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脆江蓠池塘栽培技术 被引量:9
1
作者 胡凡光 王志刚 +3 位作者 王翔宇 李美真 刘玮 徐智广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73,共7页
研究了南方藻种脆江蓠移植北方后进行的池塘栽培试验,试验设置了5种不同的脆江蓠池塘栽培模式,重点观测了池塘水温、盐度、pH和光照强度对脆江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池塘水温的变化和光照强度的强弱对脆江蓠生长影响明显,本试验条件... 研究了南方藻种脆江蓠移植北方后进行的池塘栽培试验,试验设置了5种不同的脆江蓠池塘栽培模式,重点观测了池塘水温、盐度、pH和光照强度对脆江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池塘水温的变化和光照强度的强弱对脆江蓠生长影响明显,本试验条件下的盐度和pH变化对脆江蓠生长影响较小。试验显示,水温20~30℃、光照强度<3000lx、64h池水循环1次、池塘水深3m处底播栽培最适宜脆江蓠生长,并且栽培期间定期分苗的藻体生长速率显著高于未定期分苗的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江蓠 池塘 栽培模式 底播 分苗
下载PDF
鼠尾藻池塘秋冬季栽培生态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胡凡光 王志刚 +4 位作者 李美真 徐智广 王翔宇 袁辉 李长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158,共8页
2010年10月~2011年3月对鼠尾藻池塘秋冬季栽培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与分析。选择池塘水温、光强、盐度和pH,研究其对鼠尾藻1年苗、两年苗在不同水层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1)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80~100cm水层;0~20cm水... 2010年10月~2011年3月对鼠尾藻池塘秋冬季栽培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与分析。选择池塘水温、光强、盐度和pH,研究其对鼠尾藻1年苗、两年苗在不同水层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1)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80~100cm水层;0~20cm水层生长最慢;2)1年苗、2年苗在整个试验期间均未发现生殖托。其中部分两年苗藻体生长出1~2cm左右次生分枝,而1年苗均未发现次生分枝;1年苗于11月中旬开始生长出气囊,两年苗于试验开始时就有气囊,12月中旬鼠尾藻气囊开始腐烂脱落,至翌年1月上旬池塘水温降至0℃以下,池塘水体表层出现结冰现象,此时鼠尾藻气囊已大部分脱落,同时有腐烂脱落现象,藻体缩短、变瘦,湿重降低,体色呈黑褐色。2月下旬随着水温的逐渐回升,鼠尾藻又有生长现象,体长及湿重均有增长,至3月上旬发现气囊。3)鼠尾藻两年苗生长情况比1年苗略好,其同一时期测量的藻体平均体长和单株藻体平均湿重均比1年苗大,鼠尾藻两年苗S值(S=单株藻体平均湿重(g)/藻体平均体长(cm))大于1年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藻 环境因子 气囊 生殖托 次生分枝
下载PDF
刺参休眠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胡凡光 高翔 +5 位作者 王志刚 李美真 周文江 麻丹萍 李绍彬 张豫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40,55,共5页
研究刺参休眠的临界温度及其休眠期间体特征的变化情况。试验在室内育苗车间和室外刺参养殖池塘同时进行,室内水温人工调控,池塘水温为自然水温,试验选择体质量为〈0.5 g、0.5~1.0 g、2~3 g、5~10g、30~50 g和100~200 g等6种规格的刺参... 研究刺参休眠的临界温度及其休眠期间体特征的变化情况。试验在室内育苗车间和室外刺参养殖池塘同时进行,室内水温人工调控,池塘水温为自然水温,试验选择体质量为〈0.5 g、0.5~1.0 g、2~3 g、5~10g、30~50 g和100~200 g等6种规格的刺参苗种作为试验对象;室内试验,通过人工控制水温,观察体质量为〈0.5 g和0.5~1.0 g两种规格刺参的摄食情况;室外试验主要根据自然水温的变化,观察不同水温阶段体质量为2~3 g、5~10 g、30~50 g、100~200 g等4种规格刺参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变化。结果显示:体质量〈10 g的刺参未进入夏眠,体质量〉30 g的刺参当水温升到〉22℃时,逐渐进入夏眠,冬季当水温降到〈1℃时,刺参逐渐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休眠 临界温度 体特征
下载PDF
鼠尾藻池塘栽培生态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胡凡光 王志刚 +2 位作者 李美真 徐智广 王翔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4-132,共9页
2009年3月~2010年7月对鼠尾藻池塘栽培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光照强度、盐度和pH)及鼠尾藻的生长特性,设置了自然苗、人工苗、帘子苗生长对比试验,不同水层、不同流速栽培试验及不同光照强度对鼠... 2009年3月~2010年7月对鼠尾藻池塘栽培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光照强度、盐度和pH)及鼠尾藻的生长特性,设置了自然苗、人工苗、帘子苗生长对比试验,不同水层、不同流速栽培试验及不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相同试验条件下,自然苗生长最好,帘子苗其次,人工苗生长最慢;2)不同水层栽培结果显示,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O~20cm水层,再次80~100cm水层,150~200cm水层生长最慢,并且于5月中旬即开始衰退脱落;3)流速1m/s条件下鼠尾藻生长最快,随着流速的逐渐降低,鼠尾藻生长也逐渐变慢;4)光照强度为4000~6000lX时鼠尾藻生长良好,高于10000lX或低于3000lX则鼠尾藻生长相对较缓慢。观察发现,池塘水温在12~18℃时鼠尾藻生长最快,在9~12℃和18~24℃时生长较缓慢,24℃以上停止生长并出现腐烂脱落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藻 池塘栽培 环境因子 生物量 生殖托
下载PDF
水温、盐度、pH和光照度对龙须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胡凡光 郭萍萍 +4 位作者 王娟 孙福新 吴海一 李美真 王志刚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27,共5页
为研究龙须菜池塘栽培生长情况,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盐度和pH)及龙须菜的生长特性,设置了龙须菜不同水深栽培试验、未分苗与定期分苗栽培试验及不同光照强度对龙须菜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水深2m处龙须菜生长最好,其次... 为研究龙须菜池塘栽培生长情况,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盐度和pH)及龙须菜的生长特性,设置了龙须菜不同水深栽培试验、未分苗与定期分苗栽培试验及不同光照强度对龙须菜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水深2m处龙须菜生长最好,其次是1.5m,1.0m水深处栽培的龙须菜生长最慢。相同试验条件下,定期分苗组藻体总湿重比未分苗组生长效果好;光照度〈3000lx时龙须菜生长较好,光照度〉6000lx时生长相对差一些;池塘水温在19~27℃时龙须菜生长良好。研究表明,龙须菜生长受池塘水温和光照度变化影响较为显著,池塘水体盐度和pH变化对龙须菜生长影响不显著;龙须菜对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水环境因子 光照度 池塘栽培
下载PDF
青岛马尾藻池塘栽培生态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凡光 郭萍萍 +3 位作者 吴志宏 王志刚 孙福新 李美真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5,39,共5页
为研究青岛马尾藻池塘栽培生长情况,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盐度和pH)及青岛马尾藻的生长特性,设置了青岛马尾藻单株、两株夹苗生长对比试验和青岛马尾藻中间截断夹苗栽培试验。结果显示:池塘水温在9~18℃时,青岛马尾藻生长最快;在1... 为研究青岛马尾藻池塘栽培生长情况,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盐度和pH)及青岛马尾藻的生长特性,设置了青岛马尾藻单株、两株夹苗生长对比试验和青岛马尾藻中间截断夹苗栽培试验。结果显示:池塘水温在9~18℃时,青岛马尾藻生长最快;在18~21℃时,生长缓慢;21℃以上时逐渐停止生长并出现腐烂脱落。两株夹苗模式在整个试验阶段比单株夹苗模式生长情况略好,其藻体平均体长和平均湿重相比均略大(P<0.05)。截断试验显示,藻体上半部分体长生长良好,藻体下半部分几乎未增长,但却萌发出大量侧枝。研究表明:青岛马尾藻生长受水温影响较大,夹苗密度相应大一些有利于促进生长,同时印证了马尾藻是属于顶端生长的藻体,其分生组织位于藻体顶端的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马尾藻 生物量 湿重
下载PDF
黑鲪亲鱼培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凡光 王志刚 +2 位作者 吴志宏 张育 聂爱宏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39,共2页
黑鲪(Sebastodes fuscences)又称"许氏平鲉"、"黑寨"、"黑石鲈",属鲉形目、鲉亚目、鲉科、平鲉亚科、平鲉属,为卵胎生鱼类。其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国外见于朝鲜、日本及鄂霍次克海南部。黑鲪属于广温性、近礁栖性鱼... 黑鲪(Sebastodes fuscences)又称"许氏平鲉"、"黑寨"、"黑石鲈",属鲉形目、鲉亚目、鲉科、平鲉亚科、平鲉属,为卵胎生鱼类。其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国外见于朝鲜、日本及鄂霍次克海南部。黑鲪属于广温性、近礁栖性鱼类,营半定居式生活。较耐低温,适宜生长水温8~25℃,14~22℃时生长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育技术 黑鲪 亲鱼 生长水温 鄂霍次克海 许氏平鲉 卵胎生 耐低温
下载PDF
胶州湾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与季节变化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成林 张艳萍 +3 位作者 赵斌 胡炜 宋爱环 胡凡光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67,共6页
根据2005年和2006年逐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并对底拖网渔获物中的头足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测定,利用扫海面积法评估胶州湾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量。调查分析了其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并进行了渔获物中头足类组成的比较,分析了... 根据2005年和2006年逐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并对底拖网渔获物中的头足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测定,利用扫海面积法评估胶州湾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量。调查分析了其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并进行了渔获物中头足类组成的比较,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两季的资源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达到26.7t和21.5t(2006);夏、秋两季的重量比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达到23.4%和27.8%。近几年,以曼氏无针乌贼为主捕对象的头足类资源量基本保持稳定,年平均资源量约14t,接近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曼氏无针乌贼 底拖网 资源量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嗜酸乳杆菌对大菱鲆生长促进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志宏 王颖 +3 位作者 胡凡光 关健 聂爱宏 孙福新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31,50,共5页
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对大菱鲆生长的影响。嗜酸乳杆菌为从健康大菱鲆肠道中分离、培养的同源嗜酸乳杆菌,活菌数2.0×109CFU/g,其在饵料中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5‰、10‰和15‰,连续投喂... 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对大菱鲆生长的影响。嗜酸乳杆菌为从健康大菱鲆肠道中分离、培养的同源嗜酸乳杆菌,活菌数2.0×109CFU/g,其在饵料中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5‰、10‰和15‰,连续投喂20 d、40 d、60 d后,结果表明,5‰添加组的饲料系数分别降低8.8%、4.4%、1.5%,蛋白质效率分别提高2.7%、3.5%、2.0%;10‰添加组的饲料系数分别降低3.0%、1.5%、-7.2%,蛋白质效率分别提高3.7%、1.1%、-6.0%;15‰组促生长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在投喂早期,添加5‰嗜酸乳杆菌的饵料对大菱鲆生长的促进效果较好,但随着添加时间的延长,该作用逐渐减弱,并最终低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饵料系数 转化率 大菱鲆
下载PDF
复合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大菱鲆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萍萍 陈增生 +3 位作者 胡凡光 吴志宏 孙福新 王志刚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68,共5页
为研究复合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大菱鲆促生长的影响。将白术、茯苓、大黄、甘草和山楂等15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制成A、B两种中草药制剂,在水温15.1—16.3℃下,分别按照0‰、5‰、10‰和15‰添加量投喂初始平均体质量为(112.3±... 为研究复合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大菱鲆促生长的影响。将白术、茯苓、大黄、甘草和山楂等15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制成A、B两种中草药制剂,在水温15.1—16.3℃下,分别按照0‰、5‰、10‰和15‰添加量投喂初始平均体质量为(112.3±16.7)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寻找其促生长作用和适宜添加量。60d的饲养结果表明:中草药A5‰添加量对大菱鲆促生长效果优于中草药A10‰、15%o添加量和中草药B5‰、10‰和15‰添加量;中草药A5‰组持续投喂20d、40d、60d,增重率比对照组高4.4%、-5.8%、-12.7%,饲料系数降低7.4%、4.4%、-10.1%,蛋白质效率提高5.1%、4.4%、-11.1%。中草药A5‰添加量组对大菱鲆促生长效果较优,但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促生长效果逐渐减弱而低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制剂 大菱鲆 饲料系数 蛋白质效率 增重率
下载PDF
工厂化养鱼中提高饵料利用率的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志宏 孙福新 +2 位作者 聂爱宏 胡凡光 王志刚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5-66,共2页
在工厂化养鱼过程中,提高饵料利用率是—个系统工程,贯穿在养殖生产中的全过程。因此,饵料的正确使用及效果,将在工厂化养殖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饵料的利用率,降低使用饵料的成本,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饵料利用率 工厂化养鱼 技术 工厂化养殖 系统工程 养殖生产 经济效益 全过程
下载PDF
石鲽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12
作者 吴志宏 孙福新 +2 位作者 聂爱宏 胡凡光 王志刚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0-40,共1页
石鲽(Kareiusbicoloratus),又名石板、石江子等,属广盐、冷温性底栖鱼类,不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经济价值很高,对低溶氧也有很高的的耐受能力,易养易运,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几年,随着石鲽的需求量增加,
关键词 苗种培育 石鲽 技术 经济鱼类 经济价值 耐受能力 需求量 肉质
下载PDF
硒化物在文蛤响应镉胁迫过程中作用的转录组学分析
13
作者 郑年昊 孙铭 +5 位作者 姚琳琳 荆圆圆 张天文 胡凡光 王兴强 刘广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5,共11页
研究两种硒化物在文蛤富集、排出镉过程中的作用,对文蛤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探讨硒化物对Cd^(2+)代谢相关机制。硒化卡拉胶组和亚硒酸钠组共产出587 855条高质量reads。基因本体分析功能注释到15 380条unigenes, KEG... 研究两种硒化物在文蛤富集、排出镉过程中的作用,对文蛤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探讨硒化物对Cd^(2+)代谢相关机制。硒化卡拉胶组和亚硒酸钠组共产出587 855条高质量reads。基因本体分析功能注释到15 380条unigenes, KEGG通路注释到18 866条unigenes。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肌球蛋白复合物(myosin complex)、离子通道抑制(ion channel suppression)等基因本体分析功能中。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显示,在嘌呤代谢(purinemetabolism)、ECM受体相互作用(extracellularmatrix receptor interaction)、硒化合物代谢(metabolism of selenium compounds)等通路显著富集。从结果分析Cd^(2+)可以使文蛤体内蛋白转录修饰出现异常;有机硒可以通过调控金属离子通道活性来排出细胞内的Cd^(2+);无机硒主要作用于文蛤细胞表面,增强其表面活性抵御Cd^(2+)进入细胞;差异基因KEGG注释结果表明有机硒与无机硒在文蛤重金属代谢中作用机制以及途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硒化卡拉胶 亚硒酸钠 转录组分析 差异基因表达
下载PDF
文蛤6个地理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14
作者 荆圆圆 陈群 +6 位作者 刘天红 孙铭 刘广斌 胡发文 吴海一 张天文 胡凡光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4-621,共8页
为探明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形态差异和地理分化特点,测量山东东营、莱州、日照,江苏如东和浙江普陀、乐清6个地理群体壳长、壳高、壳宽、韧带长、遁面长、遁面宽、小月面长、前端到腹缘距离和后端到腹缘距离9个形态性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 为探明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形态差异和地理分化特点,测量山东东营、莱州、日照,江苏如东和浙江普陀、乐清6个地理群体壳长、壳高、壳宽、韧带长、遁面长、遁面宽、小月面长、前端到腹缘距离和后端到腹缘距离9个形态性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普陀群体壳型隆起程度和贝壳厚度均最大,日照群体壳型隆起程度和贝壳厚度均最小;6个群体间最大差异系数为0.320~1.261,均小于1.28,未达到亚种水平;共提取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25.69%,主成分2为18.84%,主成分3为15.57%,主成分4为11.62%,累计贡献率达71.7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文蛤群体聚为两类,东营群体和莱州群体形态差异较小,聚为一类,如东群体、乐清群体、普陀群体和日照群体聚为一类;通过判别分析,共建立5个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70.0%~100%,综合判别率为82.8%。试验结果可为文蛤地理群体识别、文蛤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地理群体 形态差异分析
下载PDF
光照和温度对脆江蓠的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卢晓 李美真 +3 位作者 王志刚 胡凡光 吴海一 孙福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6-1243,共8页
为探究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生长的适宜光强和温度条件,设置10、15、20、25℃4个温度梯度和40、80、120、160、200μmol·m–2·s–15个光照强度梯度,对脆江蓠进行二因素多水平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光强及二... 为探究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生长的适宜光强和温度条件,设置10、15、20、25℃4个温度梯度和40、80、120、160、200μmol·m–2·s–15个光照强度梯度,对脆江蓠进行二因素多水平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光强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对脆江蓠的生长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温度为相对生长速率(RGR)的主要影响因子。在光强120μmol·m–2·s–1,温度20℃条件下,脆江蓠相对生长速率最高。光合色素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随光强增大先升后降,其中光强对藻红蛋白(PE)、叶绿素(Chla)含量的影响较大,温度对藻蓝蛋白(PC)、别藻蓝蛋白(APC)含量的影响较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和光强的升高而升高,主要受光照强度影响。丙二醛(MDA)含量随温度和光强的上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要受温度影响。结论认为,脆江蓠生长最适条件为光强120μmol·m–2·s–1,温度20℃;在25℃高温下脆江蓠细胞受害程度较高;在40~120μmol·m–2·s–1光强范围内,提高光照强度可提高脆江蓠的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江蓠 生长 生化组成 光照强度 温度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促进大菱鲆生长及养殖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胡凡光 郭萍萍 +3 位作者 麻丹萍 吴志宏 孙福新 王志刚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11,共5页
为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大菱鲆生长及养殖水环境的影响,选用从健康大菱鲆鱼体肠道分离培养的同源枯草芽孢杆菌制成的饲料添加剂(活菌数2.0×109CFU/g),分别按照0‰(对照组)、5‰、10‰和15‰添加量对大菱... 为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大菱鲆生长及养殖水环境的影响,选用从健康大菱鲆鱼体肠道分离培养的同源枯草芽孢杆菌制成的饲料添加剂(活菌数2.0×109CFU/g),分别按照0‰(对照组)、5‰、10‰和15‰添加量对大菱鲆进行促生长及养殖水环境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组持续投喂20 d、40 d、60 d饲料系数分别降低10.3%、5.9%和升高5.8%;蛋白质效率分别提高12.1%、4.4%和降低4.4%;增重率分别提高4.4%和降低14.6%、10.7%;10‰组、15‰组饲料系数均大于对照组;蛋白质效率、增重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第60天时,5‰组NH+4-N、NO+2-N、NO-3-N浓度值比对照组分别降低43.5%、62.5%、40.8%;10‰组比对照组分别降低42.5%、68.5%、46.4%;15‰组比对照组分别降低45.9%、66.1%、51.1%(P<0.05)。研究表明,5‰组对大菱鲆促生长效果优于其他试验组,5‰、10‰、15‰组能够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NH+4-N、NO+2-N、NO-3-N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饲料系数 转化率 大菱鲆 水产养殖
下载PDF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对刺参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志刚 胡凡光 +6 位作者 郭萍萍 吴志宏 宋娴丽 孙福新 李美真 王保廷 逄邵楠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5-130,共6页
研究了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鼠尾藻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将不同密度的平均体重为(16.7±0.95)g的刺参和鼠尾藻混养在1 m3水体的塑料桶内,实验分为12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刺参、鼠尾藻的生长及养殖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 研究了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鼠尾藻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将不同密度的平均体重为(16.7±0.95)g的刺参和鼠尾藻混养在1 m3水体的塑料桶内,实验分为12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刺参、鼠尾藻的生长及养殖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1)刺参、鼠尾藻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和鼠尾藻密度影响显著(P<0.05)。作为对照,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其生长均相对较差;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刺参生长相对最好。刺参密度为750 g/m3、鼠尾藻密度为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大;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小;2)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变化受刺参和鼠尾藻养殖量的影响显著(P<0.05)。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刺参为750 g/m3实验组含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显示,鼠尾藻密度的大小对促进刺参的生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养殖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本研究条件下,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模式参藻搭配比例较合适,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藻 刺参 平均日增重率 特定生长率
下载PDF
海黍子对仿刺参生长及水环境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志刚 胡凡光 +6 位作者 魏庆钢 郭萍萍 孙福新 吴志宏 宋娴丽 王保廷 逄邵楠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5,共5页
在水温7.0-19.5℃和盐度28.7-30.9的养殖环境下,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混养在1 m^3水体中,研究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海黍子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密度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仿刺参平均湿重(25.2... 在水温7.0-19.5℃和盐度28.7-30.9的养殖环境下,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混养在1 m^3水体中,研究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海黍子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密度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仿刺参平均湿重(25.2±1.21)g;养殖密度,A1-A3组:600 g/m^3,B4-B6组:400 g/m^3,C7-C9组:200 g/m^3。海黍子养殖密度,A1、B4、C7组:0 g/m^3,A2、B5、C8组:1 000 g/m^3,A3、B6、C9组:2 000g/m^3。结果显示:(1)A1、B4组仿刺参的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最小;C8和C9组仿刺参的Mdwg和SGR最大;A2组海黍子的SGR最大;C9组海黍子SGR最小;(2)A1、B4组NH4+-N、NO2--N、NO3--N和PO43--P含量较高;A3、B6、C9组各营养因子含量较低。研究表明:海黍子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其密度显著影响仿刺参的生长(P〈0.05)。本试验条件下,C8、C9组搭配比较合适,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黍子 仿刺参 平均日增重率 特定生长率
下载PDF
山东沿海不同地理群体中国蛤蜊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荆圆圆 胡凡光 +4 位作者 刘广斌 吴海一 孙铭 陈群 张天文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4,共10页
为研究山东沿海不同地理群体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形态差异和地理分化特点,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对日照东港(DG)、烟台海阳(HY)、青岛黄岛(HD)、威海文登(WD)和东营垦利(KL)5... 为研究山东沿海不同地理群体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形态差异和地理分化特点,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对日照东港(DG)、烟台海阳(HY)、青岛黄岛(HD)、威海文登(WD)和东营垦利(KL)5个中国蛤蜊野生群体形态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生长指标指数显示,文登群体贝壳最厚,黄岛群体贝壳最薄、肥满度最低,海阳群体软体部最肥;5个群体间最大差异系数为0.515~1.245,均小于1.28,尚未达到亚种水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3个主成分,主成分1贡献率为33.71%,主成分2贡献率为27.16%,主成分3贡献率为14.42%,累计贡献率达75.2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中国蛤蜊群体聚为2类,海阳群体、文登群体和垦利群体聚为一类,东港群体和黄岛群体分别聚为一类;通过判别分析,共建立了4个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70.0%~94.0%,综合判别率为80.0%。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蛤蜊的地理群体识别、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蛤蜊 地理群体 形态差异分析
下载PDF
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天文 郭文 +4 位作者 荆圆圆 刘恩孚 胡凡光 王树刚 刘广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3,共13页
为了解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于2019年对保护区内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详细调查,研究结果为: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73种,优势种类为:彩虹明樱蛤(Moerellairid... 为了解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于2019年对保护区内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详细调查,研究结果为: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73种,优势种类为:彩虹明樱蛤(Moerellairidescens)、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mis)、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gurjanovae)、三叶针尾涟虫(Diastylistricincta)、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极地蚤钩虾(Pontocrates altamarimus)和马丁海稚虫(Spio martinensis)。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166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14.30 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14。聚类分析结果为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分为两组群落(近岸区和远岸区),近岸区域形成以光滑河篮蛤和四角蛤蜊为主的群落,远岸区域形成以彩虹明樱蛤-寡节甘吻沙蚕为优势种类的群落,两者表现出不同的群落特征。ABC曲线分析表明,保护区内的生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从生态容量上来看,贝类资源目前仍还有一定的增殖及保护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保护区 大型底栖动物 双壳纲贝类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