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分析胎龄34周以下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Feeling intolerance, F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喂养不耐受高危患儿和及时进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入住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胎龄34周以下早产儿213例一般情况、孕母情况、新生儿合并症、治疗情况及实验室资料,分为喂养不耐受组和非喂养不耐受组,对上述资料进行比较,进行单因素分析,同时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3.33%。胎龄小于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呼吸暂停发生率较高(56.00% vs 26.09%, p=0.012)。体重低于1500g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宫内窘迫发生率较高(27.27% vs 8.11%, p=0.048),其母妊娠合并高血压(21.43% vs. 4.65%, p=0.029)的情况更普遍。单因素分析显示早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使用抗真菌药物、枸橼酸咖啡因与喂养不耐受正相关;体重大于1500g,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与喂养不耐受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使用抗真菌药物,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降低是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胎龄34周以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仍较高,临床中须加强早产儿肠内喂养的精准化管理,早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预防预防使用抗真菌药物可增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生后6小时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降低对预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