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氨氮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杨光
李佩钢
+4 位作者
王若凡
刘雨欣
田开栋
谢微
唐悦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8期170-179,共10页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沉积物在吸附氨氮中“源”与“汇”的特征及天然屏障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在120 min达到平衡,吸附量达到1200.19 mg/kg。在15、20、25℃下,ENC0...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沉积物在吸附氨氮中“源”与“汇”的特征及天然屏障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在120 min达到平衡,吸附量达到1200.19 mg/kg。在15、20、25℃下,ENC0分别为4.17、3.12、2.45 mg/L。吸附过为単分子层吸附,在15、20、25℃下,Langmuir模型拟合得到的最大吸附量Qm分别为1868.57、2638.26、3025.18 mg/kg。沉积物在偏酸性条件下对氨氮的吸附效果较好,吸附量最大pH值为5,吸附量为1222.02 mg/kg。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率随扰动频率的增加而变大,扰动频率为0、50、100、150、200 r/min时,吸附率分别为25.5%、43.0%、50.6%、56.2%和74.3%。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率随氨氮的浓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吸附率在浓度为10 mg/L时达到极值73.5%。通过皮尔逊系数相关性分析得到:R扰动频率(0.948)>R温度(0.923)>RpH(-0.862)>R初始浓度(-0.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氨氮
吸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混凝土渣对PO_(4)^(3-)-P的吸附研究
2
作者
刘骅
王若凡
+4 位作者
田甜
杨光
田开栋
孙鹤洲
程博
《绿色科技》
2023年第8期167-171,177,共6页
以混凝土渣材料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混凝土渣作为固磷吸附剂对PO_(4)^(3-)-P的吸附特征,分析了不同环境下混凝土渣对PO_(4)^(3-)-P的吸附情况。通过动力学实验及等温吸附实验分析,混凝土渣吸附平衡时间为12 h,较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
以混凝土渣材料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混凝土渣作为固磷吸附剂对PO_(4)^(3-)-P的吸附特征,分析了不同环境下混凝土渣对PO_(4)^(3-)-P的吸附情况。通过动力学实验及等温吸附实验分析,混凝土渣吸附平衡时间为12 h,较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方程,粒径越小,吸附效果越好,理论饱和吸附量达21210 mg/kg,温度、扰动增大均提升混凝土渣吸附量。扰动频率小于150 r/min时,水力扰动增大,使混凝土渣吸附量显著上升,扰动频率大于150 r/min时,水力扰动对吸附量影响不显著。pH值增大混凝土渣吸附量减小,pH值为9.0时吸附量呈最小值。综上所述,建筑废弃物混凝土渣应用于去除水体中PO_(4)^(3-)-P有着很好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材料
混凝土渣
建筑废弃物
吸附作用
解吸作用
动力学
扰动
温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吸附材料对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中氨氮吸附-解吸的影响
3
作者
王若凡
田开栋
+2 位作者
杨光
李佩钢
刘雨欣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8-1839,共12页
采用原位覆盖技术可有效提升河岸带沉积物对陆源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且有效控制沉积物内源污染物释放。本研究以沸石、混凝土渣和活性炭作为覆盖材料的代表,结合BET、SEM-EDS、FTIR、XRD等表征手段,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吸附热力学实验、...
采用原位覆盖技术可有效提升河岸带沉积物对陆源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且有效控制沉积物内源污染物释放。本研究以沸石、混凝土渣和活性炭作为覆盖材料的代表,结合BET、SEM-EDS、FTIR、XRD等表征手段,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吸附热力学实验、混合实验及原位覆盖实验对覆盖材料的氨氮吸附效果及机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研究材料对河岸带沉积物中氨氮吸附及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材料对20 mg·L^(-1)氨氮溶液中氨氮的吸附动力学表现为:沸石和生物炭在180 min可达到吸附释放平衡,混凝土渣则需720 min。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吸附量不断增加,沸石的理论吸附量值最大。三种材料对氨氮的吸附均属于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活性炭吸附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而沸石、混凝土渣还伴有化学吸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沸石、混凝土渣在吸附氨氮过程中,两者的羟基官能团与氨氮形成氢键或存在静电引力,这有利于两者对氨氮的吸附,其中混凝土渣的硅氧键及铝氧键官能团也参与了氨氮的吸附。吸附后,沸石的晶体结构未发生改变,但混凝土渣的表面结构受到一定的影响。混合吸附/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与无材料添加的对照实验组比较,沸石、混凝土渣和活性炭分别添至沉积物并吸附12 h后,对氨氮质量浓度为20 mg·L^(-1)上覆水中氨氮的吸附率分别提升了23.04%、9.41%和15.72%。但3种材料添至沉积物后对沉积物内源氨氮的控释效果存在差异,添加沸石和活性炭组对沉积物中氨氮的控释率分别提高了6.24%和0.80%,添加混凝土渣组促进了沉积物中氨氮的释放。通过综合对比,沸石吸附氨氮效果最佳,活性炭次之,混凝土渣最差。通过进一步的原位覆盖实验,连续观察14 d后,发现沸石作为原位覆盖材料对上覆水中氨氮吸附率可提升约21.58%,且无诱发沉积物中氨氮释放风险,可成为黄河兰州段河岸带面源污染控制的原位覆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覆盖材料
河岸带沉积物
氨氮
吸附固定
内源释放
原文传递
黄河兰州段消落带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若凡
田甜
+4 位作者
刘骅
王煜钧
田开栋
杨光
孙鹤洲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3-350,共8页
为探究黄河消落带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基于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及单因子实验,现场采集黄河(兰州段)消落带表层沉积物进行实验室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经历快速吸附、慢速吸附、吸附平衡3个阶段,扰动条件下...
为探究黄河消落带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基于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及单因子实验,现场采集黄河(兰州段)消落带表层沉积物进行实验室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经历快速吸附、慢速吸附、吸附平衡3个阶段,扰动条件下,在10 min内吸附量达到最大吸附量的85%以上,480 min达到吸附平衡;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随着温度的升高最大理论吸附量Qm随之增加,25℃时Qm达到119.831 mg·kg^(-1);单因子实验中,扰动频率增加对磷的吸附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H为7~8时沉积物吸附效果最佳,偏酸性条件次之,偏碱性条件下吸附效果较差;增大上覆水KH2PO4浓度,吸附量增加,吸附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此可知,黄河消落带表层沉积物对磷元素具有一定的拦截效应,河水的扰动能够促进沉积物对PO43--P的吸附,但是水体的pH值变化及高浓度陆源污染物均会削弱消落带对磷元素的吸附拦截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的水污染防治及消落带的生态管理提供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环境因子
吸附
热力学
动力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氨氮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杨光
李佩钢
王若凡
刘雨欣
田开栋
谢微
唐悦
机构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出处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8期170-179,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969011)
甘肃省科技厅计划项目(编号:21JR1RA242)
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编号:2020B-109)。
文摘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沉积物在吸附氨氮中“源”与“汇”的特征及天然屏障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在120 min达到平衡,吸附量达到1200.19 mg/kg。在15、20、25℃下,ENC0分别为4.17、3.12、2.45 mg/L。吸附过为単分子层吸附,在15、20、25℃下,Langmuir模型拟合得到的最大吸附量Qm分别为1868.57、2638.26、3025.18 mg/kg。沉积物在偏酸性条件下对氨氮的吸附效果较好,吸附量最大pH值为5,吸附量为1222.02 mg/kg。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率随扰动频率的增加而变大,扰动频率为0、50、100、150、200 r/min时,吸附率分别为25.5%、43.0%、50.6%、56.2%和74.3%。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率随氨氮的浓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吸附率在浓度为10 mg/L时达到极值73.5%。通过皮尔逊系数相关性分析得到:R扰动频率(0.948)>R温度(0.923)>RpH(-0.862)>R初始浓度(-0.321)。
关键词
河岸带
氨氮
吸附
影响因素
Keywords
riparian zone
ammonia nitrogen
adsorption,effecting factors
分类号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混凝土渣对PO_(4)^(3-)-P的吸附研究
2
作者
刘骅
王若凡
田甜
杨光
田开栋
孙鹤洲
程博
机构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出处
《绿色科技》
2023年第8期167-171,177,共6页
文摘
以混凝土渣材料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混凝土渣作为固磷吸附剂对PO_(4)^(3-)-P的吸附特征,分析了不同环境下混凝土渣对PO_(4)^(3-)-P的吸附情况。通过动力学实验及等温吸附实验分析,混凝土渣吸附平衡时间为12 h,较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方程,粒径越小,吸附效果越好,理论饱和吸附量达21210 mg/kg,温度、扰动增大均提升混凝土渣吸附量。扰动频率小于150 r/min时,水力扰动增大,使混凝土渣吸附量显著上升,扰动频率大于150 r/min时,水力扰动对吸附量影响不显著。pH值增大混凝土渣吸附量减小,pH值为9.0时吸附量呈最小值。综上所述,建筑废弃物混凝土渣应用于去除水体中PO_(4)^(3-)-P有着很好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吸附材料
混凝土渣
建筑废弃物
吸附作用
解吸作用
动力学
扰动
温度
Keywords
adsorption material
concrete slag
construction waste
adsorption
desorption action
dynamics
disturbance
temperature
分类号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吸附材料对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中氨氮吸附-解吸的影响
3
作者
王若凡
田开栋
杨光
李佩钢
刘雨欣
机构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甘肃省黄河水环境重点实验室
出处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8-1839,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资助项目(51969011)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3ZDFA002)
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2020B-109)。
文摘
采用原位覆盖技术可有效提升河岸带沉积物对陆源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且有效控制沉积物内源污染物释放。本研究以沸石、混凝土渣和活性炭作为覆盖材料的代表,结合BET、SEM-EDS、FTIR、XRD等表征手段,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吸附热力学实验、混合实验及原位覆盖实验对覆盖材料的氨氮吸附效果及机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研究材料对河岸带沉积物中氨氮吸附及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材料对20 mg·L^(-1)氨氮溶液中氨氮的吸附动力学表现为:沸石和生物炭在180 min可达到吸附释放平衡,混凝土渣则需720 min。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吸附量不断增加,沸石的理论吸附量值最大。三种材料对氨氮的吸附均属于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活性炭吸附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而沸石、混凝土渣还伴有化学吸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沸石、混凝土渣在吸附氨氮过程中,两者的羟基官能团与氨氮形成氢键或存在静电引力,这有利于两者对氨氮的吸附,其中混凝土渣的硅氧键及铝氧键官能团也参与了氨氮的吸附。吸附后,沸石的晶体结构未发生改变,但混凝土渣的表面结构受到一定的影响。混合吸附/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与无材料添加的对照实验组比较,沸石、混凝土渣和活性炭分别添至沉积物并吸附12 h后,对氨氮质量浓度为20 mg·L^(-1)上覆水中氨氮的吸附率分别提升了23.04%、9.41%和15.72%。但3种材料添至沉积物后对沉积物内源氨氮的控释效果存在差异,添加沸石和活性炭组对沉积物中氨氮的控释率分别提高了6.24%和0.80%,添加混凝土渣组促进了沉积物中氨氮的释放。通过综合对比,沸石吸附氨氮效果最佳,活性炭次之,混凝土渣最差。通过进一步的原位覆盖实验,连续观察14 d后,发现沸石作为原位覆盖材料对上覆水中氨氮吸附率可提升约21.58%,且无诱发沉积物中氨氮释放风险,可成为黄河兰州段河岸带面源污染控制的原位覆盖材料。
关键词
原位覆盖材料
河岸带沉积物
氨氮
吸附固定
内源释放
Keywords
in-situ cover materials
riparian sediment
ammonia nitrogen
adsorption fixation
endogenous release
分类号
X70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黄河兰州段消落带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若凡
田甜
刘骅
王煜钧
田开栋
杨光
孙鹤洲
机构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出处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3-350,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969011)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JR1RA242)
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2020B-109)。
文摘
为探究黄河消落带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基于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及单因子实验,现场采集黄河(兰州段)消落带表层沉积物进行实验室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经历快速吸附、慢速吸附、吸附平衡3个阶段,扰动条件下,在10 min内吸附量达到最大吸附量的85%以上,480 min达到吸附平衡;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随着温度的升高最大理论吸附量Qm随之增加,25℃时Qm达到119.831 mg·kg^(-1);单因子实验中,扰动频率增加对磷的吸附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H为7~8时沉积物吸附效果最佳,偏酸性条件次之,偏碱性条件下吸附效果较差;增大上覆水KH2PO4浓度,吸附量增加,吸附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此可知,黄河消落带表层沉积物对磷元素具有一定的拦截效应,河水的扰动能够促进沉积物对PO43--P的吸附,但是水体的pH值变化及高浓度陆源污染物均会削弱消落带对磷元素的吸附拦截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的水污染防治及消落带的生态管理提供研究依据。
关键词
沉积物
环境因子
吸附
热力学
动力学
Keywords
sedim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dsorption
thermodynamics
kinetics
分类号
X5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氨氮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
杨光
李佩钢
王若凡
刘雨欣
田开栋
谢微
唐悦
《绿色科技》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混凝土渣对PO_(4)^(3-)-P的吸附研究
刘骅
王若凡
田甜
杨光
田开栋
孙鹤洲
程博
《绿色科技》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吸附材料对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中氨氮吸附-解吸的影响
王若凡
田开栋
杨光
李佩钢
刘雨欣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4
黄河兰州段消落带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
王若凡
田甜
刘骅
王煜钧
田开栋
杨光
孙鹤洲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