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阵列式光纤地震仪在西藏易贡湖地区的浅层探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衡 张文涛 +4 位作者 黄稳柱 裴顺平 恩和得力海 李云月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53-1163,共11页
随着野外观测数据的累积和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测范围越来越大,精度越来越高.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获得更多的观测数据,不仅填补了研究区观测数据的空白,还有助于提高地下结构的探测精度.利用光纤地震仪耐极端环境和易于... 随着野外观测数据的累积和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测范围越来越大,精度越来越高.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获得更多的观测数据,不仅填补了研究区观测数据的空白,还有助于提高地下结构的探测精度.利用光纤地震仪耐极端环境和易于布设等优势,本研究使用自主研发的阵列式光纤地震仪在西藏易贡湖地区进行野外试验,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地区主动源和背景噪声的光纤地震数据(包含一条水下测线的数据).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手段得到了易贡湖岸近地表S波速度结构,但未获得湖底的速度结构.经分析认为,湖水的流动对架设于湖底的探头造成了干扰.本次试验初步验证了阵列式光纤地震仪在极端野外环境中(尤其是水下)进行数据采集的可行性,为未来在极端环境下的数据采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式光纤地震仪 数据采集 青藏高原 背景噪声成像 近地表结构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部基底结构与属性问题探讨 被引量:37
2
作者 赵俊猛 黄英 +4 位作者 马宗晋 邵学钟 程宏岗 王伟 徐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67-1775,共9页
准噶尔盆地的基底结构与属性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横跨准噶尔盆地北部,走向近东西的克拉玛依—喀姆斯特地震剖面提供了该盆地北部详细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与构造,特别是基底顶界面的速度.沿剖面发现了数条走向近南... 准噶尔盆地的基底结构与属性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横跨准噶尔盆地北部,走向近东西的克拉玛依—喀姆斯特地震剖面提供了该盆地北部详细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与构造,特别是基底顶界面的速度.沿剖面发现了数条走向近南北的"H"型超壳断裂,它们没有明显的断差,断裂处反射系数明显降低,介质的Q值减小,推测具"开裂"性质;利用盆地内1:20万重磁数据完成了重磁联合反演,获得了沿剖面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二维密度结构与二维磁性结构.根据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介质的速度-密度-岩性之间的关系,确定了盆地北部基底岩性分布.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北部的基底多处为基性和超基性物质,推测为深部(上地幔)物质沿超壳断裂进入地壳内部并对地壳物质进行改造的结果.这一推断得到盆地内部高磁性、高重力异常的支持,也与盆地具有较高的地壳平均速度相一致.综合其他地球物理与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给出了综合地质解释剖面,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北部基底结构与属性的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天然地震转换波探测 重磁联合反演 基底结构 基底属性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壳─幔过渡带结构 被引量:26
3
作者 赵俊猛 张先康 +2 位作者 赵国泽 刘国栋 卢造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65-172,共8页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是典型的盆岭构造。通过对横跨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的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进行小波分析,获得了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是典型的盆岭构造。通过对横跨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的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进行小波分析,获得了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的壳-幔间是以多个薄层过渡的。这些薄层的层厚度2~3km不等,层速度高低相间,总厚度约20km,平均速度较低,接近塔里木盆地下地壳的速度。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的壳-幔间不具有这种特点,其壳-幔间主要表现为一级间断面。而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间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所揭示的辽东台隆-辽河盆地-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的结构似乎具有完全相反的特征:辽河盆地的壳-幔过渡带比较复杂,它由数个薄层叠合而成,总厚度达15km;辽东台隆与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结构十分简单,皆以一级间断面过渡为主。研究认为,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处的构造环境不同:前者为挤压环境,而后者为伸展环境。在挤压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造山带的下面;而在伸展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盆地的下面。壳-幔过渡的复杂程度与构造活动性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圈目前的构造活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盆岭构造 壳-幔过渡带 辽东台隆
下载PDF
拜城—大柴旦剖面的上地壳Q值结构 被引量:17
4
作者 赵俊猛 张先康 +1 位作者 邓宏钊 张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3-509,共7页
利用横跨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资料 ,对拜城—大柴旦剖面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进行了反演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性 ,Q值随深度的加... 利用横跨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资料 ,对拜城—大柴旦剖面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进行了反演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性 ,Q值随深度的加大而增大 ;横向对应的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Q值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的上地壳具有稳定的Q值结构 ,但盆地北缘 (特别是库车坳陷 )的Q值比南缘的低 ,表明北缘的介质比较破碎 .这可能与盆地北缘活跃的构造特征与巨大的沉积厚度有关 ,是引起盆地南北两侧地震活动性差异 (北缘强 ,南缘弱 )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尔金造山带上地壳的平均Q值较高 (约 5 0 0 ) ,这可能由于结晶基底埋藏较浅 ,基岩出露 ,因此地震波在此处传播能量衰减较慢所致 .柴达木盆地西半部分上地壳的Q值除了表层的 (厚 1.0~ 2 .0km)较高外 ,其余各层的Q值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相当 (平均约 4 0 0 ) ,显示了与塔里木盆地相似的稳定构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上地壳 Q值结构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造山带 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 人工地震资料 地震波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岩石圈密度与磁性结构研究及其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赵俊猛 李植纯 +2 位作者 程宏岗 姚长利 黎益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61-1067,共7页
库尔勒—吉木萨尔剖面横跨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造山带和准噶尔盆地南缘 .沿剖面完成了重磁联合反演 ,获得了岩石圈二维密度结构与二维磁性结构 .结果发现 ,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向天山造山带对冲 .在地壳范围内 ,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 库尔勒—吉木萨尔剖面横跨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造山带和准噶尔盆地南缘 .沿剖面完成了重磁联合反演 ,获得了岩石圈二维密度结构与二维磁性结构 .结果发现 ,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向天山造山带对冲 .在地壳范围内 ,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平均密度较高 ,天山造山带的地壳平均密度较低 .天山造山带具有较高的磁化强度 ,尤其表现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至天山造山带中部的整个地壳范围内 ,预示着天山南北可能具有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构造运动方式以及构造运动强度 .在塔里木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以及准噶尔盆地与天山造山带的接触部位的上地幔顶部分别发现了低密度体 ,推测在塔里木盆地由南而北向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与俯冲消减” ,以及准噶尔盆地由北而南向天山造山带俯冲的过程中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准噶尔盆地南缘下地壳物质被带进天山造山带上地幔顶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天山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重磁联合反演 岩石圈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密度与磁化强度及动力学含义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俊猛 唐伟 +4 位作者 黎益仕 姚长利 张进 王伟 黄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91-400,共10页
利用横贯柴达木盆地南北的格尔木—花海子剖面岩石圈二维P波速度结构以及地震波速度与介质密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该剖面岩石圈二维密度结构与二维磁化强度的初始模型。依据重磁同源原理,在柴达木盆地重、磁异常的二重约束下完成了重磁... 利用横贯柴达木盆地南北的格尔木—花海子剖面岩石圈二维P波速度结构以及地震波速度与介质密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该剖面岩石圈二维密度结构与二维磁化强度的初始模型。依据重磁同源原理,在柴达木盆地重、磁异常的二重约束下完成了重磁联合反演,获得了该剖面岩石圈二维密度结构与二维磁化强度分布。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地壳厚度沿测线变化较大,平均厚度约60km。在柴达木盆地南缘地壳厚约50km,达布逊湖附近地壳最厚为63km左右,大柴旦附近地壳较薄,为50km左右。柴达木盆地的地壳纵向上可分为三层,即上地壳、中地壳与下地壳。位于盆地中部的中、下地壳分别发育大范围的壳内低密度体,并处于上地幔隆起的背景之上;横向上可将盆地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分界在达布逊湖附近。整个剖面结晶基底埋深变化也很大,在达布逊湖附近为12km,在昆仑山北缘基底几乎出露地表。结晶基底的展布形态与地壳底界,即莫霍面呈近似镜像对称。综合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的岩石圈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分界在达布逊湖的北面。在盆地南部,岩石圈介质横向变化较小,各层介质分布正常;在盆地的北侧,岩石圈结构特别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横向上发生了变化。壳内低密度体的存在意味着柴达木盆地具有较热的岩石圈和上地幔,加之基底界面与莫霍面的镜像对称分布,形成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差异。多种地球物理参数所揭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其横向变化特点为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北部边界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岩石圈尺度的地球物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重、磁异常 密度 磁化强度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西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制约:“羚羊计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赵俊猛 张培震 +17 位作者 张先康 Xiaohui YUAN Rainer KIND Robert van der HILST 甘卫军 孙继敏 邓涛 刘红兵 裴顺平 徐强 张衡 嘉世旭 颜茂都 郭晓玉 卢占武 杨小平 邓攻 琚长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0-259,共30页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在青藏高原先后完成了羚羊-I(ANTILOPE-I)到羚羊-IV(ANTILOPE-IV)4条二维宽频带台阵剖面,而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则实施了羚羊-V和羚羊-VI两个三维宽频带台阵探测。另外,我们将前期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开展的九条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剖面也纳入羚羊计划的总体框架中来。通过“羚羊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北部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综合的第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精细的壳幔结构,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结构与属性,优化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了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削减”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印欧碰撞在天山岩石圈缩短44%的去向以及由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接触关系;获得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深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证据;确定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发现目前的青藏高原由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欧亚板块和夹持于二者之间的巨型破碎区——西藏“板块”构成,首次确定了各自的岩石圈底边界;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员模型;建立了深部构造对地表地形的制约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俯冲的水平距离与俯冲角度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羚羊计划”以其巨大的观测网络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采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等不同学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印度板块俯冲、西藏巨型破碎区发育、塔里木板块顺时针旋转、西部水汽通道提前关闭、中国西北部干旱、沙漠化提前这一深部结构、动力学过程及其对地表地形、油气资源和环境变化的制约关系,推动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羊计划” 中国西部盆山原 准噶尔盆地 天山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造山带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 壳幔结构 深部动力学过程 综合地球物理学 地球系统科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分区的重磁异常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赵俊猛 马宗晋 +2 位作者 姚长利 黎益仕 刘占坡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1,共5页
利用准噶尔盆地及周边地区1∶200000重磁异常,采取多种处理与分析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内共确定主要断裂48条,其中一级断裂7条、二级断裂6条、三级断裂35条。尤其是通过详细的资料处理,并结合盆地盖层沉积特点确定了基底南北、东西向断裂F6... 利用准噶尔盆地及周边地区1∶200000重磁异常,采取多种处理与分析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内共确定主要断裂48条,其中一级断裂7条、二级断裂6条、三级断裂35条。尤其是通过详细的资料处理,并结合盆地盖层沉积特点确定了基底南北、东西向断裂F6、F1的存在。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可划分为Ⅰ(南部)、Ⅱ(中部)、Ⅲ(北部)3个一级构造区,其中Ⅱ(中部)构造区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区并构成盆地内部的4个象限,而其中的每个象限又可划分出若干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这4个象限的结构、密度分布、磁化强度各不相同,形成空间与时间上的差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基底构造格架 重磁联合反演 不同尺度滤波 密度 磁化强度
下载PDF
小波变换在地震宽角反折射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俊猛 汤吉 +5 位作者 张海江 张成科 杨健 嘉世旭 张建狮 杨桌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66-676,共11页
小波分析方法用于地震宽角反折射资料处理 ,它可将地震信号的分辨率由传统的1 /2— 1 /4λ(波长 )提高到优于 1 /6λ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沙雅—布尔津地震宽角反折射剖面资料进行处理 ,发现天山造山带的壳幔过渡带由 7— 8个高低速相... 小波分析方法用于地震宽角反折射资料处理 ,它可将地震信号的分辨率由传统的1 /2— 1 /4λ(波长 )提高到优于 1 /6λ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沙雅—布尔津地震宽角反折射剖面资料进行处理 ,发现天山造山带的壳幔过渡带由 7— 8个高低速相间的薄层构成 ,平均速度较低 ,总厚度约 2 0km .而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的壳幔过渡带不具有这一特点 ,壳幔间主要以一级间断面实现过渡 .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详细结构及其二者之间的差异特征为天山造山带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地震宽角反折射 分辨率 壳幔过渡带
下载PDF
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理学分析 被引量:32
10
作者 赵俊猛 李植纯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25-131,共7页
天山造山带纵向延绵 30 0 0多km ,其主要部分在国外。文中根据横跨天山的卡拉库姆—新都库什天然地震剖面、沙雅—布尔津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库尔勒—吉木萨尔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以及可可托海—阿克塞剖面的探测研究结果 ,综合分析天山造... 天山造山带纵向延绵 30 0 0多km ,其主要部分在国外。文中根据横跨天山的卡拉库姆—新都库什天然地震剖面、沙雅—布尔津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库尔勒—吉木萨尔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以及可可托海—阿克塞剖面的探测研究结果 ,综合分析天山造山带的岩石圈结构、构造分段以及不同段盆山耦合特点的差异特征。卡拉库姆—新都库什天然地震剖面揭示了费尔干纳盆地由北向南插入到南天山之下约 2 0 0km深处 ;沙雅—布尔津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表明塔里木盆地向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与俯冲消减” ,俯冲的最大深度约 180km ,而准噶尔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主要以走滑接触为主 ;库尔勒—吉木萨尔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又得出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同时向天山造山带对冲的结论 ,俯冲的深度约 16 0km ;可可托海—阿克塞剖面位于天山造山带的东端 ,探测结果没有发现明显的岩石圈规模俯冲现象。这些资料对于天山造山带的分段性及盆山耦合类型的差别研究提供了岩石圈尺度的深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费尔干纳盆地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俊猛 卢芳 +2 位作者 嘉世旭 徐强 唐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8-343,共6页
根据天山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以及大地热流和震源深度的分布,再结合对新疆西北部的蛇绿岩带、高压变质带和岩浆岩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天... 根据天山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以及大地热流和震源深度的分布,再结合对新疆西北部的蛇绿岩带、高压变质带和岩浆岩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天山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该模型认为,塔里木板块的中上地壳在库尔勒断裂附近向天山造山带的中下地壳层间插入;而下地壳连同岩石圈地幔向天山造山带的上地幔俯冲消减。在天山的西段(哈萨克斯坦境内),费尔干纳地块由北向南插入到南天山之下约180km的深处,在其东段(中国境内),塔里木盆地由南向北插入南天山之下。这两个具有不同方向的下降板片的接触部位为费尔干纳走滑断裂。我国的伽师、喀什、乌恰地震区均落在这两个具有不同俯冲方向板块的结合部位附近,有着特殊的深部构造背景。南、北两大板块的双向挤压必定产生强大的应力,在地震区附近,这种应力的积累与释放具有4个显著的特点:(1)板片的俯冲消减速度约高达每年22mm左右;(2)应力的积累与释放速率加快;(3)应力释放较容易;(4)应力释放较为集中。这4个特点可能是伽师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数次强震的构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层间插入消减模型 走滑断裂 伽师强震群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基底断裂的重磁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俊猛 卢造勋 +2 位作者 姚长利 黎益仕 刘占坡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利用准噶尔盆地及周边地区1/20万重力、航磁数据,使用重力、航磁位场频率域转换、正则化滤波、布格重力异常向上延拓、求导、磁异常化极以及趋势分析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内部确定了47条主要断裂,并将其分为3个等级,其中一级断裂6条,二级断... 利用准噶尔盆地及周边地区1/20万重力、航磁数据,使用重力、航磁位场频率域转换、正则化滤波、布格重力异常向上延拓、求导、磁异常化极以及趋势分析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内部确定了47条主要断裂,并将其分为3个等级,其中一级断裂6条,二级断裂6条,三级断裂35条。尤其是通过详细的资料处理,并结合盆地盖层沉积特点确定了基底SN,EW向断裂F1,F6的存在。这2组主要断裂将准噶尔盆地的基底划分为4个象限,是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的重要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重磁异常 断裂 基底构造格架
下载PDF
辽河裂谷的深部构造与裂谷活动的侧向迁移 被引量:14
13
作者 赵俊猛 卢造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5-233,共9页
对横穿辽河裂谷的闾阳-海城-东沟剖面的深部地震探测、重力测量、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热流测量资料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辽河裂谷地带壳幔间具有多个薄层过渡的特征,与东西两侧的辽东台隆和燕山台褶带明显不同。壳幔过渡带的薄层结构... 对横穿辽河裂谷的闾阳-海城-东沟剖面的深部地震探测、重力测量、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热流测量资料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辽河裂谷地带壳幔间具有多个薄层过渡的特征,与东西两侧的辽东台隆和燕山台褶带明显不同。壳幔过渡带的薄层结构、速度结构、温度结构以及壳内低速层和软流圈顶面构造特点表明辽河裂谷的构造演化过程自西向东侧向迁移,当前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前锋不在裂谷之下,而是向东移至金州地震带附近的析木一带,深部物质运动是辽河裂谷形成及其活动性侧向迁移的主要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构造 裂谷 构造演化 辽河裂谷 地震勘探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基底结构的有限差分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俊猛 徐强 +2 位作者 段永红 裴顺平 刘宏兵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93-1000,共8页
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横跨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沿剖面进行了10次各2吨级TNT炸药的人工地震探测工作.本文利用沿剖面的Pg震相,使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基底顶界面埋深及盖... 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横跨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沿剖面进行了10次各2吨级TNT炸药的人工地震探测工作.本文利用沿剖面的Pg震相,使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基底顶界面埋深及盖层的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基底结构形态与速度分布特点.塔里木盆地的基底及盖层速度分布相对平稳,表现出整体变形特征,但在库车与轮台之间,盆地的基底埋深及速度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深度差约2 km,速度差高达0.5 km/s.这种明显的、系统的速度差异,加之其它地质学与深部地球物理学证据表明,塔里木盆地的基底可能由构造特点不同的东西两个部分构成;阿尔金造山带的基底埋深与盖层速度分布变化较大,与造山带的强烈构造变形相联系;在阿尔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接触部位基底及盖层介质均表现为高速异常,可能与深部高密度物质沿断裂向地壳内部迁移有关;柴达木盆地的基底与盖层呈"U"形分布,表现出强烈的内部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造山带 柴达木盆地 基底结构 有限差分
下载PDF
印度-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俊猛 杜品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3-796,共14页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影响了中亚、东南亚、东亚直到西太平洋的构造变形,改变了从岩石圈地幔到大气圈的多个圈层状态,是研究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至今对最初在何时、何地发生碰撞仍意见不一。文中以近10a...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影响了中亚、东南亚、东亚直到西太平洋的构造变形,改变了从岩石圈地幔到大气圈的多个圈层状态,是研究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至今对最初在何时、何地发生碰撞仍意见不一。文中以近10a来该项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展现研究进展,突出存在矛盾,探讨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讨论的问题有:1)初始碰撞时亚洲南缘的古纬度是多少?2)大印度有多大?3)定日地区最高海相层的年龄有多大?4)55MaBP前后的碰撞是陆-陆碰撞还是陆-弧碰撞?5)外喜马拉雅的岩浆活动能否厘定初始碰撞?6)最后归纳了2004年以来初始碰撞时限研究的一些结果。从近10a的研究结果看,印度-亚洲初始碰撞时限集中在K/E、E_1/E_2和E_2/E_3界线附近。与以前的结果相比,是在向更早和更晚扩展。文中认为,不同观点的争论对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研究发展有推动作用;提出未来的印度-亚洲碰撞研究,除了要面对和解决各种资料、论据的不确定性外,还要更精确地限定印度和亚洲在晚白垩世和古近纪期间的古地理位置,确定新特提斯洋内岛弧或微陆块在此期间的位置、大小,以及弧-陆碰撞与陆-陆碰撞在标志和效应等方面的差别,总之,要深入探索碰撞过程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古地磁学 大印度 最高海相层位 外喜马拉雅
下载PDF
地学发展中的辩证思维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俊猛 李植纯 +1 位作者 卢造勋 关英梅 《东北地震研究》 2003年第3期1-5,共5页
简要回顾了地学发展过程中的辩证思维过程,阐述了地学发展中的辩证法,提出了当前地学研究中所面临的困惑以及走出这些困惑的新思路———全球联合反演理论模型。
关键词 辩证思维 地学 全球联合反演 模型
下载PDF
渤海中部渐新世以来强烈沉陷的区域构造条件 被引量:39
17
作者 徐杰 马宗晋 +3 位作者 邓起东 陈国光 赵俊猛 张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16,23,共7页
渤海中部属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 )东部的渤中坳陷 ,渐新世以来沉降深达 10 0 0 0余m ,是我国少有的富生烃地区。渤中坳陷的主体部分位于北西向的北京—蓬莱和北北东向的郯庐 2条区域性断裂带交汇区的西北象限 ,同时也是... 渤海中部属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 )东部的渤中坳陷 ,渐新世以来沉降深达 10 0 0 0余m ,是我国少有的富生烃地区。渤中坳陷的主体部分位于北西向的北京—蓬莱和北北东向的郯庐 2条区域性断裂带交汇区的西北象限 ,同时也是盆地东部伸展—拉分构造系统的拉分构造部位。深部存在北东向地幔隆起 ,地壳厚度为 2 7~ 2 8km ,构造背景复杂而独特。渐新世以来 ,北京—蓬莱断裂带左旋走滑、营口—潍坊断裂带右旋走滑和盆地东部伸展 拉分构造系统活动各自产生的局部拉张应力作用的叠加 ,以及深部地幔上隆的联合作用 ,致使渤海中部自渐新世以来发生强烈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 渤中坳陷 新生代 渤海湾盆地 伸展-拉分构造系统 北京—蓬莱断裂带 渐新世 强烈沉陷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玛沁—兰州—靖边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73
18
作者 汤吉 詹艳 +5 位作者 赵国泽 邓前辉 王继军 陈小斌 赵俊猛 宣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05-1216,共12页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沿玛沁—兰州—靖边剖面进行62个测点的大地电磁观测,采用Robust技术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张量阻抗分解.分析了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区域走向.采用RRI二维反演技术进行了资料的反演解...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沿玛沁—兰州—靖边剖面进行62个测点的大地电磁观测,采用Robust技术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张量阻抗分解.分析了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区域走向.采用RRI二维反演技术进行了资料的反演解释,二维剖面的电性结构显示:(1)玛沁断裂带、兰州深断裂带、马家滩—大水坑断裂带将剖面分为4个电性区块:巴颜喀拉地块、秦祁地块、边界带和鄂尔多斯地块.(2)区块1、2和4的地壳电性结构有类似特点:上地壳为高阻层,下地壳上部为低阻带,下地壳下部到上地幔电阻率随深度逐渐升高.区块3电性成层性差、结构复杂,是现今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3)玛沁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和罗山—云雾山断裂带为较陡立的超壳断裂带;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为壳内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玛沁—兰州—靖边 电性结构 反演
下载PDF
人工源超低频电磁波技术及在首都圈地区的测量研究 被引量:45
19
作者 赵国泽 汤吉 +13 位作者 邓前辉 赵俊猛 王继军 陈小斌 詹艳 宣飞 A.K.SARAEV M.I.PERTEL A.B.KOTCHEROV M.M.KHARLMOV 鲁跃 刘允秀 张建新 翟彦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248-257,共10页
超低频 (SLF)电磁波技术利用地球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相结合的原理 ,由人工产生大功率电磁波信号。在地面很大范围的许多测点同时测量该信号 ,可研究空间电磁场和地下电阻率结构 ,研究地震等引起的电磁场异常变化 ,探测地壳结构和地下资源... 超低频 (SLF)电磁波技术利用地球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相结合的原理 ,由人工产生大功率电磁波信号。在地面很大范围的许多测点同时测量该信号 ,可研究空间电磁场和地下电阻率结构 ,研究地震等引起的电磁场异常变化 ,探测地壳结构和地下资源。在首都圈地区的观测表明 ,SLF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超过天然场源信号数倍以上 ,所得到的视电阻率数据精度远高于天然源方法 ,并有长时间的稳定性。在测量期间距测点约 12 0km发生的迁安 4 .2级地震与观测的电磁场异常和视电阻率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性 ,并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可能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 ,推测它们是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区局部构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频/极低频电磁波 电磁异常 电阻率 地震预测 资源探测
下载PDF
华北东北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 被引量:47
20
作者 嘉世旭 张成科 +3 位作者 赵金仁 方盛明 刘志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10,共12页
天津—北京—赤城深地震测深剖面采用密集炮点和接收点距设计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利用该剖面地震测深资料研究华北东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及构造耦合.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张渤地震带东段的地震构造环境.... 天津—北京—赤城深地震测深剖面采用密集炮点和接收点距设计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利用该剖面地震测深资料研究华北东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及构造耦合.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张渤地震带东段的地震构造环境.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东部裂陷盆地结晶基底构造形态和界面结构性质与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北侧燕山隆起区高速稳定和南侧裂陷盆地低速松散截然不同的地壳结构,使宝坻-桐柏、宁河-昌黎断裂构造分区线和燕山隆起之间的中间过渡带为张渤地震带东部平原区地震的孕发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燕山隆起 华北裂陷盆地 地壳结构与地震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