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南部新生代东西向伸展作用的深部岩浆作用响应
1
作者 曾令森 高利娥 +10 位作者 胡古月 徐倩 田怡红 董汉文 王亚莹 严立龙 赵令浩 李广旭 邸英龙 郝光明 王海涛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1-881,共11页
随着新生代喜马拉雅山链的崛起,西藏南部经历了显著的东西向伸展作用,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展布的裂谷。伴随着增厚岩石圈的对流减薄或者拆沉,软流圈上涌,藏南岩石圈地幔和中下地壳发生顺次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各异的... 随着新生代喜马拉雅山链的崛起,西藏南部经历了显著的东西向伸展作用,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展布的裂谷。伴随着增厚岩石圈的对流减薄或者拆沉,软流圈上涌,藏南岩石圈地幔和中下地壳发生顺次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各异的岩浆岩,具体表现为:1)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碳酸质、煌斑质和超钾质岩浆岩;2)增厚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高Sr/Y比值的花岗岩;3)中-下地壳变沉积岩发生白云母脱水/含水部分熔融,形成典型淡色花岗岩。这些新发现限定了藏南裂谷系的启动时限不晚于~30 Ma,为解译世界上造山带和陆内伸展作用过程中大陆岩石圈深部熔融的精细模式提供了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碳酸岩 煌斑岩 顺次部分熔融作用 含水熔融作用 伸展作用 藏南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95Ma基性岩浆活动——印度板块北缘晚白垩世伸展作用
2
作者 王亚莹 曾令森 +5 位作者 邸英龙 赵令浩 董汉文 唐灼 费镕泽 宋昱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99-3716,共18页
自从晚侏罗世由东冈瓦纳超大陆裂解以来,印度板块经历了长距离的北向漂移直至与亚洲大陆南缘碰撞。作为印度板块的最北缘,喜马拉雅地区在随着印度板块漂移过程中经历的构造事件和动力学机制至今仍未明确。本文报道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 自从晚侏罗世由东冈瓦纳超大陆裂解以来,印度板块经历了长距离的北向漂移直至与亚洲大陆南缘碰撞。作为印度板块的最北缘,喜马拉雅地区在随着印度板块漂移过程中经历的构造事件和动力学机制至今仍未明确。本文报道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部拉轨岗日和东部打隆地区出露的两处辉绿岩体,它们均具有~95Ma的锆石U-Pb年龄,共同揭示出喜马拉雅中、东部地区晚白垩世统一的一期伸展事件。系统的岩石成因分析表明,它们均属于板内拉斑系列,然而东部和中部样品的地球化学组成具有如下差异:(1)东部打隆岩体具有高Ti含量(TiO_(2)>3.5%),微量元素呈OIB型特征,与卡达地区同时期玄武岩类似,为未受地壳混染的软流圈物质熔融形成;(2)中部拉轨岗日地区基性岩具有低Ti含量(TiO_(2)<2.0%),稀土元素类似MORB型,微量元素特征指示其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组分。根据PRIMACALC2软件恢复的原始岩浆组成显示东部样品熔融源区较浅,而中部样品熔融源区较深。我们认为在~95Ma印度大陆北缘伸展减薄过程中,东部薄弱岩石圈伸展引起了软流圈物质的直接熔融,而中部由于岩石圈较厚,在大陆伸展过程中软流圈物质上涌加热岩石圈底部,引起上覆富集岩石圈物质熔融。结合冈底斯岛弧带晚白垩世岩浆峰期指示的新特提斯洋俯冲异常事件,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约95~90Ma基性岩浆和大陆伸展可能由俯冲的特提斯板块回撤产生的对印度北缘增强的板片拉力引起。这期被动大陆边缘伸展事件与印度板块~90Ma加速北移耦合,与前人提出的地幔柱推动等机制不同,本文数据表明俯冲板块拉力可能在印度板块北移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 被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 晚白垩世 印度板块 特提斯动力学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石英EBSD组构研究及地壳构造变形环境指示
3
作者 费镕泽 董汉文 +5 位作者 唐灼 李广旭 王亚莹 郝光明 宋昱霆 曾令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49-3963,共15页
东构造结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最强烈、岩浆作用和深熔作用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喜马拉雅地壳变形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野外大比例尺填图,结合宏观与微观构造解析以及石英组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东久-米林剪切... 东构造结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最强烈、岩浆作用和深熔作用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喜马拉雅地壳变形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野外大比例尺填图,结合宏观与微观构造解析以及石英组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东久-米林剪切带中段以左行走滑为主,其变形温度为300~550℃;直白-丹娘韧性拆离断层表现为上盘向NW方向运动,其变形温度为400~650℃。(2)研究区经历过高温变质至低温变形的过程,组构特征表现出从柱面<c>滑移至底面滑移的演化过程。在直白-丹娘韧性拆离断层两侧,构造变形呈不连续性,从而为进一步解体南迦巴瓦变质体和重塑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南迦巴瓦变质体 石英EBSD组构 运动学 构造变形
下载PDF
藏南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年代学研究及其对藏南拆离系活动时间的限定 被引量:18
4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1 位作者 孟元库 易治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741-3752,共12页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内保存了大陆碰撞后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的构造变形、高级变质、陆壳深熔作用等重要信息,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深部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之间的耦合关系、深部岩浆活动乃至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等大陆动力学过程...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内保存了大陆碰撞后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的构造变形、高级变质、陆壳深熔作用等重要信息,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深部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之间的耦合关系、深部岩浆活动乃至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等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关键部位。本文对藏南错那洞穹窿内淡色花岗岩进行锆石LA MC-ICP-MS U-Pb、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和白云母^(40)Ar/^(39)Ar测年结果表明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形成于19.5±0.3Ma^19.7±0.7Ma,冷却年龄为15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花岗岩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稀土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网图与以Manaslu为代表的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一致,而不同于具有加厚地壳的埃达克岩的特征的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其形成于与南北向拆离相关的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错那洞穹窿 淡色花岗岩 年代学 喜马拉雅追山带
下载PDF
冈底斯带东段墨脱地区早侏罗世辉长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1 位作者 李源 刘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624-3634,共11页
本文系统地报道了冈底斯岩浆岩带东段墨脱地区辉长岩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成分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及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墨脱辉长岩形成于185.97±0.33Ma,SiO_2含量(48.19%~54.93%),MgO... 本文系统地报道了冈底斯岩浆岩带东段墨脱地区辉长岩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成分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及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墨脱辉长岩形成于185.97±0.33Ma,SiO_2含量(48.19%~54.93%),MgO和Mg#变化较大(MgO=4.53%~12.76%,Mg~#=50.0~67.4)。具有高CaO(7.44%~12.11%),低碱(Na_2O=0.93%~2.36%,K_2O=0.49%~2.21%)的特征。辉长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E-MORB相似;微量元素上,样品具有富集Sr、Sc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Zr-Hf、Nb-Ta等的特征。墨脱辉长岩ε_(Nd)(t)值介于-3.06和2.84之间,^(87)Sr/^(86)Sr(t)值为0.7059~0.7103。锆石的ε_(Hf)(t)值为-4.1~0,和相对古老的Hf模式年龄(866~1036Ma)。上述特征表明墨脱辉长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大陆地壳的混染作用。结合对区域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等资料的全面分析,笔者认为冈底斯东段在早侏罗世应处于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岩石成因 新特提斯洋俯冲 冈底斯岩浆岩带 墨脱地区
下载PDF
南迦巴瓦构造结墨脱地区高Sr/Y花岗岩的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5
6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2 位作者 李源 刘钊 李忠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13-2023,共11页
墨脱花岗岩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侧,是冈底斯岩浆带的东南延伸部分。本文报道了该地区背崩和达木2个花岗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背崩和达木花岗岩体的年龄分别为62Ma和64.5Ma... 墨脱花岗岩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侧,是冈底斯岩浆带的东南延伸部分。本文报道了该地区背崩和达木2个花岗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背崩和达木花岗岩体的年龄分别为62Ma和64.5Ma。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两个花岗岩体SiO2含量为71.09%~74.37%,K2O的含量为1.38%~5.93%,A/CNK为1.01~1.02,均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所有样品均显示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异((La/Dy)N=13.55~31.3;(La/Yb)N=16.82~50.41),平坦的Ho到Lu稀土元素分布样式((Ho/Yb)N=0.93~1.42),δEu主要介于0.78~1.09,总体上具有正-微弱负异常,具较高Ba、Sr/Y,La/Yb和低Y,Mg#(<45),亏损HFSE元素(Nb、Ti、Zr)。墨脱高Sr/Y花岗岩具有不均一的εHf(t)值(-11.22~4.87)和相对年轻的Hf模式年龄(552~1179Ma)。锆石Hf同位素数据和锆石饱和温度(746~791℃)均显示幔源物质在墨脱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墨脱高Sr/Y花岗岩可能是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阶段,由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产生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使陆壳熔融并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构造结 墨脱 冈底斯岩浆带 高Sr Y花岗岩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北缘大反转逆冲断层(GCT)东段的活动时限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4
7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6 位作者 周信 巴登珠 李化启 易治宇 陈希节 马绪宣 吴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011-3022,共12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北缘的大反转逆冲断层(GCT)位于印度-亚洲的碰撞边界,平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展布,向北逆冲使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向北叠覆在冈底斯地体之上。大反转逆冲断裂制约了中新世Kailas式系列磨拉石盆地(Kailas、秋乌、大竹曲... 喜马拉雅造山带北缘的大反转逆冲断层(GCT)位于印度-亚洲的碰撞边界,平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展布,向北逆冲使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向北叠覆在冈底斯地体之上。大反转逆冲断裂制约了中新世Kailas式系列磨拉石盆地(Kailas、秋乌、大竹曲、罗布莎以及朗县)的发育,自西向东磨拉石盆地中砾石变形逐渐增强。本文通过GCT东段“罗布莎-郎县砾岩”的研究,获得罗布莎-朗县变形砾岩中的碎屑锆石的沉积上限年龄为早渐新世(28.7~29.1Ma)。罗布莎-郎县砾岩具有基质糜棱岩化、发育地震化石假熔岩和向北剪切指向的特征,表明其经历了受GCT断裂控制的砾岩盆地在浅部形成、插入10-15km深部并受地震影响形成假熔岩,然后折返到地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反转逆冲断层东段 罗布莎一郎县砾岩 活动时限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胶东邓格庄金矿床控矿断裂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5
8
作者 董汉文 赵国春 +5 位作者 滕超 毛小红 高建伟 杨喜安 李胜荣 蒋大伟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5-142,共8页
邓格庄金矿床位于胶东牟(平)-乳(山)金矿带内,矿区内出露地层以太古界胶东群和古元古界荆山群为主。矿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并较为发育,矿脉主要受其控制,呈北东向、北北东向展布。矿区内控矿断裂为与金牛山断裂同期的次级断裂。通过分析... 邓格庄金矿床位于胶东牟(平)-乳(山)金矿带内,矿区内出露地层以太古界胶东群和古元古界荆山群为主。矿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并较为发育,矿脉主要受其控制,呈北东向、北北东向展布。矿区内控矿断裂为与金牛山断裂同期的次级断裂。通过分析断裂构造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可分为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构造体系,初步认为成矿期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NW-SSE向挤压,金矿区的应力场大致经历了近南北向挤压→NNW-SSE向挤压→NWW-SEE向挤压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格庄金矿床 牟-乳金矿带 断裂控矿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墨脱地区晚三叠世深熔作用的锆石U-Pb年代限定 被引量:5
9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1 位作者 李源 刘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8-407,共10页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对东构造结墨脱地区的混合岩化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微区微量元素分析及U-Pb定年。阴极发光(CL)图像揭示多数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特征,核部为原岩残留核,外形表...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对东构造结墨脱地区的混合岩化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微区微量元素分析及U-Pb定年。阴极发光(CL)图像揭示多数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特征,核部为原岩残留核,外形表现出晶棱圆化、港湾状等特征;而边部是混合岩化深熔作用变质过程中形成的新生变质锆石,并且具有典型岩浆锆石的环带特征。微量元素分析显示,锆石不同微域的微量元素含量不同,锆石核部含量明显高于边部(如:元素 Th、U、Nb、Ta 及 Th/U 比值),这一结果与深熔熔体和残留相之间的平衡关系有关。锆石 U-Pb 定年结果显示12个原岩锆石分析点给出的206Pb/238U年龄为516~1826 Ma,其中有6个分析点的年龄值相对集中在911~1330 Ma,表明该混合岩化片麻岩的原岩可能主要形成在这个年龄区间;14个变质锆石分析点给出了206Pb/238U 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216.7±3.2 Ma(MSWD=3.9),这一年龄代表拉萨地体在晚三叠世发生深熔作用,与区域上拉萨地体东南缘发生变质事件的时间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岩化片麻岩 深熔作用 锆石 微量元素 LA-ICP-MS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墨脱剪切带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1 位作者 李源 刘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29-2240,共12页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西两侧分别为墨脱剪切带和东久-米林剪切带,本文以墨脱剪切带为研究对象,从构造变形几何学和组构运动学方面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剪切带不同部位的变形性质具有逐渐演化的特征,基于产状、变形性质及变质程度...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西两侧分别为墨脱剪切带和东久-米林剪切带,本文以墨脱剪切带为研究对象,从构造变形几何学和组构运动学方面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剪切带不同部位的变形性质具有逐渐演化的特征,基于产状、变形性质及变质程度等的变化将其从南到北分为三部分:NE走向具右行兼上盘下滑性质的阿尼桥-希让段、近N-S向具右行走滑性质的旁辛-达木段及N(N)W向具右行兼逆冲性质的甘登-加拉萨段;②在墨脱剪切带内识别出两类剪切变形:高温剪切变形和低温剪切变形。除了构造变形及岩相学证据外,石英EBSD组构数据显示区内高温剪切变形以{10■-0}<a>滑移系为主,对应的温度为550~650℃,达到高温角闪岩相,局部(北端和中段)还出现了{10■-0}<c>滑移系,温度更高,大于650℃,相当于下地壳的深度;低温剪切变形以{10■-1}<a>和{0001}<a>滑移系为主,对应的温度小于550℃,即剪切变形发生在绿片岩相或绿片岩相以下的构造环境。结合西界东久-米林剪切带的构造特征,推测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之后,南迦巴瓦变质体受制于这两条剪切带而相对拉萨地体向北推移,并楔入拉萨地体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石英EBSD组构 墨脱剪切带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下载PDF
胶东邓格庄金矿控矿断裂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汉文 赵国春 +4 位作者 滕超 毛小红 蒋大伟 杨喜安 高建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9-40,共2页
胶东矿集区位于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以东,受该断裂带中生代活动以及古太平洋斜向俯冲的影响,该区断裂构造发育并呈网格状分布,其中主要断裂体系以北北东向展布为特征。矿集区发育多条断裂体系,分别控制了该区的主要矿床产出,自西向东依次... 胶东矿集区位于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以东,受该断裂带中生代活动以及古太平洋斜向俯冲的影响,该区断裂构造发育并呈网格状分布,其中主要断裂体系以北北东向展布为特征。矿集区发育多条断裂体系,分别控制了该区的主要矿床产出,自西向东依次有三山岛-仓上断裂、焦家-新城-莱州断裂、招远-平度断裂、西林断裂、栖霞断裂、桃村-即墨断裂、牟平-乳山断裂、五莲-米山断裂、文登-威海断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断裂 邓格庄 断裂构造 断裂体系 郯庐断裂带 东西向构造带 三山岛 胶东矿集区 金矿床 金牛山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变形—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汉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91-1201,共11页
大陆碰撞造山带的造山过程是通过“变形—变质—深熔”自组织系统的高度耦合和时空上演化来实现的。因此,对经过强烈抬升的造山带核部的变形—变质—深熔作用的“三位一体”研究,为认识碰撞造山带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笔者... 大陆碰撞造山带的造山过程是通过“变形—变质—深熔”自组织系统的高度耦合和时空上演化来实现的。因此,对经过强烈抬升的造山带核部的变形—变质—深熔作用的“三位一体”研究,为认识碰撞造山带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笔者系统总结了大陆碰撞造山带内的变形和变质作用与深熔作用的研究进展,梳理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在变形—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讨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碰撞造山带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东构造结 变形—变质作用 深熔作用
下载PDF
厨房里的地质学:韩式石锅和墨脱石锅大比拼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汉文 马士委 《地球》 2022年第1期63-66,共4页
锅,众所周知,是一种厨具。曰常家中用的锅多由铁、铜、铝合金和不锈钢等材质制造。除了这些还有一类,那便是石锅,这里说的石锅是由纯石头制成的锅,不包括通过石料烧制而成的砂锅。早在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幵始以石为锅,除了石制锅,其他容... 锅,众所周知,是一种厨具。曰常家中用的锅多由铁、铜、铝合金和不锈钢等材质制造。除了这些还有一类,那便是石锅,这里说的石锅是由纯石头制成的锅,不包括通过石料烧制而成的砂锅。早在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幵始以石为锅,除了石制锅,其他容器、炊具、汤勺也都就地取材。当时的人类外出狩猎时,只需带上一包盐巴,利用简单食材,就能煮出一锅美味的料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材 厨具 炊具 韩式 石锅 就地取材 地质学 石器时代
下载PDF
印度-亚洲碰撞:从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 被引量:97
14
作者 许志琴 王勤 +9 位作者 李忠海 李化启 蔡志慧 梁凤华 董汉文 曹汇 陈希节 黄学猛 吴婵 许翠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共23页
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青藏高原的生长、两倍于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陆壳体,以及大量青藏高原腹地的物质沿着大型走滑断裂朝东、东南、西的方向逃逸。印度-亚洲碰撞如何造成板块汇聚边界由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对认... 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青藏高原的生长、两倍于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陆壳体,以及大量青藏高原腹地的物质沿着大型走滑断裂朝东、东南、西的方向逃逸。印度-亚洲碰撞如何造成板块汇聚边界由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对认识大陆岩石圈的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青藏东南缘~55Ma以来的构造、变质、岩浆记录,发现高喜马拉雅的挤出起始于始新世加厚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受控于渐新世以来同期发育的向南逆冲和平行造山带的韧性伸展,并建立了高喜马拉雅“三维挤出”构造模式。晚始新世以来,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的物质通过“岩石圈横弯褶皱和壳内解耦”的运动学机制,围绕东构造结发生顺时针旋转并向青藏高原东南缘逃逸。结合东南亚板块重建的资料,我们认为:印度-亚洲的“陆-陆碰撞”到印度洋板块一亚洲东南大陆的“洋-陆俯冲”的转换是导致从印度-亚洲主碰撞带的挤压到青戚东南缘走滑转换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碰撞 喜马拉雅造山带 青藏高原东南缘 逆冲断层 走滑断裂 拆离层
下载PDF
陕西榆林风沙滩区全新世气候和环境变迁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淑娥 樊双虎 +3 位作者 刘秀花 董汉文 陆璐 王莉丽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81-88,共8页
榆林长城沿线处于环境变化敏感带,其风沙滩区沉积剖面的磁化率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全新世早期11500~10000aBP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转暖,磁化率、黏粒和粉沙含量逐渐增高;全新世中期的10000~45003BP气候相对比较湿润,植被覆盖... 榆林长城沿线处于环境变化敏感带,其风沙滩区沉积剖面的磁化率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全新世早期11500~10000aBP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转暖,磁化率、黏粒和粉沙含量逐渐增高;全新世中期的10000~45003BP气候相对比较湿润,植被覆盖度增大,风沙活动减弱,地表沉积物当-中粉沙和黏土成分含量显著增大,风化成壤作用增强,地表发育沙质弱古土壤;全新世中期后段的4500~3000aBP期间,气候以比较温和湿润为主,但在4200~4000aBP出现一个气候干旱事件,风沙活动强烈;近3000a以来,气候显著干旱化,波动频繁,地表风沙沉积物显著变粗,表现出有5次沙漠扩张。该区生态环境演化、人文历史变迁基本上是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自然演化为主,近代人为因素对环境变化起着加强和放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气候 风沙活动 环境变化 榆林
下载PDF
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拆离断层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杨喜安 赵国春 +3 位作者 宋玉波 田飞 董汉文 高建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9-347,共9页
通过对比牟乳成矿带和其西部变质核杂岩区金矿床的控矿构造、成矿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可知,这些金矿床具有同构造、同成矿期、同物质来源的特点,控矿构造同为拆离断层,其中牟乳成矿带为拆离断层上盘发育的,一系列近似平行且等间距的NNE... 通过对比牟乳成矿带和其西部变质核杂岩区金矿床的控矿构造、成矿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可知,这些金矿床具有同构造、同成矿期、同物质来源的特点,控矿构造同为拆离断层,其中牟乳成矿带为拆离断层上盘发育的,一系列近似平行且等间距的NNE向的断层控矿。预测在牟乳成矿带下部,即在拆离断层附近可能存在品位更高、厚度更大的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拆离断层 控矿构造
下载PDF
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成矿构造和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高建伟 赵国春 +5 位作者 毛小红 滕超 董汉文 李胜荣 宋玉波 刘振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99-1107,共9页
金青顶金矿位于胶东东部牟平—乳山金成矿带的中部,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基于构造填图、古构造应力场反演和古应力差值估算结果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该矿床控矿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及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表明:该断裂经历了3期活动,即在成矿前... 金青顶金矿位于胶东东部牟平—乳山金成矿带的中部,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基于构造填图、古构造应力场反演和古应力差值估算结果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该矿床控矿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及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表明:该断裂经历了3期活动,即在成矿前为左行压扭,在成矿期—煌斑岩脉侵入为右行张扭,在成矿后为左行压扭;成矿作用发生在构造应力场转换时期。通过对该矿床成矿演化机理的探讨,说明成矿受到构造应力场方向、断裂的运动方向和断裂面的性质等多个因素制约,是多个构造要素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石英脉型金矿 金青顶金矿 山东乳山
下载PDF
藏东波密-察隅地区晚侏罗世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化启 许志琴 +3 位作者 王瑞瑞 董汉文 孙载波 黄学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4-2032,共9页
西藏东部的波密-察隅地区是拉萨地体的南东向自然延伸,其中生代以来的演化一直被认为是处于北部的班公湖-怒江洋和南部的雅鲁藏布洋两个动力学系统中。相应地,该区广泛分布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岩浆岩也被认为与两个大洋的发展演化及随后拉... 西藏东部的波密-察隅地区是拉萨地体的南东向自然延伸,其中生代以来的演化一直被认为是处于北部的班公湖-怒江洋和南部的雅鲁藏布洋两个动力学系统中。相应地,该区广泛分布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岩浆岩也被认为与两个大洋的发展演化及随后拉萨-羌塘、拉萨-印度的碰撞和后碰撞作用直接相关。本研究在波密-察隅地区中北部的伯舒拉岭岩浆带中发现了晚侏罗世的花岗岩,锆石LA-ICP-MSU-Pb测年表明其形成时代为151~153Ma,地球化学显示较强的δEu负异常,锆石εHf(t)值基本在误差范围内波动,平均值为-7.75和-7.77,表明这期花岗岩为古老地壳重熔的产物,与传统认为的该时期岩浆活动对应怒江洋的俯冲岛弧背景相矛盾。结合该区发现的早侏罗世壳源花岗岩及区域沉积特征,本文认为波密-察隅地区侏罗世的壳源花岗岩应该是拉萨地体内新发现的印支期或早中生代造山事件后地壳增厚或伸展阶段岩浆活动的反映或继续,而和传统认为的怒江洋俯冲没有关系,拉萨地体东部的波密-察隅地区在演化方面可能有其特殊性。有关藏东波密-察隅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还需大量地质工作以及多学科的研究去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密-察隅地区 晚侏罗世 花岗岩 构造意义
下载PDF
胶东牟乳成矿带板块碰撞成矿作用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喜安 赵国春 +3 位作者 刘家军 宋玉波 董汉文 高建伟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18,共8页
胶东牟乳成矿带位于山东半岛的东部,控矿构造为一系列近似平行且等间距的NNE向的断层。对胶东胶莱盆地、东西向构造、牟乳成矿带及其西部变质核杂岩区的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牟乳成矿带及其西部变质杂岩区的金矿床的成... 胶东牟乳成矿带位于山东半岛的东部,控矿构造为一系列近似平行且等间距的NNE向的断层。对胶东胶莱盆地、东西向构造、牟乳成矿带及其西部变质核杂岩区的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牟乳成矿带及其西部变质杂岩区的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胶东胶莱盆地、东西向断裂、牟乳成矿带及其西部变质核杂岩区金矿床的控矿构造是伊佐奈岐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过程产生的一系列构造;胶东牟乳成矿带为拆离断层上盘发育的断层系控矿,预测在牟乳成矿带下部,即在拆离断层附近可能存在品位更高、厚度更大的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牟乳成矿带 拆离断层 控矿构造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鲜水河断裂与雅拉雪山片麻岩穹窿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婵 许志琴 +3 位作者 A.A.G.WEBB 董汉文 曹汇 程展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982-2998,共17页
片麻岩穹窿是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共同结果,是造山带的重要构造元素。本次在松潘一甘孜地体内鲜水河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北东侧雅拉雪山发现一个片麻岩穹窿,核部为弱面理化花岗岩,边部为面理化花岗岩,紧邻断裂带的花岗岩... 片麻岩穹窿是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共同结果,是造山带的重要构造元素。本次在松潘一甘孜地体内鲜水河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北东侧雅拉雪山发现一个片麻岩穹窿,核部为弱面理化花岗岩,边部为面理化花岗岩,紧邻断裂带的花岗岩发生糜棱岩化。锆石LA—ICP—MSUPb测年结果表明,雅拉雪山片麻岩穹窿核部弱面理化花岗岩和边部面理化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51±O.82Ma,14.39±0.23Ma,14.25±0.34Ma和18.2±1.3Ma,因此,该片麻岩穹窿形成于18~14Ma。鲜水河剪切带中的糜棱岩以及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57±0.34Ma和16.73±0.97Ma,代表断裂剪切作用时代。该片麻岩穹窿的形成时代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活动时代基本一致,它是鲜水河断裂带在左行剪切作用过程中岩体部分熔融,并在转化挤压作用下隆升形成的。它的形成代表了鲜水河断裂深部的剪切作用时代,深部的剪切熔融促使了断裂带向南东方向扩展,促进了川滇地块的旋转运动,调节了青藏高原物质的东移,进一步促使了青藏高原东缘上地壳加厚和山脉隆升以及河流下切作用,使片麻岩穹窿分别在12~5.5Ma和4.4~3.1Ma期间,发生快速冷却,冷却速率分别为~61℃/Ma和~146℃/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年代学 片麻岩穹窿 鲜水河断裂 松潘一甘孜造山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