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在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耿荣光 韩爽 王占礼 《安徽医学》 2024年第4期420-426,共7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治疗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于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治疗组分为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组(罗慕组)和传统功能矫正器组(T... 目的探讨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治疗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于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治疗组分为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组(罗慕组)和传统功能矫正器组(TB组),每组各30例。收集同期30例安氏Ⅱ类1分类但未参与早期矫治的儿童为对照组,随访观察。应用逆向工程软件(Mimics Research 21.0)、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3组患者治疗(观察)前和治疗(观察)12个月后的下颌骨、上下牙弓及头颅侧位片中各项指标。结果罗慕组治疗12个月后较治疗前,下颌升支高度(Co-Go)、下颌基骨长度(Go-Po)、上牙弓宽度(UR6-UL6)、下牙弓宽度(LR6-LL6)、下齿槽座角(SNB)增加,上下齿槽座角(ANB)、上中切牙倾斜度(U1-NA)、覆合、覆盖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组治疗12个月后较治疗前,Co-Go、Go-Po、UR6-UL6、SNB、下颌平面角(FMA)、下颌角(Ar-Go-Me)、下颌中切牙倾斜度(L1-NB)增加,ANB、U1-NA、覆合、覆盖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比较,LR6-LL6、FMA、L1-NB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罗慕组主观性评分高于TB组(P<0.05)。结论个性化咬合诱导矫治器可以矫治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同时有改善下牙弓宽度,控制下颌平面角和前牙唇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矫治 咬合诱导矫治器 Twin-block矫正器
下载PDF
137例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女性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面部变化的软组织三维研究
2
作者 王占礼 韩爽 +2 位作者 魏小娇 耿荣光 张浩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64-1669,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在正畸治疗后面部软组织变化差异。方法选取137例18~30岁女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使用其面部软组织三维模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下颌平面角(FH-MP)角度分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在矫治前(T0)以及矫...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在正畸治疗后面部软组织变化差异。方法选取137例18~30岁女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使用其面部软组织三维模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下颌平面角(FH-MP)角度分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在矫治前(T0)以及矫治中第6个月(T1)、治疗后(T2)采用EinScan Pro 2X 2020手持高精度三维扫描仪捕捉患者面部软组织图像。使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Wrap 2021对患者面像进行重叠,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组内及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前后,高角组面部整体变化量平均为(-3.25±0.22)mm,均角组平均为(-3.28±0.30)mm,低角组平均为(-3.69±0.36)mm,低角组相较于另外两组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患者的下颌角区、颞区下降最多,分别为(-2.78±0.18)mm、(-2.27±0.35)mm,相较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分区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组患者面部整体及各面部分区均发生一定负向变化,但低角组在下颌角区、颞肌区较其他两组塌陷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治疗 面部美学 三维 Ⅱ类错牙合 垂直骨面型 软组织 成年女性
下载PDF
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探究牙龈生物型对正畸加力下牙龈血流变化的影响
3
作者 尹凡 韩爽 +3 位作者 安琪 王占礼 耿荣光 赵军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0-536,共7页
目的: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laser speckle contrast imaging,LSCI)探究牙龈生物型对正畸加力下牙龈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招募2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参与研究,包括薄龈型组12例,厚龈型组12例,随机在每例受试者上颌左侧或右侧的尖牙... 目的: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laser speckle contrast imaging,LSCI)探究牙龈生物型对正畸加力下牙龈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招募2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参与研究,包括薄龈型组12例,厚龈型组12例,随机在每例受试者上颌左侧或右侧的尖牙至第一磨牙间施加150 g的力,并在施力前、施力30 min、1 d、3 d、7 d、14 d分别使用LSCI动态监测施力侧尖牙区牙龈血流灌注。结果:组间比较,薄龈型组与厚龈型组各时间点的血流值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厚龈型血流值显著高于薄龈型(P<0.05);组内比较,每组各时间点的血流值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施力后,局部血流灌注在30 min~1 d内降至最小值,7 d左右上升至最大值,14 d时基本恢复到基线。在没有力值加载的静息状态下,游离龈与牙间乳头的血流值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游离龈血流值显著低于牙间乳头。结论:LSCI是正畸加力过程中实时监测牙龈血流灌注的良好工具,薄龈型血液供应显著低于厚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 牙龈血流 牙龈生物型 牙周健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