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格列酮治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和电生理机制研究
1
作者 喜林强 孙华鑫 +9 位作者 商鲁翔 王倩辉 宋洁 杨娜 张兴 迪拉热·太外库力 曼则热姆·热杰普 张玲 汤宝鹏 周贤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6-724,共9页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Ab)诱导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作用及电生理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四组:对照组(佐剂注射)、β1AAb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β1AR-ECL...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Ab)诱导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作用及电生理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四组:对照组(佐剂注射)、β1AAb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β1AR-ECLⅡ)配以佐剂背部多点注射进行主动免疫,2 mg/(kg·次)]、吡格列酮组[与β1AAb组同等主动免疫8周后,吡格列酮灌胃2周,4 mg/(kg·d)]、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特异性抑制剂GW9662组[与β1AAb组同等主动免疫8周后吡格列酮灌胃+GW9662腹腔注射2周,其中吡格列酮予以4 mg/(kg·d),GW9662予以1 mg/(kg·d)]。每2周Powerlab多通道生理仪记录心电图,取血。基线和第10周记录超声心动图,10周后进行心电生理、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检查。结果:相较于对照组,β1AAb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较高、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缩短、激动-恢复间期(ARI)延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低;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阳性染色面积占比较低;线粒体形态异常及网络损伤明显,P均<0.05。而吡格列酮组较β1AAb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降低、VERP延长、ARI缩短;LVEF和LVFS恢复;GLUT1和CPT1a阳性染色面积占比增加;线粒体形态异常及网络损伤改善,P均<0.05。GW9662组较吡格列酮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较高、VERP缩短、ARI延长;LVEF和LVFS较低;GLUT1和CPT1a阳性染色面积占比低;线粒体形态异常及网络损伤未恢复,P均<0.05。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β1AAb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室电传导和激动恢复时间异质性;并可在组织病理水平缓解β1AAb所致心室重塑,并伴随心室肌糖脂转运通道蛋白的上调和受损线粒体网络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格列酮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室性心律失常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 线粒体
下载PDF
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激活对心室空间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
2
作者 杨娜 汤宝鹏 +6 位作者 孙华鑫 喜林强 商鲁翔 王倩辉 迪拉热·太外库力 宋洁 周贤惠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7期654-660,共7页
目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_(1)AAbs)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β_(1)AAbs对大鼠心室空间电生理特性的作用及干预效果。方法将30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3组(每组n=10):对照组、β_(1)AAbs... 目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_(1)AAbs)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β_(1)AAbs对大鼠心室空间电生理特性的作用及干预效果。方法将30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3组(每组n=10):对照组、β_(1)AAbs组和比索洛尔组。在0、2、4、6周经背部多点注射β_(1)肾上腺素受体第二细胞外环抗原肽建立主动免疫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模型。测定不同时间节点的血清β_(1)AAbs水平验证模型。在心室不同区域测量电生理参数心室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离散度、传导速度和传导异质性。马松染色检测心室组织不同区域的纤维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β_(1)AAbs组与比索洛尔组自第2~8周β_(1)AAbs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和比索洛尔组相比,β_(1)AAbs组的心率显著增加,RR间期、QT间期和QTc间期明显缩短(P<0.05);不同区域心室有效不应期均明显缩短,有效不应期离散度显著增加(P<0.05),不同区域传导速度减慢、传导异质性增加(P<0.05),不同部位胶原容积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以上参数改变在中间部最为明显,均可被比索洛尔逆转(P<0.05)。结论β_(1)AAbs可增加心室空间电生理特性改变,其潜在机制可能与不同区域纤维化程度有关,比索洛尔具有潜在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 室性心律失常 空间电生理特性 纤维化 比索洛尔
下载PDF
血浆代谢物与冠心病的因果关系: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3
作者 张兴 迪拉热·太外库力 +6 位作者 宋洁 张小雪 简易 王晓燕 梁俊卿 王倩辉 周贤惠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9期38-45,共8页
目的通过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探索血浆代谢物与冠心病(CHD)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双向两样本MR分析方法,正向MR分析时将血浆代谢物作为暴露因素,CHD作为研究结局;反向MR分析时则将CHD作为暴露因素,血浆代谢物作为研究结局。从... 目的通过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探索血浆代谢物与冠心病(CHD)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双向两样本MR分析方法,正向MR分析时将血浆代谢物作为暴露因素,CHD作为研究结局;反向MR分析时则将CHD作为暴露因素,血浆代谢物作为研究结局。从GWAS Catalog数据库获取1400种血浆代谢物,其均为欧洲人群样本,样本量为8299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量约1540万个。从IEU OpenGWAS project网站获取CHD数据集,其为欧洲人群样本,样本量为86995例,SNP数量为2420361个。使用R 4.3.3软件、采用Two Sample MR包(版本号:0.4.22)在Windows 11系统上进行MR分析,以逆方差加权法(IVW)分析结果为主,以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WME)、简单模型、加权模型分析结果为补充。采用Cochran'sQ检验判断SNP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异质性,采用MR-Egger回归的截距项、MR-PRESSO Outlier检验、MR-PRESSO Global检验分析SNP的水平多效性,采用留一法分析单个SNP对IVW分析结果的影响,绘制漏斗图以评估SNP的潜在偏倚。结果共筛选出62个与血浆代谢物强相关的SNP,15个与CHD强相关的SNP。最终共纳入6种血浆代谢物。正向IVW分析结果显示:1-棕榈酰-GPG(16∶0)升高是CHD的保护因素[OR=0.842,95%CI(0.766~0.926)],N-乙酰腐胺[OR=1.125,95%CI(1.067~1.186)]、N-乙酰天冬氨酸[OR=1.068,95%CI(1.029~1.109)]、5-乙酰氨基-6-甲酰氨基-3-甲基尿嘧啶[OR=1.095,95%CI(1.048~1.144)]、N-乙酰瓜氨酸[OR=1.079,95%CI(1.034~1.126)]、花生四烯酸(20∶4n6)至油酸至反式十八碳一烯酸的比率[OR=1.316,95%CI(1.136~1.524)]升高是CHD的危险因素(P<0.05);反向IVW分析结果显示:CHD是1-棕榈酰-GPG(16∶0)[OR=1.089,95%CI(1.014~1.169)]、花生四烯酸(20∶4n6)至油酸至反式十八碳一烯酸的比率[OR=1.094,95%CI(1.013~1.182)]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CHD与N-乙酰腐胺、N-乙酰天冬氨酸、5-乙酰氨基-6-甲酰氨基-3-甲基尿嘧啶、N-乙酰瓜氨酸无因果关系(P>0.05)。MR-Egger回归、WME、简单模型、加权模型分析的β值均与正向和反向IVW的β值方向一致。Cochran'sQ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与上述6种血浆代谢物、CHD强相关的SNP间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5)。MR-Egger回归的截距项、MR-PRESSO Outlier检验、MR-PRESSO Global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与上述6种血浆代谢物、CHD强相关的SNP不存在水平多效性(P值均>0.05)。留一法分析结果显示,剔除单个SNP后,MR分析结果无明显改变。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与上述6种血浆代谢物、CHD强相关的SNP基本对称分布,无潜在偏倚。结论1-棕榈酰-GPG(16∶0)、花生四烯酸(20∶4n6)至油酸至反式十八碳一烯酸的比率与CHD互为因果关系,N-乙酰腐胺、N-乙酰天冬氨酸、5-乙酰氨基-6-甲酰氨基-3-甲基尿嘧啶、N-乙酰瓜氨酸升高是CHD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浆代谢物 因果关系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除颤器对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迪拉热·太外库力 约尔古丽·玉素甫 +9 位作者 魏猛 刘佳琦 加依娜·加尔肯 周贤惠 祖克拉·吐尔洪 李耀东 邢强 张疆华 汤宝鹏 芦颜美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5期438-444,共7页
目的旨在比较不同病因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长期生存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首次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 目的旨在比较不同病因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长期生存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首次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收集患者术前临床、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基线资料,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为临床复合事件的发生。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缺血性心肌病(ICM)组及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组。比较ICM组及NICM组患者累积生存曲线(全因死亡率、无临床复合事件生存率),并用运用Cox回归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病类型、CRT类型、糖尿病及心房颤动合并症情况,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及主成分回归法探究CRT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214例患者,年龄(62.04±10.69)岁,其中女50例(23.4%,50/214),ICM组89例(41.6%,89/214),NICM组125例(58.4%,125/214)。中位随访32个月,共有57例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Log-rank检验显示,在ICM组中,植入CRT-D患者的生存率高于CRT-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然而在NICM组患者中,不同CRT类型患者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对所有患者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提示,高龄(>70岁)及LVEF与全因死亡率相关。采用因子分析法及主成分回归法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提示,CRT类型是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OR=1.486,95%CI 1.06~2.09,P=0.023)。结论ICM心衰患者,CRT-D与其长期生存改善相关,而在NICM心衰患者中不存在或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缺血性心肌病 非缺血性心肌病 全因死亡率 远期随访
原文传递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心室最佳起搏位点的选择机制与植入方案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迪拉热·太外库力 芦颜美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 2021年第2期152-156,共5页
多项研究已经证明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有益作用,但仍有20%~40%的患者不能从中获益。CRT无反应或反应不佳有多种潜在原因。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点的的选择及植入方式是决定CRT疗效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本文就左心... 多项研究已经证明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有益作用,但仍有20%~40%的患者不能从中获益。CRT无反应或反应不佳有多种潜在原因。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点的的选择及植入方式是决定CRT疗效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本文就左心室最佳起搏位点的选择机制与植入方案的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慢性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最佳起搏位点 电极植入方案
原文传递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佳琦 魏猛 +6 位作者 迪拉热·太外库力 加依娜·加尔肯 吕华胜 樊永强 周贤惠 汤宝鹏 芦颜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21-927,共7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事件的相关性及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中心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左心耳血流速...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事件的相关性及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中心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左心耳血流速度(left atrial appendage flow velocity,LAAFV),将研究对象分为左心耳功能正常组(LAAFV≥40 cm/s,297例)和左心耳功能异常组(LAAFV<40 cm/s,85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采集所有患者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图像。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并做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拟探究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性别、房颤类型、卒中风险评分(CHA 2DS 2-VASc评分)、抗凝药治疗、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增大患者比例、射血分数、左心耳各角度内径及内径之和、深度及深度之和、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β=1.168 P=0.002),左心房内径[OR(95%CI)为1.084(1.019~1.153),P=0.011]、持续性房颤[OR(95%CI)为2.323(1.226~4.403),P=0.010]是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左心房内径、持续性房颤是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耳功能 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