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Pm)的检出情况以及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方法采集104名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其中包括初次治疗组(A组)和再次治疗组(B组)各60颗患牙。...目的研究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Pm)的检出情况以及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方法采集104名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其中包括初次治疗组(A组)和再次治疗组(B组)各60颗患牙。利用16S r DNA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标本中的微小小单胞菌16S r DNA的表达;用比值比(OR值)的方法,分析Pm检出率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系。结果慢性根尖周炎初次治疗组检出Pm 24例,再次治疗组检出Pm 3例。2组结果通过比值比分析发现,随检出Pm几率增加,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内出现恶臭(A组OR=3.35,B组OR=14.29)或根尖出现大于5mm的根尖病变(A组OR=2.75,B组OR=6.70)的几率随之增加,95%可信区间下限>1,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论在初次治疗或再次治疗的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均有Pm检出。Pm可能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16s r DNA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FQ-PCR)分析和比较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将12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单根管患牙按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分为2组,每组60颗...目的采用16s r DNA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FQ-PCR)分析和比较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将12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单根管患牙按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分为2组,每组60颗。采用16s r DNA PCR分析P.endodontalis在两种感染根管内的检出率,对于P.endodontalis检出阳性者用RTFQ-PCR比较P.endodontalis在两种感染根管内的DNA相对表达量。结果 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根管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再感染根管的检出率(P=0.001)。RTFQ-PCR检测结果表明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根管内的DNA表达量和再感染根管内D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3)。结论 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根管内均有定植,但与原发性感染根管关系更为密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Pm)的检出情况以及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方法采集104名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其中包括初次治疗组(A组)和再次治疗组(B组)各60颗患牙。利用16S r DNA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标本中的微小小单胞菌16S r DNA的表达;用比值比(OR值)的方法,分析Pm检出率与慢性根尖周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系。结果慢性根尖周炎初次治疗组检出Pm 24例,再次治疗组检出Pm 3例。2组结果通过比值比分析发现,随检出Pm几率增加,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内出现恶臭(A组OR=3.35,B组OR=14.29)或根尖出现大于5mm的根尖病变(A组OR=2.75,B组OR=6.70)的几率随之增加,95%可信区间下限>1,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论在初次治疗或再次治疗的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均有Pm检出。Pm可能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文摘目的采用16s r DNA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FQ-PCR)分析和比较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将12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单根管患牙按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分为2组,每组60颗。采用16s r DNA PCR分析P.endodontalis在两种感染根管内的检出率,对于P.endodontalis检出阳性者用RTFQ-PCR比较P.endodontalis在两种感染根管内的DNA相对表达量。结果 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根管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再感染根管的检出率(P=0.001)。RTFQ-PCR检测结果表明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根管内的DNA表达量和再感染根管内D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3)。结论 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根管内均有定植,但与原发性感染根管关系更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