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奥司明治疗非缺血型RVO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童念庭 张珍珍 +2 位作者 宫媛媛 张薇 吴星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580-582,共3页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非缺血型RVO诊断的48例48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27眼,给予地奥司明0.9g,po,bid,4wk为一疗程,连续三个疗程。对照组21...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非缺血型RVO诊断的48例48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27眼,给予地奥司明0.9g,po,bid,4wk为一疗程,连续三个疗程。对照组21例21眼,先给予丹香冠心注射液16mL加入5g/L葡萄糖注射液(或者9g/L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iv,qd,1wk后改为丹参片3片,po,tid,连续服用11wk。观察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底病变的动态改变、视网膜电流图的变化、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及黄斑水肿厚度变化。结果:治疗后4,8,12wk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wk,治疗组渗出、出血吸收率为63%,高于对照组的33%(P<0.05)。治疗后12wk,治疗组暗适应眼最大电反应的b波振幅(231±39)μV与治疗前(184±65)μV相比明显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207±49)μV相比有差异(P<0.05)。治疗组并发黄斑水肿17例,对照组14例,治疗组黄斑水肿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wk黄斑中心凹厚度,治疗组为298±54μm,低于对照组的369±76μm(P<0.05)。结论:对于非缺血型RVO,地奥司明能够有效的减轻黄斑水肿,降低视网膜的功能损伤,从而改善视功能,效果优于丹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地奥司明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 视网膜电流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
下载PDF
早期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客观检查 被引量:9
2
作者 童念庭 丁淑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1632-1633,共2页
通过与经典的静态视野检查法相比较,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客观检查的可行性和敏感度,提高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率。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早期诊断 客观检查 综述
下载PDF
视神经萎缩治疗近况 被引量:1
3
作者 童念庭 丁淑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7年第12期807-808,共2页
关键词 视神经萎缩 治疗 中西医结合方法 神经胶质增生 遗传性疾病 神经节细胞 视神经纤维 视功能障碍
下载PDF
叶黄素在眼科疾病中作用和机制的实验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薇 童念庭 +2 位作者 尹莉莉 宫媛媛 吴星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1-234,共4页
叶黄素可清除单氧基团和过氧化自由基,对视网膜的保护机制主要体现为滤过蓝光和抗氧化损伤。叶黄素在多种眼科疾病中的预防及治疗作用虽被临床证明有效,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待临床与基础研究探索。文章对叶黄素在眼科疾病中作用和... 叶黄素可清除单氧基团和过氧化自由基,对视网膜的保护机制主要体现为滤过蓝光和抗氧化损伤。叶黄素在多种眼科疾病中的预防及治疗作用虽被临床证明有效,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待临床与基础研究探索。文章对叶黄素在眼科疾病中作用和机制的实验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介绍常见眼科疾病动物模型中和眼科相关细胞中叶黄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黄素 动物模型 细胞实验 抗氧化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在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后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宫媛媛 童念庭 +2 位作者 顾青 吴星伟 孙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的表达变化。方法选用32只雄性SD大鼠,其中29只建立视网膜光损伤大鼠模型(光损伤组),另3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取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以及光损伤组大鼠光损伤后0、6、12... 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的表达变化。方法选用32只雄性SD大鼠,其中29只建立视网膜光损伤大鼠模型(光损伤组),另3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取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以及光损伤组大鼠光损伤后0、6、12、24、48、72 h和7、14 d的视网膜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法检测EPO、EPOR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定位观察EPO和EPOR蛋白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视网膜光损伤后,EPO和EPOR蛋白表达增加,光损伤后48 h达到高峰;光损伤组EPO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光损伤后12、24、48、72 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光损伤组EPO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光损伤后6、12、24、48、72 h和7、14 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RT-PCR检测显示:视网膜光损伤后,EPO和EPOR mRNA表达增加,分别于光损伤后24 h和48 h达到高峰;光损伤组EPO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光损伤后12、24、48、72 h和7、14 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光损伤组EPO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光损伤后6、12、24、48、72 h和7、14 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观察显示:视网膜光损伤后24 h,光感受器内外段EPOR蛋白表达略增强,EPO蛋白表达相对较弱。结论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后EPO和EPOR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有一定的时效性,提示内源性EPO和EPOR参与视网膜光损伤的修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受体 视网膜 光损伤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功能与术前HbA1c值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吴爽 童念庭 +2 位作者 李何欢 郭美玲 姜霄晖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2-448,共7页
目的:探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脉络膜结构及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HbA1c值的相关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6-10/2017-12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符合入组条件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82例87眼,分为非糖尿病组... 目的:探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脉络膜结构及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HbA1c值的相关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6-10/2017-12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符合入组条件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82例87眼,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依据术前HbA1c水平,将糖尿病组分为高HbA1c值组(HbA1c>7.0%)和正常HbA1c值组(HbA1c≤7.0%)。其中非糖尿病组(4%≤HbA1c≤6.0%)28例30眼,高HbA1c组28例29眼和正常HbA1c组26例28眼。运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各组患者术前1d,术后1d,1wk,1、3mo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ST)、黄斑总容积(CV)和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其与HbA1c值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各组患者术后黄斑水肿(PCME)发生率;进一步分析糖尿病患者HbA1c值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CDVA)的关联性。结果:非糖尿病组、高HbA1c组和正常HbA1c组患者白内障术后1wk时CST分别为239.03±11.55、254.38±26.44、247.07±19.51μm,术后1mo时CST分别为241.00±11.15、271.55±61.05、248.64±38.28μm(F=3.001,P=0.048);其中高HbA1c值组和正常HbA1c值组比较有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1wk,1mo时HbA1c值与CST之间在P=0.01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r术后1wk=0.338,r术后1mo=0.297)。三组患者术后发生PCME分别为0例、5眼(17%)和1眼(4%)。非糖尿病组、高HbA1c组和正常HbA1c组患者术后1wk时CDVA分别为0.07±0.06、0.12±0.10、0.09±0.08,术后1mo时CDVA分别为0.03±0.06、0.11±0.15、0.11±0.09,术后3mo时CDVA分别为0.02±0.04、0.08±0.12、0.06±0.06(F=3.272,P=0.045);其中高HbA1c值组和正常HbA1c值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HbA1c值与术后1wk,1、3mo(r术后1wk=0.425,r术后1mo=0.235,r术后3mo=0.332)CDVA(LogMAR)在P=0.01水平上两者显著相关且呈正相关关系。三组患者白内障术后CV、SFCT的组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其变化程度的组间无差异。结论:糖尿病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结构有一定的相关性;术前HbA1c>7.0%的患者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风险增加。同时,糖尿病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白内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密切相关;术前HbA1c值越高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越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糖化血红蛋白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后段联合手术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聪 蔺媛媛 +3 位作者 童念庭 李亚男 潘麟 周占宇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6-510,共5页
目的:观察前后段联合手术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的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确诊为PDR且具备前后段联合手术条件的患者60例60眼纳入研究。... 目的:观察前后段联合手术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的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确诊为PDR且具备前后段联合手术条件的患者60例60眼纳入研究。并根据是否伴有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clinical significant macular edema,CSME)将PDR组分为CSME(+)组31例31眼和CSME(-)组29例29眼。将27例27眼与患者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眼作为对照组。所有PDR患眼均行前后段联合手术。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部成像技术(enhanced depth imaging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SDOCT)对对照组和PDR组术后1wk,1、3、6mo进行扫描,并测量黄斑中心凹(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鼻侧(nasal choroidal thickness,NCT)、颞侧(temporal choroidal thickness,TCT)各1500μm的脉络膜厚度。比较前后段联合手术后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变化。结果:CSME(+)组和CSME(-)组前后段联合术后1mo SFCT、NCT、TCT较术后1wk,3、6mo均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mo SFCT、NCT、TCT较术后1wk,1、3mo均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SME(+)组和CSME(-)组术后1wk,1、3mo的SFCT、NCT、TCT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mo的SFCT、NCT、TC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CSME(+)组与CSME(-)组术后1wk,1、3、6mo SFCT、NCT、T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DR患者前后段联合术后1mo内脉络膜厚度是增加的,1mo之后脉络膜厚度是降低的,术后6mo脉络膜厚度接近正常状态。PDR是否伴有CSME对术后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脉络膜厚度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苑伏香 周占宇 +2 位作者 童念庭 赵善瑶 王良雨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6期743-747,共5页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类以进行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感光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并且会在疾病终末阶段致使视网膜萎缩和视功能丧失的遗传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眼部疾病中主要的致盲病之一。RP作为国内外眼科研究的热点性疾病之...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类以进行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感光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并且会在疾病终末阶段致使视网膜萎缩和视功能丧失的遗传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眼部疾病中主要的致盲病之一。RP作为国内外眼科研究的热点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就该病的发病机制、动物模型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变性 模型 动物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后黄斑裂孔一例
9
作者 宗辉 张婷 +2 位作者 童念庭 刘田 安明 《眼科》 CAS 2024年第1期51-52,共2页
一例68岁女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右眼行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后2个月出现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剥除+硅油填充术。术后2个月黄斑裂孔完全封闭,但CNV较前无变化,在右眼硅油状态下再次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1个月后CN... 一例68岁女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右眼行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后2个月出现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剥除+硅油填充术。术后2个月黄斑裂孔完全封闭,但CNV较前无变化,在右眼硅油状态下再次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1个月后CNV病灶未见明显变化。术后5个月取出硅油后再次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2个月后CNV较前低平,视网膜下积液明显吸收。提示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后有发生黄斑裂孔的可能。(眼科,2024,33:5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VEGF药物 黄斑裂孔
原文传递
改良一片式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的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刁志玮 童念庭 周占宇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6期822-825,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一片式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3月—2016年4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行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的56例病人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人工晶体缝线固定部位的不... 目的探讨改良一片式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3月—2016年4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行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的56例病人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人工晶体缝线固定部位的不同分成睫状体平坦部(角巩膜缘后3.0 mm)固定组和睫状沟(角巩膜缘后1.5 mm)固定组。比较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行裂隙灯、前房角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比较两组术后色素播散综合征(PDS)、色素播散性青光眼(PG)、虹膜夹持(IC)和反向瞳孔阻滞(RPB)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有56例59只眼被纳入研究,其中睫状体平坦部固定组35例36只眼,睫状沟固定组21例23只眼,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睫状沟固定组术后并发症PDS、PG、RPB、IC等的发生率高于睫状体平坦部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64~43.382,P<0.01)。两组术后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一片式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术后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植入 眼内 色素性青光眼 色素播散综合征
下载PDF
青年国人黄斑色素密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童念庭 吴星伟 +2 位作者 张薇 宫媛媛 仇亚婷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6-488,共3页
主要分布于黄斑区视网膜内层的黄斑色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光防护作用,并能消除色差,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相关。临床研究发现,黄斑色素密度(MPOD)的降低与多种黄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黄斑病变的几率... 主要分布于黄斑区视网膜内层的黄斑色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光防护作用,并能消除色差,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相关。临床研究发现,黄斑色素密度(MPOD)的降低与多种黄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黄斑病变的几率会随近视的发展而增加,而眼轴延长在近视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近视患者眼轴长度变化与MPOD值的关系尚未见明确报道。因此,我们对一组青年国人近视患者MPOD与眼轴长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近视
原文传递
补充叶黄素对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黄斑色素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童念庭 张薇 +2 位作者 宫媛媛 张珍珍 吴星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 观察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眼黄斑色素密度(MPOD)变化以及补充叶黄素对MPOD变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矫正视力、眼底照相、间接检眼镜、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眼病的42例早期AMD患者42只患眼和42只正常对侧眼纳入... 目的 观察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眼黄斑色素密度(MPOD)变化以及补充叶黄素对MPOD变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矫正视力、眼底照相、间接检眼镜、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眼病的42例早期AMD患者42只患眼和42只正常对侧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予以每日口服叶黄素15.1 mg,持续1个月。干预前后采用异色闪烁光度测量法检测其双眼的MPOD值,对比分析补充叶黄素前后MPOD变化值与补充叶黄素前MPOD值的关系。结果 补充叶黄素前AMD眼和正常对侧眼的MPOD平均值分别为0.347±0.182和0.426±0.17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44)。补充叶黄素后AMD眼和正常对侧眼的MPOD平均值分别为0.406±0.155、0.446±0.12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3,P=0.203)。与补充叶黄素前比较,补充叶黄素后AMD眼的MPOD有增高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4,P=0.115)。AMD眼(r=-0.552,P=0.000)和正常对侧眼(r=-0.731,P=0.000)补充叶黄素前后MPOD变化值与补充叶黄素前MPOD值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 早期AMD患眼MPOD较正常对侧眼降低;补充叶黄素对于提高早期AMD患眼MPOD有一定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治疗前MPOD值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预防和控制 叶黄素/治疗应用 黄斑/生理学
原文传递
人类黄斑色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薇 吴星伟 +1 位作者 童念庭 仇亚婷 《国际眼科纵览》 2011年第3期161-164,共4页
人类黄斑色素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活性,对视网膜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黄斑色素与人类视功能密切相关,如最佳矫正视力、视敏度等。其缺失在多种眼科疾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等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可... 人类黄斑色素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活性,对视网膜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黄斑色素与人类视功能密切相关,如最佳矫正视力、视敏度等。其缺失在多种眼科疾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等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可通过体内测量法和体外测量法对其进行检测。深入了解黄斑色素的特点与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色素 视网膜 叶黄素 玉米黄素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原文传递
上海市杨浦区学龄前儿童弱视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冯彦清 童念庭 +11 位作者 王佳 邹聪 黄骁倩 陈潞 杨珺 陈佩媛 陈洁 蔡桂娣 刘明芳 李金娣 张志杰 吴星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287-289,共3页
目的对上海市杨浦区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情况调查,并分析在新的诊断标准下学龄前儿童中弱视的患病率及分布情况。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抽取上海市杨浦区96所幼儿园3-6岁儿童13288名,进行视力、屈光状态检测。采用2011年新的弱视诊断标... 目的对上海市杨浦区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情况调查,并分析在新的诊断标准下学龄前儿童中弱视的患病率及分布情况。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抽取上海市杨浦区96所幼儿园3-6岁儿童13288名,进行视力、屈光状态检测。采用2011年新的弱视诊断标准来评价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率,采用卡方检验和趋势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该研究人群弱视的分布情况。结果按照2011年的弱视诊断标准,上海市杨浦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率为0.91%,显著低于按照1996年弱视诊断标准所计算出的63.52%的弱视患病率(MeNemar检验统计值为8320,P〈0.01)。在所有弱视患儿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占72.7%,屈光参差性弱视占14.5%.斜视性弱视占9.1%,形觉剥夺性弱视占3.6%。4-5岁年龄段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率较高(X^2=27.52,P〈0.01),而不同性别间弱视患病率没有差异(X^2=0.41,P〉0.05)。结论上海市杨浦区学龄前儿童弱视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斜视和形觉剥夺。新的诊断标准将年龄纳入了学龄前儿童的弱视诊断中,考虑到了幼儿视力发育规律在弱视诊断中的重要性,从而避免弱视诊断扩大化及过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学龄前 弱视 横断面研究 小地区分析 数据收集
原文传递
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吴爽 吴红 +5 位作者 潘麟 童念庭 姜霄晖 李亚男 郭美玲 李何欢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8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PCO)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0例(625只眼)白内障术后<3年的连续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CO诊断标准分为PCO组和非PCO组,PCO组108只眼,非PCO组544只眼.运用x^2检验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PCO)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0例(625只眼)白内障术后<3年的连续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CO诊断标准分为PCO组和非PCO组,PCO组108只眼,非PCO组544只眼.运用x^2检验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CO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时),糖尿病史,免疫疾病史高度近视,晶状体核硬度,术式,合并玻切,术后炎症反应和人工晶状体(IOLs)材料(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年龄<60岁,糖尿病史,Ⅲ-Ⅴ级核硬度,白内障囊外摘除(ECCE),合并玻切手术和植入亲水型IOL是PC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年龄<60岁,糖尿病史,Ⅲ-Ⅴ级核硬度,白内障囊外摘除(ECCE),合并玻切手术以及植入亲水型IOL的白内障术后患者发生PCO的风险较大,应及时给予患者早期指导和预防性治疗,减少PCO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PCO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囊膜混浊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亚男 童念庭 +2 位作者 李聪 吴爽 周占宇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 观察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PCED)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临床分析。临床确诊为PDR并行PPV治疗的201例20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6例86只眼,女性115例115只眼... 目的 观察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PCED)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临床分析。临床确诊为PDR并行PPV治疗的201例20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6例86只眼,女性115例115只眼。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7.94±9.65)岁;其中,≥50岁159例,<50岁42例。糖化血红蛋白<7.0% 36例,≥7.0% 165例。右眼93只,左眼108只。PPV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期Ⅳ期24只眼,Ⅴ期78只眼,Ⅵ期99只眼。患眼手术时间1~4 h,平均手术时间 2 h。201只眼中,手术中刮除角膜上皮25只眼;联合白内障手术70只眼;激光光凝点数<1000者78只眼,≥1000者123只眼;硅油填充61只眼,C3F8填充18只眼,未行眼内填充122只眼。以PPV后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且应用降眼压药物维持眼压时间≥2周为持续性高眼压。采用我国2016专家共识角膜上皮缺损的诊断标准确立角膜上皮缺损的判定标准。以泪液替代物或角膜接触镜等常规方法治疗角膜上皮缺损无效,连续2周以上不可愈合即可诊断为PCED。观察患眼手术后PCED的发生率,统计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ED的危险因素。以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表示。 结果 201只眼中,手术后发生PCED 16只眼,发生率为7.96%;未发生PCED 185只眼,占92.04%。发生PCED者与未发生PCED者年龄、性别及眼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6.548、0.927、0.044,P=0.011、0.336、0.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中刮除角膜上皮(OR=13.239,95%CI 2.999~58.442,P=0.001)、联合白内障手术(OR=7.448,95%CI 1.975~28.091,P=0.003)、手术中C3F8填充(OR=11.344,95%CI 2.169~59.324,P=0.004)、手术后持续性高眼压(OR=10.462,95%CI 2.464~44.414,P=0.001)是手术后发生PCED的危险因素。 结论 手术中刮除角膜上皮、联合白内障手术、手术中C3F8填充、手术后持续性高眼压是PDR患眼PPV后发生PCED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 角膜/损伤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原文传递
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7
作者 崔梦琪 袁斌 +3 位作者 张婷 童念庭 公慧敏 张昱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356-361,共6页
目的:分析比较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对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的疗效及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被确诊为重度NPDR后行PRP治疗... 目的:分析比较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对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的疗效及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被确诊为重度NPDR后行PRP治疗且随访6个月以上的患者57例(93眼)。其中27例(46眼)行单点扫描模式激光治疗,分3~4次完成PRP,作为对照组;30例(47眼)行532 nm多点扫描模式激光治疗,分2次完成PRP,作为观察组。根据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计算治疗有效率。激光治疗后当天根据数字分级法进行疼痛评分。比较2组患者激光能量、光斑数量、能量密度,并测量2组治疗前1 d和治疗后1、3、6个月的30°~60°环形范围内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MS)、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a、b波振幅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比较2组术前1 d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无灌注区面积及术后6个月新生血管以及无灌注区情况。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和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P=0.5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6.84,P<0.001)。2组激光能量和能量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4,P=0.02;t=12.84,P<0.001),光斑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3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30°~60°环形范围内MS、F-ERG a波振幅及CMT与治疗前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F-ERG b波振幅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P<0.001)。术前1 d 2组患者FFA无灌注区面积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FFA示2组均未出现新生血管及明显无灌注区病例。结论:532 nm激光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治疗重度NPDR患者术后6个月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无差异,但多点扫描模式治疗耗时更短,疼痛感更轻,可提高患者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单点扫描模式激光 多点扫描模式激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