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奥陶纪三叶虫生物地理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志毅 甄勇毅 +1 位作者 周志强 袁文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80,共12页
三叶虫证据表明,除北疆区的阿尔泰地体和兴安区的额尔古纳-兴安地体与西伯利亚和劳伦陆块在动物群方面紧密关联外,中国奥陶纪的所有板块和大部分地体均系当时东泛冈瓦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理上彼此密切相关。对这些属于东泛冈瓦纳... 三叶虫证据表明,除北疆区的阿尔泰地体和兴安区的额尔古纳-兴安地体与西伯利亚和劳伦陆块在动物群方面紧密关联外,中国奥陶纪的所有板块和大部分地体均系当时东泛冈瓦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理上彼此密切相关。对这些属于东泛冈瓦纳的中国区块的台地或内陆棚三叶虫动物群的综合分析研究证明,它们在特马豆克期(Tremadocian)以及凯迪晚期-赫南特期(late Katian-Hirnantian)或阿石极期(Ashgill)应归属同一生物地理区,而在弗洛期-凯迪早期(Floian-early Katian)或阿仑尼克期-卡拉多克期(Arenig-Ca-radoc)则可划分为两个生物地理亚区:一个由华南、塔里木板块和安南或印支地体组成,另一个包括华北板块以及滇缅马、藏南、中天山-北山地体(可能还有海南地体)。饶有趣味的是在凯迪晚期或阿石极期开始发生的生物地理亚区解体之前,有关陆块的深水相三叶虫动物群已经历了从达瑞威尔中期(mid Darriwilian)至凯迪早期的长期频繁交流以及组成逐渐趋于齐一的过程。因此深水动物群之间的属种交流和一体化进程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显然均先于浅水一侧的三叶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奥陶纪 三叶虫 生物地理
下载PDF
中国寒武纪三叶虫生物地理趋议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志毅 甄勇毅 +1 位作者 彭善池 朱学剑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5-392,共8页
寒武纪三叶虫除北疆和藏南尚无可靠报道外,在中国各地均有广泛分布。三叶虫证据表明,除兴安区的额尔古纳—兴安地体和早寒武世中天山—北山地体显示了与西伯利亚和劳伦陆块在动物群方面的密切相关外,中国寒武纪的所有板块和大部分地体(... 寒武纪三叶虫除北疆和藏南尚无可靠报道外,在中国各地均有广泛分布。三叶虫证据表明,除兴安区的额尔古纳—兴安地体和早寒武世中天山—北山地体显示了与西伯利亚和劳伦陆块在动物群方面的密切相关外,中国寒武纪的所有板块和大部分地体(包括中及晚寒武世的中天山—北山地体)均系当时东泛冈瓦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理上彼此密切关联。对这些属于东泛冈瓦纳的中国区块的生物地理格局的进一步探讨,主要侧重于它们台地相浅水三叶虫动物群之间的对比,特别是立足于来自动物群纪录比较完整的华南、塔里木和华北板块的证据。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这些板块和有关的地体在中及晚寒武世应归属同一生物地理区,而在早寒武世则可划分为两个生物地理亚区:一个由华南、塔里木板块和安南或印支地体组成,另一仅以华北板块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虫地理 寒武纪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奥陶纪地理区划纲要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志毅 甄勇毅 +1 位作者 周志强 袁文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75-182,共8页
根据区域构造、古地理和地层资料,中国奥陶纪的诸多板块、地体和活动带应分属11个地理区。文章重点研究了各地理区的边界。这些相邻的地理区块在奥陶纪曾处于远距离分离状态,除华北区南界和华南区北界明显由同期秦岭活动带限定之外,地... 根据区域构造、古地理和地层资料,中国奥陶纪的诸多板块、地体和活动带应分属11个地理区。文章重点研究了各地理区的边界。这些相邻的地理区块在奥陶纪曾处于远距离分离状态,除华北区南界和华南区北界明显由同期秦岭活动带限定之外,地理区的界线大多只能沿发生在奥陶纪之后的构造拼贴结合带划定,只有塔里木区北界和北疆区南界,得以通过追索代表曾在奥陶纪时段内发育于塔里木板块/哈萨克斯坦中间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局限洋盆或深海盆地遗迹(即残留缝合带)来予以确定。中国大陆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从晚石炭世至新生代的长期地质演化过程,主要包括活动带的消减以及板块和地体的漂移、增生与会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奥陶纪 地理分区
下载PDF
华南贵州早奥陶世红花园组的镰箭类牙形刺(英文) 被引量:6
4
作者 甄勇毅 I.G.波斯威尔 +1 位作者 A.鲁夫格恩 刘建波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5-148,共24页
本文描述了产自华南贵州下奥陶统红花园组(桐梓红花园标准剖面,沿河甘溪剖面和贵阳黄花冲剖面)的四个镰箭类牙形刺种:Drepanoistodus sp.cf.nowlani,Paltodus sp.cf.P.subaequalis,Paltodus sp.A和Paroisto-dus sp.。D.sp.cf.nowlani为... 本文描述了产自华南贵州下奥陶统红花园组(桐梓红花园标准剖面,沿河甘溪剖面和贵阳黄花冲剖面)的四个镰箭类牙形刺种:Drepanoistodus sp.cf.nowlani,Paltodus sp.cf.P.subaequalis,Paltodus sp.A和Paroisto-dus sp.。D.sp.cf.nowlani为红花园组常见种,但另三种则相对稀少。在红花园组标准剖面,Paltodus sp.cf.P.subaequalis最低出现于该组底部,证实此层位为晚特马豆克期。文中详细图示了产于瑞典下奥陶统的两个带化石种:Paltodus deltifer和Paroistodus proteus,以及瑞典镰箭刺属的三个常见种:Drepanoistodus forceps,D.basiovalis和D.sp.cf.D.suberectus。通过与瑞典材料的详细对比,我们认为华南以前关于P.proteus和P.deltifer两种的记述多有误,须重新厘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早奥陶世 红花园组 华南 瑞典
下载PDF
澳大利亚泥盆纪皱纹珊瑚生物地层及生物地理研究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甄勇毅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59-379,共21页
通过对澳大利亚泥盆纪皱纹珊瑚属级分布的分析,认为泥盆纪珊瑚在该区经历了两大繁盛期,尤以Lochkovian-Emsian最盛,有大量新属产生,内板珊瑚和菲力甫珊瑚科分子在Pragian期开始出现,绳珊瑚科的分子也在E... 通过对澳大利亚泥盆纪皱纹珊瑚属级分布的分析,认为泥盆纪珊瑚在该区经历了两大繁盛期,尤以Lochkovian-Emsian最盛,有大量新属产生,内板珊瑚和菲力甫珊瑚科分子在Pragian期开始出现,绳珊瑚科的分子也在Emsian大量出现,这些分子继而通过洋流逐渐扩散到华南及老世界域其他省区。由于区域构造作用,早泥盆世末,海水从塔斯曼褶皱带南部退出,残留在北部的中泥盆世早期动物群以早泥盆世的延续分子为主,缺失华南等老世界域典型的Eifelian分子,中泥盆世晚期进入新的繁盛期,除地方性分子外,有大量外来分子从华南、中亚等邻区迁入。晚泥盆世动物群主要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均为广布性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皱纹珊瑚 生物地层 生物地理 澳洲 珊瑚
下载PDF
桃曲坡牙形刺属 (Taoqupognathus)在澳大利亚及中国晚奥陶世的分布(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甄勇毅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1-361,共11页
Taoqupognathus为潘德尔刺类的一多分子器官属。其特征明显 :单维 ,片状 ,具有不同发育程度的后缘隆起。该属仅在澳大利亚东部和中国上奥陶统分布 ,已知有 4种 ,而且具有较精确的区域对比价值。形态特征的支序分析显示 :在晚奥陶世中期 ... Taoqupognathus为潘德尔刺类的一多分子器官属。其特征明显 :单维 ,片状 ,具有不同发育程度的后缘隆起。该属仅在澳大利亚东部和中国上奥陶统分布 ,已知有 4种 ,而且具有较精确的区域对比价值。形态特征的支序分析显示 :在晚奥陶世中期 (Eastonian) ,T .philipi-T .blandus -T .tumidus谱系代表了该属的主要演化趋向。Taoqupognathus属的分布表明 ,澳大利亚东部和中国在当时有着密切的生物地理联系。该属可能在Eas tonian早期起源于新南威尔世中部地区 ,在中 -晚Eastonian期时达到发展高潮 ,并已扩散到中国各板块。继而可能在Eastonian末期或Bolindian早期全部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生物地理 晚奥陶世 中国 澳大利亚
下载PDF
西沃泥盆纪“大堡礁”与碳酸盐岩的动力变质作用
7
作者 甄勇毅 《国外地质(北京)》 1992年第4期6-13,共8页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大堡礁 动力 变质作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奥陶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方翔 甄勇毅 +8 位作者 王光旭 魏鑫 陈中阳 梁艳 武学进 李文杰 李超 詹仁斌 张元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2-1025,共34页
青藏高原奥陶系代表该地区未变质沉积地层的最古老记录,是解读该地区早期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的关键层段.青藏高原地区奥陶系底部地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但具有下奥陶统弗洛阶、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以及上奥陶统桑比阶、凯迪阶和赫南特... 青藏高原奥陶系代表该地区未变质沉积地层的最古老记录,是解读该地区早期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的关键层段.青藏高原地区奥陶系底部地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但具有下奥陶统弗洛阶、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以及上奥陶统桑比阶、凯迪阶和赫南特阶,可划分为喜马拉雅、冈底斯-察隅、羌塘-昌都、松潘-甘孜、喀喇昆仑-昆仑-阿尔金等地层区,并可与周边的滇缅马、印支、柴达木-祁连、塔里木-天山和扬子区(西缘)等地层区进行综合地层对比.笔石、牙形刺和头足类是青藏高原地区奥陶系最常见的、据以构建该地区生物地层框架的化石门类.青藏高原奥陶纪生物群具有鲜明的生物古地理区系特色,其中头足类在早-中奥陶世以珠角石类繁盛为特征,显示与华北板块具有密切亲缘关系,但到晚奥陶世则以喇叭角石和直角石类繁盛为特征,表现出与华南的密切关系.青藏高原的奥陶纪多门类动物群及其生物古地理演化,为冈瓦纳东北缘地区的奥陶纪古板块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地体、拉萨地体及周边的滇缅马地体在寒武纪晚期-奥陶纪早期经历了库尔加克运动,这次影响深远的构造热事件造成了奥陶纪地层与下伏基底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这一间断面在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存在.西藏南部中奥陶统发育鲕粒灰岩和暖水生物群,指示当时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带.喜马拉雅地体及滇缅马地体的上奥陶统普遍发育大套具有网纹结构的海相碳酸盐岩红层,可与华南扬子区的同期地层进行对比,二者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因背景.奥陶纪末全球性冰期与海平面下降事件也造成了滇西和缅甸掸邦等地区普遍缺失凯迪晚期地层,对青藏高原的申扎和聂拉木等地区也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年代地层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生物古地理 生物和地质事件
原文传递
中国奥陶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 被引量:47
9
作者 张元动 詹仁斌 +5 位作者 甄勇毅 王志浩 袁文伟 方翔 马譞 张俊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6-92,共27页
简要回顾中国奥陶纪年代地层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地质年龄、化学地层和磁性地层等学科的角度,详细阐述和讨论了国际和中国奥陶系划分方案、各条界线的定义标准、识别特征和存在问题,初步建立了多学科的地层对比关系... 简要回顾中国奥陶纪年代地层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地质年龄、化学地层和磁性地层等学科的角度,详细阐述和讨论了国际和中国奥陶系划分方案、各条界线的定义标准、识别特征和存在问题,初步建立了多学科的地层对比关系.目前,国际奥陶系采用"三统七阶"的标准划分方案,即自下而上: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弗洛阶)、中奥陶统(大坪阶、达瑞威尔阶)和上奥陶统(桑比阶、凯迪阶、赫南特阶).这7个阶的底界金钉子已于1997~2007年全部确立,其中有三个阶的"金钉子"确立在中国.中国的年代地层方案与国际标准方案基本一致(惟部分阶名有别),包括下奥陶统(新厂阶、益阳阶)、中奥陶统(大坪阶、达瑞威尔阶)、上奥陶统(艾家山阶、钱塘江阶、赫南特阶).在多数情况下中国可以直接采用国际标准划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结合使用中国地区性的上奥陶统艾家山阶和钱塘江阶.在详细总结中国各个块体奥陶系发育特征及其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华南、华北(含塔里木、柴达木)和西藏-滇西等主要块体之间的最新奥陶系对比格架,提出特马豆克阶、大坪阶和凯迪阶底界存在的定义、识别和跨相区对比问题,认为特马豆克阶底界主要是牙形刺的分类学问题,而大坪阶和凯迪阶的底界则主要是跨相区对比问题.中国奥陶纪化学地层学研究显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和上奥陶统凯迪阶的无机碳同位素曲线与国际综合曲线存在较明显的不一致现象,值得高度重视.中国奥陶系的同位素年龄值匮乏,且仅有的3个可靠锆石年龄均集中在晚奥陶世凯迪晚期-赫南特期,华南上奥陶统含有丰富斑脱岩层,亟待开展同位素测年进一步研究.中国奥陶纪磁性地层研究非常薄弱,迄今为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华北下奥陶统,结果可与国外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对奥陶系内"阶"的悬殊的时限差异进行了分析,建议对长时限的特马豆克阶、达瑞威尔阶和凯迪阶分别进一步细分为二个亚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三统七阶 生物地层 地质年龄 化学地层 时限
原文传递
志留纪初宜昌上升及其周缘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的圈层展布模式 被引量:39
10
作者 陈旭 陈清 +5 位作者 甄勇毅 王红岩 张琳娜 张俊鹏 王文卉 肖朝晖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98-1206,共9页
渝东、鄂西和湘西北志留系兰多维列统鲁丹阶至埃隆阶下部的地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这一地区性的抬升被称为宜昌上升.本文通过丰富的剖面地层资料,阐明了宜昌上升的时空分布模式.由于与之相关的龙马溪组底部黑色页岩的不同程度的缺... 渝东、鄂西和湘西北志留系兰多维列统鲁丹阶至埃隆阶下部的地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这一地区性的抬升被称为宜昌上升.本文通过丰富的剖面地层资料,阐明了宜昌上升的时空分布模式.由于与之相关的龙马溪组底部黑色页岩的不同程度的缺失,关系到对其中赋存的页岩气的勘探,因此,宜昌上升的分布模型对该地区及其周缘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布局有指导作用.本文与"黔渝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阶段性渐进展布模式"一文,共同提供了中国中上扬子区奥陶-志留系之交黑色页岩地层的一个完整的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昌上升 鲁丹阶 埃隆阶 笔石生物带 圈层展布模式
原文传递
中国华北不同相区奥陶纪牙形刺生物地层的再认识 被引量:24
11
作者 王志浩 甄勇毅 +1 位作者 张元动 吴荣昌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共16页
总结和重新研究了我国华北地区奥陶纪牙形刺生物地层,修订了安太庠等(1983)和安太庠、郑昭昌(1990)建立的牙形刺带序列。修订后的牙形刺带由下而上可划分为:特马豆克阶(Tremadocian)的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lindstromi带... 总结和重新研究了我国华北地区奥陶纪牙形刺生物地层,修订了安太庠等(1983)和安太庠、郑昭昌(1990)建立的牙形刺带序列。修订后的牙形刺带由下而上可划分为:特马豆克阶(Tremadocian)的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lindstromi带,C.angulatus带,Chosonodina herfurthi带,Rossodus manitouensis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带和Scalpellodus tersus-Triangulodus aff.bifidus带;弗洛阶(Floian)的Serratognathus bilobatus带,S.extensus带,Paraserratognathus obesus带和Jumudontus gananda带;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的Histiodella holodentata-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Histiodella kristinae带,Pygodus anitae带和P.serra带;桑比阶(Sandbian)的P.anserinus带,Plectodina aculeata带,Erismodus quadridactylus带,Belodina compressa带和Phragmodus undatus带,以及凯迪阶(Katian)的Belodina confluens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带和Y.yaoxianensis带;同时把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置于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lindstromi带之底界。这一新的牙形刺序列,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精准地划分和对比华北地区的奥陶纪地层,如奥陶系中、上统除其顶部两个带只能在国内直接对比外,几乎所有的牙形刺带都可与国内外奥陶纪的牙形刺带逐带对比。同时,从这一新的牙形刺序列中也可明显看出,其中缺失了大坪阶(Dapingian)的牙形刺带,证明华北地区在奥陶纪大坪期由于怀远运动的抬升而未接受沉积,从而改变了华北地区奥陶系下、中统间地层为连续沉积的看法,纠正了把下马家沟期北庵庄组归入大坪期并与华南扬子区大湾组对比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牙形刺 不同相区 奥陶系 华北
原文传递
新疆塔里木板块台地和斜坡相区奥陶系牙形刺生物地层--揭示沉积间断和大坪阶地层之缺失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志浩 张智礼 +3 位作者 吴荣昌 甄勇毅 张元动 李慧莉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7-367,共11页
新疆塔里木板块台地和斜坡相区,如柯坪、巴楚和塔中井下奥陶系牙形刺序列由下而上可综合为:特马豆克阶的Variabiloconus aff.bassleri生物带,Cordylodus angulatus生物带,Chosonodina herfurthi-Rossodus manitouensis生物带,Glyptoconu... 新疆塔里木板块台地和斜坡相区,如柯坪、巴楚和塔中井下奥陶系牙形刺序列由下而上可综合为:特马豆克阶的Variabiloconus aff.bassleri生物带,Cordylodus angulatus生物带,Chosonodina herfurthi-Rossodus manitouensis生物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生物带和Tripodus proteus生物带;弗洛阶的Serratognathus diversus生物带和Serratognathoides chuxianensis-Erraticodon tarimensis生物带;达瑞威尔阶的Lenodus variabilis生物带,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生物带,Dzikodus tablepointensis生物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生物带和Pygodus serra生物带;桑比阶的P.anserinus-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Baltoniodus variabilis生物带和B.alobatus生物带下部,以及凯迪阶的Belodina confluens生物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生物带,Y.yaoxianensis生物带和Aphelognathus pyramidalis生物带。台地和斜坡相区普遍缺失奥陶系大坪阶的牙形刺生物带,在弗洛阶与达瑞威尔阶之间可能由于海平面的下降事件而未接受沉积。柯坪大湾沟和巴楚一间房剖面仅发育Baltoniodus alobatus生物带下部,在B.alobatus生物带与Belodina confluens生物带之间可能也有间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牙形刺 海平面下降 台地和斜坡相区 奥陶系 塔里木板块 新疆
原文传递
浙赣地区上奥陶统砚瓦山组的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英文)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志浩 伯格斯特龙 +2 位作者 张元动 甄勇毅 吴荣昌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描述产自浙江常山205国道剖面上奥陶统砚瓦山组的牙形刺,主要有Baltoniodus alobatus,B.variabilis,Periodon aculeatus,Dapsilodus viruensis,Scabbardella altipes和Panderodus gracilis等,可归入Baltoniodus alobatus带。浙赣地区奥... 描述产自浙江常山205国道剖面上奥陶统砚瓦山组的牙形刺,主要有Baltoniodus alobatus,B.variabilis,Periodon aculeatus,Dapsilodus viruensis,Scabbardella altipes和Panderodus gracilis等,可归入Baltoniodus alobatus带。浙赣地区奥陶系砚瓦山组自建立以来都被归入瀚江期,并与宝塔组对比。本文根据当前的发现并结合以前报道的砚瓦山组牙形刺化石,认为砚瓦山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Pygodus anserinus,Baltoniodus alobatus和Hamarodus brevirameus(=Hamarodus europaeus)等带,其时代应归为桑比早期至凯迪早期,并可与华南扬子区的庙坡组大部(或大田坝组)至宝塔组对比。其中,Pygodus anserinus带和Baltoniodus alobatus带见于浙江常山、江山地区,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则见于江西武宁。在常山黄泥塘金钉子剖面,砚瓦山组底部为Pygodus anserinus带;在常山205国道剖面则见Baltoniodus alobatus带;但在江西武宁地区,砚瓦山组从底部起,几乎全都归为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因而,砚瓦山组在江西武宁与浙江常山等地之底界并不一致,有明显的穿时现象。本文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还表明,晚奥陶世古滕贝格的δ13 C的正偏移事件(GICE)在常山地区的起始时间不会早于B.alobatus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地层对比 化学地层学 砚瓦山组 奥陶系 浙赣地区
原文传递
内蒙古乌海大石门奥陶系牙形刺和Histiodella动物群发现的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志浩 伯格斯特龙 +3 位作者 甄勇毅 张元动 吴荣昌 陈清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3-343,共21页
本文描述了内蒙古乌海大石门剖面奥陶系的牙形刺动物群:下克里摩里组主要有Histiodella kristinae,H.holodentata,H.wuhaiensis sp.nov.,Polonodus newfoundlandensis和Paroistodus horridus等,应归属于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 本文描述了内蒙古乌海大石门剖面奥陶系的牙形刺动物群:下克里摩里组主要有Histiodella kristinae,H.holodentata,H.wuhaiensis sp.nov.,Polonodus newfoundlandensis和Paroistodus horridus等,应归属于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之Histiodella kristinae带,并在同一剖面上与笔石Pterograptus elegans带和Didymograptus murchisoni带下部相当;下克里摩里组顶部产Histiodella kristinae,Baltoplacognathus cf.reclinatus,Periodon aculeatus和Protopanderodus rectus等,所以大石门剖面的Histiodella kristinae带顶部可能已与北欧Pygodus serra带之底部相当;乌拉力克组底部的砾状灰岩透镜体产有牙形刺Pygodus anserinus?,Protopanderodus liripipus,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和Dapsilodus viruensis等,其中Pygodus anserinus?Pa分子(器官种的一组成分子)的口面瘤齿列的瘤齿比较粗糙,与典型的Pygodus anserinus稍有不同,且在牙形刺十分丰富的样品中仅有一枚此种之Pa分子,所以本文尚有疑问地把这层砾状灰岩归入Pygodus anserinus带,同时不能排除把它归入Pygodus serra带顶部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亚带的可能。由于此剖面牙形刺化石与丰富的笔石共生,为牙形刺带与笔石带的精确对比提供了直接证据。Histiodella动物群在此剖面的发现,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层意义,而且具有明显的岩相古地理意义。本文详细描述了新种Histiodella wuhaiensis并讨论了Histiodella属5个种之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Histiodella 奥陶系 乌海 大石门 内蒙古
原文传递
河北唐山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牙形刺生物地层的新认识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志浩 Bergstrom S M +2 位作者 甄勇毅 张元动 吴荣昌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共15页
本文作者对河北唐山赵各庄剖面的北庵庄组(原称下马家沟组)和马家沟组(原称上马家沟组)较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样品,通过对所获之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库等(1983)在同一剖面所描述的牙形刺动物群仔细研究,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分带及对比意见。... 本文作者对河北唐山赵各庄剖面的北庵庄组(原称下马家沟组)和马家沟组(原称上马家沟组)较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样品,通过对所获之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库等(1983)在同一剖面所描述的牙形刺动物群仔细研究,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分带及对比意见。唐山赵各庄剖面不仅具有丰富各异的地方型分子,如Aurilobodus leptosomatus,Loxodus dissectus,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Rhipidognathus maggolensis,R.laiwuensis,Triangulodus changshanensis和Erraticodon tangshanensis外,尚有一些分布广泛和具地层意义的重要分子,如Histiodella holodentata,Eoplacognathus pseudoplanus和Eoplacognathus suecicus等。根据这些重要分子和牙形刺分带原则,本文对安太庠等(1983)的牙形刺分带重新修订,即将北庵庄组的Aurilobodus leptosomatus-Loxodus dissectus带和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修正为Histiodella holodentata-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并由下而上可划分为Rhipidognathus maggolensis和R.laiwuensis两地方型亚带;将马家沟组的Eoplacognathus suecicus-Acontiodus?linxiensis带和Plectodina onychodonta带修正为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并由下而上又可划分为Acontiodus?linxiensis和Plectodina onychodonta两个地方型牙形刺亚带。因此,唐山地区的北庵庄组产牙形刺的部分和马家沟组可与华南的牯牛潭组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大湾沟组对比,归入奥陶纪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从而改变了过去将北庵庄组产牙形刺的层位,即所谓的Aurilobodus leptosomatus-Loxodus dissectus带和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与华南区大坪阶(Dapingian)的大湾组相对比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瑞威尔阶 牙形刺 生物地层 新认识 唐山 河北
原文传递
河北唐山下奥陶统牙形刺生物地层的新认识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志浩 伯格斯特龙 +2 位作者 甄勇毅 张元动 吴荣昌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共14页
本文作者在安太庠等(1983)研究过的唐山赵各庄剖面,对下奥陶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较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样品,通过对所获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库等(1983)所描述的牙形刺动物群仔细研究后,对包括分带和对比意见有新的认识。安太庠等(1983)把自... 本文作者在安太庠等(1983)研究过的唐山赵各庄剖面,对下奥陶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较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样品,通过对所获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库等(1983)所描述的牙形刺动物群仔细研究后,对包括分带和对比意见有新的认识。安太庠等(1983)把自寒武系凤山组顶部至下奥陶统亮甲山组这段地层,自下而上建立了Cordylodus proavus,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Cordylodus rotundatus-"Acodus"oneotensis,Scolopodus quadraplicatus-S.opimus,Scalpellodus tersus,Serratognathus bilobatus,S.extensus和Paraserratognathus paltodiformis等8带,其中Cordylodus proavus带为寒武系顶,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至Scolopodus quadraplicatus-S.opimus等带为下奥陶统冶里组,其余则为下奥陶统亮甲山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置于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带之底。这一牙形刺序列和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划分方案在国内被广泛引用至今(王志浩等,2011)。本文通过补充采集到的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庠等(1983)报道的材料,根据一些重要分子在地层中的分布及公认的牙形刺分带原则,对安太庠等(1983)的牙形刺分带方案重新修订,自下而上修订为Cordylodus proavus,C.lindstromi,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angulatus,Chosonodina herfurthi-Rossodus manitouensis,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Scalpellodus tersus-Triangulodus aff.bifidus,Serratognathus bilobatus,S.extensus和Paraserratognathus obesus等10带,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则置于Iapetognathus jilinensis带之底。根据这一修订后的牙形刺序列,寒武系顶至下奥陶统冶里组部分的牙形刺带可与国内、外相同层位的牙形刺带进行精细对比,而亮甲山组的牙形刺虽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但除其顶部因更具地方性而不能直接对比外,其中下部仍可与华南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相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生物地层 下奥陶统 唐山 河北
原文传递
中国奥陶系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元动 詹仁斌 +2 位作者 甄勇毅 方翔 张俊鹏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9-348,共10页
以统一的时间轴为标尺,本文对我国奥陶纪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化学地层进行精确对比,同时对全球海平面、磁极性反转、古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长周期全球变化,以及奥陶纪重大生物和地质事件进行简要总结、讨论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 以统一的时间轴为标尺,本文对我国奥陶纪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化学地层进行精确对比,同时对全球海平面、磁极性反转、古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长周期全球变化,以及奥陶纪重大生物和地质事件进行简要总结、讨论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应重点关注和聚焦以下若干科学问题:1)奥陶系底界问题;2)奥陶系"阶"的时限长短不均衡,有必要进行再划分;3)我国奥陶纪地层并不连续和完整,需要重新认识;4)追求更高精度的地层划分对比;5)奥陶纪长周期变化及快速生物和地质事件的过程和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划分对比 古气候 生物多样性 同位素定年 地质事件
原文传递
湖北宜昌真金和陈家河奥陶系牯牛潭组至宝塔组的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志浩 甄勇毅 +1 位作者 马譞 张元动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9,共17页
根据采自湖北宜昌分乡陈家河和远安真金两剖面奥陶系牯牛潭组至宝塔组的牙形刺,将该段地层的牙形刺生物带自上而下综合划分为Hamarodus brevirameus,Amorphognathus superbus,Baltoniodus alobatus,Pygodus anserinus-Yangtzeplacognath... 根据采自湖北宜昌分乡陈家河和远安真金两剖面奥陶系牯牛潭组至宝塔组的牙形刺,将该段地层的牙形刺生物带自上而下综合划分为Hamarodus brevirameus,Amorphognathus superbus,Baltoniodus alobatus,Pygodus anserinus-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Yangtzeplacognathus foliaceus,Histiodella kristinae-Eoplacognathus suecicus,Dzikodus tablepointensis,Lenodus variabilis和Lenodus antivariabilis等牙形刺生物带。其中宝塔组之Hamarodus brevirameus,Amorphognathus superbus生物带及Baltoniodus alobatus生物带顶部归为凯迪阶(Katian),庙坡组Baltoniodus alobatus生物带大部和Pygodus anserinus-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中上部归为桑比阶(Sandbian),而牯牛潭组的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至Lenodus antivariabilis等牙形刺生物带和庙坡组Pygodus anserinus-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下部则归入达瑞威尔阶(Darriwillian)。这一牙形刺带序列与宜昌黄花场和分乡剖面的牙形刺生物带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牯牛潭组 宝塔组 奥陶系 宜昌真金 陈家河 湖北
原文传递
重庆石柱漆辽地区中、上奥陶统牙形刺序列--揭示达瑞威尔阶下部至桑比阶之间的沉积间断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志浩 甄勇毅 +1 位作者 马譞 张元动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53,共17页
本文详细描述了重庆石柱漆辽剖面奥陶系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牯牛潭组至凯迪阶(Katian)宝塔组的牙形刺序列及其对比。牙形刺序列由上而下可分为:宝塔组Hamarodus brevirameus生物带和Amorphognathus superbus生物带;大田坝组的Balton... 本文详细描述了重庆石柱漆辽剖面奥陶系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牯牛潭组至凯迪阶(Katian)宝塔组的牙形刺序列及其对比。牙形刺序列由上而下可分为:宝塔组Hamarodus brevirameus生物带和Amorphognathus superbus生物带;大田坝组的Baltoniodus alobatus,Baltoniodus variabilis和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牯牛潭组的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生物带和Lenodus variabilis生物带。其中Hamarodus brevirameus生物带至Baltoniodus alobatus生物带上部为凯迪阶,B.alobatus生物带下部至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上部为桑比阶(Sandbian),而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下部,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生物带和Lenodus variabilis生物带归入达瑞威尔阶。根据文中所识别的牙形刺序列,该剖面显然缺失了达瑞威尔阶中上部的牙形刺生物带如Pygodus serra生物带(即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和Y.foliaceus生物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和Dzikodus tablepointensis生物带。因此,在重庆石柱漆辽剖面奥陶系牯牛潭组和大田坝组之间的地层是不连续的,存在一明显的沉积间断,缺失了相当于牯牛潭组标准剖面中上部的地层(达瑞威尔阶中上部)。而这一沉积间断所发生的时间正好与达瑞威尔中晚期全球海平面下降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沉积间断 达瑞威尔阶 桑比阶 中、上奥陶统 石柱漆辽 重庆
原文传递
甘肃平凉晚奥陶世平凉组牙形刺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志浩 Stig M BERGSTROM +1 位作者 甄勇毅 张元动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3-131,共9页
本文再次详细地研究了甘肃平凉奥陶系平凉组的牙形刺,除先前已报道的属欧洲北大西洋型的Pygodus anserinus动物群外,新发现了产于北美中大陆区的Plectodina aculeata,Erismodus quadridactylus和Belodina compressa等牙形刺动物群。在... 本文再次详细地研究了甘肃平凉奥陶系平凉组的牙形刺,除先前已报道的属欧洲北大西洋型的Pygodus anserinus动物群外,新发现了产于北美中大陆区的Plectodina aculeata,Erismodus quadridactylus和Belodina compressa等牙形刺动物群。在同一剖面交替出现欧洲北大西洋型和北美中大陆型牙形刺动物群并不代表这一剖面牙形刺动物地理区系的变迁,这是由于当时环境变化造成的。两种牙形刺动物群及笔石动物群的交替出现,为两大区系牙形刺带及笔石带的对比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这一剖面牙形刺的研究,对岩相古地理和生物地理区系的划分都具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新发现 晚奥陶世 平凉组 平凉 甘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