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监护室与普通病房患者病原分离标本病原菌及耐药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谢淑兰 蒯秀琴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年第4期87-88,共2页
重症监护室(ICU)与普通病房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有明显差别,我们通过对比发现,ICU患者非发酵菌所占比例较高,感染的病原菌耐药率较高,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率差异也较明显,因此,在临床上应加强对病原菌的监测并进行管理分析,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普通病房 病原菌 耐药率对比
下载PDF
LMR与STAT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蒯秀琴 姜烜星 +1 位作者 魏永梅 孙静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12期2042-2046,共5页
目的探究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单核细胞数量(LMR)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单独与联合在预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中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入院治疗DLBCL患者98例(研究组... 目的探究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单核细胞数量(LMR)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单独与联合在预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中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入院治疗DLBCL患者98例(研究组)与同期来院体检健康者42例(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LMR值与STAT3表达差异。以出院后1年内患者病情状况,有无复发、转移、死亡判断预后情况,一年内处于稳定状态为预后良好,存在复发转移、死亡为预后不良。分析处于不同预后状态下患者LMR值、STAT3表达情况,判断LMR、STAT3在DLBCL预后评估中作用。结果研究组LMR显著低于对照组、STAT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R降低、STAT3过表达为DLBCL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其预测灵敏度为89.5%、94.7%,特异度为60.8%、45.6%,两者联合预测时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79.7%,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845(P<0.05)。结论 LMR、STAT3属DLBCL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单独、联合时均可为临床患者预后情况评估、判断提供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数量/单核细胞数量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下载PDF
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的意义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蒯秀琴 《系统医学》 2022年第9期80-83,共4页
目的研究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期间收治的8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红细胞参数意义研究,将患者分为Ⅰ组(轻度贫血,320例)、Ⅱ组(中度贫血,300例)、Ⅲ组(重度贫血,... 目的研究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期间收治的8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红细胞参数意义研究,将患者分为Ⅰ组(轻度贫血,320例)、Ⅱ组(中度贫血,300例)、Ⅲ组(重度贫血,100例)、Ⅳ组(非贫血者,100例),同时将贫血患者分为甲组(缺铁性贫血,600例)与乙组(地中海贫血,120例)。研究指标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红细胞参数、甲组与乙组红细胞参数。结果甲组Hb(101.32±5.12)g/L、MCV(71.32±0.21)fl、RBC(3.65±0.21)×10^(12)/L、RDW(19.54±0.12)pg、MCHC(270.36±10.03)g/L;乙组Hb(97.21±2.12)g/L、MCV(64.36±0.12)fl、RBC(4.08±0.12)×10^(12)/L、RDW(16.57±1.36)pg、MCHC(280.36±8.14)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42、351.633、21.724、52.620、10.264,P<0.05)。结论血液检验中可以通过红细胞参数判断患者是否贫血,并进行鉴别诊断,判断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对于贫血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患者 红细胞参数 诊断价值
下载PDF
D-二聚体检测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蒯秀琴 姜烜星 +2 位作者 魏永梅 孙静 车辙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6期749-752,768,共5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检测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剖宫产组(n=31)和顺产组(n=53)。剖宫...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检测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剖宫产组(n=31)和顺产组(n=53)。剖宫产组产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采用下腹部横行手术切口;顺产组产妇采用无痛分娩方式。检测入院时及分娩后3 h、48 h、96 h血浆中D-D水平,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析D-D检测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DVT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分娩后3 h,经D-D检测后,剖宫产组产妇DVT的形成率高于顺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48 h、96 h,两组产妇DVT的形成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分娩后3 h、48 h、96 h及顺产组产妇分娩后3 h、48 h,D-D水平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DVT形成的评估结果一致。顺产组产妇分娩后96 h,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3例DVT形成患者,D-D水平检测出4例DVT形成患者,其中1例为假阳性病例。剖宫产组产妇的血浆D-D水平诊断DVT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74(95%CI:0.545~0.598,P=0.001),最佳临界值为1684μg/L时,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44、0.378。顺产组产妇的血浆D-D水平诊断DVT形成的AUC为0.614(95%CI:0.567~0.660,P<0.01),最佳临界值为1799μg/L时,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587、0.714。结论D-D检测快捷、经济,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作为产妇DVT形成的诊断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深静脉血栓 诊断价值 分娩方式 剖宫产
下载PDF
巨幼细胞性贫血100例实验室诊断
5
作者 蒯秀琴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第2期157-157,共1页
巨幼细胞贫血(MA)是临床最常见的贫血之一,是由于机体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及其他原因导致的DNA合成障碍,引起的骨髓及血细胞异常为特征的贫血。2000年~2010年5月实验室共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100例,现将其检查结果分... 巨幼细胞贫血(MA)是临床最常见的贫血之一,是由于机体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及其他原因导致的DNA合成障碍,引起的骨髓及血细胞异常为特征的贫血。2000年~2010年5月实验室共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100例,现将其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幼细胞性贫血 实验室诊断
下载PDF
Fogarty管取栓术及抗凝溶栓联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车辙 蒯秀琴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6期479-480,共2页
目的探讨Fogarty管取栓术联合术中、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股动脉切开Fogarty取栓管自远心端取栓及术中、术后给予抗凝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95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有进心端喷血远... 目的探讨Fogarty管取栓术联合术中、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股动脉切开Fogarty取栓管自远心端取栓及术中、术后给予抗凝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95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有进心端喷血远心端回血,术后3例出现反复血栓形成,2例截肢,3例侧支循环建立,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随即出现肺动脉栓塞死亡。急性动脉栓塞救肢率达94.7%。经3个月~4年随访(67例,随访率70.5%),发现术前症状、体征均消失。结论 Fogarty取栓管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可在局麻下完成手术,远离病变血管,可选取相对表浅的部位切开,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损伤和并发症,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Fogarty取栓管可在术中取出大部分血栓,但细小动脉内血栓无法完全取出,故术中及术后予以抗凝溶栓治疗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garty取栓管 动脉栓塞 抗凝溶栓
原文传递
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谢淑兰 蒯秀琴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4期341-342,共2页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病(ICU)原菌感染的种类及耐药率,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ICU送检的各类标本942份,培养分离出病原菌529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和API鉴定系统鉴定,纸片琼脂扩...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病(ICU)原菌感染的种类及耐药率,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ICU送检的各类标本942份,培养分离出病原菌529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和API鉴定系统鉴定,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统计分析使用WHONET5.5软件。结果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56.16%(529/942),其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1.66%;细菌感染前5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细菌耐药率逐年上升,如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上升到22.70%和9.60%。结论 ICU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十分严重,应密切监测细菌耐药特点和耐药趋势,临床医生必须重视并提高感染性疾病细菌培养的送检率,根据细菌鉴定和药敏结果,严格控制和合理选用抗生素,有效控制和降低ICU医院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病原菌 耐药性 医院感染
原文传递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蒯秀琴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4期394-394,共1页
迄今为止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仍是造血系统疾病最基础的诊断方法,因此,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尤其是异常的血液常规结果的染色后显微镜检查,为进一步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的最终确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 骨髓细胞 血液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嗜血细胞综合征2例报道
9
作者 蒯秀琴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2期175-175,共1页
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指在细菌或病毒感染时,于骨髓和淋巴结内发生的成熟组织细胞的自限性增生,吞噬现象明显,于1979年由Risdall等首先报道,属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特殊类型。现将本院所见的2例... 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指在细菌或病毒感染时,于骨髓和淋巴结内发生的成熟组织细胞的自限性增生,吞噬现象明显,于1979年由Risdall等首先报道,属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特殊类型。现将本院所见的2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血细胞综合征 鉴别诊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