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水疱大疱为首发症状的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孙琳 笪美红 +1 位作者 董正邦 王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6期416-418,共3页
患者,女,18岁。全身红斑、水疱、糜烂1年。皮肤科检查:头颈、四肢散在浅表糜烂,躯干水肿性红斑上可见簇集性小水疱,多发浅表糜烂,双掌及手背摩擦部位多发红斑,口腔黏膜糜烂。抗核抗体(ANA)阳性,抗VII型胶原抗体阳性。皮肤组织病理示:表... 患者,女,18岁。全身红斑、水疱、糜烂1年。皮肤科检查:头颈、四肢散在浅表糜烂,躯干水肿性红斑上可见簇集性小水疱,多发浅表糜烂,双掌及手背摩擦部位多发红斑,口腔黏膜糜烂。抗核抗体(ANA)阳性,抗VII型胶原抗体阳性。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微角化过度,表皮下裂隙形成,真皮浅层胶原及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局部成片状。直接免疫荧光示:真表皮交界处可见线状IgG沉积;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阴性。诊断: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水疱 大疱 自身免疫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朱鑫宇 潘晓媛 董正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67-570,共4页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死亡率较高。糖皮质激素是BP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存在较多的严重不良反应。利妥昔单抗(RTX)是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RTX成功治疗BP的报道越来越多,这表明RTX已成...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死亡率较高。糖皮质激素是BP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存在较多的严重不良反应。利妥昔单抗(RTX)是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RTX成功治疗BP的报道越来越多,这表明RTX已成为BP的重要治疗手段。该文综述了近年来RTX治疗BP的最新进展,旨在为未来的BP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类天疱疮 利妥昔单抗 治疗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螺内酯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潘晓媛 朱鑫宇 董正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794-799,共6页
螺内酯是一种结构与醛固酮相似的药物,具有显著的抗雄激素和盐皮质激素拮抗作用。本文作者综述了螺内酯在治疗多种皮肤病中的应用,特别是其在痤疮、玫瑰痤疮、雄激素性脱发、化脓性汗腺炎和多毛症治疗中的效用。我们系统回顾了螺内酯的... 螺内酯是一种结构与醛固酮相似的药物,具有显著的抗雄激素和盐皮质激素拮抗作用。本文作者综述了螺内酯在治疗多种皮肤病中的应用,特别是其在痤疮、玫瑰痤疮、雄激素性脱发、化脓性汗腺炎和多毛症治疗中的效用。我们系统回顾了螺内酯的药理作用机制、治疗建议和潜在不良反应,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关于螺内酯在日常皮肤科实践中使用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内酯 痤疮 玫瑰痤疮 雄激素性脱发 化脓性汗腺炎 多毛症 综述
下载PDF
小汗腺囊瘤1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董正邦 王飞 +1 位作者 汤伟 赵德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5,共1页
小汗腺囊瘤又称汗腺囊腺瘤、汗管扩张症,系外泌汗腺真皮内导管因分泌物过多受压扩张所致。本病较少见,最近笔者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小汗腺
下载PDF
毛囊瘤、皮脂腺毛囊瘤及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 被引量:1
5
作者 董正邦 杨海晶 +2 位作者 张敬东 潘永正 王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8-260,共3页
毛囊瘤、皮脂腺毛囊瘤及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均是少见的错构瘤,组织病理检查都可见扩张的毛囊,容易误诊。报告毛囊瘤、皮脂腺毛囊瘤及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各1例。3例患者中女1例,男2例,年龄分别为23岁、36岁及51岁。3例患者均符合诊... 毛囊瘤、皮脂腺毛囊瘤及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均是少见的错构瘤,组织病理检查都可见扩张的毛囊,容易误诊。报告毛囊瘤、皮脂腺毛囊瘤及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各1例。3例患者中女1例,男2例,年龄分别为23岁、36岁及51岁。3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该文对3种错构瘤的临床、组织病理特征及治疗进行了讨论,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相互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瘤 皮脂腺毛囊瘤 错构瘤 毛囊皮脂腺囊性
下载PDF
表皮松解性棘皮瘤1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董正邦 张美华 +3 位作者 胡佳 陈文琦 鲁严 方晶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4期324-324,共1页
关键词 表皮松解性 棘皮瘤 良性表皮肿瘤 脂溢性角化病 特异性表现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董正邦 张美华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1期32-34,共3页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困扰人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开发和确立动物模型对研究发病机制和开发药物有着重大意义。近几年,除了经典的NC/Nga鼠,人类还利用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及抗原建立了一系列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为更深入...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困扰人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开发和确立动物模型对研究发病机制和开发药物有着重大意义。近几年,除了经典的NC/Nga鼠,人类还利用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及抗原建立了一系列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为更深入地研究特应性皮炎提供了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模型 动物 DS-Nh小鼠 抗原
下载PDF
脂溢性角化病204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董正邦 张美华 《现代医学》 2009年第6期475-477,共3页
目的探讨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两者诊断的符合率。方法对204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男女比例为1.29:1,年龄多在40~70岁之间,皮损好发于躯干及面颈部... 目的探讨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两者诊断的符合率。方法对204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男女比例为1.29:1,年龄多在40~70岁之间,皮损好发于躯干及面颈部;其中88例患者有自觉症状,瘙痒最常见。本组病理诊断棘层肥厚型98例,占48.04%;脂溢性角化病临床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6.83%。结论脂溢性角化病常见于老年人,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病理类型以棘层肥厚型为最常见。该病大多根据皮损的特点即可诊断,部分疑难病例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溢性角化病 临床表现 组织病理学改变
下载PDF
皮脂腺毛囊瘤 被引量:1
9
作者 董正邦 王飞 +2 位作者 赵德明 潘永正 张敬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58-359,共2页
报告1例皮脂腺毛囊瘤。患者男,36岁。因右颧部结节2年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可见一大而不规则的腔,腔壁由鳞状上皮构成,腔内有不同粗细的毛发及角质碎屑,周围有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皮脂腺毛囊与腔相连。诊断:皮脂腺毛囊瘤。治疗... 报告1例皮脂腺毛囊瘤。患者男,36岁。因右颧部结节2年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可见一大而不规则的腔,腔壁由鳞状上皮构成,腔内有不同粗细的毛发及角质碎屑,周围有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皮脂腺毛囊与腔相连。诊断:皮脂腺毛囊瘤。治疗: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瘤 皮脂腺
下载PDF
巨细胞动脉炎1例
10
作者 董正邦 张美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2-183,共2页
巨细胞动脉炎又称颞动脉炎,系发生于中等动脉或大动脉的肉芽肿性血管炎,临床上比较少见。笔者诊治1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动脉炎 巨细胞
下载PDF
弥漫性躯体血管角皮瘤1例
11
作者 董正邦 张美华 +2 位作者 陈文琦 胡佳 方晶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12期1019-1020,共2页
关键词 躯体血管角皮瘤 弥漫性 遗传性代谢异常
下载PDF
麻风图谱
12
作者 董正邦 王飞 吴汉民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8期I0001-I0001,共1页
患者男,40岁,江苏泗阳人。因双下肢红斑、结节伴麻木3年余,双足外侧糜烂1天来我科就诊。
关键词 图谱 麻风 双下肢 足外侧
下载PDF
卵清蛋白经皮致敏诱发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样病变的探讨 被引量:11
13
作者 胡佳 张美华 +3 位作者 毕志刚 陈文琦 董正邦 方晶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73-375,共3页
目的:研究卵清蛋白经皮肤致敏诱发BALB/c小鼠局部皮损的特点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方法:卵清蛋白经皮肤致敏BALB/c小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总IgE水平,观察小鼠致敏局部组织病理改变,半定量反转录(RT)-PCR法检测BAL... 目的:研究卵清蛋白经皮肤致敏诱发BALB/c小鼠局部皮损的特点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方法:卵清蛋白经皮肤致敏BALB/c小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总IgE水平,观察小鼠致敏局部组织病理改变,半定量反转录(RT)-PCR法检测BALB/c小鼠致敏局部皮肤中白介素(IL)-4、IL-5,干扰素(IFN)-γmRNA表达水平。结果:卵清蛋白组小鼠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局部出现红斑、鳞屑等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增生,真皮炎性细胞浸润;皮损局部IL-4、IL-5mRNA表达显著上调。结论:卵清蛋白经皮致敏BALB/c小鼠能诱导伴IgE升高的炎症性皮损,细胞因子表达呈Th2优势型,病变类似于特应性皮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经皮致敏 BALB/C小鼠 卵清蛋白
下载PDF
不是所有瘙痒都是湿疹
14
作者 董正邦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16年第11期50-50,共1页
解读:外用激素是治疗湿疹的主耍于段。但湿疹易复发,很多患者自行长期外用激素,这会引起众多不良反应,如老王出现的萎缩纹,甚至会出现激素依赖性皮炎。湿疹治疗不能从一而终,可中效激素、弱效激素降级使用或者激素、非激素交替使用。
关键词 湿疹 激素依赖性皮炎 瘙痒 不良反应 交替使用 萎缩纹 治疗 外用
下载PDF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平衡的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海晶 王飞 +2 位作者 董正邦 潘永正 张敬东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7期3209-3210,共2页
目的观察外周血调节性T(Treg)细胞/Th17细胞平衡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体内的变化。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性病科诊治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28例纳入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人30例纳入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 目的观察外周血调节性T(Treg)细胞/Th17细胞平衡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体内的变化。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性病科诊治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28例纳入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人30例纳入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Th17细胞、相关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及ROR-γ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34.02±12.31)%]高于对照组[(21.86±8.24)%,P<0.05],观察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3.08±2.17)%]低于对照组[(9.13±1.96)%,P<0.01];观察组CD4+T细胞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量[(2 946.35±995.63)]高于对照组(2 468.74±869.63,P<0.05),ROR-γ表达量(1 438.29±659.31)低于对照组(1 831.25±426.37,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存在Treg细胞/Th17细胞失衡,这种机体细胞免疫抑制可能是导致梅毒患者产生血清固定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TH17细胞
下载PDF
播散性黄瘤1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文琦 张美华 +2 位作者 胡佳 董正邦 葛以信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67-468,共2页
关键词 黄瘤 播散性 尿崩症 组织细胞增生症
下载PDF
去角质小心过度
17
作者 董正邦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18年第6期54-54,共1页
高颜值离不开好皮肤,时下,去角质成了皮肤护理不可或缺的护肤步骤。殊不知,角质层实际上是皮肤的天然屏障。角质层太厚,皮肤会粗糙、没有光泽。但角质层太薄,皮肤会变得敏感脆弱、防御力下降、有干燥、瘙痒感,还容易出现红斑、丘... 高颜值离不开好皮肤,时下,去角质成了皮肤护理不可或缺的护肤步骤。殊不知,角质层实际上是皮肤的天然屏障。角质层太厚,皮肤会粗糙、没有光泽。但角质层太薄,皮肤会变得敏感脆弱、防御力下降、有干燥、瘙痒感,还容易出现红斑、丘疹、脱皮等现象。适度保留角质层,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角质 皮肤护理 小心 角质层 瘙痒感
下载PDF
发型里的健康经
18
作者 董正邦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18年第4期54-54,共1页
发型不只负责美观,还关乎人的身体健康.其中蕴含的健康门道可不少。
关键词 保健法 医学心理学 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
下载PDF
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16,PCNA和CyclinD1在尖锐湿疣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9
作者 靳华 张红叶 +4 位作者 单莹 董正邦 潘永正 张丽华 王飞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08-1011,1015,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16,PCNA和CyclinD1在尖锐湿疣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法检测30例尖锐湿疣、寻常疣、跖疣中细胞增殖基因p16,PCNA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并与30例正常包皮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p16蛋... 目的探讨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16,PCNA和CyclinD1在尖锐湿疣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法检测30例尖锐湿疣、寻常疣、跖疣中细胞增殖基因p16,PCNA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并与30例正常包皮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p16蛋白在尖锐湿疣、寻常疣、跖疣和正常对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67%,16.67%,6.67%和0;p16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33%,16.67%,6.67%和0。疣皮损p16蛋白表达评分和mRNA光密度高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蛋白在各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86.67%,76.67%和70.00%;PCNA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0%,76.67%,70.00%和70.00%。疣皮损PCNA蛋白表达评分和mRNA光密度高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D1蛋白和mRNA在各型疣和正常对照阳性表达率均为0。结论 p16和PCNA基因在尖锐湿疣、寻常疣和跖疣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尤其是对尖锐湿疣的促增殖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HPV 细胞增殖相关基因 P16 PCNA CYCLIND1
下载PDF
芒果切成小块吃防接触性皮炎
20
作者 董正邦 《健康博览》 2008年第6期26-26,共1页
前几天我从市场上买了几只小芒果,可就是因为吃了一回芒果,我的皮肤出现了过敏,一开始嘴巴周围有点发痒,后来嘴巴也肿得老高,整个脸部都痒了,好几天都不见退下去。请问,有没有避免芒果过敏的方法?
关键词 接触性皮炎 芒果 过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