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双壳贝类麻痹性贝毒检测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
作者 邓宇翔 吴海燕 +3 位作者 徐希震 赵辉辉 谭志军 郑关超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8-226,共9页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危害最大、分布最广的海洋生物毒素,给人类健康、渔业经济及海洋环境带来巨大威胁。双壳贝类是消费者摄入PSP的主要来源,随着PSP中毒事件频发,全球对双壳贝类中PSP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危害最大、分布最广的海洋生物毒素,给人类健康、渔业经济及海洋环境带来巨大威胁。双壳贝类是消费者摄入PSP的主要来源,随着PSP中毒事件频发,全球对双壳贝类中PSP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首先介绍PSP理化性质,其次从前处理提取净化、仪器条件、基质效应、方法验证方面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在双壳贝类中PSP检测中的优劣势进行总结,经对比分析发现,目前1%乙酸已成为LC-MS/MS检测技术中最常用的PSP提取试剂,石墨化炭黑填料和亲水相互作用液相色谱分别更适用于净化、分离双壳贝类中PSP提取物,影响基质效应的因素主要为内源性干扰如磷脂、蛋白质等,外源性干扰如检测方法中有机物和聚合物残留等杂质。本文重点分析LC-MS/MS研究发展趋势,以期为双壳贝类中PSP的检测提供参考,也为贝类养殖产业绿色发展及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双壳贝类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UPLC-Q-ExactiveMS构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特征指纹溯源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帆 郑关超 +3 位作者 王潇潇 翟毓秀 谭志军 吴海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是世界共同关注和重点管控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溯源一直是产业监管的难点和技术重点。基于指纹溯源技术理论,采用室内模拟3种产毒藻暴露紫贻贝后风险形成过程,开发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 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是世界共同关注和重点管控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溯源一直是产业监管的难点和技术重点。基于指纹溯源技术理论,采用室内模拟3种产毒藻暴露紫贻贝后风险形成过程,开发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鉴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区域特征的指纹溯源技术。结果表明,采用乙腈/甲醇/丙酮(体积比为1︰1︰1)混合溶液作为提取剂,C8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质荷比(m/z)100~600和Amide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m/z 600~1500作为色谱质谱检测条件下,提取的化合物数量较多且稳定性良好,覆盖了40.4%指纹信息;紫贻贝与产毒藻中的共检出11种毒素成分,且具有高度相关性。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如C类)和膝沟藻毒素(GTX类)在暴露期发生了显著的代谢转化;将摄食3种产毒藻后紫贻贝的差异化合物与特征毒素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共筛选出13种复合指纹物质。构建6种特征物质的Fisher判别模型,交叉验证准确率为88.9%,可实现产毒藻种溯源。该研究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紫贻贝特征指纹溯源技术,初步实现了从污染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贝类到肇事藻种的逆向溯源,可应用于贻贝麻痹性贝类毒素风险溯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溯源 产毒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特征指纹 提取方法
下载PDF
栉孔扇贝全生长周期营养品质变化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宋冬茹 彭吉星 +6 位作者 卢龙飞 赵新楠 姜娓娓 吴海燕 郑关超 郭萌萌 谭志军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1-351,共11页
为探究栉孔扇贝的生长性状和营养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养殖海域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自2020年10月(6月龄)至2022年4月(24月龄)期间在山东荣成爱伦湾扇贝养殖区3个固定站位(N 37°09'29″,E122°34'46″;N37°10'05... 为探究栉孔扇贝的生长性状和营养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养殖海域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自2020年10月(6月龄)至2022年4月(24月龄)期间在山东荣成爱伦湾扇贝养殖区3个固定站位(N 37°09'29″,E122°34'46″;N37°10'05″,E122°35'57″;N37°10'13″,E122°35'05″)每月采集海水和扇贝样品(2021年10月—2022年4月样品隔月采集1次),2020年10月(6月龄)至2021年4月(12月龄)样品为1龄贝,2021年5月(13月龄)至2022年4月(24月龄)样品为2龄贝,测定不同月龄扇贝生长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以及海水环境指标,利用相关性网络分析影响其营养组分累积的相关因子。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水温适宜,叶绿素a含量高,饵料丰富,溶解氧含量也高于其他季节;春季和秋季为栉孔扇贝快速生长期,1龄贝壳长增长较快,2龄贝(18~24月龄)个体质量和软体质量快速增长,为扇贝育肥的关键期;营养成分中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随贝龄增长而增加,存在季节差异,冬春季脂肪含量较高,夏秋季蛋白质含量较高;相关性分析显示,栉孔扇贝营养成分累积和含量波动受贝龄、生长周期以及环境因子多重影响,生长受水温、溶解氧水平和叶绿素a含量影响较大。本试验结果可为扇贝养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环境因子 营养组分 贝龄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河北省近岸贝类中麻痹性贝毒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
4
作者 李晓康 吴海燕 +5 位作者 程玲 车瀚钰 刘丽娟 牟海津 谭志军 郑关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5-204,共10页
自2016年河北省发生贻贝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超标且中毒事件以来,该区域主产贝类中PSTs安全风险受到研究者和管理部门的密切关注。以2022年3—6月在河北省近岸采集的6种主产贝类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 自2016年河北省发生贻贝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超标且中毒事件以来,该区域主产贝类中PSTs安全风险受到研究者和管理部门的密切关注。以2022年3—6月在河北省近岸采集的6种主产贝类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法)分析了PSTs的残留状况并进行急性暴露评估,以了解河北省近岸贝类中PSTs污染的变化情况及消费风险。整体来看,不同贝类样品中均有PSTs检出,且4月份贝类样品风险最高,但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安全限量标准;该区域贝类中PSTs主要组分为GTX1&4和GTX2&3,且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中含量最高,其次为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采用最高含量进行急性暴露评估发现,所有贝类样品均处于安全可接受状态。虽然河北近岸贝类中PSTs最高含量呈降低趋势,但仍存在一定残留及安全风险,后续需持续围绕该海域进行长期性调查研究,为我国贝类毒素监管和食用安全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河北 贝类 污染特征 安全评估
下载PDF
厚壳贻贝中麻痹性贝毒的蓄积及其对滤食率的影响
5
作者 杨越聪 郑关超 +3 位作者 赵辉辉 张海涛 谭志军 吴海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4-233,共10页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厚壳贻贝滤食率的影响及其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与产毒藻暴露密度、PST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最低降至初始值的30.0%左右。厚壳贻贝对PSTs整体蓄积能力较弱,高密度组肝胰腺与软组织的日平均蓄积速率分别为981.6μg STXeq/kg/d和106.5μg STXeq/kg/d。链状亚历山大藻与厚壳贻贝中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 toxins-2,C1)、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3(C2)与膝沟藻毒素5(Gonyautoxin-5,GTX5)3种组分的初始含量最高,贻贝摄食产毒藻后肝胰腺中C2占比显著降低(P<0.05),由74.1%(藻细胞)分别降低至22.6%(高密度组)与17.1%(低密度组);C1占比则由10.6%(藻细胞)上升至54.1%(高密度组)和54.0%(低密度组)。厚壳贻贝的代谢速率最高可达到1860.3μg STXeq/kg/d,显著高于其他双壳贝类。本研究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随PSTs产毒藻暴露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厚壳贻贝对PSTs的快速代谢与低转化、低残留等特点也表明其食用风险低于其他贻贝。本研究为评估厚壳贻贝中PSTs风险形成机理并为科学构建防控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麻痹性贝毒 生物转化 滤食率
下载PDF
免疫增强剂对紫贻贝的毒素蓄积、抗氧化和免疫影响
6
作者 张倩茹 郑关超 +3 位作者 杨越聪 赵辉辉 谭志军 吴海燕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5-933,共9页
为筛选影响紫贻贝中氮杂螺环酸毒素蓄积的免疫增强剂,设置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C钠粉333.00 mg/L)、大黄素、花生四烯酸(6.66 mg/L)和黄芪多糖(333.00 mg/L)共4个处理组,评估不同组别紫贻贝[体质量(7.14±1.05)g]抗氧化功能和非特异... 为筛选影响紫贻贝中氮杂螺环酸毒素蓄积的免疫增强剂,设置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C钠粉333.00 mg/L)、大黄素、花生四烯酸(6.66 mg/L)和黄芪多糖(333.00 mg/L)共4个处理组,评估不同组别紫贻贝[体质量(7.14±1.05)g]抗氧化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各免疫增强剂对紫贻贝存活率无影响(P>0.05),暴露期间紫贻贝软组织质量先降后升,除花生四烯酸组外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增强剂均影响内脏团中毒素蓄积而对毒素代谢无影响。各组别最高毒素蓄积量为对照组1235.33μg/kg>维生素C组1153.12μg/kg>大黄素组755.74μg/kg>花生四烯酸组568.72μg/kg>黄芪多糖组141.43μg/kg。大黄素组、花生四烯酸组、黄芪多糖组氮杂螺环酸毒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61.2%、46.0%和11.5%。添加黄芪多糖和花生四烯酸后,紫贻贝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提高了非特异性免疫标志物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四烯酸和黄芪多糖显著提高毒素蓄积过程中紫贻贝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增强剂 氮杂螺环酸毒素 抗氧化活性 免疫能力 黄芪多糖
下载PDF
两种贻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蓄积代谢及生理应激的比较研究
7
作者 杨越聪 张倩茹 +4 位作者 郑关超 赵辉辉 王潇潇 谭志军 吴海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3-1190,共8页
贻贝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作为监测海洋污染情况的前哨物种对多种贝类毒素均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但不同贻贝蓄积能力的种间差异尚不清晰。基于贝类软组织质量比原则,将紫贻贝与厚壳贻贝分别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研究两种贻贝对麻... 贻贝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作为监测海洋污染情况的前哨物种对多种贝类毒素均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但不同贻贝蓄积能力的种间差异尚不清晰。基于贝类软组织质量比原则,将紫贻贝与厚壳贻贝分别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研究两种贻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与生理应激差异。结果表明,紫贻贝和厚壳贻贝中PSTs最高蓄积量分别为889.1和358.6μg STXeq/kg,前者超出后者的2倍。代谢3天后,厚壳贻贝PSTs的清除率为88.8%,而紫贻贝仅为42.5%。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贻贝各组织单日PSTs蓄积量与其产毒藻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清滤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生理应激方面,紫贻贝对产毒藻的清滤率与吸收率为厚壳贻贝的两倍。此外,紫贻贝肝胰腺组织的氧化应激与组织损伤更严重,导致其肝胰腺中PSTs向其他组织转移量与清除率均显著低于厚壳贻贝(P<0.05)。综上所述,产毒藻暴露下厚壳贻贝通过改变摄食行为降低PSTs的蓄积量,导致厚壳贻贝中PSTs的安全风险明显低于紫贻贝,研究结果为探究不同双壳贝类对PSTs的蓄积差异机理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 种间差异 蓄积代谢 摄食行为 生理应激
下载PDF
多种产毒藻混合暴露制备麻痹性贝类毒素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技术
8
作者 赵辉辉 沙珍霞 +3 位作者 王潇潇 郑关超 谭志军 吴海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223,共11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 麻痹性贝类毒素 产毒藻 混合暴露 基体标准物质
下载PDF
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全氟烷基物质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郭萌萌 崔文杰 +5 位作者 刘晓玉 彭吉星 郑关超 吴海燕 翟毓秀 谭志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424-3432,共9页
选取黄渤海区域水产品生产、消费水平较高的23个城市,采集鱼类、海洋贝类、甲壳类、头足类及海珍品(海参、鲍鱼)等5类水产品共1225个样本,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23种全氟烷基物质(PFASs)的含量,并分析了黄渤海区域水产品... 选取黄渤海区域水产品生产、消费水平较高的23个城市,采集鱼类、海洋贝类、甲壳类、头足类及海珍品(海参、鲍鱼)等5类水产品共1225个样本,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23种全氟烷基物质(PFASs)的含量,并分析了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具有明显的组分差异、城市分布及品种分布差异等特征.在23种PFASs组分中,共检出20种PFASs,其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9.1%和71.7%,且PFOA的质量浓度占比最高(64.5%),为首要污染组分;在不同采样点样本中,莱州湾近岸的潍坊、滨州和东营,渤海湾近岸的沧州以及辽东湾近岸的营口为PFASs总质量浓度(∑PFASs)较高的城市,残留水平范围为10.2~16.8μg/kg;在不同品种样本中,检出PFASs组分的数量由高到低为:鱼类(20种)>海洋贝类、甲壳类(18种)>海珍品(16种)>头足类(10种),其中海洋贝类、海珍品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A,鱼类、甲壳类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S,而头足类则是全氟辛烷磺酰胺(PFOSA);通过计算不同水产品中PFASs各组分的平均含量发现,PFOA、PFOS、全氟十一烷酸(PFUd A)和PFOSA在不同品种中平均含量相对较高,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组分差异性;通过计算危害指数(HR)评价人体暴露于PFASs的健康风险,得到PFASs各组分的危害指数均<1,说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残留的PFASs对消费者的潜在健康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烷基物质 分布特征 含量 风险评价 水产品
下载PDF
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测定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19
10
作者 吴海燕 郭萌萌 +4 位作者 邴晓菲 郑关超 彭吉星 谭志军 翟毓秀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8-515,共8页
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建立了双壳贝类中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定性确证和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水溶液提取,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净化,亲水性液相色谱柱(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HILIC)分离... 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建立了双壳贝类中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定性确证和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水溶液提取,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净化,亲水性液相色谱柱(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HILIC)分离;质谱采集使用独有的多反应监测-信息依赖性采集-增强子离子扫描模式。13种目标物线性范围相关系数不低于0.99,检出限为62.0μg STX eq/kg,其中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新石房蛤毒素(Neosaxitoxin,NEO)、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Decarbamoylsaxitoxin,dc STX)、脱氨甲酰基新石房蛤毒素(Decarbaoylneosaxitoxin,dc NEO)以及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5(Gonyautoxin-5,GTX5)为10.0μg/kg,膝沟藻毒素1&2(Gonyautxins-1&-2,GTX1&2)为12.0μg/kg,膝沟藻毒素3&4(Gonyautxins-3&-4,GTX3&4)、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2,C2)和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3(Decarbamoylgonyautoxins-3,dc GTX3)为4μg/kg,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1(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1),C1)和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2(Decarbamoylgonyautoxins-2,dc GTX2)为13μg/kg。基质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9.6±10.4)%—(98.8±6.54)%。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贝类基质抑制效应,简化前处理过程并通过减少样品稀释倍数来显著提高方法灵敏度,使同分异构体达到基线分离,适用于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基质效应 固相萃取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残留量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邢丽红 李兆新 +3 位作者 孙伟红 孙晓杰 付树林 郑关超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1233-1239,共7页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水产品中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残留量。方法样品中残留的硝基呋喃类药物经乙酸乙酯提取,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浓缩后过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经Wa...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水产品中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残留量。方法样品中残留的硝基呋喃类药物经乙酸乙酯提取,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浓缩后过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经Waters XTerra C_(18)色谱柱分离,采用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切换和多反应选择监测模式进行质谱分析,以外标法定量。结果 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在1~40 n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在添加水平为1、5和20μg/kg时,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和呋喃妥因的平均回收率在88.3%~102%之间,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低于15%。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检出限均为0.50μg/kg。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满足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呋喃类药物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水产品 残留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组织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 被引量:8
12
作者 邢丽红 孙伟红 +3 位作者 彭吉星 孙晓杰 郑关超 李兆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7-296,共10页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分析方法.贝类组织中残留的硝基呋喃类蛋白结合态代谢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用2-硝基苯甲醛衍生化,经乙酸乙酯液-液萃取、浓缩及基质分散固相萃取和超滤净化后,采用液相...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分析方法.贝类组织中残留的硝基呋喃类蛋白结合态代谢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用2-硝基苯甲醛衍生化,经乙酸乙酯液-液萃取、浓缩及基质分散固相萃取和超滤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以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模式进行质谱分析,内标法定量.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在0.5—2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4种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添加水平为1.00,2.50、10.0μg·kg^(-1)时,平均回收率在90.1%—99.5%之间,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15%.4种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检出限均为0.50μg·kg^(-1).本方法灵敏、高效、简单、重现性好,满足贝类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贝类 硝基呋喃类代谢物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养殖水产品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残留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郑关超 郭萌萌 +3 位作者 赵春霞 付树林 谭志军 翟毓秀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5年第6期20-26,共7页
调查研究了环渤海地区养殖水产品中16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污染水平和残留特征,并评估样品中PAHs的健康风险,2014年夏、秋两季于环渤海采集104尾对虾、77只螃蟹以及53个贝类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 调查研究了环渤海地区养殖水产品中16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污染水平和残留特征,并评估样品中PAHs的健康风险,2014年夏、秋两季于环渤海采集104尾对虾、77只螃蟹以及53个贝类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样品可食组织中PAHs含量。本次调查发现,该区域养殖水产品中PAHs污染状况较为普遍,尤其是菲的平均含量及检出率最高,分别为6.53μg/kg和88.5%。比较而言,低环(2-3环)PAHs检出率要显著高于高环(4-6环)PAHs。本次调查还发现,PAHs污染表现出一定的生物相关性,游泳性的虾类和蟹类中优势PAHs组分均为3环结构,其主要来源是石油类污染;而底栖性贝类中优势组分则为4环PAHs,其来源较为复杂,这种差异可能与生物自身及其生活环境有关。虽然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的评估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通过摄食水产品途径暴露于PAHs的接触风险是可接受的,但由于PAHs的持久性和食物链放大作用,因此必须加以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水产品 多环芳烃 残留 污染 风险评估 环渤海
下载PDF
呋喃西林和呋喃唑酮在海参组织中的代谢消除规律 被引量:9
14
作者 付树林 邢丽红 +4 位作者 孙伟红 李兆新 郑关超 翟毓秀 郭江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年第1期36-44,共9页
采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单药给药及两种药物混合给药的方式,研究其代谢物氨基脲(Semicarbazide,SEM)和3-氨基-2-恶唑烷基酮(3-amino-2-oxazolidinone,AOZ)在海参组织中的代谢消除规律。结果表明,SEM和AOZ具有相似的代谢规律,初始阶段具... 采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单药给药及两种药物混合给药的方式,研究其代谢物氨基脲(Semicarbazide,SEM)和3-氨基-2-恶唑烷基酮(3-amino-2-oxazolidinone,AOZ)在海参组织中的代谢消除规律。结果表明,SEM和AOZ具有相似的代谢规律,初始阶段具有较高的消除速率,随后消除速率趋于平缓,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一定的浓度。在停药225 d后,海参组织中仍然能够检出SEM、AOZ,表明SEM和AOZ在海参组织中较难消除。总体上海参内脏中SEM及AOZ消除速率快于体壁,单独给药方式下的消除速率快于混合给药。单独给药方式下,体壁及内脏中SEM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4.8和38.3 d,AOZ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2.9和38.7 d;混合给药方式下,体壁及内脏中SEM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7.5和35.4 d,AOZ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9.2和54.6 d。根据上述结果,预测在海参上市前一年使用呋喃西林和呋喃唑酮,到市场环节仍然有很大可能检出SEM及AOZ。研究结果表明,加强海参苗种及养殖中期硝基呋喃类药物的监管有利于保障市售海参质量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 呋喃西林 呋喃唑酮 氨基脲 3-氨基-2-恶唑烷基酮 消除
下载PDF
虾夷扇贝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郑关超 吴海燕 +4 位作者 郭萌萌 赵春霞 付树林 谭志军 翟毓秀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随机选取底播养殖虾夷扇贝213只,分别测量其壳长(L_1)、壳宽(L_2)、壳高(L_3)、绞合线长(L_4)等壳形态性状,并称量其质量(体质量m、闭壳肌质量m_1、软体部质量m_2),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系数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形态... 随机选取底播养殖虾夷扇贝213只,分别测量其壳长(L_1)、壳宽(L_2)、壳高(L_3)、绞合线长(L_4)等壳形态性状,并称量其质量(体质量m、闭壳肌质量m_1、软体部质量m_2),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系数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形态性状对质量性状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各性状间均呈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与决定系数分析的结果表明,壳高和壳长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壳长是影响闭壳肌质量、软体部质量的主要因素。形态性状对各活体质量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m=-118.60_3+0.869L_1+0.180L_2+0.992L_3+0._381L_4(R^2=0.70_3 9);m_1=-15.86_3+0.207L_1+0.050L_2+0.070L_4(R^2=0.474 8);m_2=-44.840+0.755L_1+0.127L_2(R^2=0.504 3)。本研究为虾夷扇贝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形态性状 活体质量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
下载PDF
麻痹性贝类毒素GTX1&4和GTX2&3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萌萌 彭吉星 +4 位作者 吴海燕 郑关超 姚琳 翟毓秀 谭志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年第2期62-70,共9页
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是保障贝类质量安全的基础,本研究以有毒贻贝(Mytilus edulis)为原料,探究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以1%乙酸溶液提取贻贝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采用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Sephardex LH20)净化后收集目标馏... 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是保障贝类质量安全的基础,本研究以有毒贻贝(Mytilus edulis)为原料,探究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以1%乙酸溶液提取贻贝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采用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Sephardex LH20)净化后收集目标馏分,再经高效液相色谱以TSK-GEL Hillic Amide-80色谱柱(4.6 mm×250.0 mm,5.0μm)分离、纯化,根据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保留时间收集色谱峰流出液,连续制备合并馏分,40℃减压蒸馏浓缩近干,用75%乙腈水(含0.25%甲酸)溶解,即制得毒素标准样品溶液。分别采用四极杆/离子阱复合质谱与标准物质的多级质谱信息进行匹配,以高分辨质谱获得的精确质量数进行定性确证,样品溶液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为4种膝沟藻毒素,分别为膝沟藻毒素-1&-4 (Gonyautxins-1&-4, GTX1&4)和膝沟藻毒素-2&-3(Gonyautxins-2&-3, GTX2&3)。均匀性实验中,经F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区间范围内样品均匀性良好。稳定性考察实验中,标准样品在4℃和-18℃两种环境条件下储存6个月稳定性较好。标准样品经8家实验室联合定值,并评定了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本研究制得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为GTX 1(3 663μg/L)&GTX4(1 147μg/L)和GTX 2(1 884μg/L)&GTX3(797μg/L)的混合溶液,溶剂为75%乙腈水(含0.25%甲酸),为国内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2):6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膝沟藻毒素 标准样品 高效液相色谱 制备 均匀性 稳定性 不确定度
下载PDF
全氟羧酸及其前体物质的环境分布、毒性和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萌萌 谭志军 +5 位作者 吴海燕 郑关超 付树林 彭吉星 李风铃 翟毓秀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4期25-37,共13页
全氟羧酸(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PFCAs)为具有生物富集性、多脏器毒性和潜在致癌性的一类全氟烷基物质,其在环境和生物介质中广泛存在。研究表明,PFCAs的前体物质为生物体内PFCAs污染的间接来源,因此PFCAs的前体物质在近年来受到... 全氟羧酸(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PFCAs)为具有生物富集性、多脏器毒性和潜在致癌性的一类全氟烷基物质,其在环境和生物介质中广泛存在。研究表明,PFCAs的前体物质为生物体内PFCAs污染的间接来源,因此PFCAs的前体物质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以PFCAs及其前体物质的环境分布、毒性和生物转化等方面为视角总结研究进展。水环境是PFCAs及其前体物质存在的重要媒介,膳食摄入是人体暴露于PFCAs污染的最主要途径;PFCAs及其前体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毒性,如肝脏毒性、生殖毒性、发育毒性和遗传毒性等,且部分前体物质的毒性大于其本身毒性;PFCAs前体物质的生物转化研究主要聚焦于氟调聚醇类物质(fluorotelomer alcohol,FTOHs),已清晰的虹鳟体内生物转化研究结论为8:2 FTOH的主要代谢产物为全氧辛酸(PFOA),并伴有其他PFCAs的形成。已有的研究结果为生物体内尤其是水生生物体内PFCAs的源解析、污染特征及生物转化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羧酸及其前体物质 环境分布 生物转化 毒性 水生生物
下载PDF
隐色孔雀石绿在水产品基质中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邢丽红 郑关超 +6 位作者 彭吉星 孙伟红 孙晓杰 郭萌萌 吴海燕 李兆新 翟毓秀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年第4期22-29,共8页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是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风险隐患,其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后,会代谢为隐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MG及其代谢物LMG在水产品中的稳定性又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为探究基质品种和保存条件对LMG稳...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是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风险隐患,其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后,会代谢为隐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MG及其代谢物LMG在水产品中的稳定性又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为探究基质品种和保存条件对LMG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鲤(Cyprinus carpio)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LMG回收率,考察LMG回收率在不同基质品种(鲢和鲤)中随贮存时间(1~5个月)的变化,探究加标基质的LMG回收率在不同贮存温度(22~23℃室温、2~6℃冷藏、-12℃和-20℃冷冻)下随贮存时间的变化,同时考察了基质称样和加标时间间隔对LMG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质品种是影响LMG测定结果的重要因素。在相同的冷冻贮存条件下,贮存1~5个月的鲤基质中,LMG的回收率基本稳定在90%~110%之间,而冷冻贮存3个月的鲢基质,LMG添加回收率仅为30.7%。2)空白基质贮存时间和基质加标后的贮存温度和时间是影响LMG测定结果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新鲜的鲢和鲤基质对LMG测定结果影响较小,空白基质贮存时间越长和加标后基质样品的保存温度越高、保存时间越长,LMG的添加回收率越低。3)称样与加标间隔时间对LMG的回收率无显著影响。上述结果说明,在开展水产品中MG残留量检测的能力验证或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时,应尽可能选择新鲜的鲤基质样品,并尽快进行检测;如果样品不能及时检测,则需冷冻保存,并尽早安排检测。本研究可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以添加方式开展能力验证和数据比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水产品 稳定性 基质 回收率 贮存 质量控制样品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硝呋索尔代谢物残留量 被引量:1
19
作者 邢丽红 付树林 +4 位作者 彭吉星 孙伟红 郑关超 李兆新 翟毓秀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9期3615-3622,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硝呋索尔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样品中以结合态形式残留的硝呋索尔代谢物3,5-二硝基水杨酸肼(DNSAH)经盐酸水解,2-硝基苯甲醛衍生,用乙腈提取,以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扫描模式进... 目的建立一种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硝呋索尔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样品中以结合态形式残留的硝呋索尔代谢物3,5-二硝基水杨酸肼(DNSAH)经盐酸水解,2-硝基苯甲醛衍生,用乙腈提取,以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扫描模式进行质谱分析,内标法定量。结果 DNSAH在0.2~2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DNSAH添加水平为0.50~5.00μg/kg时,平均回收率在88.3%~100%之间,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15%。DNSAH的检出限为0.20μg/kg。结论本方法灵敏、高效、简单、重现性好,满足水产品中硝呋索尔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呋索尔 3 5-二硝基水杨酸肼 水产品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氮杂螺环酸毒素的生态分布、蓄积代谢与检测技术监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海燕 郭萌萌 +3 位作者 郑关超 彭吉星 翟毓秀 谭志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1期7-15,共9页
中国是世界上赤潮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与赤潮伴生的贝类毒素污染事件多发,给中国的近海生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构成了威胁。其中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即为在中国海域最新发现的毒性强、残留高且代谢慢的一... 中国是世界上赤潮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与赤潮伴生的贝类毒素污染事件多发,给中国的近海生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构成了威胁。其中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即为在中国海域最新发现的毒性强、残留高且代谢慢的一类脂溶性贝类毒素。研究发现,AZAs产毒藻广泛分布于中国近海,该毒素在双壳贝类中也多次被检出,已成为贝类质量安全的又一重要隐患。文章综述了AZAs的理化性质以及其毒性机理,现有的中国监控手段,并对生物检测法和液相色谱检测法等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全球化分布趋势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期为相关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杂螺环酸毒素 贝类 细胞毒性 生态分布 蓄积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