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三种有机酸
1
作者 诸晓锋 《流体测量与控制》 2024年第4期56-61,共6页
实验选取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考察并优化确定了提取方法、提取时长、提取温度和提取液固比,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土壤中有机酸的检测方法。研究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有机酸的线性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以上,线性良好。按照... 实验选取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考察并优化确定了提取方法、提取时长、提取温度和提取液固比,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土壤中有机酸的检测方法。研究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有机酸的线性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以上,线性良好。按照提取液固比5∶1在室温条件下水平振荡提取30 min,滤液用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种有机酸加标回收率为97.3%~106.0%,检测结果相对偏差为1.2%~7.0%。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精密度好、简便、环保、准确度高且成本低廉等优点,适用于土壤中有机酸的批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 土壤 水平振荡提取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丙烯酸
2
作者 洪碧圆 诸晓锋 +1 位作者 林敏 张安平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选取3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分别考察了提取方式、提取时长、提取温度和提取液固比对土壤中丙烯酸提取效率的影响,优化了提取条件,建立了土壤中丙烯酸的检测方法。研究表明,用纯水作为提取剂对土壤中的丙烯酸按照液固比5∶1进行提取,采... 选取3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分别考察了提取方式、提取时长、提取温度和提取液固比对土壤中丙烯酸提取效率的影响,优化了提取条件,建立了土壤中丙烯酸的检测方法。研究表明,用纯水作为提取剂对土壤中的丙烯酸按照液固比5∶1进行提取,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该检测方法的线性良好,相关系数达到0.9993。当称样量为10.0 g时,该方法检出限为0.2 mg·kg^(-1);对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低、中、高浓度加标,丙烯酸的加标回收率在96.3%~107.0%;重复测定6组样品,其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1.2%~4.9%。将该方法用于造纸污染场地丙烯酸的检测,检出浓度范围为8.9~12.2 mg·kg^(-1),证明该方法适用于土壤中丙烯酸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土壤 振荡提取 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地下水流场和特征选择算法下土壤潜在污染影响因子研究
3
作者 徐振坤 方小满 +2 位作者 洪碧圆 江涛 诸晓锋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2期141-146,共6页
目的:探究富阳区域土壤潜在污染的主要影响因子。方法:以区域内主要工业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并进行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流场检测。基于地下水流场,采用特征选择算法模拟区域土壤的潜在污染情况,选取土壤潜在污染影响因子并... 目的:探究富阳区域土壤潜在污染的主要影响因子。方法:以区域内主要工业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并进行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流场检测。基于地下水流场,采用特征选择算法模拟区域土壤的潜在污染情况,选取土壤潜在污染影响因子并计算贡献率。结果:在选取的潜在污染影响因子中,地下水pH值、土壤含水率和土壤黏粒含量对土壤潜在污染的贡献率最高,分别达到0.155、0.083、0.076。结论:在该区域中,地下水pH值、土壤含水率和土壤黏粒含量为主要的土壤潜在污染影响因子,因此在进行土壤环境改善和土地再利用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流场 特征选择算法 区域土壤潜在污染 影响因子模拟 地下水pH数值
下载PDF
某尾矿库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检测与环境风险评价
4
作者 洪碧圆 徐振坤 +2 位作者 王志勇 方小满 诸晓锋 《分析仪器》 CAS 2024年第2期67-73,共7页
本研究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技术,探究不同样品前处理方法对土壤中重金属定量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准确快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筛查方法。该法采用硝酸-盐酸提取法以盐酸:硝酸=3:1溶液浸提重金属,能够稳定提取易挥发性的砷(回收率95%... 本研究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技术,探究不同样品前处理方法对土壤中重金属定量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准确快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筛查方法。该法采用硝酸-盐酸提取法以盐酸:硝酸=3:1溶液浸提重金属,能够稳定提取易挥发性的砷(回收率95%~105%)。采用该筛查方法对某尾矿库场地不同空间位点土壤样品中的铜、铅、镍、砷、镉5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定量检测,以评估该尾矿库重金属分布情况及污染风险。结果表明该尾矿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Pb、As和Cd污染,并且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指数均指示存在As的重度污染。其次污染情况还表现出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趋势,尾矿库入口和中段污染程度较高而末段污染程度低;土壤表层(0~0.5m)重金属检出值较低而深层(0.5~4.0m)检出值较高。以上结果说明该尾矿库存在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并且污染可能在降雨等因素作用下扩大范围和深度,提高治理难度,因此因及时采取措施对已污染区域进行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污染程度评估 污染分布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海泡石/黄原胶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诸晓锋 苏秀霞 +5 位作者 杨祥龙 程磊 李铭杰 郝明德 李仲谨 张超武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9期1241-1244,共4页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使丙烯酸/丙烯酰胺在黄原胶(XG)分子链上接枝聚合并复合海泡石纤维制备复合絮凝剂。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含油废水COD去除率及浊度去除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产物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m(...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使丙烯酸/丙烯酰胺在黄原胶(XG)分子链上接枝聚合并复合海泡石纤维制备复合絮凝剂。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含油废水COD去除率及浊度去除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产物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m(丙烯酸/丙烯酰胺)∶m(黄原胶)=8∶1,引发剂、交联剂与黄原胶质量比分别为0.02,0.006,m(海泡石)∶m(黄原胶)=1∶2,反应温度60℃,用该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COD去除率和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88.2%和9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海泡石 复合絮凝剂 COD去除率 浊度去除率
下载PDF
黄原胶基高性能絮凝剂的合成研究
6
作者 诸晓锋 苏秀霞 +3 位作者 李仲谨 郝明德 程磊 杨祥龙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2-64,68,共4页
在水溶性引发剂过硫酸钾的引发下,使丙烯酰胺(AM)在黄原胶(XG)分子链上接枝聚合制备黄原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XG-g-AM)。研究了单体量、引发剂量、反应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对接枝产物进行表征。... 在水溶性引发剂过硫酸钾的引发下,使丙烯酰胺(AM)在黄原胶(XG)分子链上接枝聚合制备黄原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XG-g-AM)。研究了单体量、引发剂量、反应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对接枝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黄原胶质量浓度为10g·L-1,丙烯酰胺与黄原胶质量比为3:1,引发剂与黄原胶质量比为0.06,反应温度为65℃,用该絮凝剂处理高岭土悬浊液时,絮凝效率能达到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丙烯酰胺 接枝 絮凝性能
下载PDF
黄原胶接枝改性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仲谨 李铭杰 +4 位作者 诸晓锋 郝明德 王海峰 苗宗成 张超武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20,25,共6页
以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溶液聚合方法对黄原胶进行接枝改性,制备了黄原胶基新型高吸水性树脂。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引发剂用量、聚合反应温度、丙烯酸中和度、黄原胶与单体AA和AM质量比和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影... 以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溶液聚合方法对黄原胶进行接枝改性,制备了黄原胶基新型高吸水性树脂。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引发剂用量、聚合反应温度、丙烯酸中和度、黄原胶与单体AA和AM质量比和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影响,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对树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合成聚合反应温度为65℃,m(黄原胶)∶m(AA)∶m(AM)=1∶5∶1,w(引发剂)=1.5%,丙烯酸中和度为70%,w(交联剂)=0.06%。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丙烯酸和丙烯酰胺接枝到黄原胶分子链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树脂形成一种多孔网络结构。最佳合成条件下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吸自来水倍率达869.0 g/g,吸盐水倍率为126.7 g/g,重复利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丙烯酸 丙烯酰胺 高吸水性树脂 功能材料
下载PDF
天然高分子改性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铭杰 李仲谨 +2 位作者 诸晓锋 郝明德 张超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3-578,共6页
天然高分子改性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是近年发展迅速的功能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它能吸收自身质量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水,对一些盐溶液的吸收倍率也较大;分子结构中引入天然高分子因而降解性能较好,广泛用于农林业生产、城市园林绿... 天然高分子改性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是近年发展迅速的功能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它能吸收自身质量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水,对一些盐溶液的吸收倍率也较大;分子结构中引入天然高分子因而降解性能较好,广泛用于农林业生产、城市园林绿化、抗旱保水、防沙治沙,并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淀粉、纤维素、海藻酸钠、甲壳素/壳聚糖及其它天然高分子改性型高吸水性树脂的特点、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高分子 改性 高吸水性树脂
下载PDF
淀粉微球对Pb^(2+)的吸附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苏秀霞 杨祥龙 +2 位作者 李仲谨 刘节根 诸晓锋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0,共4页
以淀粉微球(CSM)为载体,研究了微球吸附Pb2+时pH、温度、溶液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及对Pb2+的吸附动力学特性,利用红外(FT-IR)、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其吸附最适pH为5~6,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吸附温度的升高... 以淀粉微球(CSM)为载体,研究了微球吸附Pb2+时pH、温度、溶液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及对Pb2+的吸附动力学特性,利用红外(FT-IR)、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其吸附最适pH为5~6,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吸附温度的升高,吸附量增大;微球对Pb2+吸附行为符合Langmiu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且求得吸附表观活化能为Ea=2.210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微球 吸附 PB2+ 动力学
下载PDF
淀粉微球对Fe^(2+)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苏秀霞 杨祥龙 +2 位作者 李仲谨 刘节根 诸晓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1-54,共4页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在反相悬浮体系中合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淀粉微球(CSM)为载体。研究淀粉微球对Fe2+的吸附行为,利用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微球及其吸附产物进行表征,研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在反相悬浮体系中合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淀粉微球(CSM)为载体。研究淀粉微球对Fe2+的吸附行为,利用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微球及其吸附产物进行表征,研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淀粉微球对Fe2+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对其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相关性较好。在室温条件下,pH值为4.5,对Fe2+的吸附时间为60min,最大吸附量为0.866mmol/g,得出吸附速率方程,吸附Fe2+后微球结晶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微球 吸附 FE^2+ 吸附机理
下载PDF
新型材料淀粉微球对Cu^(2+)、Cr^(3+)和Pb^(2+)的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苏秀霞 杨祥龙 +3 位作者 诸晓锋 李仲谨 李金凤 苗宗成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92-496,共5页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在反相悬浮体系中合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淀粉微球为载体,研究了新型吸附材料淀粉微球(cross-linked starch microsphere,CSMs)对Mn+(Cu2+、Cr3+、Pb2+)的静态吸附行为。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红外光...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在反相悬浮体系中合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淀粉微球为载体,研究了新型吸附材料淀粉微球(cross-linked starch microsphere,CSMs)对Mn+(Cu2+、Cr3+、Pb2+)的静态吸附行为。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红外光谱仪对微球及其吸附产物进行表征,分析讨论了3种金属原子结构,研究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308K时,Cu2+、Pb2+和Cr3+的饱和吸附量分别是2.43、0.30和0.27 mmol/g,CSMs对Cu2+离子吸附能力最强,并且其通过物理吸附、配位吸附方式吸附Mn+,并得出引起微球吸附能力大小可能与金属离子电荷、离子半径和外层电子排布的差异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材料 淀粉微球 吸附 机理
下载PDF
黄原胶辐射接枝丙烯酰胺及其应用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苏秀霞 诸晓锋 +3 位作者 李仲谨 王磊 顿雪明 路宽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2期84-88,共5页
利用60Coγ为辐射源,在氮气保护下对黄原胶(Xanthan gum,XG)和丙烯酰胺(Acrylamide,AM)进行共辐射接枝,制备出了黄原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Xanthan gum-graft-Acrylamide,XG-g-AM)。研究了反应条件对样品接枝率和单体转换效率的影响规... 利用60Coγ为辐射源,在氮气保护下对黄原胶(Xanthan gum,XG)和丙烯酰胺(Acrylamide,AM)进行共辐射接枝,制备出了黄原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Xanthan gum-graft-Acrylamide,XG-g-AM)。研究了反应条件对样品接枝率和单体转换效率的影响规律,利用元素分析(Element analysis,EA)、傅立叶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射线衍射(X-raydiffraction,XRD)、热重分析(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sis,TGA)对接枝产物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XG浓度为10g/L,AM与XG质量比为3∶1,吸收剂量为6.0kGy,其最佳产品接枝率为128.5%,单体接枝效率为80.4%。同时对接枝共聚物的絮凝效果进行了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丙烯酰胺 60Coγ辐射接枝 絮凝性能
下载PDF
新型黄原胶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 被引量:4
13
作者 苏秀霞 诸晓锋 +3 位作者 李仲谨 郝明德 苗宗成 张超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86-1389,共4页
在水溶性引发剂过硫酸钾的引发下,使丙烯酸(AA)在黄原胶(XG)分子链上接枝聚合,并加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进行一定程度的交联,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品吸水率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偏光显微镜对接... 在水溶性引发剂过硫酸钾的引发下,使丙烯酸(AA)在黄原胶(XG)分子链上接枝聚合,并加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进行一定程度的交联,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品吸水率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偏光显微镜对接枝共聚物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AA与XG质量比m(AA)∶m(XG)=6∶1,交联剂、引发剂与黄原胶的质量比分别为0.01和0.003,丙烯酸的中和度为70%,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h。最佳合成条件下制备的树脂最大吸水倍数854g/g,吸生理盐水倍数156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丙烯酸 高吸水树脂 交联 中和度
下载PDF
黄原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Cr^(3+)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磊 李仲谨 +2 位作者 王磊 诸晓锋 张超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85-2188,共4页
以黄原胶为原料,丙烯酰胺为接枝单体,采用微波辐射聚合得到了黄原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XG-g-AM),利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XG-g-AM对Cr3+的静态吸附行为,并根据吸附等温线研究了吸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 以黄原胶为原料,丙烯酰胺为接枝单体,采用微波辐射聚合得到了黄原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XG-g-AM),利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XG-g-AM对Cr3+的静态吸附行为,并根据吸附等温线研究了吸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XG-g-AM对Cr3+的吸附行为可用Freundlich等温式进行描述;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熵增加过程,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 吸附 CR3+ 热力学
下载PDF
黄原胶辐射接枝共聚物对Cd^2+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苏秀霞 诸晓锋 +3 位作者 程磊 郝明德 李仲谨 杨祥龙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7-300,共4页
利用60Co-γ为辐射源,在氮气保护下对黄原胶(XG)和丙烯酰胺(AM)进行共辐射,制备黄原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XG-g-AM)。研究了XG-g-AM对Cd2+的吸附行为,利用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仪(XRD)对接枝共聚物及吸附产物进行表... 利用60Co-γ为辐射源,在氮气保护下对黄原胶(XG)和丙烯酰胺(AM)进行共辐射,制备黄原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XG-g-AM)。研究了XG-g-AM对Cd2+的吸附行为,利用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仪(XRD)对接枝共聚物及吸附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XG-g-AM对Cd2+离子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 lich等温方程,吸附Cd2+使XG-g-AM结晶结构被进一步破坏,结晶度下降。25℃下,Cd2+浓度20 mmol/L时,吸附时间100 m in,平衡吸附量为0.835m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辐射接枝 吸附 Cd2+
下载PDF
海泡石/黄原胶接枝共聚物对Cu^(2+)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祥龙 苏秀霞 +3 位作者 诸晓锋 苗宗成 郝明德 李仲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3-75,79,共4页
以黄原胶(XG)、丙烯酸、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接枝共聚并复合海泡石制备接枝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产物进行表征。研究了共聚物对Cu2+的静态吸附行为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温度298.15K,pH为8.2,时间... 以黄原胶(XG)、丙烯酸、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接枝共聚并复合海泡石制备接枝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产物进行表征。研究了共聚物对Cu2+的静态吸附行为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温度298.15K,pH为8.2,时间为40min,共聚物对Cu2+的吸附效果最佳。共聚物对Cu2+的吸附行为更加符合Langmiu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共聚物 吸附 动力学 海泡石
下载PDF
工艺因素对黄胞胶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海峰 李仲谨 +1 位作者 诸晓锋 程磊 《中国胶粘剂》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共5页
以黄胞胶(XG)、丙烯酸(AA)为主要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合成了XG接枝AA高吸水性树脂。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单体配比、中和度、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对该树脂吸水... 以黄胞胶(XG)、丙烯酸(AA)为主要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合成了XG接枝AA高吸水性树脂。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单体配比、中和度、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对该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影响树脂吸水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和交联剂用量;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m(AA)∶m(XG)=6∶1,AA中和度为60%,w(交联剂)=0.4%和w(引发剂)=1.0%(均相对于XG而言),反应温度为60℃;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取的树脂,其最大吸水倍率为904g/g;接枝共聚物在1630cm-1处出现C=O特征吸收峰,说明AA已成功接枝在XG链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胞胶 丙烯酸 正交试验 接枝共聚 高吸水性树脂
下载PDF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海峰 李仲谨 +2 位作者 程磊 诸晓锋 刘节根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9年第B05期304-308,共5页
磁性高分子微球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新型功能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成为各国研究者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制备磁性高分子微球的主要方法特点及其在电化学分析、固定化酶及靶向给药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磁性高分子微球 制备 应用
下载PDF
工件表面质量检测中高速图像采集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诸晓锋 吴开华 《光学仪器》 2015年第4期299-302,313,共5页
针对工件表面质量在线检测过程中的高速图像采集环节,提出了一种工件图像高速采集方法。分析了图像采集中定位精度、运动模糊、曝光时间和工件运行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了传送机构与工件表面的振动对图像采集的影响,设计了图像采集... 针对工件表面质量在线检测过程中的高速图像采集环节,提出了一种工件图像高速采集方法。分析了图像采集中定位精度、运动模糊、曝光时间和工件运行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了传送机构与工件表面的振动对图像采集的影响,设计了图像采集时序。利用光电传感器实现工件的快速触发,使用高精度延时模块实现工件的准确定位,通过减小曝光时间控制运动模糊。基于高速采集方法设计了高速图像采集系统,定位精度小于0.1mm,运动模糊小于1pixel,保证了工件的准确定位和图像的清晰度,有效保证了工件表面质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件表面质量 高速图像采集 运动模糊
下载PDF
轮对图像采集中高精度闪光同步技术研究
20
作者 吴开华 蔡鑫 +1 位作者 诸晓锋 周威祥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2,共6页
以轨道交通轮对参数在线检测中的图像采集为背景,针对车辆轮对快速运动时曝光时间短曝光量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高精度同步闪光功能的图像采集方法。设计了曝光、闪光同步时序,采用高亮度闪光光源来保证光通量,通过光电耦合器和单片... 以轨道交通轮对参数在线检测中的图像采集为背景,针对车辆轮对快速运动时曝光时间短曝光量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高精度同步闪光功能的图像采集方法。设计了曝光、闪光同步时序,采用高亮度闪光光源来保证光通量,通过光电耦合器和单片机对触发信号进行处理,利用高精度的延时控制模块来调节曝光、闪光起始时刻。设计并实现了异步图像采集功能,保证车辆轮对运动到预设位置时能够精确地曝光和闪光。分析了同步误差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验证,当运行速度不高于80 km/h时系统的同步误差小于25μs,运动模糊小于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对检测 图像采集 时序设计 闪光同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