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砷无烟煤低负荷燃烧过程中砷的释放特性及灰中砷形态分布规律
1
作者 袁潇 邢佳颖 +1 位作者 王震 王春波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9-1136,共8页
选取高砷无烟煤,采用管式炉研究了低负荷燃煤工况下砷的释放及灰中砷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800~900℃区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煤中砷的释放速率出现明显峰值,灰中As^(3+)占比呈上升趋势;灰中弱吸附态砷在800~900℃区间逐步升高,在900... 选取高砷无烟煤,采用管式炉研究了低负荷燃煤工况下砷的释放及灰中砷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800~900℃区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煤中砷的释放速率出现明显峰值,灰中As^(3+)占比呈上升趋势;灰中弱吸附态砷在800~900℃区间逐步升高,在900℃时As^(3+)占比达到最大值;1000~1200℃区间内,灰中弱吸附态砷氧化分解,砷酸盐占比增加,促使As^(3+)向As^(5+)转变,As^(3+)占比逐渐降低;O_(2)体积分数的升高促进了灰中As^(3+)的氧化过程;此外,随着炉内煤粉停留时间的增加,煤中砷的释放速率与灰中As^(3+)占比呈现同步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负荷 煤燃烧 砷释放 砷价态 赋存形态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互联网 + 教育”发展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邢佳颖 楼凌玲 《教育进展》 2023年第8期5794-5801,共8页
近两年“新文科”在各大高校受到追捧,交叉型学科教学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在这过程中互联网的作用日益凸显,它创新了教育的内容、形式、方式等,并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的改革构建适合的“互联网 + 教育”模式。但目前还有许多... 近两年“新文科”在各大高校受到追捧,交叉型学科教学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在这过程中互联网的作用日益凸显,它创新了教育的内容、形式、方式等,并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的改革构建适合的“互联网 + 教育”模式。但目前还有许多高校存在疏于改革课程内容、教师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以“互联网 + 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应用为探究问题,深入探讨了符合高等教育创新性发展的“互联网 + 教育”模式。本文为高校应用“互联网 + 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为高校发展拓展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互联网 + 教育 高等教育 发展
下载PDF
Se和SeO2在O2/CaO(001)表面吸附反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邢佳颖 王春波 +1 位作者 张月 邹潺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93-999,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和平板模型构造了最稳定的O2/CaO(001)表面,通过优化Se和SeO2在此表面可能的初始吸附结构得到最佳吸附构型,分析了Se原子在O2/CaO(001)表面向SeO2的转化。结果表明,Se原子在O2/CaO(001)表面的稳定吸附构型...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和平板模型构造了最稳定的O2/CaO(001)表面,通过优化Se和SeO2在此表面可能的初始吸附结构得到最佳吸附构型,分析了Se原子在O2/CaO(001)表面向SeO2的转化。结果表明,Se原子在O2/CaO(001)表面的稳定吸附构型主要有两种,即O-Se-O和O-O-Se基团,其中,O-O-Se基团的Se终端具有一定化学活性;Se在O2/CaO(001)表面向SeO2转化所需反应能垒小于均相条件下生成SeO2所需反应能垒,表明CaO不仅作为吸附剂,也能促进Se向SeO2的转化;SeO2分子在O2/CaO(001)表面发生化学吸附时,吸附基底的部分价电子转移至SeO2分子轨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 CaO(001)表面 反应能垒
下载PDF
O_(2)/H_(2)O燃烧方式下焦炭N向NO的转化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岳爽 王春波 +3 位作者 许紫阳 邢佳颖 许桐 洪迪昆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6563-6572,共10页
采用实验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 theory,DFT)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oxy-steam燃烧方式下焦炭N向NO的转化机理进行研究;重点探讨O_(2)/H_(2)O工况下煤焦中氮元素的演化机制及NO生成与还原反应过程,得到了主导NO释放的关键反应路... 采用实验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 theory,DFT)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oxy-steam燃烧方式下焦炭N向NO的转化机理进行研究;重点探讨O_(2)/H_(2)O工况下煤焦中氮元素的演化机制及NO生成与还原反应过程,得到了主导NO释放的关键反应路径。结果表明:O_(2)/H_(2)O燃烧过程中,由H_(2)O分解产生的OH基团改变了焦炭N的演化,进而影响了NO的释放。主要表现为,OH自由基吸附在吡啶N表面形成2-吡啶酮,促使更加稳定的N-6向不稳定的N-5发生迁移,从而导致N-5成为含氮前驱物HCN与NH_(3)的主要来源。在NO释放过程中,基元步骤HCN/NH_(3)+OH®NH_(2)+O_(2)®NO主导了NO的生成。随着H_(2)O浓度升高,OH和NH_(3)产率增大,NH_(2)、NH和N产率降低;说明高浓度的H_(2)O在促进N-6®N-5®NH_(3)的同时,也推动了HCN和氨类物质向NO转化,从而导致NO释放量增加,焦炭N向NO的转化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炭N NO 密度泛函理论(DFT) H_(2)O 敏感性
下载PDF
Cu/γ-Al_(2)O_(3) SCR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及机理:实验与理论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邢佳颖 王春波 +1 位作者 黄玉林 方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8592-8599,共8页
以Cu/γ-Al_(2)O_(3)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蒙特卡罗(Monte Carlo,MC)及量子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该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8-Cu/γ-Al_(2)O_(3)催化剂在573K时脱硝效率可达到98.8%,是一种高效的SCR催化剂。CuO作为Cu... 以Cu/γ-Al_(2)O_(3)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蒙特卡罗(Monte Carlo,MC)及量子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该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8-Cu/γ-Al_(2)O_(3)催化剂在573K时脱硝效率可达到98.8%,是一种高效的SCR催化剂。CuO作为Cu/γ-Al_(2)O_(3)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对NO的还原起重要作用。NH_(3)在CuO表面的吸附强于NO,这两种气体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均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NO还原过程中,NH_(3)分子首先吸附在CuO表面,Cu位点为吸附活性位点,相应的化学吸附能为-74.88kJ/mol。吸附的NH_(3)进一步与烟气中的NO反应,生成N2和H2O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γ-Al_(2)O_(3) 催化剂 NO 还原 蒙特卡罗(Monte Carlo MC)方法 NH_(3)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O_(2)、SO_(2)对As_(2)O_(3)在W-Cu/γ-Al_(2)O_(3)催化剂表面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及理论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邢佳颖 王春波 +2 位作者 李顺 黄玉林 岳爽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24-1330,共7页
采用实验及量子化学方法探究了O_(2)和SO_(2)对As_(2)O_(3)在W-Cu/γ-Al_(2)O_(3)催化剂表面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_(2)促进了As_(2)O_(3)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随着SO_(2)体积分数的增加,As_(2)O_(3)的吸附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 采用实验及量子化学方法探究了O_(2)和SO_(2)对As_(2)O_(3)在W-Cu/γ-Al_(2)O_(3)催化剂表面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_(2)促进了As_(2)O_(3)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随着SO_(2)体积分数的增加,As_(2)O_(3)的吸附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为进一步探究烟气组分对气相砷吸附的影响机理,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模拟了预吸附不同气体后催化剂表面As_(2)O_(3)的吸附。结果表明,O_(2)对气相砷的促进影响主要归因于吸附氧的形成。预吸附的O原子明显增强了临近原子的吸附活性,而预吸附的O_(2)分子则主要通过提供吸附活性位点促进As_(2)O_(3)的吸附。SO_(2)在W-Cu/γ-Al_(2)O_(3)表面形成了SO_(4)^(2-)和HSO_(4)-,改变了基底表面的势场,从而促进了As_(2)O_(3)的吸附。随体积分数的进一步增加,SO_(2)与气相As_(2)O_(3)的竞争吸附作用增强,As_(2)O_(3)吸附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 SO_(2) As_(2)O_(3) W-Cu/γ-Al_(2)O_(3) 吸附 表面 DFT
下载PDF
Mn改性Fe_(2)O_(3)/γ-Al_(2)O_(3)脱除气相As_(2)O_(3)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翔 张月 +3 位作者 邢佳颖 郭雨生 许桐 王春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5250-5257,共8页
以活性氧化铝为载体,通过超声波辅助浸渍法制备一系列Fe-MnOx/γ-Al_(2)O_(3)吸附剂。考察该系列吸附剂的砷吸附性能,研究反应温度、O_(2)和SO_(2)对Mn改性后Fe_(2)O_(3)/γ-Al_(2)O_(3)砷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n浸渍浓度会影响吸... 以活性氧化铝为载体,通过超声波辅助浸渍法制备一系列Fe-MnOx/γ-Al_(2)O_(3)吸附剂。考察该系列吸附剂的砷吸附性能,研究反应温度、O_(2)和SO_(2)对Mn改性后Fe_(2)O_(3)/γ-Al_(2)O_(3)砷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n浸渍浓度会影响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孔径、氧化性能从而影响砷吸附性能,适量Mn的引入有利于吸附剂对气相砷的吸附,Mn-Fe摩尔比为0.5时吸附性能最佳;吸附温度升高增强了吸附剂的砷吸附性能,当温度过高时造成吸附剂表面结构恶化反而造成吸附性能的下降;SO_(2)会影响吸附剂表面性质促进对As_(2)O_(3)的吸附,O_(2)能补充反应消耗的晶格氧促进As_(2)O_(3)的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2)O_(3)/γ-Al_(2)O_(3) Mn改性 吸附剂 气相砷 吸附 氧化
下载PDF
煤燃烧过程中砷与氮氧化物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6
8
作者 邹潺 王春波 邢佳颖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8-143,共6页
应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了砷与氮氧化物(N_2O、NO_2和NO)的反应机理。全参数优化了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通过频率分析证实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真实性,并通过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以进一步确定过渡... 应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了砷与氮氧化物(N_2O、NO_2和NO)的反应机理。全参数优化了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通过频率分析证实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真实性,并通过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以进一步确定过渡态。为了得到更精确的能量信息,在B2PLYP水平下计算各结构的单点能,并通过动力学参数深入分析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砷与三种氮氧化物(N_2O、NO_2和NO)的反应能垒分别为78.45、2.58、155.85 k J/mol。在298-1800 K,各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于砷与NO_2的反应能垒较低,其反应速率大于1012cm3/(mol·s),说明该反应容易发生且速率极快。砷与N_2O和NO的反应,在298-900 K,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当温度进一步升高,其增加的趋势有所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燃烧 氮氧化物 密度泛函理论 动力学
下载PDF
锰改性铁基吸附剂对气相As_(2)O_(3)的吸附–氧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艳丽 张月 +3 位作者 王春波 邢佳颖 方远 霍亚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134-7142,共9页
铁基吸附剂中掺杂一定比例的锰氧化物可以提高气相砷的吸附量以及总砷中氧化态砷的比例,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吸附剂改性方式。为探究气相As_(2)O_(3)在锰改性铁基吸附剂(Mn-Fe_(2)O_(3))表面的吸附氧化机理,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该... 铁基吸附剂中掺杂一定比例的锰氧化物可以提高气相砷的吸附量以及总砷中氧化态砷的比例,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吸附剂改性方式。为探究气相As_(2)O_(3)在锰改性铁基吸附剂(Mn-Fe_(2)O_(3))表面的吸附氧化机理,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该吸附剂的表面结构,发现Mn在Fe_(2)O_(3)(001)表面的掺杂可以改变该表面的结构和电荷分布,使表面活性增强,其中Mn在Fe3f位点掺杂时,Fe_(2)O_(3)(001)表面的晶格氧原子得到一定程度的活化;吸附能以及能量差的计算结果表明,Fe_(2)O_(3)(001)表面Mn的掺杂主要促进As_(2)O_(3)的吸附,而对As_(2)O_(3)氧化起的直接作用很小;O_(2)作为烟气的重要组分会在Mn-Fe_(2)O_(3)(001)表面形成吸附态氧分子,并进一步解离为活化氧原子,两者均会促进As_(2)O_(3)的氧化,其中活化氧原子与Mn-Fe_(2)O_(3)体系中的Mn相互配合,对As_(2)O_(3)的吸附氧化起主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Mn-Fe_(2)O_(3) 吸附剂 气相砷 吸附氧 吸附 氧化
下载PDF
Mn-Fe复合氧化物脱除燃煤烟气中砷、硒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黄玉林 邢佳颖 +1 位作者 王春波 张月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17-1523,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Mn-Fe复合氧化物,研究了物质的量比和温度对气相砷、硒吸附的影响,考察了As_(2)O_(3)和SeO_(2)双组分气体的同时吸附特性,对吸附产物中砷、硒的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As_(2)O_(3)和SeO_(2)在Mn-Fe复合氧化...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Mn-Fe复合氧化物,研究了物质的量比和温度对气相砷、硒吸附的影响,考察了As_(2)O_(3)和SeO_(2)双组分气体的同时吸附特性,对吸附产物中砷、硒的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As_(2)O_(3)和SeO_(2)在Mn-Fe复合氧化物表面的吸附量随Mn含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Mn/Fe物质的量比为1∶1时吸附量达到最大;两者的最佳吸附温度分别为750和600℃;双组分气体同时吸附时,两者存在竞争作用,Mn-Fe复合氧化物会优先吸附As_(2)O_(3),SeO_(2)的吸附受到抑制;此外,预吸附的SeO_(2)会增强临近原子吸附活性,促进As_(2)O_(3)的吸附;吸附后的Mn-Fe复合氧化物浸出液中砷和硒的质量浓度均低于控制限值,在随粉煤灰进行资源化利用(如作为混凝土成分、水泥原料等)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Fe复合氧化物 吸附剂 同时吸附
下载PDF
O_2/CO_2气氛下水蒸气对煤粉燃烧砷释放特性的研究
11
作者 郭辉 张月 +1 位作者 邹潺 邢佳颖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8年第10期63-67,共5页
为了研究水蒸气对O_2/CO_2气氛下煤粉燃烧砷释放的影响,利用自制的恒温燃烧实验台在800~1 300℃内进行煤燃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O_2/CO_2气氛下,发现水蒸气的存在会促进砷的释放,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水蒸气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燃烧... 为了研究水蒸气对O_2/CO_2气氛下煤粉燃烧砷释放的影响,利用自制的恒温燃烧实验台在800~1 300℃内进行煤燃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O_2/CO_2气氛下,发现水蒸气的存在会促进砷的释放,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水蒸气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燃烧气氛中水蒸气体积分数从0增加到30%,砷的释放比例呈现非线性增加,水蒸气体积分数在0~10%之间促进作用明显,在10~30%之间促进作用减弱;在O_2/CO_2/H_2O气氛下,CO_2体积分数小于29%时,增加CO_2会促进砷的释放,而CO_2体积分数超过29%时,再增加CO_2会抑制砷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蒸气 O2/CO2气氛
下载PDF
水蒸气对煤焦低氧体积分数燃烧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辉 王春波 +1 位作者 邹潺 邢佳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99-1905,共7页
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排放的研究已成为燃煤污染中的一个新兴前沿领域。特别是一些易挥发元素或化合物,它们排放进入大气,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最易挥发的痕量元素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选取清水沟煤焦,利用自制的恒温燃... 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排放的研究已成为燃煤污染中的一个新兴前沿领域。特别是一些易挥发元素或化合物,它们排放进入大气,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最易挥发的痕量元素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选取清水沟煤焦,利用自制的恒温燃烧实验台,研究了5%氧体积分数下煤焦在800,1 000和1200℃燃烧过程中水蒸气对砷释放的影响。通过改变不同停留时间,并进一步探究水蒸气在不同温度、不同粒径下对砷释放特性的影响,得出煤焦燃烧过程中砷释放比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水蒸气对煤和煤焦中砷释放的影响是同步的,水蒸气主要是与焦炭发生气化反应促进了煤焦中砷释放进而影响了煤中砷释放;燃烧气氛中水蒸气对煤焦燃烧砷释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原因是低氧下水蒸气与煤焦发生了气化反应,提高了砷的释放速率并增加最终的释放比例,但促进作用随着水蒸气体积分数的增加逐渐减弱;不同温度下,水蒸气对煤焦燃烧砷释放的促进存在差异,1 000℃下水蒸气对煤焦燃烧砷释放的促进作用较800℃和1200℃下更明显;在同一条件(温度和气氛)下,煤焦粒径越小,砷的最终释放比例越大,且砷释放峰值对应的温度随着粒径的减小向低温区移动;气氛中含20%水蒸气时,煤焦燃烧砷释放的表观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均大于气氛中不含水蒸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蒸气 煤焦燃烧 气化反应 砷释放
下载PDF
煤衍生多孔碳改性调控及其在储能领域应用
13
作者 董舵 肖逸 +1 位作者 邢佳颖 原奇鑫 《材料导报》 EI CAS 2024年第24期20-35,共16页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是支持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但可再生能源存在间歇性,导致能量密度分散。发电与储能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稳定输出。超级电容器、可充电电池、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可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先进储能设备...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是支持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但可再生能源存在间歇性,导致能量密度分散。发电与储能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稳定输出。超级电容器、可充电电池、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可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先进储能设备,然而电极材料决定储能设备的综合性能。作为优质碳源,煤炭价廉且储量丰富,以其为前躯体制备功能型煤衍生多孔碳电极材料应用于储能领域有望解决储能设备成本高及规模化生产程度低的问题。本综述重点介绍了煤衍生多孔碳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关注了其合成方法、调控策略和结构优化。讨论了煤衍生多孔碳在储能领域的高效应用,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型多孔碳 形貌特征 合成方法 调控策略 储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