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结肠水灌肠与钡剂灌肠及纤维结肠镜对大肠病变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赵锡海 许建荣 +2 位作者 李澄 华佳 路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3-926,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MSCT结肠水灌肠、钡剂灌肠(BE)及纤维结肠镜对大肠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探讨三者检查方法在大肠病变诊断方面的优缺点。方法对43例怀疑大肠病变的患者行MSCT结肠水灌肠检查,其中21例先后接受BE检查,22例先后接受结肠镜检查。... 目的通过比较MSCT结肠水灌肠、钡剂灌肠(BE)及纤维结肠镜对大肠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探讨三者检查方法在大肠病变诊断方面的优缺点。方法对43例怀疑大肠病变的患者行MSCT结肠水灌肠检查,其中21例先后接受BE检查,22例先后接受结肠镜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对大肠评价范围全面性、大肠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有无差异。结果MSCT结肠水灌肠、BE、肠镜对大肠评价范围全面性百分率分别为90.70%、95.24%、50%,MSCT与BE比较无显著差异,与肠镜比较有显著差异。MSCT结肠水灌肠、BE、肠镜对大肠病变定位/定性的准确率分别为86.05%/86.05%、76.19%/66.67%、59.09%/77.27%,MSCT结肠水灌肠对大肠病变定位准确率高于肠镜,与BE比较无显著差异。三种检查方法对大肠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MSCT结肠水灌肠对大肠评价范围全面,对大肠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结肠水灌肠 钡剂灌肠 结肠镜 大肠病变
下载PDF
联合应用口服水剂和水灌肠肠道充盈法的MSCT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锡海 许建荣 +1 位作者 华佳 路青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评价口服水剂、水灌肠及两者联合应用充盈肠道后,使用MSCT显示成人正常肠道的能力。材料和方法:将43名非肠道病变志愿者分别采用口服水剂法(21例)、水灌肠法(12例)、双重法(口服水剂和水灌肠联合应用,10例)充盈肠道,然后行MSCT... 目的:评价口服水剂、水灌肠及两者联合应用充盈肠道后,使用MSCT显示成人正常肠道的能力。材料和方法:将43名非肠道病变志愿者分别采用口服水剂法(21例)、水灌肠法(12例)、双重法(口服水剂和水灌肠联合应用,10例)充盈肠道,然后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重建,对小肠和大肠各肠段充盈状态进行评价。结果:口服水剂法回肠充盈良好,水灌肠法大肠充盈良好,双重法回肠及大肠均充盈良好。口服水剂法小肠充盈优于水灌肠法,与双重法无显著差异,大肠充盈状态水灌肠法明显优于口服水剂法,与双重法无显著差异。结论:口服水剂和水灌肠联合应用可以在MSCT同时较好地充盈显示小肠和大肠,而两种方法单独使用则仅能分别充盈显示小肠和大肠,需要根据显示目的选择相应的充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灌肠 口服水剂 小肠 大肠
下载PDF
结肠水灌肠MSCT对大肠癌与大肠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赵锡海 许建荣 +2 位作者 龚红霞 路青 华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分析大肠癌与大肠炎的结肠水灌肠MSCT征象、病变径线值及CT值变化特点,探讨此种检查方法对大肠癌与大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46例行结肠水灌MSCT检查的患者,大肠癌34例,大肠炎12例。分析大肠癌及大肠炎各种征象(如浆... 目的分析大肠癌与大肠炎的结肠水灌肠MSCT征象、病变径线值及CT值变化特点,探讨此种检查方法对大肠癌与大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46例行结肠水灌MSCT检查的患者,大肠癌34例,大肠炎12例。分析大肠癌及大肠炎各种征象(如浆膜浸润征、表面毛糙征、肠壁分层征等),计算出各种征象的出现率。测量所有大肠病变的纵径、横径及增强前后的平均CT值,比较肠癌与肠炎病变径线值及增强前后CT值变化有无差异。结果结肠水灌肠MSCT上大肠癌征象如表面毛糙征、浆膜面浸润、局部系膜浸润及血管纹理增生具有较高的出现率,上述征象与肠旁结节征、系膜网膜结节征出现率均明显高于肠炎,肠壁分层征则相反。大肠炎病变纵径明显大于肠癌,横径小于肠癌。肠炎与肠癌增强前后CT值均有显著性差异,肠癌平均CT值高于肠炎,但强化幅度无显著差异。结论大肠癌大部分MSCT征象、病变径线值及增强前后CT值变化与肠炎均有显著差异。结肠水灌肠MSCT显示大肠癌与肠炎各种征象更敏感、丰富、全面、准确,具有较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水灌肠 MSCT 大肠癌 大肠炎 诊断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心脏静脉 被引量:6
4
作者 赵锡海 蔡祖龙 +1 位作者 杨立 徐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评价心脏静脉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筛选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经影像学和临床其他检查最终证实为无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肌病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53.5岁),将其冠状动脉CTA图像数据进行最大密度...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评价心脏静脉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筛选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经影像学和临床其他检查最终证实为无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肌病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53.5岁),将其冠状动脉CTA图像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采用血管分析测量冠状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侧静脉和后静脉近端直径,心中静脉、侧静脉、后静脉及从冠状窦口至心大静脉肉眼可辨别的最远端管腔中心线的长度,对冠状静脉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0~3分),并测定心脏静脉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冠状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侧静脉和后静脉的近端直径分别为9.3±2mm、6.8±2.2mm、4.9±1.1mm、3.6±0.9mm、2.5±0.8mm,冠状窦近端上下径明显大于前后径(P<0.05),横截面积为71.4±29.2mm2,冠状窦瓣显示率75%。心脏静脉CT冠状动脉成像重建图像表现为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较高的对比噪声比。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评价冠状动脉的同时可以评价心脏静脉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像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心脏静脉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赵锡海 蔡祖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0-462,共3页
当前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和粥样斑块为磁共振成像(MRI)研究的热点之一,这是因为不引起冠状动脉管腔50%以上狭窄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常为具有破裂倾向的易损斑块,斑块破裂随后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无创性、高分辨率MRI具... 当前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和粥样斑块为磁共振成像(MRI)研究的热点之一,这是因为不引起冠状动脉管腔50%以上狭窄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常为具有破裂倾向的易损斑块,斑块破裂随后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无创性、高分辨率MRI具有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判定斑块成分的潜力。本综述总结冠脉斑块MR成像原理,描述现有MRI技术下斑块的信号特点,并讨论MR在斑块成像的新对比剂、靶向分子成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下载PDF
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的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4
6
作者 赵锡海 宋焱 +1 位作者 李飞宇 苑纯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研究中。经组织学验证,这些技术能够准确评价斑块负荷、组织成分、纤维帽完整性和炎症反应。本综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在应用价值:①在... 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研究中。经组织学验证,这些技术能够准确评价斑块负荷、组织成分、纤维帽完整性和炎症反应。本综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在应用价值:①在易损斑块表面破裂前,磁共振斑块成像能够对其进行早期识别,从而预防缺血性卒中;②颈动脉斑块磁共振特征可能有助于制订临床治疗策略;③磁共振斑块成像是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窦的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赵锡海 蔡祖龙 +1 位作者 杨立 高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503-1505,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评价冠状窦(CS)的可行性,并观察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窦口(CSO)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24例经CTA证实无心脏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和24例不同程度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数据进行图像处理...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评价冠状窦(CS)的可行性,并观察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窦口(CSO)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24例经CTA证实无心脏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和24例不同程度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数据进行图像处理,主要评价CS的图像质量、长度、CSO的直径和横截面积、冠状窦瓣的显示率,并比较心功能正常患者和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CSO大小有无差异。结果所有患者CS的图像质量评分均达3分,并均有较高的对比噪声比(CNR),心功能正常组CS平均长度(34.3±16.3)mm,与心功能不全组无显著差异(P>0.05),心功能不全组的CSO上下径和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心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CS,并能够对CSO的大小进行精确测量;心功能不全患者的CSO扩张,其上下径和横截面积大于心功能正常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冠状窦 心功能不全
下载PDF
脑血管磁共振管壁成像:从不同的视角探索新的临床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5期371-375,共5页
脑血管易损斑块破裂随即引发的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此,早期识别脑血管易损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防控的关键。引起脑血管事件的责任病灶既可以发生于颅内动脉,也可位于颅外颈动脉。有证据表明,不同种族之间易损斑块在... 脑血管易损斑块破裂随即引发的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此,早期识别脑血管易损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防控的关键。引起脑血管事件的责任病灶既可以发生于颅内动脉,也可位于颅外颈动脉。有证据表明,不同种族之间易损斑块在不同血管床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亚洲人群颅内动脉易损斑块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而美国白种人的缺血性卒中更多是由于颅外动脉易损斑块所致(表1)。由此可见,颅内动脉可能是国人筛查易损斑块的主要血管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应用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赵锡海 蔡祖龙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41-244,共4页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脏影像学的发展日趋受到临床的关注.随着CT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层螺旋CT(MDCT)技术现已几乎完全取代了单层CT.自1998年第一台4层螺旋CT面世以来,CT探测器排数和球管旋转速度不断提高.2004年,实...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脏影像学的发展日趋受到临床的关注.随着CT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层螺旋CT(MDCT)技术现已几乎完全取代了单层CT.自1998年第一台4层螺旋CT面世以来,CT探测器排数和球管旋转速度不断提高.2004年,实现了多探测器CT从16排向32排、40排、64排有效探测器的跨越,CT成像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均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又为心脏CT成像技术的发展展开了新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心脏疾病
下载PDF
结肠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锡海 许建荣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3年第6期383-386,共4页
随着磁共振技术的迅速发展,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等快速序列采集技术、容积成像及先进的软件处理系统相继出现,磁共振成像在结直肠病变诊断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就磁共振结肠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状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结肠病变 磁共振结肠成像 诊断 临床应用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评价 被引量:20
11
作者 赵林芬 杨立 +2 位作者 王新江 赵锡海 吴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729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CHD)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结果,由2位心血管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诊断为MB-... 目的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729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CHD)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结果,由2位心血管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诊断为MB-MCA。测量MB厚度、MCA长度及管径,记录MB-MCA位置、包绕情况、MCA两端成角情况,并记录MCA本身以及其近、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心肌桥近段、远段冠状动脉及壁冠状动脉自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6729例患者中发现MB-MCA总计1214例(18.0%),1262处。MB-MCA位于LAD者占90.7%(1145例)。MSCT显示MCA可被心肌完全包绕(39.3%,496/1262)或不完全包绕(60.7%,766/1262)。MCA长度为(18.6±9.0)mm。MB厚度为(2.2±1.7)mm。77.3%的MCA近端或(和)远端成角。MB-MCA近段和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分别为53.3%和2.3%,MCA本身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为0.5%,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载MB-MCA冠状动脉全程和MB-MCA本身,并用于评价MB-MCA形态学特征。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易发生粥样硬化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诊断
下载PDF
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李颖 杨立 +2 位作者 刘新 王新疆 赵锡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77-1480,共4页
目的 评价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60例行64层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连续病例进行分析评价,心率为46~113次/min,平均(72.10±12.54)次/min.应用1~4级评分标准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统计检查成功率(评分2以... 目的 评价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60例行64层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连续病例进行分析评价,心率为46~113次/min,平均(72.10±12.54)次/min.应用1~4级评分标准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统计检查成功率(评分2以上)和图像优良率(评分3以上),比较心率为<60次/min、60~69次/min、70~79次/min、80~89次/min和≥90次/min 时冠脉图像质量与心率的关系.同时分析不同心率下图像重建时相选择.统计分析心率与成像质量的关系以及不同心率时,冠脉检查成功率、显示优良率和重建心动周期时相的差异.结果 260名受检者,冠状动脉显示成功率为99.26%(2581/2600),显示优良率为88.69%(2306/2600).心率与成像质量呈负相关(r=-0.92).心率<70次/min与心率≥70次/min者在显示优良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4.68,P<0.01).心率<80次/min,重建时相以舒张中期(50%~75%)为主,心率≥80次/min,重建时相以收缩末期(25%~45%)为主(χ^2=98.88,P=0.000).结论 心率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明显相关,64层螺旋CT在高心率下可以获得达诊断标准冠脉图像,心率在70次/min以下图像质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显示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新江 杨立 +4 位作者 蔡祖龙 赵锡海 李颖 刘新 赵林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510-1512,共3页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螺旋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1日-2006年5月1日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的CTA结果,共2274人,其中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者共24例,发生率为1.06%.其中男22例,女2例,年龄36~79岁,平均52.8岁.对患者图像...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螺旋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1日-2006年5月1日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的CTA结果,共2274人,其中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者共24例,发生率为1.06%.其中男22例,女2例,年龄36~79岁,平均52.8岁.对患者图像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现(VR)法重建图像.结果 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窦6例,开口高位5例;左主干开口高位4例,开口于左冠窦后缘2例;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5例;左回旋支开口于右冠窦1例;左右冠状动脉共干1例.所有图像通过不同的重建方法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异常血管的起始和行程.结论 64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及行程异常,可为心血管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变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韩旭 赵锡海 +6 位作者 刘丹青 崔豹 马露 马林 蔡幼铨 娄昕 蔡剑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累及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分别为(3.7±1.6)mm、(27.7±15.0)mm及(37.9±30.6)%;37例(67.3%)斑块内伴有钙化,24例(43.6%)斑块内伴有出血,25例(45.5%)斑块内伴有富脂质坏死核,13例(23.6%)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颅内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前循环(包括大脑前、中动脉)的管腔狭窄度分别为(37.2±26.5)%和(37.5±26.2)%。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66,r=0.564,P<0.01)。前循环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79,r=0.598,P<0.01)。结论颅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可以作为预测颅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轻度狭窄与无狭窄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MRI特征 被引量:13
15
作者 庄仲 刘舰 +2 位作者 李飞宇 彭晓刚 赵锡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轻度狭窄或无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高分辨率MRI(HRMRI)特征。方法对103例近期出现脑血管病症状且伴颈动脉AS斑块的患者行颈动脉HRMRI。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50%)者。对颈动脉斑块进...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轻度狭窄或无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高分辨率MRI(HRMRI)特征。方法对103例近期出现脑血管病症状且伴颈动脉AS斑块的患者行颈动脉HRMRI。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50%)者。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无狭窄(无狭窄组)与轻度狭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1%~49%)颈动脉AS斑块的负荷及成分特征差异。结果最终86例患者共155支颈动脉血管纳入研究,轻度狭窄组24支,无狭窄组131支。无狭窄与轻度狭窄组颈动脉管腔面积[(53.40±15.29)mm^2 vs(41.30±11.57)mm^2,P<0.001]和最大管壁厚度[(2.16±0.90)mm vs(3.30±1.25)mm,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管壁面积[(31.69±6.80)mm^2 vs(32.80±9.33)mm^2,P=0.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存在中度风险斑块、高风险斑块者分别占10.69%(14/131)、6.11%(8/131)和20.83%(5/24)、20.83%(5/24)。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与管腔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r=0.430,P<0.001)。结论无狭窄或轻度狭窄的颈动脉血管仍存在发生不稳定斑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冠状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血管造影、MRA和CT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程流泉 赵锡海 +5 位作者 高元桂 马林 王新疆 蔡幼铨 刘宏斌 盖鲁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85-91,共7页
目的: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为参照,比较冠状动脉MRA和CTA诊断狭窄的准确性,探讨斑块的MRA表现。材料和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在2周内接受冠状动脉MRA、CTA和CA检查。MRA使用呼吸导航触发的高分辨三维FIESTA序列,CTA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 目的: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为参照,比较冠状动脉MRA和CTA诊断狭窄的准确性,探讨斑块的MRA表现。材料和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在2周内接受冠状动脉MRA、CTA和CA检查。MRA使用呼吸导航触发的高分辨三维FIESTA序列,CTA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以CA为诊断金标准,评价MRA和CTA检测≥50%狭窄血管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的MRA表现。结果:MRA和CTA判断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0%、86.9%、86.1%和85.1%、87.2%、86.8%。斑块的MRA复杂信号是MRA高、低估冠脉狭窄的主要原因,钙化是导致CTA高估狭窄的主要原因,MRA可以校正CTA对钙化所致狭窄的错误判断。结论:高分辨三维FIESTA序列MR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效能与CTA接近,MRA对显示钙化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比CTA有优势;斑块的MRA表现比较复杂,给狭窄的判断带来困难,也为斑块性质的判断提供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CTA MRA
下载PDF
单、双侧颈动脉出血性斑块磁共振影像特征对比 被引量:6
17
作者 崔园园 陈潇祎 +5 位作者 马露 卢明明 姚国恩 杨家斐 赵锡海 蔡剑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和纤维帽破裂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双侧IPH组患者的年龄(66.6±9.4岁vs 73.7±9.0岁,P=0.027)、最大斑块厚度(6.3±1.9 mm vs 5.0±1.3 mm,P=0.035)和溃疡的发生率(50%vs 13.3%,P=0.025)明显高于单侧IPH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OR=6.5,95%CI 1.5~28.7,P=0.014),模型1校正性别后,两者仍具有显著相关性(OR=5.7,95%CI 1.1~29.2,P=0.036)。然而,模型2中额外校正年龄(P=0.131)或最大斑块厚度(P=0.139)后,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与单侧IPH患者相比,双侧IPH患者的年龄较轻、斑块负荷更重、溃疡发生率更高。双侧IPH患者的斑块易损性明显重于单侧IPH患者,需要临床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 斑块出血 斑块破裂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Riolan动脉弓的CTA影像表现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新江 蔡祖龙 +4 位作者 赵绍宏 赵锡海 黄辉 赵林芬 杨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分析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Riolan动脉弓的影像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6年2月腹部大血管病变行CTA检查,合并有Riolan动脉弓显示的病例共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9~80岁,平均52.1岁。8例男性患者有... 目的:分析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Riolan动脉弓的影像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6年2月腹部大血管病变行CTA检查,合并有Riolan动脉弓显示的病例共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9~80岁,平均52.1岁。8例男性患者有动脉硬化和/或高血压病史,1例男性患者为先天性腹主动脉缩窄;5例女性患者均有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史。结果:14例中腹主动脉闭塞7例,肠系膜上动脉闭塞2例、狭窄7例、正常5例。肠系膜下动脉闭塞6例、狭窄3例、正常5例。Riolan动脉弓直径为4~10mm,平均6.9mm。结论:Riolan动脉弓的出现通常提示肠系膜上或下动脉出现了严重的狭窄或闭塞,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清晰的显示Riolan动脉弓,而且可以很好显示相关血管狭窄与闭塞情况,对临床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血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9
作者 崔园园 赵锡海 蔡剑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316-318,共3页
心脑血管病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导致人类死亡的所有疾病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急性血栓栓塞。病理学上,AS易损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1)大脂质核薄纤维帽;... 心脑血管病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导致人类死亡的所有疾病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急性血栓栓塞。病理学上,AS易损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1)大脂质核薄纤维帽;(2)斑块内出血(IPH);(3)纤维帽破裂或溃疡形成;(4)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或)新生血管化。近年来,作为易损斑块特征之一的IPH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卒中 类胰蛋白酶类 毛细血管通透性
下载PDF
磁共振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嵇 赵辉林 +4 位作者 曹烨 刘晓晟 赵子周 赵锡海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2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测定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梗塞体积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测量颈动脉管腔狭窄率和斑块负荷(最大管壁厚度及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评价斑...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测定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梗塞体积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测量颈动脉管腔狭窄率和斑块负荷(最大管壁厚度及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评价斑块成分(坏死脂核,出血,钙化及纤维帽破裂),测得DWI急性脑梗死体积,计算OR值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结果:症状侧颈动脉狭窄程度、最大管壁厚度、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和斑块内出血、钙化和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症状侧(P值均<0.05);症状侧颈动脉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与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体积有较强的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0.327,P<0.05)。斑块内出血和钙化是较强的急性脑梗死暴露因素(OR值分别为2.4和2.1,P值均<0.05)。结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特征存在差异,且与急性脑梗死存在相关,提示这些特征可能为斑块不稳定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