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tructure and Oxidation Behavior of ZrB_(2)-SiC Ceramics Fabricated by Tape Casting and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1
作者 TAN Min CHEN Xiaowu +5 位作者 YANG Jinshan ZHANG Xiangyu KAN Yanmei ZHOU Haijun XUE Yudong DONG Shaoming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5-964,共10页
ZrB_(2)-based ceramics typically necessitate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for sintering,whereas ZrB_(2)-SiC ceramics can be fabricated at 1500℃using the process of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with Si.In comparison to... ZrB_(2)-based ceramics typically necessitate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for sintering,whereas ZrB_(2)-SiC ceramics can be fabricated at 1500℃using the process of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with Si.In comparison to the conventional preparation method,reactive synthesis allows for the more facile production of ultra-high temperature ceramics with fine particle size and homogeneous composition.In this work,ZrSi_(2),B4C,and C were used as raw materials to prepare ZrB_(2)-SiC via combination of tape casting and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herein referred to as ZBC ceramics.Control sample of ZrB_(2)-SiC was also prepared using ZrB_(2) and SiC as raw materials through an identical process designated as ZS ceramics.Microscopic analysis of both ceramic groups revealed smaller and more uniformly distributed particles of the ZrB_(2) phase in ZBC ceramics compared to the larger particles in ZS ceramics.Both sets of ceramics underwent cyclic oxidation testing in the air at 1600℃for a cumulative duration of 5 cycles,each cycle lasting 2 h.Analysis of the oxidation behavior showed that both ZBC ceramics and ZS ceramics developed a glassy SiO_(2)-ZrO_(2) oxide layer on their surfaces during the oxidation.This layer severed as a barrier against oxygen.In ZBC ceramics,ZrO_(2) is finely distributed in SiO_(2),whereas in ZS ceramics,larger ZrO_(2) particles coexist with glassy SiO_(2).The surface oxide layer of ZBC ceramics maintains a dense structure because the well-dispersed ZrO_(2) increases the viscosity of glassy SiO_(2),preventing its crystallization during the cooling.Conversely,some SiO_(2) in the oxide layer of ZS ceramics may crystallize and form a eutectic with ZrO_(2),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ZrSiO_(4).This leads to cracking of the oxide layer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s,weakening its barrier effect.An analysis of the oxidation resistance shows that ZBC ceramics exhibit less increase in oxide layer thickness and mass compared to ZS ceramics,suggesting superior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ZBC cera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high temperature ceramic ZRB2-SIC oxidation behavior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下载PDF
不同应力水平下SiCf/SiC复合材料的损伤行为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薛玉冬 胡建宝 +4 位作者 杨金山 周海军 张翔宇 丁玉生 董绍明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9-97,共9页
为提高对SiCf/SiC复合材料在服役中失效机制的理解以及更合理地设计该类材料,通过声发射探测结合两种力学加载实验对该材料的损伤过程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其损伤状态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和总... 为提高对SiCf/SiC复合材料在服役中失效机制的理解以及更合理地设计该类材料,通过声发射探测结合两种力学加载实验对该材料的损伤过程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其损伤状态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和总结。实验结果表明,声发射技术可有效评估SiCf/SiC复合材料的损伤程度,并用以分析特定加载应力水平下的损伤发展。研究表明:裂纹在较低的加载应力下(<80 MPa)易在材料的原生缺陷附近或多种组分的边界处萌生,但对材料自身强度影响较小;较高的加载应力(≥100 MPa)则会使材料产生大尺度开裂,并与纤维发生相互作用进而降低材料的稳定性。SiCf/SiC复合材料在递增的加载应力下会产生5种开裂形式以及纤维的断裂拔出和界面的脱粘等损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F/SIC复合材料 单调拉伸 应力水平 损伤分析 声发射
下载PDF
碱性介质电催化体系活性氧的生成及其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薛玉冬 郑诗礼 +1 位作者 张懿 金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44-2047,共4页
亚熔盐液相氧化技术可在相对低温下实现难分解两性金属矿物的高效转化,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碱性介质电化学活性氧协同强化新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光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等手段对电催化体系活性氧的生成与转化机理进行了系统解析。通过... 亚熔盐液相氧化技术可在相对低温下实现难分解两性金属矿物的高效转化,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碱性介质电化学活性氧协同强化新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光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等手段对电催化体系活性氧的生成与转化机理进行了系统解析。通过阴极电催化的作用,在电极表面定向进行两电子氧气还原反应,原位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组分。研究发现过渡金属离子与两电子氧气还原产物HO_2^-之间的"自诱发"效应,可生成具有更高氧化活性的羟基自由基,大幅促进两性金属转化过程,实现了碱性介质电化学高级氧化过程。利用紫外-可见光光谱检测到电化学体系活性氧催化氧化低价两性金属氧化物(Cr_2O_3和V_2O_3)的转化过程。与此同时,根据标准自由能变化的热力学数据计算可知,V_2O_3比Cr_2O_3更易在活性氧存在的条件下发生溶出反应。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SR)对电催化体系内的羟基自由基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由V_2O_3引发的电化学-类Fenton反应激发产生的羟基自由基ESR信号比Cr_2O_3信号强。利用猝灭剂实验验证了具有高氧化电位的羟基自由基可以对两性金属液相氧化起到促进作用。该研究为碱性介质电化学矿物溶出实际反应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 电催化 碱性介质 电子自旋共振 羟基自由基
下载PDF
碳化硅纳米线增韧碳化硅纤维/碳化硅基体损伤行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陇彬 薛玉冬 +3 位作者 胡建宝 杨金山 张翔宇 董绍明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11-1117,共7页
通过在碳化硅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纳米线得到具有多级增强结构的碳化硅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引入纳米线后的微观结构、弯曲强度以及损伤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原始的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碳化硅纳米线可以明... 通过在碳化硅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纳米线得到具有多级增强结构的碳化硅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引入纳米线后的微观结构、弯曲强度以及损伤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原始的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碳化硅纳米线可以明显提高基体沉积效率并改善材料的弯曲力学性能。从声发射技术和维氏硬度压痕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纳米线通过抑制微裂纹的产生和在微裂纹之间发生桥联来抑制早期损伤的发展。此外,在纳米线表面沉积一层氮化硼界面相,纳米线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变弱,复合材料对微裂纹的抑制和偏转得到进一步增强,弯曲性能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复合材料 碳化硅纳米线 力学性能 声发射
下载PDF
复合界面层对SiC_(f)/SiC复合材料力学损伤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沈轩逸 马沁 +5 位作者 薛玉冬 廖春景 朱敏 张翔宇 杨金山 董绍明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17-922,共6页
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界面层设计是研究重点。研究表明,复合界面层可以有效提升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但其对材料力学性能及损伤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制... 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界面层设计是研究重点。研究表明,复合界面层可以有效提升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但其对材料力学性能及损伤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制备得到具有BN及(BN/SiC)_(3)复合界面层的小复合材料,探究了复合界面层对SiC_(f)/SiC复合材料失效机制的影响。基于两种力学加载实验结合声发射探测分析了两种界面层小复合材料的损伤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利用CVI制备的小复合材料界面结构清晰,基体致密。两类小复合材料均具有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典型力–位移曲线,不同界面层小复合材料损伤过程具有不同的力声特征。通过两类力学加载试验的声发射特征能够有效分析小复合材料各阶段损伤发展情况。本实验中BN及(BN/SiC)_(3)复合界面层SiC_(f)/SiC小复合材料最大承受载荷分别为139和160 N,复合界面层小复合材料中的多层界面具有更强的偏转裂纹能力,降低裂纹延伸至纤维的速度,进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界面层 小复合材料 单调拉伸 损伤分析 声发射
下载PDF
碱性介质活性氧调控技术在湿法冶金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郑诗礼 薛玉冬 +1 位作者 杜浩 张懿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58-64,共7页
化工冶金制造业的绿色化升级需从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入手,研发重大特色资源的高效绿色合理利用技术是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张懿院士开创建立的亚熔盐介质清洁化工冶金共性技术,实现了多种具有化学共性的难处理两性金属矿物的高... 化工冶金制造业的绿色化升级需从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入手,研发重大特色资源的高效绿色合理利用技术是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张懿院士开创建立的亚熔盐介质清洁化工冶金共性技术,实现了多种具有化学共性的难处理两性金属矿物的高效清洁转化与分离,并建立了以活性氧调控技术为核心的亚熔盐介质化学理论体系。基于活性氧的电化学基础研究,本工作进一步提出了以电化学活性氧调控技术为核心的碱性介质电化学高级氧化新体系,为活性氧调控技术在冶金、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要点:(1)综述了亚熔盐介质清洁化工冶金共性技术的研究进展。(2)讨论了活性氧调控技术在亚熔盐介质强化两性金属分解中的应用研究进展。(3)提出以电化学活性氧调控技术为核心的碱性介质电化学高级氧化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 亚熔盐 湿法冶金 电化学 清洁生产
原文传递
酸性溶液中阴阳极协同氧化强化铜的溶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云婷 薛玉冬 +2 位作者 郑诗礼 张春晖 金伟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2-727,共6页
提出了一种阳极直接电化学溶解与阴极间接溶出耦合溶出铜的新方法,阴极间接氧化是基于氧气还原反应和类芬顿反应产生H2O2和·OH.结果表明,在最佳电压0.25 V或电流密度6 m A/cm2下,电化学体系能产生大量活性物种,铜溶出率在直接阳极... 提出了一种阳极直接电化学溶解与阴极间接溶出耦合溶出铜的新方法,阴极间接氧化是基于氧气还原反应和类芬顿反应产生H2O2和·OH.结果表明,在最佳电压0.25 V或电流密度6 m A/cm2下,电化学体系能产生大量活性物种,铜溶出率在直接阳极溶出的基础上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溶解 电化学 协同作用 羟基自由基 酸性溶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