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加光照对林下樟树苗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蔡继醇 李兆佳 +4 位作者 周光益 赵厚本 王旭 邱治军 吴仲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46,共11页
【目的】揭示增加光照对林下樟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促进退化天然次生林的更新,【方法】选择中上层植物种为常绿阔叶树和苦竹的退化天然次生林,采用伐除苦竹后补植樟树苗木的方法研究增加光照对樟树苗木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并通过遮阴试验研... 【目的】揭示增加光照对林下樟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促进退化天然次生林的更新,【方法】选择中上层植物种为常绿阔叶树和苦竹的退化天然次生林,采用伐除苦竹后补植樟树苗木的方法研究增加光照对樟树苗木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并通过遮阴试验研究樟树幼苗对光照强度的生理适应机制。【结果】伐除苦竹对林下樟树苗木存活和生长有明显影响,林冠开度由2.36%±0.46%(对照林分)提高到11.37%±0.87%(伐除苦竹林分)时,樟树苗木存活率由16.67%提高到63.89%,地径生长量由0.5 cm提高到0.9 cm,树高生长量由0.16 m提高到0.63 m。在30%~50%遮阴条件下,樟树幼苗高生长显著高于对照(未遮阴)和其他处理的植株,遮阴70%~90%时与对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30%~70%遮阴处理下的叶片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和90%遮阴处理;叶面积和叶片厚度随着遮阴程度增加而下降,而比叶面积的变化趋势则相反;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叶片含水量增加并呈台阶式变化,70%~90%遮阴下的叶片含水量显著高于光照更强的处理。遮阴使樟树幼苗叶片叶绿素a和b含量上升,但遮阴强度达到90%时叶片叶绿素a和b含量出现下降;遮阴强度达到70%及以上时,叶绿素a/b比值低于其他处理。随着遮阴程度上升,樟树幼苗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均逐渐下降,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有例外(遮阴70%),光饱和点范围为800~1 200 μmol·m^(-2)·s^(-1),且没有明显变化规律。【结论】在苦竹扩张严重的退化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中,伐除苦竹增加林地光照可提高樟树苗木的存活率和生长,有利于林分的更新和提质增效。轻度和中度遮阴条件下,樟树幼苗可通过减少对叶片的投入、降低最大净光合能力及提高叶绿素含量等策略来适应光照限制的生境;强度遮阴将严重抑制樟树幼苗的生长,从控制试验结果看,70%遮阴率是限制樟树幼苗生长的光照强度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 樟树 光合作用 比叶面积 叶绿素
下载PDF
南岭中段森林优势树种及其生态位随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2
作者 郭昊 赵厚本 +6 位作者 高亿波 冯慧芳 周光益 李兆佳 宝音满达 皮志豪 王旭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2-594,共13页
本研究在南岭中段海拔400~1800 m天然林保存良好的区域建立45块生态监测样地,并根据这些样地的海拔分布范围和树种组成归类为4种森林植被类型。通过调查评估关键生态位特征参数指标及生态位资源利用假说的论证,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优势树... 本研究在南岭中段海拔400~1800 m天然林保存良好的区域建立45块生态监测样地,并根据这些样地的海拔分布范围和树种组成归类为4种森林植被类型。通过调查评估关键生态位特征参数指标及生态位资源利用假说的论证,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优势树种的差异及其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1)不同海拔梯度优势种存在一定差异性,海拔高差越大,优势种组成差异越明显。(2)高海拔的常绿阔叶矮林区域优势树种对资源需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种间竞争最激烈。(3)优势树种的生态位宽度与其重要值呈弱正相关,与重要值变异系数则呈显著负相关;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的重叠和相似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无明显的规律。(4)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较大且变异系数较小的树种为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Tutch)、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和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提示这几个树种是南岭中段地区主要的建群树种。(5)中低海拔区域的林分对资源利用方式的划分较符合生态位理论资源利用假说中的随机生态位边界假说;高海拔区域的林分对资源利用方式符合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 生态位特征 资源竞争 生态位假说
下载PDF
不同林内环境下苦竹新鲜残体的分解特征
3
作者 林大雪 赵厚本 +3 位作者 黄春华 许伟华 李兆佳 周志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92,共10页
[目的]研究苦竹新鲜残体的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可以预测苦竹林在受到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的机械损伤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变化过程,评估灾害对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为灾后森林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南岭地区皆伐后苦竹大量扩张的次生... [目的]研究苦竹新鲜残体的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可以预测苦竹林在受到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的机械损伤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变化过程,评估灾害对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为灾后森林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南岭地区皆伐后苦竹大量扩张的次生林为对象,设置对照(CK)和移除林下竹子(RB)两种林内环境,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苦竹各器官新鲜残体的分解特征。[结果]苦竹各器官新鲜残体的分解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阶段(前2个月)质量快速损失,后期阶段(后24个月)缓慢分解。前期阶段各器官平均质量损失率依次为竹叶(51.2%)>竹枝(31.7%)>竹根(24.4%)>竹秆(16.6%),各器官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RB环境下竹叶的质量损失率显著低于CK。后期阶段各器官平均质量损失率依次为竹枝(40.3%)>竹叶(29.1%)>竹秆(28.1%)>竹根(19.6%),各器官间除竹叶与竹秆外均存在显著差异,RB环境下竹枝的质量损失率显著高于CK,竹根的质量损失率显著低于CK。Olson分解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各器官的分解过程,平均分解系数(k)依次为竹叶(0.891)>竹枝(0.554)>竹秆(0.249)>竹根(0.242),各器官间除竹秆和竹根外均存在显著差异,RB环境下竹叶的k显著低于CK。各器官分解50%的周期(T_(0.5))依次为竹秆(2.48 a)>竹根(2.44 a)>竹枝(0.97 a)>竹叶(0.51 a),其中竹根和竹秆显著高于竹枝和竹叶,RB环境下竹根的T_(0.5)显著高于CK。各器官分解周期(T_(0.95))依次为竹根(12.81a)>竹秆(12.12 a)>竹枝(5.22 a)>竹叶(3.22 a),其中竹根和竹秆显著高于竹枝和竹叶,RB环境下竹秆的T0.95显著低于CK,竹根的T_(0.95)显著高于CK。各器官基质质量与分解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总体上表现为前期阶段高于后期阶段,CK环境下高于RB环境下,其中碳(C)、钾(K)、C/氮(N)、C/磷(P)与分解指标间相关系数较小,N、P、N/P与分解速率呈正相关,木质素/N与分解速率呈负相关。[结论]苦竹新鲜残体的分解过程表现为前期快速失重后期缓慢分解;竹叶分解速率最快,其次为竹枝,竹秆和竹根最慢;各器官基质质量中,N、P、N/P、木质素/N对分解速率影响较大,且主要影响分解前期阶段;清除林下竹子能减缓竹叶和竹根的分解,加快竹秆和竹枝的分解,减弱基质质量对分解速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竹 亚热带 次生林 凋落物分解 基质质量 林下环境 木质素/N
下载PDF
粤北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树种选择
4
作者 冯汉华 曹窈畅 +5 位作者 鲍熙梅 赵厚本 郭昊 皮志豪 周光益 王旭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41-48,共8页
选择正确的栽植树种是石漠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关键。为了筛选粤北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树种,文章以粤北石漠化地区植物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选取了重要值、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碳储量为评价指标,应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进行树... 选择正确的栽植树种是石漠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关键。为了筛选粤北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树种,文章以粤北石漠化地区植物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选取了重要值、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碳储量为评价指标,应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进行树种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石漠化地区植物多样性低,进行植被恢复时,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上应优先考虑乔木树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马尾松P.massoniana,灌木树种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盐肤木Rhus chinensis作为粤北石漠化植被恢复选择树种;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树种可作为石漠化树种选择的辅助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植被恢复 树种选择 熵权-TOPSIS法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分配特征与异速生长模型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厚本 周光益 +3 位作者 李兆佳 邱治军 吴仲民 王旭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31,共9页
【目的】分析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器官分配特征,构建各树种单株及不同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模型,以提高其生物量估算准确性。【方法】以位于广州市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以该地区森林历史调查数据为... 【目的】分析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器官分配特征,构建各树种单株及不同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模型,以提高其生物量估算准确性。【方法】以位于广州市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以该地区森林历史调查数据为依据,结合研究区实际树种组成,选取黧蒴、中华锥、千年桐和华润楠4个常见树种,采用收获法测定各树种不同组分生物量,构建各树种单株及各组分的生物量模型,并探讨树高(H)和木材密度(ρ)作为第二自变量以不同形式加入模型对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4个树种树叶生物量占比为5.34%~7.28%,华润楠显著低于黧蒴(P<0.05);4个树种树枝生物量占比为16.82%~24.20%,华润楠显著低于中华锥和黧蒴(P<0.05);4个树种树干生物量占比为47.22%~58.05%,中华锥显著低于其他3个树种(P<0.05);4个树种树根生物量占比为14.25%~22.25%,黧蒴和千年桐显著低于中华锥和华润楠(P<0.05);随着胸径增大,千年桐和华润楠的树叶生物量占比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4个树种的树枝生物量占比均呈上升趋势,树干生物量占比均呈下降趋势,根生物量占比和胸径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以胸径(D)为单一自变量的生物量模型具有较好拟合精度(平均R^(2)=0.947);将H以D2H形式包含在模型中,导致地上和全株生物量模型的拟合能力下降,但地下生物量拟合能力略有提升;将H以独立第二自变量包含在模型中,将增加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将ρ以D2ρ形式包含在模型中对单株及各组分生物量的估算精度均有所下降;将ρ以独立第二自变量包含在模型中,能略微提高估算精度。【结论】阳生树种千年桐分配较多生物量给树干,耐荫树种中华锥分配较多生物量给枝叶,耐荫树种中华锥和华润楠的根系更发达。随着胸径的增加,4个树种的树干生物量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而树枝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呈上升趋势。对4个树种的生物量估算,建议选用D为单一自变量的模型,不建议将H作为第二自变量包含在模型内。增加ρ为第二自变量后仅能小幅提高模型拟合能力,建议实际应用中根据调查目的在准确性和工作难度间做出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异速生长模型 木材密度 广州市 根茎比
下载PDF
华南地区几种常见植物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赵厚本 邵志芳 +3 位作者 杨义标 邱少松 陆宏芳 彭少麟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0-134,共5页
用供体植物地上部分的水提液或乙醇提取液配制成一定质量浓度的营养液,培养已生根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枝条,1个月后测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水提液培养的薇甘菊无一成... 用供体植物地上部分的水提液或乙醇提取液配制成一定质量浓度的营养液,培养已生根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枝条,1个月后测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水提液培养的薇甘菊无一成活;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水提液对薇甘菊也表现出很强的化感作用,其抑制综合效应(SE)为72.47%。少花龙葵(Solanum nigrum)乙醇提取液培养的薇甘菊无一成活,三叶鬼针草和芒萁的乙醇提取液对薇甘菊也表现出很强的化感作用,其SE值分别达到50.50%和17.11%。可见三叶鬼针草和芒萁有望开发用来对薇甘菊进行长期生物防治。供体植物提取液对薇甘菊插条成活率和根系活力的影响高于对其生物量的影响,表明供体植物的化感物质可能是通过抑制薇甘菊根系活力来抑制其生长和繁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薇甘菊 生物防治 本地植物 扦插 溶液培养
下载PDF
南亚热带4个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18
7
作者 郭耆 赵厚本 +5 位作者 周光益 隆卫革 甘谷列 吴尚勇 蒙敏燕 陈金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189,共8页
[目的]对比南亚热带4个树种间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差异,为评估人工林生产能力和碳汇潜力提供基础数据,为区域人工林提质增效改造和建设高效碳汇林的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广西柳州... [目的]对比南亚热带4个树种间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差异,为评估人工林生产能力和碳汇潜力提供基础数据,为区域人工林提质增效改造和建设高效碳汇林的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广西柳州市在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同期营造的33年生木荷、米老排、蓝果树和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在立地条件、经营措施和林龄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树种人工林乔木层和林分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林分生物量排序为木荷林(376.37 t·hm^(−2))>米老排林(284.51 t·hm^(−2))>杉木林(200.02 t·hm^(−2))>蓝果树林(175.56 t·hm^(−2))。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3.0%~98.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占比较低(平均0.9%)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层生物量占比(平均2.3%)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木荷林枯落物现存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格局均为树干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次之,叶最低,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在不同林分间差异较大。[结论]在南亚热带人工林经营和林分改造中,选择速生阔叶树种造林可获得比针叶林更高的林分生产力和碳汇效益,在人工林经营中建议采取适当调控措施增加林下植被以增加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生产力 生物量模型 成熟林 林下植被
下载PDF
深圳市主要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及治理状况 被引量:29
8
作者 邵志芳 赵厚本 +4 位作者 邱少松 杨义标 彭少麟 陆宠芳 陈卓全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87-593,共7页
通过对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园林绿地中的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确定薇甘菊和五爪金龙为深圳市为害最为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对这两种植物的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发现,这两种植物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可共同生长于同一生境中,为害深圳市多... 通过对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园林绿地中的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确定薇甘菊和五爪金龙为深圳市为害最为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对这两种植物的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发现,这两种植物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可共同生长于同一生境中,为害深圳市多种本地植物,对低矮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害严重,对高大乔木的为害不明显。目前深圳市多采用物理、化学防治为主,结合简单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其为害,但效果不理想。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生物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园林绿地 外来植物 群落特征 对策
下载PDF
南岭常绿阔叶林林冠受损对穿透雨和树干流水化学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力 刘立强 +2 位作者 周光益 邱治军 赵厚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50,68,共7页
通过模拟林冠受损实验,对23次降水过程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和树干流水化学进行测定,分析林冠受损对南岭常绿阔叶林生长季节的树干流和穿透雨水质及其冠层淋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域的生长季节,雨水pH平均为6.521,含盐量、N... 通过模拟林冠受损实验,对23次降水过程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和树干流水化学进行测定,分析林冠受损对南岭常绿阔叶林生长季节的树干流和穿透雨水质及其冠层淋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域的生长季节,雨水pH平均为6.521,含盐量、NO-3、NH+4、Cl-、Na+、Ca2+、Mg2+、K+、SO2-4浓度分别为22.000,1.045,0.684,0.456,1.256,7.908,0.113,0.419,2.329mg/L。(2)林冠受损之后,与对照林地相比,穿透雨中绝大多数的离子浓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冠层化学淋溶作用显著减弱;受损林分穿透雨的含盐量、NO-3、NH+4、Cl-、Na+、Ca2+、Mg2+、K+、SO2-4的含量分别是未受损穿透雨各离子含量的0.947,2.587,1.022,1.388,0.501,0.925,0.796,0.528,0.754倍;受损林分穿透雨中各离子浓度增幅按大小排列为K+>NO-3>Cl->SO2-4>Ca2+>Na+>Mg2+>NH+4,而对照林地为K+>SO2-4>Na+>Ca2+>Mg2+>Cl->NH+4>NO-3。表明林冠受损之后,穿透雨中除K+之外,其余离子增幅顺序均有所变化。(3)林冠受损后,树干流中各阳离子浓度与未受损林分相比呈现明显增加趋势,说明林冠受损增强了雨水对树干的冲刷和阳离子淋洗能力,有利于林木对此类养分的吸收;与未受损林分相比,受损林分树干流中各离子浓度的增幅按大小排列为:K+>Ca2+>Na+>SO2-4>Mg2+>NH+4>NO-3>Cl-。(4)从养分的冠层淋溶系数来看,无论是受损林分还是未受损林分,K+、Mg2+是最易淋溶的离子,而NO-3在未受损林分中出现负淋溶,这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研究结论;而林冠受损对及其冠层淋溶的长期影响尚需进一步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受损 穿透雨 树干流 水质 常绿阔叶林 化学淋溶
下载PDF
南亚热带3种常绿阔叶次生林的生物量结构和固碳现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徐伟强 周璋 +5 位作者 赵厚本 骆土寿 张霞 李健容 徐大平 李意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38-1943,共6页
相对准确地计量地带性森林碳库大小是估算区域森林碳汇潜力的前提。选择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受生态公益林保护近三四十年的3种常绿阔叶次生林:鹿角锥(Castanopsislamontii)+木荷(Schimasuperba)次生林(简称为LJZ)、华润楠(Machiluschinensi... 相对准确地计量地带性森林碳库大小是估算区域森林碳汇潜力的前提。选择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受生态公益林保护近三四十年的3种常绿阔叶次生林:鹿角锥(Castanopsislamontii)+木荷(Schimasuperba)次生林(简称为LJZ)、华润楠(Machiluschinensis)+小红栲(C.carlesii)+黄杞(Engelhardtiaroxburghiana)次生林(简称为HRN)、罗浮栲(C.faberi)+木荷+黎蒴(C.fissa)次生林(简称为LFK),开展完整的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碳库调查,并对其碳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鹿角锥+木荷林、华润楠+小红栲+黄杞林、罗浮栲+木荷+黎蒴林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235.0、231.0、261.9 t·hm^(-2),0~100cm土壤碳库分别为126.6、148.1、104.6 t·hm^(-2);采用0.45植物含碳率计算生物量碳库,则整个生态系统碳库分别为232.4、252.1、222.5 t·hm-2。(2)3种次生林总生物量的组成中,乔木层生物量比例最大,介于87%~93%,接下来为枯死木生物量比例,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细根(≤2 mm)的生物量比例大多在1%~2%之间。(3)3种林型乔木层生物量胸径级分布存在差异,其中,鹿角锥+木荷林和罗浮栲+木荷+黎蒴林近似正态分布,最大比例胸径级为15~20 cm,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0%和36%。华润楠+小红栲+黄杞林则表现为随胸径级增加比例增大的趋势,其最大比例胸径级为35 cm以上,占总生物量的37%。(4)3种林型乔木层生物量不同组分比例大小顺序一致,即树干>树根>树枝>树叶,且同一组分在不同林型所占比例相差较小,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比例分别约为46%、19%、3%和32%。(5)参照南亚热带顶极演替阶段季风常绿阔叶林,该研究的3种次生林碳汇潜力主要在植被固碳上,而土壤固碳潜力有限。该研究全面地计量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3种不同群落组成的常绿阔叶次生林碳库现状,这对评估该地区较大面积的仍受干扰的次生林、低效改造林和新造乡土树种混交林等低效森林未来几十年的固碳潜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生物量 碳储量 碳汇潜力 广州市
下载PDF
南岭南坡中段不同群落林下幼树的生物多样性及分布 被引量:10
11
作者 程真 周光益 +4 位作者 吴仲民 王旭 谢国光 邱治军 赵厚本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3-550,共8页
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对南岭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冰雪灾害4a后通过对南岭树木园内不同群落类型林下幼树的调查,分析不同群落林下幼树生物多样性和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林下幼树胸径主要集中分布在0.6~1.8cm间,使... 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对南岭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冰雪灾害4a后通过对南岭树木园内不同群落类型林下幼树的调查,分析不同群落林下幼树生物多样性和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林下幼树胸径主要集中分布在0.6~1.8cm间,使群落垂直分层现象更为明显;各群落林下幼树物种的丰富度(S)显著(P〉0.05)大于乔木物种的,林下幼树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基本处于0.5~0.6间,与乔木层无显著差异,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度直接影响林下幼树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不同群落类型林下幼树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落叶阔叶林林下幼树株数平均8870株·hm-2,常绿阔叶林林下幼树株数平均7160株·hm-2,针阔混交林林下幼树株数平均5920株·hm-2,其中,鸭公树幼树分别占30.O%,13.3%、9.5%。减去鸭公树种子萌发产生的幼树外,不同群落类型林下幼树株数差异并不显著(P〉0.05),动物传播使外源性树种鸭公树的种子在不同群落间散布,而以南酸枣为主要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能够引入更多的种子。不同群落林下幼树均呈现聚集分布,其中,大规模聚集的鸭公树和牛耳枫在落叶阔叶林中趋于Poisson分布,而群落内部乔木树种通过种子散布萌发和根蘖萌条产生的幼苗,聚集强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灾害 自然干扰 幼树更新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南岭小坑藜蒴栲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规律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根 周光益 +4 位作者 王旭 吴仲民 邱治军 赵厚本 梁瑞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3650-3658,共9页
采用皆伐法对南岭小坑750 m2天然藜蒴栲群落的生物量进行实测。该群落有43个树种,其中藜蒴栲为优势种,测定胸径2.0 cm以上267株树木的树干、枝、叶烘干重数据以及胸径(D)、树高(H)数据;揭示了该森林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AGB)在森林各... 采用皆伐法对南岭小坑750 m2天然藜蒴栲群落的生物量进行实测。该群落有43个树种,其中藜蒴栲为优势种,测定胸径2.0 cm以上267株树木的树干、枝、叶烘干重数据以及胸径(D)、树高(H)数据;揭示了该森林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AGB)在森林各层次、各树种及乔木层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并建立了该群落的生物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南岭小坑流域藜蒴栲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131.149 t/hm2,乔木层129.895 t/hm2,下木层1.563 t/hm2,层间植物0.267 t/hm2,凋落物层2.424 t/hm2。树干、树枝、树叶生物量分别是乔木层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85.0%、10.6%和4.4%。优势树种藜蒴栲和小红栲生物量占乔木层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46.3%和9.8%,这说明在早期演替的藜蒴栲群落中生物量主要集中于少数优势种。乔木层各径阶(DBH<5,5—10,10—15,15—20,20—25,≥25 cm)生物量占乔木层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是1.0%,13.1%,52.2%,26.4%,4.6%和2.7%。天然次生藜蒴栲群落以D为自变量的总生物量模型是Wtagb=0.116D2.384,R2=0.934,该模型估算值比皆伐实测值低5.0%;以D2H为自变量的总生物量模型是Wtagb=184.274(D2H)0.881,R2=0.952,模型估算值比皆伐实测值低6.9%;这说明针对天然藜蒴栲群落,以D为自变量的总生物量模型更为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蒴栲群落 生物量 生物量分配 回归模型 亚热带次生林 南岭
下载PDF
薇甘菊水杨酸羧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分离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文天 彭少麟 +5 位作者 李冬梅 王冬梅 王瑞龙 田彩娟 赵厚本 户桂敏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5-450,共6页
为研究水杨酸羧甲基转移酶基因在植物防御系统中的作用,采用RACE法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cDNA文库中克隆到薇甘菊水杨酸羧甲基转移酶基因SAMT全长cDNA,并进行外源表达以及水杨酸诱导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1299 bp,其... 为研究水杨酸羧甲基转移酶基因在植物防御系统中的作用,采用RACE法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cDNA文库中克隆到薇甘菊水杨酸羧甲基转移酶基因SAMT全长cDNA,并进行外源表达以及水杨酸诱导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1299 bp,其中编码区长1089 bp,编码362个氨基酸,Blast显示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仙女扇(Clarkia breweri)的相似性为74%,证实其主要功能是将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甲基化成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MeSA),由此将该基因命名为MmSAMT,GenBank登录号为FJ869889。将MmSAMT编码序列克隆至pET-32a(+)载体,转化Rosetta-gami(DE3)中表达,SDS-PAGE显示单体分子量在40 kD左右,与预测结果一致。Western blot显示在20℃、0.05 mmol/L IPTG和180 r min-1下诱导6 h,可获得较多的可溶性蛋白质。对喷施100μmol/L SA薇甘菊叶片中MmSAMT的转录谱进行研究,该基因的诱导受到SA的激活,48 h的表达水平达最高,暗示MmSAMT可能通过催化合成MeSA引发系统获得性抗性,提高抗性防御的警戒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SAMT RACE 原核表达 WESTERN BLOT RT-PCR
下载PDF
土壤水分变化对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吴锦容 赵厚本 +1 位作者 潘浣钰 彭少麟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35-938,共4页
以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为研究对象,设计3个水分梯度(15mm,10mm,5.83mm),研究飞机草的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光合生理特征等指标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飞机草的单位叶面积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 以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为研究对象,设计3个水分梯度(15mm,10mm,5.83mm),研究飞机草的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光合生理特征等指标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飞机草的单位叶面积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摩尔分数、光饱和点等都呈下降趋势。同时,根冠比和水分利用率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而有所提高,表明飞机草对土壤水分胁迫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总体而言,土壤水分胁迫不利于飞机草的生长,限制了其向降雨量较少的地区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草 土壤水分变化 生物量 光合特征
下载PDF
模拟林冠损伤对藜蒴栲群落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立强 周光益 +2 位作者 赵厚本 李力 邱治军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5-311,共7页
以2008年冰雪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为背景,通过人工去除林冠层保留树干模拟森林的机械损伤,研究粤北小坑流域藜蒴栲群落林下植被的变化。结果表明:(1)试验1.5年后,去除林冠层、林下添加枯枝落叶的处理,林下灌木、草本科、种及乔木... 以2008年冰雪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为背景,通过人工去除林冠层保留树干模拟森林的机械损伤,研究粤北小坑流域藜蒴栲群落林下植被的变化。结果表明:(1)试验1.5年后,去除林冠层、林下添加枯枝落叶的处理,林下灌木、草本科、种及乔木幼苗种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去除林冠层且地表枯落物层保持不变的处理,林下草本科、种数量增加显著,乔木幼苗及灌木科、种差异不显著(P>0.05);林下添加枯枝落叶,林冠层不做处理,林下植被各生活型物种数有所减少,但差异不显著。(2)去除林冠层后,一些阳生种如野桐、山乌桕、山苍子、红紫珠、蕨状苔草、广东蛇葡萄等大量入侵并占据优势地位,林下植被盖度显著提高。(3)去除林冠层在短期内可显著增加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添加枯落物对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植被 森林机械损伤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海南尖峰岭蝴蝶种群的胁迫因子及其生态保护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仁利 周光益 +2 位作者 赵厚本 陆丽香 顾茂彬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0,共7页
海南尖峰岭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心的热带地区,蝴蝶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但近年来尖峰岭的蝴蝶种类和种群密度总体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分析了该地区蝴蝶种群的胁迫因子,并对保护蝴蝶种群提出了建议: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及温度分配格局... 海南尖峰岭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心的热带地区,蝴蝶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但近年来尖峰岭的蝴蝶种类和种群密度总体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分析了该地区蝴蝶种群的胁迫因子,并对保护蝴蝶种群提出了建议: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及温度分配格局变化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是蝴蝶种群减少的主要气候胁迫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蝴蝶栖息地破坏和林缘过渡带消失是蝴蝶种群减少的主要人为胁迫因子;保护森林和恢复林缘过渡带是保护蝴蝶赖以生存的基础,适当的开发利用既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提高人们对蝴蝶保护的认识,激发保护蝴蝶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蝴蝶 栖息地 种群密度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不同种源光皮树叶功能性状分异及其对种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敬坤 王旭 +5 位作者 李兆佳 宝音满达 赵厚本 周光益 皮志豪 陈景震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4-135,共12页
[目的]了解不同种源光皮树在引种地叶功能性状的差异,探寻不同种源对环境的生存适应策略。[方法]以来自江西和广东韶关的不同种源光皮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叶片形态、营养成分、光合性状及种子品质进行测定,分析其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目的]了解不同种源光皮树在引种地叶功能性状的差异,探寻不同种源对环境的生存适应策略。[方法]以来自江西和广东韶关的不同种源光皮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叶片形态、营养成分、光合性状及种子品质进行测定,分析其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不同种源光皮树之间叶功能性状存在分异,其中:光合性状差异最大,尤其是叶绿素含量,变异系数高达80.09%;叶片相对含水率、叶片厚度和叶片干物质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3.41%、8.71%和9.38%;种子品质的变异系数较小,为6.29%~19.85%。叶功能性状对种子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种子千粒质量与叶片钙含量、叶组织密度显著正相关,与叶片磷含量、钾含量显著负相关;出油率与叶片镁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与叶组织密度显著负相关;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叶片厚度显著负相关,油脂的脂肪酸含量与叶片厚度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钙含量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种源光皮树叶功能性状间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到种子特性。钙是光皮树生长结果的关键元素,栽培过程中加强植物钙的管理是优质丰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油料植物 功能性状 变异系数 种子品质 丰产栽培
下载PDF
土壤理化性质与褐根病感染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潘浣钰 彭少麟 +4 位作者 张素梅 吴锦容 赵厚本 王文天 户桂敏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50-1653,共4页
以澳门松山公园为取样点,研究了受褐根病感染的不同受害等级树木根部土壤的理化性质,探讨了褐根病菌感染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褐根病菌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为褐根病菌的感染和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以澳门松山公园为取样点,研究了受褐根病感染的不同受害等级树木根部土壤的理化性质,探讨了褐根病菌感染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褐根病菌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为褐根病菌的感染和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树木根部土壤中磷元素和速效钾的缺乏降低了树木的防御抵抗能力,为褐根病菌的感染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树木受到褐根病菌感染的初期,由于担子或担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的快速生长大量消耗了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元素,使土壤营养元素更加匮乏,从而使树木自身防御能力进一步下降;此外土壤pH的降低为病菌的生长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条件。树木死亡后由于褐根病菌生长的减缓,土壤理化性质有复原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山公园 褐根病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南岭小坑常绿阔叶林土壤脱落酸分解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传胜 黄从军 +3 位作者 赵厚本 周光益 邱治军 梁瑞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7-771,共5页
植物产生的脱落酸(ABA)可进入土壤并在土壤溶液中保持-定浓度,对植物生长、种子萌发、群落组成和演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土壤ABA 的分解过程有助于了解ABA 在土壤中的循环过程,揭示土壤ABA 和植物生长的相互关系.以广东南岭小坑常绿阔... 植物产生的脱落酸(ABA)可进入土壤并在土壤溶液中保持-定浓度,对植物生长、种子萌发、群落组成和演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土壤ABA 的分解过程有助于了解ABA 在土壤中的循环过程,揭示土壤ABA 和植物生长的相互关系.以广东南岭小坑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像,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ABA 质量浓度的关系,并通过室内培养法结合灭菌处理研究土壤ABA 的分解过程和土壤微生物在ABA 分解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土壤ABA 质量浓度在29.8-167.0 ng·mL^-1间,均值为91.5 ng·mL^-1,且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全N 含量和ABA 质量浓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培养过程中,土壤微生物能够在短时间内(7 d)快速分解掉平均33.5%的土壤ABA,之后土壤ABA 缓慢线性自然分解,分解速率平均为0.24%·d^-1;在前期快速分解过程中,土壤ABA 含量和分解速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后期缓慢分解过程中则是负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一方面可以造成土壤ABA 的快速分解,另一方面还具有防止土壤ABA 质量浓度过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落酸 土壤溶液 培养 灭菌 分解过程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南岭中段弄蝶空间分布格局及多样性分析
20
作者 王旭 周光益 +4 位作者 李兆佳 邱治军 赵厚本 王胜坤 顾茂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24,共8页
为了分析南岭中段区域弄蝶(Hesperiidae)的物种组成、南坡与北坡的差异、不同海拔弄蝶的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特点,选择南岭中段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南坡)和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为监测区开展研究。2012—2015年共发现弄蝶83种,其中南... 为了分析南岭中段区域弄蝶(Hesperiidae)的物种组成、南坡与北坡的差异、不同海拔弄蝶的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特点,选择南岭中段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南坡)和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为监测区开展研究。2012—2015年共发现弄蝶83种,其中南坡73种,北坡43种,加之前人调查和记录的共有53属144种,其中东洋区占80.56%,东洋-古北区占14.58%;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华南、西南、华中3区共有种占31.25%,仅分布于华南区占29.17%,华南区与西南区共有种占13.89%,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种占12.50%。在种的数量上,南坡高于北坡;除北坡海拔600 m外,各监测点种的数量存在年际间波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且优势种不相同,南坡海拔600、1 100 m和北坡600 m的优势种均为旖弄蝶Isoteinon lamprospilus,而北坡1 100m的优势种为白弄蝶Abraximorphadavidii,山顶的优势种为无趾弄蝶Hasoraanura;中等海拨(1 000—1 100 m)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物种数、种群密度和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低山常绿阔叶林(500—600 m)和山顶矮林(1 850—1 902 m),该结果符合有关生物多样性的"中间高度膨胀"假说;南北坡间各监测点相似性指数在0.095—0.465,相似性指数最大的均是海拔500 m。南岭中段弄蝶在组分上呈现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有明显的以南岭为核心向周边扩散的现象,暗示了南岭中段可能为中国弄蝶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该研究结果可为林业区划、环境监测、蝶类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弄蝶区系 生态分布 协同进化 相似性 亚热带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