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对人胚胎干细胞存活、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婷 郑晓晗 +5 位作者 钟远吉 魏艳召 魏绪芳 曹旭东 冯晓丽 赵振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80-1387,共8页
背景: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具有多效性作用的细胞因子,可以在不同类型干细胞中自分泌并且能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人胚胎干细胞自分泌MIF,且在培养液中浓... 背景: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具有多效性作用的细胞因子,可以在不同类型干细胞中自分泌并且能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人胚胎干细胞自分泌MIF,且在培养液中浓度基本固定。然而,MIF是否参与了人胚胎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和分化尚不清楚。目的:探究MIF对人胚胎干细胞存活、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方法:(1)培养人胚胎干细胞H9,CCK-8法检测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培养基中MIF水平。(2)为了明确外源性MIF对人胚胎干细胞存活、增殖的影响,分为:对照组,细胞在干细胞培养基中正常培养;外源性MIF组,在干细胞培养基中分别添加30,100,300 ng/m L的MIF;MIF抑制剂ISO-1组,在干细胞培养基中分别添加2,7,21μmol/L的ISO-1;MIF+ISO-1组,在不同浓度ISO-1组中分别添加100 ng/m L MIF,采用CCK-8法检测上述各组细胞活力。(3)为进一步阐明MIF基因对人胚胎干细胞存活、增殖的影响,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MIF敲除的H9细胞系,观察建系情况。(4)为了明确高浓度MIF对人胚胎干细胞初步分化是否有影响,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00 ng/m L MIF和100 ng/m L CXCR4中和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免疫细胞荧光、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干细胞自我更新因子(KLF4、c-MYC、NANOG、OCT4、SOX2)及分化转录因子(FOXA2、OTX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人胚胎干细胞H9的对数生长期为3-6 d,正常生长的情况下自分泌MIF水平约为20 ng/m L,与细胞量无关;(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质量浓度MIF对人胚胎干细胞的增殖无影响(P>0.05);ISO-1明显抑制人胚胎干细胞的增殖,ISO-1浓度越大,抑制越明显(P<0.05);ISO-1中添加MIF可以减少ISO-1的抑制作用(P<0.05);(3)RT-q PCR检测MIF基因敲除约50%后,人胚胎干细胞生长活力显著降低并且无法建系成功;(4)在培养基中添加100 ng/m L外源性MIF,自我更新转录因子KLF4的m RNA、蛋白及荧光表达水平均下降;分化因子FOXA2的m RNA、蛋白及荧光表达水平均上升;(5)在培养基中添加100 ng/m L CXCR4中和抗体,KLF4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上升;FOXA2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与MIF组表达趋势相反。综上所述,人胚胎干细胞自分泌的MIF是其存活所必需的;培养基中额外添加MIF并不能促进人胚胎干细胞增殖,但可以使自我更新因子KLF4表达下降,转录因子FOXA2表达上升,为下一步探明MIF对人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提供了线索,MIF-CXCR4轴在其中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人胚胎干细胞 自分泌 存活 分化 CXCR4 KLF4 FOXA2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的效果
2
作者 李威 冯晓丽 +5 位作者 王康萌 黄开来 孙刚 陈蓉 赵振强 关海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3-598,共6页
目的比较颈内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 目的比较颈内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串联闭塞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脑卒中患者91例,分为球囊扩张组51例,支架置入组40例,比较两组基线和临床资料。mTICI 2b~3定义为血管良好再通,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支架组患者术后血管良好再通率和90 d良好临床预后率较球囊组高,分别为70%比60.8%和60%比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0.391)。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0%比11.8%、32.5%比41.2%、22.5%比1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0.396、0.564)。结论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所致的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患者,急性期颅外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可能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内连续发生的机制及治疗研究新进展
3
作者 符雨思 赵振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8-480,共3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ACS)是中老年群体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ACS、AIS院内连续发生的情况在心血管和神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ACS)是中老年群体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ACS、AIS院内连续发生的情况在心血管和神经科学领域备受关注[1]。据相关文献报道,ACS发生后AIS首周、首月、首年和十三年的脑卒中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8%、1.1%、2.2%和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卒中 危险因素 治疗 机制
下载PDF
海口地区老年人群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研究
4
作者 魏绪芳 冯晓丽 +3 位作者 黄婷 曾潮坤 王康萌 赵振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了解海口地区老年人群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与客观发病风险两种评估结果的差异性及相关因素,明确脑卒中知识在自我感知风险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老... 目的了解海口地区老年人群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与客观发病风险两种评估结果的差异性及相关因素,明确脑卒中知识在自我感知风险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老年人群584例,基于横断面问卷调查形式展开。根据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的准确性分为低估组170例、准确评估组329例和高估组85例。根据脑卒中发病风险感知问卷评估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项目的筛选标准评估脑卒中客观发病风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准确性与脑卒中知识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低、中、高的人群分别占75.5%、20.5%、3.9%。通过与客观发病风险评估比较,低估组、准确评估组、高估组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人群分别占29.1%、56.3%、14.6%。各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运动、油腻饮食、水果、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低估组为对照,准确评估组和高估组吸烟、经常运动、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感知准确性相关(P<0.01)。低估组、准确评估组和高估组脑卒中知识总分分别为(6.81±3.63)分、(7.17±3.47)分和(8.07±3.24)分,脑卒中自我感知发病风险准确性与脑卒中知识相关(F=3.756,P=0.024)。结论应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使老年人树立正确的脑卒中发病风险感知意识,促进健康的行为习惯,达到脑卒中早期预防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自我评估 自我感知发病风险 海口地区
下载PDF
Willis环变异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曾潮坤 赵振强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18,共6页
通过尸体解剖和MRA等影像学技术,学者们发现Willis环存在变异,并将其分为不同类型。依托MRA技术,根据Willis环不同动脉段直径大小,可将Willis环分为4种类型。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Willis环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发生部位及复发有关,然而不... 通过尸体解剖和MRA等影像学技术,学者们发现Willis环存在变异,并将其分为不同类型。依托MRA技术,根据Willis环不同动脉段直径大小,可将Willis环分为4种类型。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Willis环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发生部位及复发有关,然而不同类型的Willis环与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就Willis环变异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S环 缺血性卒中 侧支循环
下载PDF
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振强 胡兰 +4 位作者 蔡美华 陈志斌 王淑荣 王埮 陈小武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8期51-54,共4页
目的利用ABCD评分系统(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对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价3种评分法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3年来该院住院治疗的记录完整126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发病后24 h内住院)的临床资料,按照加ABC... 目的利用ABCD评分系统(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对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价3种评分法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3年来该院住院治疗的记录完整126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发病后24 h内住院)的临床资料,按照加ABCD评分法、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法,分别对126例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 d内、30 d内、90 d内脑梗死的发病率,并评价3种评分法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在该研究组中,TIA患者就诊后90 d内共25例(19.8%)发生脑梗死。其中,7 d内发生脑梗死18例(14.3%);30 d内发生脑梗死22例(17.5%);预测7 d内脑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3、0.696和0.711;预测30 d内脑卒中风险时,3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705和0.754;预测90 d内脑卒中风险时,3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6、0.779和0.862。ABCD评分法、ABCD2评分法和ABCD3评分法的阳性预测值,7 d内分别为:28.5%、27.9%和28.5%;30 d内分别为:27.6%、30.8%和34.6%;90 d内分别为:25.7%、27.8%和50.9%。结论对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评估,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之间的预测价值无明显差异;对30 d和90 d内的风险评估价值,ABCD3>ABCD2>AB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评分法 ABCD2评分法 ABCD3评分法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与直接机械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
7
作者 苏小慧 张圣琼 赵振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715-719,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BT)与直接机械取栓(D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6—2023-05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采用DMT治疗62例纳入DMT组,... 目的观察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BT)与直接机械取栓(D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6—2023-05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采用DMT治疗62例纳入DMT组,采用BT治疗58例纳入BT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情况、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预后良好率及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BT组血管再通率为84.48%,高于DMT组的80.6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4 d,BT组患者NIHSS、GCS评分为(9.28±1.63)分、(12.57±2.60)分,DMT组患者NIHSS、GCS评分为(8.93±1.50)分、(13.15±2.87)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T组治疗后90 d的预后良好率为48.28%,高于DMT组的41.94%,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T组术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为34.48%,高于DMT组的14.52%(P<0.05),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和90 d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T和DMT治疗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的疗效相当,但后者能够减少出血转化的发生,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 桥接治疗 直接机械取栓 血管再通率 神经功能 预后
下载PDF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赵振强 胡兰 +4 位作者 蔡美华 陈志斌 王淑荣 王埮 陈小武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93-697,共5页
目的明确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急诊入院的TIA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 目的明确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急诊入院的TIA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中危患者(70例);6~7分为高危患者(16例)。同时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主要结局采用复合终点事件来衡量,包括在90天内发生脑卒中或死亡,与症状相关大动脉狭窄≥50%,或有心源性栓子需要抗凝治疗。结果以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阳性组,共34例;未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阴性组,共98例。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FIB明显升高(P〈0.05)。DD与终点事件无关联(P〉0.05)。在大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FIB水平升高(P〈0.05),DD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BCD2≥4分(中危:RR=2.18,95%CI 1.26~3.61,P=0.008;高危:RR=3.43,95%CI 1.91~6.39,P=0.001)及FIB≥3.5 g/L(RR=2.81,95%CI 1.05~6.32,P=0.044)是TIA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论 FIB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合ABCD2评分法可以有效的预测90天内TIA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BCD2评分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和C反应蛋白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风险分层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振强 胡兰 +4 位作者 蔡美华 陈志斌 王淑荣 王埮 陈小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明确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分为阳性事件组34例和阴性事件组98例。2组均进行ABCD2评分,... 目的明确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分为阳性事件组34例和阴性事件组98例。2组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中危患者70例,6~7分为高危患者16例。检测Lp-PLA2含量、活性及hs-CRP水平。主要结局采用复合终点分析,90d内脑卒中或死亡及与症状相关≥50%大动脉狭窄或有心源性栓子需要抗凝治疗。结果与阴性事件组比较,阳性事件组Lp-PLA2含量和活性明显升高(P〈0.05)。有大动脉硬化者Lp-PLA2含量和活性较无大动脉硬化者明显升高(P〈0.05)。ABCD24~5分[RR=2.18,95%CI:1.26~3.61,P=0.008];ABCD2评分6~7分[RR=3.43,95%CI:1.91~6.39,P=0.001]Lp-PLA2活性〉33μmol/(L·min)[RR=2.73,95%CI:1.04~7.06,P=0.042]是TIA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论 Lp-PLA2检测和ABCD2评分法结合可提高TIA患者90d内发生脑卒中或死亡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类 磷脂酶A2 C反应蛋白质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抗凝药
下载PDF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振强 胡兰 +3 位作者 蔡美华 陈志斌 王淑荣 王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低危患者46例(0~3分),中危患者70例(4~5分),高危患者16例(6~7分)。采用全自动CA7000血...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低危患者46例(0~3分),中危患者70例(4~5分),高危患者16例(6~7分)。采用全自动CA7000血凝仪检测TIA患者血浆FIB。患者预后采用复合终点事件来判断,包括在90 d内脑卒中或死亡、与症状相关≥50%大动脉狭窄或有心源性栓子需抗凝治疗。结果未发生复合终点事件98例(阴性组),发生复合终点事件34例(阳性组)。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血浆FIB水平分别为(4.53±0.99)、(3.05±0.93)g/L,两组比较,P〈0.05。ABCD2评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患者血浆FIB水平分别为(2.98±0.86)、(3.54±1.47)、(5.16±1.68)g/L,三者间比较,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FIB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388,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CD2≥4分及血浆FIB≥3.5 g/L是TIA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 TIA发生复合终点事件者血浆FIB水平明显升高,血浆FIB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血浆FIB≥3.5 g/L时可有效判断90 d内TIA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纤维蛋白原 ABCD2评分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振强 罗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20-24,共5页
目的研究电针“合谷”穴(LI4)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假手术组(4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其中模型组和... 目的研究电针“合谷”穴(LI4)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假手术组(4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其中模型组和电针组按1、7、14、21、28天5个时间点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取大鼠双侧“合谷”穴作为刺激部位,用电针治疗仪作连续刺激,每次刺激时间为15min,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免疫组化法检测SVZ区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再灌注1天时梗塞侧SVZ Nestin阳性细胞开始增加,7天达到高峰(P<0.05),14天后开始下降,28天后接近正常;模型组7天梗塞灶周围出现大量Nestin阳性细胞。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SVZ)Nestin阳性细胞在再灌注后1天时开始增加,7天时达到高峰,与模型7天组比较,统计学分析显示增加约1.5倍(P<0.05),14天后开始下降,28天后接近正常;电针刺激7天后梗塞灶周围Nestin阳性表达较模型7天组增强。结论脑缺血可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自我增殖潜能,而电针刺激后可使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 神经干细胞 增殖 电针 “合谷”穴
下载PDF
磷酸鞘胺醇1协同条件培养液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振强 陈志斌 +5 位作者 蔡美华 王淑荣 陈蓉 王埮 袁昆雄 容琼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6828-6832,共5页
背景:研究显示磷酸鞘胺醇1(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可诱导脂肪干细胞分化成平滑肌细胞。S1P是否可替代5-氮杂胞苷作为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剂尚不清楚。目的:探讨S1P促进在不同培养液诱导下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 背景:研究显示磷酸鞘胺醇1(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可诱导脂肪干细胞分化成平滑肌细胞。S1P是否可替代5-氮杂胞苷作为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剂尚不清楚。目的:探讨S1P促进在不同培养液诱导下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培养人心肌细胞的条件培养基(cardiomyocytes condition medium,CMCM),分别用CMCM和(或)S1P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的第1,5,10天,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培养10d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膜片钳鉴定细胞表型及细胞功能。结果与结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MCM组和CMCM+S1P组的一些细胞逐渐增大,拉长,与邻近细胞连接并形成肌管样结构,其中一些细胞聚集成簇。在CMCM+S1P组中,细胞出现特殊的垂直对齐梯田状,类闰盘样排列。同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MCM组和CMCM+S1P组中一些细胞强烈表达心肌特异性抗体(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和横纹肌辅肌动蛋白α),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CMCM诱导下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膜片钳仅在CMCM+S1P组的部分细胞记录到一个快速上行,但无平台期的动作电位,以及一个电压依赖性内向电流和一个电压依赖性外向电流。说明S1P在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和功能整合中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鞘胺醇1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液 心肌细胞 分化
下载PDF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振强 陈志斌 +7 位作者 蔡美华 王埮 林铁琴 陈蓉 袁昆雄 欧小凡 张填 张敬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18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帕金森患者的运动症状及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05例伴随抑郁症状的帕金森病(PD)患者随机分为FNS+美多巴组(药物+刺激组)、单纯刺激组(刺激组)、单纯美多巴组(药物组),每组35例。根据分组,对需要刺激的...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帕金森患者的运动症状及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05例伴随抑郁症状的帕金森病(PD)患者随机分为FNS+美多巴组(药物+刺激组)、单纯刺激组(刺激组)、单纯美多巴组(药物组),每组35例。根据分组,对需要刺激的患者予以FNS治疗,每次通电30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0d。需要服药的患者仍按常规服用美多巴。所有患者治疗期间美多巴用量不变。于治疗前、后予以改良Webster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分级量表(HAMD)评分。结果 FNS治疗后,药物+刺激组患者运动症状有所改善,抑郁症状有所减轻,Webster和HAMD评分均减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刺激组运动症状改善不明显,但抑郁症状有所减轻,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药物组则无明显改变。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作为康复疗法,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和抑郁症状方面均有疗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法,适用于PD患者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小脑顶核 康复治疗
下载PDF
住院规培医师“神经病学恐惧症”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振强 王埮 +5 位作者 李威 张填 容琼文 陈薪旭 陈运仰 陈志斌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25期82-86,共5页
目的了解住院规培学员中“神经病学恐惧症”存在情况,分析发生的原因,以及探讨有效改进神经病学教学的对策。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基地189名住培医师完成相关利克特量表,结果用(x±s)表示。结果... 目的了解住院规培学员中“神经病学恐惧症”存在情况,分析发生的原因,以及探讨有效改进神经病学教学的对策。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基地189名住培医师完成相关利克特量表,结果用(x±s)表示。结果大部分住培医师认为神经病学是诊断最困难的学科。他们对神经病学疾病的治疗信心低于其他医学亚专科。神经解剖学的复杂性被认为是造成神经学相关困难的最大原因。加强床边教学,增加患者接触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结论“神经病学恐惧症”确实存在于住培医师中,与神经解剖的复杂性、患者接触量有限,以及与神经学相关的教学时间不足有关。加强床边教学,增加患者接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恐惧症 神经科学 神经病学 住培医师 现状调查 医学教育
下载PDF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振强 蔡美华 +3 位作者 陈志斌 胡兰 王埮 彭忠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9期853-855,共3页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抑郁症状及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5例伴随抑郁症状的帕金森病(PD)患者随机分为刺激组(FNS+美多巴组)、对照组(单纯美多巴组)。刺激组35例患者予以FNS治疗,每次通...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抑郁症状及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5例伴随抑郁症状的帕金森病(PD)患者随机分为刺激组(FNS+美多巴组)、对照组(单纯美多巴组)。刺激组35例患者予以FNS治疗,每次通电30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0d,同时按常规服用美多巴;对照组30例,单纯服用多巴胺治疗。所有患者治疗期间美多巴用量不变。于治疗前、后予以改良Webster量表、汉密尔顿抑郁分级量表(HAMD)评分;同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患者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刺激组运动症状有所改善,抑郁症状减轻,Webster和HAMD评分均减少(P<0.05),脑脊液中5-羟色胺(5-HT)含量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运动和抑郁症状则无明显改变,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FNS治疗在减轻PD患者运动症状的同时也能改善抑郁状态,其作用机理可能于中枢神经保护和促进5-HT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小脑顶核 单胺类递质
下载PDF
脑缺血损伤和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振强 罗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11期654-658,共5页
关键词 脑缺血 损伤 神经干细胞 综述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叶蝉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动态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振强 熊康宁 +2 位作者 宋月华 罗鼎 赵盼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8-506,共9页
为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叶蝉群落对生态功能变动的动态响应,在中国贵州毕节撒拉溪朝营小流域按不同等级石漠化程度设置样地,并设置响应对照组,在2013-2014年5-10月每月对样地进行野外调查,系统采集叶蝉标本和在室内开展生物多样性研... 为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叶蝉群落对生态功能变动的动态响应,在中国贵州毕节撒拉溪朝营小流域按不同等级石漠化程度设置样地,并设置响应对照组,在2013-2014年5-10月每月对样地进行野外调查,系统采集叶蝉标本和在室内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以期分析高原山地不同等级石漠化程度下叶蝉群落的时空格局,特别是对石漠化治理效果的生态学响应。结果表明,共采得叶蝉3049头,隶属11亚科53属,其中优势类群为小叶蝉亚科、角顶叶蝉亚科、大叶蝉亚科,分别占总数的44.70%、21.78%、14.66%。与对照组相比,治理区内样地叶蝉的属数、个体数都有增加,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动,在7月、8月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随着石漠化治理的深入,叶蝉种数、个体数呈增加趋势。总体上,石漠化等级与叶蝉群落结构特征指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石漠化等级越低,叶蝉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丰富度指数越大。各等级石漠化样地的Pieluo均匀度指数与优势度指数呈现反向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治理 叶蝉多样性 动态变化
下载PDF
词汇与翻译研究
18
作者 赵振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09年第12X期167-168,共2页
文章讨论大学专业英语词汇翻译教学的现状,并在分析英汉、汉英语言特色的的基础上,引入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意译与音译结合法四种英译汉、汉译英词汇翻译的主要方法,并结合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翻译 词汇 方法
下载PDF
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83例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蓉 王埮 +4 位作者 蔡美华 赵振强 容琼文 张填 陈志斌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894-2895,共2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共同的发病机制是血流动力学的低灌注性,直接以低灌注性为主要发病机制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称为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急性脑缺血发生后,脑血流灌注下降引起脑组织功能代谢的异常,最终导致脑组织形态学的...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共同的发病机制是血流动力学的低灌注性,直接以低灌注性为主要发病机制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称为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急性脑缺血发生后,脑血流灌注下降引起脑组织功能代谢的异常,最终导致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脑组织功能代谢改变阶段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恢复期,因此应及时对脑组织缺血区进行再灌注,保护缺血脑组织,使缺血区域不再扩大^[2]。本研究旨在探讨引起低灌注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灌注性 急性 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关因素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阿托伐他汀干预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蓉 王埮 +3 位作者 赵振强 容琼文 张填 陈志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72-74,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ACI)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选取ACI病人66例,随机分为ACI...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ACI)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选取ACI病人66例,随机分为ACI对照组(32例)和ACI治疗组(34例),并以3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ACI病人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14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14d。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治疗前后的血清脂联素和hs-CRP浓度,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爱丁堡-斯勘的那维亚卒中量表进行评定)MESS评分。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I对照组和ACI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而脂联素浓度显著降低(P<0.05)。②治疗14d后,ACI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血清hs-CRP均明显下降,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是ACI治疗组的改变更为显著(P<0.05)。③ACI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的ME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是ACI治疗组MESS评分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④患者治疗前的MESS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r=-0.33,P<0.05);与hs-CRP呈正相关(r=0.3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后可降低血清hs-CRP和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 脂联素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