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自治区发现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
1
作者 李权 李学友 +10 位作者 曾祥乐 白皓天 Stephen Jackson 胡哲畅 朱中旭 汪思远 罗康 罗京 普明进 普昌哲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4-586,共13页
2022—2023年,摄影爱好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在西藏自治区拍摄和采集到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错那县、亚东县)和李氏小飞鼠(Priapomys leonardi)(巴宜区、墨脱县和错那县)的照片及标本。研究发现不丹大... 2022—2023年,摄影爱好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在西藏自治区拍摄和采集到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错那县、亚东县)和李氏小飞鼠(Priapomys leonardi)(巴宜区、墨脱县和错那县)的照片及标本。研究发现不丹大鼯鼠西藏种群形态上与不丹大鼯鼠不丹亚种(Petaurista nobilis singhei Saha,1975)的描述一致;遗传上与米什米大鼯鼠(Petaurista mishmiensis)构成姊妹群,遗传距离较小(Cyt b:1.85%)。考虑到不丹大鼯鼠和米什米大鼯鼠之间的遗传差异过小,分布区连续且栖息地都为中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故两者应视为同一物种;又因两者之间的毛色差异稳定存在,可作为不同亚种,根据优先律,使用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Gray,1842)做为种名,米什米大鼯鼠降为不丹大鼯鼠米什米亚种(Petaurista nobilis mishmiensis Choudhury,2009)。李氏小飞鼠西藏种群毛色、头骨和颊齿特征与云南西北部种群一致,但体型较小,且阴茎长度、直径和形状有较大程度的变异;遗传上西藏种群是包含云南西北部种群的并系群,遗传距离较小(12S ribosomal RNA:0.45%~0.91%,16S ribosomal RNA:0.31%~1.05%)。不丹大鼯鼠为中国兽类新纪录,李氏小飞鼠为西藏自治区兽类新纪录。本研究扩展了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的分布区,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喜马拉雅地区兽类的调查与监测研究工作,以发现更多的新物种、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鼯鼠 新纪录 西藏自治区 错那县 墨脱县 巴宜区 亚东县
下载PDF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2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下载PDF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初探
3
作者 尹光华 覃忠义 +12 位作者 罗文富 卢立雄 李函 高文俊 徐萍 李乾恩 尹存全 李根会 张志强 李育武 刘东 蒋学龙 李学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为了解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情况,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在保护区内按照1 km×1 km网格布设了153台红外相机,开展系统调查与监测,累积59623个相机工作日,收集到野生动物独立有... 为了解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情况,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在保护区内按照1 km×1 km网格布设了153台红外相机,开展系统调查与监测,累积59623个相机工作日,收集到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数9309张,记录到大中型兽类动物5目14科23种,雉类1目1科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在监测到的物种中,物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5种动物分别是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RAI=7.52)、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2.43)、野猪(Sus scrofa,RAI=2.39)、猕猴(Macaca mulatta,RAI=2.26)和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RAI=2.16)。种-多度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赤麂、野猪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在云南哀牢山楚雄州片区多度秩排序前三位,累积相对多度占所有物种相对多度的65%。此外,还在保护区内拍摄到大量放牧等人类活动,显示保护区内存在一定的人为活动干扰。本次系统调查与监测结果完善了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范围内大中型兽类和雉类本底信息,填补了区内大中型兽类和雉类的研究空白,为保护区后续的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栖大中型兽类 雉类 红外相机监测 相对多度指数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三种小型兽类新纪录
4
作者 朱中旭 李权 +8 位作者 陈中正 李学友 裴枭鑫 王洪娇 普昌哲 罗康 罗京 普明进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3-573,共11页
2020—2023年,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与西藏重点地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期间,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及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林芝和日喀则采集到一批小型兽类标本。通过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发现其中包含甘肃鼩鼱(Sorex cansulus)、柴达木... 2020—2023年,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与西藏重点地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期间,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及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林芝和日喀则采集到一批小型兽类标本。通过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发现其中包含甘肃鼩鼱(Sorex cansulus)、柴达木根田鼠(Alexandromys limnophilus)和耐氏大鼠(Leopoldamys neilli),皆为西藏自治区兽类新纪录。其中甘肃鼩鼱西藏种群与云南白马雪山种群形态大小相近,最大似然树(ML)显示二者构成单系(BS=100),组内遗传距离为0.5%~0.6%;柴达木根田鼠西藏种群与四川种群形态大小相近,二者构成单系(BS=100),组内遗传距离为1.0%~1.4%;耐氏大鼠西藏种群与泰国种群和云南种群部分形态特征相异,三者构成单系(BS=81),组内遗传距离为5.7%~6.3%。本研究扩展了这三个物种的分布区并丰富了西藏自治区哺乳动物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鼩鼱 柴达木根田鼠 耐氏大鼠 西藏自治区 新纪录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两种蝙蝠新纪录:安氏长舌果蝠和艾氏管鼻蝠
5
作者 刁海欣 苏浩晖 +8 位作者 石子凡 裴枭鑫 黄秦 于传庭 李权 余文华 吴毅 蒋学龙 陈中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8-562,共5页
2020年10月和2023年12月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采集到2号蝙蝠标本,其中1号标本(雄性)体型中等,耳较小,鼻孔不突出,吻部细长;头骨小且细长,颧宽较窄,枕部显著向下转折,上犬齿尖细,上下门齿均为两对且较小,与安氏长舌果蝠(Macroglossus sobri... 2020年10月和2023年12月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采集到2号蝙蝠标本,其中1号标本(雄性)体型中等,耳较小,鼻孔不突出,吻部细长;头骨小且细长,颧宽较窄,枕部显著向下转折,上犬齿尖细,上下门齿均为两对且较小,与安氏长舌果蝠(Macroglossus sobrinus)特征相符。基于COI基因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其与安氏长舌果蝠聚为一支,两者遗传距离差异为0.6%,支持其为安氏长舌果蝠。另1号标本(雄性)背毛呈暗黄褐色,带有金属光泽,腹毛灰白,毛基灰黑色,翼膜黑色,耳近似卵圆形,鼻吻部呈短管状突出,与艾氏管鼻蝠(Murina eleryi)特征相符。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与艾氏管鼻蝠聚为一支,支持其为艾氏管鼻蝠。安氏长舌果蝠和艾氏管鼻蝠均为西藏地区翼手目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长舌果蝠 艾氏管鼻蝠 西藏自治区 新纪录
下载PDF
云南楚雄哀牢山地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和分布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根会 覃忠义 +10 位作者 卢立雄 高文俊 罗文富 李函 李育武 尹存全 徐萍 尹光华 李发宝 牛晓炜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2020年11—12月,采用访问调查和鸣声定位法对云南省哀牢山楚雄彝族自治州(简称:楚雄州)辖区(包括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及周边国有林区)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哀牢... 2020年11—12月,采用访问调查和鸣声定位法对云南省哀牢山楚雄彝族自治州(简称:楚雄州)辖区(包括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及周边国有林区)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哀牢山楚雄州辖区现有西黑冠长臂猿61群和14只独猿(约270只),其中11群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外的国有林中。绝大部分群体(59群)分布于楚雄市片区中部向南至双柏县片区,呈现区域聚集性分布现状;有2群分布于楚雄市片区北部,有向边缘隔离小种群发展的趋势;南华片区本次调查及随后的调查均未发现长臂猿群体的存在,仅通过访问得知有一独猿。哀牢山楚雄州辖区现有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较2005年第一次调查(39群)增加了22群,然而中北段西黑冠长臂猿面临隔离小种群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威胁。基于辖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与分布,提出种群动态监测、小种群巡护监测、栖息地调查评估与恢复及自然保护区外的托管等保护与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黑冠长臂猿 种群数量 种群分布 隔离小种群 哀牢山 楚雄州
下载PDF
一夫一妻西黑冠长臂猿的群体活动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紫千 朱永亮 +4 位作者 李林国 李伟 杨建光 管振华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48,共8页
高海拔栖息地中灵长类动物的行为适应一直以来都是灵长类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同物种在不同栖息地的行为差异也成为近年的热点问题。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长臂猿科动物中种群数量最大... 高海拔栖息地中灵长类动物的行为适应一直以来都是灵长类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同物种在不同栖息地的行为差异也成为近年的热点问题。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长臂猿科动物中种群数量最大的物种,滇中哀牢山、无量山是该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哀牢山和无量山的西黑冠长臂猿栖息地存在显著差异,且其社会组织不同。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在哀牢山高海拔栖息地中一个一夫一妻长臂猿群体的活动时间分配和食性季节性变化。2014—2015年,采用3 min间隔瞬时扫描法记录了长臂猿的行为和食性,468 h的行为数据结果表明,移动行为比例最高38.1%,其次是休息行为36.4%,取食行为23.3%,最少为鸣叫行为1.9%和其他行为1.3%。3784次取食行为可辨识食物类型,总体上叶类食物占41.1%,其次是果实类食物33.3%,花类食物21.0%,附生植物3.9%,其他食物0.6%。长臂猿的时间分配和食性在雨季和旱季均具有显著差异,在低温旱季,长臂猿增加休息时间,减少移动时间,提高叶类和花类食物的取食比例;在高温雨季,长臂猿增加移动时间,减少休息时间和取食时间,取食更多的果实类食物。研究结果支持长臂猿在高纬度栖息地中采取能量保守的行为策略,与在无量山的研究对比,反映出栖息地食物分布模式对行为策略的影响。未来需要对更多一夫一妻长臂猿开展系统的行为生态学研究,这将有助于充分理解长臂猿的适应行为和社会组织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黑冠长臂猿 一夫一妻 活动时间分配 温度 哀牢山
下载PDF
中国猕猴的分类及分布 被引量:69
8
作者 蒋学龙 王应祥 马世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41-247,共7页
本文根据外部形态、头骨特征及地理分布,对猕猴(Macaca mulatta)在中国的亚种分类进行了重新整理。结果表明M.m.mulatta、M.m.brevicaudus,M.m.lasiotis、M.m.littoralis和M.m.vestita均为有效亚种,M.m.tcheliensis可能也是一有效亚种。
关键词 猕猴 分类 分布 中国
下载PDF
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的配偶制及其与行为、生态和进化的关系 被引量:18
9
作者 蒋学龙 王强 +3 位作者 马世来 王应祥 L.K.Sheeran F.E.Poieier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44-352,共9页
黑长臂猿是猿类中野外行为生态研究最少的一种,因而对其社群结构及配偶体制一直有着很大争议.本文基于近两年在无量山和哀牢山10个月的野外工作,着重阐述了黑长臂猿的配偶体制,我们认为黑长臂猿是以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至少是一... 黑长臂猿是猿类中野外行为生态研究最少的一种,因而对其社群结构及配偶体制一直有着很大争议.本文基于近两年在无量山和哀牢山10个月的野外工作,着重阐述了黑长臂猿的配偶体制,我们认为黑长臂猿是以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至少是一夫两妻)的形式存在,并与其行为、生态及系统发育相关联.黑长臂猿的系统发育地位、成年雌性的领域性及群体的领域性不强和群体的领域较其它长臂猿类大得多可能是形成一夫多委的原因;而黑长臂猿在中国各分。布区的生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其社群结构,特别是狩猎有着更直接的影响,活动范围的限制等,可能是形成一夫一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长臂猿 配偶体制 领域行为 生态学 灵长目
下载PDF
黑长臂猿的群体大小及组成 被引量:18
10
作者 蒋学龙 马世来 +3 位作者 王应祥 王强 LK.Sheeran FE.Porier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5-22,共8页
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是长臂猿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对其野外行为生态习性近年来已有所报道,但意见不一。本文根据近两年的野外观察,认为黑长臂猿的群体大小为4.3±1.0只,(范围3—6,n=7... 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是长臂猿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对其野外行为生态习性近年来已有所报道,但意见不一。本文根据近两年的野外观察,认为黑长臂猿的群体大小为4.3±1.0只,(范围3—6,n=7),群体组成为1成年雄性,1—2成年雌性,1—3后代个体,群体之大小除与其本身的特点有关外,还与其赖以生存的生境条件好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长臂猿 社群结构 群体大小
下载PDF
黑长臂猿(Hy lobates concolor)对人类和非人类捕食者的回避行为 被引量:10
11
作者 蒋学龙 马世来 +2 位作者 王应祥 L.K.Sheeran F.E.Poirier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81-188,共8页
捕食和避免捕食在动物生存和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报道了我们自1990年3月至.1992年元月观察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对人类和非人类捕食者的一系列反映.在遇到人类(观察者)后,据离观察者... 捕食和避免捕食在动物生存和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报道了我们自1990年3月至.1992年元月观察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对人类和非人类捕食者的一系列反映.在遇到人类(观察者)后,据离观察者的远近和受惊程度不同,它们表现出5种回避方式.而在遇到非人类捕食者时,成年雌雄性一起将捕食者引开,以保护其后代个体免遭捕食.文中还对这些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行了讨论.成年雄性是群体的主要保护者,成年雌性在群体保护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个体的邀免捕食行为又有所不同,特别是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长臂猿 人类 捕食者 回避行为
下载PDF
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鸣叫行为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蒋学龙 王应祥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93-301,共9页
本文基于对云南黑长臂猿多年的野外研究,报道其鸣叫行为的一些特性。黑长臂猿通常在上午鸣叫,且大多数发生在930分以前,鸣叫的起始时间具季节性变化,有两个较为集中的时间,一个在730分左右,另一个在830分左右,然而起始... 本文基于对云南黑长臂猿多年的野外研究,报道其鸣叫行为的一些特性。黑长臂猿通常在上午鸣叫,且大多数发生在930分以前,鸣叫的起始时间具季节性变化,有两个较为集中的时间,一个在730分左右,另一个在830分左右,然而起始时间并不与日出时间一致。黑长臂猿平均每两天鸣叫一次,日鸣叫发生频次在50%左右,鸣叫的发生也随着季节而变化。鸣叫的持续时间无群体的差异,一次鸣叫的平均时间在12分钟左右(除了GG群),但群体在不同季节鸣叫时间长短不一。本文的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一个群体的鸣叫并未引起邻近其它群体的鸣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目 黑长臂猿 鸣叫 行为 生态
下载PDF
长尾姬鼠分类地位的探讨 被引量:9
13
作者 蒋学龙 王应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73-478,共6页
长期以来长尾姬鼠 (Apodemusorestes)的分类地位一直不确定。基于在云南中部无量山区采集的大量姬鼠类标本 ,经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 ,长尾姬鼠明显区别于中华姬鼠 (A .draco)。主要鉴别特征在于体长、尾长及尾长与体长的比例 ,且相关分... 长期以来长尾姬鼠 (Apodemusorestes)的分类地位一直不确定。基于在云南中部无量山区采集的大量姬鼠类标本 ,经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 ,长尾姬鼠明显区别于中华姬鼠 (A .draco)。主要鉴别特征在于体长、尾长及尾长与体长的比例 ,且相关分析表明 ,该两种的尾长与体长具显著的相关性。而对无量山姬鼠的生态地理分布研究显示 ,长尾姬鼠与中华姬鼠具完全同域分布 ,因此认为长尾姬鼠是一有效种。无量山区现有姬鼠 3种 :A .chevrieri、A .draco和A .orestes,前者因其体形较大、尾较短、体色明显偏黄而明显区别于后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量山 姬鼠 单变量分析 多变量分析 分类地位
下载PDF
中国熊猴的分类整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蒋学龙 王应祥 马世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10-117,共8页
本文通过查看国内收藏的标本对M.assamensis进行了分类整理,认为M.a.coolidgei的亚种地位应予恢复,滇西地区熊猴可能代表一个新类群。通过t检验,滇南和越南等地与滇西北和西藏东南部等地熊猴头骨的某些特征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作... 本文通过查看国内收藏的标本对M.assamensis进行了分类整理,认为M.a.coolidgei的亚种地位应予恢复,滇西地区熊猴可能代表一个新类群。通过t检验,滇南和越南等地与滇西北和西藏东南部等地熊猴头骨的某些特征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作为区分coolidgei与assamensis的指标:coolidgei体型较小,肩背毛较短,35—75mm,背毛环纹略显或不明显,0—2环,体色更为灰暗;assamensis体型较大,肩背毛较长,85—110mm,背毛环纹明显,3—4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猴 分类 猴科
下载PDF
POPUL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BLACK CRESTED GIBBONS ( Hylobates concolor jingdongensis ) IN WULIANG NATURE RESERVE,JINGDONG,YUNNAN 被引量:5
15
作者 蒋学龙 王应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21-425,共5页
Population estimates of black crested gibbons in Wuliang Nature Reserve,Jingdong,Yunnan,China,with two techniques,average group density total area and average home rang forest coverage,produced quite similar result... Population estimates of black crested gibbons in Wuliang Nature Reserve,Jingdong,Yunnan,China,with two techniques,average group density total area and average home rang forest coverage,produced quite similar results.The population was estimated around 115 groups in the Reserve.The paper also discussed the conservation problems of the Reserve.At present,the main threat to the gibbons is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population isolation.Thus,it is urgent to prohibit hunting and protect the habitat and forest corridors or habitat brid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lobates concolor jingdongensis POPULATION CONSERVATION Wuliang Natural Reserve
下载PDF
中国猕猴类(Macaca)的演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学龙 王应祥 +1 位作者 马世来 何远辉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84-191,共8页
在中国有6种猕猴分布:M.mulatta、M.cyclopis、M.assamensis、M.thibetana、M.nemestrina、和M.arctoides。本文基于某些头骨特征的比较和35个比例性状的聚类分析,对这几个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M.assamensis和M.thibetana、... 在中国有6种猕猴分布:M.mulatta、M.cyclopis、M.assamensis、M.thibetana、M.nemestrina、和M.arctoides。本文基于某些头骨特征的比较和35个比例性状的聚类分析,对这几个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M.assamensis和M.thibetana、M.mulatta和M.cyclopis关系最为接近,在前两者相聚以后,与M.nemestrina相聚成一大支系,后两者与M.arctoides相聚成另一大支系,最后两大支系聚在一起成为中国猕猴类的亲缘关系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属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中国
下载PDF
藏酋猴的分类与分布 被引量:26
17
作者 蒋学龙 王应祥 王歧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61-369,共9页
本文基于外部形态、毛色、头骨特征和地理分布对藏酋猴(Macacathibetana)进行了分类整理,认为藏酋猴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已达到了亚种水平,可分为4个亚种(包括两新亚种):M.thibetanathibe... 本文基于外部形态、毛色、头骨特征和地理分布对藏酋猴(Macacathibetana)进行了分类整理,认为藏酋猴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已达到了亚种水平,可分为4个亚种(包括两新亚种):M.thibetanathibetana,M.thibetanapullus,M.thibetanahuangshanensissubsp.nov.和M.thibetanaguizhouensissub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目 藏酋猴 分类 分布 新亚种
全文增补中
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 被引量:139
18
作者 魏辅文 杨奇森 +27 位作者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胡义波 葛德燕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7-501,共15页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类各类群分类的科学研究人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综合现代兽类分类学家意见,经编委会充分讨论,形成了最新的中国兽类名录,包括我国现阶段兽类12目59科254属686种。该中国兽类名录使用基于系统发生关系的分类系统,并对物种有效性进行了充分慎重的确认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物种数目 分类学 名录 中国
下载PDF
树鼩进化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据 被引量:55
19
作者 许凌 范宇 +1 位作者 蒋学龙 姚永刚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0-76,共7页
树鼩隶属攀鼩目,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如体型小、脑-体重比例高、生殖周期短、寿命短和饲养成本低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可望替代灵长类动物的新型实验动物。然而,关于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 树鼩隶属攀鼩目,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如体型小、脑-体重比例高、生殖周期短、寿命短和饲养成本低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可望替代灵长类动物的新型实验动物。然而,关于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明确树鼩的分类地位是创建实验动物的重要研究基础。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树鼩分类地位探讨的分子证据。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核DNA序列研究,包括近期树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都支持树鼩是灵长动物的近缘旁系群,然而绝大部分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却显示树鼩与啮齿动物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这样的分歧主要是由于线粒体序列和核基因数据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算法导致。综合现有不同DNA数据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树鼩作为灵长类的近亲这一结论应该成为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系统分类 核基因DNA 线粒体DNA
下载PDF
中国叶猴类的分类、现状与保护 被引量:57
20
作者 王应祥 蒋学龙 冯庆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06-315,共10页
中国的叶猴据记载可能有5种: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entellus)(含2亚种)、戴帽叶猴(Trachypithecuspileatus)、灰叶猴(Trachypithecusphayrei)(含2亚种)、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coisi)(含2亚种)和(?)金叶猴(Trachypithecusgeei)。... 中国的叶猴据记载可能有5种: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entellus)(含2亚种)、戴帽叶猴(Trachypithecuspileatus)、灰叶猴(Trachypithecusphayrei)(含2亚种)、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coisi)(含2亚种)和(?)金叶猴(Trachypithecusgeei)。对这些叶猴的属、种分类颇有争议:在属级水平上,曾使用过Pithecus、Semnopithecus、Presbytis和Trachypithecus作为属名,我国绝大多数学者迄今一直用Presbytis作为属名。本文采用Semnopithecus(长尾叶猴)和Trachypithecus(其他叶猴)作为属名;在种级水平上,Allen(1938)记述的云南西南部的巴氏叶猴(Pithecusobscurusbarbei),我们认为是灰叶猴的掸邦亚种(Trachypithecusphayreishanicus);T’an(1957)订的白头叶猴(Presbytisleucocephalus)应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叶猴在我国的分布系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替代分布。5种叶猴在我国均系濒危物种而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近期调查,我国叶猴的数量分别是:长尾叶猴约1000只,戴帽叶猴500~600只,灰叶猴5000~6000只,黑叶猴3200~3500只(其中白头亚种1200~1400只),金叶猴在我国是否确有分布尚待核实。80年代以来,我国多数叶猴的栖息地已划出32个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其栖息环境有所改善,人为捕杀已被禁止,数量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猴 分类 现状 保护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