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表层沉积类型与沉积作用若干特征 被引量:20
1
作者 罗又郎 冯伟文 林怀兆 《热带海洋》 CSCD 1994年第1期47-54,共8页
根据底质的粒度分析结果,编制了南海表层沉积类型图。把南海的表层沉积划分为12种主要的类型,它们的展布与水深线的走势大体一致。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主要由现代沉积、再造沉积、残留沉积和少量残余沉积组成。半深海—深海沉积中生物... 根据底质的粒度分析结果,编制了南海表层沉积类型图。把南海的表层沉积划分为12种主要的类型,它们的展布与水深线的走势大体一致。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主要由现代沉积、再造沉积、残留沉积和少量残余沉积组成。半深海—深海沉积中生物碎屑的组成和含量往往成为确定沉积类型的重要因素。受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影响,随着水深增大,钙质与硅质生物碎清含量呈相互消长的关系,沉积类型因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表层沉积 类型 沉积作用
下载PDF
南沙海区海洋沉积学研究进展
2
作者 罗又郎 吴时国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考察队有关海洋沉积学十年科考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现代沉积作用过程、沉积地球化学、礁碳酸盐地质学、盆地分析、古海洋学与全球变化等方面。
关键词 南沙海区 海洋沉积学 沉积地球化学
下载PDF
南海长链烯酮化合物的检测及U37^k值的应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龚庆杰 吴良基 +2 位作者 吴时国 罗又郎 张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57,共7页
首次系统地在南海大面积站位中检测出长链烯酮化合物。通过长链烯酮指标U37k与实测表层海水温度(SST)的对比研究,发现海洋沉积物样品在室温下长期(17a)密封保存,长链烯酮指标U37k值无明显变化。U37k值在南海海... 首次系统地在南海大面积站位中检测出长链烯酮化合物。通过长链烯酮指标U37k与实测表层海水温度(SST)的对比研究,发现海洋沉积物样品在室温下长期(17a)密封保存,长链烯酮指标U37k值无明显变化。U37k值在南海海区指示的表层海水温度与季节有关,主要反映秋、冬两季,即10月至次年3月间的S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长链烯酮 U37^k 南海 海水温度 表层水温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柱样中石英颗粒的表面结构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祥珍 吴时国 +2 位作者 李传荣 陈虹勋 罗又郎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7年第2期91-104,共14页
本文统计分析了南极普里兹湾陆坡区一个柱样(NP951)13个层位的石英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结构。石英表面呈现出强烈的冰川运动和较弱的化学溶蚀-沉淀作用留下的表面特征,表明该沉积物主要是处于低能海洋环境中的冰碛物。石英颗粒... 本文统计分析了南极普里兹湾陆坡区一个柱样(NP951)13个层位的石英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结构。石英表面呈现出强烈的冰川运动和较弱的化学溶蚀-沉淀作用留下的表面特征,表明该沉积物主要是处于低能海洋环境中的冰碛物。石英颗粒因化学溶蚀-沉淀作用形成的组合表面特征的定量统计结果与矿物的X射线衍射和微体古生物的分析结果相对应,能较好地解释该海区经历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石英颗粒 表面结构 沉积环境 柱样 古气候
下载PDF
永暑礁小潟湖岩心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温孝胜 温孝胜 +2 位作者 罗又郎 赵焕庭 吴良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20,共6页
南沙群岛永暑礁小■湖“南永3井”沉积柱样长5.90m,沉积物为泛灰黄的白色,岩性松散,未胶结,主要为粉砂质砂,少量为砂、砂质粉砂和粉砂-砂,常含小砾石。沉积物由珊瑚类为主的生物碎屑组成,分选性差,负偏态值和双峰态等均表明... 南沙群岛永暑礁小■湖“南永3井”沉积柱样长5.90m,沉积物为泛灰黄的白色,岩性松散,未胶结,主要为粉砂质砂,少量为砂、砂质粉砂和粉砂-砂,常含小砾石。沉积物由珊瑚类为主的生物碎屑组成,分选性差,负偏态值和双峰态等均表明沉积物搬运距离不远、水动力条件较弱的特点。柱样底部 TIMS U系年龄为 1682±15 a B.P。对照有关文献,发现该井沉积跨越了小冰期D至现代气候最适宜期A等4个小气候期,其沉积物粒度百分含量变化趋势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礁ao湖沉积 粒度特征 环境演化 永暑礁 南沙群岛 沉积物
下载PDF
西南极长城湾NG93-1沉积柱样碳、氧、锶、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毓蔚 桂训唐 +1 位作者 韦刚健 罗又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11,共11页
对西南极西北海域乔治王岛和纳尔逊岛之间长城湾浅水海区柱长83cm的沉积柱样NG93-1进行了矿物学、Sr、Pb、O、C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沉积物以陆源碎屑物为主,证实南设德兰群岛火山岩是该海区沉积物的重要控制... 对西南极西北海域乔治王岛和纳尔逊岛之间长城湾浅水海区柱长83cm的沉积柱样NG93-1进行了矿物学、Sr、Pb、O、C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沉积物以陆源碎屑物为主,证实南设德兰群岛火山岩是该海区沉积物的重要控制源。O、C同位素记录了早全新世以来两次冰期,一次高温的气候变动信息,并指出Sr、Pb同位素组成的剖面变化具有气候演变的示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地球化学 古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区晚第四纪深海碳酸盐沉积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吴时国 涂霞 罗又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67-80,共14页
根据5个柱样分析,讨论了冰期-间冰期碳酸盐沉积作用变化,南沙海区碳酸钙旋回在3500m以浅表现为大西洋旋回,源于冰期陆源碎屑物质的稀释作用。相反,在3500m以下出现太平洋碳酸钙旋回。文中根据浮游有孔虫的溶解指数和种... 根据5个柱样分析,讨论了冰期-间冰期碳酸盐沉积作用变化,南沙海区碳酸钙旋回在3500m以浅表现为大西洋旋回,源于冰期陆源碎屑物质的稀释作用。相反,在3500m以下出现太平洋碳酸钙旋回。文中根据浮游有孔虫的溶解指数和种属数量讨论了冰期-间冰期溶解作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沉积作用 南沙群岛 海区 晚第四纪
下载PDF
海洋古生产力重建初探──以南沙群岛海区NS90-103柱样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时国 涂霞 罗又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7-51,共5页
以南沙海区 NS90-103柱样为例,利用各种古生产力指示物,如有机碳含 量、有孔虫壳和有孔虫碳同位素,重建了 200 000a以来古生产力变化,并对结果予 以讨论。
关键词 古生产力 有机碳 有孔虫 南沙海区 沉积物
下载PDF
U37^k与海水表层温度 被引量:6
9
作者 龚庆杰 吴时国 罗又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84-289,共6页
U37^k是指少数藻类生物所特有的一种分子化合物(长链不饱和酮)的不饱和指数。在现代海洋沉积物中,U37^K与浮游孔虫的δ^18O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实验培养的藻类生物中、海洋悬浮颗业物及海洋沉积柱样的表层样中均检... U37^k是指少数藻类生物所特有的一种分子化合物(长链不饱和酮)的不饱和指数。在现代海洋沉积物中,U37^K与浮游孔虫的δ^18O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实验培养的藻类生物中、海洋悬浮颗业物及海洋沉积柱样的表层样中均检测出长链不饱和酮,其U3^K与生物生长环境的海不表层温度个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在古气候中,U37^K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古温度指标,且在古气候研究中已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37^k 海水 有层温度 古温度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区有机碳沉积作用与古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时国 涂霞 +1 位作者 罗又郎 郑范 《热带海洋》 CSCD 1995年第4期58-66,共9页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5个沉积柱样和大量表层样的分析资料讨论了有机碳的沉积作用。深海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2%-1.3%。水柱深度对其分布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分析结果发现冰期、间冰期,尤其是本次冰期有机碳含量变化明显,4个柱样...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5个沉积柱样和大量表层样的分析资料讨论了有机碳的沉积作用。深海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2%-1.3%。水柱深度对其分布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分析结果发现冰期、间冰期,尤其是本次冰期有机碳含量变化明显,4个柱样晚第四纪的质量堆积速率在末次冰期时最大。有机碳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溶解氧浓度、粘土矿物含量、水柱深度和底栖混合强度,其中溶解氧浓度是最重要因素。底栖有孔虫的相对丰度,如Uvigerina和Bulimi-na,可用来指示溶解氧和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含量与海洋生产力关系极为密切,它可用来重建海洋古生产力的长期变化。采用Mller和Suess方程以及Sarnthein方程的计算结果与目前生产力值结果比较表明,后一种方法因充分考虑了溶解氧浓度和水柱深度而更接近现代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沉积作用 古生产力 南沙群岛 海区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区94—10柱样浮游有孔虫碳氧同位素与古气候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龚庆杰 涂霞 罗又郎 《热带海洋》 CSCD 1998年第4期14-20,共7页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94-10柱样浮游有孔虫碳氧同位素组成、粒度组成及全岩样14C测年的研究,发现南沙群岛海区在末次冰期结束后的转暖过程中发生了两次明显的气候回返事件,即事件Ⅰ(约12—11kaBP)和事件Ⅱ(约10—8kaBP),其中事件...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94-10柱样浮游有孔虫碳氧同位素组成、粒度组成及全岩样14C测年的研究,发现南沙群岛海区在末次冰期结束后的转暖过程中发生了两次明显的气候回返事件,即事件Ⅰ(约12—11kaBP)和事件Ⅱ(约10—8kaBP),其中事件Ⅰ可能为新仙女木事件;在末次冰期结束后的气候转暖过程中,东亚古季风演化具有不稳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 沉积物 碳氧同位素 浮游有孔虫 古气候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全新世的冰海沉积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时国 罗又郎 +3 位作者 王有强 陆钧 郑范 孙绍先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7-54,共8页
NP93-2柱样采自南极普里兹湾陆架区域,具有明显的冰海沉积作用特征,受冰川和海洋共同作用。粒度参数、矿物组成、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等资料揭示了该区12937a以来的沉积作用特征和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动的信息。大约在10... NP93-2柱样采自南极普里兹湾陆架区域,具有明显的冰海沉积作用特征,受冰川和海洋共同作用。粒度参数、矿物组成、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等资料揭示了该区12937a以来的沉积作用特征和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动的信息。大约在10ka,气候波动突然明显回暖,冰筏源碎屑物质增加,晚期还有一个短暂气候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普里兹湾 冰海沉积 全新世 古气候
下载PDF
南海南部大陆架的残留沉积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时国 罗又郎 《热带海洋》 CSCD 1994年第3期47-53,共7页
研究了南海南部大陆架的残留沉积物的粒度、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生物分布等,并指出残留沉积普遍遭受改造。按其早期的形成环境差异和改造作用不同,划分出加里曼丹-巴拉望残留沉积区和亚南巴斯-纳土纳残留沉积区。
关键词 残留沉积 南海 大陆架
下载PDF
南海珠江口盆地贝壳砂土力学性质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侯红明 罗又郎 姜绍仁 《热带海洋》 CSCD 1997年第4期11-17,共7页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广布的贝壳砂的化学组分、粒度组成、形成时代的研究以及对砂土进行直剪试验、高压固结试验、常规三轴剪切试验和动三轴试验,对贝壳砂的土力学性质及动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作了初步分析,获取了贝壳砂的基本物理力学参...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广布的贝壳砂的化学组分、粒度组成、形成时代的研究以及对砂土进行直剪试验、高压固结试验、常规三轴剪切试验和动三轴试验,对贝壳砂的土力学性质及动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作了初步分析,获取了贝壳砂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并评价了地震作用下砂土液化的可能性,为海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基本的物理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砂 土力学 砂土液化 盆地
下载PDF
雷州半岛南部地区晚第三纪沉积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莫小燕 范时清 罗又郎 《热带海洋》 CSCD 1992年第4期63-69,T002,共8页
通过提取280号钻孔岩心中有孔虫组合的信息,对岩心中浮游和底栖两大类有孔虫的分布、底栖有孔虫的组合、特殊属种的生态及复合分异度、优势度进行分析计算,重塑了本区沉积相,为雷州半岛南部地区晚第三纪以来沉积古环境演化提供了研究资料。
关键词 有孔虫 组合 沉积 古环境 第三纪
下载PDF
南海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类群变化所表征的古海洋学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两全 涂霞 +1 位作者 罗又郎 陈绍谋 《热带海洋》 CSCD 1992年第2期62-69,共8页
通过对南海4个岩心的74个样品进行Q型因子分析,求得4个浮游有孔虫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温凉组合,热带易溶组合和亚热带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为优势组合,它的发育状况反映了晚第四纪西太平洋热带海水对南海的影响程度,其因子载荷作为... 通过对南海4个岩心的74个样品进行Q型因子分析,求得4个浮游有孔虫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温凉组合,热带易溶组合和亚热带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为优势组合,它的发育状况反映了晚第四纪西太平洋热带海水对南海的影响程度,其因子载荷作为古海流特征的参数。温凉组合的发育与南海存在冷涡有关。利用转换函数FP-12E计算了南海南部表层古水温,冰期与间冰期的表层水温平均变化冬季为4.7℃和2.9℃,夏季为3.0℃和2.1℃,季节性温差冰期最大可达8.6℃,间冰期最大可达5.0℃,均比太平洋同一纬度海区的大。冬季表层古水温波动比夏季的大。全新世的表层水温呈上升趋势,但在NS86-43柱中有一变冷现象,这可能和the younger Younger Drya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因子分析 古海流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OF SEDIMENTS ON THE NORTHERN SUNDA SHELF,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时国 罗又郎 梁致荣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8-40,10,共14页
Seventy seven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and core samples from the outer Sunda Shelf were analyzed and a number of seismic profiles of the shelf were interpreted. The bottom sediments could be divided into six types: te... Seventy seven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and core samples from the outer Sunda Shelf were analyzed and a number of seismic profiles of the shelf were interpreted. The bottom sediments could be divided into six types: terrigenous sand, biogenic sand, silt sand, clay silt sand, clayey silt and coral reef detritus. Our seismic data showed a thick, prograding Pleistocene deltaic sequence near the shelfbreak and a thin Holocene sedimentary layer on the outer shelf. Eleven thermoluminescence (TL) ages were determined. The oldest relict sediments were derived from Late Pleistocene deposits. Based on sediment types, ages, and origins, five sedimentary areas were identified: area of modern Mekong sediments; insular shelf area receiving modern sediments from small Borneo rivers; shelf area near the Natuna Anambas islands in the southeastern Gulf of Thailand Basin off the Malay Peninsula; area of relict sediments on the outer shelf north of the Natuna Islands, and typical coral reefs and detritus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RIBUTION SEDIMENTS NORTHERN Sunda SHELF
下载PDF
Holocene glacial-marine sedimentation in the Prydz Bay,Antarctica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时国 罗又郎 +3 位作者 王有强 陆钧 郑范 孙绍先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6年第2期164-172,共9页
The typical glacial-marine sedimentation has been recorded from core NP93-2 in the Prydz Bay, Antarctica. The sedimentation processe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aleoclimate variations since 12937 a B. P. have been ... The typical glacial-marine sedimentation has been recorded from core NP93-2 in the Prydz Bay, Antarctica. The sedimentation processe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aleoclimate variations since 12937 a B. P. have been discussed, based on grain size,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micropaleontological data, etc.. The climate variation occurred at 10 ha, which expressed that there were increased inputs of terrigenous clastics. The climate change once again but temporarily took place at late Hol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ydz Bay ANTARCTICA glacial-marine sedimentation paleoclimate.
下载PDF
南海与大洋钻探计划 被引量:1
19
作者 侯红明 罗又郎 《南海研究与开发》 1996年第1期36-38,共3页
1985年起开始执行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最大的国际联合领域研究计划,是地球科学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了大洋钻探计划的组织,运行机制,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其科学意义,提出了南海开展大洋钻探的重... 1985年起开始执行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最大的国际联合领域研究计划,是地球科学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了大洋钻探计划的组织,运行机制,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其科学意义,提出了南海开展大洋钻探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其可望解决的与南海相关联的7个地球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洋钻探 大洋钻探计划
下载PDF
Environmental magnetic measurements of marine sediments from Antarctica: implications to paleoclimate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15 ka
20
作者 侯红明 王保贵 +2 位作者 汤贤赞 罗又郎 郑洪汉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7年第1期39-49,共11页
In this paper, authors report some results obtained from systematic rock magnetic measurements on Core NP95 1 and Core NG93 1 ,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rydz Bay, Eastern Antarctica and Great Wall Bay (Maxwell... In this paper, authors report some results obtained from systematic rock magnetic measurements on Core NP95 1 and Core NG93 1 ,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rydz Bay, Eastern Antarctica and Great Wall Bay (Maxwell Bay), Western Antarctica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11th and 9th CHINARE and a sequence of paleoclimate variations is well established based on sediment rock magnetic properties. In Antarctica,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show a close linkage to paleo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The Core NP95 1 well recorded several paleoclimatic events, such as Heinrich event 1, Bolling Allerod warm period and Younger Dryas cold event. The Heinrich event 1 occurred at about 14 2 ka B.P., Younger Dryas cold event occurred between 11 7 ka B.P. and 10 3 ka B.P., and the boundary of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in Antarctica is 10 3 ka B.P.. In Holocene, two warm periods were recorded at about 10 0 ka B.P. and 6 0 ka B.P. with a little cold period between them. After 6 0 ka B.P. , two cores both recorded a cold climatic oscillation. Paleoclimate described by two cores rock magnetic measurements was simultaneously changed in Eastern and Western Antarctica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wo cores commonly cov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climatic variation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Younger Dryas Heinrich event 1 marine sediment rock magnetism Antarctic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