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南戏《张协状元》看“末”脚的机趣之美 被引量:1
1
作者 邵殳墨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82-90,共9页
南戏《张协状元》中的“末”脚看似游离于戏剧之外,但实际贯穿于全剧之中,具体表现为“末”脚的开场及与“净”“丑”等脚色的配合性表演。“末”脚的游离和配合性表演在语言及表演方面体现出反讽、机巧、智慧、风趣、深刻、超然的机趣... 南戏《张协状元》中的“末”脚看似游离于戏剧之外,但实际贯穿于全剧之中,具体表现为“末”脚的开场及与“净”“丑”等脚色的配合性表演。“末”脚的游离和配合性表演在语言及表演方面体现出反讽、机巧、智慧、风趣、深刻、超然的机趣之美。这种语言风格和表演模式会通禅宗,承继优戏、参军戏、宋杂剧,反映出戏剧发展中的时代文化背景和脚色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戏 《张协状元》 “末”脚 机趣 宋杂剧
下载PDF
元代公案戏兴盛原因探析
2
作者 邵殳墨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44-52,共9页
大一统的元代构建了一个疆域广阔的国度,但压迫粗放的外来统治导致社会处于充满多元冲突的失序状态。元朝文化的多元包容、商业俗文化的蓬勃发展、文人的仕进无门等,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内在需求和外部条件。公案剧在元朝的兴盛源于其继... 大一统的元代构建了一个疆域广阔的国度,但压迫粗放的外来统治导致社会处于充满多元冲突的失序状态。元朝文化的多元包容、商业俗文化的蓬勃发展、文人的仕进无门等,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内在需求和外部条件。公案剧在元朝的兴盛源于其继承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公案遗产及重戏谑、好针砭的戏剧风格,且契合了元朝的社会特点和群体需求。这不仅反映了社会情境与戏剧本体发展的互动关系,也说明了戏剧的文化传承和求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案戏 元杂剧 荒诞 自由
下载PDF
自我表达下的剧本欠缺——王仲文与《救孝子贤母不认尸》
3
作者 邵殳墨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80-88,共9页
《救孝子贤母不认尸》是元代杂剧作家王仲文唯一流传下来的剧目,现存于《元曲选》。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评该剧“关目嘉”。然若仔细审视,会发现剧中情节设置不够合理,人物行动缺乏充足依据,细节组织也不够严密。这些欠缺很大程度源于... 《救孝子贤母不认尸》是元代杂剧作家王仲文唯一流传下来的剧目,现存于《元曲选》。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评该剧“关目嘉”。然若仔细审视,会发现剧中情节设置不够合理,人物行动缺乏充足依据,细节组织也不够严密。这些欠缺很大程度源于剧作家主观或自我意识的过分表达,以呈现其“以道补儒”的人格和人生理想追求,反映出了元代文人内在的人格和人生理想冲突,一定程度表露了剧作家怀念故国的家国情怀。剧作家的思想表达只有融于更合情理的剧作情节设计与人物形象塑造,才能创作出佳作,但剧作本身的不完美,也恰好提供了认识剧作家思想的另一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孝子贤母不认尸》 王仲文 情节欠缺 以道补儒
下载PDF
有情有理有趣有技——评淮剧新编历史故事剧《金杯·白刃》
4
作者 邵殳墨 《戏剧之家》 2019年第9期15-15,17,共2页
由射阳县淮剧团编排的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金杯·白刃》(编剧:贺寿光;导演:王友理),让人眼前一亮,剧中丰满生动的情感表达,突出反腐的时代主题,诙谐幽默的丑角表演,唱念做打的高超演绎,满足了观众看戏的审美需求,达到了以情动人、... 由射阳县淮剧团编排的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金杯·白刃》(编剧:贺寿光;导演:王友理),让人眼前一亮,剧中丰满生动的情感表达,突出反腐的时代主题,诙谐幽默的丑角表演,唱念做打的高超演绎,满足了观众看戏的审美需求,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趣乐人、以技惊人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射阳县淮剧团追求精品的文化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剧 新编 《金杯·白刃》
下载PDF
馨香自远入君怀——评秦腔新编历史剧《诗圣杜甫》
5
作者 邵殳墨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第4期85-87,共3页
2018年底陕西小梅花秦腔团带来的秦腔新编历史剧《诗圣杜甫》,在沪上演取得成功。该剧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与较深的思想意蕴:在剧情构思上以人物命运的悬念牵引观众,在情感展现上以诗歌的重新演绎感染观众,在思想启迪上以辛辣的讽刺与深... 2018年底陕西小梅花秦腔团带来的秦腔新编历史剧《诗圣杜甫》,在沪上演取得成功。该剧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与较深的思想意蕴:在剧情构思上以人物命运的悬念牵引观众,在情感展现上以诗歌的重新演绎感染观众,在思想启迪上以辛辣的讽刺与深刻的批判警醒观众,在审美层面上以干净洗练的形式之美征服观众。但是秦腔新编历史剧在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如何取舍,程式化表演与生活化表演之间如何融合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编历史剧 秦腔 杜甫 诗圣 人物命运 思想意蕴 艺术水准 形式之美
下载PDF
包公戏曲形象民间化建构的路径探究——以明文林阁刊本弋阳腔包公戏为中心的考察
6
作者 邵殳墨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03,共11页
包公戏曲形象在明传奇中发生了文人与民间的建构分野,后者在明文林阁刊本弋阳腔包公戏的相关剧目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包公戏曲形象民间化的具体建构是立体化的,包括了包公的相貌、个性、勘案模式、戏曲脚色等诸多方面,这些建构主要是基... 包公戏曲形象在明传奇中发生了文人与民间的建构分野,后者在明文林阁刊本弋阳腔包公戏的相关剧目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包公戏曲形象民间化的具体建构是立体化的,包括了包公的相貌、个性、勘案模式、戏曲脚色等诸多方面,这些建构主要是基于对元杂剧、明成化词话等作品中既有包公形象的选择性继承和再造。这表明戏曲的民间创作群体具有自身的行动主体性,但依旧表现出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平衡与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公戏 包公形象 民间化 文林阁刊本弋阳腔 “大小传统”
原文传递
新时期以来越剧现代戏剧目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邵殳墨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38,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剧现代戏相比其他地方戏发展迅速,剧目繁多,其主要有三类:一是与文学结缘,改编于现当代小说,剧目文学水平高,呈现深沉悲怨之美;二是取材于清末以来的史事,剧目历史性强,呈现厚重悲壮之美;三是取材于当下生活,剧目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剧现代戏相比其他地方戏发展迅速,剧目繁多,其主要有三类:一是与文学结缘,改编于现当代小说,剧目文学水平高,呈现深沉悲怨之美;二是取材于清末以来的史事,剧目历史性强,呈现厚重悲壮之美;三是取材于当下生活,剧目时事性强,呈现平实感人之美。前两类虽数量有限,但多精品佳作,最后一类数量较多但精品甚少。越剧现代戏如何在保持本体的同时把握当下日常生活题材,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和不易解决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剧 现代戏 剧目 悲怨 厚重 平实
原文传递
禁戏《双钉记》本事源流及其文化意蕴
8
作者 邵殳墨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2,共7页
禁戏《双钉记》所叙写的"双钉"故事,从东晋干宝《搜神记》发微,历经唐宋,到元代正式形成,之后在戏曲舞台上热演不断。两千年间,从文人墨客的书面表达到普通百姓的民间叙事,故事主角从以严遵为代表的官员,到孝义代表江芋,再到... 禁戏《双钉记》所叙写的"双钉"故事,从东晋干宝《搜神记》发微,历经唐宋,到元代正式形成,之后在戏曲舞台上热演不断。两千年间,从文人墨客的书面表达到普通百姓的民间叙事,故事主角从以严遵为代表的官员,到孝义代表江芋,再到杀人淫妇,最后又变为失去儿子的母亲。其主题从立意治世,变为宣扬孝道,再变为警戒贪淫,最后到颂扬母子深情,其中承载的文化意蕴及背后的价值取向伴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演进而被净化与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钉案” 《钓金龟》 本事 文化意蕴
原文传递
绍剧在近代上海的繁衰原因探析
9
作者 邵殳墨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绍剧原名绍兴乱弹、绍兴高调,俗称绍兴大班。于晚清开始进入上海演出,先后在雅舞台、镜花戏园等多个剧场演出。借助于《申报》《罗宾汉》《大世界》《新世界》等报刊的记载,厘清了绍剧在近代沪上的活动变化轨迹。绍剧在沪上的繁盛根源... 绍剧原名绍兴乱弹、绍兴高调,俗称绍兴大班。于晚清开始进入上海演出,先后在雅舞台、镜花戏园等多个剧场演出。借助于《申报》《罗宾汉》《大世界》《新世界》等报刊的记载,厘清了绍剧在近代沪上的活动变化轨迹。绍剧在沪上的繁盛根源于其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性互动关系,其衰落则反映出了未能成功应对都市化、市场化带来的各种挑战。这种互动与挑战对当下更多地方戏的存在发展同样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剧 绍兴乱弹 上海 报刊 绍兴帮 都市化
原文传递
近百年来公案戏研究述评
10
作者 邵殳墨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2-149,共8页
20世纪以来,学界对公案戏的研究持续不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公案戏概念的界定和公案剧目的认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公案戏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的深入分析。具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以对清官的批判和反封建为主,较客观理性的文章相... 20世纪以来,学界对公案戏的研究持续不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公案戏概念的界定和公案剧目的认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公案戏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的深入分析。具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以对清官的批判和反封建为主,较客观理性的文章相对欠缺。80年代以来多角度、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包公戏和元代公案戏研究较为突出。已有研究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对公案戏整体研究不足,明清公案戏涉及较少,对明传奇、杂剧及清花部戏曲中公案剧目的整理尤为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案戏 包公戏 清官戏 元杂剧
原文传递
戏曲秦香莲故事演变新探
11
作者 邵殳墨 《戏剧文学》 2024年第11期62-70,共9页
学界对秦香莲故事的演变已有广泛研究,现基于秦腔口述本《抱琵琶》《铡美案》两个未见于前人研究的剧本,参考莆仙戏及政和四平戏《陈世美》《雪梅宝卷》及《花部农谭》中的相关记载,厘清了秦香莲故事的演变传承轨迹。秦香莲故事在清朝... 学界对秦香莲故事的演变已有广泛研究,现基于秦腔口述本《抱琵琶》《铡美案》两个未见于前人研究的剧本,参考莆仙戏及政和四平戏《陈世美》《雪梅宝卷》及《花部农谭》中的相关记载,厘清了秦香莲故事的演变传承轨迹。秦香莲故事在清朝初期被搬上戏曲舞台,有梆子腔《赛琵琶》,基本形成“应试重婚、寻夫拒认、杀妻灭子、女审包断、一夫二妻”的主要情节框架。清嘉庆年间秦腔《抱琵琶》承接《赛琵琶》,删除女主“建功立业”“亲审陈世美”的传奇情节,稍后秦腔《铡美案》承接《抱琵琶》,“韩琪杀庙”情节出现,“包公断案”成为重心,其后,京剧经典剧目《铡美案》是在秦腔《铡美案》后两出的基础上压缩凝练而成的一出折子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香莲 《赛琵琶》 《抱琵琶》 《铡美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