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杜沚珊 王玥 +7 位作者 石子旸 施晴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 23例(34.8%),继发甲状腺DLBCL 43例(65.2%)]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其中40例甲状腺DLBCL患者进行了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以评估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继发甲状腺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0)、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P=0.043)、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P=0.000)、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P=0.030)、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double expression,DE)(P=0.026)、国际预后指数3~5分(P=0.000)的比例高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其接受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比例(P=0.012)低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高于继发患者(P=0.039)。55例患者(83%)接受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率95.0%,高于继发患者的49.7%(P=0.010)。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411,95%CI 1.373~14.170)、LDH升高(HR=5.500,95%CI 1.519~19.911)、non-GCB(HR=5.291,95%CI 1.667~16.788)、DE(HR=6.178,95%CI 1.813~21.058)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Ⅲ~Ⅳ期(HR=7.088,95%CI 0.827~60.717)、LDH升高(HR=6.982,95%CI 0.809~60.266)、DE(HR=18.079,95%CI 1.837~177.923)是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693,95%CI 1.218~18.081)和LDH升高(HR=5.058,95%CI 1.166~21.941)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靶向测序结果显示,TET2(n=14,35%)、KMT2D(n=13,32%)、TP53(n=11,28%)、GNA13(n=10,25%)、KMT2C(n=9,22%)突变频率>20%,且TP53突变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0)。结论·原发甲状腺DLBCL生存情况优于继发甲状腺DLBCL。Ann ArborⅢ~Ⅳ期、LDH升高、non-GCB、DE(MYC和BCL2)是影响甲状腺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TET2、KMT2D、TP53、GNA13、KMT2C是甲状腺DLBCL中常见的高突变基因,TP53突变的患者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分析
下载PDF
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2
作者 王博恩 陈思远 +7 位作者 施晴 张慕晨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2-1168,共7页
目的·探究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临床基本信息、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与预后相关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目的·探究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临床基本信息、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与预后相关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49例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分期等,并采用靶向测序(54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基于患者资料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在149例DLBCL肾脏累及的患者中,有87例患者(58.4%)年龄>60岁,121例患者(81.2%)AnnArbor分期为Ⅲ~Ⅳ期,27例患者(18.1%)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2分,121例患者(81.2%)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高于正常上限,111例患者(74.5%)至少存在2个以上淋巴结外器官受累,131例患者(87.9%)国际预后指数≥2分。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2%和50.4%。在病理特征中,145例患者(97.3%)诊断为非特指型DLBCL。按Hans分型,39例患者(26.2%)属生发中心亚型。在可评估疗效的144例患者中,87例(60.4%)患者取得完全缓解。此外,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LDH升高是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总体生存时间(P=0.048)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0.033)的不良预后因素;75例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显示PIM1(n=23,31%)、MYD88(n=22,29%)、CD79B(n=21,28%)和KMT2D(n=18,24%)存在高频突变,其中CD79B突变与较差的总体生存时间相关(P=0.034)。结论·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临床特征中血清LDH升高与不良预后有关,基因突变谱中CD79B突变与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肾脏 临床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分析
下载PDF
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有关医学人文教学的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黎 毛蔚 赵维莅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调查八年制医学生对思政人文教学的看法以及对目前现状的建议。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102名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思政人文课程的看法。结果:有47.1%的学生对于思政人文课程表示支持、认为... 目的:调查八年制医学生对思政人文教学的看法以及对目前现状的建议。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102名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思政人文课程的看法。结果:有47.1%的学生对于思政人文课程表示支持、认为是有必要的,有88.2%的学生表示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媒体渠道教学的学习效果更好并有助于学习。结论:八年制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热情和认知度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材料,将人文通识教育与医学教育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人文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 新媒体教学
下载PDF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轮训价值认可分析
4
作者 王黎 毛蔚 赵维莅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6期598-600,共3页
医学科研轮训是培养学生对于医学转化研究的逻辑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工作态度的训练。科研轮训让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的训练过程,旨在强化学生“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培养其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转化医... 医学科研轮训是培养学生对于医学转化研究的逻辑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工作态度的训练。科研轮训让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的训练过程,旨在强化学生“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培养其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转化医学研究的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科研道德。八年制医学教育是通过本科教育直接攻读博士的一种医学教育模式。八年制教育最早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按照美国一流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标准,建立的医学精英培养的模式^([1])。在我国,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轮训 八年制医学教育 八年制医学生 科研实验室 团队合作精神 科研道德 科研实践 洛克菲勒基金会
下载PDF
原发性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突变图谱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施晴 袁跃兴 +5 位作者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中国临床医学》 2023年第5期772-777,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on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突变图谱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6年5月至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初治PB-DLBCL患者37例。采...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on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突变图谱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6年5月至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初治PB-DLBCL患者37例。采用淋巴瘤相关55个基因靶向测序描绘PB-DLBCL患者的突变图谱,采用单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临床因素和基因突变与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之间的关系。结果37例初治PB-DLBCL患者中,男性21例(56.8%),年龄>60岁21例(56.8%),Ann Arbor分期为Ⅳ期22例(59.5%),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亚型22例(59.5%),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为3~5的患者18例(48.6%)。靶向测序结果显示,MYD88、PIM1、CCND3、CD79B、CIITA、HIST1H1E、KMT2C、PRDM1、TNFAIP3、ZFP36L1为常见突变,突变频率高于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TG2基因突变(P=0.015)、MYD88基因突变(P=0.049)及MYC/BCL2双表达淋巴瘤(DEL,P=0.009)与PB-DLBCL患者低PFS率显著相关。结论PB-DLBCL患者中non-GCB亚型较为常见,DEL,BTG2和MYD88基因突变是PB-DLBCL患者PFS的不良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突变图谱 预后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方案诱导治疗初治边缘区淋巴瘤的疗效
6
作者 陆海洋 张莉 +2 位作者 郑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477-482,共6页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淋巴瘤(MZL)的疗效,为优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的具有化疗指征的初治MZL患者共45例,分...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边缘区淋巴瘤(MZL)的疗效,为优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的具有化疗指征的初治MZL患者共45例,分别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BR组,25例)或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R2组,20例)进行诱导治疗。参照非霍奇金淋巴瘤Lugano标准进行疗效的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采用Wilcoxon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间患者一般情况,中期和末期评估时两组间总反应率(ORR)、完全缓解率(CRR),以及不同病理亚型、不同危险度间两组间ORR、CRR。结果R2组女性占比显著高于BR组(P=0.045)。中期、末期评估时,两组间ORR、CR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按不同病理亚型区分,中期、末期评估时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MZL)与非EMZL患者两组间ORR、CR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按不同危险度区分,中期评估时,中危患者两组间ORR、CR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危患者两组间OR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2组的CRR显著高于BR组(P=0.026);末期评估时,中危、高危患者两组间ORR、CR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期评估为未缓解/疾病稳定的7例患者中,R2组3例更换为BR方案,1例更换为R-CHOP方案治疗,R2组余1例和BR组2例继续原方案治疗,末期评估BR组ORR为1/2,R2组为5/5。结论R2方案与BR方案疗效相当,R2方案对高危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区淋巴瘤 诱导治疗 免疫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及砷剂治疗期间止、凝血改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赵维莅 王学锋 +5 位作者 璩斌 于汀 王鸿利 沈志祥 陈竺 王振义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49-353,共5页
目的 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发病时、全反式维甲酸 (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 O3 )治疗期间的止、凝血改变。方法 运用ELISA或发色底物法对 2 3例APL患者血浆一系列止、凝血指标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治疗前血浆血栓调节蛋... 目的 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发病时、全反式维甲酸 (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 O3 )治疗期间的止、凝血改变。方法 运用ELISA或发色底物法对 2 3例APL患者血浆一系列止、凝血指标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治疗前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TM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140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和D 二聚体较正常组显著升高 ;纤维蛋白原、蛋白C(PC)抗原、纤溶酶原、α2 抗纤溶酶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低于正常 ;PC活性 (PC∶A)和蛋白S抗原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TM和GMP 140与患者发病时白细胞计数有关。ATRA及As2 O3 治疗缓解后除PC∶A部分增高外余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ATRA组TM、PC∶A和t PA有所升高 ,在As2 O3 组未发现上述现象。结论 APL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以及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激活 ,ATRA和As2 O3 治疗早期即能明显改善APL的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维甲酸 砷剂 止血 凝血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止凝血异常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赵维莅 胡炯 +3 位作者 王学锋 璩斌 沈志祥 王鸿利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01-103,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的止凝血异常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 EL ISA或发色底物法对 5 6例 AL 患者血浆一系列止凝血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 :治疗前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TM)、P-选择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组...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的止凝血异常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 EL ISA或发色底物法对 5 6例 AL 患者血浆一系列止凝血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 :治疗前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TM)、P-选择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 )、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 ,蛋白 C抗原 (PC∶ A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PA I)水平低于正常 ,纤维蛋白原 (Fg)、蛋白 C活性 (PC∶ A )、蛋白 S水平 (PS)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治疗后除蛋白 C活性外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 ;治疗前后 TM升高、治疗前 PS降低及 PAI升高者预后较差 ,其中治疗后 TM和治疗前 PAI是决定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 ,治疗后 TM、治疗前 PS和 PAI水平是决定患者总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结论 :AL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以及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激活 ,并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 ;血管内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止血 凝血 预后
下载PDF
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赵维莅 王学锋 +5 位作者 王笑薇 璩斌 施新明 于汀 沈志祥 王鸿利 《中国实验诊断学》 1998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在临床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急性白血病(AL)、糖尿病(DM)和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浆TM浓度。结果①AL组血浆TM水平比正常组显著升高。急性非淋...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在临床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急性白血病(AL)、糖尿病(DM)和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浆TM浓度。结果①AL组血浆TM水平比正常组显著升高。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组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组间无明显差异;缓解后AL组较治疗前显著下降。②DM组血浆TM水平比正常组明显升高。微血管病变组又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③肝脏疾病患者除急性肝炎组外,血浆TM水平皆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其中急性重症肝炎组显著高于急性肝炎组,肝硬化失代偿组显著高于代偿组。结论血浆TM水平的测定对预示疾病的转归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急性白血病 糖尿病 肝脏疾病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失败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维莅 闫骅 +9 位作者 徐岚 吴文 胡炯 唐炜 陈钰 李军民 曾晓颖 王鸿利 沈志祥 王振义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59-61,共3页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 (AL)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本身以及化疗方案等因素对诱导缓解的影响 ,分析诱导失败的原因。方法 :患者骨髓细胞采用RHG和G带法进行染色体检测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多药耐药 1(MDR 1)的表达。将 195例AL患者按诱导...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 (AL)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本身以及化疗方案等因素对诱导缓解的影响 ,分析诱导失败的原因。方法 :患者骨髓细胞采用RHG和G带法进行染色体检测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多药耐药 1(MDR 1)的表达。将 195例AL患者按诱导缓解成功与否进行分组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FAB分型、症状、骨髓和外周血情况、染色体改变、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以及化疗方案等一系列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42例在两次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 (缓解组 ) ,5 3例未缓解 (难治组 )。与缓解组相比 ,难治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患者比例、浸润症状的发生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血清LDH水平、除t(8;2 1)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所占比例显著升高。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组患者的缓解率高于其他化疗方案。结论 :AL患者的分型、浸润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诱导失败 化疗 原因分析 AL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蛋白C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维莅 王学锋 +3 位作者 璩斌 胡炯 沈志祥 王鸿利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1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蛋白C(PC)系统的改变及其与分型、出血情况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或发色底物法对93例AL患者血浆PC活性和抗原(PC:A和PC:Ag)、血栓调节蛋白(TM)及蛋白S(PS)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蛋白C(PC)系统的改变及其与分型、出血情况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或发色底物法对93例AL患者血浆PC活性和抗原(PC:A和PC:Ag)、血栓调节蛋白(TM)及蛋白S(PS)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治疗前血浆TM水平显著升高,PC:Ag水平低于正常,PC:A和PS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缓解后除PC:A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C:Ag增高外余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上述指标与出血程度无关。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PC:A和TM有所升高,在三氧化二砷治疗组未发现上述现象。治疗前后TM升高,治疗前PS降低者预后较差,其中治疗前PS和治疗后TM是决定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独立的预后因素,治疗后TM是决定患者总生存时间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AL发病过程中存在PC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基本改善。PC系统并非是决定出血程度的关键因素,但TM升高及PS消耗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蛋白C 血栓调节蛋白 蛋白S
下载PDF
EMMPRIN、MMP-2和MMP-9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维莅 王黎 +3 位作者 程澍 金晓龙 Anne JANIN 沈志祥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年第7期853-856,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和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了8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淋巴瘤组织中EMMPRIN、MMP-2和MMP-9的表达。同时通过电镜对淋巴...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和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了8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淋巴瘤组织中EMMPRIN、MMP-2和MMP-9的表达。同时通过电镜对淋巴瘤组织切片中肿瘤浸润血管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8例)相比,不同类型的恶性淋巴瘤均高表达EMMPRIN、MMP-2和MMP-9。EMMPRIN来自淋巴瘤细胞。Ann Arbor分期为III-IV、伴多个淋巴结外病变和国际预后指数分组为高危组的患者上述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此外,EMM-PRIN、MMP-2和MMP-9高表达者可见淋巴瘤细胞浸润血管。结论EMMPRIN表达可促进恶性淋巴瘤MMPs的表达,并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血机制和诊治措施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维莅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8年第2期92-95,共4页
关键词 诊断 治疗 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出血机制
下载PDF
各种铁剂的疗效及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维莅 《上海预防医学》 CAS 1997年第9期391-392,共2页
关键词 元素铁 硫酸亚铁 缺铁性贫血 血红蛋白浓度 含糖氧化铁 不良反应 葡萄糖酸铁 胃肠道反应 铁吸收 血清运铁蛋白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NCCN与国内经验的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维莅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1期22-27,共6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髓系定向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无效造血和高危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DS发病率为(10~12)/10万人,男女之比为2:1。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髓系定向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无效造血和高危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DS发病率为(10~12)/10万人,男女之比为2:1。多累及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病例占50%~70%。MDS异质性大,不同患者的疾病亚型不同,疗效不同,预后、转归因而大相径庭。因此,近年国际上,特别是美国国家综合癌症联盟(NCCN)日趋强调MDS治疗的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清白介素-10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16
作者 赵维莅 唐帏 +5 位作者 闫骅 徐岚 高晓东 吴文 胡炯 沈志祥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7-208,共2页
本研究动态观察3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血清白介素(IL)-10水平,以了解其在移植期间的变化和临床价值。
关键词 血清白介素-10 造血干细胞移植 水平检测 临床意义 临床价值 动态观
下载PDF
抗凝血酶制剂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维莅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9年第2期90-93,共4页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Ⅲ,AT-Ⅲ)主要由肝脏合成,可直接抑制凝血酶、因子Ⅹa、Ⅸa、Ⅺa及Ⅻa等凝血因子,是凝血过程的重要抑制物。AT-Ⅲ在许多病理情况下皆有降低,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并在一定程度上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与预后相关。随着浓...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Ⅲ,AT-Ⅲ)主要由肝脏合成,可直接抑制凝血酶、因子Ⅹa、Ⅸa、Ⅺa及Ⅻa等凝血因子,是凝血过程的重要抑制物。AT-Ⅲ在许多病理情况下皆有降低,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并在一定程度上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与预后相关。随着浓缩AT-Ⅲ制剂的成功制备及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在术后血栓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肾疾病以及骨髓移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制剂 临床应用 AT-Ⅲ缺乏症 血栓形成
下载PDF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维莅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8年第2期87-91,共5页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jtor,TFPI)是组织因子诱导的凝血过程的负性调节物之一。TFPI主要由微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可直接抑制因子Xa,并与因子Xa结合反馈抑制因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在许多疾病诸如播散性血管内...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jtor,TFPI)是组织因子诱导的凝血过程的负性调节物之一。TFPI主要由微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可直接抑制因子Xa,并与因子Xa结合反馈抑制因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在许多疾病诸如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衰竭、晚期癌症等皆有升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与预后相关。此外,随着重组TFPI的成功制备、动物实验的肯定结果及研究工作的不断完善,其在DIC、抗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物 临床研究 TFPI 抗凝物质
下载PDF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检测
19
作者 赵维莅 王学锋 +5 位作者 璩斌 王笑薇 于汀 陈瑜 沈志祥 王鸿利 《血栓与止血学》 1997年第4期155-157,共3页
本文对2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进行检测,发现ANLL组血浆TM水平比正常组明显升高。同时还对4例ATRA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初发患者和4例砷剂治疗的APL复发患者进行动态观察,提示TM水平在高... 本文对2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进行检测,发现ANLL组血浆TM水平比正常组明显升高。同时还对4例ATRA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初发患者和4例砷剂治疗的APL复发患者进行动态观察,提示TM水平在高细胞期升至最高,后渐降至正常。所有结果表明ANLL发病过程中存在内皮细胞的损伤,ATRA及砷剂皆会影响血浆TM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培门冬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34
20
作者 马军 沈志祥 +4 位作者 朱军 吴敏媛 赵维莅 黄慧强 郭晔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1149-1158,共10页
淋巴造血组织恶性肿瘤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 LBL)和NK/T细胞淋巴瘤是常见类型之一。
关键词 培门冬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恶性淋巴瘤 专家共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