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SPECT定量分析大片脑梗塞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蒲传强 匡培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4-96,共3页
IMP─SPECT定量分析大片脑梗塞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变化蒲传强,匡培根放射性碘苯丙胺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术(123I-iodoamphetamine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 IMP─SPECT定量分析大片脑梗塞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变化蒲传强,匡培根放射性碘苯丙胺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术(123I-iodoamphetamine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IMP—SP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脑梗塞 脑血流量 诊断
下载PDF
紧张型头痛 被引量:8
2
作者 蒲传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22-224,共3页
关键词 紧张型头痛 神经性头痛 功能性头痛 神经中枢
下载PDF
炎性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5
3
作者 蒲传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炎性肌病是一类由免疫介导或直接由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骨骼肌的炎性病变。广义而言,它包括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无肌病性皮肌炎(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ADM)、包涵体肌炎(IBM)、嗜酸性筋膜炎、局灶性肌炎、肉芽... 炎性肌病是一类由免疫介导或直接由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骨骼肌的炎性病变。广义而言,它包括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无肌病性皮肌炎(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ADM)、包涵体肌炎(IBM)、嗜酸性筋膜炎、局灶性肌炎、肉芽肿性肌炎和感染性肌病,其中感染性肌病又可分为病毒性肌炎、寄生虫性肌炎、细菌性肌炎、真菌性肌炎和支原体肌炎等;而从狭义上来讲,炎性肌病仅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无肌病性皮肌炎和散发性包涵体肌炎。除了包涵体肌炎外,其他炎性肌病均为可治愈性或可控制性疾病,因此对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炎性肌病并非l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在不典型的情况下漏诊或误诊时有发生。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l临床体会.就炎性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总结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肌病 鉴别诊断 散发性包涵体肌炎 无肌病性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 神经系统疾病 嗜酸性筋膜炎 肉芽肿性肌炎
下载PDF
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蒲传强 匡培根 +2 位作者 马焰 刘洁晓 张风英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1989年第3期240-244,共5页
本研究用477只SD和Wistar大鼠制作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结果表明:种系、麻醉剂、年龄和双侧颈总动脉不同间隔时间结扎对脑卒中发生有影响。因这两种鼠价廉及来源广泛,手术简单易行,制作出的脑卒中症侯出现率高,有一定存活率,所以该模型较... 本研究用477只SD和Wistar大鼠制作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结果表明:种系、麻醉剂、年龄和双侧颈总动脉不同间隔时间结扎对脑卒中发生有影响。因这两种鼠价廉及来源广泛,手术简单易行,制作出的脑卒中症侯出现率高,有一定存活率,所以该模型较理想。可依不同研究目的,在成年Wistar或SD鼠行双侧颈总动脉同时或间隔一定时间结扎,制成用于不同研究目的之缺血性脑卒中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疾病模型 动物 脑缺血
下载PDF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治 被引量:5
5
作者 蒲传强 崔荣太 《人民军医》 2006年第10期605-606,共2页
关键词 疲劳综合征 诊断 防治
下载PDF
TNF-α和LPS对体外培养血脑屏障内皮细胞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蒲传强 郝延磊 田成林 《中国微循环》 2003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观察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 ,LP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 -α ,TNF -α)对血脑屏障内皮细胞 (Blood_brainbarrierendothelialcell,BBBEC)胞浆内钙离子浓度(plasmicinnerconcentrationofcalcium ,[Ca2 +]i)的影... 目的观察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 ,LP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 -α ,TNF -α)对血脑屏障内皮细胞 (Blood_brainbarrierendothelialcell,BBBEC)胞浆内钙离子浓度(plasmicinnerconcentrationofcalcium ,[Ca2 +]i)的影响。方法用Fluo -3/AM做为荧光探针对钙离子进行负载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LPS和TNF -α刺激下BBBEC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在TNF -α刺激下 ,单个BBBEC[Ca2 + ]i呈浓度依赖性的一过性升高。不同浓度TNF -α引起的BBBECCa2 + 的荧光强度达高峰的时间基本一致 ,高峰荧光强度和荧光持续时间随TNF -α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低浓度LPS(1μg/ml和10μg/ml)刺激细胞时 ,BBBEC[Ca2 +]i无明显变化 ,高浓度LPS刺激细胞时 ,可见[Ca2 +]i呈短暂性升高 ,随后下降。结论TNF -α和LPS在极短的时间内导致BBBEC[Ca2 + ]i的升高 ,激活BBBEC ,这一过程是缺血性脑损伤极早期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内皮细胞 钙离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脂多糖 脑缺血
下载PDF
青年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特点 被引量:35
7
作者 田成林 蒲传强 +1 位作者 李雪梅 李正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8-450,共3页
目的 研究青年型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0~ 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 199例青年型 ICVD患者。以 4 6岁以上患者为对照组 ,分析青年型 ICVD患者发病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血管影像学检查和预后特点。... 目的 研究青年型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0~ 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 199例青年型 ICVD患者。以 4 6岁以上患者为对照组 ,分析青年型 ICVD患者发病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血管影像学检查和预后特点。结果 青年型 ICVD患者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女性 ,女性发病年龄早于男性。吸烟是青年型 ICV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史的比例显著低于 4 6岁以上患者 ;房颤、吸烟、酗酒、高甘油三脂和未发现危险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 4 6岁以上患者。脑血管成像 6 9.4 %的患者存在血管狭窄。与 4 6岁以上患者组比较 ,治疗后恶化和死亡的比例显著为低 ,而发生出血性梗死比例显著增高。结论 男性更容易在青年期患 ICVD,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在青年型 ICVD的发病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青年型脑梗死更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短期预后优于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ICVD 青年期 吸烟 缺血性脑血管病 危险因素 男性 发现 恶化 发病年龄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37
8
作者 杜继臣 杨旭 +2 位作者 蒲传强 牛小媛 魏利华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2%)(P<0.0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2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P<0.01);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软斑数[(1.23±2.16)个]、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02±0.77)mm]、斑块总积分[(0.52±0.64)cm]、软及混合斑积分比例[(0.69±0.12)%]以及数目构成比(155/228,68.0%)与健康对照组[(0.10±0.54)、(1.65±0.49)mm、(0.10±0.16)cm、(0.27±0.04)%、(4/23,17.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VD组颈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斑块破裂)13例(12.7%),而健康对照组无1例发生(P<0.05);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及斑块内出血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VD组中的患、健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高,狭窄主要与软、混合斑有关;斑块破裂常常与卒中事件相关;一侧的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为对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 颈动脉颅外段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Wernicke脑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31
9
作者 韩顺昌 蒲传强 +3 位作者 黄旭升 郎森阳 吴卫平 王培福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Wernicke脑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Wernicke脑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10例均非乙醇中毒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及意识障碍9例,首发症状为眩晕、恶心和呕吐6例,眼肌瘫痪5例,... 目的探讨Wernicke脑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Wernicke脑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10例均非乙醇中毒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及意识障碍9例,首发症状为眩晕、恶心和呕吐6例,眼肌瘫痪5例,低血压3例,共济失调2例,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1例。5例行头颅MRI检查,3例表现为第三、四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周围对称性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2例无阳性发现。经补充维生素B1明显好转4例,死亡5例,放弃治疗1例。5例尸检脑部表现为第三、四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充血、水肿和点状出血。结论Wernicke脑病临床表现不典型,MRI检查可为Wernicke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及早补充维生素B1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RNICKE脑病 临床特点 影像学 病理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肉病理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晓萍 蒲传强 +3 位作者 吴卫平 刘洁晓 毛燕玲 罗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89-392,共4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肉病变的病理学特点。方法选择1986-2003年经临床和肌电图检查明确诊断的14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采用开放性活检手术方法获得肱二头肌肌肉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HE)、改良Gomori三色(MGT)、...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肉病变的病理学特点。方法选择1986-2003年经临床和肌电图检查明确诊断的14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采用开放性活检手术方法获得肱二头肌肌肉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HE)、改良Gomori三色(MGT)、高碘酸Schiff反应(PAS)、油红“O”(ORO)、还原型辅酶I-四氮唑还原酶(NADH-TR)、非特异性酯酶(NSE)及ATP酶等多种组织化学染色,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肌肉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HE染色显示,14例患者肌纤维直径大小不一,但肌纤维萎缩的数量及形态不同,其中7例萎缩的肌纤维呈角状或长条形;5例呈小圆形;2例小角状与小圆形萎缩的肌纤维混合存在,数量相近。但变性及坏死性改变均不明显。有5例患者可见典型的类圆形、弧形、三角形或梭形肌质块,位于肌纤维中央、外周、一角或一侧,其形态与在肌纤维中所处的位置有关。肌质块具有如下特点:HE染色呈紫红色团块状结构;改良Gomori三色染色呈深蓝色,且可伴有红染,呈不典型性破碎红纤维,并可见线粒体数量增加;高碘酸Schiff反应、非特异性酯酶、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等酶反应活性明显增强;ATP酶染色显示14例患者中11例肌纤维有其优势性,呈明显的肌源性群组化现象,6例为Ⅰ型肌纤维优势,5例呈Ⅱ型肌纤维优势;3例肌纤维分型正常。结论肌质块及肌源性群组化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肌肉病变的病理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组织检查 骨骼 肌强直 萎缩性 肌营养不良 染色法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华 蒲传强 +1 位作者 殷宗健 丛玉隆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74例ICVD患者(ICVD组)、4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荧光偏振光法测定血清Hcy,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叶酸,免...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74例ICVD患者(ICVD组)、4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荧光偏振光法测定血清Hcy,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叶酸,免疫比浊法测定Fg,同时常规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ICVD组血清Hcy和血浆Fg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 05),但两者之间无相关性;两组患者血清叶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 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高胆固醇、高Fg和高Hcy对ICVD的发生有显著作用。结论 高Hcy血症和高Fg血症分别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脑脊液肿瘤标志物对脑膜癌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2
作者 石强 蒲传强 +5 位作者 吴卫平 黄旭升 于生元 田成林 黄德晖 张家堂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92-1194,共3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肿瘤标志物在脑膜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脑膜癌病组(MC,21例)、结核性脑膜炎组(TBM,72例)和原发颅内肿瘤组(PIT,23例)。MC组分腺癌组(13例)和非腺癌组(8例)两个亚组。采用罗氏E17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上... 目的探讨脑脊液肿瘤标志物在脑膜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脑膜癌病组(MC,21例)、结核性脑膜炎组(TBM,72例)和原发颅内肿瘤组(PIT,23例)。MC组分腺癌组(13例)和非腺癌组(8例)两个亚组。采用罗氏E17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的CEA、CA125、CA15-3、CA19-9、CA72-4、CYFRA21-1、AFP和NSE含量。结果 MC组脑脊液CEA、CA125、CA19-9和CYFRA21-1含量均显著高于TBM和PIT组。MC组血清CEA、CA125、CA153、CA199和AFP含量均显著高于TBM和PIT组。腺癌组脑脊液CEA与CA15-3含量均显著高于非腺癌组,两组间血清肿瘤标志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脊液CEA、CA125、CA15-3、CA72-4和CYFRA21-1含量与其血清中的含量呈正相关(P<0.05),脑脊液CA19-9含量与病程呈正相关(P<0.05),年龄与各项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脑脊液肿瘤标志物可以早期诊断脑膜癌病,尤其是CEA、CA125、CA19-9和CYFRA21-1更具价值,CEA和CA15-3可作为腺癌和非腺癌的鉴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癌病 脑脊液 肿瘤标记物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18
13
作者 孟强 董曼丽 +10 位作者 陈文利 钟静玫 刘江 翟明 张金章 蒲传强 刘军 黄旭升 于生元 吴卫平 郎森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CVST患者的头颅CT、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结果:分别有61、49及59例患者行头颅CT、MRI及DSA检查。6例(6?7)急性患者,CT存在...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CVST患者的头颅CT、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结果:分别有61、49及59例患者行头颅CT、MRI及DSA检查。6例(6?7)急性患者,CT存在直接和间接征象,而11例(11?13)亚急性与33例(33?41)慢性患者CT无异常。急性与慢性患者MRI主要表现为静脉窦内T1低信号、T2高信号,亚急性期主要是T1、T2高信号。随着病程延长,静脉性脑梗死发生率下降(3?6,5?11,6?32),但空蝶鞍的机率增加(0,1?11,10?32)。8例行MRV检查的患者,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MRI结合MRV技术可对行MRI检查的49例患者中的35例进行确诊,但11例慢性与3例亚急性患者,CT、MRI(V)均未发现异常,行DSA检查才得以确诊。结论:对急性CVST而言,头颅CT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而对亚急性与慢性患者,MRI具有更高敏感度与特异性;MRV可快速、无创地诊断CVST。如果头颅CT、MRI、MRV仍不能明确诊断,应尽快行DSA检查,尤其是皮层静脉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和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家堂 蒲传强 +5 位作者 郎森阳 黄德辉 贾渭泉 田成林 黄旭升 吴卫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探讨散发性Creutzfeldt Jakob病(sCJD)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sCJD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EEG)、影像学特点及病理资料。结果 (1)本组男7例,女5例,平均发 病年龄49岁;3例以视觉缺失急性起病,9例以智... 目的 探讨散发性Creutzfeldt Jakob病(sCJD)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sCJD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EEG)、影像学特点及病理资料。结果 (1)本组男7例,女5例,平均发 病年龄49岁;3例以视觉缺失急性起病,9例以智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或共济失调亚急性起病;12例均有 痴呆、肌阵挛和锥体外系体征。(2)9例脑电图(EEG)表现典型的、1例表现不典型的三相波,(3)12例头颅 MRI检查,5例出现双侧基底节区T2加权像WI对称性高信号;8例同时行弥散加权(DWI)扫描,均表现为额 叶或/和枕叶DWI高信号,并有5例伴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DWI高信号。(4)1例尸检及6例脑活检均具备 CJD病理特点。结论 sCJD在具备典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动态EEG及头颅MRIDWI扫描可为CJD的早期临 床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utzfeldt—Jakob病 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病理
下载PDF
平山病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特点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丽 黄旭升 +2 位作者 陈朝晖 刘淑贤 蒲传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分析平山病的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特点,以提高对平山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3例确诊平山病患者进行常规肌电图、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部分患者行运动神经传导分段检测。结果患者患侧上肢及对侧上肢远端肌(不包括肱桡肌)肌... 目的分析平山病的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特点,以提高对平山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3例确诊平山病患者进行常规肌电图、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部分患者行运动神经传导分段检测。结果患者患侧上肢及对侧上肢远端肌(不包括肱桡肌)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改变者分别为100%及97.0%。1例肱桡肌肌电图出现神经源性改变。4例出现上肢近端肌肌电图异常,其中1例累及下肢肌。上肢远端肌肌电图异常率(89.9%)明显高于上肢近端肌(6.7%)及下肢肌(1.7%)。上肢神经存在远端运动潜伏期(DML)延长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的现象,尺神经运动传导检测CMAP波幅患侧(2.52±1.83mV)较对侧(9.82±3.57mV)明显下降(P<0.01),患侧DML值(4.25±1.33ms)与对侧上肢(3.28±0.36ms)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135),无神经传导阻滞。结论平山病可出现电生理上的亚临床改变,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肌电描记术 神经传导
下载PDF
经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宝民 吴卫平 +6 位作者 黄旭升 李生 孟祥辉 郎森阳 蒲传强 周定标 朱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 研究经血管内选择性溶栓治疗 49例 8h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以评估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患者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 ,31例经股动脉插管 ,全脑血管造影确认脑梗死 ,再选择性将导管插入患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并注... 目的 研究经血管内选择性溶栓治疗 49例 8h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以评估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患者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 ,31例经股动脉插管 ,全脑血管造影确认脑梗死 ,再选择性将导管插入患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并注入尿激酶 5 0~ 75万单位行接触性和区域性溶栓治疗。对照组 18例行常规治疗。结果 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 71% ,有效率为 83%。 2 3例颈内动脉系和 4例椎基动脉系梗死在溶栓后 2周内神经损害体征明显改善 ,2例死亡。溶栓组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 (MESSS)评分改善 (2 1.6± 13.6 )分 ;对照组改善 (5 .9± 5 .3)分。溶栓组发病时间越短其疗效越好。结论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溶栓治疗 尿激酶 脑血管造影 时间窗 动脉内溶栓 疗效 治疗方法
下载PDF
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被引量:43
17
作者 田成林 蒲传强 +1 位作者 李雪梅 李正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49-251,共3页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 6 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 6 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栓塞、梗死累及皮层、高血糖、年龄 5 0~ 6 0岁是脑梗死继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校正后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优于未出血组。结论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易继发出血 ,高血糖、抗血栓治疗及低龄增加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在不形成血肿的情况下 ,出血不会导致预后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出血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帕金森病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杜继臣 杨旭 +1 位作者 李继来 蒲传强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12-61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认知功能评分的帕金森病(PD)患者之间,厦其与正常对照之间事件相关电位(ERPs)P30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有无差别,为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客观、可靠方法。方法参与实验者分为实验靶刺激内容设计者、第一... 目的观察不同认知功能评分的帕金森病(PD)患者之间,厦其与正常对照之间事件相关电位(ERPs)P30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有无差别,为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客观、可靠方法。方法参与实验者分为实验靶刺激内容设计者、第一评估者(检测并收集资料者)及第二评估者(有丰富工作经验脑电生理诊断医生)。32名非痴呆PD病患者和与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均匹配的25名身体健康志愿者被纳入研究,采用熟悉和不熟悉人名作为谤发ERPs的任务,仪器设备使用德国EMS-32导脑电地形图处理系统,并记录30导ERPs。第一评估者与第二评估者在双盲的条件下通过分析记录的ERPs来判定出受试者熟悉的名字。结果①第一评估者与第二评估者对人名刺激正确判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评估者与第二评估者对正常对照组人名刺激的正确判断率均明显高于PD患者组;②在认知熟悉人名时,PD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N2-P3波幅明显高于不熟悉人名者(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患者组N2、P3潜伏期延长,N2-P3波幅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N2、P3潜伏期方面,24~26分PD患者组均较正常对照组(熟悉:P〈0.01,P〈0.01;不熟悉:P〈0.01。P〈0.01)和27~30分PD患者组(熟悉;P〈0.05,P〈0.01)不熟悉:P〈0.05,P〈0.01)有显著延长。在N2-P3波幅方面,24~26分PD患者组、27~30分PD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识别熟悉与不熟悉人名字作为靶刺激的ERPs,可早期发现P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PD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早于波幅的降低,提示P300潜伏期延长是反映早期亚临床认知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认知障碍 人名 双盲法
下载PDF
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和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家堂 郎森阳 +3 位作者 匡培根 黄旭升 刘军 蒲传强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48-350,共3页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 Guillain- Barre综合征 (GBS)及多发性硬化 (MS)的疗效。方法 应用 IVIG,首日 0 .4g/ kg,继而以 0 .2 g/ kg/ d连用 4天 ,治疗 17例 GBS和 12例MS,与同期应用激素冲击治疗的 2 5例 GBS...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 Guillain- Barre综合征 (GBS)及多发性硬化 (MS)的疗效。方法 应用 IVIG,首日 0 .4g/ kg,继而以 0 .2 g/ kg/ d连用 4天 ,治疗 17例 GBS和 12例MS,与同期应用激素冲击治疗的 2 5例 GBS和 41例 MS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IVIG治疗 GBS和 MS组在按功能评定的临床分级及临床见效时间方面优于激素治疗组 ,均 P<0 .0 5 ;而临床有效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VIG治疗 GBS和 MS的近期疗效优于激素冲击治疗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GUILLAIN-BARRE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 治疗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2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8
20
作者 黄德晖 吴卫平 +1 位作者 蒲传强 朱克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52-155,共4页
目的 总结国人多发性硬化 ( MS)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从临床、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等多方面对 M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2 6例 MS病例中 ,临床确诊 1 96例 ,实验室支持确诊 1 6例 ,临床或实验室可能 1 4例 ;男性 85... 目的 总结国人多发性硬化 ( MS)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从临床、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等多方面对 M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2 6例 MS病例中 ,临床确诊 1 96例 ,实验室支持确诊 1 6例 ,临床或实验室可能 1 4例 ;男性 85例 ,女性 1 41例 ;发病年龄 4岁至 67岁 ,平均 3 2 .46岁 ,<1 5岁的早发型病例占 9.3 % ;3 0 .1 %病例病前有诱发因素 ,其中 77.9%与感染有关 ;首发症状以感觉异常、肢体无力及视力减退最为多见 ;88.1 %病例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复发 -缓解型占 49.1 % ;病变部位中脊髓 1 5 1例 ,脑干 74例 ,小脑 2 4例 ,大脑半球 95例 ,视神经 98例 ;66.8%病例出现脊髓受累 ,5 0 .4%病例曾出现过尿便障碍 ,其中视神经脊髓炎占2 9.2 %。结论 国内 MS的发病年龄较西方国家早 ,起病急 ,病程短 ,视神经及脊髓易受侵犯 ,小脑、脑干较少受累 ,临床表现中以视神经受损及尿便障碍较为突出 ,致残率较高。诱发电位及 MRI检查有助于发现亚临床病变。急性、亚急性期应用激素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脱髓鞘病 多发性硬化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