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物源”控砂模式 被引量:40
1
作者 赖维成 宋章强 +3 位作者 周心怀 徐长贵 李建平 王晓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3-768,共6页
油气勘探的进程对物源的供给和分配研究提出了更精细的要求。动态物源是指物源的供给与分配是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层序位置、湖平面变化不同阶段,物源区的大小均是变化的,影响沉积作用的发生;不同古地貌位置,物源供给与分配是有... 油气勘探的进程对物源的供给和分配研究提出了更精细的要求。动态物源是指物源的供给与分配是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层序位置、湖平面变化不同阶段,物源区的大小均是变化的,影响沉积作用的发生;不同古地貌位置,物源供给与分配是有差异的,影响沉积砂体的非均质分布。物源区的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后期被覆盖的低凸起区在沉积的早期都有可能是物源区,这样就重新认识了凹陷中许多远离大物源区的继承性凹中隆,认为它们在沉积早期都可能成为物源区并在周边形成一定规模的沉积砂体,而不是传统观点的"找砂禁区"。忽视物源的动态变化性,导致埕北低凸起中部的储集层预测失利;重视动态物源的分析,使JZ25-1井区储集层预测取得成功,突破了传统的勘探"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物源 层序地层 储集层预测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湖盆萎缩期准平原沉积层序划分与砂体特征研究——以黄河口地区新近系明下段为例 被引量:26
2
作者 赖维成 程建春 +3 位作者 周心怀 李建平 代黎明 张云慧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7-161,共5页
目前陆相湖盆构造活跃期沉积的层序地层研究比较成熟,而对于其萎缩期的准平原沉积的层序地层研究多处于探索阶段。以黄河口地区新近系明下段(湖盆萎缩期沉积)为例,以控制层序发育的古气候变化为线索,分析了古气候变化与湖平面变化的关系... 目前陆相湖盆构造活跃期沉积的层序地层研究比较成熟,而对于其萎缩期的准平原沉积的层序地层研究多处于探索阶段。以黄河口地区新近系明下段(湖盆萎缩期沉积)为例,以控制层序发育的古气候变化为线索,分析了古气候变化与湖平面变化的关系,研究了古气候变化引起的孢粉组合、藻类丰度及分异度、粘土矿物成分和含量以及测井GR值的变化特征,并以此作为层序划分的依据;在湖平面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基准面变化和A/S变化分析,将明下段层序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扩张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通过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各体系域进行了横向追踪,并讨论了不同体系域砂体的展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盆萎缩期 层序划分 砂体特征 古气候变化 体系域 明下段 黄河口地区
下载PDF
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渤海海域的应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赖维成 宋章强 +3 位作者 周心怀 李建平 滕玉波 沈章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3-939,共7页
利用地震进行储层预测是石油勘探的必要和必须技术,对高风险、高投入、钻井少的海上油气勘探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核心是地震和地质的紧密结合。与勘探进程上由构造油气藏向隐蔽油气藏勘探转变相适应,地震-... 利用地震进行储层预测是石油勘探的必要和必须技术,对高风险、高投入、钻井少的海上油气勘探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核心是地震和地质的紧密结合。与勘探进程上由构造油气藏向隐蔽油气藏勘探转变相适应,地震-地质结合也必须由宏观、描述、类比层次向精细、成因、动态层次延伸,注重由分析不同沉积相带砂泥岩波阻抗关系出发,通过建立正演模型来确定不同地震属性的地质意义;注重将不同体系域地震反射特征的变化与A/S比值、现代三角洲类型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地震剖面及其平面特征刻画不同体系域砂体特征,为寻找不同类型隐蔽圈闭指明方向。储层预测从层序地层学应用到地震沉积学充分体现了地震与地质结合的两个层次。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为渤海海域近年来探明的储量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沉积储层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地震预测技术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地震属性 渤海海域
下载PDF
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赖维成 周心怀 +4 位作者 滕玉波 茆利 王军 加东辉 宋章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5期293-297,共5页
从层序地层学的本质出发,结合渤海海域油田研究实际,对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本质、三级层序内部划分问题以及不同体系域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搞清研究区沉积环境变化规律是进行层序地层研究的根本,三级层序内部划分必须重... 从层序地层学的本质出发,结合渤海海域油田研究实际,对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本质、三级层序内部划分问题以及不同体系域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搞清研究区沉积环境变化规律是进行层序地层研究的根本,三级层序内部划分必须重视直接反映沉积环境变化的古生物资料;正确认识层序地层、古地貌、物源之间的关系是搞清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的关键;只有搞清砂体沉积特征分布规律,才会对不同体系域、不同类型的隐蔽圈闭具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为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层序地层 划分与对比 体系域 砂体沉积特征 隐蔽圈闭 渤海海域
下载PDF
中国海上油气勘探历程与资源驱动型勘探模式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赖维成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共8页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都对海上油气勘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解决勘探力度大力提升与勘探程度增加带来的成效趋势性降低之间的矛盾,是中国海上油气勘探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笔者在系统梳理中国海油勘探历程基础上,结合近...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都对海上油气勘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解决勘探力度大力提升与勘探程度增加带来的成效趋势性降低之间的矛盾,是中国海上油气勘探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笔者在系统梳理中国海油勘探历程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勘探形势和海上资源特点,提出“资源驱动型”勘探新模式。依据对地质情况的认识程度和勘探策略的调整,中国海油40余年的勘探历程可划分为地质主导、效益导向、投资组合和集约化4个勘探阶段。其中,第一阶段钻探井数较少,对地下地质情况认识不清,以地质认识为主导实施勘探;第二阶段探井工作量有所增加,逐渐走向效益主导勘探;第三阶段探井位工作量大幅增加,是以投资组合优化勘探部署的阶段;第四阶段随着勘探走向更深、更复杂领域,多专业融合的集约化勘探成为海上油气勘探的必然选择。为解决油气储量增长要求提高与矿区勘探程度加深的矛盾,依据地下资源探明程度从新区新领域到成熟区再到滚动区的演进转化特点,从地下油气资源与地上人力资源两个维度分析,提出中国海上“资源驱动型”勘探管理模式,打破以地区为单元的管理界面,实行全海域相同演进阶段勘探区统一分类布局管理、不同演进阶段勘探区从集中到分权再到放权的勘探权限动态管理,建立以阶梯式人才激励和开放式技术管理经验交流为基础的实施保障措施。该勘探模式为中国海油近年来大中型油气田的不断发现和储量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情况下使勘探成效稳中有升,并将持续保障未来海上油气勘探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油 油气 勘探历程 勘探阶段 资源分类 资源驱动型 勘探模式
下载PDF
辽中凹陷东营组重力流发育机制及沉积构成 被引量:18
6
作者 吴小红 吕修祥 +2 位作者 加东辉 滕玉波 赖维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23,共6页
辽中凹陷锦州区块东营组发育三角洲滑塌浊积扇、远岸水下扇和近岸水下扇等重力流沉积。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沉积体系分析,探讨了各类水下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条件,建立了相应的发育模式,分析认为:物源系统、坡... 辽中凹陷锦州区块东营组发育三角洲滑塌浊积扇、远岸水下扇和近岸水下扇等重力流沉积。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沉积体系分析,探讨了各类水下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条件,建立了相应的发育模式,分析认为:物源系统、坡折类型和湖平面变化的耦合关系决定着沉积体的基本特征,包括类型、层序位置、发育部位和规模大小等。进一步研究表明,各类重力流沉积内部构成差异明显,坡折类型及组合样式对其控制作用明显,表现为:坡折组合的规模和复杂状况决定了砂体平面展布的分异状况;坡折带的类型和坡度决定着沟道体系的发育情况;坡折下方微地貌构建的次级坡折带控制着砂体的分配,尤其是优质砂体的富集位置。沟道化是断陷湖盆重力流沉积的一大特色,探讨了其有别于经典海相重力流相模式的原因。对岩性圈闭的勘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凹陷 重力流 发育机制 沉积构成 坡折带
下载PDF
辽中凹陷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划分与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吴伟 林畅松 +2 位作者 周心怀 赖维成 王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3-141,188+199,共9页
针对辽中凹陷东营组碎屑岩地层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进行了沉积相研究,揭示了三角洲、浊积扇等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辽中凹陷东营组地层可划分为3套三级层序(Sqd1、Sqd2和Sqd3),在三级层序S... 针对辽中凹陷东营组碎屑岩地层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进行了沉积相研究,揭示了三角洲、浊积扇等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辽中凹陷东营组地层可划分为3套三级层序(Sqd1、Sqd2和Sqd3),在三级层序Sqd2内部识别出一套易于追踪的水退界面,以此水退界面将Sqd2层序划分为2套四级层序。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对地震剖面进行精细刻画,在两套四级层序中识别出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浊积扇等沉积相,与三角洲伴生的浊积扇富泥,而与湖相泥质沉积伴生的浊积扇富砂。通过提取地震属性识别沉积体边界,了解了四级层序的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发现沉积体系展布受水系物源、古地形、相对湖平面变化及古气候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凹陷 东营组 四级层序 浊积扇 辫状河三角洲
下载PDF
利用上超点法重建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渐新世湖平面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吴伟 林畅松 +3 位作者 刘景彦 赖维成 李全 吕家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5-1121,共7页
标准层序是指同时包含高位体系域HST、湖侵体系域TST、下降体系域FSST和低位体系域LST的三级层序。通过对标准三级层序各类体系域中上超特征的分析,将一个标准层序的上超点分为5大类,即LST上超点、TST上超点、早期HST上超点、晚期HST上... 标准层序是指同时包含高位体系域HST、湖侵体系域TST、下降体系域FSST和低位体系域LST的三级层序。通过对标准三级层序各类体系域中上超特征的分析,将一个标准层序的上超点分为5大类,即LST上超点、TST上超点、早期HST上超点、晚期HST上超点和FSST上超点,提出了通过统计层序内各类上超点来反演湖平面变化史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结合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渐新统地层剖面特征,在划分三级层序的基础上,统计上超点并绘制岸线迁移和湖平面升降幅度曲线,并将渐新世划分为4个湖平面升降旋回,对比钻遇沉积物的纵向变化特征,认为湖平变化曲线可信度很高,同时也证实了上超点方法反演湖平面变化在陆相古湖泊学研究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超点 湖平面变化 渐新世 辽中凹陷
下载PDF
中国海油油气勘探新进展与下步勘探方向 被引量:2
9
作者 高阳东 赖维成 +1 位作者 张新涛 张锦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地质认识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2023年,中国海油在隐蔽型潜山成圈机制、深水超浅层天然气富集模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地质新认识,指导渤海浅层岩性和隐蔽型潜山原油、珠江口盆地深水深层原油、琼东南盆地深水超浅层... 地质认识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2023年,中国海油在隐蔽型潜山成圈机制、深水超浅层天然气富集模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地质新认识,指导渤海浅层岩性和隐蔽型潜山原油、珠江口盆地深水深层原油、琼东南盆地深水超浅层天然气、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页岩油、陆上鄂尔多斯盆地深煤层气等10个领域获重大发现,落实了4个亿吨级油田和1个千亿方气区。未来面对勘探领域日趋复杂、用海矛盾日益突出及海外勘探领域单一等诸多挑战,中国海油将加大风险勘探与甩开勘探力度,全力推动国内勘探和海外勘探协同发展,为油气增储上产提供坚实储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油 勘探新进展 大型油气田 隐蔽型潜山 深水深层 页岩油 开平南油田 秦皇岛27-3油田 渤中26-6油田
下载PDF
辽东湾地区辽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构造格架与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分析 被引量:75
10
作者 徐长贵 许效松 +2 位作者 丘东洲 赖维成 周心怀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49-459,共11页
辽西凹陷是位于辽东湾地区西部的一箕状凹陷,中南部总体勘探程度偏低。辽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横向上隆、坳地形分异明显,存在一个继承性发育的凹间孤岛,呈链状分布(称“凹间链状岛”),该岛将辽西凹陷中南部分为东西2个次凹,岛两侧... 辽西凹陷是位于辽东湾地区西部的一箕状凹陷,中南部总体勘探程度偏低。辽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横向上隆、坳地形分异明显,存在一个继承性发育的凹间孤岛,呈链状分布(称“凹间链状岛”),该岛将辽西凹陷中南部分为东西2个次凹,岛两侧沉积相差异明显;轴向上构造格架比横向上复杂,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割。在构造格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钻井和地震资料,在辽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和5个层序,并详细阐述了每个层序界面的成因、地震特征、测井响应特征以及每个层序的体系域与沉积体系的构成特征。在构造与层序地层格架内,分析本区不同层序沉积相古地理,发现各个时期的古地理均呈有规律的分布,即凹陷西部为冲(洪)积扇、辫状河相、三角洲相;向东为三角洲相和湖相。辽西凹陷中南部沉积相古地理演化受构造面的转换、走滑构造、古地貌、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并且4个因素对湖盆沉积作用的制约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的综合效应。不同演化阶段控制因素有主、次之别,其中古气候周期性变化决定湖扩与湖缩,构造是控制有效可容纳空间的关键;基准面以及湖平面的变化不仅决定碎屑物供给率,也是控制湖盆沉积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架 层序地层格架 凹间链状岛 古地理 辽东湾 辽西凹陷 古近系
下载PDF
高频层序格架下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与砂体预测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豪 周心怀 +4 位作者 田立新 赖维成 郭涛 李世燕 张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9-220,共12页
黄河口凹陷位于中国渤海湾盆地的东南部,新近纪发育大型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本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地质条件。论文以渤海盆地黄河口凹陷B34区块晚中新世明下段SQ1层序为例,将该层序划分了10个准层序组。通过对各准... 黄河口凹陷位于中国渤海湾盆地的东南部,新近纪发育大型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本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地质条件。论文以渤海盆地黄河口凹陷B34区块晚中新世明下段SQ1层序为例,将该层序划分了10个准层序组。通过对各准层序组详细的岩性统计发现岩性主要为砂岩和泥岩,厚度较大的砂岩主要分布在PSS1和PSS10,其他准层序组内部多发育薄层砂,砂岩的发育特征与其在同一层序中的沉积位置有关。在岩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准层序组中均方根振幅与钻井井点位置岩性的统计、7类岩性组合的一维正演模拟等发现岩性及其组合与振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强振幅对应了较厚的砂体,振幅较弱则砂体不发育,振幅中一般为大套泥岩夹中薄层砂岩。据此以PSS1为例,进行了砂体的精细刻画。尽管建立了岩性和振幅强弱之间的关系,但定量确定砂岩厚度仍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只能根据振幅强弱来定性确定砂岩的相对厚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层序 均方根振幅 地质-地球物理模型 黄河口凹陷
下载PDF
古地貌分析在渤海古近系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5
12
作者 徐长贵 赖维成 +2 位作者 薛永安 于水 程建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6,共4页
近几年来,渤海海域新近系勘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中深层储集层预测困难。古近纪的古地貌作为层序发育的背景,不仅对层序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沉积体系成因及其展布同样也有... 近几年来,渤海海域新近系勘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中深层储集层预测困难。古近纪的古地貌作为层序发育的背景,不仅对层序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沉积体系成因及其展布同样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古地貌分析是准确预测中深部储集层的关键和基础。阐述渤海海域古沟谷和古构造坡折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并以渤海海域两个区块为例,分别阐述了古沟谷即残留可容纳空间和古坡折理论在渤海古近系储集层预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古沟谷 构造坡折 残留可容纳空间 储集层预测 古近系 渤海海域
下载PDF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牙形石生物地层 被引量:4
13
作者 董熙平 郝维城 +5 位作者 王仁厚 魏喜 赖维成 张英 韩琦 鲁颖淮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97-312,337-339,共16页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古潜山顶部地层的时代 ,自 70年代末期以来 ,一直被认为属于中、上元古代。本文通过在总面积为 60 0 km2 的西部凹陷中段系统、详尽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 ,并结合疑源类、小壳化石以及岩石地层学资料 ,确认研究区... 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古潜山顶部地层的时代 ,自 70年代末期以来 ,一直被认为属于中、上元古代。本文通过在总面积为 60 0 km2 的西部凹陷中段系统、详尽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 ,并结合疑源类、小壳化石以及岩石地层学资料 ,确认研究区内古潜山顶部地层的时代主要为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中、上元古代地层在研究区内虽然存在 ,但分布极其局限。从而 ,彻底改变了2 0年以来对该地区古潜山地层划分和对比上的传统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 晚寒武世 早奥陶世 辽河断陷西部
下载PDF
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70
14
作者 徐长贵 赖维成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4期231-236,共6页
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埋深大于2 500 m的古近系地层)构造复杂,储集体埋藏深、相带变化大,储层预测困难,钻探失利井有一半以上因储层预测不准确而致。储层预测结果已成为制约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成效的关键。基于工作实践,提出了适合渤海... 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埋深大于2 500 m的古近系地层)构造复杂,储集体埋藏深、相带变化大,储层预测困难,钻探失利井有一半以上因储层预测不准确而致。储层预测结果已成为制约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成效的关键。基于工作实践,提出了适合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储层预测的技术思路与方法,包括陆相层序地层分析、古地貌分析、地震相组合与地震属性解释以及成岩动力学分析等。以辽东湾JZ-S地区沙一、二段储层预测为例,简要介绍了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储层预测技术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古近系 中深层 储层预测 技术 方法 应用效果 储层预测技术 应用 层序地层分析
下载PDF
秦南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及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被引量:22
15
作者 赖维成 徐长贵 +2 位作者 王晓刚 王存志 刘福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7年第5期300-305,共6页
秦南凹陷勘探程度比较低。针对该凹陷地层、沉积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层序地层、古地貌和物源分析相结合的沉积储层预测方法,对区内层序格架及其演化,以及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油气运移的... 秦南凹陷勘探程度比较低。针对该凹陷地层、沉积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层序地层、古地貌和物源分析相结合的沉积储层预测方法,对区内层序格架及其演化,以及主要目的层段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油气运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古近系油气勘探方向。秦南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展布主要受控于秦南2号断裂不同部位形成的沟谷和不同类型坡折带及调节带,秦南2号断裂西部末梢及东部末梢与秦南1号断裂间的调节带(即秦南东洼西北坡)在不同时期均为储集体发育区和输导体发育区,是本区古近系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南凹陷 古近系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勘探方向
下载PDF
渤海海域地质-地球物理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37
16
作者 赖维成 徐长贵 +1 位作者 于水 周心怀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4期217-222,共6页
勘探形势的发展要求储层预测走向精细化和向寻找隐蔽圈闭方向发展,而要达到此要求,必须将地质理论与先进的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储层预测技术目前已发展到了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相适应的动力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储层预测,要求对沉积体的... 勘探形势的发展要求储层预测走向精细化和向寻找隐蔽圈闭方向发展,而要达到此要求,必须将地质理论与先进的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储层预测技术目前已发展到了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相适应的动力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储层预测,要求对沉积体的时间控制因素(层序地层)、空间控制因素(坡折、沟谷、调节带)和物源控制因素进行细致研究,并研究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油气勘探实践表明,以任何单一因素为基础的储层预测模型都是不完整的,只有综合考虑时间、空间、物源三大因素,才能建立起储层预测的最佳模型。在准确控砂模型的基础上,从地震剖面解释到地震属性的提取、分析都密切结合地质理论,才能准确地进行储层预测。提出了地质-地球物理储层预测技术,总结出了利用该项技术进行储层预测的5个关键点。地质-地球物理储层预测技术在渤海海域古近系储层预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地球物理储层预测技术 层序地层坡折 沟谷物源 地震属性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推动技术、人才和油气发现协同发展的阶梯激励机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赖维成 高阳东 +3 位作者 黄红 张锦伟 李颂 赵钊 《石油科技论坛》 2021年第4期62-65,81,共5页
针对以往激励方法比较笼统、激励体系不够完善、激励氛围不足等问题,中国海油勘探系统围绕推动勘探技术进步、人才成长、油气发现协同共进,探索创立了阶梯激励机制。第一阶梯,激励小微萌芽期的青年技术创新,举办基层青年技术交流会;第... 针对以往激励方法比较笼统、激励体系不够完善、激励氛围不足等问题,中国海油勘探系统围绕推动勘探技术进步、人才成长、油气发现协同共进,探索创立了阶梯激励机制。第一阶梯,激励小微萌芽期的青年技术创新,举办基层青年技术交流会;第二阶梯,针对成长期的专业技术,设立勘探专项技术创新奖;第三阶梯为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主要奖励取得重大成效的综合技术成果。梯队激励与技术生态循环机制有效调动和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优秀人才汇聚到勘探研究一线,推动了海洋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有力助推了渤中19-6、乐东10-1、惠州26-6、宁波19-6等多个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和高效评价,促进了海洋石油勘探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激励 海洋石油勘探 技术创新 人才成长 激励机制
下载PDF
对渤海海域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考——以427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赖维成 滕玉波 +3 位作者 加东辉 王军 李俊英 茆利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7年第2期73-78,共6页
对于高成本的海上油气勘探来说,规模是制约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渤海海域而言,要寻找的不仅仅是隐蔽油气藏,而是有一定规模的隐蔽油气藏。储层特征是影响富生烃凹陷隐蔽油气藏规模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储层特征,即砂体特征... 对于高成本的海上油气勘探来说,规模是制约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渤海海域而言,要寻找的不仅仅是隐蔽油气藏,而是有一定规模的隐蔽油气藏。储层特征是影响富生烃凹陷隐蔽油气藏规模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储层特征,即砂体特征就应该成为渤海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一个核心,而要研究这个核心,必须要有地质和地球物理技术两方面的结合,而且结合过程中对层序地层、沉积体系、构造三因素进行耦合分析所形成的地质模型至关重要,这就是“一核心、两结合、三因素”的研究思路。与此研究思路相配套的是三项技术包括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和“三因素”框架下的成藏分析技术。以上述研究思路和技术对427构造带进行分析认为,区内已发现的小规模油藏为岩性油藏,不具商业开采价值,原因是其储集体为湖泛期扇三角洲,砂体分散、孤立、连通性差;而下坡寻找具一定规模且连通性好的低位域油气藏和下凹寻找高位域早期大型浊积扇岩性油气藏是在427构造带寻找规模型油气藏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隐蔽油气藏勘探 研究思路 427构造带
下载PDF
辽东湾辽东带中南部古近纪古地貌恢复和演化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被引量:82
19
作者 加东辉 徐长贵 +5 位作者 杨波 杨香华 吴小红 周心怀 滕玉波 赖维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采用井—震联合地层恢复法,对辽东湾辽东带中南部的古近纪进行了古地貌恢复。在此基础上拓宽了坡折带研究,将古地貌(包括古坡折带、古沟谷、古凸起等)纳入古物源供给系统的框架内探讨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构建完整物源... 采用井—震联合地层恢复法,对辽东湾辽东带中南部的古近纪进行了古地貌恢复。在此基础上拓宽了坡折带研究,将古地貌(包括古坡折带、古沟谷、古凸起等)纳入古物源供给系统的框架内探讨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构建完整物源供给系统的前提下,古地貌诸单元及其组合样式对沉积体系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级次的物源体系导致沉积体类型和规模存在差异;物源区沟谷的分布及其赋存时期制约着砂体的主要分布位置、时期及规模;坡折带样式决定砂体的类型、规模及分布;古地貌组合样式控制储集体的成因、富集位置和规模大小。因此,古地貌分析对储层的预测和识别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勘探实践证明,将其与常规储层预测方法联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辽东带中南部 古近纪 古地貌 物源供给系统 沉积体系 储层预测
下载PDF
渤中坳陷古近系中、深部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22
20
作者 王清斌 臧春艳 +3 位作者 赖维成 王波 王雪莲 赵小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8-443,共6页
碳酸盐胶结物是渤中坳陷古近系砂岩储层中最重要的胶结物。薄片分析表明,中、深部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菱铁矿、白云石、方解石、铁白云石、铁方解石。统计显示,随着层位和深度加深,碳酸盐含量逐渐增加,含量突增段主要发生在东营组... 碳酸盐胶结物是渤中坳陷古近系砂岩储层中最重要的胶结物。薄片分析表明,中、深部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菱铁矿、白云石、方解石、铁白云石、铁方解石。统计显示,随着层位和深度加深,碳酸盐含量逐渐增加,含量突增段主要发生在东营组;碳酸盐含量超过10%,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由薄片分析及碳、氧同位素分析可知,菱铁矿多以孔隙充填和颗粒环边方式产出,主要形成于同生到早成岩早期;方解石主要以粒状或呈连生胶结方式产出,方解石相对含量与δ18O值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大部分方解石形成较晚;铁方解石主要以粒状产出,以铁方解石为主的样品对应着较低的δ18O值,且沉淀温度高;白云石主要以斑块状充填粒间孔隙,其相对含量与δ18O值呈明显正相关性,且沉淀温度较低、形成较早;铁白云石主要以分散的粒状产出,其相对含量与δ18O值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沉淀温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 碳酸盐胶结物 碎屑岩储层 古近系 渤中坳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