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作及减量灌溉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殷民兴 赵财 +1 位作者 葛丽丽 程宝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5,共12页
基于2014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灌水水平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水平,即减量灌水(495 mm, I1)和传统灌水(540 mm, I2);3种种植模式,即玉米‖豌豆(M‖P)、单作豌豆(P)、单作玉米(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并... 基于2014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灌水水平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水平,即减量灌水(495 mm, I1)和传统灌水(540 mm, I2);3种种植模式,即玉米‖豌豆(M‖P)、单作豌豆(P)、单作玉米(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并计算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2021—2022两年结果表明:(1)I1和M‖P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N_(2)O排放速率、CO_(2)排放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P<0.05),且减量灌水与间作种植模式交互效应显著(P<0.05);与MPI2处理相比,MPI1处理使土壤呼吸速率、N_(2)O排放速率、土壤CO_(2)排放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8.39%、33.12%、8.75%和32.84%。(2)I2处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I1处理(P<0.05);不同种植模式下,整个生育期土壤温度整体表现为M> M‖P> P;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灌水水平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影响显著(P<0.01),表现为M‖P处理产量最高;减量灌水与种植模式交互效应对GWP和GHGI影响显著(P<0.05),MPI1处理较MPI2处理的GWP和GHGI分别降低9.45%和10.00%。在绿洲灌区,减量灌水结合玉米‖豌豆种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作为河西灌区推广应用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减量灌水 土壤 温室气体排放 玉米 豌豆
下载PDF
绿洲灌区密植对氮肥减量玉米产量的补偿潜力
2
作者 范虹 殷文 +7 位作者 胡发龙 樊志龙 赵财 于爱忠 何蔚 孙亚丽 王凤 柴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09-1721,共13页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玉米生产氮肥用量过高的问题,探究通过密植补偿氮肥减量对玉米产量负效应的可行性。【方法】2019—2021年,以施氮水平为主区,设地方习惯施氮(N_(2),360 kg·hm^(-2))、减量25%施氮(N_(1),270 kg·hm^(-2))...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玉米生产氮肥用量过高的问题,探究通过密植补偿氮肥减量对玉米产量负效应的可行性。【方法】2019—2021年,以施氮水平为主区,设地方习惯施氮(N_(2),360 kg·hm^(-2))、减量25%施氮(N_(1),270 kg·hm^(-2))两个水平;以种植密度为副区,设传统(M_(1),7.8万株/hm^(2))、中(M_(2),10.4万株/hm^(2),增密33%)、高(M3,12.9万株/hm^(2),增密66%)3个密度水平,进行裂区试验,重点研究氮肥减量条件下增密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1)氮肥减量导致玉米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分别降低4.0%、4.9%。减氮条件下,中密度可以产生籽粒产量补偿效应,N_(1)M_(2)较对照N_(2)M_(1)提高4.1%;高密度处理N_(1)M3生物产量补偿效应最大,较对照提高14.2%。(2)通过回归分析模拟得到:减氮条件下,当种植密度提高至8.4万株/hm^(2)可以与对照N_(2)M_(1)籽粒产量持平,并在10.6万株/hm^(2)时获得最大产量13537kg·hm^(-2),较对照提高4.9%。(3)氮肥减量引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降低5.0%、3.3%和3.4%;中、高密度分别较传统密度提高穗数27.9%、49.7%,降低穗粒数3.8%、8.4%,降低千粒重5.2%、8.9%。中密度较传统密度对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而高密度使收获指数降低14.2%。N_(1)M_(2)较对照N_(2)M_(1)通过穗数增加补偿了减氮引起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的下降,从而实现丰产。(4)氮肥减量降低拔节期至抽雄吐丝期的玉米生长率7.2%—8.4%;中、高密度较传统密度提高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玉米生长率27.3%、60.3%。(5)氮肥减量条件下,N_(1)M_(2)较对照提高叶、茎和鞘干物质转运量达9.6%、13.6%和3.7%,提高叶和茎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5.3%和9.0%。【结论】通过合理密植可以补偿减氮引起的玉米产量下降,在施氮量270 kg·hm^(-2)的基础上增密至10.4万株/hm^(2),能够最大化产量补偿效应,是绿洲灌区玉米节氮稳产丰产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密植 氮肥减量 补偿潜力 产量 绿洲灌区
下载PDF
等氮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绿洲灌区糯玉米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白春生 范虹 +6 位作者 李波 程宝钰 王岩 殷文 胡发龙 樊志龙 赵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30,共10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等氮量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糯玉米光合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京科糯2000’为试验品种,在施纯氮总量为300 kg·hm^(-2)定额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全施化肥(F1),有机肥替代25%(F2)、50%(F3)、75%(F4)...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等氮量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糯玉米光合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京科糯2000’为试验品种,在施纯氮总量为300 kg·hm^(-2)定额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全施化肥(F1),有机肥替代25%(F2)、50%(F3)、75%(F4)化肥和全施有机肥(F5)5个处理,测定了糯玉米抽雄期光合特性、鲜穗期籽粒营养品质及鲜穗产量。结果表明:等氮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显著提高糯玉米抽雄期的光合性能,其中F2和F3处理较F1处理的SPAD值提高10.6%~14.3%,T_(r)提高11.7%~18.8%,P_(n)提高11.2%~17.1%,G_(s)提高62.2%~79.2%,C i降低22.7%~23.8%。F2处理糯玉米鲜穗产量较F1处理显著提高10.4%。等氮量有机肥替代化肥能显著提高糯玉米鲜穗中可溶性糖含量和粗脂肪含量,F2和F3处理较F1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22.9%~28.9%和8.5%~11.4%;F2处理较F1处理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10.3%;此外,各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较F1处理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增幅分别为15.7%~19.3%和12.2%~17.4%,其中,F2处理下芳香氨基酸含量较F1显著提高13.0%。综上,等氮量有机肥替代25%和50%的化肥在提高糯玉米鲜穗产量的同时,能显著改善营养品质,实现糯玉米的高产优质,可作为绿洲灌区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有机肥替代化肥 光合特性 品质 绿洲灌区
下载PDF
轮作及减氮对绿洲灌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
作者 李波 赵财 +4 位作者 殷民兴 王岩 白春生 曹悦 杨莉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0-220,共11页
基于2018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设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WRV)、春小麦-冬小麦-箭筈豌豆(WWV)、春小麦-箭筈豌豆-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连作(W)4种种植模式,减氮25%(270 kg·hm^(-2),N 1)、传统施氮(360... 基于2018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设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WRV)、春小麦-冬小麦-箭筈豌豆(WWV)、春小麦-箭筈豌豆-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连作(W)4种种植模式,减氮25%(270 kg·hm^(-2),N 1)、传统施氮(360 kg·hm^(-2),N 2)两个施氮水平,共8个处理,于2020—2021年测定并分析不同轮作模式结合减氮对农田CO 2、N 2O排放的影响及其与春小麦产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期为当地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轮作结合减氮处理可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作物产量,以WRVN 1处理增产减排效果最佳,其CO 2、N 2O排放总量分别较WN 2处理降低了15.2%、28.0%,全球增温潜势(GW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分别降低15.7%和30.4%,作物产量增加16.7%。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0~10 cm高于10~30 cm土层,轮作降低了小麦开花期土壤酶活性,以WRVN 1处理土壤酶活性最低;在N 1处理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N 2处理分别降低20.1%~28.7%、8.3%~12.2%,且CO 2、N 2O排放速率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轮作模式结合减氮25%可作为实现绿洲灌区农业增效减排的合理种植模式与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减施氮肥 冬季覆盖作物 绿肥 温室气体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地膜玉米免耕轮作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5
作者 赵财 王巧梅 +5 位作者 郭瑶 殷文 樊志龙 胡发龙 于爱忠 柴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94-1703,共10页
前茬地膜玉米免耕种植后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生产技术是绿洲灌区作物高效生产的新型农田管理技术。为构建该区地膜减量和水氮高效生产技术, 2015—2017年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两种耕作方式、2种灌水水平和3个施氮量组合对小麦干物质积累... 前茬地膜玉米免耕种植后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生产技术是绿洲灌区作物高效生产的新型农田管理技术。为构建该区地膜减量和水氮高效生产技术, 2015—2017年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两种耕作方式、2种灌水水平和3个施氮量组合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协同效应,其中耕作方式为覆膜玉米茬免耕直播(NT)和玉米茬传统耕作(CT),灌水量为传统灌水(I2)和传统灌水减量20%(I1),施氮量为纯N 225 kg hm–2(N3)、180kghm–2(N2)和135kghm–2(N1)。结果表明,耕作方式、灌水水平、施氮量对小麦群体生长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显著影响。与CT相比,NT显著增大全生育期生长速率,提高22.0%~28.0%,NT促进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提高6.4%~7.4%,收获期生物产量提高5.4%~15.1%。免耕低灌(NTI1)较传统耕作高灌(CTI2)的生长速率增大7.7%~13.4%,干物质积累量提高3.1%~5.9%,收获期生物产量提高8.7%~10.5%。免耕低灌中施氮(NTI1N2)较传统耕作高灌中、高施氮(CTI2N2、CTI2N3)生长速率分别增大6.9%~20.5%与4.1%~14.0%,收获期生物产量分别提高7.8%~9.7%与4.8%~10.2%。NT比CT增产10.1%~10.4%,NTI1较CTI2、CTI1分别增产13.0%~14.8%与9.4%~10.1%,NTI1N2比CTI2N2、CTI2N3分别增产3.7%~9.8%与15.2%~22.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NTI1N2提高了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NTI1N2处理组合更有利于穗数、千粒重的增加。通径分析进一步证明,NTI1N2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因此,在施氮量为180kghm–2的基础上,玉米茬地膜再利用免耕技术组装减少20%灌溉量(1920m3hm-2)轮作小麦模式是河西灌区小麦高效生产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水氮耦合 耕作措施 干物质积累 作物生产力
下载PDF
免耕与间作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6
作者 殷民兴 赵财 +2 位作者 葛丽丽 程宝钰 李波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4,共10页
【目的】探究西北绿洲灌区免耕与间作条件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通过农艺措施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4年开始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耕作方式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试验设... 【目的】探究西北绿洲灌区免耕与间作条件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通过农艺措施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4年开始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耕作方式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试验设置2种耕作措施:免耕耕作(NT)和传统耕作(CT),3种种植模式:玉米间作豌豆(M/P),单作豌豆(P)和单作玉米(M)。利用湿筛法进行土壤团聚体粒径分级,随后测定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并计算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结果】免耕(P<0.05)与间作(P<0.05)均显著提高0.25~2 mm粒径大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降低<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且免耕与间作的互作效应(P<0.05)可显著提高0.25~1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和降低<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NTMP处理较CTM处理提高了0.25~1 mm粒径大团聚体含量32.2%和34.0%,降低了<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33.0%和31.5%;MWD值提高了19.8%和23.6%,GMD值提高了29.2%和31.0%。与CT处理和单作玉米相比,NT处理与玉米间作豌豆均显著提高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且免耕与间作的互作效应(P<0.05)对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影响显著,NTMP处理较CTM处理土壤有机碳提高了32.7%;各粒级团聚体大小差异性影响着团聚体碳含量,以1~2 mm和0.25~1 mm大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为最高,NTMP处理相比其他5个处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较CTM处理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提高了39.3%和35.3%,其中在>2 mm和<0.25 mm粒径中增加幅度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免耕措施下玉米间作豌豆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是该区域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农田土壤固碳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玉米间作豌豆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灌水水平下少耕地膜覆盖对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赵财 陈桂平 +2 位作者 柴强 于爱忠 殷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157,共6页
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少耕地膜覆盖和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对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覆膜和秋免耕春覆膜两种新膜覆盖处理相比,一膜两年... 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少耕地膜覆盖和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对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覆膜和秋免耕春覆膜两种新膜覆盖处理相比,一膜两年用处理在玉米播种到拔节期的增温效果显著低于新膜覆盖,农田0~25 cm土壤平均温度较传统覆膜处理低13.35%,而对玉米拔节期到成熟期的土壤温度无明显影响,且农田0~25 cm土层土壤积温差异也不显著,相同覆膜方式下不同灌水水平间有显著差异,随着灌水水平的降低土壤积温增加;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方式下玉米籽粒产量和WUE与两种新膜覆盖方式相当,中灌水水平下WUE最高,达到17.89kg·mm-1,且在低灌水水平下获得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传统覆膜处理,一膜两年用覆盖、灌溉定额5 700 m3·hm-2较传统耕作覆膜、灌水定额5 700 m3hm-2处理的玉米产量高出16.39%。说明,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在玉米播种到拔节期的增温效应低于新膜覆盖,但并不影响籽粒产量的形成,且在存在水分胁迫的低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用覆盖模式可减缓干旱胁迫,提高作物籽粒产量,是适于西北绿洲灌区的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覆膜农田管理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膜两年用 少免耕 灌水水平 土壤温度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覆盖间作农田耗水特征及经济效益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赵财 柴强 +3 位作者 冯福学 殷文 胡发龙 周文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4-752,共9页
以河西走廊区主导间作模式玉米|豌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在高(7 200 m3·hm-2)、中(6 450 m3·hm-2)、低(5 700 m3·hm-2)3种灌水水平下,研究了一膜两年覆盖、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对间作群体耗水量和棵间蒸发的影响... 以河西走廊区主导间作模式玉米|豌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在高(7 200 m3·hm-2)、中(6 450 m3·hm-2)、低(5 700 m3·hm-2)3种灌水水平下,研究了一膜两年覆盖、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对间作群体耗水量和棵间蒸发的影响,以期为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耕作措施、地膜再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水平对间作群体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存在显著影响,随灌水水平的提高棵间蒸发量增大;但在相同灌水水平下不同覆膜方式间差异不明显,且互作效应不显著;不同处理豌豆收获前、后,间作农田棵间蒸发在玉米带和豌豆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处理收获前、后豌豆带棵间蒸发量平均值较玉米带分别高68.51%和69.30%;豌豆带是造成间作农田系统蒸发耗水大的主要因素,占地60%的玉米带棵间蒸发量只占农田蒸发总量的44.47%,而占地仅为40%的豌豆带蒸发量却占55.53%;玉米间作豌豆农田棵间蒸发主要发生在豌豆收获以后,豌豆收获前的棵间蒸发仅占总蒸发量的26.98%。一膜两年覆盖可显著提高单方水效益,不同灌水处理平均值较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方式分别提高7.39%和31.33%,且在中等灌水条件下一膜两年覆盖的单方水效益最高,达2.51元·m-3。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覆盖玉米带抑制农田棵间蒸发、减少水分无效损失的效果与传统覆膜方式相当;农田棵间蒸发量、耗水结构(E/ET)与灌水水平间呈正相关关系;在中等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覆盖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膜两年覆盖 玉米||豌豆间作 单方水效益 棵间蒸发量 耗水结构
下载PDF
禾豆间距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7
9
作者 赵财 柴强 +1 位作者 乔寅英 王建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69-1176,共8页
针对禾豆间作协同利用化学氮肥和豆科固氮潜力调控依据薄弱问题,以河西走廊区主导间作模式玉米/豌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禾豆间作间距为15 cm、30 cm和45 cm空间结构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以期为禾豆间作种植模式优化... 针对禾豆间作协同利用化学氮肥和豆科固氮潜力调控依据薄弱问题,以河西走廊区主导间作模式玉米/豌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禾豆间作间距为15 cm、30 cm和45 cm空间结构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以期为禾豆间作种植模式优化空间结构、减缓氮阻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2013和2014两年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豌豆有效根瘤个数和根瘤重均有显著提高,根瘤数提高幅度达0~500%,其中间距为30 cm时,豌豆的根瘤数和瘤重达最大。以根瘤数和根瘤重计算的氮阻遏消减效应(Ca)均为正值,施氮条件下,玉米与豌豆间距为30 cm处理的氮阻遏消减效应显著高于15 cm和45 cm间距处理,2013年和2014年以根瘤数计算的Ca值分别达78.70%和161.21%,说明间作相对于单作都具有减缓氮阻遏的作用。而在此期豌豆的营养竞争比率(CRpm)大于1,豌豆相对于玉米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禾豆间作可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以间距为30 cm的间作处理最高,2013年和2014年两年平均较间距为15 cm和45 cm空间结构的间作模式分别提高21.90%和21.88%。说明优化空间结构可有效增加间作豌豆的结瘤数和瘤重,增强氮阻遏减缓效应,调控禾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豌豆间作 空间结构 间作作物间距 氮阻遏 根瘤 氮素利用效率 营养竞争比率
下载PDF
不同供水水平下丁香酚和间作蚕豆对小麦根系生长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财 周海燕 +3 位作者 柴强 黄高宝 刘辉娟 朱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3-139,共7页
作物根系分泌物通过土壤或其他介质产生的化感作用极为普遍,与作物连作障碍密切相关,对作物根系生长和产量具有一定影响。为寻求减小作物连作障碍的途径,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供水水平(田间持水量的75%,60%,45%)下小麦根系分... 作物根系分泌物通过土壤或其他介质产生的化感作用极为普遍,与作物连作障碍密切相关,对作物根系生长和产量具有一定影响。为寻求减小作物连作障碍的途径,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供水水平(田间持水量的75%,60%,45%)下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2-甲氧基-3-烯丙基苯酚)和间作蚕豆对小麦根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对单、间作小麦根体积和根干重及根长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化感负效应。随供水水平的提高丁香酚对小麦根系形态的化感效应呈减弱趋势,其中丁香酚对间作小麦根体积、根长和根干重化感效应在75%供水水平处理下较45%供水处理分别低54.69%,26.70%和18.67%,单作小麦根体积、根长和根干重在75%供水处理中所受化感抑制作用较45%供水处理分别低33.32%,49.55%和55.41%,单作和间作模式中丁香酚对75%供水处理的小麦根系形态的化感作用与45%供水处理差异显著。间作与单作小麦相比,75%供水水平下的丁香酚对间作小麦根系的化感效应小于单作小麦,并且种植模式与供水水平对根干重的交互效应显著。因此,生产实践中,通过合理的间作和优化灌溉可减轻造成连作障碍的化感负效应,进而克服连作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供水水平 间作 根系特性 化感作用
下载PDF
超声波提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海产品中的多氯联苯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财 邢维芹 +3 位作者 范璐 古德宁 李立平 卢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9-153,共5页
本研究探讨了影响超声波提取海产品中多氯联苯的因素,包括提取温度、时间、功率、液料比和层析条件。根据结果选择的优化超声波条件为:温度40℃,超声波功率540W,时间120min,液料比7:1;层析时淋洗液的起始收集体积为10ml,共收集10ml。样... 本研究探讨了影响超声波提取海产品中多氯联苯的因素,包括提取温度、时间、功率、液料比和层析条件。根据结果选择的优化超声波条件为:温度40℃,超声波功率540W,时间120min,液料比7:1;层析时淋洗液的起始收集体积为10ml,共收集10ml。样品中的多氯联苯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在选定条件下,方法对多氯联苯的回收率在72.66%~91.56%之间,平均值87.93%。研究还用样品对选定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提取 气相色谱法 多氯联苯 海产品
下载PDF
不同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覆盖的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和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财 陈桂平 +2 位作者 柴强 殷文 刘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少耕地膜覆盖和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灌区玉米生产优化耕作措施、地膜再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少耕地膜覆盖和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灌区玉米生产优化耕作措施、地膜再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一膜两年覆盖可显著提高播前农田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贮水量(0~120 cm),一膜两年覆盖农田贮水量较传统耕作覆膜提高13.31%,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在玉米生育期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一膜两年用较传统覆膜处理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7.67%,而不同处理对3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高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覆盖方式可达到与传统耕作覆膜方式相当的产量,在中、低灌水水平下高于传统覆膜处理,分别增产2.40%和16.39%,且在低灌水水平下WUE在不同覆膜方式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一膜两年覆盖的WUE分别较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高出5.25%和20.26%;此外,一膜两年覆盖方式可显著减少成本投入,产投比分别较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提高7.27%和15.69%。说明一膜两年用地膜覆盖可显著提高播前和生育期0~30 cm的土壤含水量,在水分胁迫的低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用覆盖模式可减缓干旱胁迫,提高作物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投入,提高产投比,是适于西北绿洲灌区的覆膜农田管理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一膜两年覆盖 灌水水平 水分利用效率 产投比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不同灌水水平及一膜两年覆盖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财 柴强 +1 位作者 殷文 胡发龙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为给绿洲灌区玉米生产优化耕作措施、地膜再利用和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覆膜免耕(NT)、秋免耕春覆膜(RT)和传统耕作覆膜(CT)方式下农田土壤温度和干物质积累的相关性... 【目的】为给绿洲灌区玉米生产优化耕作措施、地膜再利用和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覆膜免耕(NT)、秋免耕春覆膜(RT)和传统耕作覆膜(CT)方式下农田土壤温度和干物质积累的相关性.【结果】与CT和RT相比,覆膜免耕显著降低了玉米苗期的增温效果,NT平均地温分别较RT和CT方式低1.5和1.8℃,而对玉米拔节期以后的土壤温度无明显影响,且玉米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在不同覆膜方式间无显著差异.覆膜免耕玉米相对生长率在抽雄吐丝期前明显低于CT和RT处理,分别低16.87%和18.34%;而吐丝期至成熟期,分别较RT和CT方式高出17.84%和18.80%.土壤温度与其干物质积累在玉米苗期具有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覆膜免耕方式下玉米可获得与两种新膜覆盖方式相当的产量,且在低灌水水平下获得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传统覆膜处理,覆膜免耕较传统覆膜处理高出16.39%.【结论】覆膜免耕虽对玉米苗期的土壤温度和干物质积累有显著影响,但可获得与两种新膜覆盖相当的籽粒产量,是适于西北绿洲灌区的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农田覆膜节水管理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膜两年用 灌水水平 土壤温度 绿洲灌区 玉米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赵财 陈桂平 +1 位作者 柴强 文玉良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4-29,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农田固碳减排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河西绿洲灌区的7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CFX-2开放式呼吸测定系统进行土壤呼吸速率测定.【结果】7类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具有...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农田固碳减排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河西绿洲灌区的7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CFX-2开放式呼吸测定系统进行土壤呼吸速率测定.【结果】7类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中,单作玉米的波动幅度最大,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平均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单作玉米>玉米间作豌豆>小麦间作玉米>春小麦复种冬油菜>春小麦复种冬小麦>春小麦复种春油菜>春油菜复种马铃薯,且不同处理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P<0.05);单作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最强,春油菜复种马铃薯最小,且单作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为春油菜复种马铃薯的4.6倍.间作模式下小麦、玉米带土壤呼吸速率较相应的单作分别降低20.9%和26.3%.【结论】7种种植模式中,单作玉米潜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春油菜复种马铃薯最有利于农田温室气体减排,而间作模式可有效降低配置作物的土壤呼吸速率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 间作 土壤呼吸速率 秸秆还田
下载PDF
三种节水灌溉技术对日光温室黄瓜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财 黄高宝 邓忠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2-55,共4页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日光温室黄瓜在膜下滴灌、膜下沟灌和沟灌3种节水灌溉技术下的灌水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的灌水生产效率可达到32.46 kg/m3,而沟灌的灌水生产效率只有15.70 kg/m3;同时由于膜下滴灌方式灌水可有效减...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日光温室黄瓜在膜下滴灌、膜下沟灌和沟灌3种节水灌溉技术下的灌水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的灌水生产效率可达到32.46 kg/m3,而沟灌的灌水生产效率只有15.70 kg/m3;同时由于膜下滴灌方式灌水可有效减少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其产投比比膜下沟灌高出14%,比沟灌高出39%,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地膜 经济效益 日光温室 黄瓜
下载PDF
间作蚕豆根系活力和形态对丁香酚及供水水平的响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财 柴强 +3 位作者 黄高宝 周海燕 刘辉娟 朱静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6-1123,共8页
针对干旱和种间作用下,外源化感物质对作物根系作用机制研究薄弱问题,本文以小麦间作蚕豆为参试对象,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水平下(田间持水量的75%,60%,45%),研究了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2-甲氧基-3-烯丙基苯酚)对单作和间作蚕豆根系形态和... 针对干旱和种间作用下,外源化感物质对作物根系作用机制研究薄弱问题,本文以小麦间作蚕豆为参试对象,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水平下(田间持水量的75%,60%,45%),研究了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2-甲氧基-3-烯丙基苯酚)对单作和间作蚕豆根系形态和活力的影响,以期为通过化感作用途径调控间作群体探索新的思路。结果表明:土壤中浓度为300×10-6mol·kg-1的丁香酚对单作和间作蚕豆根系活力和根体积、根干重和根长等形态特征均具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化感负效应;随供水水平的提高丁香酚对蚕豆根系的化感效应呈减弱趋势,不同供水水平下化感效应绝对值表现为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5%时最大,60%居中,75%最小。蚕豆根系活力的化感效应值在75%和60%供水水平下,均与45%供水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单作和间作蚕豆化感效应值在75%供水水平处理下,较45%供水处理分别降低64.0%和56.8%;而种植模式、丁香酚和供水水平对蚕豆根系活力、根体积、根长和根干重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因此,生产实践中,可通过优化水分管理达到弱化化感物质对间套作作物间根系的负效应,从而达到克服间套作群体中因某一种作物化感物质累积而造成的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供水条件 间作 根系 化感效应
下载PDF
绿洲灌区地膜利用方式与灌水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财 蔡莉娟 +6 位作者 柴强 赵良霞 范虹 殷文 胡发龙 于爱忠 樊志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2-158,共7页
通过不同地膜利用方式(NT:前茬玉米覆膜收获后免耕,次年直接播种;RT:秋免耕春覆膜;CT:传统耕作覆膜)和不同灌水水平(I1:全生育期灌水450 mm;I2:495 mm;I3:540 mm)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响应规律,揭示地膜利用方式和灌溉量调控玉... 通过不同地膜利用方式(NT:前茬玉米覆膜收获后免耕,次年直接播种;RT:秋免耕春覆膜;CT:传统耕作覆膜)和不同灌水水平(I1:全生育期灌水450 mm;I2:495 mm;I3:540 mm)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响应规律,揭示地膜利用方式和灌溉量调控玉米产量形成的机制,为覆膜种植玉米集成利用免耕和限量灌溉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NT和RT覆膜免耕处理降低了玉米吐丝期前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分别较传统耕作覆膜处理平均降低32.4%和45.9%,但吐丝期后使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分别提高7.4%和32.6%;灌水减量至495 mm未造成干物质累积量和生长率降低。NT和RT覆膜免耕处理使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和百粒重较传统耕作覆膜处理平均分别提高13.4%和6.6%,进而使3 a平均产量提高5.4%;灌水减量至495 mm并未引起减产。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有限灌水条件下覆膜免耕玉米主要通过增加双穗数和增大百粒重来提高籽粒产量。可见,集地膜覆盖和免耕为一体的覆膜免耕技术是干旱地区玉米生产较为理想的种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覆膜免耕 灌水水平 群体生长率 干物质积累 产量构成
下载PDF
高铁胁迫对大白杜鹃生理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财 陈训 +1 位作者 杨松 杨天海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72,共4页
为全面了解高铁胁迫下植物生理效应的变化机理,采用盆施固体FeSO4的方法,研究了不同Fe2+浓度对大白杜鹃生理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Fe2+胁迫使大白杜鹃叶片质膜透性(MP)增强,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的含量增加,老叶的MP强于新叶,MDA... 为全面了解高铁胁迫下植物生理效应的变化机理,采用盆施固体FeSO4的方法,研究了不同Fe2+浓度对大白杜鹃生理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Fe2+胁迫使大白杜鹃叶片质膜透性(MP)增强,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的含量增加,老叶的MP强于新叶,MDA含量大于新叶;新叶与老叶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活性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三者相互协调,对大白杜鹃叶片起保护作用。新叶与老叶对高铁胁迫反应存在差异,老叶的POD、CAT和ASP活性大于新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杜鹃 高铁胁迫 生理效应
下载PDF
不同供水水平下丁香酚和间作蚕豆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财 柴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8-93,共6页
研究以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2-甲氧基-3-烯丙基苯酚)为参试化感物质,研究了不同供水水平及间作蚕豆条件下丁香酚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对单、间作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具有抑制作用,且随供水水... 研究以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2-甲氧基-3-烯丙基苯酚)为参试化感物质,研究了不同供水水平及间作蚕豆条件下丁香酚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对单、间作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具有抑制作用,且随供水水平的降低而增强;单作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均值分别较对照降低13.29%、28.95%和21.08%,间作小麦降低7.41%、24.39%和21.07%,间作可弱化丁香酚的抑制作用.丁香酚处理下的单、间作小麦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分别提高10.37%和17.96%,且间作模式下与对照差异显著.生产实践中,通过合理间作和优化灌溉可减轻小麦连作以及小麦秸秆覆盖等产生的自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丁香酚 供水水平 间作 光合特性 化感作用
下载PDF
农业高校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探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赵财 刘喜 黄晓霞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年第9期37-39,65,共4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面对这一契机,农业高校图书馆应及时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和情报职能等特有优势,植根于农村,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 农业高校图书馆 社会主义新农村 信息服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