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黑土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瑞平 谢瑞芝 +7 位作者 罗洋 隋鹏祥 郑洪兵 明博 王浩 刘武仁 郑金玉 李少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2,共12页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盖(T2)、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共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T1、T2和T3)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播种至出苗期耕层土壤含水量,T1、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7.8%~30.4%、9.0%~18.7%和17.3%~20.0%,但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分别降低2.56~3.11℃、2.02~2.27℃、0.94~1.93℃;分别延迟玉米出苗时间5~7 d、4~6 d和2 d;T3处理3年平均出苗率较CK增加3.2%,T1和T2处理出苗率分别降低4.3%和4.7%;T1、T2和T3处理均降低了苗期株高整齐度和植株干物质积累,但T3处理降低幅度明显小于T1和T2处理,6叶期之后干物质积累降低幅度逐渐减小;T1和T2处理显著降低玉米产量,降幅分别为7.5%~15.6%和5.5%~12.9%,T3处理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保护性耕作通过调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间接影响玉米出苗时间、出苗率、穗数和百粒重,进而影响产量,也可通过直接影响出苗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影响产量。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还有利于平衡土壤水分和温度矛盾,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质量、高产稳产,是该区域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保护性耕作 玉米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 被引量:107
2
作者 谢瑞芝 李少昆 +4 位作者 李小君 金亚征 王克如 初震东 高世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914-1924,共11页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水分利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当地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2.51%。但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表明保护性耕作减产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归纳了影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六五"期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对保护性耕作概念的深入理解,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研究,保护性耕作要充分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新型研究技术和研究手段,明确保护性耕作影响作物生产的机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可持续农业 作物生产 产量 综述
下载PDF
中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的产量效应分析 被引量:52
3
作者 谢瑞芝 李少昆 +4 位作者 金亚征 李小君 汤秋香 王克如 高世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7-404,共8页
【目的】明确中国目前开展的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产量效应以及具体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涉及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少耕研究集中在东北地区... 【目的】明确中国目前开展的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产量效应以及具体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涉及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少耕研究集中在东北地区,免耕研究集中在长江下游及东南地区,秸秆处理和综合型措施的研究以西北地区最多。中国保护性耕作的产量研究结果多为增产,但也有10.92%的减产数据见诸于各地的报道,其中黄淮海、华北平原、西北内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区的减产概率比较高;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减产概率较高;小麦减产概率最高,玉米减产概率最小。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反应不同:小麦在黄淮海、华北平原及西北地区的减产发生频率较高,少耕处理的减产概率最大,但在西南地区的稳产性能较好;水稻在西南地区减产概率高,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的稳产性能较好,秸秆处理减产概率高,而免耕稳产性能较好。少、免耕和秸秆处理相结合的综合型保护性耕作措施减产概率很低,且在所有区域对所有作物的表现相同,值得重点研究。【结论】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生产条件采用最具生产价值的耕作模式。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稳产丰产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中国 产量 分析
下载PDF
氮硫互作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8
4
作者 谢瑞芝 董树亭 +1 位作者 胡昌浩 王空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3-268,共6页
以对硫肥反应差异较大的两个玉米杂交种鲁玉 16和农大 10 8为试验材料 ,通过不同氮、硫供应水平的池栽试验 ,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施用氮肥和硫肥均可以提高籽粒蛋白质、油分、粗脂肪、可溶性糖、氨基酸以及N、P、K... 以对硫肥反应差异较大的两个玉米杂交种鲁玉 16和农大 10 8为试验材料 ,通过不同氮、硫供应水平的池栽试验 ,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施用氮肥和硫肥均可以提高籽粒蛋白质、油分、粗脂肪、可溶性糖、氨基酸以及N、P、K、S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但是二者的作用和效果不尽相同。另外 ,氮肥提高了玉米籽粒淀粉的含量 ,硫肥则降低淀粉的含量 ,而两种肥料的施用均可提高支链淀粉在总淀粉中的比例。在氮肥供应水平高的条件下 ,硫肥的施用可以明显改善籽粒的营养品质 ,两个杂交种对处理的反应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品质 玉米 籽粒 氮硫互作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玉米硫素吸收利用差异研究 Ⅰ.根系吸收动力学参数与品种对硫肥的响应 被引量:11
5
作者 谢瑞芝 董树亭 +1 位作者 胡昌浩 王空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5-350,共6页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测定了 34个不同基因型玉米水培幼苗根系对硫素的吸收动力学参数 ,大田试验调查了参试基因型在不同硫肥处理后的籽粒产量表现 ,测定了植株硫素吸收总量。结果发现不同基因型玉米对硫肥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苗...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测定了 34个不同基因型玉米水培幼苗根系对硫素的吸收动力学参数 ,大田试验调查了参试基因型在不同硫肥处理后的籽粒产量表现 ,测定了植株硫素吸收总量。结果发现不同基因型玉米对硫肥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苗期根系的硫素吸收动力学参数与该品种施用硫肥后硫素吸收总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基因型 硫素 动力学参数 产量 品种 硫肥 玉米根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玉米硫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研究 Ⅱ.硫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被引量:11
6
作者 谢瑞芝 董树亭 +1 位作者 胡昌浩 王空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2-59,共8页
在两个硫素供应水平下 ,研究 34个玉米不同基因型的硫素吸收利用情况 ,通过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对玉米硫素利用类型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基因型玉米的籽粒产量、硫素吸收和利用效率指标都存在很大差异 ,根据这些指标 ,通过聚... 在两个硫素供应水平下 ,研究 34个玉米不同基因型的硫素吸收利用情况 ,通过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对玉米硫素利用类型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基因型玉米的籽粒产量、硫素吸收和利用效率指标都存在很大差异 ,根据这些指标 ,通过聚类分析将参试基因型划分为 4类。自交系和甜玉米的有关指标均低 ,与普通玉米杂交种有很大区别 ,作为一种类型 ,杂交种又可以分为三种 :高效型 ,低效型和中间型。施用硫肥 ,促进了硫素的吸收 ,但是降低了硫素利用效率。通径分析还证实 ,与硫素利用效率相比 ,玉米生长发育早期 ,硫素吸收总量和植株生长量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均较大 ,对生长起决定作用 ;生长后期 ,硫素利用效率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有所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型玉米 硫素吸收 利用效率 基因型差异
下载PDF
超高产夏玉米生长机制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谢瑞芝 李潮海 +1 位作者 周苏玫 张根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1-16,共6页
1996-1997年的超高产夏玉米栽培试验研究表明,超高产夏玉米的最大叶面积指数可达57左右,叶片的功能期长,叶面积40以上的时间在60d以上,总光合势大,净同化率高。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期在吐丝后30d前后... 1996-1997年的超高产夏玉米栽培试验研究表明,超高产夏玉米的最大叶面积指数可达57左右,叶片的功能期长,叶面积40以上的时间在60d以上,总光合势大,净同化率高。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期在吐丝后30d前后,吐丝前后的干物质积累比例约为4∶6,经济系数在44%左右。研究还发现,黄淮海地区玉米生长季节的天气条件尤其是日照时间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超高产 生育特点
下载PDF
植物硫素营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8
作者 谢瑞芝 董树亭 胡昌浩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2年第2期65-69,共5页
硫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 ,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笔者从硫素的吸收、利用、对生理生化过程、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及硫素营养诊断等方面 。
关键词 生理生化 植物 硫素营养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硫肥对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影响的基因型差异 被引量:7
9
作者 谢瑞芝 董树亭 +1 位作者 胡昌浩 王空军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z2期114-117,119,共5页
以 我国 夏玉 米 主产 区的 34个 玉米 基因 型(6个自 交 系 ,4个 特 用 玉米 和 24个 杂 交 种) 验 材 料 ,通 过为试不同 硫肥 供 应水 平的 大田 试 验,分析 了硫 肥 对玉 米氮 、磷、钾 吸 收利 用 的 影 响。 结 果 表 明,施 用硫 ... 以 我国 夏玉 米 主产 区的 34个 玉米 基因 型(6个自 交 系 ,4个 特 用 玉米 和 24个 杂 交 种) 验 材 料 ,通 过为试不同 硫肥 供 应水 平的 大田 试 验,分析 了硫 肥 对玉 米氮 、磷、钾 吸 收利 用 的 影 响。 结 果 表 明,施 用硫 肥 促 进 了玉 米 对 营养元 素 的 吸 收,植 株氮 、磷 、钾 的 积累 总 量 平 均比 未 施 用 硫肥 的 对 照 分别 增 加 6.07%、11.89%和 19.31%,肥 料 利 用 效率提 高。硫 肥对 氮 、磷 、钾吸 收 利用 的影 响 不完 全相 同 ,并 且存 在明 显 的基 因型 差 异:施 用 硫肥 后,自交 系 氮、磷 、钾 的收获 指 数 和 利用 效 率 均 有大 幅 度 提 高;杂 交种 的 氮 素 收获 指 数 和 利 用 效 率 均 有 所 提 高 ,磷 素 利 用 效 率 下 降 ,但 是 不同基 因型 的 变化 程度 差异 较 大;另有 17个杂 交种 的 磷素 收获 指 数降 低,10个 杂交 种的 钾 素收 获指 数 和 14个 杂 交 种的钾 素利 用 效率 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硫肥 氮素 磷素 钾素 吸收利用
下载PDF
玉米叶片高光谱反射率、吸收率与色素含量的关系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谢瑞芝 周顺利 +1 位作者 王纪华 蒋海荣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0-73,共4页
分析测定了大田试验条件下11个玉米品种的3个氮肥处理、2个密度处理和6个生育期的150张叶片在350~2500nm波段的反射率和吸收率及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玉米叶片在叶绿素吸收波段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65nm附近,665nm处... 分析测定了大田试验条件下11个玉米品种的3个氮肥处理、2个密度处理和6个生育期的150张叶片在350~2500nm波段的反射率和吸收率及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玉米叶片在叶绿素吸收波段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65nm附近,665nm处叶片的吸收率与反射率间呈高度负相关(R2=-0.7533,n=150),而吸收率较高(>92%)的叶片的相关性明显强于吸收率较低的叶片。基于近红外波段和叶绿素吸收波段(红波段)或叶绿素反射波段(绿波段)构建的8个高光谱参量只有以反射率为基础计算时才与色素含量间存在相关性。mSR705和mND705无论以反射率还是以吸收率为基础计算,均表现出与色素含量间的强相关关系,而以吸收率为基础计算的mSR705和mND705与色素含量间的相关性又稍强于以反射率为基础计算的mSR705和mND705。本研究结果暗示叶片的表面反射是干扰叶片光谱(尤其是吸收光谱)对色素浓度变化响应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片 色素 反射率 吸收率 高光谱
下载PDF
用冠层高光谱反射估测玉米植株色素时的采样点和指标选择 被引量:7
11
作者 谢瑞芝 周顺利 +1 位作者 王纪华 蒋海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5-138,共4页
初步分析了11个玉米品种在7个生育期的植株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在不同层位(上层、中层和下层)的变化特点及其与15个高光谱参量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玉米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较明显表现出随形态学高... 初步分析了11个玉米品种在7个生育期的植株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在不同层位(上层、中层和下层)的变化特点及其与15个高光谱参量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玉米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较明显表现出随形态学高度的下降而升高;2)绝大多数的高光谱参量与叶绿素含量(m g.g-1FW)间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但相关性不强(最大r=0.56,n=77);3)高光谱参量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间相关性,明显强于与叶绿素含量或类胡萝卜素含量间的相关性(最大r=0.75,n=77),并表现出明显的层间差异,下层明显强于中层和上层。研究表明,在用高光谱反射分析玉米的色素状况时,用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代替叶绿素含量作为色素指标可提高分析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光谱反射 色素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 层间变异
下载PDF
玉米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被引量:15
12
作者 谢瑞芝 明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3587-3591,共5页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持续增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02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12×10^(8) hm^(2),总产达到2.61×10^(8) t。然而,气候变化是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LOBELL等[2]研究认为气温每升...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持续增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02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12×10^(8) hm^(2),总产达到2.61×10^(8) t。然而,气候变化是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LOBELL等[2]研究认为气温每升高1℃作物产量减少10%,过去数十年全球增温对全球玉米生产造成了约3.8%的减产影响[3]。气候变化使气候因子超过“波动阈值”(如高温、低温、暴雨、干旱事件)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未来气候变化(RCP8.5)情景下,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玉米区以及东北春播玉米区平均减产预期会达到16%—25%,气候变化将对我国的玉米生产带来极大挑战。为了准确评估未来发展对全球气候以及玉米生产系统的影响。“十三五”期间,国家设立启动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玉米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集合全国优势科研单位,针对关键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玉米生产系统影响、玉米产量形成过程对多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以及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生产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效应与适应性栽培途径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研究和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形成过程 春播玉米 玉米区 不同种植模式 玉米生产 作物产量 气候变化 科研单位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下影响小麦出苗的因素 被引量:162
13
作者 李少昆 王克如 +2 位作者 冯聚凯 谢瑞芝 高世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3-465,i0004,共4页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出苗率下降的原因可归纳为播种过浅、播种过深、秸秆或根茬物理阻碍、种子霉烂及土壤水分不足或干湿不均等5方面。影响出苗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翻耕方式下(对照)依次是土壤水分不足...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出苗率下降的原因可归纳为播种过浅、播种过深、秸秆或根茬物理阻碍、种子霉烂及土壤水分不足或干湿不均等5方面。影响出苗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翻耕方式下(对照)依次是土壤水分不足、播种过浅、根茬阻碍;在秸秆粉碎还田后翻耕播种方式下为土壤水分不足、秸秆阻碍、播种过浅;在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方式下为秸秆阻碍、土壤水分不足、播种过浅;在秸秆粉碎还田直播方式下为秸秆阻碍、播种过深、种子霉烂、播种过浅、土壤水分不足;在秸秆立秆直播方式下为秸秆阻碍、种子霉烂、播种过浅、土壤水分不足、播种过深。在后两种种植方式下秸秆还田量与小麦出苗率可分别用y=402.67x-0.7192和y=509.4x-1.0597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冬小麦 出苗率 影响因素 耕作方式
下载PDF
夏玉米籽粒含水率对机械粒收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9
14
作者 李璐璐 薛军 +5 位作者 谢瑞芝 王克如 明博 侯鹏 高尚 李少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47-1754,共8页
玉米机械粒收过程中出现的籽粒破碎、果穗遗漏、籽粒散落等影响收获质量的现象是机械粒收推广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开展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确定适宜粒收时期、指导品种改良等的基础,对于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普及具有重要... 玉米机械粒收过程中出现的籽粒破碎、果穗遗漏、籽粒散落等影响收获质量的现象是机械粒收推广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开展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确定适宜粒收时期、指导品种改良等的基础,对于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5年和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院新乡综合试验站,以黄淮海夏玉米区生产用品种为试材,采用同一收获机和操作人员分期收获,调查不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变化以及破碎率、杂质率、落粒率和落穗率等机械粒收质量指标,分析籽粒含水率与粒收质量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收获期推迟,籽粒含水率逐渐降低,籽粒破碎率和落粒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杂质率逐渐降低,落穗率逐渐增加。2年参试样本籽粒含水率分布在9.68%~41.36%之间,破碎率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符合y=0.068x2–2.743x+31.09 (R2=0.79**, n=140)模型;含水率在15.47%~24.78%之间时,破碎率低于5%;含水率为20.05%时,破碎率最低。杂质率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符合y=0.0158e0.1111x (R2=0.66**,n=140)模型,杂质率随着含水率降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落粒率与籽粒含水率符合y=0.006x2–0.236x+3.479 (R2=0.42**, n=127)模型,含水率为20.37%时,落粒率最低。落穗率与籽粒含水率符合y=2578.7645/x2.2453 (R2=0.35**, n=140)模型,当含水率低于16.15%时,落穗率将超过5%。研究还发现,即使籽粒含水率相近,不同品种的收获质量(特别是籽粒破碎率)也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破碎率是决定机械粒收质量的关键因素,以破碎率5%和落穗率5%为标准,黄淮海夏玉米适宜机械粒收的籽粒含水率范围为16.15%~24.78%,籽粒含水率在20%左右时,收获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机械粒收 收获质量 破碎率 杂质率
下载PDF
夏玉米籽粒脱水特性及与灌浆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51
15
作者 李璐璐 明博 +4 位作者 高尚 谢瑞芝 侯鹏 王克如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78-1889,共12页
【目的】当前,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限制了中国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籽粒授粉后,灌浆与脱水过程相伴,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脱水和灌浆过程的系统观测,明确其籽粒脱水和灌浆特征,探... 【目的】当前,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限制了中国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籽粒授粉后,灌浆与脱水过程相伴,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脱水和灌浆过程的系统观测,明确其籽粒脱水和灌浆特征,探讨二者间的关系,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支持。【方法】试验于2015—2016年在河南新乡进行,累计选用22个供试玉米品种,统一授粉。2015年自授粉后26 d开始至11月14日止、2016年自授粉后11 d开始至10月17日止,连续测定籽粒含水率(MC)、含水量(M)、干重(DW)与鲜重(FW)的动态变化,建立这些指标与授粉后积温(T)之间的回归方程,以此明确籽粒脱水和灌浆特征,并结合籽粒脱水、灌浆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探讨这两个过程的关系。【结果】玉米籽粒含水率、含水量、干重及鲜重的动态变化与授粉后积温均有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22个参试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与授粉后积温的关系符合Logistic Power模型。授粉后,参试品种含水率降至28%需要积温1 126—1 646℃·d,平均1 357℃·d;含水率降至25%需要积温1 218—1 810℃·d,平均1 480℃·d。综合分析籽粒干物质和含水量的变化动态,籽粒含水率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籽粒建成至线性灌浆期结束为止,干物质的快速积累是含水率快速下降的主导因素;第二阶段自线性灌浆期结束至籽粒收获,含水率下降的主导因素转化为籽粒水分的持续散失。相关分析显示,玉米灌浆期天数、积温与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在2015年达到极显著负相关,2016年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品种生理成熟前、后及总脱水速率与灌浆速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籽粒含水率与授粉后积温建立的Logistic Power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稳定性。籽粒含水率的变化由籽粒灌浆和籽粒脱水两个关键因素分阶段主导,评价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不仅要注意籽粒灌浆特性和熟期,还要关注籽粒脱水特性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灌浆 籽粒脱水 籽粒含水率 LOGISTIC Power模型
下载PDF
夏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2
16
作者 李璐璐 雷晓鹏 +4 位作者 谢瑞芝 王克如 侯鹏 张凤路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44-2051,共8页
【目的】机械粒收是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收获质量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中国玉米机械粒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西北和东北等春播玉米区推广应用面积较大,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正在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本研究通过分析黄淮海夏玉米机... 【目的】机械粒收是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收获质量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中国玉米机械粒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西北和东北等春播玉米区推广应用面积较大,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正在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本研究通过分析黄淮海夏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方法】2013—2015年累计选用了23个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典型代表区河南新乡开展试验研究。2013年和2015年在收获期分别进行2次机械收获,2014年1次机械收获。收获当天测定各个品种的收获前籽粒含水率,并调查测产。机械收获后从机仓随机取一定量籽粒样品,立即测定收获后籽粒含水率,然后手工分拣样品,测定籽粒破碎率和杂质率;收获后,在田间选取3个代表性样区,调查落穗损失和落粒损失。【结果】2013—2015年,籽粒破碎率共调查131个样点,结果显示,收获时玉米籽粒含水率在20.80%—41.08%,籽粒破碎率变幅为4.98%—41.36%,籽粒破碎率随着籽粒含水率的提高明显升高;破碎率低于8%的有38个样点,占比29.01%,籽粒含水率低于26.92%时,收获的玉米籽粒能够满足破碎率8%以下的要求。机收杂质率共调查134个样点,杂质率0.37%—5.28%,杂质率低于3%的样点有107个,占比79.85%,杂质率也随着籽粒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加;2013—2014年,籽粒含水率低于28.27%时,杂质率能够低于3%的国家标准;2015年收获时籽粒含水率虽然较高,但杂质率均在3%以下。田间损失率共调查108个样点,变幅为0.18%—2.85%(落穗率和落粒率),均能满足国家标准,损失率不是影响机械收获质量的限制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籽粒含水率低于26.92%时,破碎率和杂质率分别低于8%和3%,田间损失率也符合国家标准,能够满足机械粒收质量要求。研究还发现,籽粒含水率相近的不同品种之间,机械收获的破碎率和杂质率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品种固有的理化特性对机械收获质量也有影响。【结论】收获时的籽粒含水率是影响机械粒收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相同籽粒含水率条件下,品种之间收获质量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年际间热量等条件的不同,收获时的籽粒含水率存在一定幅度的变动,但通过选择适宜品种、科学安排播种和收获时间,以河南新乡为代表的黄淮海夏玉米区完全能够保证玉米机械粒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机械粒收 收获质量 籽粒含水率
下载PDF
用机器视觉技术获取棉花叶片叶绿素浓度 被引量:52
17
作者 王克如 李少昆 +4 位作者 王崇桃 杨蕾 谢瑞芝 高世菊 柏军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40,共7页
运用机器视觉技术获取棉花叶片颜色特征,建立棉花叶片叶绿素测定模型。研究表明:(1)RGB颜色系统的B/R、色度坐标b、b/r值及HIS彩色系统中的饱和度S值均与棉叶叶绿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用于测定叶片叶绿素浓度;(2)棉花叶... 运用机器视觉技术获取棉花叶片颜色特征,建立棉花叶片叶绿素测定模型。研究表明:(1)RGB颜色系统的B/R、色度坐标b、b/r值及HIS彩色系统中的饱和度S值均与棉叶叶绿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用于测定叶片叶绿素浓度;(2)棉花叶片正、背面RGB、HIS颜色系统的颜色特征值与叶绿素浓度的相关性高度一致,且叶片背面的颜色特征值与叶绿素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更高;(3)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建立和筛选出了6组棉叶叶绿素含量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在7.8%~13.65%之间。为棉花生长的快速监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RGB HIS 棉花叶片 叶绿素浓度
下载PDF
2005—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93
18
作者 明博 谢瑞芝 +3 位作者 侯鹏 李璐璐 王克如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60-1972,共13页
【目的】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国内外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但合理的密植范围受资源条件、品种和种植技术共同影响。研究旨在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现状及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年份的变化,辨析玉米产量提升途径,为明确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和应... 【目的】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国内外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但合理的密植范围受资源条件、品种和种植技术共同影响。研究旨在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现状及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年份的变化,辨析玉米产量提升途径,为明确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整理了2005—2016年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测产调研数据,包括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玉米区、西南玉米区以及南方甜、糯玉米区共5大玉米产区,累计调研23个省(区)、267个县(市),共117 960份调查数据,以测产调研的收获株数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变化情况。经过数据审核订正,各县市逐年农户数据平均代表该县(市)逐年种植密度,缺失数据利用5点平滑插值法插值补缺。根据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及种植模式,将玉米主要产区细分为25个典型生态区域,以县(市)为单位分析玉米主要产区及其生态区域的种植密度和变化规律。研究运用箱形分析法和Tukey’s HSD法比较各区域种植密度差异及其显著性;将各区域种植密度与年代进行回归,分析种植密度年际变化趋势及其显著性。【结果】分析表明,目前(2014—2016年),5大玉米产区和25个生态区域种植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种植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玉米区(6.77万株/hm^2)>黄淮海夏玉米区(6.19万株/hm^2)>北方春玉米区(5.91万株/hm^2)>南方甜糯玉米区(5.13万株/hm^2)>西南玉米区(4.80万株/hm^2),西北玉米区种植密度极显著高于其他主产区,而南方甜糯玉米区与西南玉米区种植密度极显著低于其他主产区。各主要产区种植密度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北方春玉米区种植密度2005—2016期间呈极显著增长,12年间上升了1.5万株/hm^2;黄淮海夏玉米区2005—2009年种植密度明显上升,2009年后种植密度稳定在6.2万株/hm^2左右;西北玉米区自2009年以来始终是种植密度最高的产区,2013年达到阶段性顶峰,近年没有继续突破。西南玉米区2009—2016年种植密度维持在4.80万株/hm^2左右,与其他主产区种植密度差距在不断加大;南方甜、糯玉米区的种植密度自2009年以来下降趋势明显。【结论】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在主产区之间、主产区内不同生态区域之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不均衡,整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虽然区域环境条件是决定种植密度的关键因素,但合理的耕作栽培技术和适宜的耐密品种是克服资源限制、提高种植密度的途径。进一步辨析促进和限制区域种植密度发展的资源环境、品种与栽培技术因素,能够为各区域构建密植增产技术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主要产区 种植密度 变化趋势
下载PDF
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差异及其对籽粒脱水的影响 被引量:38
19
作者 李璐璐 明博 +3 位作者 谢瑞芝 王克如 侯鹏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55-1867,共13页
【目的】玉米籽粒脱水速率快、收获期含水率低是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基本要求。穗部性状是玉米遗传基础的直观表现,与籽粒脱水有较紧密的联系,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籽粒脱水速率的关键指标,对于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和筛选具... 【目的】玉米籽粒脱水速率快、收获期含水率低是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基本要求。穗部性状是玉米遗传基础的直观表现,与籽粒脱水有较紧密的联系,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籽粒脱水速率的关键指标,对于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和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黄淮海夏玉米区当前主推的22个品种为研究对象,按苞叶、籽粒、穗轴和穗柄等部位将穗部性状分为41个指标参数,于2015—2016年进行连续观测,并与衡量籽粒脱水快慢的5个参数(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籽粒总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41个穗部指标在品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部分指标与籽粒脱水特征密切相关。苞叶长度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显著负相关,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显著正相关;"苞叶长度/果穗长度"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显著负相关;果穗夹角与籽粒总脱水速率显著正相关;穗轴生理成熟期含水率与籽粒生理成熟期、收获期含水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穗粒数与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总脱水速率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水平的负相关关系;"果穗长度/行粒数"与籽粒生理成熟前、后和总脱水速率分别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生理成熟期百粒干重与籽粒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穗部其他性状与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黄淮海区域现有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差异较大,苞叶短、穗轴生理成熟期含水率低、果穗夹角大、穗粒数少、籽粒小等穗部特征有利于籽粒脱水,可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筛选和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脱水 苞叶 籽粒 穗轴 穗柄
下载PDF
机械粒收推动玉米生产方式转型 被引量:50
20
作者 李少昆 王克如 +1 位作者 谢瑞芝 明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42-1844,共3页
玉米机械粒收是利用联合收获机摘穗、脱粒一次完成的收获方式,由于减少了果穗储运、晾晒、脱粒等作业环节,不仅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成本,还可降低晾晒、脱粒过程中的籽粒霉烂与损失,是我国玉米机械收获的发展方向和今后玉米生产... 玉米机械粒收是利用联合收获机摘穗、脱粒一次完成的收获方式,由于减少了果穗储运、晾晒、脱粒等作业环节,不仅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成本,还可降低晾晒、脱粒过程中的籽粒霉烂与损失,是我国玉米机械收获的发展方向和今后玉米生产转方式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机械收获 玉米生产 生产方式 联合收获机 收获方式 劳动强度 人力成本 脱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