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年报问询函会影响财务审计重要性水平吗
1
作者 郑石桥 邓浩宇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17-124,共8页
交易所的年报问询函表示对该公司的审计质量持一定的怀疑态度,能够影响事务所对该公司后续财务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文章选取2015—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围绕年报问询函影响财务审计重要性水平这一主题,结合股权性... 交易所的年报问询函表示对该公司的审计质量持一定的怀疑态度,能够影响事务所对该公司后续财务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文章选取2015—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围绕年报问询函影响财务审计重要性水平这一主题,结合股权性质的调节作用展开研讨。结果表明,年报问询函对财务审计重要性水平有反向影响,且被审计单位若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年报问询函与财务审计重要性水平的负相关性更为显著。研究为事务所保障审计质量和交易所提升监管效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报问询函 财务审计重要性水平 股权性质 成本效益原则 审计风险
下载PDF
科技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7
2
作者 杨林生 邓浩宇 +4 位作者 廖晓勇 赵东升 李言鹏 杨振山 葛全胜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2年第6期17-24,共8页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来,为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国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资源、生态和环境等领域的科技计划,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科技需求。本文在...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来,为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国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资源、生态和环境等领域的科技计划,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科技需求。本文在梳理过去十年国际及发达国家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研发布局情况,以及我国相关领域科技研发计划和推进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的主要研发内容及取得的阶段进展,并基于现状与期望分析,辨识有关领域科技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关于下一步科技发展方向的建议,以期为党的二十大之后科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科技支撑 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 保护修复 先导专项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防范措施框架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尹云鹤 韩项 +2 位作者 邓浩宇 潘耀 吴绍洪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84,共8页
地震-地质灾害链是多灾种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由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逐级传递,往往导致灾害损失延伸放大,因此灾害链风险防范应成为减灾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灾种风险因果传递的角度突出灾害链风险防范特征,针对防灾减灾、备灾... 地震-地质灾害链是多灾种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由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逐级传递,往往导致灾害损失延伸放大,因此灾害链风险防范应成为减灾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灾种风险因果传递的角度突出灾害链风险防范特征,针对防灾减灾、备灾、响应和恢复重建为全过程的综合风险防范特点,聚焦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整编梳理地震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的工程与非工程防范措施,解析识别灾害链各链节风险形成过程与防范关键节点路径,提出并构建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防范措施框架。该框架重点包括链节灾害传递阻断措施、承灾风险损失防控措施与减灾能力建设措施,以规避致灾因子危险性、降低承灾体暴露度与脆弱性、提升减灾能力为防范目标,针对关键节点路径,统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旨在分解区域灾害链因果传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链 风险防范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中国西南地区
下载PDF
高级氧化法降解废水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浩宇 马驰 +3 位作者 路云通 米文明 冷杰雯 孙兆楠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9期90-93,101,共5页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抗生素之一。由于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抑生作用,常规的生物处理方法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基于羟自由基或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因具有氧化能力强、无二次污染、高效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抗生素之一。由于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抑生作用,常规的生物处理方法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基于羟自由基或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因具有氧化能力强、无二次污染、高效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难降解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基于此,本文开展了高级氧化法在四环素类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研究,综述了基于羟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抗生素废水的效果,着重介绍了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在处理四环素类废水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中,热活化和过渡金属活化PS降解四环素类抗生素效果最好。综合考虑时,电化学活化PS的反应条件最易获得,光催化活化需要控制催化剂的用量,过渡金属活化受重复使用次数限制,低温等离子和生物炭活化效果较好但研究较少。最后对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四环素类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氧化法 四环素类抗生素 过硫酸盐 应用进展
下载PDF
周期换向电化学协同PDS降解活性染料废水的作用机制
5
作者 孙兆楠 时珂 +3 位作者 刘欢 陈泓霏 邓浩宇 梁海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1-77,共7页
随着电化学技术优势的凸显和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AOPS)研究的不断深入,电化学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技术在印染废水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以活性黑KN-B(RB)为目标污染物模拟染料废水,开展周期换向电化学(PREC)协同过硫酸盐(PDS)体系降解RB... 随着电化学技术优势的凸显和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AOPS)研究的不断深入,电化学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技术在印染废水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以活性黑KN-B(RB)为目标污染物模拟染料废水,开展周期换向电化学(PREC)协同过硫酸盐(PDS)体系降解RB模拟染料废水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铁/铝为反应电极,PREC/PDS体系在反应电压(U)为2 V,过硫酸钠投加量为10 mmol/L,转速(v)为500 r/min,换向周期(T)为10 s,极板间距(d)为1 cm,pH约为4的条件下处理初始浓度为200 mg/L的RB模拟染料废水400 mL,反应10 min,脱色率可达98%以上,效果稳定,且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RB的高效去除是活化PDS产生自由基强氧化作用和电化学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SO_(4)^(-)∙氧化作用对脱色贡献率约为31%,∙OH的贡献率约为4%,金属离子的絮凝作用贡献率约为2%,其余可能包括阴极还原、H_(2)还原、[H]还原、电气浮等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推断PREC/PDS体系对RB降解较为彻底,未有中间产物生成,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换向 电化学 硫酸根自由基 印染废水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开展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区划优化风险防范措施空间布局
6
作者 尹云鹤 邓浩宇 吴绍洪 《中国减灾》 2022年第7期27-29,共3页
当前,我国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日益突出,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研究愈加重要。在“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技术”课题的支持下,专家学者们剖析了我国典型区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的情况,开展了综合风险防范区划技术研发,本文对多... 当前,我国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日益突出,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研究愈加重要。在“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技术”课题的支持下,专家学者们剖析了我国典型区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的情况,开展了综合风险防范区划技术研发,本文对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区划的指标体系、原则、方案设置进行简要介绍,并对防范措施空间优化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防范措施 空间优化 重大自然灾害 空间布局 自然灾害风险 多灾种 指标体系 方案设置
下载PDF
地震灾害应对决策的模型集成规则挖掘
7
作者 潘耀 邓浩宇 +1 位作者 陈厦 尹云鹤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84,共15页
面向地震灾害所具有的复杂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针对信息不完备下地震灾害评估、救助与恢复重建决策支撑系统的综合决策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数据依赖关系的、由模型多维关联度测算和设计结构矩阵模型排序构成的模型集成规则挖掘... 面向地震灾害所具有的复杂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针对信息不完备下地震灾害评估、救助与恢复重建决策支撑系统的综合决策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数据依赖关系的、由模型多维关联度测算和设计结构矩阵模型排序构成的模型集成规则挖掘方法。通过模型之间输入输出关系五个维度,即内容概念、空间范围、时间范围、空间精度、时间粒度的关联度计算,构建模型自动排序的设计结构矩阵,实现多模型的智能选择与集成组配。并以汶川M s8.0地震为例开展不同决策阶段情景下规则挖掘的实证研究,为灾害应对决策过程模型集成提供基础,提高了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辅助决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应对决策 模型集成 规则挖掘 关联度 设计结构矩阵
下载PDF
阳离子光固化聚硅氧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世崇 徐学智 +5 位作者 李少辉 林子谦 吴瑶 邓浩宇 侯阳 向洪平 《有机硅材料》 CAS 2021年第4期1-6,27,共7页
以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和3-(2,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为原料,借助在四甲基氢氧化铵催化下的水解-缩聚反应,制得可阳离子光固化的环氧化苯基聚硅氧烷(EP-PMPS);再将EP-PMPS与不同阳离子光引发剂互配,研究... 以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和3-(2,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为原料,借助在四甲基氢氧化铵催化下的水解-缩聚反应,制得可阳离子光固化的环氧化苯基聚硅氧烷(EP-PMPS);再将EP-PMPS与不同阳离子光引发剂互配,研究了苯基、环氧基含量对其光聚合效率以及光固化制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EP-PMPS与阳离子光引发剂Irgacure-831互配体系的光固化速率快,转化率相对较高,可达到60%以上;适量苯基和环氧基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固化制品的拉伸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固化 阳离子光聚合 有机硅材料 环氧化聚硅氧烷
下载PDF
国外KPI绩效管理理论最新发展的文献综述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军 邓浩宇 丁梦伟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第1期110-113,共4页
关键绩效指标KPI是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是一种将员工的个人绩效与关键指标进行对比的评估工具,以此来保证个人绩效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能够紧密结合,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运行效率。按照KPI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设计思路、KPI的最新应... 关键绩效指标KPI是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是一种将员工的个人绩效与关键指标进行对比的评估工具,以此来保证个人绩效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能够紧密结合,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运行效率。按照KPI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设计思路、KPI的最新应用以及KPI应用的困难性的顺序,系统地整理近年来国外著名学者提出的关于KPI绩效管理的最新理论,以期为国内企业实施绩效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PI 绩效管理 绩效评价 理论综述
下载PDF
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 被引量:67
10
作者 吴绍洪 潘韬 +8 位作者 刘燕华 邓浩宇 焦珂伟 陆晴 冯爱青 岳溪柳 尹云鹤 赵东升 高江波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7,共15页
气候变化作用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一系列影响。随着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危险性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承险体耦合形成有规律的风险时空格局。将此时空格局系统化表达即是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是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作用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一系列影响。随着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危险性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承险体耦合形成有规律的风险时空格局。将此时空格局系统化表达即是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是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之一。本文基于RCP 8.5下的近中期(2021-2050年)气候情景,分析了中国未来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与速率,评价了干旱、高温热浪以及洪涝等极端事件危险性,选取人口、经济、粮食生产和生态系统等承险体风险作为综合风险定量评估的指标。在系统性、主导因素以及空间连续性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三级区域系统方案,划分出8个气候变化敏感区、19个极端事件危险区和46个承险体综合风险区。结果发现:2021-2050年RCP 8.5情景下中国的气候变化高风险区主要包括:华北弱暖增雨敏感区,华北平原热浪危险区,人口经济粮食高风险区;华南—西南弱暖增雨敏感区,黔滇山地热浪危险区,生态经济粮食人口高风险区;华南沿海涝热危险区,生态粮食经济人口高风险区。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涵盖了气候变化情景、极端事件发生、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可能损失信息,可以为国家或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候变化风险 区划 气候变化敏感区 极端事件危险区 承险体综合风险区 中国
原文传递
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理论范式 被引量:22
11
作者 吴绍洪 高江波 +7 位作者 韦炳干 张继权 郭桂桢 王军 邓浩宇 刘路路 贺山峰 许尔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6-1147,共12页
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加,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面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的严峻形势,人类社会必须建设得足够强大,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风险。在提出"构筑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减轻自... 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加,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面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的严峻形势,人类社会必须建设得足够强大,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风险。在提出"构筑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韧弹性的确切涵义,通过综合灾害防御、损害恢复和应急管控,诠释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内涵、组分和结构;建立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定量表征方法,评估案例区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状况;进而针对城乡差异设计建设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途径。依此,系统性地构建了包括概念—结构—指标—途径的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理论范式。建设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这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度一致。研究旨在推动综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探索建设"更强、更安全、更持续"的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途径,支撑国家防灾减灾战略转变、实施"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九大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韧弹性 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 理论范式 风险管控 建设路径
原文传递
1960~2011年中国陆地表层区域变动幅度与速率 被引量:14
12
作者 吴绍洪 刘文政 +3 位作者 潘韬 邓浩宇 焦珂伟 尹云鹤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187-2197,共11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表层诸要素(如温度、水分、植被、土壤等)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可能引起集成地表关键要素而划分的区域格局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动态变化特征,深刻影响自然物候、农业生产布局等.然而,对... 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表层诸要素(如温度、水分、植被、土壤等)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可能引起集成地表关键要素而划分的区域格局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动态变化特征,深刻影响自然物候、农业生产布局等.然而,对于过去50余年中国陆地表层区域变动的幅度和速率认识还不够定量化.基于均一化的1960~2011年中国54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数据集,选用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与积温等指标来分析中国自然带格局变化特征,以每个自然带面积及平均纬度的变化表征陆地表层区域变动的幅度;建立了一个表征区域界线移动速率的新指标,研究了中国陆地表层区域格局及典型区域界线变动的幅度、趋势、速率与突变.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气候总体上存在由一个相对冷的时段(1960~1986年)进入一个相对暖的时段(1987~2011年)的变化特征,推动了多数关键自然地带发生较为显著的向北移动倾向;两个时段比较,1987~2011年时段全国温度带普遍呈北移的趋势,其中北亚热带北界和暖温带北界最为明显,最大处可达200 km左右;1960~2011年间亚热带北界东段北移1.386°N;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0.354°N.前者向北移动的速率为0.533°/10 a;后者向北移动的速率为0.136°/10 a.突变分析显示,从1996~1997年开始,暖温带南北界线加快向北迁移;区域的变化明显滞后于变暖时段,在进入相对暖的大约10年之后,区域才明显向北移动.气候变化在宏观地域系统的表现特征在结论中得到揭示,可以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表层区域 关键界线 幅度 速率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风险及其定量评估方法 被引量:23
13
作者 吴绍洪 高江波 +2 位作者 邓浩宇 刘路路 潘韬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5,共8页
风险评估是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减缓和适应战略的理论需求推动下发展出许多定量评估方法,完成了大量的评估工作。然而,已有研究在气候变化的风险构成上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且评估方法论在整体上缺乏对致险因子与承险体的集... 风险评估是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减缓和适应战略的理论需求推动下发展出许多定量评估方法,完成了大量的评估工作。然而,已有研究在气候变化的风险构成上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且评估方法论在整体上缺乏对致险因子与承险体的集成分类。基于此,本文明晰气候变化风险构成,包括致险因子的危险性、承险体的暴露度与脆弱度及其相互关系,明晰了风险产生与变化逻辑。融合致险因子与承险体特征,将气候变化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归纳为突发事件和渐变事件两类,并分别进行了理论阐述和案例剖析。最后,根据气候变化风险的研究现状和评估需求,从温升目标、脆弱性曲线、适应措施等方面提出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风险构成 定量评估 方法论 进展与展望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干湿过渡区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 被引量:12
14
作者 尹云鹤 马丹阳 +1 位作者 邓浩宇 吴绍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05-1617,共13页
气候变化风险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评估识别对气候波动响应敏感且复杂的干湿过渡区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对区域气候治理和风险管理具有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 气候变化风险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评估识别对气候波动响应敏感且复杂的干湿过渡区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对区域气候治理和风险管理具有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气候模式多情景数据,通过改进和验证Lund-Potsdam-Jena(LPJ)动态全球植被模型,辨识未来不同时段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气候变化风险等级及其时空分布,明晰气候因子对净初级生产力(NPP)风险的作用特征。结果表明:未来中远期干湿过渡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面积将可能扩大,风险等级将可能提升,高排放情景下的风险更加严重,主要表现为NPP距平为负,且仍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典型浓度路径(RCP8.5)情景下,81.85%的地区将可能面临气候变化风险,54.71%将达到高风险。2071—2099年,RCP8.5高风险区的NPP距平将达到(-96.00±46.95)gC m^(-2)a^(-1),NPP变化速率将达到(-3.56±3.40)gC m^(-2)a^(-1)。干湿过渡区东部平原和内蒙古东部草原区预估将可能成为风险主要集中区域,这些地区未来的植被生长将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增温加剧和干旱程度加重可能是未来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风险评估 干湿过渡区 净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汾沁地区蒸散模拟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项 尹云鹤 +1 位作者 吴绍洪 邓浩宇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58-1671,共14页
蒸散是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过程,也是连接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关键纽带。气候变化背景下,蒸散的时空分布研究可为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基础。本文基于结合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数据... 蒸散是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过程,也是连接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关键纽带。气候变化背景下,蒸散的时空分布研究可为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基础。本文基于结合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数据的水量平衡方法模拟黄土高原汾沁地区2003—2015年蒸散量,并分析其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结合水储量变化的水量平衡方法与忽略水储量变化的水量平衡方法模拟所得蒸散相比,前者时间序列上波动更平稳(变异系数、标准差、极端值分别减少0.12,5.50mm,3.20%),可更精确地反映汾沁地区实际蒸散在年和季节尺度上的变化规律;(2)研究区2003—2015年均蒸散量为530.19mm,空间分布上由北向南大致增加,年际波动较平稳(变异系数为0.08),其中2010年蒸散量最低(478.22mm),2011年蒸散量最高(614.57mm);(3)季节尺度上,夏季平均蒸散量最高(263.36mm),占全年蒸散量的49.67%,波动较平稳;冬季蒸散量最低(19.50mm),离散程度较大;(4)汾沁地区2003—2015年蒸散变化主要受温度、降水的影响,其年际波动主要与降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GRACE 水量平衡 降水 气温 时空分布 汾沁地区
原文传递
Sensitivity of arid/humid patterns in China to future climate change under a high-emissions scenario 被引量:6
16
作者 MA Danyang DENG Haoyu +2 位作者 YIN Yunhe WU Shaohong ZHENG D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29-48,共20页
Changes in regional moisture patterns under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re an important focus for science. Based on the five global climate models (GCM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 Changes in regional moisture patterns under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re an important focus for science. Based on the five global climate models (GCM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this paper projects trends in the area of arid/humid climate regions of China over the next 100 years. It also identifies the regions of arid/humid patterns change and analyzes their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responses. Results show that future change will be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contraction in the humid region and an expansion of arid/humid transition zones. In particular, the sub-humid region will expand by 28.69% in the long term (2070-2099) relative to the baseline period (1981-2010). Under 2°C and 4°C warming, the area of the arid/humid transition zones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from 10.17% to 13.72% of the total of China. The humid region south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which is affected mainly by a future increase in evapotranspiration, will retreat southward and change to a sub-humid region. In general, the sensitivity of responses of arid/humid patterns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will intensify with accelerating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humid PATTERNS CLIMATE change sensitivity ARIDITY index China
原文传递
光固化3D打印改性碳纤维/光敏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调控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世崇 陈彦羽 +6 位作者 侯阳 邓浩宇 刘晓暄 向洪平 彭忠泉 容敏智 章明秋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509-4517,共9页
光固化3D打印技术因成型速度快、器件精度高、表面质量好,已成为3D打印快速制备高精尖器件的首选方法,但现有3D打印光敏树脂仍存在器件力学强度低、韧性差等问题。碳纤维因导电、导热、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等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结... 光固化3D打印技术因成型速度快、器件精度高、表面质量好,已成为3D打印快速制备高精尖器件的首选方法,但现有3D打印光敏树脂仍存在器件力学强度低、韧性差等问题。碳纤维因导电、导热、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等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结构或功能复合材料。为此,先采用化学氧化、硅烷偶联剂(KH580)改性等手段对短切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得到KH580改性碳纤维(MCF);再将MCF与3D打印光敏树脂(PR)复合得到改性碳纤维/光敏树脂(MCF/PR)复合材料,并对其光固化动力学和3D打印器件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当MCF表面的KH580接枝量为0.5wt%、MCF添加量为0.15wt%时,虽然MCF与PR复合后使光敏树脂的黏度有所增大,但对光敏树脂的固化深度与临界曝光量影响较小,仍能满足光固化3D打印要求;利用立体光刻技术(Stereolithography,SLA)光固化3D打印工艺能很好地制造出各种MCF/PR器件,器件的拉伸强度可达70 MPa,与纯PR相比增加了约100%,冲击强度为1.91 kJ/m^(2),较PR提高了约60%,且3D打印器件在350℃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固化3D打印 改性碳纤维 光敏树脂复合材料 光固化动力学 增强增韧
原文传递
Building a resilient society to reduce natural disaster risks 被引量:7
18
作者 Shaohong Wu Jiangbo Gao +7 位作者 Binggan Wei Jiquan Zhang Guizhen Guo Jun Wang Haoyu Deng Lulu Liu Shanfeng He Erqi Xu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1期1785-1787,共3页
Natural variation has caused disaster on human society since the human beings appeared on the earth [1,2].Especially,mor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elements have been occurred under global change [3,4],whic... Natural variation has caused disaster on human society since the human beings appeared on the earth [1,2].Especially,mor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elements have been occurred under global change [3,4],which further increases the stress on social economic [5].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reported that the annual global death count from natural disasters is about 60,000, or 0.1% of global de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DISASTER ECONOMIC
原文传递
不同全球变暖目标下中国气候变化风险区域格局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绍洪 巢清尘 +5 位作者 高江波 刘路路 冯爱青 邓浩宇 左丽媛 刘婉露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429-448,共20页
Climate change will bring huge risks to huma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Regional climate change risk 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basic analysi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which can be expressed as a regional system of... Climate change will bring huge risks to huma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Regional climate change risk 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basic analysi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which can be expressed as a regional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climate change risk.This study establishes regional systems of climate change risks under the proposed global warming targets.Results of this work are spatial patterns of climate change risks in China,indicated by the degree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status of the risk receptors.Therefore,the risks show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The high-risk region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East,South,and central China,while the medium-high risk regions are found in North and southwestern China.Under the 2℃warming target,more than 1/4 of China’s area would be at high and medium-high risk,which is more severe than under the 1.5℃warming target,and would extend to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regions.This work provides regional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under different global warming targets as a foundation for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climate change risk global warming targets top-down and bottom-up methods spatial pattern risk receptor
原文传递
Advances in terrestrial system research in China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绍洪 尹云鹤 +2 位作者 郑度 杨勤业 邓浩宇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7期791-802,共12页
Land surface is of spatial-temporal heterogeneity. Terrestrial system(TS)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on land surface and physical regionalization objectively describes geographical zonation of the system. China has a v... Land surface is of spatial-temporal heterogeneity. Terrestrial system(TS)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on land surface and physical regionalization objectively describes geographical zonation of the system. China has a vast area with apparent spatial variations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ich highly influence o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progress of the TS studies in China is overviewed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the near future are prospected. Since the 1950 s, China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TS study as it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ducted research on physical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e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 change research, dynamics of TS have been highly concerned. During the studies, method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integration of experts' brainpower gradually to quant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s of the natural processes, including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TS would combine with the ideology, objectives and key researches of Future Earth program, to focus on the mechanism and regional effects of interaction among land surface elements, the response of TS to global change, the quantitative recognition on regional unit boundary, and the application to TS in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system differentiation rules global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