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电生理技术在重症昏迷患者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郝道剑 李哲 +1 位作者 董安琴 刘骞豪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2年第1期56-62,共7页
各种原因导致重症昏迷患者日益增多,而临床中对于此类患者的预后转归更多的依赖于主观性的量表评定,随着影像学的快速发展,fMRI、PET静态评估的敏感性低也逐渐体现出来,对重症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目前医疗条件改... 各种原因导致重症昏迷患者日益增多,而临床中对于此类患者的预后转归更多的依赖于主观性的量表评定,随着影像学的快速发展,fMRI、PET静态评估的敏感性低也逐渐体现出来,对重症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目前医疗条件改善及医疗水平不断提升,重症昏迷患者能够快速有效的介入治疗,使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患者意识和功能的恢复仍然是临床各科医师和患者家属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功能学角度,针对不同致病因素导致昏迷的患者,采用神经电生理的各项指标定期进行综合分析,为判断重症昏迷患者的预后提供客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 脑损伤后 电生理学 觉醒
下载PDF
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观察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指标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乐琳 李哲 +5 位作者 郭钢花 梁英姿 王国胜 李晓丽 郝道剑 关晨霞 《中国康复》 2019年第12期627-630,共4页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NF躯干模式训练。在治...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NF躯干模式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TCT、BBS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组内比较均小于健侧(均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健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健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PNF躯干训练技术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群力量,提高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PNF 躯干控制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坐位躯干旋转时躯干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关晨霞 郭钢花 +3 位作者 郭小伟 李哲 郝道剑 李晓丽 《中国康复》 2017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比较正常人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向左(瘫痪侧)及向右(非瘫痪侧)旋转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受试者在躯干左旋(向瘫痪侧旋转)45°、右旋(向非瘫痪侧旋转... 目的:比较正常人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向左(瘫痪侧)及向右(非瘫痪侧)旋转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受试者在躯干左旋(向瘫痪侧旋转)45°、右旋(向非瘫痪侧旋转)45°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表面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结果:正常人在躯干向一侧旋转时对侧腹外斜肌RMS值大于转向侧(P<0.01),转向侧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RMS值大于对侧(P<0.01);向左(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和背阔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左侧(P<0.01),非瘫痪侧腹外斜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右侧(P<0.01);向右(非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1),偏瘫侧腰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5),非瘫痪侧腹外斜肌、腰段竖脊肌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右侧(P<0.01)。结论:正常人在躯干旋转时胸段竖脊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呈现明显的交叉性,转向侧的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肌电活动明显增加,对侧的腹外斜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加;而脑卒中患者则没有这种交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躯干旋转 躯干肌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直立坐位及坐位屈伸运动时躯干浅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乐琳 关晨霞 +6 位作者 郭钢花 李哲 郭小伟 郭君 李晓丽 王国胜 郝道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2期1303-1309,共7页
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直立坐位、坐位下前屈、后伸运动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探讨脑卒中后躯干肌群的控制机制。方法 选取17例脑卒中左侧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在躯干直立坐位、坐位下前屈45°... 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直立坐位、坐位下前屈、后伸运动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探讨脑卒中后躯干肌群的控制机制。方法 选取17例脑卒中左侧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在躯干直立坐位、坐位下前屈45°、后伸30°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的表面肌电图RMS值。结果 直立坐位: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RMS值在正常组左、右侧及脑卒中组瘫痪侧和非瘫痪侧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躯干前屈45°:正常组各肌群RMS值左侧、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中两侧腹直肌、腹外斜肌RMS值比较及其分别与正常组同侧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段竖脊肌和腰段竖脊肌的RMS值瘫痪侧均低于非瘫痪侧且低于正常组同侧(P<0.05)。坐位躯干后伸30°:正常组各肌群RMS值左侧、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脑卒中组腹直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RMS值两侧对比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外斜肌的RMS值瘫痪侧低于非瘫痪侧(P<0.05);脑卒中组瘫痪侧、非瘫痪侧各肌群RMS值较正常组对比均降低(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屈伸时双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功能均受损,尤其是腹外斜肌、竖脊肌离心收缩功能受损更为明显,康复训练中应重视躯干浅表肌群的离心收缩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躯干肌 表面肌电图 RMS值
下载PDF
高龄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郑爱兰 郝道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9-531,共3页
目的:研究高龄老年人心率变异性(HRV)减低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9例≥75岁心脏性猝死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死亡前6个月之内24h动态心电图HRV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以同期资料完整的老年健在患者作对照。结果:高龄老年人心脏性... 目的:研究高龄老年人心率变异性(HRV)减低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9例≥75岁心脏性猝死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死亡前6个月之内24h动态心电图HRV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以同期资料完整的老年健在患者作对照。结果:高龄老年人心脏性猝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及心功能不全患者多于对照组,HRV各参数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HRV减低是预测高龄老年人心脏性猝死较有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 高龄老年人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心电图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郑爱兰 郝道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2-342,共1页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硝酸甘油并用治疗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8例,并与单纯硝酸甘油68例和单纯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组68例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心绞痛症状缓...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硝酸甘油并用治疗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8例,并与单纯硝酸甘油68例和单纯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组68例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心绞痛症状缓解率和缺血心电图改善率,均明显优于西医组和中药组(P <0 . 0 5或P <0. 0 1)。提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以中西结合疗法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补气药 活血化瘀药 硝酸甘油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治疗52例冠心病心绞痛用药前后心电图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郑爱兰 郝道剑 《中医研究》 2005年第1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治疗应用 冠心病/中医药疗法心绞痛/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郑爱兰 郝道剑 《中医研究》 2005年第3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应用 冠心病 心绞痛/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脑卒中屈肘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刘思豪 李哲 +4 位作者 郭钢花 关晨霞 乐琳 郝道剑 李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28-1332,共5页
目的:探讨低频(1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干预脑卒中患者健侧大脑半球M1区对患侧屈肘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脑卒中伴肘部痉挛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额外给予健侧M1区低频rTM... 目的:探讨低频(1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干预脑卒中患者健侧大脑半球M1区对患侧屈肘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脑卒中伴肘部痉挛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额外给予健侧M1区低频rTMS治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测量患侧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及主动伸展时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RMS)、运动诱发电位(MEPs)、改良Ashworth分级(MAS)、Fugl-Meyer上肢评定(U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4周后,rTMS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的RMS、肱三头肌的RMS、MAS、UFMA和MBI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患者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MEPs波幅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别(P>0.05),rTMS组治疗后MEPs波幅较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低频rTMS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屈肘肌痉挛,提高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痉挛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电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颖娜 李哲 +2 位作者 郭钢花 郝道剑 范家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funct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ycling,FES-cycling)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2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10例)加用FES-cycling;...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funct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ycling,FES-cycling)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2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10例)加用FES-cycling;B组(10例)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2、3、4周后对所有患者采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下肢Fugl-Meyer量表(FMA)、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sEMG、FMA、MB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RMS、FMA、M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优于B组。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可提高下肢肌电信号,改善下肢肌肉功能状态,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 脑卒中 肌电图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认知障碍合并失语症脑卒中患者定向、视知觉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高亚茹 关晨霞 +3 位作者 李哲 郭钢花 乐琳 郝道剑 《中国康复》 2021年第9期520-523,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10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同时伴有认知障碍、失语症的脑卒中患者定向、视知觉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疗效。方法: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认知、言语功... 目的:探讨高频(10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同时伴有认知障碍、失语症的脑卒中患者定向、视知觉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疗效。方法: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认知、言语功能训练等),观察组于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加以10Hz的rTMS治疗,对照组接受空白rTMS。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选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量表(Lotca)中定向和视知觉,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Lotca定向、视知觉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均P<0.01),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P300的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均P<0.01),波幅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大(均P<0.01),且观察组P300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更短(P<0.01),波幅较对照组更高(P<0.01)。结论:高频rTMS治疗能有效促进认知障碍合并失语症脑卒中患者定向、视知觉及ADL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失语症 定向及视知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38
12
作者 丁巧方 李哲 +7 位作者 郭钢花 关晨霞 乐琳 郝道剑 李颖 范家宏 梁英姿 刘绵绵 《中国康复》 2019年第10期513-517,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和功能独立性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低频组、联合组和对照组各15例。4组患者均进行基础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高频组患侧给予5Hz的rTMS...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和功能独立性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低频组、联合组和对照组各15例。4组患者均进行基础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高频组患侧给予5Hz的rTMS,低频组健侧给予1Hz的rTMS,联合组患侧给予5Hz的rTMS后健侧给予1Hz的rTMS,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8周随访时分别采用MoCA量表筛查患者有无认知障碍,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患者认知功能情况,FIM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结果:治疗2周和随访8周后,高频组、低频组和联合组MoC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均P<0.05),2个时间点3组潜伏期低于治疗前,波幅和认知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均P<0.05);高频组和联合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波幅更高(均P<0.05),且FIM总分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MoCA评分和认知功能高于低频组和高频组(均P<0.05),且潜伏期比低频组更低、波幅更高(均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认知功能评分和FIM总分比对照组更高(均P<0.05)。8周随访后,低频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波幅和认知功能评分更高(均P<0.05);联合组潜伏期比高频组更低、波幅更高,且运动功能评分高于低频组和高频组(均P<0.05);高频组和联合组运动功能高于治疗前,且FIM总分比治疗2周时更高(均P<0.05),2组运动、认知功能评分和FIM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低频组和对照组FIM总分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认知功能及生活独立性的疗效比单一频率经颅磁刺激治疗出现早且持续效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曹永生 李哲 +1 位作者 王国胜 郝道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1-637,共7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平衡康复训练,试验组给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治疗。观察分析治...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平衡康复训练,试验组给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治疗。观察分析治疗前、治疗4周后部分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Dynstable系统中的“Assessment”(评测)程序稳定极限(limits of stability)、稳定时间(time to stability)。结果:治疗前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及s EMG、BBS、稳定极限、稳定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BBS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竖脊肌、多裂肌以及腹直肌的s EMG、稳定极限及稳定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可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平衡 虚拟现实 偏瘫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思豪 李哲 +2 位作者 刘骞豪 李颖 郝道剑 《中国康复》 2018年第6期451-454,共4页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T)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及其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伴上肢痉挛患者45名,随机分为3组(A、B、C),每组患者各15名。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B组另外给予EMGBFT治...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T)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及其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伴上肢痉挛患者45名,随机分为3组(A、B、C),每组患者各15名。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B组另外给予EMGBFT治疗,C组另外给予低频rTMS联合EMGBFT治疗。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第8周随访时进行改良Ashworth分级、表面肌电图(sEMG)、上肢Fugl-Meyer评定法(UFMA)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时,3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sEMG、UFMA和MBI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评估指标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随访时A组患者各项评估指标较第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组患者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提高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肌电生物反馈 脑卒中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屈髋功能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15
作者 宋琳琳 李哲 +1 位作者 刘骞豪 郝道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7-249,共3页
脑卒中患者患病后2/3会出现步行障碍,极大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改善下肢功能是卒中后康复的重要目标之一。髋关节能够完成屈曲运动是正常步态周期摆动相的功能基础,与步行能力密切相关^([2])。有... 脑卒中患者患病后2/3会出现步行障碍,极大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改善下肢功能是卒中后康复的重要目标之一。髋关节能够完成屈曲运动是正常步态周期摆动相的功能基础,与步行能力密切相关^([2])。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患者出现偏瘫侧髋关节屈肌表面肌电信号兴奋性降低的现象^([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步行能力 下肢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摆动相 脑卒中患者 脑卒中早期 表面肌电信号
下载PDF
基于运动表象的脑机接口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效果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明月 李哲 +2 位作者 曹永生 郝道剑 宋薛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基于运动表象的脑机接口(BCI)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试验组(n=20)。两... 目的观察并探讨基于运动表象的脑机接口(BCI)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试验组(n=20)。两组均予药物治疗和常规综合康复,对照组采用手部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采用基于运动表象的BCI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量表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检测患侧指浅屈肌、指伸肌和拇短展肌在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的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改善(t>2.322,Z>2.631,P<0.05);除FMAUE腕评分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227,Z>2.078,P<0.05)。结论基于运动表象的BCI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表象 脑机接口 手功能
下载PDF
脑卒中恢复期正中神经电生理变化及其与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绵绵 李哲 +5 位作者 郭钢花 郝道剑 张香玉 刘思豪 丁巧方 肖倩倩 《中国康复》 2019年第4期215-217,共3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上肢正中神经电生理变化及其与偏瘫侧肢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0例,分别于T1(8~12周)、T2(16~20周)对其偏瘫侧和非偏瘫侧正中神经进行运动神经传导和感觉神经传导检查,... 目的:观察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上肢正中神经电生理变化及其与偏瘫侧肢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0例,分别于T1(8~12周)、T2(16~20周)对其偏瘫侧和非偏瘫侧正中神经进行运动神经传导和感觉神经传导检查,以及双侧拇短展肌(APB)行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查,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估偏瘫侧手功能。分析脑卒中恢复期内不同时期正中神经电生理的差异及其与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的相关性。结果:T1、T2正中神经偏瘫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和感觉神经电位(SNAP)波幅均较非偏瘫侧明显减低(P<0.05),偏瘫侧T2拇短展肌的自发电位分级较T1显著减少(P<0.05),偏瘫侧T2的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较T1显著提高(P<0.05),偏瘫侧T1、T2自发电位分级与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均呈负相关(T1:rs=-0.616,P<0.05;T2:rs=-0.781,P<0.05)。结论:中枢神经损伤继发的周围神经损伤以神经轴索损害为主,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侧自发电位分级与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CMAP 自发电位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珂 李哲 +2 位作者 郝道剑 王玉杰 李竞 《系统医学》 2019年第23期187-191,共5页
经颅磁刺激是在特定皮层内产生磁场,对皮层产生抑制或兴奋作用,从而调节相应皮层的功能。虽然临床应用广泛,但主要应用于初级运动皮层,而小脑的研究有限。小脑卒中后出现小脑齿状核-丘脑腹外侧核-皮层运动区及运动前区通路的完整性被破... 经颅磁刺激是在特定皮层内产生磁场,对皮层产生抑制或兴奋作用,从而调节相应皮层的功能。虽然临床应用广泛,但主要应用于初级运动皮层,而小脑的研究有限。小脑卒中后出现小脑齿状核-丘脑腹外侧核-皮层运动区及运动前区通路的完整性被破坏,产生共济失调等症状,对于该症状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康复手段,导致预后不佳,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现有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可以调节该受损通路,改善健康受试者与小脑卒中患者的小脑功能,对小脑功能具有独特的重塑机制。该文综合分析小脑卒中的机制及经颅磁刺激作用于该通路的调节作用,探讨经颅磁刺激治疗小脑卒中的可能性,并探索更客观的评估手段及更加有效的TMS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小脑卒中 共济失调
下载PDF
吞咽不同黏度和一口量液体食物对健康老年人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的影响
19
作者 李晓丽 郭君 +2 位作者 李颖 郝道剑 乐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8-630,共3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健康老年人吞咽不同黏度和一口量液体食物时舌骨上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方法100 ml水中分别加入0、1.0、2.0、3.5和5.0 g食物增稠剂,充分搅拌均匀,调配出5种黏度的液体食物(0级清水状、1级果汁状、2级豆浆状、3级蜂蜜状、... 目的观察和比较健康老年人吞咽不同黏度和一口量液体食物时舌骨上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方法100 ml水中分别加入0、1.0、2.0、3.5和5.0 g食物增稠剂,充分搅拌均匀,调配出5种黏度的液体食物(0级清水状、1级果汁状、2级豆浆状、3级蜂蜜状、4级稀土豆泥状)。选取健康老年人14例,按随机顺序依次吞咽5种黏度(0、1、2、3和4级)和3种一口量(1、5和10 ml)共15种剂量液体食物,每种液体吞咽2次,分别检测吞咽不同黏度和一口量时的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振幅及吞咽时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①相同一口量为5 ml时,吞咽4级黏度食物的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振幅[(12.91±1.40)μV]和时程[(2352.86±141.10)ms]显著高于吞咽0~2级黏度食物的振幅[(10.91±1.61)、(10.99±1.55)、(11.43±1.33)μV]和0~3级黏度食物的吞咽时程[(2180.00±140.49)、(2209.29±148.56)、(2177.14±108.80)、(2206.43±133.51)m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同一口量为10 ml时,吞咽4级黏度食物的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振幅[(14.23±2.11)μV]和时程[(2514.28±263.92)ms]显著高于吞咽0~3级黏度食物的振幅[(11.01±2.38)、(11.72±1.54)、(11.57±1.62)和(12.29±1.92)μV]和时程[(2225.71±196.18)、(2215.00±169.38)、(2198.57±155.46)和(2275.00±144.10)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吞咽0~3级同黏度食物时,随着一口量的增加,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的振幅和时程变化不明显(P>0.05);④吞咽4级同黏度食物时,随着一口量的增加,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的振幅和时程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健康老年人吞咽黏度较小的液体食物时,一口量的大小对舌骨上肌群的影响不大,而液体食物黏度较大时,一口量的变化对舌骨上肌群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 舌骨上肌群 表面肌电图 老年人
原文传递
坐姿抗痉挛体位下变频振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郭钢花 梁英姿 +4 位作者 刘骞豪 李哲 杨文裕 郝道剑 闫莹莹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11-814,共4页
目的观察坐姿抗痉挛体位下变频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 目的观察坐姿抗痉挛体位下变频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坐姿抗痉挛体位下的变频振动治疗,振动频率为(6±3)Hz。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评定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检测并记录被动牵伸患者偏瘫侧肢体时肱二头肌及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三头肌、腹斜肌、多裂肌肌电图均方根值(RMs);采用肩、肘、腕关节主动运动范围(A.ROM)、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l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偏瘫侧上肢MAs、A.ROM、RMs、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O.05);并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肩、肘、腕MAs评分[分别为(1.40±0.54)分、(1.43±0.56)分、(1.47±0.40)分]、A-ROM[分别为(62.13±22.34)°、(48.60±18.50)°、(45.20±17.76)°]、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腹斜肌、多裂肌RMs[分别为(14.18±5.63)μV、(100.24±20.52)μV、(78.72±22.50)μV、(84.05±21.64)μV]、FMA及MBI评分[分别为(26.20±6.44)分、(43.87±8.83)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坐姿抗痉挛体位下的变频振动疗法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伸肌兴奋性,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变频振动疗法 抗痉挛体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