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小说《罗亭》的空间隐喻 被引量:1
1
作者 袁运隆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89-91,共3页
文学作品描写的社会生活就是人物生存的特定空间,它是人物生存的权力意态,生存欲望激烈冲突对抗以及相互争夺的场所。《罗亭》这部小说对“客厅”“花园”和私人“房间”三个特定空间场景的描写,揭示了隐藏在其中的意义:“客厅”是... 文学作品描写的社会生活就是人物生存的特定空间,它是人物生存的权力意态,生存欲望激烈冲突对抗以及相互争夺的场所。《罗亭》这部小说对“客厅”“花园”和私人“房间”三个特定空间场景的描写,揭示了隐藏在其中的意义:“客厅”是权力的象征,“花园”则是以个性解放来反抗现实的权力秩序,而私人“房间”则表现某些人面对现实冲突采取的躲避心态。小说以此来表现了人物的各种生存意志冲突以及复杂的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权力 反抗 躲避
下载PDF
托尔斯泰“忏悔意识”成因浅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袁运隆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7年第4期42-45,共4页
托尔斯泰在其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忏悔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故事及精神性格的发展变化力图说明:对自己的忏悔是洗刷灵魂污垢的最好形式,是体现“勿以暴力抗恶”、“博爱”、“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具体行为.促成... 托尔斯泰在其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忏悔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故事及精神性格的发展变化力图说明:对自己的忏悔是洗刷灵魂污垢的最好形式,是体现“勿以暴力抗恶”、“博爱”、“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具体行为.促成其“忏悔意识”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人性善的伦理道德观;二是浓厚的宗教思想;三是与俄国社会历史和现实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文学创作 小说 忏悔意识 人性善 宗教思想 社会历史现实
下载PDF
从《在底层》看高尔基的人论思想在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袁运隆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4期19-22,35,共5页
同情民众、关怀民生以揭露社会的罪恶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内容。六十年以后,宗教文化对人论思想产生消积影响。高尔基从自己的民主思想出发,强调对人的肯定与尊重,超越了宗教救世的思想,从而,在俄国人道主义的发展中实现了... 同情民众、关怀民生以揭露社会的罪恶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内容。六十年以后,宗教文化对人论思想产生消积影响。高尔基从自己的民主思想出发,强调对人的肯定与尊重,超越了宗教救世的思想,从而,在俄国人道主义的发展中实现了从悲观、无所作为向充满自信地去改变自己命运的历史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底层》 高尔基 人论思想 俄国文学史 宗教文化 戏剧
下载PDF
《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构建的和谐对应的时空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袁运隆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9年第6期87-89,共3页
《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换为时间线索,依次展开了与之相关联的乡村快乐、工作苦恼、绝望人生三个空间场景。每个特定的心理时间内的情感体验都能在空间场景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生活现实,从而构成了一种和谐对应的时空关系... 《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换为时间线索,依次展开了与之相关联的乡村快乐、工作苦恼、绝望人生三个空间场景。每个特定的心理时间内的情感体验都能在空间场景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生活现实,从而构成了一种和谐对应的时空关系。这种关系作为一种叙事模式,目的是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体验 时空关系 和谐对应 叙事模式
下载PDF
湖湘文化视域下的刘显世
5
作者 袁运隆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0年第2期107-111,共5页
文化以稳定的心理积淀隐藏在人的心灵世界中,并形成固定的文化观念支配人的一切,以至于人在日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都会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刘显世是民国时期贵州督军、省长,"兴义系"军阀的领军人物,其祖籍为湖南,他在深... 文化以稳定的心理积淀隐藏在人的心灵世界中,并形成固定的文化观念支配人的一切,以至于人在日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都会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刘显世是民国时期贵州督军、省长,"兴义系"军阀的领军人物,其祖籍为湖南,他在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的大家族中成长起来,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固定的心理意识在支配着他,并形成其文化品格,这就使其思维及行为方式都表现出鲜明的湖湘文化的特征,那就是兴办教育、重视人才;尚变求新、机敏睿智;经世致用、勇于任事。本文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解读对他一生作出最合乎逻辑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湖湘文化 刘显世
下载PDF
三重空间中的历史意蕴
6
作者 袁运隆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2期64-66,共3页
关键词 历史意蕴 文学地理学 戏剧舞台 文学研究方法 文学作品 文学艺术 审美个性 创作理想
下载PDF
多重文化孕育的社会精英——民国黔军总司令王文华思想性格的文化研究
7
作者 袁运隆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8-31,共4页
王文华是近代贵州历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他能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主要取决于他剽悍、坚毅、血性、开放、创新、兼容的个性品质以及精忠报国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独特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儒家文化所铸就的... 王文华是近代贵州历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他能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主要取决于他剽悍、坚毅、血性、开放、创新、兼容的个性品质以及精忠报国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独特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儒家文化所铸就的报国志向;受荆楚文化和兴义的山地环境所孕育的尚武精神;与岭南文化的同源关系所表现出的开放、创新的性格特点以及与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心理认同等,他是多重文化孕育的社会精英,其思想性格蕴涵了深刻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文华 儒家文化 荆楚文化 山地环境 岭南文化
下载PDF
试析欧洲文学史上“理想国”的思想文化内涵
8
作者 袁运隆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33-36,共4页
在欧洲文学史上,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了许多描写理想社会的作品,这些“理想国”集中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人为本和反对封建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的思想,表现了资产阶级的精神追求,透视出丰富的思想文化... 在欧洲文学史上,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了许多描写理想社会的作品,这些“理想国”集中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人为本和反对封建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的思想,表现了资产阶级的精神追求,透视出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积极入世 人本思想 自由平等
下载PDF
融合·冲突·隐喻——试析歌德爱情小说的叙事策略
9
作者 袁运隆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第2期165-168,共4页
《少年维特的烦恼》与《亲和力》两部爱情小说都表现了人的主体精神与客观现实的尖锐对立。为了表达小说的这一主题,在叙事方面歌德主要采用了心理与现实空间的融合、理想与现实空间的对立以及隐喻叙述的策略,正是这种特有的叙述手法,... 《少年维特的烦恼》与《亲和力》两部爱情小说都表现了人的主体精神与客观现实的尖锐对立。为了表达小说的这一主题,在叙事方面歌德主要采用了心理与现实空间的融合、理想与现实空间的对立以及隐喻叙述的策略,正是这种特有的叙述手法,使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小说 隐喻叙事 歌德
下载PDF
果戈理笔下的地主形象的文化解读
10
作者 袁运隆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93-94,共2页
社会的主流文化决定了社会的性质 ,它以其特有的文化模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价值取向及生存方式 ,使人们具有了特定的文化人格。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对其文化的价值判断。果戈理的乡村生活小说正是通过代表农奴制文... 社会的主流文化决定了社会的性质 ,它以其特有的文化模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价值取向及生存方式 ,使人们具有了特定的文化人格。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对其文化的价值判断。果戈理的乡村生活小说正是通过代表农奴制文化的社会力量———地主群像的塑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文化 农奴制 地主形象 文学评论 果戈理 小说 俄国
下载PDF
从文学接受看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繁荣的必然性
11
作者 袁运隆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4期37-39,共3页
小说是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从文学接受的条件看主要有其繁荣的必然因素,首先是文学观念的转变;其次是读者阶层的不断扩大,审美经验的认同;第三是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书商作为专门的社会职业,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培育了文学的消费... 小说是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从文学接受的条件看主要有其繁荣的必然因素,首先是文学观念的转变;其次是读者阶层的不断扩大,审美经验的认同;第三是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书商作为专门的社会职业,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培育了文学的消费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 小说繁荣 文学观念 读者 出版业
下载PDF
关注社会,肯定人生,追求崇高——高尔基美学思想浅析
12
作者 袁运隆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2期44-47,共4页
高尔基的美学思想与当时社会的审美理想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主张文学应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反映生活真实性的同时,展示了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体现了乐观、自信的情调;主张文学应当肯定人,鼓励人生活的信心;强烈的悲剧精神和追... 高尔基的美学思想与当时社会的审美理想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主张文学应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反映生活真实性的同时,展示了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体现了乐观、自信的情调;主张文学应当肯定人,鼓励人生活的信心;强烈的悲剧精神和追求崇高。其审美理想开创了社会新的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尔基 美学思想 审美理想 俄罗斯 文学艺术
下载PDF
高师教育应加强实践环节
13
作者 袁运隆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7年第2期61-64,共4页
高师教育是一种定向型的职业教育,要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除了在校的专业理论的学习外,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合格教师就显得十分必要。它对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 高师教育是一种定向型的职业教育,要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除了在校的专业理论的学习外,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合格教师就显得十分必要。它对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教学工作能力,完善高师教学计划都有积极的作用。加强实践环节的主要方式是见习与实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环节 教育实习 教学质量 高等师范教育 教育实践
下载PDF
失去生命快乐的“末路”——屠格涅夫笔下地主契尔托普哈诺夫形象解读
14
作者 袁运隆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66-68,共3页
契尔托普哈诺夫是屠格涅夫所塑造的一个乡村地主形象。由于他身上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所以,在他实际的生活中那些代表着生命活力的美的人与物都离他而去,审美交往的失败使他无法感受生活的美,他苦闷,忧郁而死。他缺乏创造与进取的生命... 契尔托普哈诺夫是屠格涅夫所塑造的一个乡村地主形象。由于他身上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所以,在他实际的生活中那些代表着生命活力的美的人与物都离他而去,审美交往的失败使他无法感受生活的美,他苦闷,忧郁而死。他缺乏创造与进取的生命特征也表现了俄国乡村地主的精神气质以及农奴制文化的本质,他被生活所抛弃的结局,也深刻地揭示了俄国野蛮落后的农奴制必将崩溃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格涅夫 生存交往 生命快乐 地主形象
下载PDF
一个理性主义的启蒙者和实践者——罗亭形象的重新解读
15
作者 袁运隆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2期61-64,共4页
罗亭这一艺术形象由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使人们对他的认识也是说法不一。他并不是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一个具有理性主义思想的启蒙者和实践者,他崇尚科学知识,反对主观主义和否定主义,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追求美好... 罗亭这一艺术形象由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使人们对他的认识也是说法不一。他并不是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一个具有理性主义思想的启蒙者和实践者,他崇尚科学知识,反对主观主义和否定主义,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追求美好的爱情,而且具有责任感。由于当时俄国社会的落后,注定他必然成为追求事业的失败者,在他的身上表现了当时具有理性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渴望改变社会而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亭 理性主义 启蒙者 实践者
下载PDF
否定与肯定——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两种审美倾向的必然选择
16
作者 袁运隆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4期46-48,共3页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在自身的发展历史过程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倾向。一是否定、批判,揭露社会的丑恶,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之情;二是肯定,歌颂、表现了生活的美,显现出乐观自信的情调。而这两种审美倾向的产生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在自身的发展历史过程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倾向。一是否定、批判,揭露社会的丑恶,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之情;二是肯定,歌颂、表现了生活的美,显现出乐观自信的情调。而这两种审美倾向的产生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审美理解的不同所造成的,是艺术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文学 审美倾向 社会现实 必然选择
下载PDF
黔西南州中学语文阅读学习现状的分析研究
17
作者 袁运隆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42-46,共5页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黔西南州中学生语文素养不高,说明这一环节出了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存在轻视语言的训练,课外阅读量小,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等现象,针对...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黔西南州中学生语文素养不高,说明这一环节出了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存在轻视语言的训练,课外阅读量小,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提高黔西南州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语文阅读学习 调查研究
下载PDF
从家族利益到国家政治——《觊觎王位的人》伦理冲突的核心
18
作者 袁运隆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3-121,共9页
易卜生早期诗剧《觊觎王位的人》叙述了霍古恩国王与斯古利伯爵围绕王权而展开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作家以人物之间的种种伦理关系为着眼点,揭示了由以家族利益为核心的伦理到以国家政治为核心的伦理之历史转变:霍古恩与斯古利君臣之... 易卜生早期诗剧《觊觎王位的人》叙述了霍古恩国王与斯古利伯爵围绕王权而展开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作家以人物之间的种种伦理关系为着眼点,揭示了由以家族利益为核心的伦理到以国家政治为核心的伦理之历史转变:霍古恩与斯古利君臣之间的冲突表明新旧伦理观念的对立;斯古利与彼得父子之间的失望与希望表现了对旧王权伦理的维护及最终失败的命运;而霍古恩与玛格蕾蒂夫妻之间的爱情关系,则肯定了特定政治语境中个人爱情必须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霍古恩的最后胜利,说明公众与国家利益超越了家族与个人利益,新的政治王权伦理原则最终得以确立。剧本以复杂的伦理关系为切入口,从而让易卜生进步的政治伦理思想得到了充分表达与完整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权伦理 家族利益 国家政治 《觊觎王位的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