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谷氨酰胺转氨酶交联对香菇蛋白理化特性和加工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艾洪湖 吴珊珊 +7 位作者 张林婷 卢星如 吴蕊 云少君 程艳芬 程菲儿 冯翠萍 曹谨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7-74,共8页
为开发和利用香菇蛋白,研究谷氨酰胺转氨酶交联对香菇蛋白理化特性和加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20%的谷氨酰胺转氨酶,香菇蛋白总巯基、游离巯基、β-折叠逐渐降低,荧光强度、粒径、β-转角和表面疏水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 为开发和利用香菇蛋白,研究谷氨酰胺转氨酶交联对香菇蛋白理化特性和加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20%的谷氨酰胺转氨酶,香菇蛋白总巯基、游离巯基、β-折叠逐渐降低,荧光强度、粒径、β-转角和表面疏水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蛋白的剪切应力增加,表观黏度降低,说明谷氨酰胺转氨酶交联促进了大分子聚合物的生成,且交联蛋白表现出与初始蛋白相似的致密质地,表明它们形成了稳定的三维网络结构。随着添加量增加(4%~12%),蛋白质的网状结构越来越繁密。此外,适量的谷氨酰胺转氨酶使香菇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热稳定性和持油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结果表明,谷氨酰胺转氨酶交联不同程度地改善了香菇蛋白的理化特性和加工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蛋白 谷氨酰胺转氨酶 理化特性 加工特性
下载PDF
香菇中麦角甾醇的提取纯化、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
2
作者 艾洪湖 程艳芬 +3 位作者 云少君 刘靖宇 冯翠萍 曹谨玲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0期25-34,共10页
为建立一种香菇中麦角甾醇检测的三波长分光光度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获得最佳提取条件,并利用溶剂提取法、重结晶法及制备型高效液相法纯化香菇麦角甾醇,对其进行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三波长分光光度法可以有效消... 为建立一种香菇中麦角甾醇检测的三波长分光光度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获得最佳提取条件,并利用溶剂提取法、重结晶法及制备型高效液相法纯化香菇麦角甾醇,对其进行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三波长分光光度法可以有效消除杂质和其他背景因素带来的影响,精确测定香菇中麦角甾醇的含量。香菇麦角甾醇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90 min、料液比1∶59(g/mL)、提取温度69℃,麦角甾醇含量的预测值为3.868 78 mg/g,实测值为3.781 4 mg/g。纯化后单体麦角甾醇的纯度可达96%以上,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72±0.06)、(0.17±0.01)mg/mL。所建立的方法重复性、稳定性、精密度良好,是一种快速准确测定香菇麦角甾醇的检测方法,且纯化的麦角甾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麦角甾醇 三波长分光光度法 提取纯化 表征 抗氧化
下载PDF
酶解方法对香菇风味物质的影响
3
作者 吴珊珊 许兴华 +7 位作者 卢星如 艾洪湖 吴蕊 曹谨玲 程艳芬 云少君 程菲儿 冯翠萍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7-309,共13页
为探究不同酶解方法对香菇风味物质的影响,选用2种单酶(纤维素酶、风味蛋白酶)和1种复合酶(纤维素酶+风味蛋白酶)酶解香菇,比较不同酶处理的香菇风味物质的差别。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纤维素酶组、风味蛋白酶组和复合酶组酶解液中可... 为探究不同酶解方法对香菇风味物质的影响,选用2种单酶(纤维素酶、风味蛋白酶)和1种复合酶(纤维素酶+风味蛋白酶)酶解香菇,比较不同酶处理的香菇风味物质的差别。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纤维素酶组、风味蛋白酶组和复合酶组酶解液中可溶性糖总量分别显著上升144.21%,114.24%和438.28%,有机酸总量分别显著上升9.06%,8.31%和13.77%(P<0.05),复合酶处理组显著高于单一酶处理组。复合酶组的呈味核苷酸含量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纤维素酶组、风味蛋白酶组6.55%,4.90%和5.75%(P<0.05)。与对照组相比,风味蛋白酶和复合酶处理组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了56.19%和58.95%(P<0.05)。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共检出6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醇类物质和含硫化合物最丰富。复合蛋白酶处理组中1-辛烯-3-醇(蘑菇醇)和1,2,3,5,6-五硫杂环庚烷(香菇素)相对含量较高,分别达到68.27%和8.06%。结论:纤维素酶和风味蛋白酶复合酶解能促进香菇可溶性糖、有机酸、呈味核苷酸和游离氨基酸及1-辛烯-3-醇(蘑菇醇)和1,2,3,5,6-五硫杂环庚烷(香菇素)等风味物质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纤维素酶 风味蛋白酶 复合酶 风味物质
下载PDF
绣球菌多糖对铅诱导小鼠肾脏氧化应激和自噬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卢星如 吴蕊 +7 位作者 艾洪湖 吴珊珊 程艳芬 云少君 刘靖宇 程菲儿 冯翠萍 曹谨玲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097-8110,共14页
为研究绣球菌多糖(SLPs)对铅暴露小鼠肾脏毒性作用的缓解效应,并分析同笼饲养模式下缓解效应的传递性,将75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NC组)、染铅组(Pb组)、绣球菌多糖组(SLP组)、同笼染铅组(Co-Pb组)和同笼绣球菌多糖组(... 为研究绣球菌多糖(SLPs)对铅暴露小鼠肾脏毒性作用的缓解效应,并分析同笼饲养模式下缓解效应的传递性,将75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NC组)、染铅组(Pb组)、绣球菌多糖组(SLP组)、同笼染铅组(Co-Pb组)和同笼绣球菌多糖组(Co-SLP组),每组15只。Co-Pb组Co-SLP组小鼠饲养在同一笼子里面。和除NC组外,其余小鼠均给予含1 g/L二价铅离子(Pb 2+)的水溶液作为饮用水。SLP组、Co-SLP组小鼠每天灌胃400 mg/kg BW的绣球菌多糖,NC组、Pb组和Co-Pb组灌胃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饲养8周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和肾脏中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光学显微镜观察肾脏组织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测定肾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肾脏中炎症因子基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自噬基因自噬效应蛋白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Ⅰ(LC3-Ⅰ)、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自噬相关蛋白5(Atg5)、泛素结合蛋白p62(p 62)、溶酶体关联膜蛋白2(Lamp2)的mRNA相对表达量;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门水平相对丰度。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Pb组小鼠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与肾脏中TG、TC含量以及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肾脏中T-SOD、GSH-Px、CAT活性与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肾脏组织中可见肾小球萎缩和脂滴的沉积现象;肾脏中炎症因子基因IL-6、IL-1β、TNF-α和自噬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Atg5、p62、Lamp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而炎症因子基因TGF-β、IL-4、IL-10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Pb组相比,SLP组和Co-SLP组小鼠血浆中TC、TG、FFA与肾脏中TG、TC含量以及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肾脏中T-SOD、GSH-Px、CAT活性与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肾脏组织中肾小球萎缩和脂滴的沉积现象明显缓解;肾脏中炎症因子基因IL-6、IL-1β和自噬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Atg5、p62、Lamp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而炎症因子基因TGF-β、IL-4、IL-10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Co-Pb组与Pb组比较,血浆TC、TG含量以及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肾脏中T-SOD、CAT活性与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肾脏组织中可见肾小球萎缩和脂滴沉积现象明显缓解;肾脏中炎症因子基因TGF-β、IL-4、IL-10和自噬基因Beclin1、p 6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由此可见,绣球菌多糖可以降低铅暴露小鼠血液和肾脏中铅含量、调节脂质代谢,并通过缓解氧化应激、调节炎症反应和抑制自噬损伤来缓解铅暴露导致的肾脏损伤,且还可以通过同笼饲养来传递这种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绣球菌多糖 肾脏 氧化应激 自噬损伤
下载PDF
杏鲍菇微粉果冻的研制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林婷 韩维 +9 位作者 许兴华 冯翠萍 云少君 程艳芬 程菲儿 吴珊珊 艾洪湖 卢星如 吴蕊 曹谨玲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5-141,共7页
该试验以杏鲍菇为主要原料开发一款新型功能果冻。以杏鲍菇粉料液比、复合胶(琼脂∶卡拉胶∶魔芋胶=8.5∶2.5∶1.5,质量比)、柠檬酸、白砂糖添加量为变量,采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试验方式对杏鲍菇微粉果冻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不同复合胶、... 该试验以杏鲍菇为主要原料开发一款新型功能果冻。以杏鲍菇粉料液比、复合胶(琼脂∶卡拉胶∶魔芋胶=8.5∶2.5∶1.5,质量比)、柠檬酸、白砂糖添加量为变量,采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试验方式对杏鲍菇微粉果冻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不同复合胶、白砂糖、杏鲍菇粉、柠檬酸添加量对杏鲍菇微粉果冻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对杏鲍菇微粉果冻的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杏鲍菇粉料液比1∶80(g/mL)、白砂糖添加量11.5%、复合胶添加量1.8%、柠檬酸添加量0.14%。最终制得的杏鲍菇微粉果冻口感细腻爽滑且酸甜可口,颜色微黄且具有一定光泽,具有杏鲍菇的独特香味。根据最佳配方制得的果冻析水率0.52%,可溶性固体含量20 g/100 g,透明度较好;硬度11.8 g,弹性23 g,咀嚼性12.6 g,硬度适中,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咀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 果冻 配方优化 感官品质 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