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龙石斑鱼海水网箱养殖试验
1
作者 王金哲 《科学养鱼》 2024年第10期66-67,共2页
云龙石斑鱼是以鞍带石斑鱼为杂交父本、云纹石斑鱼为杂交母本,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培育成功的具有生长快、体形大、适温范围广和肉质细腻、鲜美等特点的杂交石斑鱼新品种。云龙石斑鱼体呈长椭... 云龙石斑鱼是以鞍带石斑鱼为杂交父本、云纹石斑鱼为杂交母本,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培育成功的具有生长快、体形大、适温范围广和肉质细腻、鲜美等特点的杂交石斑鱼新品种。云龙石斑鱼体呈长椭圆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水产研究所 海水网箱养殖 适温范围 云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石斑鱼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杂交母本
下载PDF
黑河流域张掖段不同主体功能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具文 王金哲 +4 位作者 巴淼 黄小龙 姜建旭 汪嘉逸 刘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90-4800,共11页
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可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为精准查明张掖市水环境承载力状况,基于各区县重点开发区、重点生态区和农产品主产区3种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从水资源、排放强度、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4个维度选取合理指标... 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可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为精准查明张掖市水环境承载力状况,基于各区县重点开发区、重点生态区和农产品主产区3种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从水资源、排放强度、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4个维度选取合理指标,构建了复合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了2018—2020年各区县水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2018年各区县评价指数介于63.9~79.4,民乐县和高台县为临界超载,其他县区不超载;2019年评价指数介于63.2~86.9,临泽县、民乐县和高台县为临界超载,其他县区不超载;2020年评价指数介于70.6~88.6,六县区均处于不超载状态,总体张掖市的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良好,且逐年提升。但临泽县、山丹县、民乐县和高台县刚脱离“临界超载”,“不超载”状态优势不存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不同功能区4个指标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重点开发区影响程度较大评价指标为排放强度和水环境质量指数,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水生态指数和水环境质量,农产品主产区为水资源和排放强度指数,在改善提升不同功能区水环境承载力时应注意上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张掖市 主体功能区 水环境承载力
下载PDF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选取依据与原则的讨论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2 位作者 申建梅 聂振龙 严明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6-81,共6页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及地质环境的重要基础,而评价的关键是指标的选取。本文在遵循主导性、可度量、可操作、覆盖面广和灵活性原则的基础上,考虑地下水功能的影响因素、表征特征,从地下水系统的驱动、...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及地质环境的重要基础,而评价的关键是指标的选取。本文在遵循主导性、可度量、可操作、覆盖面广和灵活性原则的基础上,考虑地下水功能的影响因素、表征特征,从地下水系统的驱动、状态和响应因子中筛选出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从而为地下水功能评价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功能 评价指标 依据 原则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2 位作者 王茜 崔浩浩 刘鹏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73-1581,共9页
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紧缺,自然湖泊湿地、天然植被绿洲和土壤盐渍化程度对地下水生态水位具有强烈依赖性,因此,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干旱区不同类型生态状况与地下水... 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紧缺,自然湖泊湿地、天然植被绿洲和土壤盐渍化程度对地下水生态水位具有强烈依赖性,因此,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干旱区不同类型生态状况与地下水位埋深之间关系的机制研究,构建了以浅层地下水埋藏状况为核心要素的"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它由地下水对自然湿地景观维持性、天然植被绿洲维持性、农田土地质量维持性及其隶属的6项要素指标构成;在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应用结果表明,该套指标体系可为西北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提供参考,同时还表征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脆弱,生态功能较弱和弱的分布范围占示范应用区总面积的87.86%,地下水生态功能强、较强分布范围仅占5.07%。由此可见,进一步提高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保护能力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地下水 生态功能 指标体系 自然湿地 荒漠化
下载PDF
海河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景评价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金哲 费宇红 +2 位作者 张光辉 申建梅 聂振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59,共4页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海河平原地下水资源盈余量以及建立典型三级区平原开采系数与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地面沉降速率的关系,分析了各三级区平原依靠环境容量可扩大开采量,根据疏干时限性评价指标对海河平原地下水的开采潜力进行了评价,客...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海河平原地下水资源盈余量以及建立典型三级区平原开采系数与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地面沉降速率的关系,分析了各三级区平原依靠环境容量可扩大开采量,根据疏干时限性评价指标对海河平原地下水的开采潜力进行了评价,客观展现了维持现状开采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暗淡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平原 开采系数 地面沉降 开采潜力
下载PDF
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体系指标权重解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2 位作者 严明疆 田言亮 王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33-143,共11页
针对西北内陆平原区自然湿地和天然植被对地下水埋藏状况具有强烈依赖性的特点,遵循多目标组合、属性归类、功能聚合和系统唯一的层次逻辑,构建了适合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体系,与2006版相比,赋予了该体系指标不同的内涵;在由200... 针对西北内陆平原区自然湿地和天然植被对地下水埋藏状况具有强烈依赖性的特点,遵循多目标组合、属性归类、功能聚合和系统唯一的层次逻辑,构建了适合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体系,与2006版相比,赋予了该体系指标不同的内涵;在由2006年版的22项要素指标精简为14项的同时,增设了“自然湿地景观维持性”属性指标和“湿地环境与地下水关联度”、“绿洲覆盖与地下水关联度”及“土地荒漠化与地下水关联度”等要素指标;按照关键性、关联性和系统性解析权重原则,分解了体系中要素指标层14项要素指标的权重;基于地下水的资源占有性、资源更新性、资源可用性和地下水生态功能属性指标,诠释和解析了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权重,使之更符合西北内陆地区地下水功能的自然属性状况。在石羊河流域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具备支撑干旱区地下水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针对性管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地下水 遥感 西北内陆 权重 属性指标 指标体系
下载PDF
浅层地下水补给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3 位作者 母海东 严明疆 聂振龙 王莹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7-562,共6页
本文通过数据整理分析,查明滹沱河流域平原区1976-2005年以开采量、灌区引水量和河道过水量为代表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分析了浅层地下水补给在大气降水减少和人类活动逐渐增强背景下大幅减少的响应特征:综合补给量所占比率由1976-1980年... 本文通过数据整理分析,查明滹沱河流域平原区1976-2005年以开采量、灌区引水量和河道过水量为代表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分析了浅层地下水补给在大气降水减少和人类活动逐渐增强背景下大幅减少的响应特征:综合补给量所占比率由1976-1980年的21.6%下降到2000-2005年的11.3%。随后,从开采量、河道过水量和灌区引水量三个方面分析了浅层地下水补给响应人类活动的变化特征:地下水补给量与开采量呈y=65.412x?0.2576模式随降水量增减而负相关变化;河道渗漏补给量和渠水入渗量在地下水位不同埋深条件下表现出随来水量、引水量增加而增大的态势,但在不同埋深条件下,河道渗漏补给量与来水量之间、渠水入渗量和引水量之间关系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滹沱河流域 浅层地下水 补给特征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浅层地下水干扰程度定量评价及验证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1 位作者 母海东 严明疆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45-1451,共7页
以滹沱河流域平原为研究区,选取地下水开采量作为人类活动影响地下水变化的特征值(母序列),开采机井数量、水浇地面积等7个因子作为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变量指标(子序列),采用综合指数法和MapGIS技术,借助1.25×1.25km2剖分体系,量化... 以滹沱河流域平原为研究区,选取地下水开采量作为人类活动影响地下水变化的特征值(母序列),开采机井数量、水浇地面积等7个因子作为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变量指标(子序列),采用综合指数法和MapGIS技术,借助1.25×1.25km2剖分体系,量化研究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浅层地下水影响程度演变时空特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滹沱河流域平原浅层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剧,影响程度"低"或"较低"分布区面积不断缩小,"较高"和"高"分布区面积不断扩大,这些变化与地下水位下降时空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吻合性。目前,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变化影响程度"较高"和"高"级的分布区面积已占滹沱河流域平原总面积的83.8%。规范人类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强地下水涵养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浅层地下水 影响程度 评价指标体系 滹沱河流域平原区
下载PDF
适宜西北内陆区地下水功能区划的体系指标属性与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3 位作者 崔浩浩 王茜 董海彪 郝静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96-804,共9页
我国西北内陆平原区自然湿地和天然植被对地下水埋藏状况具有强烈依赖性,为增强对地下水“水位-水量”的管控能力,地下水功能区划成为迫切的需求。针对西北内陆各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如何确定地下水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区... 我国西北内陆平原区自然湿地和天然植被对地下水埋藏状况具有强烈依赖性,为增强对地下水“水位-水量”的管控能力,地下水功能区划成为迫切的需求。针对西北内陆各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如何确定地下水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区和可开采资源功能区的需求,基于新创建的“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理论方法”,本文详解了适宜西北内陆区地下水功能区划的体系指标属性组成、特征、内涵、区划原则和方法。在石羊河流域应用效验结果,一级功能区划的B1类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60%、B2类面积占12.90%和B3类面积占56.50%;在B1类的一级功能区内地下水规模开采区面积占该功能区总面积的58.84%、适量开采区面积占41.16%,在B2类的一级功能区内自然湿地保护区面积占该功能区总面积的11.20%、天然植被保护区面积占48.39%、泉水水源保护区面积占9.58%以及耕地质量保护区面积占30.83%,结果符合当地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功能状况,有利于最严格水资源“水位-水量”双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内陆平原区 地下水 功能区划 属性内涵
下载PDF
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安全容盐潜力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金哲 严明疆 +2 位作者 张光辉 聂振龙 周在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8-143,共6页
该文通过环渤海低平原区的土壤安全临界容盐潜力和最大容盐潜力分析,为保障土壤安全和粮食作物安全下的咸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验室数据和整合所搜集资料,查明了环渤海低平原区的0~40cm土壤含盐量现状,在此基础上,以不同盐分情... 该文通过环渤海低平原区的土壤安全临界容盐潜力和最大容盐潜力分析,为保障土壤安全和粮食作物安全下的咸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验室数据和整合所搜集资料,查明了环渤海低平原区的0~40cm土壤含盐量现状,在此基础上,以不同盐分情况下的土壤安全容盐值、土壤化学类型和作物布局结构为参考指标,对研究区的土壤安全容盐潜力进行了评价。总的来看,环渤海低平原区的土壤安全临界容盐潜力变化区间为1.0~3.0g/kg,其中以2.0~2.5g/kg的潜力区为主,占总面积的81.3%,整体容盐潜力较大;其他等级1.5~2.0、2.5~3.0和1.0~1.5g/kg的潜力区,分别占10.0%、5.4%和3.1%。土壤安全最大容盐潜力区的变化区间为1.5~5.5g/kg,其中以2.5~3.5g/kg的潜力区为主,占总面积的68.7%,整体容盐潜力较小;其他等级3.5~4.5、1.5~2.5和4.5~5.5g/kg的潜力区,分别占25.2%、5.1%和1.0%。土壤安全临界容盐潜力区和最大容盐潜力区在空间格局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临界容盐潜力大的地区,最大容盐潜力也大;反之,依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盐分 数据 环渤海低平原 临界容盐潜力 最大容盐潜力
下载PDF
滹沱河流域平原区人类活动对浅层地下水干扰程度量化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2 位作者 聂振龙 严明疆 王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5-69,共5页
在滹沱河流域平原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造成浅层地下水区域性下降的双重因素,人类活动在浅层地下水从"天然—人工"二元影响转化过程中在时空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选用综合指数法,通过筛选人类活动对浅层... 在滹沱河流域平原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造成浅层地下水区域性下降的双重因素,人类活动在浅层地下水从"天然—人工"二元影响转化过程中在时空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选用综合指数法,通过筛选人类活动对浅层地下水干扰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滹沱河流域平原区在不同时代的人类活动对浅层地下水的干扰程度进行了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间上,不同时代都表现出从西部向东部干扰程度逐渐减小;从整个研究区看,干扰程度增大的趋势从西部向东部逐渐推进;干扰程度从分级简单的0~0.4发展到目前0.2~1.0不同级别共存的复杂分布状态。时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研究区的干扰程度都表现出增强趋势,在不同地区增强幅度不一致;人类活动对浅层地下水干扰影响经历了从不占据主导作用→逐渐占据主导作用→几乎完全占据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滹沱河流域 人类活动 干扰程度 量化研究
下载PDF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标准化过程中的异常数据识别及处理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2 位作者 申建梅 聂振龙 严明疆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7年第5期94-96,共3页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标准化是实现地下水功能评价定量评价的关键步骤,在量化过程中隐含一些数据处理方法,采取的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相应地就决定对此结果采取措施和方案的有效性。以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中的...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标准化是实现地下水功能评价定量评价的关键步骤,在量化过程中隐含一些数据处理方法,采取的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相应地就决定对此结果采取措施和方案的有效性。以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中的实际数据为例,给出一套评价指标异常数据识别和处理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功能 异常数据 识别 处理
下载PDF
间歇性过水条件下滹沱河近岸浅层地下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1 位作者 严明疆 聂振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42,共5页
滹沱河出山口修建黄壁庄和岗南水库后,滹沱河成为间歇性过水的泄洪通道。在丧失河水对河道两侧地下水补给功能的前提下,距河岸不同距离的浅层地下水表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特征,并且在间歇性通水时发生不同响应变化。根据多年来研究区地... 滹沱河出山口修建黄壁庄和岗南水库后,滹沱河成为间歇性过水的泄洪通道。在丧失河水对河道两侧地下水补给功能的前提下,距河岸不同距离的浅层地下水表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特征,并且在间歇性通水时发生不同响应变化。根据多年来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总结出长期人类活动干扰下滹沱河近岸地下水响应河道过水的动态变化规律:从时间上看,不同区位和距河道远近不同的地下水位升降规律各异;从空间上看,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大,地下水的响应强度和响应速度逐渐减弱;在河道常年有水和间歇性过水不同背景条件下,地下水的年际回升量变化随距河道距离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滹沱河近岸 浅层地下水 动态特征
下载PDF
水坝建设对滹沱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系统干扰结果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3 位作者 严明疆 聂振龙 申建梅 王莹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9年第4期78-81,共4页
在分析大量地下水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壁庄水库修建及坝基防渗处理后滹沱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水库修建后,滹沱河经历了由常年有水到间歇性过水直至常年干涸的过程;在地表水补给不断减少的条件下,滹沱河流... 在分析大量地下水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壁庄水库修建及坝基防渗处理后滹沱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水库修建后,滹沱河经历了由常年有水到间歇性过水直至常年干涸的过程;在地表水补给不断减少的条件下,滹沱河流域平原区的浅层地下水则随之经历了由浅到深的变化过程;河水流量相同条件下,同一位置处的浅层地下水升幅减小;河水位与浅层地下水位的吻合关系不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滹沱河流域平原区 浅层地下水
下载PDF
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容重与含水量空间结构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2 位作者 严明疆 周在明 聂振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7期4233-4237,共5页
[目的]查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特征,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农田合理灌溉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深县、南皮和海兴3个典型区,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空间规律。[结果]在垂直方... [目的]查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特征,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农田合理灌溉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深县、南皮和海兴3个典型区,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空间规律。[结果]在垂直方向上,研究区各层土壤容重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深县、南皮和海兴为1.51、1.53和1.53 g/cm3,且3个地区的土壤容重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在山前平原至滨海平原的水平方向,0~20、20~60和0~60 cm3层位的土壤容重均表现逐渐增大的趋势。3个典型区的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都表现为逐渐增加态势,且都属于中等变异强度。[结论]整个地区的土壤含水量变异大于容重变异,容重在垂直方向上的离散性和变异性都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低平原 空间变异性 容重 含水量
下载PDF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土壤盐分平衡情势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2 位作者 严明疆 聂振龙 刘中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39-944,共6页
了解土壤盐分平衡情势对于预警土壤盐渍化和指导农业生态环境调控具有实际意义。从地下水、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初始盐源状况四方面考虑,构建了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土壤盐分平衡情势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以环渤海低平原区... 了解土壤盐分平衡情势对于预警土壤盐渍化和指导农业生态环境调控具有实际意义。从地下水、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初始盐源状况四方面考虑,构建了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土壤盐分平衡情势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以环渤海低平原区为典型区进行了评价应用。评价结果表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盐分平衡情势"良"级区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0.8%,"中"级区26.8%,"差"级区58.9%,"劣"级区13.5%,总体维持土壤盐分平衡的能力较弱。通过效验,评级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证明了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土壤理化性质 盐分平衡 评价体系 环渤海低平原
下载PDF
海河流域水资源干扰因素分析及优化运用
17
作者 王金哲 费宇红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3期32-35,共4页
海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一半干旱地区。近50年来,在大规模拦蓄地表水和超采地下水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地区水资源系统均衡发生质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水资源的干扰因素分析,阐明了拦蓄和超采等因素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干旱一半... 海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一半干旱地区。近50年来,在大规模拦蓄地表水和超采地下水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地区水资源系统均衡发生质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水资源的干扰因素分析,阐明了拦蓄和超采等因素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干旱一半干旱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的优化合理配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水资源 干扰因素 水资源系统 干扰因素 地下水降落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涉县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18
作者 王金哲 赵文庆 +1 位作者 张志飞 李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7期279-281,共3页
为科学把握涉县地下水水资源条件,利用2012年涉县水质监测点数据,采用单组分和多组分质量评价方法,对涉县地下水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涉县地下水主要超标项目为NO3-、Fe、总硬度、耗氧量、SO42-、NH4+、F-,超标率分别为71... 为科学把握涉县地下水水资源条件,利用2012年涉县水质监测点数据,采用单组分和多组分质量评价方法,对涉县地下水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涉县地下水主要超标项目为NO3-、Fe、总硬度、耗氧量、SO42-、NH4+、F-,超标率分别为71.4%、7.1%、7.1%、7.1%、3.6%和3.6%;地下水水质主要由良好区、较好区和较差区组成,分别占研究区的35.47%、5.01%和59.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县 地下水 质量评价
下载PDF
华北平原灌溉用水强度与地下水承载力适应性状况 被引量:74
19
作者 张光辉 费宇红 +2 位作者 刘春华 严明疆 王金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共10页
针对华北平原农灌区地下水严重超采问题,基于近30a以来降水、水资源和农林灌溉状况的变化过程和现状,应用地学模数理念、均衡理论和MapGIS技术,建立了适应性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以0.49km2精度识别了华北平原农林灌溉用水强度与当地... 针对华北平原农灌区地下水严重超采问题,基于近30a以来降水、水资源和农林灌溉状况的变化过程和现状,应用地学模数理念、均衡理论和MapGIS技术,建立了适应性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以0.49km2精度识别了华北平原农林灌溉用水强度与当地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之间适应性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农林灌溉用水强度处于"严重不适应"状态,河北平原大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农林灌溉用水强处于"极严重不适应"状态,其中小麦等夏粮作物灌溉用水强度占50%以上,蔬菜作物和耗水型果林灌溉用水强度所占比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应避免非理性持续大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农业 作物 华北平原 地下水 承载力
下载PDF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缺情势与因源 被引量:58
20
作者 张光辉 连英立 +2 位作者 刘春华 严明疆 王金哲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72-176,共5页
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从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化周期性、经济社会需用水规模难变性和未来水资源供需关系入手,介绍近60年以来华北平原水资源情势,特别是该平原水资源量、实际用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变化特征,并结合未来10到30年区域经济... 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从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化周期性、经济社会需用水规模难变性和未来水资源供需关系入手,介绍近60年以来华北平原水资源情势,特别是该平原水资源量、实际用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变化特征,并结合未来10到30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用水量趋势,识别和诊断华北平原水资源紧缺因源。结果表明:由于降水量减少导致华北平原缺水(自然资源性缺水)占该平原总缺水量的15.1%~16.4%;因管理缺陷导致水资源浪费的缺水(管理性缺水)占22.1%~24.2%;人口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过大导致用水量超过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缺水(政策性缺水)占59.3%~62.5%。自然资源性、管理性以及政策性缺水的解决对策不同:自然资源性缺水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惟有从外域适量调水才能解决;管理性缺水可通过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进步不断修正;政策性缺水宜因势利导进行经济社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限制高耗低效用水产业。即使南水北调工程70.3×108m3/a水进入华北平原,该平原地下水超采情势也难以得到根本性扭转。有新增水源调入或华北平原严控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同时大幅压减农业用水量,因势利导优化和逐步调整经济社会布局和产业结构,特别是灌溉农业进行规模化减蒸、降耗、节水的改造,将是缓解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和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水资源 管理性缺水 政策性缺水 节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