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院前急救+急诊+专病中心”一体化智慧急救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
1
作者 温明锋 郑文俊 李薇 《现代医院》 2024年第10期1599-1602,1605,共5页
目的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某医院开展了医院“院前急救+急诊+专病中心”一体化智慧急救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的建设和应用。方法本文主要介绍“院前急救+急... 目的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某医院开展了医院“院前急救+急诊+专病中心”一体化智慧急救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的建设和应用。方法本文主要介绍“院前急救+急诊+专病中心”一体化智慧急救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设情况,为实现“上车即入院”“急救无等待”的高效急诊急救救治新模式做出总结和探索。结果实现了一套全新的覆盖院前急救、预检分诊、院中救治、五大中心的集成系统,为优化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为患者创造更好的医疗体验赋能。结论对新形势下的急诊急救信息平台优化和改进,并作出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急救信息平台 急诊流程 一体化 智慧医疗
下载PDF
甘肃东南地区构造活动与2013年岷县—漳县M_S6.6级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96
2
作者 郑文俊 袁道阳 +7 位作者 何文贵 闵伟 任治坤 刘兴旺 王爱国 许冲 葛伟鹏 李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58-4071,共14页
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的甘东南地区,其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该地区复杂的构造几何形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区域新构造运动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向北东的扩展.近年来,甘东南... 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的甘东南地区,其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该地区复杂的构造几何形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区域新构造运动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向北东的扩展.近年来,甘东南地区中强地震频发,本文主要通过对该地区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结合地球物理、地震学和野外调查等资料,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断裂的向北挤压和向东的运动是该地区构造应力集中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孕震环境和机制,而西秦岭北缘断裂的走滑及向南北两侧逆冲"花状构造"是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中强地震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岷县—漳县的MS6.6级地震正好位于临潭—宕昌断裂带中东段上,是该断裂分段不均匀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构造转换 岷县一漳县地震 孕震机制 甘东南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害分布特征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40
3
作者 郑文俊 闵伟 +5 位作者 何文贵 任治坤 刘兴旺 王爱国 许冲 李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4-615,共12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 S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 S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内严重破坏范围也完全位于该断裂带内,这与临潭-宕昌断裂复杂的几何结构密切相关,也说明地震的发生是多条次级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受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向南侧的扩展和青藏高原向NE扩展过程中东昆仑断裂带的NE向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的临潭-宕昌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6 6级地震 地震震害 发震构造 临潭-宕昌断裂 甘东南地区
下载PDF
GPS观测及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所反映的青藏高原北部变形 被引量:68
4
作者 郑文俊 张培震 +1 位作者 袁道阳 郑德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91-2508,共18页
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现今GPS观测揭示了青藏高原向北扩展与高原边缘隆升的运动特征.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跨断裂GPS应变速率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断裂以低滑动速率(<10 mm/a)为主,特别是两条边界断裂:阿尔金断裂... 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现今GPS观测揭示了青藏高原向北扩展与高原边缘隆升的运动特征.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跨断裂GPS应变速率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断裂以低滑动速率(<10 mm/a)为主,特别是两条边界断裂:阿尔金断裂和海原—祁连山断裂.两条主要边界断裂上的滑动速率分布显示了断裂间滑动速率转换及调整特征.阿尔金断裂自95°E以西的8-12 mm/a稳定滑动速率,向东逐渐降低到最东端的约I-2 mm/a,而海原断裂自哈拉湖一带开始发育后滑动速率为1-2 mm/a,到祁连一带(101°E以东)增大到相对稳定的4-5 mm/a,直到过海原后转向六盘山一带,滑动速率降低到1-3 mm/a,甚至更低.滑动速率的变化及分布特征显示,阿尔金断裂滑动主要是通过祁连山内部隆起及两侧新生代盆地变形引起的缩短来吸收的,海原—祁连山断裂的低滑动速率及沿断裂运动学特征表明断裂尾端的陇西盆地变形及六盘山的隆起是断裂左旋走滑速率的主要吸收方式.这一变形特征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变形模式是一种分布式的连续变形,变形发生自高原内部,边界断裂的走滑被高原内部变形所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S观测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边界断裂 连续变形 青藏高原北部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陡坎(北川以北段)探槽的记录特征 被引量:29
5
作者 郑文俊 李传友 +2 位作者 王伟涛 尹金辉 魏占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97-709,共13页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特征,同时通过对探槽内所揭露地层的相互关系的讨论,以及邻近区域内地貌面的对比,认为该段断裂在本次汶川8.0级地震之前可能还存在一次震级相当的地震事件,其发生时间至少早于该区域内T1阶地形成的最新年龄300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探槽 地震事件 地震变形 龙门山构造带
下载PDF
1954年山丹7_(1/4)级地震的孕震构造和发震机制探讨 被引量:25
6
作者 郑文俊 张竹琪 +5 位作者 张培震 刘兴旺 郭晓 庞建章 葛伟鹏 俞晶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6-928,共13页
龙首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向北东推挤的最前缘,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地块之间的分界断裂之一.虽然观测精度有限,1954年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71/4级地震是该断裂上少有的有现代地震观测和记录的大地震.本次地震仅在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两个次级... 龙首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向北东推挤的最前缘,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地块之间的分界断裂之一.虽然观测精度有限,1954年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71/4级地震是该断裂上少有的有现代地震观测和记录的大地震.本次地震仅在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两个次级断裂段之间的一条转换断层上形成了长7km左右的连续地震地表破裂带,以北西向右旋兼正断为主要特征,这与区域上近东西向左旋逆断构造运动特征差异较大.经过多次野外调查和地质填图,发现在主断层上没有形成地震地表破裂带,而地震震害的分布又完全受龙首山南北两条断裂所围限,说明地震的孕震可能与龙首山断裂带主断裂有关,转换断层上的地表破裂仅为局部的应力释放.利用震源机制解资料,通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模拟可以看到,如果主震发生在南缘断裂上,对地表破裂有显著的触发作用.综合考虑北缘断层可能存在的动态触发作用,说明目前所见地表破裂是龙首山断裂带主断裂地震的同震响应.小震精定位也显示,龙首山南北两侧的断裂在约10km范围内形成一狭窄的倒三角形,并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4年山丹地震 地震破裂 孕震构造 正断转换 龙首山断裂带
下载PDF
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40
7
作者 郑文俊 雷中生 +3 位作者 袁道阳 何文贵 葛伟鹏 刘兴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通过对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837年地震中遭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今岷县堡子乡武旗及临潭县陈旗一带(当时的洮州厅以东约15km)。由此确定1837年甘肃岷县地震极震区位于甘肃岷县-临潭-卓... 通过对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837年地震中遭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今岷县堡子乡武旗及临潭县陈旗一带(当时的洮州厅以东约15km)。由此确定1837年甘肃岷县地震极震区位于甘肃岷县-临潭-卓尼三县交界,极震区烈度为Ⅷ度,震中位于北纬34.7°,东经103.9°,误差在10km以内。该地区构造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应变传递和构造转换的中间过渡区,其中临潭-宕昌断裂带活动特性差异明显,只有部分地段表现出全新世活动特征,地震极震区一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和基岩崩塌等。综合分析认为,临潭-宕昌断裂带的岷县-宕昌段的前缘分支断裂是甘肃岷县1837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史料考证 发震构造 甘肃岷县北
下载PDF
甘肃高台合黎山南缘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18
8
作者 郑文俊 张培震 +2 位作者 袁道阳 葛伟鹏 刘建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7-255,共9页
据最新野外考察发现,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的合黎山南缘断裂东段有2条较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遗迹,破裂带长度分别为7km和10km,保存较为完整,认为其为较近的一次地震活动所致。根据该地区历史地震资料和目前该地区的研究程度,该地震地表... 据最新野外考察发现,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的合黎山南缘断裂东段有2条较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遗迹,破裂带长度分别为7km和10km,保存较为完整,认为其为较近的一次地震活动所致。根据该地区历史地震资料和目前该地区的研究程度,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可能与2次历史地震(公元180年表氏8级地震、公元756年张掖-酒泉7级地震)中的其中之一或与一次漏记的历史强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破裂带 合黎山南缘断裂 青藏高原北部 甘肃高台
下载PDF
激光雷达(LiDAR):获取高精度古地震探槽信息的一种新技术 被引量:14
9
作者 郑文俊 雷启云 +4 位作者 杜鹏 陈涛 任治坤 俞晶星 张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2-241,共10页
激光雷达技术是近几十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文物保护及地形测量等方面,近几年来活动构造的研究中也已逐步引入。作为活动构造研究的最基础的古地震研究一直还采用传统的地质素描技术进行探槽信息获取,... 激光雷达技术是近几十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文物保护及地形测量等方面,近几年来活动构造的研究中也已逐步引入。作为活动构造研究的最基础的古地震研究一直还采用传统的地质素描技术进行探槽信息获取,数码照相技术的引入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照相技术本身的限制,很难克服获取信息的变形和扭曲。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的高信息量、高精度、便捷、安全和易操作等性能,为古地震研究开辟了获取数据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古地震 三维成像 高精度 新技术
下载PDF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郑文俊 王伟涛 +2 位作者 李传友 魏占玉 高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7-967,共11页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特征上,熊坡背斜南段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褶皱,向NE方向发展表现为较为宽缓的对称褶皱形态,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对蒲江-新津断裂的地貌调查结果表明,断裂没有对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冲沟Ⅰ级阶地产生影响,而对山前发育的相当于南河(岷江Ⅰ级支流)Ⅳ级阶地的洪积台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说明断裂活动时间应该为第四纪早期,到第四纪晚期活动减弱或是趋于静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坡背斜 蒲江-新津断裂 构造变形 活动习性
下载PDF
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史料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30
11
作者 郑文俊 雷中生 +3 位作者 袁道阳 何文贵 葛伟鹏 刘兴旺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3,共9页
通过对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和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573年岷县地震中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如今的岷县县城一带(当时为岷州府所在地)。综合各种资料确定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震级为6%,极震区烈度为Ⅷ-Ⅸ度,... 通过对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和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573年岷县地震中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如今的岷县县城一带(当时为岷州府所在地)。综合各种资料确定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震级为6%,极震区烈度为Ⅷ-Ⅸ度,震中位于北纬34.40,东经104.0°,震中精度为2类,震中位置偏差小于或等于25km。该地区构造上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应变传递和构造转换的中间过渡区,其中的临潭-宕昌断裂带活动特性差异明显,只有部分地段表现出全新世活动特征,地震极震区一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和基岩崩塌等。综合分析认为,临潭-宕昌断裂带的岷县-宕昌段是甘肃岷县1573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史料考证 发震构造 甘肃岷县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天桥沟-黄羊川断裂古地震活动习性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郑文俊 袁道阳 何文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5-657,共13页
天桥沟-黄羊川断裂位于祁连山东段主峰冷龙岭以东,是祁连山东段的重要活动断裂之一。该断裂以关家台为界分为东西2段,全新世以来均有过明显的活动。沿断裂开挖了6个古地震探槽,通过综合对比得到了该断裂全新世以来的7次古地震事件和1次... 天桥沟-黄羊川断裂位于祁连山东段主峰冷龙岭以东,是祁连山东段的重要活动断裂之一。该断裂以关家台为界分为东西2段,全新世以来均有过明显的活动。沿断裂开挖了6个古地震探槽,通过综合对比得到了该断裂全新世以来的7次古地震事件和1次历史地震事件,其年代分别为事件Ⅰ(10743±343)aBP,事件Ⅱ(9038±39)aBP,事件Ⅲ(7050±577)aBP,事件Ⅳ(4847±185)aBP,事件Ⅴ(3562±190)aBP,事件Ⅵ(2476±194)aBP,事件Ⅶ(1505±253)aBP,事件Ⅷ为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这表明该断裂可能也参与了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活动。各次古地震事件在时空分布上相对较均匀,大致具有准周期复发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古地震 活动习性 古浪 祁连山
下载PDF
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破裂习性及破裂机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13
作者 郑文俊 袁道阳 +3 位作者 张冬丽 何文贵 郭华 刘百篪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3-363,共11页
192 7年古浪 8级地震是继 192 0年海原 8 5级地震之后发生在海原 -祁连山断裂带上的另一次特大地震。对这次地震的破裂习性 ,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在多探槽揭露和地面追踪调查基础上 ,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分析后 ,认为本次... 192 7年古浪 8级地震是继 192 0年海原 8 5级地震之后发生在海原 -祁连山断裂带上的另一次特大地震。对这次地震的破裂习性 ,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在多探槽揭露和地面追踪调查基础上 ,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分析后 ,认为本次地震是由构成古浪推覆体的天桥沟 -黄羊川断裂、皇城双塔断裂冬青顶断裂段以及武威 -天祝隐伏断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古浪推覆体平面和剖面变形机制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 ,其应力和应变的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天桥沟 -黄羊川断裂西段、皇城 -双塔断裂冬青顶一带以及武威 -天祝隐伏断裂和古浪 -双塔断裂所在的古浪峡一带 ,这与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是一致的 ,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192 7年古浪 8级地震是该推覆体整体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浪 破裂带 推覆体 数值模拟 有限元
下载PDF
2003年11月13日甘肃岷县M_S5.2地震基本特征 被引量:51
14
作者 郑文俊 刘小凤 +1 位作者 赵广堃 马尔曼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5,共5页
2003年11月13日在甘肃省岷县、临潭、卓尼三县交界地带发生了一次MS5.2地震,根据地震现场考察结果,归纳总结了本次地震的基本地震参数、烈度分布、震害特征、发震构造等基本特征,并分析总结了地震烈度偏高和震害严重的基本原因。
关键词 岷县Ms5.2地震 地震参数 烈度与震害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研究——以柳州市为例 被引量:17
15
作者 郑文俊 周志翔 +1 位作者 程道品 罗盛锋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143-145,共3页
通过市场问卷调查方法对柳州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需求意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学历和收入的中青年阶层是柳州乡村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居民多乐于与朋友结伴或家庭进行郊县游。回归自然、休闲放松、增长阅历成为其主要旅游推力;亲... 通过市场问卷调查方法对柳州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需求意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学历和收入的中青年阶层是柳州乡村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居民多乐于与朋友结伴或家庭进行郊县游。回归自然、休闲放松、增长阅历成为其主要旅游推力;亲朋推荐和电视报纸广告是主要旅游感知渠道;清新的空气、秀美的风光和特色饮食是最主要吸引物;乡野观光、吃农家饭和瓜果采摘是最感兴趣的旅游项目。据此提出应强化市场开发的针对性、突出旅游产品的乡土性、凸显旅游发展的多元性等开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城市居民 旅游需求 柳州市
下载PDF
宝坻台地电观测的水文地质背景及其电阻率变化与降雨量和水位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文俊 钱家栋 +1 位作者 田山 刘允秀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88,共8页
通过对宝坻台地电阻率与当地降水量以及该台深、浅井水位观测资料的相关性计算,并结合该地区水文地质和构造背景的分析,对该台十余年来地电阻率观测出现的缓慢下降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宝坻台地电阻率的长期缓慢下降主要与地下基... 通过对宝坻台地电阻率与当地降水量以及该台深、浅井水位观测资料的相关性计算,并结合该地区水文地质和构造背景的分析,对该台十余年来地电阻率观测出现的缓慢下降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宝坻台地电阻率的长期缓慢下降主要与地下基岩背斜溶岩裂隙储水构造的含水量减少有关,而每年下半时段由降水集中引起的浅水位变化对地电阻率的短期变化具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降雨量 地下水位 水文地质 宝坻台站
下载PDF
桂林工学院雁山校区校园景观满意度测评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郑文俊 王金叶 韦婷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5-208,共4页
首先构建校园景观满意度测评体系,并选取桂林工学院雁山校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名师生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采用AHP法和Delphi法,研究其校园景观满意度。结果显示,校园景观总体满意度值2.61,属"基本满意"状态;绿化景观满意度... 首先构建校园景观满意度测评体系,并选取桂林工学院雁山校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名师生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采用AHP法和Delphi法,研究其校园景观满意度。结果显示,校园景观总体满意度值2.61,属"基本满意"状态;绿化景观满意度值2.79、建筑景观满意度值2.74、学习与生活环境满意度值2.51,均属"基本满意";而师生对校园公共设施与小品景观"不太满意",满意度值仅为2.42。提出学校应着重加强校园公共设施和人文景观建设,改善校区周边环境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景观 满意度 景观调查
下载PDF
皇城—双塔断裂冬青顶段古地震活动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文俊 袁道阳 何文贵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6-73,共8页
冬青顶断裂段位于甘肃古浪皇城—双塔断裂的东段 ,由南北两条向北东方向呈弧形突出的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北断裂为挤压特征的逆冲断层 ,全长约 4 0km ,南断裂为具张性特征的正断层 ,全长约 34km ,二者具有内在的成生联系。该断裂全新... 冬青顶断裂段位于甘肃古浪皇城—双塔断裂的东段 ,由南北两条向北东方向呈弧形突出的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北断裂为挤压特征的逆冲断层 ,全长约 4 0km ,南断裂为具张性特征的正断层 ,全长约 34km ,二者具有内在的成生联系。该断裂全新世以来有过明显的构造活动。通过沿断裂带的追踪考察 ,在冬青顶断裂段上 ,开挖了 3个大型探槽 ,经综合对比发现该断裂近 15 0 0 0a以来共发生过 3次古地震事件和 1次历史地震事件 ,其发生年代分别是 :事件Ⅰ 15 930± 116 0aB P ,事件Ⅱ 94 6 0± 70 0aB P ,事件Ⅲ 5 0 0 0± 5 0 0aB P ,事件Ⅳ应是 192 7年古浪 8级大地震 (为历史地震事件 )。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古地震 活动规律 皇城-双塔断裂
下载PDF
砾石钙膜显微纹层的扫描图像分析及其测年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文俊 郭华 刘百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3-132,F004,共11页
砾石钙膜作为一种反映环境变化的沉积物标志 ,记录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和气候信息 ,其实物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沉积了明暗相间的纹层 ,而形成明暗纹层的主要原因是受沉积时碳酸盐的纯度和结晶物的粒度以及杂质等的影响。作者用普通的扫描仪... 砾石钙膜作为一种反映环境变化的沉积物标志 ,记录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和气候信息 ,其实物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沉积了明暗相间的纹层 ,而形成明暗纹层的主要原因是受沉积时碳酸盐的纯度和结晶物的粒度以及杂质等的影响。作者用普通的扫描仪获取钙膜纹层明暗度图像 ,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获取明暗度变化的特征曲线 ,并将其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黄土 -古土壤序列、黄土粒度曲线、磁化率曲线等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达到确定砾石钙膜所代表的地貌面年龄的目的 ,同时分析其气候效应。初步研究表明 ,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它不仅提高了定年的精度和时间跨度 ,同时也拓宽了沉积物年代学方法在古环境及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膜显微纹层 明暗度 扫描图像 年代学 气候信息
下载PDF
祁连山中东段强震复发概率模型及未来强震地点预测 被引量:7
20
作者 郑文俊 袁道阳 何文贵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8-233,254,共7页
本文主要从祁连山中东段主要活动断裂带全新世以来古地震活动以及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复发间隔入手,通过对强震复发间隔与平均复发间隔的比值(T/Ta)的数学处理,建立了区域强震复发所遵循的概率模型,并对未来强震的复发可能性和强震发... 本文主要从祁连山中东段主要活动断裂带全新世以来古地震活动以及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复发间隔入手,通过对强震复发间隔与平均复发间隔的比值(T/Ta)的数学处理,建立了区域强震复发所遵循的概率模型,并对未来强震的复发可能性和强震发生地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本地区未来最有可能的强震发生地点是老虎山—毛毛山断裂带的毛毛山—金强河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中东段 强震 复发概率 发震地点 T/Ta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