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疮”名称考证
1
作者 沈柳杨 贾成祥 +1 位作者 蔡永敏 王梦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28,44,共4页
本文通过对“热疮”名称含义的演变及别称的古今用法进行梳理,为规范其名称选择合适的别称提供一定的参考。经考证,“热疮”最早用于泛指一切具有明显火热属性的疮疡,后细分为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直到21世纪初这两层含义一直并存使用。后... 本文通过对“热疮”名称含义的演变及别称的古今用法进行梳理,为规范其名称选择合适的别称提供一定的参考。经考证,“热疮”最早用于泛指一切具有明显火热属性的疮疡,后细分为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直到21世纪初这两层含义一直并存使用。后因中医术语规范化工作要求,一词一义要求明确,规定“热疮”专门指代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此外,通过对比古现代文献中“剪口疮”“燕口疮”“热气疮”“时气口疮”“燎疱”“火燎疱”“火燎疮”等病名的含义,发现上述病名在现代才开始作为“热疮”的别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疮 源流 考证
下载PDF
《黄帝内经》脏时相配的矛盾及其根源 被引量:6
2
作者 贾成祥 杨英豪 贾秋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08-709,713,共3页
脾脏与四时的配属关系现在通行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脾主长夏说,二是脾主四时说。这两种说法都有不够严密的地方,对之进行深入分析并探求其根源,对于认识中医理论构建的基础和进一步完善以及指导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脾脏 四时 五行 探源
下载PDF
论岐黄文化的根源与根本 被引量:7
3
作者 贾成祥 贾秋英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659-661,共3页
目的:论岐黄文化的根源与根本。方法:查考历史文献,论述新密隶属于古郑国,依据新密有关伏羲、岐伯、黄帝的遗迹进行考证和梳理。结果:通过考证研究,认为岐黄文化发端于中原,岐黄文化的酝酿和萌生在中原腹地的新密。结论:结合中原文化的... 目的:论岐黄文化的根源与根本。方法:查考历史文献,论述新密隶属于古郑国,依据新密有关伏羲、岐伯、黄帝的遗迹进行考证和梳理。结果:通过考证研究,认为岐黄文化发端于中原,岐黄文化的酝酿和萌生在中原腹地的新密。结论:结合中原文化的特点,深入探讨岐黄文化的根本特质在于中和。作为中医的根本宗旨是源于中原大地上形成的中和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岐黄文化 中和 中医
下载PDF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文化渊源 被引量:13
4
作者 贾成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21-722,共2页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涵,对后世医家的医学思想和医疗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探明这一学术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于认识这一学术思想本身必然具有重要的裨益。
关键词 中医 脾胃 后天之本 文化基础
下载PDF
中医“阳主阴从”的文化基因探源 被引量:12
5
作者 贾成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8-99,共2页
关键词 中医 阳主阴从 文化 探源
下载PDF
建设一流本科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中医基础理论的开学第一课 被引量:2
6
作者 吕翠田 陈玉龙 +4 位作者 崔姗姗 高小玲 贾成祥 李晓坤 梁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5期6-8,共3页
在目前河南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本科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中医基础理论这一中医院校学生的医学入门课程,“开学第一课”至关重要。此文从师生关系破冰、相互逐渐了解、明确学习任务、学习绪论知识、练习中建立自信、接受小讲座任务和明确... 在目前河南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本科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中医基础理论这一中医院校学生的医学入门课程,“开学第一课”至关重要。此文从师生关系破冰、相互逐渐了解、明确学习任务、学习绪论知识、练习中建立自信、接受小讲座任务和明确推荐书目7个模块呈现了丰富的第一堂课的内容,有助于培养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 开学第一课 中医教学
下载PDF
阴阳五行学说的集成与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7
作者 贾成祥 杨英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2,共3页
古代中国由来已久的天人之学在汉代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盛行,董仲舒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完成了天人关系的构建,不仅使儒学政治化,而且还把儒学神秘化,而其中作为方法论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于此得到了完善,并成为官方哲学,对整个中国古代学术思想... 古代中国由来已久的天人之学在汉代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盛行,董仲舒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完成了天人关系的构建,不仅使儒学政治化,而且还把儒学神秘化,而其中作为方法论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于此得到了完善,并成为官方哲学,对整个中国古代学术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搭建了人体生理的联系,中医理论体系由此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儒学 中医理论 阴阳五行
下载PDF
基于阴阳理论探析伏羲女娲图与DNA双螺旋结构
8
作者 王晓彧 郭浩科 贾成祥 《河南中医》 2023年第8期1165-1170,共6页
根据阴阳思想,男为阳,女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规为阴,矩为阳;方为阳,圆为阴,伏羲女娲图中蟾蜍属阴,金乌属阳,故图中有最基本的阴阳上下对应关系:阳-日-方-矩-金乌-夫-男;阴-月-圆-规-蟾蜍-妇-女。DNA分子中的两条链为反向平行的左右排列... 根据阴阳思想,男为阳,女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规为阴,矩为阳;方为阳,圆为阴,伏羲女娲图中蟾蜍属阴,金乌属阳,故图中有最基本的阴阳上下对应关系:阳-日-方-矩-金乌-夫-男;阴-月-圆-规-蟾蜍-妇-女。DNA分子中的两条链为反向平行的左右排列结构,而且两条链绕同一中心轴相缠绕,这种组成与太极图相类似,两条链“阴阳混一”而且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平衡,即“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碱基中的嘌呤为双环结构,嘧啶为单环结构,腺嘌呤(A)和鸟嘌呤(G)为阴,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为阳,A和T的配对与G和C的配对均为阴阳相合,且两者之间阴阳属性相反,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以DNA双螺旋结构为主体,将伏羲女娲图中的元素融入其中,组成一个新的DNA双螺旋结构,其中,排列在外侧的2条链,一条是男,一条是女,子因素由日与月、规与矩组成,各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将中医阴阳理论融入DNA双螺旋结构中,组成一个新的DNA双螺旋结构,其中,排列在外侧的2条链,一条是真阴,一条是真阳,子因素由气与血、脏与腑组成,各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DNA双螺旋结构上,虽然碱基分阴阳,但A与T配对,C与G配对,一个基因片段中所有碱基配对的整体可能会出现阴阳平衡、偏阴、偏阳三种情况。由于碱基配对中氢键具有阴阳特质,碱基配对及氢键数量共同的阴阳属性可能致该基因片段所表达的功能出现平和、偏阴或偏阳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伏羲女娲图 DNA双螺旋结构
下载PDF
论“深浅在志,远近若一” 被引量:1
9
作者 贾成祥 贾秋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3-133,152,共2页
就各家对《黄帝内经》经文的注释进行分析,从诠释词义入手,结合文意、语法、医理,对"深浅在志,远近若一"进行深入解释,揭示了中医针刺技术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语意 注释
下载PDF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渊源 被引量:6
10
作者 贾成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29-132,共4页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中和的生命环境,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根源于中华文明的中和理念的,而中和理念是基于文化地域限定性所形成的,因此,"中天下而立"的中原大地是形成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沃土和摇篮。古老的中原文明是...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中和的生命环境,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根源于中华文明的中和理念的,而中和理念是基于文化地域限定性所形成的,因此,"中天下而立"的中原大地是形成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沃土和摇篮。古老的中原文明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得以形成的文化基础和文化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文化 核心价值 中和理念 中原文明
下载PDF
儒家中和思想及其永恒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贾成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15-122,共8页
儒家中和思想是最高境界的道德标准、超越时空的美学标准,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执两用中,执中致和,由"中"而"和",由"和"而"生",涵盖了历时的、线性的"和实生物... 儒家中和思想是最高境界的道德标准、超越时空的美学标准,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执两用中,执中致和,由"中"而"和",由"和"而"生",涵盖了历时的、线性的"和实生物"与共时的、网状的和谐共生。在万物化育生成、人生事业发展、社会秩序维系、人类未来生存等方面都有着超时空存在的永恒价值,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也给予了很好的回应和深刻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中和 中医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从道家思想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被引量:7
12
作者 贾成祥 《中医研究》 2007年第3期7-8,共2页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指导养生和治疗的重要理论,然而,对此理解却众说纷纭。因此,探明这一学术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认识这一学术思想本身具有重要的裨益。
关键词 道家思想 中医养生
下载PDF
儒学与中医的思维模式和表述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贾成祥 《河南中医》 2001年第2期67-68,共2页
取类比象 ,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在总结医疗实践和建构中医理论时 ,明显地受《周易》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传统儒学和中医的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古代文化包括中医典籍中的语言表述方法 ,也往往是取类比象 ... 取类比象 ,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在总结医疗实践和建构中医理论时 ,明显地受《周易》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传统儒学和中医的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古代文化包括中医典籍中的语言表述方法 ,也往往是取类比象 ,舍象取类 ,或者是取象比类 ,舍类取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思维模式 儒学 易经
下载PDF
中国文化与中医思维惯性的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贾成祥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78-79,共2页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是思维惯性。中医与中国古代文化在思维模式上当然是相通的。从“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诗的分析来看 ,中国文化和中医在思维模式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体验思维、整体...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是思维惯性。中医与中国古代文化在思维模式上当然是相通的。从“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诗的分析来看 ,中国文化和中医在思维模式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体验思维、整体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中医思维惯性 分析 体验思维 整体思维 辩证思维 意象思维
下载PDF
汉代儒学与中医理论的互动共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成祥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5-67,共3页
古代中国由来已久的天人之学在汉代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盛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学术思想的方法论。董仲舒用阴阳五行构建了社会伦理的秩序,《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搭建了人体生理的联系。他们在以阴阳五行作为方法论以构建各自思想的同时互... 古代中国由来已久的天人之学在汉代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盛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学术思想的方法论。董仲舒用阴阳五行构建了社会伦理的秩序,《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搭建了人体生理的联系。他们在以阴阳五行作为方法论以构建各自思想的同时互相推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儒学 中医理论 阴阳五行
下载PDF
中医脉诊起源的假说与推阐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成祥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15,共2页
脉诊是中医学特有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玄妙、最难把握的一种诊断方法。它是谁发明的,又是如何发明的,这是中医发展史上从未提及的问题。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扁鹊发明诊脉的神话阐释,抑或是司马迁对中医脉诊起源提出的... 脉诊是中医学特有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玄妙、最难把握的一种诊断方法。它是谁发明的,又是如何发明的,这是中医发展史上从未提及的问题。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扁鹊发明诊脉的神话阐释,抑或是司马迁对中医脉诊起源提出的假说,无论如何,他确实为我们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脉诊 探源
下载PDF
论沈括医学理论中的近代科学思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贾成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沈括 传统中医 近代科学
下载PDF
知人论世原则在医古文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成祥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11-112,共2页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古代文论的原则和方法。我们认为也应当成为中医文献语言研究中挖掘文本义理必须遵循的重要依据。应用知人论世原则研究词义,这样可以探寻到词典里所没有的意义。但是通过这一原则解释的词义应当得到文本语言结构...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古代文论的原则和方法。我们认为也应当成为中医文献语言研究中挖掘文本义理必须遵循的重要依据。应用知人论世原则研究词义,这样可以探寻到词典里所没有的意义。但是通过这一原则解释的词义应当得到文本语言结构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论 知人论世 中医文献 语言教学
下载PDF
“五降之后,不容弹矣”注释商榷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成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年第9期1072-1073,共2页
文章针对自古到今的注释,首先从"降"与"生"的音义关系入手,阐述了"降"的含义,然后根据语境分析了"中声以降"和"五降之后,不容弹矣"的真实内涵,提出了一种异乎既往的观点。
关键词 医古文 教材 注释 商榷
下载PDF
儒学与中医的思维模式和表述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成祥 《河南中医药学刊》 2001年第2期5-7,共3页
关键词 儒学 中医学 思维模式 表述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