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农林^(®)41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番茄枯萎病发生和根际土壤 真菌群落的影响
1
作者 汪军 李晓霞 +8 位作者 刘建 李得铭 邓涛 郭立佳 黄俊生 杨扬 杨腊英 周游 符红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16-2426,共11页
探究绿农林^(®)复合微生物菌肥、番茄枯萎病发生和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关系,为合理应用微生物制剂绿色防控番茄枯萎病提供理论依据。以往年番茄枯萎病严重发生地块为试验地,分别设置4个处理,清水对照(CK)、绿农林^(®)41复合微... 探究绿农林^(®)复合微生物菌肥、番茄枯萎病发生和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关系,为合理应用微生物制剂绿色防控番茄枯萎病提供理论依据。以往年番茄枯萎病严重发生地块为试验地,分别设置4个处理,清水对照(CK)、绿农林^(®)41复合微生物菌肥(LNL41)、菌肥营养基质(NS)和复合微生物(CM),测定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植株生长、土壤呼吸速率、枯萎病发病率;采用18S rDNA测序技术,探究施用LNL41条件下番茄枯萎病发生及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处理中以LNL41处理效果最显著。LNL41和CM处理的番茄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比较,LNL41、CM和NS处理的株高、茎围、叶面积、光合作用、叶绿素、产量和水溶性糖增幅分别达8.87%~34.71%、15.93%~67.62%、13.37%~52.88%、3.17%~12.55%、3.20%~20.49%、4.38%~19.53%、0.46%~8.79%;LNL41处理的采收期番茄根系土壤呼吸速率提高59.52%,不同生长期的发病率达2.33%~16.33%,防效达80.50%~90.83%;根际土壤真菌属水平Ace指数和Chao1指数分别提高了26.97%~57.71%、24.89%~56.00%,CM处理的多样性指标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明显提高了25.75%~29.45%、39.04%~49.13%,而NS处理的多样性指标有所下降;LNL41处理的肉座菌科和木霉属分别为排名前5的优势科和属(丰度均为8.56%);4个处理中Trichoderma分别与Cladosporium、Uwebraunia、Aureobasidium和Fusarium丰度相似,与Aspergillus和Alternaria呈正相关。LNL41处理的Chao1指数与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和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LNL41处理的腐生营养型功能类群丰度增加了0.92~11.15个百分点,plant pathogen下降了2.55个百分点,endophyte下降了7.95个百分点,而施用NS和CM的处理只有2个功能类群丰度上升。LNL41能显著改善土壤养分比例,进而改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激发真菌群落腐生营养型功能,促进番茄生长,减少枯萎病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农林^(®)复合微生物菌肥 番茄枯萎病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功能
下载PDF
施用复合菌肥与套作对香蕉枯萎病控病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汪军 周游 +3 位作者 杨腊英 刘磊 符红文 黄俊生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72,86,共5页
为探讨含有枯草芽孢杆菌BLG010和淡紫拟青霉E16防控香蕉枯萎病的专利菌株制备的复合菌肥(CMF)与套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测定了香蕉、红薯套作条件下施用CMF对香蕉生长、发病率、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呼吸速... 为探讨含有枯草芽孢杆菌BLG010和淡紫拟青霉E16防控香蕉枯萎病的专利菌株制备的复合菌肥(CMF)与套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测定了香蕉、红薯套作条件下施用CMF对香蕉生长、发病率、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香蕉移栽120 d时,在单作和套作条件下,施用CMF能促进香蕉生长,降低发病率,其中以套作与施用CMF控病作用最显著,套作+CMF处理后香蕉株高、茎围、叶宽、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分别提高了37.7%、40.1%、24.3%、29.1%和79.9%,香蕉枯萎病菌数量下降了61.74%;到移栽300d时,667m2产量提高了35.7%,防效提高了69.4%,根际可培养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7.6、42.1、2.7倍,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126.1%。施用CMF结合套作可促进香蕉生长,提高根际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呼吸作用,增加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作 套作 复合菌肥 香蕉枯萎病
下载PDF
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性能评价及其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发生和叶片内生细菌群落的影响
3
作者 周游 李晓霞 +5 位作者 刘建 邓涛 黄俊生 杨腊英 符红文 汪军 《热带作物学报》 2024年第12期2633-2645,共13页
探究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活性及其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发生和茶叶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合理应用微生物制剂绿色防控茶饼病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试室内抗菌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形态、测试病原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评价绿... 探究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活性及其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发生和茶叶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合理应用微生物制剂绿色防控茶饼病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试室内抗菌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形态、测试病原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评价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LNL31)活性,开展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测试LNL31不同稀释倍数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的防效,以及对海南大叶种茶茶树芽长、芽密度、鲜重和叶绿素的影响;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探究施用微生物菌剂条件下茶树叶部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LNL31稀释液对坏损外担菌ER01、胶孢炭疽菌CG02、尖孢镰刀菌FOC4、柑橘黄单胞杆菌XC01、大肠杆菌DH5α5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对ER01、CG02和FOC4的孢子萌发抑制率达89.04%~93.00%。田间施用LNL31500倍稀释液处理的防病促生作用最显著,与化学药剂吡唑醚菌酯处理相当,LNL311000倍稀释液次之。施药后14 d,LNL31500倍液、1000倍液对茶饼病的防效分别达91.98%和89.17%。LNL31对芽长、芽密度、鲜重和叶绿素的促生作用分别达23.14%~36.17%、32.10%~51.38%、27.66%~40.00%和28.88%~36.14%。喷施不同浓度的LNL31后,茶树叶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均增加,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表明,喷施LNL31对叶内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在目分类水平上,根瘤菌目(Rhizobiales)和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是较占优势的细菌目;在属分类水平上,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是最优势的内生细菌属,其次是1174_901_12、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根瘤菌属(Rhizobium);线性判别分析(LEfSe)结果显示,喷施LNL31的处理中具有9~14个指示菌群,而对照指示细菌属只有7个;物种丰度聚类分析表明,喷施LNL31的处理中独有优势属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inckia)与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的丰度相似,根瘤菌属与1174_901_12的丰度相似。相关性网络分析表明,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真杆菌属(Eubacterium)和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呈正相关,与甲基杆菌属、拜叶林克氏菌属和藤黄色杆菌属(Luteibacter)呈负相关;Bugbase菌群功能预测表明,LNL31处理的好氧菌、生物膜形成、革兰氏阴性菌、耐受压力、可移动元件、兼性厌氧菌丰度增幅达到3.24%~14.78%,潜在致病菌下降5.70%。该研究结果表明,LNL31表现出良好的防病促生作用,能显著改变茶叶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使少数抗病相关物种优势生长,为茶饼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 茶饼病 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