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全麻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
作者 王家慧 段晓雯 +4 位作者 周徐慧 仇琳 李静洁 蔡美华 郑永超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术后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665例全麻下行OSAS手术的3~12岁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建模组(n=499)和验证... 目的:构建并验证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术后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665例全麻下行OSAS手术的3~12岁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建模组(n=499)和验证组(n=166)。建模组根据是否发生苏醒期躁动,分为EA组和非EA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儿童OSAS术后EA的危险因素,以此建立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通过C-index、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并用该风险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SPSS 26.0软件包和R软件(V4.1.2)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AS手术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38.6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494,95%CI:0.313~0.778)、拔管时间(OR:0.971,95%CI:0.953~0.990)、术后疼痛(OR:1.530,95%CI:1.378~1.699)是儿童OSAS手术后苏醒期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建立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95%CI:0.741~0.823),灵敏度为0.599,特异度为0.837。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3(95%CI:0.697~0.849),灵敏度0.676,特异度为0.814。结论:年龄、拔管时间、术后疼痛是OSAS儿童术后苏醒期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此类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全身麻醉 苏醒期躁动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血浆中丙泊酚的浓度 被引量:7
2
作者 蔡美华 朱玲 +2 位作者 王珊娟 王祥瑞 杭燕南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34-736,共3页
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中丙泊酚浓度的方法。方法 :采用ZorbaxEclipseXDB -C18 色谱柱(150mm×4 6mm ,5μm) ,甲醇 -乙腈 -0 005mol/L醋酸钠缓冲液 (pH4 0)=55∶20∶25(V/V)为流动相 ,样品提取分离后用流... 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中丙泊酚浓度的方法。方法 :采用ZorbaxEclipseXDB -C18 色谱柱(150mm×4 6mm ,5μm) ,甲醇 -乙腈 -0 005mol/L醋酸钠缓冲液 (pH4 0)=55∶20∶25(V/V)为流动相 ,样品提取分离后用流动相溶解 ,在Ex/Em=276/310nm波长处检测。结果:本法测定的标准曲线在0 015625~8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 9998) ,灵敏度为1ng/ml(S/N=3) ,最低检测浓度为10ng/ml,绝对回收率在89 33 %~93 37 %之间 ,方法回收率在97 75 %~103 31 %之间 ,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 38 %~5 02 %、4 45 %~9 056 %。结论 :用本方法检测丙泊酚的血药浓度方便、稳定、灵敏度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 检测方法 血浆 浓度 麻醉药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血浆中咪达唑仑浓度 被引量:17
3
作者 蔡美华 王珊娟 杭燕南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57-158,共2页
目的 :建立血浆中咪达唑仑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紫外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HypersilODS反相色谱柱 (250mm×4 0mm ,5μm ) ,甲醇 -乙腈 -0 02mol/L磷酸钾缓冲液 ( pH7 4) (65∶25∶10 ,V/V )为流动相 ,样品经碱化提取分离后流动... 目的 :建立血浆中咪达唑仑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紫外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HypersilODS反相色谱柱 (250mm×4 0mm ,5μm ) ,甲醇 -乙腈 -0 02mol/L磷酸钾缓冲液 ( pH7 4) (65∶25∶10 ,V/V )为流动相 ,样品经碱化提取分离后流动相溶解 ,在221nm波长处检测。结果 :本法测定的标准曲线在50~1600n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 (r=0.9999) ,最低检测浓度为2ng/ml ,绝对回收率在90 8 %~95 4 %之间 ,方法回收率在99 3 %~101 3 %之间 ,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 94 %~5 16 %、3 00 %~6 39 %。结论 :用高效液相色谱 -紫外法检测咪达唑仑的血药浓度 ,方法简便、稳定、灵敏度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紫外法 测定 血浆 咪达唑仑 血药浓度
下载PDF
70岁以上脑卒中患者皮层下失语52例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蔡美华 林莉 《现代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3期73-73,共1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皮层下失语的发病率、定位意义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有皮层下失语急性期脑卒中病人应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进行语言的检查。结果 70岁以上脑卒中病人皮层下失语的发病率为 18%,病灶主要位于左侧皮层下,综合治...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皮层下失语的发病率、定位意义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有皮层下失语急性期脑卒中病人应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进行语言的检查。结果 70岁以上脑卒中病人皮层下失语的发病率为 18%,病灶主要位于左侧皮层下,综合治疗后 63%不同程度恢复,有白质疏松症的恢复较差。结论皮层下失语尤其是丘脑性失语有定位意义,白质疏松可能是皮层下失语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失语 白质疏松
下载PDF
脑白质疏松症病情分级和脑梗死发病率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蔡美华 赵振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6-366,共1页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异常改变,是Hachinski等于1987年首先提出的一个影像学术语,用来描述头部CT检查时所见的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弥散性斑片状低密度带或磁共振(MRI)的T2加权图像上...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异常改变,是Hachinski等于1987年首先提出的一个影像学术语,用来描述头部CT检查时所见的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弥散性斑片状低密度带或磁共振(MRI)的T2加权图像上见到的弥散性高信号的一种影像学改变。主要位于侧脑室额角和枕角周围,可向半卵圆中心延伸。它的发生直接与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有的学者称之为“不完全脑梗死”。在脑梗死患者的MRI上经常可以看到梗死灶和LA并存。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LA与脑梗死发生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脑梗死患者 病情分级 发病率 头部CT检查 血管危险因素 脑室周围 脑白质异常
下载PDF
动静脉畸形患者无水乙醇栓塞后发生循环抑制和溶血反应1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蔡美华 苏立新 仇琳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6年第4期511-512,共2页
无水乙醇在动静脉畸形硬化剂治疗中最为有效,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也较大。本文报告1例无水乙醇治疗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和循环抑制的患者,并对其治疗过程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谨慎选择无水乙醇治疗剂量和加强实时监测,以提高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 无水乙醇 动静脉畸形 溶血反应 循环抑制 麻醉
下载PDF
基于全数字模型辨识的高精度跟踪系统设计 被引量:2
7
作者 蔡美华 贾琦 《光电技术应用》 2016年第4期73-76,共4页
目前工程上对光电跟踪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多数采用基于被控对象数学模型的控制策略。模型的辨识是否准确,如何开展控制器设计成为系统的难点。利用DSP控制器对光电跟踪系统进行全数字方式的传递函数测试,在线处理测试数据,同时DSP控制器... 目前工程上对光电跟踪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多数采用基于被控对象数学模型的控制策略。模型的辨识是否准确,如何开展控制器设计成为系统的难点。利用DSP控制器对光电跟踪系统进行全数字方式的传递函数测试,在线处理测试数据,同时DSP控制器通过接收系统期望的特性参数,自动计算出校正参数,完成控制器框架设计。根据跟踪目标特性,结合跟踪误差特点及工程经验库,提出准速度/加速度补偿算法,优化控制器,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某光电跟踪系统。基于模型辨识设计的高精度控制器设计方法简单、实用、无附加成本,提高了系统跟踪精度,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数字化模型辨识 光电跟踪系统 DSP控制器 准速度/加速度补偿 跟踪精度
下载PDF
甲亢误诊为Dandy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蔡美华 林莉 《临床误诊误治》 2001年第4期279-280,共2页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诊断 误诊 Dandy综合征
下载PDF
单探测型复合轴系统粗精指向对准的研究与实现 被引量:6
9
作者 蔡美华 孔德聪 佟鑫刚 《光电技术应用》 2019年第1期63-66,共4页
与双探测型复合轴系统相比,单探测型复合轴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但它的控制解耦复杂程度是一大技术挑战。在激光对抗领域的高精度跟瞄系统中,控制解耦的复杂程度主要体现在粗精带宽的解耦匹配及粗精指向对准两个方... 与双探测型复合轴系统相比,单探测型复合轴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但它的控制解耦复杂程度是一大技术挑战。在激光对抗领域的高精度跟瞄系统中,控制解耦的复杂程度主要体现在粗精带宽的解耦匹配及粗精指向对准两个方面,文中重点突破技术核心难点之一——主子轴的对准关系转换问题,它的准确度决定了跟踪与瞄准的系统误差实时修正是否最优,直接影响到跟瞄精度。以两种常用的单探测型方式为例,阐述了单探测型复合轴系统组成原理,主子轴指向对准的重要性,并提出采用数据最小二乘拟合计算与专用仪器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实现高精度对准参数的确定。通过将解耦矩阵与控制器融合,实时进行粗精解耦控制来实现高精度跟瞄。外场试验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达到系统要求,满足单探测型复合轴系统精跟踪优于2″的使用要求,并验证了单探测型复合轴系统能达到很好的跟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粗精指向对准 单探测器 复合轴 跟瞄精度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脑梗死的2级预防
10
作者 蔡美华 赵振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57-160,共4页
关键词 复发性脑梗死 血栓前状态 2级预防 多危险因素 人类健康 动脉硬化 高脂血症 血栓形成 常见病 复发率 死亡率 致残率 高血压 糖尿病
下载PDF
脑白质疏松与多发性脑梗死假性球麻痹关系初探——附54例分析
11
作者 蔡美华 林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对多发性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的发生 ,症状的严重程度 ,以及治疗效果有何影响。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脑CT将病人分为两组 :多发性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伴有脑白质疏松的病人为A组 (以下简称脑白组 ) ,不伴脑白...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对多发性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的发生 ,症状的严重程度 ,以及治疗效果有何影响。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脑CT将病人分为两组 :多发性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伴有脑白质疏松的病人为A组 (以下简称脑白组 ) ,不伴脑白质疏松的病人为B组 (以下简称非脑白组 ) ,比较两组病人颅神经受损情况 ,假性球麻痹症状的严重程度、治疗后的归转。结果 :脑白组发生完全性球麻痹、单侧病灶发生假性球麻痹明显高于非脑白组 ,治疗效果较非脑白组差。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球麻痹 脑白质疏松 多发性脑梗死
下载PDF
自抗扰技术在高精度跟瞄系统中的应用
12
作者 蔡美华 于海良 陈晨 《光电技术应用》 2014年第6期60-63,共4页
介绍了一种应用于高精度跟瞄系统的自抗扰控制器。通过与常规PID比较,对该控制器进行了功能分析,并结合实际系统,分析出其在控制上的优越性;分别采用PID控制器和自抗扰控制器对高精度跟瞄系统的速度环进行了设计。在Matlab仿真和实验验... 介绍了一种应用于高精度跟瞄系统的自抗扰控制器。通过与常规PID比较,对该控制器进行了功能分析,并结合实际系统,分析出其在控制上的优越性;分别采用PID控制器和自抗扰控制器对高精度跟瞄系统的速度环进行了设计。在Matlab仿真和实验验证中得到了一致的结果:自抗扰控制器能改善伺服系统的速度响应特性,可以实现阶跃响应快速无超调。在突发扰动条件下,自抗扰控制器的跟踪精度稳定性和鲁棒性均优于常规PID控制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抗扰控制器 PID控制器 干扰力矩
下载PDF
神经系统疾病误诊教训
13
作者 蔡美华 《海南医学》 CAS 1994年第3期164-166,共3页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误诊
下载PDF
国人老年人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26
14
作者 吴健 杭燕南 +3 位作者 王珊娟 张马忠 蔡美华 孙大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585-587,共3页
目的 观察老年手术病人丙泊酚单次静脉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7例ASAⅠ~Ⅱ级、年龄 6 7~ 81岁的择期老年手术病人 ,经前臂静脉注射丙泊酚 1mg/kg ,分别于注射前和注射后 1、2、4、6、1 0、1 5、30、4 5、6 0、75、90、1 2 0、... 目的 观察老年手术病人丙泊酚单次静脉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7例ASAⅠ~Ⅱ级、年龄 6 7~ 81岁的择期老年手术病人 ,经前臂静脉注射丙泊酚 1mg/kg ,分别于注射前和注射后 1、2、4、6、1 0、1 5、30、4 5、6 0、75、90、1 2 0、1 5 0、1 80、2 4 0、30 0、36 0min从右颈内静脉采血 3ml,肝素抗凝 ,离心后取上层血浆于 4℃下保存。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血浆中丙泊酚浓度 ,3P8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7例老年病人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均符合三室开放模型 ,快速分布半衰期 (T1 /2 pi)、中央室分布容积 (Vc)、分布速率常数 (K1 2 、K1 3 、K1 0 )、全身清除率 (CL)等值均与文献报道一致 ,缓慢分布半衰期 (T1 /2 α)、消除半衰期 (T1 /2 β)则较短。与文献报道中的成人值相比 ,Vc和CL较低。结论 丙泊酚用于老年人麻醉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恢复迅速的特点 ,但体内Vc较小 ,CL减慢 ,故临床用药时需参考年龄因素减少剂量 ,减轻不良反应和防止药物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丙泊酚 药代动力学 静脉注射 静脉麻醉药
下载PDF
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振强 胡兰 +4 位作者 蔡美华 陈志斌 王淑荣 王埮 陈小武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8期51-54,共4页
目的利用ABCD评分系统(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对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价3种评分法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3年来该院住院治疗的记录完整126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发病后24 h内住院)的临床资料,按照加ABC... 目的利用ABCD评分系统(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对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价3种评分法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3年来该院住院治疗的记录完整126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发病后24 h内住院)的临床资料,按照加ABCD评分法、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法,分别对126例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 d内、30 d内、90 d内脑梗死的发病率,并评价3种评分法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在该研究组中,TIA患者就诊后90 d内共25例(19.8%)发生脑梗死。其中,7 d内发生脑梗死18例(14.3%);30 d内发生脑梗死22例(17.5%);预测7 d内脑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3、0.696和0.711;预测30 d内脑卒中风险时,3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705和0.754;预测90 d内脑卒中风险时,3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6、0.779和0.862。ABCD评分法、ABCD2评分法和ABCD3评分法的阳性预测值,7 d内分别为:28.5%、27.9%和28.5%;30 d内分别为:27.6%、30.8%和34.6%;90 d内分别为:25.7%、27.8%和50.9%。结论对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评估,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之间的预测价值无明显差异;对30 d和90 d内的风险评估价值,ABCD3>ABCD2>AB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评分法 ABCD2评分法 ABCD3评分法
下载PDF
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83例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蓉 王埮 +4 位作者 蔡美华 赵振强 容琼文 张填 陈志斌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894-2895,共2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共同的发病机制是血流动力学的低灌注性,直接以低灌注性为主要发病机制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称为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急性脑缺血发生后,脑血流灌注下降引起脑组织功能代谢的异常,最终导致脑组织形态学的...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共同的发病机制是血流动力学的低灌注性,直接以低灌注性为主要发病机制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称为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急性脑缺血发生后,脑血流灌注下降引起脑组织功能代谢的异常,最终导致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脑组织功能代谢改变阶段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恢复期,因此应及时对脑组织缺血区进行再灌注,保护缺血脑组织,使缺血区域不再扩大^[2]。本研究旨在探讨引起低灌注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灌注性 急性 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关因素
下载PDF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赵振强 胡兰 +4 位作者 蔡美华 陈志斌 王淑荣 王埮 陈小武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93-697,共5页
目的明确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急诊入院的TIA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 目的明确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急诊入院的TIA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中危患者(70例);6~7分为高危患者(16例)。同时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主要结局采用复合终点事件来衡量,包括在90天内发生脑卒中或死亡,与症状相关大动脉狭窄≥50%,或有心源性栓子需要抗凝治疗。结果以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阳性组,共34例;未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阴性组,共98例。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FIB明显升高(P〈0.05)。DD与终点事件无关联(P〉0.05)。在大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FIB水平升高(P〈0.05),DD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BCD2≥4分(中危:RR=2.18,95%CI 1.26~3.61,P=0.008;高危:RR=3.43,95%CI 1.91~6.39,P=0.001)及FIB≥3.5 g/L(RR=2.81,95%CI 1.05~6.32,P=0.044)是TIA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论 FIB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合ABCD2评分法可以有效的预测90天内TIA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BCD2评分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和C反应蛋白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风险分层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振强 胡兰 +4 位作者 蔡美华 陈志斌 王淑荣 王埮 陈小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明确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分为阳性事件组34例和阴性事件组98例。2组均进行ABCD2评分,... 目的明确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分为阳性事件组34例和阴性事件组98例。2组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中危患者70例,6~7分为高危患者16例。检测Lp-PLA2含量、活性及hs-CRP水平。主要结局采用复合终点分析,90d内脑卒中或死亡及与症状相关≥50%大动脉狭窄或有心源性栓子需要抗凝治疗。结果与阴性事件组比较,阳性事件组Lp-PLA2含量和活性明显升高(P〈0.05)。有大动脉硬化者Lp-PLA2含量和活性较无大动脉硬化者明显升高(P〈0.05)。ABCD24~5分[RR=2.18,95%CI:1.26~3.61,P=0.008];ABCD2评分6~7分[RR=3.43,95%CI:1.91~6.39,P=0.001]Lp-PLA2活性〉33μmol/(L·min)[RR=2.73,95%CI:1.04~7.06,P=0.042]是TIA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论 Lp-PLA2检测和ABCD2评分法结合可提高TIA患者90d内发生脑卒中或死亡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类 磷脂酶A2 C反应蛋白质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抗凝药
下载PDF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振强 胡兰 +3 位作者 蔡美华 陈志斌 王淑荣 王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低危患者46例(0~3分),中危患者70例(4~5分),高危患者16例(6~7分)。采用全自动CA7000血...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低危患者46例(0~3分),中危患者70例(4~5分),高危患者16例(6~7分)。采用全自动CA7000血凝仪检测TIA患者血浆FIB。患者预后采用复合终点事件来判断,包括在90 d内脑卒中或死亡、与症状相关≥50%大动脉狭窄或有心源性栓子需抗凝治疗。结果未发生复合终点事件98例(阴性组),发生复合终点事件34例(阳性组)。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血浆FIB水平分别为(4.53±0.99)、(3.05±0.93)g/L,两组比较,P〈0.05。ABCD2评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患者血浆FIB水平分别为(2.98±0.86)、(3.54±1.47)、(5.16±1.68)g/L,三者间比较,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FIB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388,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CD2≥4分及血浆FIB≥3.5 g/L是TIA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 TIA发生复合终点事件者血浆FIB水平明显升高,血浆FIB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血浆FIB≥3.5 g/L时可有效判断90 d内TIA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纤维蛋白原 ABCD2评分
下载PDF
谷红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蓉 陈志斌 +2 位作者 王埮 蔡美华 苏庆杰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470-471,共2页
目的观察谷红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 lar Dem entia,V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V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以谷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20例用脑复康治疗,均以20 d为1疗程、间隔10 d后再重复1疗程。疗效评定标准以简易智能状态量... 目的观察谷红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 lar Dem entia,V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V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以谷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20例用脑复康治疗,均以20 d为1疗程、间隔10 d后再重复1疗程。疗效评定标准以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 in i-m ental state exam ination,MMSE)得分和B lessed行为量表(B lessed behavior scale,BBS)为主要参考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60 d进行MMSE量表、BBS量表评测。结果谷红注射液组治疗后60 d的MMSE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BBS量表积分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谷红注射液能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和行为能力;对患者的疗效与脑复康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精神能力 脑代谢改善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