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发性骨髓瘤MUC1-2VNTR基因疫苗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翁羽蕙 刘月波 +6 位作者 张铀 杨红 姚锦 牟红 黄桂云 王浩 罗云娇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黏蛋白1两串联重复区(MUC1-2VNTR)基因疫苗诱导BALB/c小鼠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将含MUC1-2VNTR的重组质粒pcDNA3.1-2VNTR/myc-hisB免疫小鼠,免疫后采用ELISA动态检测血清中抗VNTR特异性抗体的水平,乳酸脱氢酶法检测... 目的观察黏蛋白1两串联重复区(MUC1-2VNTR)基因疫苗诱导BALB/c小鼠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将含MUC1-2VNTR的重组质粒pcDNA3.1-2VNTR/myc-hisB免疫小鼠,免疫后采用ELISA动态检测血清中抗VNTR特异性抗体的水平,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活性,MTS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重组质粒免疫组小鼠血清中检出了MUC1-2VNTR抗原特异性抗体。用重组质粒免疫BALB/c小鼠后,在效靶比为80∶1时可显著地诱导特异性CTL应答。在MUC1-2VNTR抗原肽的刺激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得到增殖;与空质粒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UC1-2VNTR基因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疫苗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黏蛋白1 疫苗 DNA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下载PDF
MUC1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翁羽蕙 张铀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88-1290,共3页
关键词 MUC1 肿瘤疫苗 信号传导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通过增加LC3B表达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3
作者 刘亮 林煜 +2 位作者 林通 杨建明 翁羽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4期2559-2567,共9页
目的:探讨低氧微环境诱导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外囊泡(Evs)通过增加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表达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离大鼠ADSCs,并通过成骨、成脂分化和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进行鉴定。利用常氧(21%O2)... 目的:探讨低氧微环境诱导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外囊泡(Evs)通过增加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表达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离大鼠ADSCs,并通过成骨、成脂分化和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进行鉴定。利用常氧(21%O2)和低氧(1%O2)条件分别获得常氧Evs和低氧Evs,通过形态和表面标志物的表达进行鉴定。构建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并将CMECs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氧糖剥夺/再灌注组(OGD/R组)、常氧Evs组(N-Evs组,给予常氧Evs培养24 h)、低氧Evs组(H-Evs组,给予低氧Evs培养24 h)、低氧Evs+自噬抑制剂组(H-Evs+3-MA组,给予低氧Evs和3-MA 5 mmol/L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管腔形成实验和透射电镜分别检测CMECs增殖、迁移、侵袭、血管形成和自噬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LC3B、重组人自噬效应蛋白1(Beclin1)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OGD/R组CMECs增殖、迁移、侵袭、血管形成、自噬能力减弱(P<0.05),PCNA、Ki67、MMP-2/MMP-9、HIF-1α、VEGF、LC3B-Ⅱ/Ⅰ、Beclin1表达减少(P<0.05)。与OGD/R组比较,N-Evs组和H-Evs组CMECs增殖、迁移、侵袭、血管形成、自噬能力增强(P<0.05),PCNA、Ki67、MMP-2/MMP-9、HIF-1α、VEGF、LC3B-Ⅱ/Ⅰ、Beclin1表达增加(P<0.05),且H-Evs组优于N-Evs组(P<0.05)。与H-Evs组比较,H-Evs+3-MA组CMECs增殖、迁移、侵袭、血管形成、自噬能力减弱(P<0.05),PCNA、Ki67、MMP-2/MMP-9、HIF-1α、VEGF、LC3B-Ⅱ/Ⅰ、Beclin1表达减少(P<0.05)。结论:低氧微环境诱导下的ADSCs-Evs通过增加LC3B表达可促进OGD/R损伤CMECs的增殖、迁移、侵袭、血管形成和自噬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外囊泡 低氧微环境 大鼠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血小板计数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行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翁羽蕙 庄世民 刘亮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4期64-66,共3页
目的 研究血小板计数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行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中的血栓形成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行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的4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目的 研究血小板计数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行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中的血栓形成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行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的4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国际预后积分(IPSET-thrombosis)系统的评估结果进行分组,即低危、中危、高危3组。比较各组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并以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预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高风险的价值。结果 3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2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4周时高危组的血小板计数稍高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 <0.05),此时低危组与中危组之间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6、8周时,高危组的血小板计数高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 <0.05),此时中危组的血小板计数水平高于低危组(P <0.05)。治疗4、6、8周时分别检测到的血小板计数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最佳预测界值分别为645.77×10^(9)/L、638.68×10^(9)/L、622.42×10^(9)/L,约登指数分别为0.607、0.724、0.729。结论 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行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过程中,检测血小板计数对其血栓形成高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血小板计数在治疗6周时> 638.68×10^(9)/L或者8周时> 622.42×10^(9)/L,应警惕患者血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计数 Α-干扰素 羟基脲 血栓
下载PDF
利伐沙班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
作者 刘亮 翁羽蕙 +2 位作者 杨建明 林煜 林通 《北方药学》 2023年第3期135-137,共3页
目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中,利用利伐沙班进行干预,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研究病例选取的起始时间为2020年1月,终止时间为2022年5月,取下肢深静脉血栓需实施抗凝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随机分组原则为划分标准,在治... 目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中,利用利伐沙班进行干预,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研究病例选取的起始时间为2020年1月,终止时间为2022年5月,取下肢深静脉血栓需实施抗凝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随机分组原则为划分标准,在治疗过程中利用法华林进行干预的为对照组(n=30),利用利伐沙班进行治疗干预的为观察组(n=30)。将治疗效果、下肢周径差与血流速度、血清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分别对两组人员实施相应的药物治疗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从结果中可看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从治疗前后的下肢周径差与血流速度的对比来看,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在两组治疗后血清因子的对比中,观察组的数据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来看,观察组的不良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在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中,选用利伐沙班进行干预,有助于改善疾病相关症状,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抗凝治疗 应用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