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方经胸骨或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手术治疗上胸椎结核 被引量:19
1
作者 詹新立 肖增明 +2 位作者 贺茂林 陈前芬 宫德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08-812,共5页
目的:探讨前方经胸骨或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治疗上胸椎(T1~T4)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上胸椎结核患者26例,其中16例采用经胸骨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A组),年龄37~72岁,平均... 目的:探讨前方经胸骨或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治疗上胸椎(T1~T4)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上胸椎结核患者26例,其中16例采用经胸骨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A组),年龄37~72岁,平均48.6岁,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5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s角为15°~40°,平均22°±3.5°;10例采用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B组),年龄33~69岁,平均45.3岁,术前按Frankal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1例,D级4例,E级3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s角为13°~39°,平均21°±3.7°。结果:两组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手术。A组患者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120~15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60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考虑为喉返神经牵拉伤,术后2周恢复正常;术后胸椎后凸Cobb′s角为10°~25°,平均17°±2.5°;随访6~72个月,末次随访时1例A级恢复到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2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余无变化。B组患者不能完全显露对侧,病灶清除不易彻底,手术时间为150~220min,术中出血量为500~900ml,1例发生胸导管损伤,经对症治疗1周后痊愈;术后胸椎后凸Cobb′s角9°~24°,平均为16°±2.3°,均有肩关节活动障碍;随访12~96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仍有肩关节轻度障碍;1例A级恢复到C级,1例B级恢复到C级,1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其余患者神经功能无变化。两组均无结核复发,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植骨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4个月。结论:与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相比,经胸骨入路可以更清楚地显露上胸椎,创伤小,能达到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结核 前方经胸骨手术入路 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
下载PDF
减压前或减压后安放椎弓根钉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詹新立 肖增明 +3 位作者 李世德 劳山 陈前芬 罗高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2323-2325,共3页
目的观察采用两种手术方法行腰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和SRS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从1999年9月 ̄2005年1月,对64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腰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和SRS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先减压... 目的观察采用两种手术方法行腰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和SRS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从1999年9月 ̄2005年1月,对64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腰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和SRS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先减压后置钉组34例;先置钉后减压组30例。术前X线检查按Meyerding分度,两组滑脱的程度和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6.4个月(4 ̄64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和X线片滑脱复位程度,先减压后置钉组34例患者中,28例症状改善,优良率为82.3%,解剖复位率为95.2%,没有发生神经根损伤;先置钉后减压组30例中,24例症状改善,优良率为80%,解剖复位率为94.2%,神经根损伤5例(16.7%)。两组优良率、解剖复位率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但神经根损伤(均被术中或再次手术证实为螺钉压迫神经根)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应用SRS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复位满意;先减压后置钉可减少神经根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椎前移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骶骨肿瘤的分区切除与重建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4
3
作者 詹新立 肖增明 +3 位作者 李世德 劳山 陈前芬 罗高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对骶骨肿瘤按其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重建方式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88年2月 ̄2005年1月手术治疗43例骶骨肿瘤患者,按肿瘤侵及部位(即上段骶骨、骶髂关节及骶髂关节水平向外的髂骨是否被破坏)对骶骨肿瘤进行分区切除... 目的:探讨对骶骨肿瘤按其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重建方式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88年2月 ̄2005年1月手术治疗43例骶骨肿瘤患者,按肿瘤侵及部位(即上段骶骨、骶髂关节及骶髂关节水平向外的髂骨是否被破坏)对骶骨肿瘤进行分区切除并重建,相应的手术及重建方式包括单纯切除、钢针加塑形骨水泥(CPC)重建骶骨、钢板螺钉固定或骶骨螺钉固定重建骶髂关节、不同长度的Luque棒或髂骨棒加钢丝缠扎或TSRH或Isola或CGWS腰椎骨盆内固定。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3例,切口皮肤边缘坏死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积极处理后均治愈。随访1~17年,平均75个月,43例患者中39例(90.7%)术后疼痛得到缓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降低到术后3.4分(P<0.01)。1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11例术后症状改善,3例无改善。20例行自体和或异体植骨的患者术后1年16例获得骨性融合。3例脊索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于术后1年因复发而进行1次或多次手术,其中有5例和1例骨髓瘤、1例转移癌患者于术后17~50个月因肺部和全身转移死亡。发生断棒2例,均再次手术更换断棒。结论:按肿瘤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达到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组织和维持脊柱及骨盆稳定性的目的,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分区切除 重建 内固定
下载PDF
骺板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詹新立 周江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15-119,共5页
关键词 骺板损伤 影像学检查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骨桥切除术 骺板移植术 关节镜手术 骺板阻滞术
下载PDF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临床骨科教学质量 被引量:5
5
作者 詹新立 肖增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临床骨科 胸椎骨折 骨科教学 骨折端 教学质量 教育质量 兴趣 个性心理特征
下载PDF
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生物学特征与青年髋关节置换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短中期随访结果(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詹新立 肖增明 +2 位作者 李世德 陈前芬 罗高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3176-3180,共5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有较高的假体松动率,大大地影响了假体的远期疗效。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假体能否依靠股骨假体的生物固定作用减少假体松动率的发生?目的:观察无柄解剖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特征对年轻患者髋关... 背景:有研究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有较高的假体松动率,大大地影响了假体的远期疗效。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假体能否依靠股骨假体的生物固定作用减少假体松动率的发生?目的:观察无柄解剖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特征对年轻患者髋关节置换后的效果,并以5年随访客观数据评价。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对象:选择2001-01/05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15例髋关节疾患患者(17髋),男8例,女7例,患者手术时年龄21~49岁,平均(37.8±9.8)岁。手术适应症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髋)、创伤性关节炎(4髋)、骨性关节炎(3髋)、发育不良引起的骨性关节炎(3髋)。所有患者术前均对手术项目知情同意,新型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为钻铬钥合金铸件,由上海复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国药管械(试)字2002第3040397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3460799号。方法:对15例(17髋)髋关节疾患患者进行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于术后第1年间隔6个月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共5年,随访包括功能评价及X线评价。①功能评价:采用Harris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满分为100分,总分≥80分为优,≥60分为良,≥40分为可,差<40分;记录疼痛缓解情况、侧卧于手术侧的能力、附加手术、止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髋关节的脱位情况等。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0-10分,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痛)。②X射线评价:手术前后拍摄标准的骨盆平片,记录按Busse分类的术前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按Ficat分类的术前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级、假体的插入角度以及对侧的颈干角、按Buergi分类的X线透亮带、按Brooker分类的异位骨化分级。③对术后不良事件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必要时给予翻修手术。主要观察指标:5年随访患者相关情况分析:①假体的插入角度、对侧的颈干角。②X线透亮带及异位骨化分级结果。③术前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术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级。④翻修手术情况、不良事件及并发症。⑤术后综合功能效果:疼痛缓解情况(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侧卧于手术侧的能力、附加手术、止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髋关节的脱位情况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结果:纳入15例患者,1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失访,14例均获得5年随访。①患者术后功能评价结果:术后随访第5年,13例(15髋)患者髋关节仍在原位,其中11例患者(84.6%,11/13)疼痛减轻或消失,12例(92.3%,12/13)患者愿意再次手术,10例(76.9%,10/13)患者可以侧卧于手术侧;Harris平均分为(72±19.6)分,不同的疾病之间的Harris记分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2.6±2.2)分,不同的疾病组之间的髋关节疼痛没有明显差别(P>0.05);9例(69.2%,9/13)不需要疼痛治疗,2例(15.4%,2/13)偶尔需要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止痛,2例(15.4%,2/13)长期需要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止痛。②患者X射线评价结果:术前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情况:1髋有1度的退行性改变,3髋有2度的退行性改变,6髋有3度的退行性改变。术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级情况:7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4个处于3期,3个处于4期。术后随访第5年,1例患者有X射线透亮区,由于透亮区范围较小,进展不迅速,临床症状不严重,没有进行翻修;术后6个月非手术侧的颈干角是(135.2±6.8)°,手术侧的插入角是(132.2±6.5)°。1例患者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进行了内翻去旋转截骨本次手术后的插入角是120°。假体插入角在125°-140°之间的患者髋关节疼痛较其他患者减轻。异位骨化分级情况是:3髋有异位骨化,其中1髋有1度的异位骨化,1髋有2度的异位骨化,1髋有3度的异位骨化。③翻修手术情况:1例(5.9%,1/17)患者因术后的疼痛没有缓解而进行了翻修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发现股骨近断骨质保存完好,翻修时使用有柄的假体比较容易。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④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有1例患者(5.9%,1/17)出现了髋关节脱位,其他并发症有大转子滑囊炎1例、伤口瘘管1例、血肿1例。结论:①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提供了股骨假体的生物固定,从而可以有效地固定假体和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②由于近段股骨干未受干扰,方便了翻修手术。③年轻患者置换术后近、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人工关节 假体植入
下载PDF
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治疗(附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詹新立 肖增明 +3 位作者 沈建成 陈前芬 贺茂林 罗高斌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757-758,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前后路手术对治疗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8例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者,其中对于5例小于3岁的患儿行经胸腔或经腹膜后的切口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支具矫正;对于3例大于3岁的... 目的:探讨脊柱前后路手术对治疗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8例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者,其中对于5例小于3岁的患儿行经胸腔或经腹膜后的切口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支具矫正;对于3例大于3岁的患儿,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结果:术后随访2~11年,平均4.3年,测定手术前后的Cobb角及躯干位移。侧弯角右术前平均的36.5°矫正到12°(矫正率达66%)。对于小于3岁的患儿组的矫正效果,侧弯角由术前的37.7°矫正至9.6°,后凸角由术前30.5°矫正至6°,躯干位移从23mm恢复至5mm;对于大于3岁的患儿组,X线及CT相关参数显示T4~L3椎弓根的横径从(2.6±0.43)~(5.2±0.85)mm;选用的螺钉的直径为3~4mm,长度为30~40mm;侧弯角由术前的40.9°矫正至12°,后凸角由术前32.5°矫正至8°,躯干位移从29mm恢复至7mm,侧弯角及后凸角丢失分别为2°和3°,所有患儿丢失角度不超过5°,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脱落,均融合。结论:针对患儿的年龄和畸形程度采用前路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牵引石膏矫正;或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均能取得满意的手术矫正效果;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对保证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植入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儿童股骨近端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詹新立 周江南 +4 位作者 李康华 邓展生 龙文荣 廖前德 张朝跃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9期1347-1350,共4页
目的:总结儿童股骨近端骨肿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37例14岁以下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7.2个月。结果:病变刮除、瘤壁残留肿瘤组织灭活、植骨术仍是目前治疗良性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应避免损伤股骨头骨骺。对病... 目的:总结儿童股骨近端骨肿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37例14岁以下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7.2个月。结果:病变刮除、瘤壁残留肿瘤组织灭活、植骨术仍是目前治疗良性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应避免损伤股骨头骨骺。对病灶范围较大伴有髋内翻畸形的良性病变,行病变部分刮除、外翻截骨及内固定后可维持正常的颈干角和髋关节功能。瘤段切除、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修复股骨近端恶性骨肿瘤切除后大块骨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早期恢复肢体功能、并发症少、材料来源充足等优势。结论:儿童股骨近端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应考虑到病变的性质、侵袭范围、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及儿童骨骺未闭合等特点,采用适当的术式,多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儿童 股骨近端 手术
下载PDF
临床课教学中的同情心培养 被引量:1
9
作者 詹新立 肖增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临床课 患者 医学生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导向的间接和小型化偶联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机制初探
10
作者 詹新立 李世德 +1 位作者 肖增明 周江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1-543,共3页
目的:观察抗人成骨肉瘤单克隆抗体导向的间接OSMcAb-HSA-MTX和小型化偶联物F(ab′)2-MTX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小型化偶联物F(ab′)2-MTX、间接偶联物OSMcAb-HSA-MTX、直接偶联物OSMcAb-MT... 目的:观察抗人成骨肉瘤单克隆抗体导向的间接OSMcAb-HSA-MTX和小型化偶联物F(ab′)2-MTX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小型化偶联物F(ab′)2-MTX、间接偶联物OSMcAb-HSA-MTX、直接偶联物OSMcAb-MTX对细胞周期时相的影响;在裸鼠移植性人成骨肉瘤的模型上观察上述偶联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各处理组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数明显增加,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均可见明显的凋亡峰,F(ab′)2-MTX、OSMcAb-HSA-MTX、McAb-MTX、MTX处理组的S期细胞百分数(SPP)分别为(22.9±2.4)%、(26.4±2.2)%、(27.3±2.3)%、(30.6±4.5)%,F(ab′)2-MTX作用最强(P<0.05),McAb-HSA-MTX、McAb-MTX次之。F(ab′)2-MTX偶联物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给药抑瘤率分别为91.17%和88.33%,均有较游离药物更高的疗效,同时也优于Mcab-MTX、Mcab-HSA-MTX偶联物(P<0.05)。结论:单克隆抗体导向的间接和小型化偶联物通过抑制细胞的S期,诱导细胞的凋亡而发挥抗肿瘤作用;F(ab′)2-MTX、OSMcAb-HSA-MTX具有良好的体内抗肿瘤作用,F(ab′)2-MTX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偶联物 体内抗肿瘤 细胞周期时相 凋亡
下载PDF
甲氨蝶呤与抗人成骨肉瘤单克隆抗体F(ab′)_2片段偶联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11
作者 詹新立 肖增明 +1 位作者 李世德 周江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6-707,共2页
目的:研制一种以单抗F(ab′)2片段为基础的抗肿瘤导向药物。方法:制备出抗人成骨肉瘤单克隆抗体F(ab′)2片段与甲氨蝶呤(MTX)偶联物F(ab′)2-MTX、间接偶联物McAb-HSA-MTX、直接偶联物McAb-MTX,并进行体外靶细胞结合实验、细胞增殖抑制... 目的:研制一种以单抗F(ab′)2片段为基础的抗肿瘤导向药物。方法:制备出抗人成骨肉瘤单克隆抗体F(ab′)2片段与甲氨蝶呤(MTX)偶联物F(ab′)2-MTX、间接偶联物McAb-HSA-MTX、直接偶联物McAb-MTX,并进行体外靶细胞结合实验、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结果:F(ab′)2、McAb、F(ab′)2-MTX、McAb-HSA-MTX、McAb-MTX均保持了与靶细胞MG-63的免疫反应性;细胞增殖抑制实验中,F(ab′)2-MTX、McAb-HSA-MTX、McAb-MTX、MTX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67±0.110)μg/L、(2.55±0.114)μg/L、(2.71±0.1452)μg/L、(5.51±1.529)μg/L,上述所有偶联物的杀伤活性明显大于游离MTX(P<0.05),F(ab′)2-MTX的杀伤活性明显大于McAb-HSA-MTX和McAb-MTX(P<0.01),F(ab′)2同抗体一样没有治疗作用。结论:F(ab′)2-MTX具有比MTX及McAb-MTX、McAb-HSA-MTX更强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F(ab′)2片段 甲氨蝶呤(MTX) 偶联物
下载PDF
精确匹配的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和X线分析(英文)
12
作者 詹新立 肖增明 +2 位作者 李世德 陈前芬 罗高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12,共5页
目的评价精确匹配的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41例(48髋)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术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6.7岁,随访至少3年或直到假体失败。所有的患者均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III期35髋,FicatIV期13髋;其中... 目的评价精确匹配的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41例(48髋)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术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6.7岁,随访至少3年或直到假体失败。所有的患者均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III期35髋,FicatIV期13髋;其中自发性占7.3%,创伤性占9.7%,酒精性占22%,激素性占61%;他们的髋臼相对正常。在术后骨盆的X线片上测量股骨假体的插入角度和下沉程度。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5.7年。平均的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01),疼痛由术前的3.1分提高到9.0分;步行由4.4分提高到9.1分;活动由5.5分提高到7.0分。按UCLA评分标准,FicatIII期35髋术后的满意率为88.6%;FicatIV期13髋术后的满意率为69.2%(P=0.25)。8个髋的疗效差,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改善,术后X线检查发现7个髋呈髋内翻植入了假体(插入的短柄与股骨轴线的夹角均小于130°);6例假体头中心的平均下沉为5.0mm。假体的5年生存率为83%。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术的前提下,精确匹配的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满意;对于髋关节表面置换,处于外翻位置的股骨假体更可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半髋表面置换术
下载PDF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13
作者 詹新立 肖增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37-1039,共3页
关键词 髋关节疾患 表面置换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发病年龄 髓芯减压 病情发展 治疗 atⅢ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中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英伦 马元 +4 位作者 莫森 李东冉 王军 刘冲 詹新立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3-15,共3页
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和caspase-9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9例,其中单个节段突出的患者70例(A组)、多个节段突出... 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和caspase-9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9例,其中单个节段突出的患者70例(A组)、多个节段突出(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数量≥2个)的患者29例(B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中caspase-3和caspase-9浓度。结果对照组、A组和B组血清中caspase-3浓度分别为11.24±0.41,14.31±0.67和17.43±1.86pmol/L,各组之间caspase-3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47,P<0.01)。对照组、A组、B组血清中caspase-9浓度分别为18.54±2.19,30.57±3.63和43.68±5.15pmol/L,各组之间caspase-9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85,P=0.001)。A组(q=3.08,3.29,均P<0.05)、B组(q=5.78,4.50,均P<0.05)caspase-3和caspase-9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B组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3.21,3.22,均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上调促进了细胞凋亡过程,参与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并且与椎间盘突出节段数量相关,突出节段数量越多,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退行性病变 细胞凋亡 CASPASE-3 CASPASE-9
下载PDF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预警意义 被引量:16
15
作者 江华 刘云 +2 位作者 杨立井 詹新立 肖增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07-612,共6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预警意义。方法:2014年9月-2015年4月对53例行颈椎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术中进行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A组),选取60例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和手术方式匹配但未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预警意义。方法:2014年9月-2015年4月对53例行颈椎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术中进行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A组),选取60例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和手术方式匹配但未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颈椎前路手术患者作为对照(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颈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A组病例中术中预警的类型和原因,以及与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和手术节段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0.5h(0.8-2.1h),术中出血量为390±236ml(120-600ml),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0.7h(0.6-2.4h),术中出血量为346±293ml(105-610ml),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的颈部和上肢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6.5±1.6 vs.6.8±1.4,7.6±2.4 vs.7.4±2.7,3.8±1.2vs.3.6±1.6,3.3±1.4 vs.3.9±1.8,P〉0.05),A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后NDI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B组[(19.2±7.1 vs 22.1±5.6,(84.1±10.3)%vs(73.3±9.2)%;P〈0.05]。在A组病例中,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椎间融合手术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的术中监测"严重预警"发生率更高(P〈0.05),但两种手术方式的"次要预警"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型颈椎病与神经根型颈椎病之间、单节段手术与双节段手术之间的术中监测"严重预警"和"次要预警"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能及时预警神经损伤,可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神经电生理监测 手术 脊髓神经功能
下载PDF
体外生物力学评价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的三维运动稳定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罗巨利 詹新立 +3 位作者 肖增明 贺聚良 刘会江 赵卫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119-3123,共5页
背景:国内外少见颈前路带锁钢板重建上胸椎的体外生物力学报道。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方法:15具成人尸体上胸椎标本分成3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颈前路钛板预弯内固定组(C),颈前路钛... 背景:国内外少见颈前路带锁钢板重建上胸椎的体外生物力学报道。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方法:15具成人尸体上胸椎标本分成3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颈前路钛板预弯内固定组(C),颈前路钛板未预弯内固定组(D)。对完整标本进行三维活动度测量,分别安装好各组内固定再次进行标本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及旋转状态下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测量,并与完整状态(A)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在完整状态下B、C、D3组标本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屈稳定性排列:B>D>C>完整,B、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后伸稳定性排列:B>C>A>D,B与A,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21,0.01);旋转状态下的稳定性排列:B>C>A>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侧弯稳定性排列:A>B>C>D,A和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0.002)。提示上胸椎前路钛板装置具有较好的三维稳定性,如果采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建议塑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运动范围 内固定 钛板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暂时低位腹主动脉阻断患者T-SOD及MDA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韦玮 李世德 +1 位作者 詹新立 李剑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33-1835,共3页
目的研究暂时低位腹主动脉阻断技术临床应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风险。方法选择予暂时低位腹主动脉阻断行骨盆或骶尾部肿瘤全切除术患者(A组)和腰椎病损或骨折行侧前入路行腰椎次全切除术患者(B组)各14例,测定和观察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静... 目的研究暂时低位腹主动脉阻断技术临床应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风险。方法选择予暂时低位腹主动脉阻断行骨盆或骶尾部肿瘤全切除术患者(A组)和腰椎病损或骨折行侧前入路行腰椎次全切除术患者(B组)各14例,测定和观察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静脉血浆T-SOD、MDA的数值和变化。结果A组单次阻断时间52~84 min,平均68 min,无一例重复阻断。与阻断前比较,大多数再灌注时点血中MDA明显升高,而SOD明显降低(P<0.05),但再灌注后4 h两观察指标基本恢复到缺血期水平;B组各时间点间T-SOD、MDA值变化不大(P>0.05)。结论单次低位腹主动脉阻断时间≤68 min有一过性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但损伤轻微并短时间内恢复,阻断时限内低位腹主动脉阻断技术是有效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 阻断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荧光标记及其脊椎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8
作者 崔明星 詹新立 +3 位作者 刘会江 贺聚良 顾容赫 黄圣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248,共6页
目的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并建立其在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直接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前列腺癌脊柱转移模型。方法常规肿瘤细胞培养、传代,在细胞状态最佳时以不同病毒感染复数实行GFP慢病毒对PC-3的感染,7 ... 目的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并建立其在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直接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前列腺癌脊柱转移模型。方法常规肿瘤细胞培养、传代,在细胞状态最佳时以不同病毒感染复数实行GFP慢病毒对PC-3的感染,7 d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在PC-3的表达情况。选取感染GFP阳性表达率最高的孔继续扩大培养,然后采用悬液注射于小鼠的下腔静脉,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直接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3个月后处死荷瘤鼠,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果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绿光,并可在体内、外持续稳定表达;下腔静脉注射1.5×l06转染后的前列腺癌细胞后1周即可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到腰背部有绿色荧光显像,4周时可见表达绿色荧光的肿瘤增大,肿瘤骨转移率为19%(3/16);3个月后解剖裸鼠可见有3只裸鼠腰椎有肿瘤浸润,与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结果一致,转移率约为19%(3/16)。结论 GFP慢病毒能够高效标记人前列腺癌PC-3细胞且不影响其生物学特性,并能够持久稳定表达;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前列腺癌PC-3细胞成功地建立了裸鼠脊柱骨转移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前列腺癌骨转移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PC-3细胞 慢病毒属 绿色荧光蛋白 动物模型 活体荧光成像系统
下载PDF
凋亡促进因子TFAR19,Apaf-1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英伦 马元 +3 位作者 李东冉 王军 刘冲 詹新立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30-32,共3页
目的探究凋亡促进因子TFAR19,Apaf-1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住院接受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9例,其中设单个节段突出的患者70例为A组,多个节段突出(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数量≥2个)的患... 目的探究凋亡促进因子TFAR19,Apaf-1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住院接受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9例,其中设单个节段突出的患者70例为A组,多个节段突出(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数量≥2个)的患者29例为B组,于入院次日收集外周静脉血。同时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中TFAR19,Apaf-1浓度。结果 C组、B组及A组血清中TFAR19浓度分别为1.30±0.09,1.85±0.14和2.33±0.25 ng/ml,各组之间TFAR19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979,P<0.01)。与C组相比,A组(q=3.60,P=0.012)、B组(q=5.59,P<0.01)TFAR19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之间TFAR19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93,P=0.012)。C组、B组及A组血清中Apaf-1浓度分别为107.52±11.58,159.22±11.87,203.20±20.21 Pg/ml,各组之间Apaf-1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828,P<0.01)。与C组相比,A组(q=3.89,P=0.007)、B组(q=5.86,P<0.01)Apaf-1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之间Apaf-1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97,P=0.037)。各组间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29,P=0.892)。各组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1,P=0.9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TFAR19,Apaf-1表达上调加速了腰椎间盘退变过程,参与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并且与椎间盘突出节段数量相关,突出节段数量越多,TFAR19,Apaf-1表达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 TFAR19 APAF-1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胸腰椎前路手术并发症分析和对策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前芬 肖增明 +4 位作者 李世德 黄成彬 劳山 詹新立 罗高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46-548,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0例应用胸腰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结果]随访12个月~6年,平均51.4个月,260例中,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分别于术后7个月、9个月、16个... [目的]探讨胸腰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0例应用胸腰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结果]随访12个月~6年,平均51.4个月,260例中,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分别于术后7个月、9个月、16个月、2年、3年因全身转移致呼吸衰竭死亡,其余255例患者,36例出现9种37例次(1例L4非何杰金式淋巴瘤出现神经根损伤和定位、置钉失误)术中、术后并发症。术中大出血2例;血、气胸5例;脊髓损伤1例;神经根损伤3例;输尿管损伤1例;定位、置钉失误6例;骨折复位不良1例;植骨不愈合2例;交感神经损伤15例,均经积极有效处理后恢复满意。[结论]预防胸腰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是充分认识胸腰椎的解剖特点和内固定系统结构特点,术中暴露清楚和熟练操作技术,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获得满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前路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