗斯东南部;游荡距离东西跨度为1734.57 km(2017年)和1786.34 km(2018年);最小凸多边形法(MCP)95%的游荡面积达到833×10^(3)km^(2)(2017年)和1188×10^(3)km^(2)(2018年),50%MCP游荡面积为271×10^(3)km^(2)(2017年)和577×10^(3)km^(2)(2018年),2018年游荡面积约为2017年的2倍,2年间度夏区域重叠面积为741.80×10^(3)km^(2)。度夏后期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活动,活动面积较小,95%MCP面积为131.22 km^(2),50%MCP面积为11.49 km^(2);度夏期间主要利用的栖息地为草地、耕地、湿地和林地。乌雕在孟加拉国吉大港区中南部孟加拉湾恒河口区域的耕地越冬,且连续2年都回到同一个越冬地,95%MCP越冬范围为31.60 km^(2),50%MCP越冬范围为1.54 km^(2),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湿地和水体。【结论】虽然本次仅研究了1只乌雕的迁徙过程,但因有关该物种年度迁徙活动的报道较少,所以这一单只个体数据仍然很有价值,本研究首次记录了中国甚至亚洲乌雕完整的迁徙路线以及栖息地利用类型,为乌雕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雕 春季迁徙 秋季迁徙 活动区 栖息地利用
下载PDF
南非野生动物保护概况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毅花 胡德夫 葛兴芳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CAS 2013年第4期29-30,共2页
南非蕴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环境,拥有陆龟种类数量最多达13种,栖息于南非的哺乳动物不下300种,占世界的5.8%;鸟类约900种,占世界的8.0%;蛙类130种,蛇类130种,蜥蜴250种;乔木1500种,显花植物24000种。大型哺乳动物中... 南非蕴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环境,拥有陆龟种类数量最多达13种,栖息于南非的哺乳动物不下300种,占世界的5.8%;鸟类约900种,占世界的8.0%;蛙类130种,蛇类130种,蜥蜴250种;乔木1500种,显花植物24000种。大型哺乳动物中除著名的“5大动物”(非洲狮、大象、豹子、野牛、犀牛)外,还有羚羊、河马、斑马、长颈鹿、角马等;大的海洋水生动物有鲸鱼、海豹等;在南非还有企鹅、鳄鱼等著名动物。南非大约8.5%的生物群落受到保护。几千年以来,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南部非洲的生态系统,特别是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生态系统改变的速度和程度进一步加快,已经有相当部分的动物栖息地改变了性质,对南非陆生、淡水和海洋生物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目前,列入南非红皮书中受到威胁的动物物种有72种爬行物种,17种两栖物种,90种哺育物种和142种蝴蝶物种。作为南非最大和最珍稀、也是国鸟的绿鹤,已经列入严重濒危状态的鸟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保护 南非 大型哺乳动物 动物物种 生态系统 海洋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环境
原文传递
圈养母幼林麝粪便免疫球蛋白和皮质醇的变化特征
7
作者 王毅花 刘冬平 胡德夫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了解母体林麝(Moschusberezovskii)产后及幼体林麝断奶前后的免疫力和应激水平变化特征,可为特殊时期母体及幼体林麝的有效保护与饲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于2010年4至9月,采集哺乳期母体和幼体林麝的粪便样品,通过酶联免疫法对粪... 了解母体林麝(Moschusberezovskii)产后及幼体林麝断奶前后的免疫力和应激水平变化特征,可为特殊时期母体及幼体林麝的有效保护与饲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于2010年4至9月,采集哺乳期母体和幼体林麝的粪便样品,通过酶联免疫法对粪便提取液中免疫球蛋白(IgG、IgM和s IgA)以及皮质醇含量进行测定。利用SPSS 22.0对不同阶段母体和幼体林麝粪便样品中的免疫球蛋白和皮质醇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及多重比较。母体林麝粪便中IgG、IgM和s IgA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粪便中IgG与IgM含量在分娩后的初期阶段处于较高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含量逐渐减少并保持基本稳定,且IgG与IgM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s IgA含量在分娩后持续上升,一直持续到第14周后基本保持稳定。幼体林麝粪便中IgG、IgM和s Ig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IgG和IgM含量在断奶(第11周龄左右)后明显下降,s IgA含量在断奶后有所下降,但变化不显著;在第16周龄左右,IgG和IgM含量再次升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定,s IgA则无显著变化。母体林麝皮质醇的数据结果表明,其产后的6周内,皮质醇处于较高水平,在第11周左右(断奶期)皮质醇水平有小幅度的升高。幼体林麝皮质醇的数据显示,其在出生后的第11周龄左右(断奶期)皮质醇含量同样呈现出与母体林麝类似的升高趋势,表明断奶这一行为对母体以及幼体林麝均造成一定的生理压力。综上,母体林麝产后的6周内是管护工作的敏感期,幼体林麝成长的第9~15周龄是其存活关键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粪便 免疫球蛋白 皮质醇
原文传递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植物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炜璇 李依蒙 +3 位作者 江红星 王毅花 陈丽霞 王莹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88-2998,共11页
土壤微生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成分之一,是动植物残体分解的主要驱动力,在养分循环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明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组成特征,选取碱蓬、扁秆藨草、三江藨草和芦苇等4种典型湿... 土壤微生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成分之一,是动植物残体分解的主要驱动力,在养分循环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明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组成特征,选取碱蓬、扁秆藨草、三江藨草和芦苇等4种典型湿地植物群落下的土壤进行微生物群落及理化特征分析。16S rRNA和ITS全长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是4种植物群落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门类,子囊菌门是4种植物群落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真菌门类。Alpha多样性结果显示,两种藨草群落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而土壤真菌丰富度在三江藨草群落中最高,真菌多样性在4种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LEfSe分析显示,扁秆藨草群落土壤中拟杆菌目、梭菌纲、梭菌目、链格孢属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它们在其他3种群落土壤中的相对丰度,而三江藨草群落土壤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罗兹菌门、假单胞菌属、环柄菇属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它们在其他3种群落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受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碳等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莫莫格保护区湿地生态功能的维持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物群落 土壤微生物 土壤理化指标
原文传递
形形色色的羊
9
作者 官天培 杨亮亮 +1 位作者 王毅花 王文霞 《人与生物圈》 2015年第1期74-79,共6页
阿拉伯大羚羊又称阿拉伯羚、阿拉伯直角羚羊、阿拉伯剑羚,栖息于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及草原地带,是中等体型的羚羊,寿命可达20年。它们栖息于热带沙质、砾质荒漠,营集群生活,每群几十只不等,主要活动时间在晨昏时段,白天藏身树荫躲避高温酷... 阿拉伯大羚羊又称阿拉伯羚、阿拉伯直角羚羊、阿拉伯剑羚,栖息于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及草原地带,是中等体型的羚羊,寿命可达20年。它们栖息于热带沙质、砾质荒漠,营集群生活,每群几十只不等,主要活动时间在晨昏时段,白天藏身树荫躲避高温酷暑;主要取食草、树叶和浆果等,极为耐旱,仅依靠少量的植物汁液即可在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中生存相当长的时间。在繁殖季节,雄性利用长角做武器,与其他雄性争夺交配权,一旦被长角刺中就会有性命之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汁液 阿拉伯大羚羊 草原地带 砾质荒漠 繁殖季节 黑马羚 非洲草原 秦岭羚牛 高温酷暑 食草
原文传递
笼养黑颈鹤粪便性激素水平的时间动态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毅花 陈丽霞 +4 位作者 马天 杨亮亮 郑常明 孙戈 钱法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3-370,共8页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野外种群数量少,许多动物园以及保护区等机构用迁地保护的方式对黑颈鹤进行保护和繁育,然而长期以来笼养黑颈鹤繁殖率低。本研究运用非损伤的研究方法,...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野外种群数量少,许多动物园以及保护区等机构用迁地保护的方式对黑颈鹤进行保护和繁育,然而长期以来笼养黑颈鹤繁殖率低。本研究运用非损伤的研究方法,并结合行为观察,对繁殖期黑颈鹤的繁殖生理特征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进入繁殖期黑颈鹤的雌二醇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有效监测雌性黑颈鹤繁殖期生理状态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繁殖前期雄性黑颈鹤的睾酮水平显著升高,与非繁殖期以及繁殖期的其他阶段差异显著,表明睾酮可有效监测雄性黑颈鹤的繁殖生理状态,为人工采精选择合适的时间提供理论基础;交配成功的雌性黑颈鹤繁殖中期的孕酮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阶段,表明该指标可有效监测雌性黑颈鹤的交配状态。综上,通过非损伤性的采样研究手段,遴选合适的生理指标参数可以为黑颈鹤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粪便 性激素 皮质酮
原文传递
朱鹮野化种群对冬季低温的行为响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莉 王子健 +9 位作者 易华清 周亮 吕洪伟 王毅花 陈丽霞 段文斌 陆军 江红星 晏鹏 刘冬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794,共7页
低温对鸟类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活状态有显著的影响,鸟类往往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东亚特有的濒危鸟类,2018年从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引入到河北北戴河,建立了全球纬度最高的野化种群。本文以... 低温对鸟类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活状态有显著的影响,鸟类往往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东亚特有的濒危鸟类,2018年从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引入到河北北戴河,建立了全球纬度最高的野化种群。本文以北戴河和洋县两个野化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分析了季节和温度等因素对朱鹮休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腿站立露喙是朱鹮在游荡期最常见的休息行为(70.9%),但在越冬期显著降低(55.6%),而单腿站立和隐喙行为比例相应升高。温度对双腿站立隐喙、单腿站立露喙和单腿站立隐喙3种行为的比例有显著影响。可见,朱鹮在冬季通过增加保护裸露部位的行为比例来适应低温。在冬季,随着温度的下降,朱鹮趴卧在树干上的夜宿行为比例逐渐增加,而这一行为在白天没有记录到。温度对成鸟和幼鸟冬季的休息行为有显著影响。由此表明,趴卧行为很可能是朱鹮对极端耐受低温的一种应对,在保护监测过程中需警惕。朱鹮在北戴河越冬过程中没有使用网笼中的遮挡伞棚和庇护场所,表明其能够自主适应-20℃的低温。为了确保野化朱鹮顺利越冬,建议在野化网笼中增加一些松科等常绿树种,为朱鹮提供更加优良的夜宿环境,并用稻草搭建风挡,减少夜间大风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北戴河 低温 行为响应
原文传递
基于环志数据探讨兴凯湖水鸟的迁徙规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化金 陈丽霞 +6 位作者 贾茹 王毅花 刘冬平 刘宇霖 杨培宇 陆军 张国钢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6-461,共6页
黑龙江兴凯湖位于中俄交界,该地区水鸟的迁徙路线及其保护状况受到我国及相邻国家政府和保护组织的高度关注。我们整理了兴凯湖水鸟的环志回收数据,对水鸟的迁徙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10年至2019年兴凯湖共环志鹤鹳类和雁鸭类96... 黑龙江兴凯湖位于中俄交界,该地区水鸟的迁徙路线及其保护状况受到我国及相邻国家政府和保护组织的高度关注。我们整理了兴凯湖水鸟的环志回收数据,对水鸟的迁徙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10年至2019年兴凯湖共环志鹤鹳类和雁鸭类968只,回收记录共29只次,其中白枕鹤(Grus vipio)6只次、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8只次、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3只次、绿头鸭(A.platyrhynchos)3只次、琵嘴鸭(A.clypeata)7只次、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1只次和豆雁(Anser fabalis)1只次。水鸟环志回收数据揭示了兴凯湖鹤鹳类和雁鸭类的主要迁徙规律,证实了兴凯湖作为东北亚水鸟迁徙廊道的重要性,为我国与相邻国家开展水鸟的联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迁徙 环志 回收 兴凯湖
原文传递
秦皇岛黄胸鹀和蓝歌鸲的种群动态及迁徙时序——基于1999—2019年的环志数据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金光 董建艳 +3 位作者 陈丽霞 王毅花 陆军 刘冬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1-357,共7页
鸟类环志是种群监测和迁徙研究的重要手段。基于秦皇岛鸟类环志站1999~2019年的环志数据,对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和蓝歌鸲(Larvivora cyane)两种鸟类在21年间的种群动态和迁徙时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迁徙途经秦皇岛的黄胸鹀种群... 鸟类环志是种群监测和迁徙研究的重要手段。基于秦皇岛鸟类环志站1999~2019年的环志数据,对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和蓝歌鸲(Larvivora cyane)两种鸟类在21年间的种群动态和迁徙时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迁徙途经秦皇岛的黄胸鹀种群数量以4或5年为周期呈规律性的波动下降,年均降幅达17.3%,21年间种群数量累计下降了97.7%。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黄胸鹀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并于2021年初将其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望促进其种群的逐步恢复。蓝歌鸲种群数量的年均降幅为4.2%,但下降过程主要集中在1999至2003年间,其后种群指数趋于稳定。黄胸鹀春季网捕高峰短暂而集中,持续约15d;秋季网捕高峰则较为分散,持续约47d。这表明黄胸鹀春季迁徙进程明显较为集中和快速,可能是出于繁殖需求采取了时间最短的迁徙策略。蓝歌鸲成年雄鸟、成年雌鸟和亚成鸟春季的网捕高峰在日期上有明显的差异,间隔4或5 d先后出现,表明蓝歌鸲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在春季进行差别迁徙,有利于减小停歇地的种内竞争,并确保雄鸟提前到达繁殖地占领优质的繁殖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鹀 蓝歌鸲 种群动态 迁徙时序 差别迁徙 时间最短策略
原文传递
候鸟迁徙会做哪些准备
14
作者 王毅花 《中国林业》 2020年第4期48-49,共2页
鸟类的迁徙是自然界中奇妙的生物学现象之一,据估计,世界上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迁徙,迁徙距离从数百公里到上万公里不等。如此长距离的飞行,鸟儿们是如何做到的?不同的候鸟各显神通,呈现出了不同的迁徙策略。
关键词 生物学现象 越冬地 繁殖地 候鸟迁徙 迁徙策略 鸟类 长距离 自然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