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海面变化
1
作者 王福 胡云壮 +12 位作者 田立柱 施佩歆 李建芬 陈永胜 李勇 商志文 姜兴钰 袁海帆 杨朋 文明征 赵琰琳 杨怡 王宏 《华北地质》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研究目的】海面上升,是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地区全新世海陆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重建海面变化历史,有助于预测今后的变化趋势。【研究方法】全球基于实际调查的建模研究,恢复了过去数万年来较高分辨率的海面变化历史、分析了导致... 【研究目的】海面上升,是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地区全新世海陆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重建海面变化历史,有助于预测今后的变化趋势。【研究方法】全球基于实际调查的建模研究,恢复了过去数万年来较高分辨率的海面变化历史、分析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各类分量的贡献。我们通过地区性相对海面变化研究,着重对地区性和区域性分量或做了定量评估、或进行了半定量推理分析,并做了具体的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这些研究表明,距今10~7 ka时全球海面平均上升速率是~9 mm/a,同期渤海湾西岸相对海面平均上升速率是~5.6 mm/a。这一较快的上升造成了包括渤海湾在内全球沿海平原海岸线后退(以及渤海海盆-渤海湾可能的数道沿岸堤被淹没)。但是,7 ka至今,全球与冰融水等效海面(ice-equivalent sea level,ESL)的平均上升速率降至~0.64 mm/a;5 ka以来,甚至不再上升。7 ka以来,渤海湾西岸相对上升速率是~0.46 mm/a;5.5 ka之后,进一步减弱到~0.18 mm/a。上述全球和渤海湾西岸海面变化,显示出明显的“二段式”上升特点。以~7 ka为转折点:之前与之后的上升速率相差一个数量级。对于渤海湾西岸而言,叠加在这个长达~7000年的明显减速但仍缓慢上升背景上的,是均衡掀升分量与下沉(新构造下沉+沉积自压实下沉)分量的相互抵消。于是,全球性海面的缓慢上升、区域性均衡调整造成的掀升与局地下沉,这三者的复杂博弈,形成了长达~7000年的、经常受高潮水影响的渤海湾西岸障壁岛型贝壳堤-潟湖盐沼洼地周期性交替的沿海地形地貌格局。1870 CE至今的150余年间,全球海面平均上升速率~1.7 mm/a,近10余年来更加速至3.7 mm/a,渤海湾同时期I堤海岸线向海侧的前凸岸段平均蚀退1~3 km。【结论】我们推断1870CE以来的全球气温上升-海面上升与渤海湾同时期海岸线蚀退可能具因果关系。21世纪全球变暖及因此引起海面~6~8 mm/a上升的预测,是1870 CE至今全球加速升温-海面加速上升的必然延续。从地质学角度,这将导致渤海湾今后的“可容空间”逐步增加,为海岸线-潮间带蚀退、盐沼湿地退化提供条件,从而将可能导致持续了~7000年的贝壳堤障壁岛-潟湖盐沼地貌过程的终止,转入与7 ka之前相似的海面上升加速时的沿岸堤-沿海低地模式。以上基于全球研究及渤海湾实际调查结果做出的推断,将对渤海湾泥质海岸带的中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海面变化 障壁岛型贝壳堤-潟湖盐沼过程终止 海面加速上升 可容空间增加 海岸线蚀退
下载PDF
中国海岸20 ka以来的演替过程及趋势分析:对现代海岸生态保护修复的启示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福 王宏 +8 位作者 李建芬 汪翡翠 田立柱 于谦 黄昭权 方晶 胡云壮 肖国强 李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83,共23页
【研究目的】为支撑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提出科学修复方案,需要掌握中国海岸自然演替总体规律和趋势。【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梳理总结中国海岸演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钻孔综合研究、遥感解译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定量重建了末次... 【研究目的】为支撑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提出科学修复方案,需要掌握中国海岸自然演替总体规律和趋势。【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梳理总结中国海岸演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钻孔综合研究、遥感解译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定量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海岸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结果显示,近200多万年以来海水频繁进出中国海岸带地区,其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海退-海侵发生在近20 ka以来,当时,中国海岸整体经历了末次盛冰期—中全新世早期的海侵、中全新世早期—1850年的海退、~1850年以来的海侵3个阶段。【结论】基于现有器测资料分析显示,中国乃至世界海岸未来将面临海面上升加快、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威胁增大的自然过程,这些将是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核心问题。有鉴于此,针对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建议如下:一是顺应砂质岸线整体侵蚀的自然规律,将具有重要生态和/或经济价值的岸段作为修复重点,避免大规模过度修复。二是针对海面上升和海岸侵蚀对红树林生态空间的挤压,确定科学可行的修复目标。三是加强泥质沿海低地地区的生态化海堤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演化 海面 侵蚀 生态修复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海岸带 中国
下载PDF
我国天然牡蛎礁现状及保护修复建议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朋 李建芬 +4 位作者 王福 胡云壮 石保佳 王文宇 王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2-1092,共11页
【研究目的】牡蛎礁具有重要生态价值,掌握其现状对于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搜集整理中国和世界天然牡蛎礁调查研究成果,针对中国天然牡蛎礁现状、变化历史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 【研究目的】牡蛎礁具有重要生态价值,掌握其现状对于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搜集整理中国和世界天然牡蛎礁调查研究成果,针对中国天然牡蛎礁现状、变化历史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牡蛎礁生态系统修复实践,提出了中国天然牡蛎礁保护修复建议。【研究结果】结果显示,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天然牡蛎礁退化了85%,其中亚太地区超过90%的礁体已经消失。中国天然牡蛎礁亦严重退化,目前,已知的天然活牡蛎礁主要分布于河北曹妃甸、天津大神堂、山东滨州港、山东莱州湾、江苏小庙洪、福建深沪湾和金门等地,退化严重区域的牡蛎礁现存面积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造成河口和滨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严重受损,亟需开展保护修复工作。【结论】国内外牡蛎礁修复实践表明大面积开展牡蛎礁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可行且意义重大,为充分发挥牡蛎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海岸带固碳能力,本文提出推进牡蛎礁保护相关立法、系统开展天然活体牡蛎礁调查与研究、试点实施牡蛎礁修复示范项目和建设“中国海岸带牡蛎礁生态走廊”等4项天然牡蛎礁保护修复建议,以期为中国海岸带生态修复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牡蛎礁 海洋 生态功能 生存现状 生态走廊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河北海兴小山CK3孔磁性地层与第四纪火山活动记录 被引量:20
4
作者 胡云壮 胥勤勉 +4 位作者 袁桂邦 裴军令 杨吉龙 张玉发 王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1-426,共16页
基于对渤海湾西岸河北省海兴小山火山丘附近500.25 m深CK3孔进行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确认该钻孔揭示了吉尔伯特(Gilbert)极性时科奇蒂(Cochiti)亚时以来的地层,底部层位年龄约为4.38 Ma;结合14C测年和地层关系,可见本孔中所见4期火山活动... 基于对渤海湾西岸河北省海兴小山火山丘附近500.25 m深CK3孔进行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确认该钻孔揭示了吉尔伯特(Gilbert)极性时科奇蒂(Cochiti)亚时以来的地层,底部层位年龄约为4.38 Ma;结合14C测年和地层关系,可见本孔中所见4期火山活动分别发生在2.12 Ma、1.34 Ma、35~70 ka和10~15 ka;与渤海湾滨海平原几个质量较高的钻孔古地磁研究成果对比显示,黄骅坳陷第四纪期间整体向NE方向倾斜,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与测井曲线有较好的对比关系和同步性。依据沉积物特征、沉积构造以及测井相、粒度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全孔揭露地层大多发育泛滥平原沉积,即使是分支间湾亚相也少见湖泊—湖沼相沉积,沉积物多呈氧化状态。晚更新世以来3期海侵地层皆为潮坪沉积,其底板埋深与整个渤海湾西岸所见相符,可以按海洋氧同位素分期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海兴小山 火山口地区 磁性地层 第四纪火山活动 海侵地层 测井相
下载PDF
3.45Ma以来滦河冲积扇中部唐山TD1孔记录的区域构造和气候演化 被引量:19
5
作者 胡云壮 张金起 +2 位作者 白耀楠 夏雨波 王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9-262,共14页
对位于渤海湾西北岸晚更新世早期滦河冲积扇中部的TD1孔进行了磁性地层学、14C测年、沉积旋回、测井沉积学、孢粉地层学和介形类研究,结果表明:(1)220m深的钻孔地层记录了古地磁学布容(Brunhes)、松山(Matuyama)和高斯(Gauss)极性时,... 对位于渤海湾西北岸晚更新世早期滦河冲积扇中部的TD1孔进行了磁性地层学、14C测年、沉积旋回、测井沉积学、孢粉地层学和介形类研究,结果表明:(1)220m深的钻孔地层记录了古地磁学布容(Brunhes)、松山(Matuyama)和高斯(Gauss)极性时,钻孔底部层位年龄接近3.45 Ma。(2)钻孔揭示了滦河冲积扇中部地层结构,最厚的湖相沉积地层出现在上新世,第四纪以来主要由辫状河流体系分支河道相与相关沉积构成。(3)测井相与岩心沉积相分析结合显示,约3.45Ma以来出现6个大沉积旋回,与冲积扇顶端钻孔所见沉积旋回在深度上基本可以对比,其中3.2、3.0、2.0和0.78Ma的沉积旋回分别覆于全孔4期浅水湖泊—湖沼沉积物之上;末次盛冰期与渤海湾西岸钻孔一样出现浊黄橙色沉积,显示低水位域的沉积特征。(4)尽管古季风可以导致降水增多并出现湖沼沉积,但是该钻孔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在6 ka BP层位,中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对该地水热状况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冲积扇 钻孔 磁性地层 沉积旋回 测井相 气候演化 更新世
下载PDF
3Ma以来华北地区植被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6
6
作者 胡云壮 杨吉龙 +3 位作者 李影 周新郢 刘宏伟 商志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20-3129,共10页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的形成过程,及其陆生植被系统的响应及演化过程是研究地质时期全球变化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区北部LN1钻孔的121个高质量孢粉数据重建了过去3 Ma以来的区域植被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植被经历了4个...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的形成过程,及其陆生植被系统的响应及演化过程是研究地质时期全球变化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区北部LN1钻孔的121个高质量孢粉数据重建了过去3 Ma以来的区域植被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植被经历了4个主要发展过程,约3~2 Ma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主要为以松、桦、栎、胡桃、榆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约2 Ma,区域植被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针叶林扩张,阔叶林比例的减少,在2~1.2 Ma转变为以松、云杉、桦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在中更新世全球气候转型期,区域植被再次发生迅速改变,在约1.2~0.7 Ma转变为稀树的灌丛草原,0.7 Ma以后区域气候进一步干旱化,在最近0.7 Ma内区域环境转变为典型草原为主的植被景观。区域的植被变化反映了华北平原区近3 Ma以来整体上呈现出干旱化与寒冷化的趋势,其中2.0 Ma,1.2 Ma,0.7 Ma气候事件最为突出。上述结果反映了华北地区植被的演变过程及季风降水的逐渐减少与北极冰盖在近3 Ma以来的迅速扩张期同步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华北地区 古地磁年代 植被演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山东莱州湾南岸典型剖面海(咸)水入侵过程的水文地球化学识别 被引量:17
7
作者 胡云壮 李红 +4 位作者 李影 施佩歆 杨吉龙 胡自远 刘宏伟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5年第1期41-50,共10页
山东莱州湾地区是我国海水入侵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对莱州湾海水入侵的认识,本次研究选择莱州湾南岸的典型剖面(昌邑-柳疃)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不同类型水样(河水、淡水、微咸水、咸水、卤水和海水),分析了不同水体的... 山东莱州湾地区是我国海水入侵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对莱州湾海水入侵的认识,本次研究选择莱州湾南岸的典型剖面(昌邑-柳疃)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不同类型水样(河水、淡水、微咸水、咸水、卤水和海水),分析了不同水体的水化学、δ18O、δ2H、离子比及饱和度等特征。根据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分析,判断出研究区在海(咸)水入侵过程中首先发生了混合作用,在此基础上,发生了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不同程度的溶解沉淀作用。特征离子比值分析表明,咸水、微咸水是由地下淡水与卤水混合形成;剖面上咸水体的分布特征、δ18O-Cl-关系显示部分深层地下淡水也受到了卤水下移侵入影响。氢氧同位素的分布特征表明,研究区地下淡水明显来源于大气降水,第四纪古海水成因的卤水受到了蒸发及浓缩作用,"氧漂移"现象比较严重;矿物饱和度显示,研究区所有水体中盐岩均处于未饱和状态,石膏与白云石在部分地下淡水和微咸水中未达到饱和,在卤水与咸水体中处于饱和状态,方解石则在所有水体中都基本呈饱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海水入侵 同位素 水化学
下载PDF
河北牛驼镇与天津地热田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27
8
作者 杨吉龙 柳富田 +3 位作者 贾志 袁海帆 胥勤勉 胡云壮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8,共8页
本文分析了河北牛驼镇和天津两个中低温地热田水化学、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反映的地热水赋存环境。结果表明:两个地热田系统存在明显差异,从浅部第四系地下水到雾迷山组地热水存在各自的混合线。不同层位的浅层地下水、地热水物理混... 本文分析了河北牛驼镇和天津两个中低温地热田水化学、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反映的地热水赋存环境。结果表明:两个地热田系统存在明显差异,从浅部第四系地下水到雾迷山组地热水存在各自的混合线。不同层位的浅层地下水、地热水物理混合作用明显。地热田蓟县系雾迷山组和奥陶系高温地热水与碳酸岩含水介质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造成了δ18O发生飘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地热水主要是浅部第四系地下水与雾迷山组和奥陶系地热水发生混和作用的结果。牛驼镇地热田雾迷山组和奥陶系地热水中Cl~–和HCO_3~–含量增高的同时,SO_4^(2-)含量随之减小(0.20~1.30 mg/L),明显低于天津地热田雾迷山组及奥陶系地热水中的SO_4^(2-)含量(273~394 mg/L),指示牛驼镇地热田雾迷山组和奥陶系地热水发生了明显的脱硫酸作用。水化学、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揭示了牛驼镇地热田雾迷山组和奥陶系地热水处在还原环境中,与浅部第四系地下水水力联系弱,主要以侧向径流补给为主,而天津地热田奥陶系和雾迷山组地热水与浅部第四系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强,同时存在垂向和侧向径流补给。牛驼镇和天津两个地热田均具有巨大的地热资源开发潜力,但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资源环境并重的原则,保障地热资源的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驼镇地热田 天津地热田 水化学差异 氢氧稳定同位素 环境指示
下载PDF
中国海岸带地质资源与环境评价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印萍 林良俊 +9 位作者 陈斌 肖国强 曹珂 杨吉龙 李梅娜 段晓勇 仇建东 胡云壮 王磊 孙晓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2-856,共15页
海岸带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程度最高,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中国资源环境压力最大的区域。本文在全面分析近20年来中国海岸带地质资源环境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海岸带... 海岸带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程度最高,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中国资源环境压力最大的区域。本文在全面分析近20年来中国海岸带地质资源环境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海岸带地区地质资源环境优势和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中国海岸带地质资源环境优势突出,为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重要地质资源环境优势包括:1.2×10~4km^2滩涂后备土地资源可适度开发,以缓解海岸带建设用地紧张局面;2.8×10~4km^2绿色富硒土地和4.1×10~5km^2绿色渔场,适宜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和建设海洋牧场;浅层地温能和地热水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4.2×10~8t,对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有重要作用;5.8×10~4km^2滨海湿地和134处国家级和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为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条件;90%的陆域适宜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下空间开发条件较好,为海岸带地质安全提供了保障。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海岸带局部存在活动断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岸侵蚀淤积、风暴潮等重大地质问题,对部分城市与重要基础设施形成威胁,局部地区水、土污染及海水入侵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建议加大海岸带多学科综合地质调查,构建多要素、多圈层、多维度地质模型,查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原因,减轻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地质资源 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天津滨海地区G2孔磁性地层年代及其构造指示 被引量:22
10
作者 肖国强 杨吉龙 +6 位作者 赵长荣 王强 胥勤勉 胡云壮 秦雅飞 李静 肖国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42-1650,共9页
建立可靠的地层年代标尺对于研究滨海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物记录的沉积环境变化、新构造运动及古气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位于天津滨海地区迄今所获得的最长的全取心钻孔G2(深1226m)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孔... 建立可靠的地层年代标尺对于研究滨海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物记录的沉积环境变化、新构造运动及古气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位于天津滨海地区迄今所获得的最长的全取心钻孔G2(深1226m)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孔年代地层划分及其区域构造意义。结果表明,G2孔的底界年龄约为8.5Ma。其中,1226-658m为晚中新世,属馆陶组上部,658-303m属上新世明化镇组,303m以上属第四纪马棚口组、佟楼组、塘沽组和天津组,全新统天津组底界深度为19.4m。G2孔包含2个沉积速率较高(大于200m/Ma)的时期,分别为8.5-6.43Ma和3.58-3.03Ma。这2个时期与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的扩展隆升在时间上有很好的可比性,指示高原隆升可能对华北地区的沉积和构造演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滨海地区 磁性地层 沉积速率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MIS3阶段以来黄骅北部地区潮坪地层中的微体生物群(英文)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强 袁桂邦 +2 位作者 胡云壮 张玉发 柴靖婧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8,共18页
依据渤海湾湾顶南侧、古黄河三角洲河北省黄骅市北部地区13个钻孔岩芯材料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以及地球化学背景、沉积构造分析,本文确定了自相当海洋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中潮坪、高潮坪、淡水注入的潮坪、潮汐通道、分支河道及边滩、牛... 依据渤海湾湾顶南侧、古黄河三角洲河北省黄骅市北部地区13个钻孔岩芯材料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以及地球化学背景、沉积构造分析,本文确定了自相当海洋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中潮坪、高潮坪、淡水注入的潮坪、潮汐通道、分支河道及边滩、牛轭湖、贫营养湖、滨海湿地与富营养湖、泛滥平原-泛滥盆地等不同沉积地层中的微体生物(有孔虫、海相与非海相介形类)分布特征。在MIS3阶段高潮坪-低地沉积之后,河口与相邻低地依然持续或断续出现海相微体生物,个别钻孔中其分布甚至延续到末次盛冰期低海面地层中,但是基本都是广盐种和低盐种。这一现象与沿海构造沉降背景下河口位置长期向陆迁移,微体生物随短暂的强潮及突发的风暴潮搬运、甚至与风、水和鸟的搬运作用有关;远离古河道地点则无此现象。这些海侵事件与全球海面变化和古海面高度无关。与渤海湾顶北侧天津沿海相比,黄骅北部未见天津沿海确定的全新世早期潮下带砂质沉积单元,以及相应的微体生物群,应与当时天津沿海构造沉降速率较高有关。在三角洲与潮坪研究中,微体古生物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仅是记述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潮坪沉积 海洋氧同位素3阶段 海面变化 黄河三角洲平原 河北省黄骅地区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7.65Ma BP以来天津滨海地区的植被演变特征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吉龙 秦雅飞 +4 位作者 胥勤勉 周新郢 胡云壮 杜东 孟利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4-1143,共10页
天津东部广泛分布的中新世沉积物为阐释中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提供了研究载体,本文依据塘沽区1226m深G2孔的花粉分析结果,结合古地磁等定年手段,重建了天津滨海地区约7.65Ma BP 以来的古植被特征。研究显示,区域地貌环境与气... 天津东部广泛分布的中新世沉积物为阐释中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提供了研究载体,本文依据塘沽区1226m深G2孔的花粉分析结果,结合古地磁等定年手段,重建了天津滨海地区约7.65Ma BP 以来的古植被特征。研究显示,区域地貌环境与气候环境共同作用于周边的植被环境。沉积速率与草本花粉组合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在约6.73-6.43与3.58-3.03 MaBP 沉积速率较大时形成相对较高的河滩高地,其他时期以盐沼和盐碱地为主。由乔木花粉显示的植被历史表明在6.90-7.65Ma BP周边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代表暖湿环境,3.61-6.9 MaBP为干旱的疏林草原,2.80-3.61MaBP 为针阔叶混交林,较为凉湿,1.28-2.80 Ma BP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景观,整体上较为暖湿。1.28 Ma BP 以来,草本与乔木花粉的波动变化,反应了更新世中后期冷暖气候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新世以来 渤海湾 植被演化 气候变化 沉积速率
下载PDF
天津滨海地区深部黏土层弹塑性变形特征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吉龙 袁海帆 +3 位作者 胡云壮 胥勤勉 施佩歆 陈永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763-3772,共10页
利用在滨海新区施工的2眼全取芯钻孔(G2和G3),通过原状土样工程特性指标测试、固结压力试验、0-P_0反复加、卸荷试验及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数据分析等,系统阐述了滨海地区深部黏性土层弹塑性变形特征与地面沉降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滨... 利用在滨海新区施工的2眼全取芯钻孔(G2和G3),通过原状土样工程特性指标测试、固结压力试验、0-P_0反复加、卸荷试验及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数据分析等,系统阐述了滨海地区深部黏性土层弹塑性变形特征与地面沉降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滨海地区100 m以浅主要为欠固结土层;100~400 m土层处于超固结和微超固结状态,主要是由过去地下水超量开采造成的;400 m以下土层以正常固结为主。G2和G3孔不同层位黏性土层在反复加、卸荷试验过程中表现出塑性变形量逐渐减小,而弹性变形量几乎不变,与反复加、卸荷次数无关,表明黏性土层在水位反复升降条件下,逐渐变为以弹性变形为主。黏性土层这种特性显示,在地下水位反复升降多次后,黏性土层将会逐渐变成弹性体,在水位恢复时,将产生同步回弹,对防治地面沉降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弹塑性变形与黏性土层深度、天然含水率和黏粒含量的相关性发现:弹性变形量与黏性土层深度、天然含水率及黏粒含量呈正相关性;塑性变形量与深度相关性不明显,与天然含水率和黏粒含量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滨海地区 黏性土层 弹塑性变形 地面沉降
下载PDF
秦皇岛洋-戴河滨海平原海水入侵过程水文化学识别 被引量:23
14
作者 肖国强 杨吉龙 +4 位作者 胡云壮 杜东 胥勤勉 秦雅飞 方成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39,共8页
为了查明洋-戴河滨海平原地下水咸化的主要因素和海水入侵机理,本文采集了不同类型水样(河水、浅层淡水、微咸水、雨水、海水和深层水),通过对该地区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特征、离子比、吉布斯图、氚氧同位素组成以及矿物相平衡状态进行分析... 为了查明洋-戴河滨海平原地下水咸化的主要因素和海水入侵机理,本文采集了不同类型水样(河水、浅层淡水、微咸水、雨水、海水和深层水),通过对该地区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特征、离子比、吉布斯图、氚氧同位素组成以及矿物相平衡状态进行分析,研究了洋-戴河滨海平原海水入侵区不同水体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洋-戴河滨海平原河水和浅层淡水的演化主要以岩土风化-溶滤作用为主,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微咸水的形成主要受浅层淡水与海水的混合作用和浅层淡水的蒸发浓缩作用控制;局地地下水咸化可能受到了深部地下热水的溢流补给(Q06水样),部分深层地下水也受到了海水混入(Q35水样);基于海水的混入比例和矿物饱和指数SI分析,揭示了浅层淡水与海水的混合作用过程中最高海水混入比例为4.35%,期间主要发生了Ca、Na离子交换;不同水体中,方解石、白云石基本处于饱和状态,石膏、无水石膏和岩盐均未达到饱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入侵 水化学 环境同位素 地下水咸化 洋-戴河滨海平原
下载PDF
河北平原第四纪火山岩时代 被引量:8
15
作者 裴军令 刘锋 +3 位作者 胡云壮 周在征 李建锋 赵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65-1773,共9页
河北平原第四纪火山岩时代对理解华北东部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其准确年龄一直缺少研究。位于河北省海兴县附近CK3孔岩心揭示了4次第四纪的火山活动。针对第1次火山岩底部样品开展^40Ar/^39Ar测试,其年龄为(2.36±0.05)M... 河北平原第四纪火山岩时代对理解华北东部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其准确年龄一直缺少研究。位于河北省海兴县附近CK3孔岩心揭示了4次第四纪的火山活动。针对第1次火山岩底部样品开展^40Ar/^39Ar测试,其年龄为(2.36±0.05)Ma。结合磁性地层研究结果,限定了其他3次火山活动时代分别为约1.3 Ma、35~70 ka和10~15 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平原 第四纪火山岩 ^40AR-^39AR年代学 磁性地层学
下载PDF
天津滨海地区晚新生代地层自然固结与地面沉降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吉龙 曹国亮 +6 位作者 李红 李静 胡云壮 胥勤勉 秦雅飞 杜东 方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79-2586,共8页
天津滨海地区地处渤海湾西岸,晚新生代沉积了巨厚的松散沉积物。地下水位下降、地层自然固结、地表载荷的加速增长等复合因素造成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利用在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地区施工的一眼1 226 m全取芯钻孔,通过原状样品测试分析,系统... 天津滨海地区地处渤海湾西岸,晚新生代沉积了巨厚的松散沉积物。地下水位下降、地层自然固结、地表载荷的加速增长等复合因素造成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利用在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地区施工的一眼1 226 m全取芯钻孔,通过原状样品测试分析,系统研究了晚新生代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黏性土固结特征,并结合欠固结黏性土层沉降量计算等方法阐述了土层固结状态空间特征,探讨了土层固结特征与地面沉降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0~100 m深度土层具有低天然密度、高孔隙比、高含水率、高压缩性等特点,表现出软土的性质,在地表荷载增大的情况下,易发生地面沉降;100~550 m的黏性土大都处于超固结和微超固结状态,主要是由于过去地下水的大量开采造成的;550 m以下的黏性土多为正常固结,局部存在欠固结黏性土夹层。钻孔中存在合计约218 m的欠固结黏性土夹层,这些欠固结黏性土夹层在自重应力下的最终沉降量为1 985 mm,沉降量最大的土层对应于第1、6含水组,分别达614 mm和665 mm,这一沉降过程完成所需时间为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地面沉降 黏性土固结特征 欠固结黏性土压缩
下载PDF
中更新世以来华北平原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吉龙 胥勤勉 +3 位作者 胡云壮 袁海帆 肖国桥 周新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45-1751,共7页
中更新世以来气候转型与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演变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华北平原东部G3孔上部的孢粉分析结果、磁性地层年代,对中更新世以来华北平原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地区近1.6Ma... 中更新世以来气候转型与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演变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华北平原东部G3孔上部的孢粉分析结果、磁性地层年代,对中更新世以来华北平原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地区近1.6Ma以来植被演化可分为4 个阶段:1.6-1.2Ma为密度较高的暖溫带针阔叶混交林,1.2-0.7Ma为开阔的暖溫带落叶阔叶林,0.7-0.3Ma为阔叶疏林草原,0.3Ma以来为暖溫带落叶阔叶林.华北平原地区中更新世植被转型期对应O 同位素3 6 阶段,显示转型开始发生于1.2Ma,与全球中更新世转型期对应良好.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林地减少,针叶林比例下降,藜科、蒿属、禾本科等草地面积显著增加.0.7Ma前后华北平原林地进一步退化,区域植被由原来的落叶阔叶林向疏林草原转变,0.3Ma后区域乔木比例可能有所回升.周期性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在花粉谱中也有一定显示,1.2Ma之前主要表现为植被林地类型的交替发展,而1.2Ma则主要表现为草原与森林交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磁性地层 孢粉 古植被演化
下载PDF
基于脆弱指数法的曹妃甸海岸带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宏伟 孙晓明 +3 位作者 文冬光 方成 胡云壮 马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5-109,共5页
了解海岸带脆弱程度对于海岸带可持续开发和防灾避灾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脆弱指数法选取风暴潮灾害风险等6项因子构建指标体系对曹妃甸地区海岸带脆弱程度进行评价,采用2种赋权重方法对比讨论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海岸带脆弱程度由近... 了解海岸带脆弱程度对于海岸带可持续开发和防灾避灾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脆弱指数法选取风暴潮灾害风险等6项因子构建指标体系对曹妃甸地区海岸带脆弱程度进行评价,采用2种赋权重方法对比讨论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海岸带脆弱程度由近岸至内陆呈逐渐降低趋势,高脆弱和较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涧河至滦南第三盐场近岸、高尚堡盐场至大清河盐场近岸;风暴潮灾害风险和地面沉降速率是影响曹妃甸海岸带脆弱性高低的2个主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指数 脆弱性 海岸带 曹妃甸
下载PDF
天津滨海新区围海造陆对沿海低地浅层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吉龙 裴艳东 +5 位作者 田立柱 王福 肖国强 胡云壮 胥勤勉 袁海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53-1660,共8页
天津滨海新区被提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后,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及产业转移,进行了大规模围海造陆,在拓展土地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相当多的环境问题。利用滨海新区由陆到海的3条水文地质剖面获取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监测数... 天津滨海新区被提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后,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及产业转移,进行了大规模围海造陆,在拓展土地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相当多的环境问题。利用滨海新区由陆到海的3条水文地质剖面获取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监测数据和土壤含盐量测试结果,开展了围海造陆对沿海低地浅层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受围海造陆影响,对应的沿海低地浅层水位已经出现由陆到海逐渐增高的现象,造成地下水位反向倾斜,阻碍了地下水径流和排泄;2由陆到海浅表土壤全盐量出现逐渐增高的特征,在浅层地下水反向径流作用下,东部区域大量的盐分将被携带至沿海低地,使沿海低地盐渍化程度加重,严重影响到湿地保护和生态建设;3围海造陆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应持续监测近岸海域和陆域沿海低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以便提出合理的修复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新区 围海造陆 浅层地下水环境 盐分运移
下载PDF
弱透水层释水对黏性土工程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吉龙 李静 +4 位作者 肖国强 梁杏 赵长荣 胡云壮 杜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2-167,共6页
华北平原地下水持续超采}I起黏性土压密释水。利用天津塘沽1200m深层钻孔原状土样测试分析,探讨第四纪地层弱透水层释水对黏性土工程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黏性土工程指标变化主要受压密释水的影响,释水段黏性土密度增大... 华北平原地下水持续超采}I起黏性土压密释水。利用天津塘沽1200m深层钻孔原状土样测试分析,探讨第四纪地层弱透水层释水对黏性土工程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黏性土工程指标变化主要受压密释水的影响,释水段黏性土密度增大,孔隙度、含水量降低,渗透性减弱,固结度增高,且在厚层黏土、砂粘互层及邻近含水层处表现显著。按含水层组分析,第一含水组(0~100m)黏性土释水程度较小或以弹性变形,第二含水组(100~260m)为早期压密释水段,第三、四含水组(260~400m)为目前压密释水段并逐步增加。对比压榨前后黏性土微观结构变化发现,絮状结构黏土垂向压缩量较大,即引起水平渗透系数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透水层 黏性土 释水 工程特性 微观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