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对血液运输车消毒效果的观察
1
作者 邱颖婕 章舜玮 +3 位作者 马庆 傅剑敏 徐郁阳 聂晓绚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3期376-380,共5页
目的 评估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对血液运输车车厢消毒效果。方法 采用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对车厢内部进行消毒,检测车厢内部自然环境空气菌落、嗜热脂肪杆菌(ATCC12980)芽孢菌片和车厢内左右两侧和靠近驾驶室内壁的中心点、车厢内部门把手... 目的 评估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对血液运输车车厢消毒效果。方法 采用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对车厢内部进行消毒,检测车厢内部自然环境空气菌落、嗜热脂肪杆菌(ATCC12980)芽孢菌片和车厢内左右两侧和靠近驾驶室内壁的中心点、车厢内部门把手位置、内置制冷机组四周中心的表面菌落数的检测,评价消毒效果。结果 消毒后车厢内部自然环境空气菌落和物体表面菌落数均合格且灭杀对数值均>1.00,嗜热脂肪杆菌(ATCC12980)芽孢菌片的灭杀率为100%,消毒后仅内门把手和内置制冷机组靠近驾驶室(前)检测到细菌,菌落中位数分别为4.21 CFU/cm^(2)(范围为0 CFU/cm^(2)~6.84 CFU/cm^(2))和6.84 CFU/cm^(2)(范围为0 CFU/cm^(2)~8.42 CFU/cm^(2)),其余检测位置均无菌生长。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人工操作时间的中位数为45 s(范围为40 s~51 s),常规消毒喷雾所需人工操作时间的中位数为610 s(范围为605 s~613 s)。结论 采用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消毒能满足空气菌落及车厢内部物体表面的消毒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 血液运输车 灭杀对数值
下载PDF
MAP添加液对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保存的质量影响
2
作者 杨剑豪 聂晓绚 +5 位作者 张莉莉 章舜玮 杜祎 邱颖婕 马庆 徐蓓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684-689,共6页
目的观察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悬浮于MAP添加液中对保存效果的影响,探索最佳保存方式。方法本研究将采集后d 3的400 mL全血,离心制备成浓缩红细胞,使用ACP 215全自动血细胞仪,加入40%复方甘油溶液,置于-65℃超低温冰箱中保存30 d,解冻... 目的观察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悬浮于MAP添加液中对保存效果的影响,探索最佳保存方式。方法本研究将采集后d 3的400 mL全血,离心制备成浓缩红细胞,使用ACP 215全自动血细胞仪,加入40%复方甘油溶液,置于-65℃超低温冰箱中保存30 d,解冻去甘油洗涤后,等量分离成两袋,以添加0.9%氯化钠溶液为对照组;添加MAP为实验组,两组保存于2~6℃冷藏条件下,分别于0、1、3、5、7、14 d取样检测血液学参数指标、溶血指标、细胞代谢指标,观察两组在14 d保存期内的质量变化情况。结果研究发现两组红细胞在解冻去甘油后6项质控项目包括容量、血红蛋白含量、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残留量、甘油残留量、无菌试验的检测值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压积、红细胞计数、Hb洗涤后回收率、MCV符合《冰冻红细胞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共识》检测限值,血小板残留量超过检测限值(≤1%);在14 d保存期内,两组的RBC、Hct、MCV和血红蛋白含量值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游离血红蛋白、溶血率和K+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分别于3、5、7、14 d;3、5、7、14 d;14 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渗透脆性于14 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TP、p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分别于3、5、7 d;1、3、5、7、14 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于MAP添加液中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可将血液保存期延长至7 d,本研究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MAP ACP215 保存期 血液质量控制
下载PDF
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阳性细菌筛查结果评估
3
作者 杨剑豪 邱颖婕 +3 位作者 章舜玮 杜祎 胡天彦 徐蓓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4期499-505,共7页
目的对上海市血液中心检测的405392袋单采血小板细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发生及控制情况,为制定细菌污染检测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月—2023年12月,上海市血液中心将采集至少间隔24 h的单... 目的对上海市血液中心检测的405392袋单采血小板细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发生及控制情况,为制定细菌污染检测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月—2023年12月,上海市血液中心将采集至少间隔24 h的单采血小板从母袋中取样至留样袋,并接种于需氧培养瓶内,使用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进行细菌筛查,统计分析阳性细菌数据。结果2017年1月—2023年12月使用3种培养系统共检测到423例初始阳性标本,通过统计分析,初始阳性率为10.43×10^(-4)、确认阳性率为1.95×10^(-4)、不确定阳性率为1.33×10^(-4)、不一致阳性率为0.12×10^(-4)、取样污染引起的假阳性率为0.32×10^(-4)、仪器误报引起的假阳性率为6.71×10^(-4),3种培养系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MALDITOF MS质谱共检测出32种,151株细菌。其中确认阳性结果中表皮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在不确定结果中短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在不一致阳性结果中主要是解淀粉芽孢杆菌、星座链球菌、自溶菌、坚韧类芽孢杆菌;在假阳性(取样污染)结果中短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莫哈维芽孢杆菌、人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确认阳性结果中初始报阳时间在12 h内被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蜡样芽胞杆菌、加氏乳球菌、地衣芽孢杆菌;在(12~24)h内被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泛血败菌属、停乳链球菌。确认阳性细菌中,皮肤条件致病菌组的数量明显高于环境条件致病菌和常见致病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使用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对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查,能有效地控制细菌污染的发生,保障单采血小板制品输注安全,同时本研究也可为献血者皮肤消毒流程优化及有效性评估措施的标准或规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细菌污染 自动化血液培养系统 血液安全
下载PDF
质量和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在血站管理中的运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孙静华 邱颖婕 +1 位作者 马庆 徐蓓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3年第6期90-93,共4页
为营造质量和安全文化氛围,通过策划质量和安全教育活动,让质量和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有效减少了不合格项数量,消除了安全隐患。经过5年的实践,认为安全文化教育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在提升其归属感的同时,主动识别潜在风险因... 为营造质量和安全文化氛围,通过策划质量和安全教育活动,让质量和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有效减少了不合格项数量,消除了安全隐患。经过5年的实践,认为安全文化教育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在提升其归属感的同时,主动识别潜在风险因素,为血站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站 质量管理 文化 质量 安全 意识教育活动
下载PDF
病毒灭活冷沉淀制备过程中滤除亚甲蓝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邱颖婕 徐忠 +1 位作者 徐蓓 金魏名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4年第4期413-415,共3页
目的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通过对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检测,观察制备过程中滤除亚甲蓝对凝血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袋全血(保养液为ACD-B)分为A、B两组,A组制备的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不滤除亚甲蓝,... 目的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通过对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检测,观察制备过程中滤除亚甲蓝对凝血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袋全血(保养液为ACD-B)分为A、B两组,A组制备的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不滤除亚甲蓝,B组制备的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滤除亚甲蓝。使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A、B两组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参考国外相应标准,将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因子含量的合格标准定为≥70IU/袋,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合格标准定为≥140mg/袋,两项质控指标抽检合格率必须≥75%。结果 A组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因子含量为(102.89±19.2)IU/袋,抽检合格率为90%;纤维蛋白原含量为(186.5±49.2)mg/袋,抽检合格率为80%。B组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因子含量为(89.9±16.4)IU/袋,抽检合格率为85%;纤维蛋白原含量为(152.8±58.4)mg/袋,抽检合格率为40%。结论为确保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不能对其进行亚甲蓝的滤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 亚甲蓝 Ⅷ因子含量 纤维蛋白原含量 抽检合格率
下载PDF
17家采供血机构血液成分细菌检测室间质评结果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邱颖婕 冯佳 +1 位作者 周筱嫣 杨丽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13-1415,共3页
目的对17家采供血机构血液成分细菌检测室间质评结果分析。方法 2014年度共开展了2次细菌检测室间质评活动,每次质评包括6个阳性标本和4个阴性标本,采用冻干后常温运输的方式发放。参评实验室通过在线信息系统OASYS完成质评结果的上报... 目的对17家采供血机构血液成分细菌检测室间质评结果分析。方法 2014年度共开展了2次细菌检测室间质评活动,每次质评包括6个阳性标本和4个阴性标本,采用冻干后常温运输的方式发放。参评实验室通过在线信息系统OASYS完成质评结果的上报。结果 2次质评活动均有17家采供血机构实验室参加。第1次室间质评阳性标本的检测符合率为94.1%(16/17);第2次室间质评,阳性标本的检测符合率为100%(17/17),阴性标本的检测符合率为76.5%(13/17)。结论通过参加细菌室间质评,可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也可将其作为工作人员日常考核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检测 室间质评 采供血机构
下载PDF
血站质控实验室人员能力评估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邱颖婕 杨剑豪 徐忠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49-851,共3页
目的结合质控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对于人员能力评估的要求,对质控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展定期能力评估。方法通过建立评估方案,包括评估项目、评估频次、合格标准等,有效实施该项工作。结果 2015-2016年对9名工作人员进行了2次评估,4个... 目的结合质控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对于人员能力评估的要求,对质控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展定期能力评估。方法通过建立评估方案,包括评估项目、评估频次、合格标准等,有效实施该项工作。结果 2015-2016年对9名工作人员进行了2次评估,4个检测项目和仪器设备的操作评估合格率为100%,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员工之间差异较大。结论根据评估结果,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和培训,有效促进人员能力提升和确保实验室检测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评估 实验室 定期评估
下载PDF
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制备方法的探讨
8
作者 邱颖婕 章舜玮 +1 位作者 黄晨佳 金魏名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3,共2页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病毒灭活 Ⅷ因子 制备时间 输血指南 全自动血凝仪 个体差异 合格标准 BLOOD 质量要求
下载PDF
细菌筛检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方面的有效性 被引量:11
9
作者 林俊杰 徐忠 +6 位作者 陈敏 邱颖婕 张晰 孔祥荣 周筱嫣 马庆 钱开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89-191,共3页
本研究探讨用血小板细菌筛检及24小时锁定的方法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有效性。用BacT/A-LERT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小时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机器采集的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在无菌条件下抽取5袋样品,并合并成1袋后分别接... 本研究探讨用血小板细菌筛检及24小时锁定的方法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有效性。用BacT/A-LERT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小时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机器采集的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在无菌条件下抽取5袋样品,并合并成1袋后分别接种于需氧培养液和厌氧培养液中,同时将被抽检的血小板进行锁定。接种后的培养液置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如结果为阴性,则该血小板可放行。如出现阳性,对阳性结果进行菌种鉴定,并取留样样品进行复试。结果表明:8017袋单采血小板中,初筛为阳性的16袋(0.2%),复筛确认阳性的4袋(0.05%);进一步菌种分析显示3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袋为耳状葡萄球菌。结论:血小板细菌筛检、24小时锁定作为血小板常规检测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是有效而且适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细菌筛检 24小时锁定 血小板细菌污染
下载PDF
动态空气消毒器与紫外线消毒对空气消毒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忠 邱颖婕 +3 位作者 林俊杰 周晓嫣 薛景霞 钱开诚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8-229,共2页
关键词 血液 细菌污染空气 消毒 紫外线 臭氧
下载PDF
2013年度中国国际输血感染预防和控制(CITIC)室间质评结果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伍晓菲 王迅 +6 位作者 徐忠 贾尧 邱颖婕 黄宇闻 莫琴 张博 刘晓颖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76-879,共4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2013年度中国国际输血感染预防和控制(CITIC)室间质评结果。方法对2013年3次CITIC室间质评参评实验室、检测试剂、不正常结果和离群值情况做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度国内共有53家实验室参加了CITIC室间质评,其中血液中心... 目的总结和分析2013年度中国国际输血感染预防和控制(CITIC)室间质评结果。方法对2013年3次CITIC室间质评参评实验室、检测试剂、不正常结果和离群值情况做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度国内共有53家实验室参加了CITIC室间质评,其中血液中心实验室33家、中心血站实验室16家。血清学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所使用试剂中分别有66.03%(173/262)、75.57%(198/262)、64.50%(169/262)和96.02%(217/226)为国产试剂,核酸检测所用试剂中71.08%(59/83)为进口试剂。在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核酸检测中,参评实验室出现不正常或错误结果的频率(以实验室为单位计算)分别为9.72%(14/144)、10.42%(15/144)、15.97%(23/144)、2.50%(3/120)和6.67%(5/75),68.18%(105/154)的参评实验室出现离群值,仅22.73%(35/154)的参评实验室检测结果无任何瑕疵。结论 CITIC项目的开展能较全面地持续监控国内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血液筛查能力。室间质评有助于国内血液筛查实验室加强精细化管理和持续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体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感染 室间质评 HBSAG 抗-HBC 抗-HIV 抗-TP 核酸检测
下载PDF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与悬浮红细胞储存期内溶血率的比较 被引量:15
12
作者 龚裕春 邱颖婕 +2 位作者 金魏名 陆赟 谢云峥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1-152,共2页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常规制备悬浮红细胞在储存期内的溶血率变化,评价储存前白细胞过滤对于红细胞溶血率的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80袋200 mL全血,将其分为白细胞过滤组和未过滤组,其中过滤组分别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威高和南格...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常规制备悬浮红细胞在储存期内的溶血率变化,评价储存前白细胞过滤对于红细胞溶血率的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80袋200 mL全血,将其分为白细胞过滤组和未过滤组,其中过滤组分别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威高和南格尔3家公司的血袋各采20袋,过滤并制成悬浮红细胞;未过滤组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普通血袋采20袋,制成悬浮红细胞。2组置于(4±2)℃条件下储存35 d,在储存期14、21、28、35 d取样检测红细胞溶血率。结果 6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内平均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4 d(0.11±0.06)%、21 d(0.20±0.10)%、28 d(0.31±0.13)%、35 d(0.42±0.15)%,20袋未过滤组平均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4 d(0.07±0.08)%、21 d(0.10±0.06)%、28 d(0.15±0.09)%、35 d(0.22±0.11)%,过滤保存21 d后溶血率有显著升高(P<0.05),但2组结果均符合欧盟和AABB标准中对于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的要求。3家公司血袋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前白细胞滤除过程未对35 d储存期的红细胞溶血率产生明显影响,35 d储存期的红细胞符合欧盟标准和AABB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存前白细胞滤除 储存期 红细胞溶血率
下载PDF
混合血小板在保存期中的活化情况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林俊杰 邱颖婕 +3 位作者 冯明亮 马庆 范华骅 钱开诚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 了解混合血小板在保存期中的活化情况。方法 用无菌导管链接器将多袋同一血型的白膜层合并为 1袋 ,并制成混合血小板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该血小板的CD6 2p和CD4 1表达量 ,同时检测其细胞因子IL 2、IFN γ的浓度、血小板计数和pH... 目的 了解混合血小板在保存期中的活化情况。方法 用无菌导管链接器将多袋同一血型的白膜层合并为 1袋 ,并制成混合血小板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该血小板的CD6 2p和CD4 1表达量 ,同时检测其细胞因子IL 2、IFN γ的浓度、血小板计数和pH值。结果 在保存期 0~ 3d内混合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pH值、CD6 2p和CD4 1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并且其中IL 2和IFN γ的浓度亦无显著差异。在 0、1和 3d时 ,该血小板的CD6 2p阳性率和CD4 1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 (2 5 .36± 10 .4 6 ) %、(2 6 .5 7± 11.2 5 ) %、(2 9.83± 10 .4 2 ) %及 9.85± 3.2 8、10 .2 9± 3.19、12 .17± 4 .71;其IL 2 (pg/ml)和IFN γ(pg/ml)的浓度分别为 2 9.6 4± 4 .5 6、33.2 9± 5 .86、31.30± 4 .5 9及 6 4 .6 5± 8.74、6 6 .0 2± 8.87、6 2 .5 1± 9.4 7。结论 混合血小板在保存期中其血小板和残余白细胞无明显活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流式细胞术CD62p CD41 细胞因子
下载PDF
采供血机构血液成分细菌检测能力验证试验及其初步结果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徐忠 邱颖婕 +4 位作者 冯佳 王迅 周筱嫣 杨丽 陈琦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0-462,共3页
目的为保障血液成分细菌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对血液成分中污染细菌的检测能力。方法联合16家采供血机构开展了血液成分细菌检测能力验证试验的研究,对能力验证样品的运输形式进行了探讨,并优化了样品制备方... 目的为保障血液成分细菌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对血液成分中污染细菌的检测能力。方法联合16家采供血机构开展了血液成分细菌检测能力验证试验的研究,对能力验证样品的运输形式进行了探讨,并优化了样品制备方法,样品统一发放给参试实验室后,于规定的时间内返回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分析后发出反馈报告。结果冻干状态的样品最稳定。初步建立了能力验证方法并开展了2次试运行。第1次能力验证试验有14家实验室参试,检测结果均为100%符合。第2次能力验证试验有16家实验室参试,有个别实验室出现假阴性。结论建立评价血站对于血液样品中细菌检测水平的能力验证试验项目,为实验室质量改进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检测 能力验证试验 采供血机构
下载PDF
深低温长期保存红细胞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5
作者 马庆 李勤 +3 位作者 邱颖婕 龚裕春 金魏名 范华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37-840,共4页
目的对红细胞在深低温(-70±5)℃下保存12年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ACD-B抗凝全血制备浓缩红细胞,加入冰冻保护剂于(-70±5)℃保存12年。快速解冻后,用Haemonetics215型全自动血液处理机洗涤去甘油。洗涤后制备成红细胞悬液,... 目的对红细胞在深低温(-70±5)℃下保存12年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ACD-B抗凝全血制备浓缩红细胞,加入冰冻保护剂于(-70±5)℃保存12年。快速解冻后,用Haemonetics215型全自动血液处理机洗涤去甘油。洗涤后制备成红细胞悬液,检测其中的红细胞回收率、残余白细胞、残余血小板、甘油残留含量、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并进行ATP、2,3-DPG的检测。结果红细胞在深低温保存12年复苏去甘油后除红细胞回收率(71.40%)略低外,其它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深低温保存12年后的红细胞与新鲜红细胞相比,2,3-DPG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ATP含量下降为新鲜红细胞67.2%。结论用含甘油的冰冻保护剂深低温长期保存红细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红细胞 深低温保存 甘油
下载PDF
原料全血30℃保存24 h后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和血浆质量变化情况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剑豪 周燕 +4 位作者 章舜玮 傅剑敏 邱颖婕 徐蓓 徐忠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将全血分别在冷藏(4±2)℃与室温(30±1)℃条件下保存24 h,比较2种温度条件下由全血分离所得的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在保存期内的质量变化。方法本次研究纳入20名健康无偿献血者,每人献400 mL全血,将其分成2份,每份200 mL。对... 目的将全血分别在冷藏(4±2)℃与室温(30±1)℃条件下保存24 h,比较2种温度条件下由全血分离所得的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在保存期内的质量变化。方法本次研究纳入20名健康无偿献血者,每人献400 mL全血,将其分成2份,每份200 mL。对照组在冷藏条件下保存;实验组在室温条件下保存,于24 h后将2组全血离心,分离血浆入转移袋,加入50 mL MAP红细胞保存液,制备得到悬浮红细胞。2组悬浮红细胞均放置在冷藏条件下保存,于保存d 1、7、14、21、35分别无菌取样检测Hb、Hct、MCV、溶血率、pH、K^+、葡萄糖、ATP、2,3-DPG、红细胞渗透脆性值等指标;2组血浆分别于全血采集1 h后及全血保存24 h后进行无菌取样,检测Ⅷ因子含量。结果分离所得血浆在全血采集1 h后与保存24 h后Ⅷ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在35 d保存期内,悬浮红细胞的Hb、Hct和MCV值无显著性差异;d 35,研究发现实验组红细胞渗透脆性高于对照组(4.9±0.2 vs 4.7±0.2;P<0.05);2组溶血率、K+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分别于d 7、14、21、35;d 1、7、14、2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0.29±0.14 vs 0.11±0.09、0.39±0.22 vs 0.18±0.08、0.80±0.22 vs 0.24±0.07、0.93±0.22 vs 0.38±0.11;10.5±1.2 vs 5.4±0.7、21.7±2.0 vs 18.6±2.6、24.8±1.6 vs 22.7±2.7、29.2±2.5 vs 27.1±2.8;P均<0. 05);2组ATP、2,3-DPG、葡萄糖、p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分别于d 14、21、35;d 1、7、14;d 1、7、14、21、35;d 1、7、2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4.2±0.2 vs 4.7±0.2、3.6±0.2 vs 4.5±0.2、3.1±0.3 vs 3.9±0.2;1.96±0.44 vs 10.67±0.87、1.33±0.34 vs 3.27±0.88、0.82±0.29 vs 1.49±0.45;23.2±1.1 vs 29.4±1.5、22.0±1.3 vs 27.4±1.1、21.5±0.8 vs 25.1±1.1、18.7±1.5 vs 22.8±1.2、16.1±1.8 vs 19.1±1.7;6.8±0.1 vs 7.0±0.1、6.7±0.1 vs 6.8±0.1、6.4±0.1 vs 6.5±0;P均<0.05)。结论与冷藏(4±2)℃保存条件下相比,全血在室温(30±1)℃保存24 h后进行离心制备,35 d保存期内的溶血率增加,2,3-DPG值下降;而分离所得血浆在全血采集1 h后与保存24 h后Ⅷ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为相关标准或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或以此来指导临床用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保存 全血 悬浮红细胞 Ⅷ因子 溶血率 ATP 2 3-DPG
下载PDF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与悬浮红细胞储存期内溶血率的比较 被引量:7
17
作者 徐忠 邱颖婕 +3 位作者 龚裕春 金魏名 周筱嫣 陆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2期219-220,共2页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在储存期内的溶血率变化,评价储存前白细胞过滤过程对于红细胞溶血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20袋200mL全血,将其分为去白1组(悬浮红细胞过滤)、去白2组(全血过滤)和红悬组(未过滤),3组置于(4±...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在储存期内的溶血率变化,评价储存前白细胞过滤过程对于红细胞溶血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20袋200mL全血,将其分为去白1组(悬浮红细胞过滤)、去白2组(全血过滤)和红悬组(未过滤),3组置于(4±2)℃条件下储存35d,对储存第14、21、28、35天取样检测红细胞溶血率。结果去白1组储存期内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第14天0.15%±0.10%、第21天0.19%±0.14%、第28天0.23%±0.16%、第35天0.41%±0.23%;去白2组储存期内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第14天0.11%±0.07%、第21天0.20%±0.10%、第28天0.31%±0.17%、第35天0.42%±0.17%;红悬组储存期内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第14天0.06%±0.05%、第21天0.10%±0.08%、第28天0.14%±0.07%、第35天0.22%±0.10%,3组检测结果均符合欧盟和AABB标准中对于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的要求,其中去白1组和去白2组溶血率高于同期未过滤组,去白组与红悬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前白细胞滤除对储存期内的红细胞溶血率变化有影响,但符合欧盟标准。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应尽快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存前白细胞滤除 储存期 红细胞溶血率
下载PDF
14923例单采血小板细菌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忠 邱颖婕 +2 位作者 陈琦 冯佳 杨丽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74-976,共3页
目的为减少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对供应临床的部分单采血小板开展细菌检测,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Bac T/ALERT 3D 240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需氧培养瓶(BPA)和厌氧培养瓶(BPN)对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检测,细菌培养阳... 目的为减少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对供应临床的部分单采血小板开展细菌检测,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Bac T/ALERT 3D 240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需氧培养瓶(BPA)和厌氧培养瓶(BPN)对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检测,细菌培养阳性进行转种,转种阳性进行细菌菌种鉴定;培养7d阴性为单采血小板无菌生长。结果 6年间共对14 923袋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检测,其中发现有菌生长17例,阳性率为0.11%。专性厌氧菌9例(53%),需氧菌8例(47%)。结论尽管应用先进的血液培养技术,遵照新的质量标准,然而,细菌污染及脓毒性输血反应仍然是血小板输血所面临的重要风险。因此,采供血机构需要不断改进细菌污染检测技术,完善质量控制程序,并逐步建立PLT输血安全监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细菌检测 细菌感染风险
下载PDF
2016—2018年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检测结果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8
19
作者 徐蓓 杨剑豪 +3 位作者 邱颖婕 章舜玮 傅剑敏 邹峥嵘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989-993,共5页
目的对2016—2018年上海市血液中心检测的88 066袋单采血小板制品细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发生及控制情况,为制定细菌污染检测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上海市血液中心采... 目的对2016—2018年上海市血液中心检测的88 066袋单采血小板制品细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发生及控制情况,为制定细菌污染检测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上海市血液中心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共88 066袋(2种单采设备分别为Amicus和MCS+),接种于BPA(需氧瓶)使用Bact/Alert 3D 240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进行细菌检测,并将数据按时间顺序等分为2个阶段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细菌检测结果显示:1) 2个阶段初始阳性率OR值为0. 73,确认阳性率OR值为15. 45,仪器误报引起的假阳性率OR值为0. 44,不确定阳性率OR值6. 76,P均〈0. 05。2)确认阳性在2种单采设备出现比例,P〉0. 05。3)所有细菌的平均检出时间最短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败血泛菌、头状葡萄球菌、短小芽孢杆菌、类芽孢杆菌属、人型葡萄球菌。结论通过对2016—2018年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制品进行细菌检测项目,能有效的控制细菌污染发生,减少因细菌感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保障单采血小板制品输注安全。为提高细菌检测捕获率,以及更好的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安全,提出以下改进方向:优化检测方法,提升细菌检测效率。建立血液安全监测体系,完善评估与回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污染 风险控制 单采血小板 持续改进
下载PDF
冷沉淀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章怿 邱颖婕 +2 位作者 金魏名 章舜玮 陆赟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3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通过检测冷沉淀(使用采集10h以内400ml全血制备的原料血浆制成)中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以期找到制备冷沉淀原料血浆的最长制备允许间隔时间。方法选取150袋全血,分为3组,每组50袋,分别于全血采集后6h内、6~8h、8h~10h制备成... 目的通过检测冷沉淀(使用采集10h以内400ml全血制备的原料血浆制成)中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以期找到制备冷沉淀原料血浆的最长制备允许间隔时间。方法选取150袋全血,分为3组,每组50袋,分别于全血采集后6h内、6~8h、8h~10h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然后用3组新鲜冰冻血浆分别制备成冷沉淀,检测其中的Ⅷ因子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全血采集后6h内、6~8h、8h~10h的血浆最终制备成的冷沉淀的Ⅷ含量(IU/袋)分别为(120±3 1.5)、(104.9±23.6)、(112.3±30.7);3组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344.9±86.9)mg、(349.9±120.9)mg、(355.2±105.9)mg;3个不同时间段制备的冷沉淀其Ⅷ因子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备冷沉淀原料血浆的最长制备允许间隔时间可以控制在全血采集后10h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时间 Ⅷ因子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