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特征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陈炳楠 杨风亭 +5 位作者 孟盛旺 戴晓琴 寇亮 陈奕帆 王辉民 付晓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78,共12页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期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为红壤丘陵区森林碳汇时空格局精准评估与预测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17—2021年的数码相机时间序列数据,提取29块样地(马尾松林18块,湿地松林11块)的有效叶面积指数(L...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期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为红壤丘陵区森林碳汇时空格局精准评估与预测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17—2021年的数码相机时间序列数据,提取29块样地(马尾松林18块,湿地松林11块)的有效叶面积指数(LAIe)时空动态。采用有效叶面积指数的广义双重逻辑斯蒂模型确定物候期指标(生长季开始时间,SOS;生长季结束时间,EOS;生长季长度,LOS)。利用变异系数表征物候期时空变异幅度。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线性混合模型,解析气候(干旱指数、空气温度、降水量、饱和水汽压差、光合有效辐射)、土壤(土壤温湿度、土层厚度、石砾含量)和生物因子(林分密度、林下植被丰富度)对物候期的驱动作用。【结果】1)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特征均为单峰曲线(但马尾松林无明显峰值)。与马尾松林相比,湿地松林的SOS较晚,但LAIe的季节变化幅度更大且值更高。2)马尾松林的物候期在时空尺度上不如湿地松林稳定。马尾松林的SOS、EOS、LOS在空间上的变异系数和SOS在时间上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湿地松林。3)在年际尺度上,马尾松林的SOS和EOS分别与早春和旱季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和正相关;湿地松林的EOS与旱季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4)在空间尺度上,马尾松林物候期受林分密度、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0~60 cm土壤石砾含量影响。【结论】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的物候特征在曲线峰值、SOS、LAIe变化幅度和数值大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湿地松林的物候期在时空尺度上更稳定。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和土壤资源异质性共同驱动了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物候的时空变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物候 有效叶面积指数 时空变异 石砾含量 竞争强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南方低质低效人工林质量改善与生态服务提升技术研究前瞻
2
作者 漆良华 田慧敏 +5 位作者 王辉民 潘磊 姜姜 程金花 石雷 彭智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区域,是我国南方低质低效人工林的主要集中分布区,长期存在水土流失、生态服务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针对南方低质低效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对气... 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区域,是我国南方低质低效人工林的主要集中分布区,长期存在水土流失、生态服务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针对南方低质低效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人工林群落结构-土壤质量-生态服务耦合机制,低质低效人工林质量与生态系统服务多目标决策优化算法与路径等关键科学问题,选取长汀、南宁、赣州、黄冈、黄山为典型示范区,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活动。以南方低质低效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分布格局及退化机制为主线,从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模式研发和集成优化示范等3个层面开展生态服务提升与示范研究,重点破解适用于杉木、马尾松、毛竹等典型人工林的群落结构优化、林下植被功能群诱导恢复、土壤生境修复等关键技术瓶颈,构建低质低效人工林提质增效智慧决策平台,为改善南方低质低效人工林质量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质低效人工林 质量改善 生态服务 提升路径
下载PDF
Carbon fluxes and their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a Dahurian larch forest ecosystem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辉民 三枝信子 +3 位作者 祖元刚 王文杰 山本晋 近藤裕昭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10,共10页
The Dahurian larch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is important due to its vastness and location within a transitional zone from boreal to temperate and at the southern distribution edge of the vast Siberian larch forest. T... The Dahurian larch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is important due to its vastness and location within a transitional zone from boreal to temperate and at the southern distribution edge of the vast Siberian larch forest. The continuous carbon fluxes were measured from May 2004 to April 2005 in the Dahurian larch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using an eddy covarianc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system released carbon in the dormant season from mid-October 2004 to April 2005, while it assimilated CO2 from the atmosphere in the growing season from May to September 2004. The net carbon sequestration reached its peak of 112 g.m^-2.month ^-1 in June 2004 (simplified expression of g (carbon).m^-2.month^-1) 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Annually, the larch forest was a carbon sink that sequestered carbon of 146 g-m^-2.a^-1 (simplified expression of g (carbon).m^-2.a^-1) during the measurements. The photosynthetic process of the larch forest ecosystem was largely affected by the 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 and temperature. Under humid conditions (VPD 〈 1.0 kPa), the 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 (GEP)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But the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 showed almost no change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because the increment of GEP was counterbalanced by that of the ecosystem respiration. Under a dry environment (VPD 〉 1.0 kPa), the GEP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VPD at a rate of 3.0 μmol.m^-2.s^-1kPa -1 and the ecosystem respiration was also enhanced simultaneous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air temperature, which was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VPD. As a result, the net ecosystem carbon sequestration rapid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VPD at a rate of 5.2 μmol.m^-2.s-1.kPa^-1. Under humid conditions (VPD 〈 1.0 kPa), both the GEP and NEP were obviously restricted by the low air temperature but were insensitive to the high temperature because the observed high temperature value comes within the category of the optimum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balance eddy covariance method environmental effect larch forest Larix gmelinii
下载PDF
叶面喷施镁肥对缺镁番茄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辉民 靳小勇 +3 位作者 刘颖超 陈竹君 曹京阳 周建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6-231,共6页
针对近年来北方日光温室中栽培番茄缺镁普遍发生和日益严重的问题,研究了叶面喷施MgSO_4、Mg(NO3)2及不同施用量对秋冬茬缺镁番茄K、Ca、Mg吸收和分配的影响,以期为番茄缺镁的矫正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随番茄生育进程各处理番茄叶... 针对近年来北方日光温室中栽培番茄缺镁普遍发生和日益严重的问题,研究了叶面喷施MgSO_4、Mg(NO3)2及不同施用量对秋冬茬缺镁番茄K、Ca、Mg吸收和分配的影响,以期为番茄缺镁的矫正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随番茄生育进程各处理番茄叶片Mg和K含量呈下降趋势,Ca含量先下降后基本稳定,其中,Mg和Ca以第1穗果膨大期到第2穗果膨大期下降幅度最大,降幅分别为17.8%和39.1%。(2)喷施Mg肥显著提高叶片中Mg的浓度及携出量,喷施含镁0.4%的MgSO_4·7H_2O溶液叶片镁含量及携出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55和1.78倍,而对根、茎和果实中Mg的浓度及携出量无明显影响;从产量上看,喷施含镁0.2%和0.4%MgSO_4·7H_2O及0.2%Mg(NO3)2·6H_2O溶液与不喷施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8.0%、8.9%和5.3%,但差异不显著。(3)土壤交换性K/Mg均大于适宜值,K、Mg养分比例严重失调,而石灰性土壤养分失调后叶面补施Mg肥,Mg从叶片向其他部位的转运有限,必须降低钾肥施用量,使养分平衡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镁肥 叶面施肥 养分分配 日光温室
下载PDF
我国氧化铝工业节能减排途径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王辉民 聂菲 谭民强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7,共4页
本文从铝土矿特点、氧化铝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效果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我国氧化铝工业的基本现状,并结合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要求,从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污染治理措施效率和加强监控监管等方面分析了氧化铝行业节能减排的主要... 本文从铝土矿特点、氧化铝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效果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我国氧化铝工业的基本现状,并结合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要求,从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污染治理措施效率和加强监控监管等方面分析了氧化铝行业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工业 工业节能 减排 污染治理效果 清洁生产技术 氧化铝行业 生产工艺 结合结构
下载PDF
基于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区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王辉民 高菊红 李翔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54-160,共7页
借鉴现有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提出适合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即区域生态风险受体确定,评价终点选择,暴露途径和方式,暴露剂量分析与计算,风险表征以及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有风模式中,鸟类的不可接... 借鉴现有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提出适合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即区域生态风险受体确定,评价终点选择,暴露途径和方式,暴露剂量分析与计算,风险表征以及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有风模式中,鸟类的不可接受风险范围最远可达下风向7km,蛙类的不可接受风险最远可达下风向27km。大部分敏感点的蛙类急性暴露剂量都超标,处于不可接受风险水平;80%的敏感点的鸟类处于不可接受风险水平。根据风险评价结果,提出从防范措施、应急预案、环境监测和生态补偿4个方面制定区域生态风险管理措施。该区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为同类型区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化学品 区域生态环境 风险评价 风险受体 评价终点 生态补偿
下载PDF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启示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辉民 杜蕴慧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70-74,共5页
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对象、评价操作以及评价管理等方面将国外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比较,并就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需要改进的一些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后续监测 评价审查 项目筛选
下载PDF
自拟创复汤辨证加减对踝关节骨折脱位骨折固定术后骨愈合进程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辉民 汪计 +3 位作者 金永建 魏晓玲 周剑 李智聪 《四川中医》 2020年第4期153-156,共4页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脱位骨折固定术后口服自拟创复汤辨证加减对骨愈合进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踝关节骨折脱位骨折...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脱位骨折固定术后口服自拟创复汤辨证加减对骨愈合进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踝关节骨折脱位骨折固定术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创复汤辨证加减治疗,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X线评分、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评估患者预后。结果:治疗后观察组X线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肿痛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D-D)水平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以及8周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术后采用口服自拟创复汤辨证加减治疗可缩短骨愈合进程,有利于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自拟创复汤 骨愈合进程 预后
下载PDF
影响浮肘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辉民 宋炎成 +2 位作者 严上洪 项舟 张世琼 《四川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206-207,共2页
目的探讨影响浮肘损伤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至2005年4月我院骨伤科及华西医院骨科就诊的27例浮肘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了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43个月,平均17.8个月,Mayo... 目的探讨影响浮肘损伤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至2005年4月我院骨伤科及华西医院骨科就诊的27例浮肘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了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43个月,平均17.8个月,Mayo肘关节评分结果的平均值为67分。按评分结果分为两组,A组为得分〉75分的18例患者(平均83分),该组患者的疗效判定为良好或优。B组9例评分结果〈75分的患者(平均44分),其疗效判为尚可或差。分析影响两组间主要差异的原因,判定影响浮肘损伤疗效的主要因素。评分结果表明浮肘疗效可分为两种显著差异的情况,另外B组患者神经损伤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患者(P〈0.05)。结论浮肘损伤的功能恢复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优或良好、尚可或差;其中神经损伤是导致浮肘损伤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肘损伤 神经 预后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的构想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辉民 徐海红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3-25,共3页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生态补偿尚存在的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配套体系、宣传力度不足、基础研究薄弱和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等主要问题,并对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从法律层面到技术层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同时提出作者的几点建...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生态补偿尚存在的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配套体系、宣传力度不足、基础研究薄弱和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等主要问题,并对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从法律层面到技术层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同时提出作者的几点建议并给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环境影响评价 机制
下载PDF
中国油松林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辉民 周广胜 +1 位作者 卫林 邢雪荣 《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S2期102-108,共7页
本文利用中国油松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资料对周广胜和张新时所建立的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进行了检验。利用该模型的结果将我国油松林分为高产、亚高产、中产和低产四个区,并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油松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可能影... 本文利用中国油松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资料对周广胜和张新时所建立的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进行了检验。利用该模型的结果将我国油松林分为高产、亚高产、中产和低产四个区,并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油松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增加,降水也同时增加,有利于油松林生长,高产和亚高产区扩大,中产和低产区减小;气温增加,而降水同时减少,则将降低油松林生产力,高产区、亚高产区减小,中产区及低产区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林 净第一性生产力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复原汤辅助内固定手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愈合质量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辉民 《四川中医》 2016年第7期162-164,共3页
目的:观察复原汤辅助内固定手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愈合质量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均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复原汤干预,比较2组... 目的:观察复原汤辅助内固定手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愈合质量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均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复原汤干预,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内骨折愈合率、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0.0%、8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原汤辅助内固定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骨折愈合质量,促进膝关节功能良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原汤 内固定手术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辉民 《济南金融》 2000年第12期8-10,共3页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可持续发展战略 市场竞争 城市
下载PDF
单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效果观察
14
作者 王辉民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B09期234-235,共2页
目的分析单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随访9个月,Johner-wruh评价标准对所有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情... 目的分析单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随访9个月,Johner-wruh评价标准对所有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21例患者中,达到优级标准者6例,达到良级标准者11例,达到中级标准者2例,余者2例功能恢复较差,本组21例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0.95%。术后发生足背外侧麻木、皮肤浅表坏死等各1例;未发生深部感染、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单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可清晰暴露胫骨及腓骨远端,同时进行钢板内固定,可更好保护骨折处软组织,降低伤口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机率,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故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切口 双钢板 胫腓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现代城市商业银行初建中的“五个转变”
15
作者 王辉民 《山东金融》 1999年第1期43-45,共3页
城市商业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牢固树立竞争观念、创新观念和风险观念,以“新机构、新机制”作为基本思路,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重点完成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一、从计划型金融企业向市场型金融企业的转变计划型金融企... 城市商业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牢固树立竞争观念、创新观念和风险观念,以“新机构、新机制”作为基本思路,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重点完成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一、从计划型金融企业向市场型金融企业的转变计划型金融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经营的依据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金融企业 五个转变 现代城市 股份合作制企业 集约型经营 城市信用社 经营管理 股份制企业 信息传导机制
下载PDF
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被引量:86
16
作者 王晶苑 张心昱 +2 位作者 温学发 王绍强 王辉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37-1346,共10页
氮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和pH环境等的改变及其可能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已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新生长点和科学研究前沿。以生态化学计量学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综述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 氮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和pH环境等的改变及其可能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已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新生长点和科学研究前沿。以生态化学计量学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综述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的基本理论、最新进展、研究热点与难点,旨在促进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生态学的研究。氮沉降持续增加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磷循环加速,导致磷限制。氮沉降不但改变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比和降低土壤pH值,而且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组成以及影响碳氮磷分解的关键酶活性。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表现为促进、抑制和无影响,其影响的差异可能来源于微生物效应的不同。叶片在凋落前有显著的氮磷养分回收,但是根无明显的养分回收,造成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比存在明显差异。基于DNA/RN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为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将促进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化学计量比改变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磷限制 分解 C N P计量比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土壤呼吸对降雨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17
作者 王义东 王辉民 +3 位作者 马泽清 李庆康 施蕾蕾 徐飞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1-610,共10页
土壤呼吸是当前区域碳收支及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降雨作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子,对准确估算土壤呼吸具有重要影响,这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明显。尽管关于土壤呼吸对降雨响应过程与规律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其机... 土壤呼吸是当前区域碳收支及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降雨作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子,对准确估算土壤呼吸具有重要影响,这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明显。尽管关于土壤呼吸对降雨响应过程与规律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其机制的解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集中体现在对"Birch效应"(降雨强烈激发土壤呼吸的现象)的解释上,即到底是"底物供应改变机制"还是"微生物胁迫机制"在调控该过程。该文综述了土壤呼吸对降雨事件、降雨量及降雨格局的响应过程与规律;阐述了土壤呼吸各组分对降雨响应的差异,分析了雨后物理替代与阻滞、底物供应、根系和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过程引起土壤呼吸改变的机制;重点阐述了微生物对土壤水分波动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需重点关注的4个方面:1)"底物供应改变机制"与"微生物胁迫机制"的区分;2)土壤呼吸各组分对降雨响应的差异;3)不同时空尺度上土壤呼吸对降雨响应的模拟与估算;4)降雨带来的外援N和H+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Birch效应 碳循环 降雨格局 土壤碳通量
下载PDF
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31
18
作者 杨洋 王继富 +5 位作者 张心昱 李丹丹 王辉民 陈伏生 孙晓敏 温学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8102-8110,共9页
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对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在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设立去除凋落物+去除林下植被(LR+UR)、去除凋落物+保留林下植... 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对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在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设立去除凋落物+去除林下植被(LR+UR)、去除凋落物+保留林下植被(LR+U)、凋落物加倍+保留林下植被(LD+U)、凋落物加倍+割倒林下植被归还(LD+UC)处理。通过研究各处理对土壤环境因子(土壤温度(ST)、土壤含水量(SWC)、土壤酸度(p H)、硝态氮(NO_3^--N)、氨态氮(NH_4^+-N)、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土壤碳氮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βG)和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活性的影响,揭示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通过比较LR+U和LD+U处理发现,短期内添加凋落物有增加土壤p H、NH+4-N含量和提高βG、NAG活性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2)LR+UR与LR+U处理间的比较发现,去除林下植被有降低SWC、p H、NH+4-N含量、NAG活性的趋势,并显著降低了土壤DOC含量和βG活性(P<0.05);(3)将LR+UR分别与LD+U、LD+UC处理进行比较表明,添加凋落物同时保留林下植被显著增加了SWC、p H、DOC和NH+4-N含量,并增强了βG和NAG活性(P<0.05),而且林下植被割倒归还比林下植被正常生长更有利于土壤βG、NAG活性的提高和SWC、DOC含量的增加,但是对ST和NO-3-N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4)土壤水解酶活性与SWC、DOC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总之,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影响碳氮水解酶活性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SWC、增加DOC含量,影响βG、NAG活性;βG、NAG活性增强也会加快土壤有机质(SOM)分解,增加土壤DOC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林下植被 杉木林 土壤环境因子 β-1 4-葡萄糖苷酶 β-1 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
下载PDF
基于涡度协方差法和生理生态法对落叶松林CO_2通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文杰 祖元刚 +4 位作者 王辉民 杨逢建 三枝信子 小池孝良 山本晋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摘要该文利用涡度协方差法和生理生态学方法(不同分量的累积和)获得的通量观测数据,对老山落叶松(/.ar.执矿渤戚)林(45"20’N,127。34’E)的碳收支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每0.5h所测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能量平衡达到75%,说... 摘要该文利用涡度协方差法和生理生态学方法(不同分量的累积和)获得的通量观测数据,对老山落叶松(/.ar.执矿渤戚)林(45"20’N,127。34’E)的碳收支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每0.5h所测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能量平衡达到75%,说明涡度协方差法适应于本站的研究。较阴天气情况下,林分光照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晴朗天气,可能归因于阴天较多的散射光。以单位土地面积计算发现,通过涡度协方差法计算的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在20一50tmaol·m12·s11之间,远高于冠层叶片的总光合速率9.8—23.4pmol·m12·s11(平均值16.2tmaol·m12·s11),而当综合考虑冠层光合和林下植物光合作用时,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吻合性较好,说明林下植物对落叶松林碳平衡有重要影响。在估计森林生态系统呼吸方面,以有风夜晚净生态系统交换量(Ⅳj晒)来代表生态系统呼吸总量(3.9tmaol·m|2·s。)低估了生态系统呼吸总量,粗略估计较生理生态学方法(不同呼吸分量的累积和)低估了50%左右(14.2tmaol·m12·s11)。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在估计森林碳平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呼吸量的估计差异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林 碳通量 呼吸速率 非同化器官 光合速率 涡度协方差法 生理生态学分量总和法
下载PDF
雨雪冰冻灾害对中亚热带人工林的影响——以江西省千烟洲为例 被引量:24
20
作者 马泽清 王辉民 +3 位作者 王绍强 李庆康 王义东 汪宏清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4-212,共9页
为深入研究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实地调查了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简称千烟洲站)人工林受损状况,并结合气象资料与空间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千烟洲站内主要的5种林型中,受损林分多为... 为深入研究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实地调查了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简称千烟洲站)人工林受损状况,并结合气象资料与空间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千烟洲站内主要的5种林型中,受损林分多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倒伏区面积为7.72hm2,占森林面积的6.12%,地上植被碳储量损失1462g·m-2(范围在655-5230g·m-2之间)。持续低温、阴雨潮湿等气象条件是导致湿地松林受损的直接原因,特别是2008年2月1日的低温、强降水和大风,加剧了灾害程度。在吉泰盆地低山丘陵区(海拔60-140m),高程与局地地形、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对冰雪灾害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丘陵顶部土壤贫瘠、受风影响强烈,林木易受损倒伏。阳坡的林木易偏冠,这可能是其受损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湿地松林受损的内因主要有冠型、材质、根系分布、叶片特征和年龄等;此外,人为割脂也可能是造成湿地松大量倒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灾害 自然干扰 人工林 植被碳储量损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