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9-2020年西北地区地表风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1
作者 王勇 周子涵 +3 位作者 王澄海 肖栋 秦豪君 黄武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0-1396,共17页
基于1979-2020年西北地区173个气象站点10 m风速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揭示了西北地区年、各季节风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2003/2004年年代际变化可能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979-2020年趋势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风速增大区域主要... 基于1979-2020年西北地区173个气象站点10 m风速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揭示了西北地区年、各季节风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2003/2004年年代际变化可能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979-2020年趋势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风速增大区域主要位于甘肃中部和东部、陕西、新疆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其余站点风速大体减小。呈现减小趋势的站点数明显多于增加趋势的站点数,呈现减小趋势站点平均地表风速大于整个西北平均的风速值,呈现增加趋势的站点的平均地表风速小于整个西北平均的风速值,并且在2004年后明显增大。年平均和各季节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与1979-2020年趋势分布相似,时间序列的年代际变化发生在2000年前后。年平均和各季节第二模态除宁夏和陕西南部地区为负异常,其余站点大体均为正异常,其时间序列均发生了两次突变,分别发生在1987/1988年和2003/2004年。1987/1988年的西北地区风速变化成因已有大量研究,本研究重点分析了2003/2004年西北风速年代际变化成因的环流因子。从500 hPa位势高度2004-2020年与1988-2003年的合成差图可知,春季环流场呈现中亚-北欧的经向偶极子模态,夏季和秋季呈现为“丝绸之路”模态,冬季呈现“斯堪的纳维亚”模态,年平均呈现为北极涛动负位相。可见,2003/2004年前后四季和年平均环流背景变化都各有特点,它们如何影响中国西北地表风速2003/2004年的年代际变化的物理过程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风速 时空分布 年代际变化 西北地区 趋势
下载PDF
数值天气预报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
2
作者 张飞民 王澄海 +1 位作者 杨毅 杨凯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4期40-43,共4页
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界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该文从数值预报的重要发展历程、我国科学家的重大贡献、我国数值预报取得的突出成就三个方面,总结凝练大气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数值天气预报各章节中蕴含的思政案例。在此基础上,从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界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该文从数值预报的重要发展历程、我国科学家的重大贡献、我国数值预报取得的突出成就三个方面,总结凝练大气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数值天气预报各章节中蕴含的思政案例。在此基础上,从思政教学设计、思政案例在“微信+慕课”平台的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教学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最后,给出思政教学建设与实践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天气预报 课程思政 混合式教学 思政案例 建设与实践
下载PDF
过去40 a来祁连山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斐 冯祥 +1 位作者 张飞民 王澄海 《干旱气象》 2024年第3期385-394,共10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祁连山植被生长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祁连山植被与气候的关系对西北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2—2022年GIMMS NDVI数据及ERA5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祁连山地区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祁连山植被生长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祁连山植被与气候的关系对西北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2—2022年GIMMS NDVI数据及ERA5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祁连山地区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NDVI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段(0.6~0.8),并自东向西逐渐减小。过去40 a,祁连山地区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主要由于生长季NDVI的显著增加,而在非生长季,祁连山中、东部部分地区NDVI呈减小趋势。祁连山地区NDVI的变化与气温、降水整体呈正相关关系,但生长季NDVI与降水在祁连山东部部分地区呈负相关,非生长季NDVI与气温在祁连山西部部分地区呈负相关。祁连山夏季NDVI与对应时段气温和降水之间存在显著耦合模态,气温和降水的增加整体上对NDVI增加有益,但祁连山东部地区生长季NDVI增加主要由气温升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NDVI 气候变化 耦合模态 祁连山
下载PDF
初始场水汽通量在一次登陆台风降水模拟中的作用
4
作者 万赏 张飞民 +1 位作者 王澄海 吴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7-585,共9页
用三维变分同化方法,通过同化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和X波段雷达观测资料,研究初始场陆地侧水汽通量对台风“狮子山”登陆期间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化加密地面资料能够明显改进初始场陆地侧大气边界层的热动力场,通过减弱海-陆热... 用三维变分同化方法,通过同化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和X波段雷达观测资料,研究初始场陆地侧水汽通量对台风“狮子山”登陆期间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化加密地面资料能够明显改进初始场陆地侧大气边界层的热动力场,通过减弱海-陆热力对比及陆地向登陆台风的大气边界层东北的水汽通量,改善登陆台风外围雨带影响下的沿岸陆地-海洋两侧地区降水的模拟效果. X波段雷达资料通过增强初始场中雷达探测范围内的低层大气水汽通量改善登陆台风外围雨带降水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水汽通量 加密地面资料 X波段雷达观测 资料同化
下载PDF
2022年夏季西北干旱区一次持续性高温的成因分析
5
作者 王勇 秦豪君 +5 位作者 王澄海 程蓉 马莉 叶培龙 付正旭 周子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0-463,共14页
利用站点资料和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西北干旱区夏季一次持续性高温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并对高温的贡献因子作定量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高温达2092个站次,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偏北区域,其中108个站最高温突破近40年历... 利用站点资料和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西北干旱区夏季一次持续性高温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并对高温的贡献因子作定量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高温达2092个站次,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偏北区域,其中108个站最高温突破近40年历史极值,98个站高温持续日数超过10天,均属历史罕见。(2)此次高温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高温持续期,南亚高压中心位置较同期偏北,强度较同期偏强。过程前期受中高层暖脊影响,在过渡期暖脊东移,大陆高压逐渐东伸,后期大陆高压发展强盛,并向东延伸与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相互连通,影响西北区大部分区域。西北区境内水汽辐散偏强,不易形成降水,同时下沉气流异常偏强,高层空气下沉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发展与维持。(3)无论是过程前期还是后期,温度平流项在升温过程中贡献较小,而垂直输送项和非绝热加热项均是影响极端高温天气的关键因子,从影响因子类别角度,过程前期以动力因子贡献为主,形成稳定热穹顶后,在过程后期以热力贡献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高温 成因分析 异常特征 热量贡献
下载PDF
一次干下击暴流的云微物理过程及移动和传播机制研究
6
作者 李彦辉 张飞民 +1 位作者 杨凯 王澄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9-2079,共21页
本文使用风廓线雷达、跑道自动观测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20年5月14日半干旱地区兰州的一次弱天气尺度强迫下的干下击暴流(简称“5.14”)过程的发生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 本文使用风廓线雷达、跑道自动观测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20年5月14日半干旱地区兰州的一次弱天气尺度强迫下的干下击暴流(简称“5.14”)过程的发生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该次过程的形成、移动及辐散出流区上空的水凝物演变特征进行了模拟,探讨了“5.14”过程外流传播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5.14”过程的生命期约为30 min,云顶高度在9 km以上。在云体移向后侧3~6 km高度,同时出现突发性干冷空气急流侵入,云体断裂,云顶崩塌,动量下传和中低空1~4 km高度辐散出流急流,是下击暴流外流发生的可能原因。雪晶碰撞过冷云滴使之冻结合并,形成了下沉及外流区域的云中霰粒子均快速增长,模拟的霰粒子混合比在下击暴流暴发时增大了105倍;下沉区霰粒子加速了云中冷池的形成,是激发强下沉气流的原因之一。随着云体的移动,强下沉气流在地面上产生辐散出流,和相邻的辐散出流间交汇引起气流间的辐合上升运动,在云体移动方向前沿的下沉气流两侧形成两个气流上升区;随着干冷入流急流的深入,在云体移动方向激发出两个垂直环流,垂直环流由一支云内上升气流与一支紧邻的湿下沉气流相伴而成。垂直环流中的湿下沉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冷池扩散促使了下击暴流的暴发,激发阵风锋。阵风锋向下击暴流辐散中心的外流方向扩散,阵风锋前的暖湿上升气流有利于新生单体合并进原风暴,风暴发展加强,随着阵风锋推进切断了暖湿上升气流导致重冷云顶下沉,云顶的不断上冲和崩溃形成了下击暴流的外流传播过程。阵风锋前的上升气流输送的雨滴粒子在0°C温度层附近冻结,冻结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导致外流传播过程中0°C温度层不断升高,云中下沉的霰粒子融化层升高,融化后形成的雨滴粒子在下落过程中的蒸发层增大,霰粒子融化吸热及雨水在下降过程中蒸发吸热使得近地面冷池不断增强导致地面风速在辐散传播过程中加大,是下击暴流外流传播中地面大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上升气流通过凝结作用加热大气加强上升运动。下沉气流的发展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对流特征环流及冷池。下击暴流形成后,在云体移动方向上不断形成的垂直闭合环流是下击暴流辐散中心的移动机制,由于地面冷池外流的辐合抬升作用,移动方向的上升气流区范围不断增大,垂直闭合环流受到上升气流区阻挡无法新生,同时由于云体东移,维持下击暴流垂直闭合环流结构中水凝物的循环减弱使垂直闭合环流结构消散,导致下击暴流辐散中心减弱消亡。与以往研究相比较,本次干下击暴流发生时也出现了云体后侧入流急流、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核下降、动量下传、霰粒子含水量大及水凝物融化蒸发过程吸热形成冷池等特征,但此次干下击暴流辐散中心有明显的垂直闭合环流,是下击暴流辐散中心的启动和维持机制,同时下击暴流辐散中心与阵风锋的形成密切相关,而阵风锋过程是造成此次干下击暴流的外流传播形成地面大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WRF模式 云微物理特征 移动和外流传播机制
下载PDF
1961—2022年祁连山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7
作者 杨斐 张文韬 +1 位作者 张飞民 王澄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7-1638,共12页
随着全球变暖,中国西北地区出现了暖湿化现象。祁连山地处西北干旱区,东西跨越干旱、半干旱和极干旱气候区,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区域生态及水文过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基于1961—2022年祁连山以及周边地区常规气象站及雨量站观... 随着全球变暖,中国西北地区出现了暖湿化现象。祁连山地处西北干旱区,东西跨越干旱、半干旱和极干旱气候区,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区域生态及水文过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基于1961—2022年祁连山以及周边地区常规气象站及雨量站观测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祁连山气温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降水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气温和降水在60 a来呈显著增加趋势,气温年际变化在祁连山中段最大,降水年际变化在祁连山东段最大,在西段最小,山区降水年际变率最大出现在8月。祁连山地区气温增加倾向率约0.36℃·(10a)^(-1),高于全国水平0.21℃·(10a)^(-1),冬季升温速率最大为0.45℃·(10a)^(-1),西段区域升温速率最大为0.5℃·(10a)^(-1);中段区域降水增加速率最大为11.86 mm·(10a)^(-1)。祁连山以及周边地区降水增加速率随海拔高度增加。山区降水存在两个峰值,夏季降水量极大值出现在海拔2600~2800 m的高度带,海拔3600~3800 m出现第二个峰值。不同山系降水量随海拔变化大多呈单峰型分布;其中达坂山迎风坡降水量最大,青海南山降水量最小。祁连山地区的气候总体上呈现出暖湿化倾向。年平均最低温度的增加快于最高温度的增加趋势,最低温度在祁连山西段增加最为明显,最低气温的快速上升会对祁连山冰川、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 时空特征 变化趋势 祁连山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与西北春季降水的相关特征 被引量:31
8
作者 王澄海 董安祥 +1 位作者 王式功 杨德保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0-346,共7页
应用青藏高原 49个站点的积雪观测资料和西北地区 85个台站 3~ 5月降水资料 ,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高原积雪与西北春季降水存在弱的相关关系 ,高原积雪存在 2个主要的变化敏感区 ,2个敏感区积雪的变化与西北春季降水... 应用青藏高原 49个站点的积雪观测资料和西北地区 85个台站 3~ 5月降水资料 ,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高原积雪与西北春季降水存在弱的相关关系 ,高原积雪存在 2个主要的变化敏感区 ,2个敏感区积雪的变化与西北春季降水的 6个敏感区有着不同的关系 ,高原南部积雪多 ,西北春季降水少 .高原积雪对西北春季降水的影响是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 .交叉谱分析表明 ,高原积雪与西北春季降水有较高的凝聚 ,最大落后尺度 0 .0 2~ 3a .t检验表明 ,多雪年与少雪年 ,高原东北侧、河西西部的春季降水差异最为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西北 春季 降水 相关分析 谱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年际变化的异常特征 被引量:92
9
作者 王澄海 董文杰 韦志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3-531,共9页
对 1 961~ 1 999年 46个站点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采用旋转主成份 ( REOF)分析 ,发现存在 4个变化敏感区 :青藏高原东北区 ,青藏高原东南区 ,柴达木盆地区 ,青藏高原南部区。4个变化异常敏感区的最大冻土深度随时间变化有不同的趋势... 对 1 961~ 1 999年 46个站点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采用旋转主成份 ( REOF)分析 ,发现存在 4个变化敏感区 :青藏高原东北区 ,青藏高原东南区 ,柴达木盆地区 ,青藏高原南部区。4个变化异常敏感区的最大冻土深度随时间变化有不同的趋势。其中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高原东北部、高原东南部和高原南部区冻土厚度表现出变薄趋势 ,其代表站的最大冻土深度平均比 80年代变浅 0 .0 2、 0 .0 5、 0 .1 4m,反映了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呈现出与全球气候增暖的趋势 ;柴达木盆地和高原中部则表现为与前 2个区域相反的变化趋势 ,即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冻土深度有所增加。其代表站的最大冻土深度较之 80年代加厚 0 .5 7m。由于土壤质地和溶质的差异 ,4个敏感区最大冻土深度在高频段上具有不同的周期 :柴达木盆地和高原南部具有 2年的周期 ;在较低频段上 ,均表现为 1 4年左右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节性冻土 旋转主成份分析 异常敏感区 年际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节冻融过程与东亚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6
10
作者 王澄海 董文杰 韦志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9-316,共8页
利用青藏高原 46个气象站的最大冻土深度观测资料、中国 16 0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AR NCEP资料 ,对青藏高原冻土的季节性冻融过程进行合成分析 ,发现青藏高原土壤的季节冻融过程对青藏高原上空及东亚大气环流有显著的影响 ,在高原最大... 利用青藏高原 46个气象站的最大冻土深度观测资料、中国 16 0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AR NCEP资料 ,对青藏高原冻土的季节性冻融过程进行合成分析 ,发现青藏高原土壤的季节冻融过程对青藏高原上空及东亚大气环流有显著的影响 ,在高原最大冻土深度较小的年份中 ,7月份 ,南亚高压强且偏西 ,5 0 0hPa印度低压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弱且偏东 ,高原南部的东风较强 ;最大冻土深度较大的年份 ,南亚高压弱且偏东 ,印度低压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且偏西 .在不同的冻融年份 ,85 0hPa上纬向风的差异显著区反映了西南季风的活动 .最大冻土深度与中国夏季 ( 7月份 )降水有 3条显著相关带 ,雨带的分布与中国夏季平均雨带相吻合 .由此 ,青藏高原季节冻融过程引起的水热变化是影响东亚气候的一个重要外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过程 东亚大气环流异常 南亚高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北春季降水的基本和异常特征 被引量:32
11
作者 王澄海 王式功 +1 位作者 杨德保 董安祥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应用西北地区 85个站 1961~ 1995年 3~ 5月的降水资料 ,分析了西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基本特征和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西北地区春季 3~ 5月降水的年际变率大 ,且表现为很强的地域性 :青海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以正偏为主 ,而青海高原东北侧... 应用西北地区 85个站 1961~ 1995年 3~ 5月的降水资料 ,分析了西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基本特征和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西北地区春季 3~ 5月降水的年际变率大 ,且表现为很强的地域性 :青海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以正偏为主 ,而青海高原东北侧的陇东、陕西、新疆西部、北部以负偏为主 .西北地区降水的峰度较正态分布为小 ,即随机性较大 ,西北大部分地区春季发生干旱的频率高 .西北降水的时空异常特征分析表明 :西北地区 3~ 5月降水空间上存在着 6个异常敏感区 :高原东北侧区、青海高原区、河西西部区、天山北部区、南疆区和沙漠盆地区 .它们分别解释了该地方差的60 %~ 90 % .各个区内的降水随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其中高原东北侧、河西西部、南疆等地的降水趋势呈下降趋势 ,表现出与中国东部相同的趋势 ;青海高原、天山以北地区和沙漠盆地等地呈现出上升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降水 旋转主成分分析 基本特征 异常特征
下载PDF
中国西北春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相关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澄海 王式功 +1 位作者 杨德保 董安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4-382,共9页
应用奇异值分解对中国西北3~5月的降水资料与太平洋海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北太平洋与中国西北春季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在太平洋海温3~5月呈El Nino峰值位相时,除青海高原外,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偏少;而当12~2月的海温呈El Nino成... 应用奇异值分解对中国西北3~5月的降水资料与太平洋海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北太平洋与中国西北春季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在太平洋海温3~5月呈El Nino峰值位相时,除青海高原外,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偏少;而当12~2月的海温呈El Nino成熟位相型时,次年西北地区3~5月的降水偏多;而当北太平洋海温12~2月呈La Nina型时,次年青海高原区3~5月的降水偏少。太平洋海温的西风漂流区、黑潮区、加利福尼亚海流区和北赤道海流区的海温的变化与中国西北地区3~5月的降水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黑潮区12~2月的海温与新疆北部的降水呈反相变化,即当黑潮区的海温低时,西北地区的新疆北部降水偏多。中国西北地区3~5月的降水对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响应区主要是新疆北部、青海高原及其东北侧、沙漠盆地、河西西部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春季 降水 太平洋 海温 西北地区 奇异值分解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未来50a中国地区冻土面积分布变化 被引量:63
13
作者 王澄海 靳双龙 施红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在检验CMIP3模式比较计划中模式在中国地区的温度模拟效果的基础上,选取模拟效果相对较好的HadCM3、EACHE5模拟结果,采用Kudryavtsev方法,应用数字化土壤和植被资料,借助ArcGIS,对未来50 a中国地区在A2情景下的冻土空间变化趋势进行了... 在检验CMIP3模式比较计划中模式在中国地区的温度模拟效果的基础上,选取模拟效果相对较好的HadCM3、EACHE5模拟结果,采用Kudryavtsev方法,应用数字化土壤和植被资料,借助ArcGIS,对未来50 a中国地区在A2情景下的冻土空间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A2情景下,未来50 a中国地区的冻土呈现出退缩趋势,在2050年,多年冻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之间、冈底斯山地区出现退化,中国的冻土面积较2006年减少约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3 中国冻土 气候变化 冻土变化
下载PDF
40余年来中国地区季节性积雪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79
14
作者 王澄海 王芝兰 崔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利用全国700余个气象站的地面积雪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季节性积雪年际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北部,东北-内蒙古地区和青藏高原西南和南部地区为我国季节性积雪的3个高值区,也是积雪年际变化变化大的地区,也即为中国积雪年际... 利用全国700余个气象站的地面积雪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季节性积雪年际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北部,东北-内蒙古地区和青藏高原西南和南部地区为我国季节性积雪的3个高值区,也是积雪年际变化变化大的地区,也即为中国积雪年际异常变化的敏感区.综合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3种变化类型:1)增加和减小同步,主要在新疆天山以北、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到大兴安岭以西的地区,减少区大体在内蒙古西部、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积雪深度增加但积雪日数减少,主要在东北平原东部的部分地区,长江上游的部分地区;3)积雪深度减小而积雪日数增加,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部分地区.中国地区积雪总体上呈现出平缓的增长趋势,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呈现为稍有增加;70年代有所下降;80年代又增加;90年代又有略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累积深度和日数 时空分布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冻融期陆面过程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41
15
作者 王澄海 师锐 左洪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9-248,共10页
利用CAMP/Tibet中CEOP-EOP3改则站2002年10月—2003年9月的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运用陆面过程模式CoLM(Common Land Model),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特征的模拟研究表明,在高原西部地表能量平衡过程中,冬半年,感热通量占主要地位,潜热通量较小... 利用CAMP/Tibet中CEOP-EOP3改则站2002年10月—2003年9月的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运用陆面过程模式CoLM(Common Land Model),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特征的模拟研究表明,在高原西部地表能量平衡过程中,冬半年,感热通量占主要地位,潜热通量较小;尤其在冻结期,潜热通量几乎等于零。但在高原西部的融冻期,潜热通量有显著变化。在干季向湿季转化时段的5月中下旬,表层土壤由于融冻而引起的频繁水分相变,使得潜热通量随之变化并开始增加,Bowen比由大变小。地表有效通量的变化与降水及土壤表层频繁的冻结—消融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西部 陆面特征 CoLM模式 土壤冻融 有效辐射
下载PDF
中国近50年气温变化准3年周期的普遍性及气温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 被引量:60
16
作者 王澄海 李健 许晓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利用全国98个测站的年和冬季气温资料,采用Marr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1961—2009年)中国8个气候区的年和冬季气温变化,研究了中国气温变化的周期性,并对未来20年(2010—2029年)气温的可能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8个气... 利用全国98个测站的年和冬季气温资料,采用Marr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1961—2009年)中国8个气候区的年和冬季气温变化,研究了中国气温变化的周期性,并对未来20年(2010—2029年)气温的可能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8个气候区气温的年际变化以高频变化为主,普遍存在着准3~4年周期变化,尤其是冬季气温的准3年周期变化显著,而且这种周期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年气温的周期特征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周期叠加外推的结果表明,未来20年,中国将继续保持增暖趋势,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升温要大于除西南地区外的南方地区。如果按照线性趋势升温,2010-2029年气温上升幅度不会超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气候区 气温变化周期 小波分析 温度预测
下载PDF
估算冻结(融化)深度方法的比较及在中国地区的修正和应用 被引量:26
17
作者 王澄海 靳双龙 +1 位作者 吴忠元 崔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2-140,共9页
利用中国地区的冻土观测资料计算比较了常用冻土活动层深度估算的几种方法,并对影响估算的主要因子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考虑了土壤水分变化、土壤水分相变潜热变化、积雪和植被效应的指数与实际观测值之间有较好的拟合;在采用分区插... 利用中国地区的冻土观测资料计算比较了常用冻土活动层深度估算的几种方法,并对影响估算的主要因子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考虑了土壤水分变化、土壤水分相变潜热变化、积雪和植被效应的指数与实际观测值之间有较好的拟合;在采用分区插值方法对温度进行处理,并应用数字化高程、数字化植被和土壤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和观测值相关较高的Kudryavtsev指数计算、以Arc-GIS为工具获取的中国地区冻土分布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指数比较 Kudryavtsev指数 中国地区 冻土变化
下载PDF
新疆北部地区积雪深度变化特征及未来50a的预估 被引量:29
18
作者 王澄海 王芝兰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9-1065,共7页
分析比较参加CMIP3计划的全球气候模式,在20C3M下各模式1961-1999年平均积雪深度和观测资料比较的基础上,检验了模式对积雪深度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选用INM-CM3.0和CGCM-T47_1模式对北疆地区未来50 a的积雪变化进行了预估.由于受GCM... 分析比较参加CMIP3计划的全球气候模式,在20C3M下各模式1961-1999年平均积雪深度和观测资料比较的基础上,检验了模式对积雪深度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选用INM-CM3.0和CGCM-T47_1模式对北疆地区未来50 a的积雪变化进行了预估.由于受GCM的空间分辨率和新疆北部地区地形、盆地沙漠下垫面、水汽来源和干旱气候环境的影响,CMIP3模式的GCM在新疆北部地区的模拟能力有限.通过相关系数和均方差误差的双重检验,选取了在新疆地区模拟能力较好的INM-CM3.0和CGCM-T47_1模式的模拟结果对新疆地区未来的积雪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A1B、B1情景下,2002-2050年,总体上新疆北部地区的积雪深度均呈减少趋势;A2情景下,INM-CM3.0、CGCM-T47-1模式在准葛尔盆地地区积雪变化的模拟结果存在差异,但未来40 a新疆地区除天山附近外,积雪深度变化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气候情景 CIMP3计划 积雪预测 新疆北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冻融过程的气候效应: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澄海 杨凯 +5 位作者 张飞民 保鸿燕 程蓉 李登宣 崔志强 李课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18-1336,共19页
青藏高原(简称高原)热、动力作用对东亚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及气候有着影响。高原的热力作用主要来自于高原地表的非绝热加热异常变化,高原陆面过程决定着地表非绝热加热。本文回顾总结了高原陆面过程中的土壤冻融过程对土壤水热传输、地... 青藏高原(简称高原)热、动力作用对东亚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及气候有着影响。高原的热力作用主要来自于高原地表的非绝热加热异常变化,高原陆面过程决定着地表非绝热加热。本文回顾总结了高原陆面过程中的土壤冻融过程对土壤水热传输、地表非绝热加热影响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进展:(1)土壤冻融对土壤水分具有"水分存储"效应,冻融过程可将土壤中90%以上的水分从前一年秋季保存到春季释放出来。(2)高原地表非绝热加热估算仍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感、潜热通量存在较大偏差,且在春季最为显著,数值模式对土壤冻融过程模拟的偏差较大,数值模式和再分析资料对高原地表非绝热加热估算的偏差,影响了对高原热力作用的深入认识和理解。(3)水热完全耦合的参数化方案和冻融参数化方案改进可有效减小模式对土壤温、湿度的模拟偏差。(4)冻融过程将前秋的土壤湿度异常保持到次年春季,进而引起春季地表非绝热加热异常,这可作为跨季节气候预测的"信号"。通过对高原冻融区土壤信息的同化,可显著提高模式对后期东亚天气气候的模拟效果。(5)春季高原融冻异常通过引起土壤湿度异常产生的地表非绝热加热异常,通过改变高原南、北两侧大气的斜压性,激发出西风带内的Rossby波列传播,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异常。对土壤冻融及融雪物理过程的认识和参数化,是高原和寒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冻融过程 土壤温、湿度 地表非绝热加热 气候效应
下载PDF
1961~2018年西北地区降水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6
20
作者 王澄海 张晟宁 +2 位作者 李课臣 张飞民 杨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3-724,共12页
邻接青藏高原地区的中国西北地区是最大的欧亚干旱区,其降水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对干旱环境及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都具有特殊的指示意义。基于1961~2018年中国西北地区144个站的逐日降水、逐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的降水变化... 邻接青藏高原地区的中国西北地区是最大的欧亚干旱区,其降水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对干旱环境及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都具有特殊的指示意义。基于1961~2018年中国西北地区144个站的逐日降水、逐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近60年以来,西北地区92%站点的年降水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只有甘肃东南部不到10%的站点呈下降趋势;(2)季节尺度上,春、夏、秋季中超过75%站点的降水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最显著的是,几乎所有站点在冬季的降水为增加趋势,秋、冬季降水的增加相对较少,反映了冬季风对西北地区降水影响的特点;(3)进入21世纪以来,西北地区夏季和年降水量仍然维持准3 a周期特征,春、秋季的周期具有阶段性、冬季降水量具有较稳定的约3 a周期,因此,自然周期变化对降水增加的贡献并不大。西北地区降水量在过去60年来确实呈现出增加趋势,尤其21世纪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但增加的量是有限的,不足以改变其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降水量 时空特征 周期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