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体外造血(英文) 被引量:38
1
作者 郭子宽 唐佩弦 +4 位作者 刘晓丹 杨靖清 李秀森 陈小三 毛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3-96,共4页
体内的稳态造血依赖于复杂而完整的骨髓造血微环境系统 ,其中的细胞成分是该系统的关键。存在于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 (MSCs)是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 ,在造血调控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 体内的稳态造血依赖于复杂而完整的骨髓造血微环境系统 ,其中的细胞成分是该系统的关键。存在于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 (MSCs)是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 ,在造血调控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建立了成人骨髓MSCs的分离及体外培养的方法 ,并应用长期骨髓细胞培养体系 ,观察了MSCs滋养层体外维持长期培养启动细胞 (LTC IC)的能力及其促进造血细胞分化的功能。结果显示 :①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粘附于滋养层上形成造血灶 ,表明MSCs可形成与骨髓基质细胞相似的体外造血微环境 ;②共培养 5周后造血细胞仍具有体外集落形成能力 ,说明MSCs具有维系LTC IC的能力 ;③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 ,体外培养 5周后约 1%悬浮细胞表达CD34,15 %细胞CD4 1a阳性 ,提示MSCs促进造血细胞向巨核系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造血 造血微环境 造血调控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子宽 刘晓丹 +2 位作者 候春梅 李秀森 毛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1-92,共2页
Recent reports have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bone marrow cells can be differentiated into neurons,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cells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capacity in the bone marrow cell population. It is well kn... Recent reports have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bone marrow cells can be differentiated into neurons,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cells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capacity in the bone marrow cell population. It is well known tha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s well a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can be transplanted and therefore, alternative of them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process. In the present study it was addressed whether marrow MSCs could be coaxed into neuron-specific antigen bearing cells and if so, whether the differentiated cells possess the cytochemical features seen in neurons. The report here showed that high concentration of 2-mercaptoethanol (2-ME) could induce some of the MSCs into neuron-like cells expressing neurofilament (NF) and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 The neuron-like cells were alkaline phosphotase positive while the others MSCs were kept negative. Cells treated with 2-ME were positive for α-naphthylacetate esterase and glycogen and negative for acetylchonlinesterase, which were similar with the results seen in untreated cells. Furthermore, Nissel body was not observed in treated cells shown by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Therefore, it is likely that the cells described here seem not belong to the neuronal lineage. These findings, however, reveal that human MSCs could alter their committed fates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再生和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郭子宽 王立生 吴祖泽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06年第1期58-61,共4页
关键词 MSC 体外培养 免疫原性 异体 间充质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 组织再生 人骨髓 HGF 基因修饰 横向分化
下载PDF
c-cbl反义RNA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子宽 李金兰 +2 位作者 高晖 付家瑜 陈珊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40-144,共5页
为探讨原癌基因c-cbl对CML细胞增殖的影响,我们用RT-PCR克隆了包括5′端非编码区的人类c-cbl基因部分序列,将之反向插入pcDNA3载体,并转染K562及NB4细胞。经MTT实验、半固体集落培养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限制... 为探讨原癌基因c-cbl对CML细胞增殖的影响,我们用RT-PCR克隆了包括5′端非编码区的人类c-cbl基因部分序列,将之反向插入pcDNA3载体,并转染K562及NB4细胞。经MTT实验、半固体集落培养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限制性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证明所克隆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正确,MTT实验显示反义载体转染K562细胞生长明显受抑,24、48及72小时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0.07%,42.53%和55.75%(P值均<0.001),FCM-BrdU法测定的细胞倍增时间之比为1∶1.87(P<0.02),细胞集落形成抑制率为33.01%,反义转染基因NB4细胞增殖率无改变。上述结果直接地证明了c-cbl在CML细胞生长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RNA 原癌基因 c-cbl基因 K562细胞 Ph^+人白血病细胞系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4
5
作者 郭子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10,共10页
在血液病的治疗方面,骨髓造血干细胞的作用早已得到公识。目前,在许多国家间充质干细胞已经被批准进入多个临床试验,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克罗恩氏病、肝脏纤维化和骨关节损伤等多种疾病。然而,有关体内间充质干细胞的本质、体外培... 在血液病的治疗方面,骨髓造血干细胞的作用早已得到公识。目前,在许多国家间充质干细胞已经被批准进入多个临床试验,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克罗恩氏病、肝脏纤维化和骨关节损伤等多种疾病。然而,有关体内间充质干细胞的本质、体外培养后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变化、细胞移植后在体内的分布、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等诸多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在间充质干细胞被广泛应用之前得以明确。这里尚有多少个不确定的环节?尚有多少个需要认识的关键性问题?文章结合以上问题,对近几年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干细胞治疗 临床试验
下载PDF
血液循环中存在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子宽 唐佩弦 +2 位作者 刘晓丹 袁红丰 毛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1-104,共4页
为证明出生后血液循环中存在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 ,从G CSF动员的成人外周血及脐带血中分离CD34+ 细胞 ,将之接种于纤连蛋白与明胶铺板的培养皿上 ,培养体系中加入重组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rhVEGF)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bFGF... 为证明出生后血液循环中存在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 ,从G CSF动员的成人外周血及脐带血中分离CD34+ 细胞 ,将之接种于纤连蛋白与明胶铺板的培养皿上 ,培养体系中加入重组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rhVEGF)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bFGF)。用vonWillibrand因子 (vWF)表达及I型凝集素(UEA I)结合能力鉴定内皮细胞。结果表明 ,上述体系经 5 - 6周培养后 ,接种CD34+ 细胞的皿出现一层致密的贴壁细胞 ,而接种CD34-细胞的皿则未形成贴壁层。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 ,几乎所有贴壁细胞为vWF阳性 ,且约 90 %的细胞具有UEA I结合能力。实验结果证明人出生后阶段血循环中存在有成血管细胞 (angioblast) ,因此在成人中也可发生血管系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前体细胞 CD34^+细胞 血液循环 成血管细胞
下载PDF
磷酰肌醇-3激酶途径在CML细胞增殖和抗凋亡中的作用
7
作者 郭子宽 高晖 +2 位作者 付家瑜 李金兰 陈珊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27-231,共5页
为探讨磷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在CML细胞增殖和抗凋亡中的作用,作者应用沃氏篮酶素(Wortmannin,WT)特异性地抑制PI3K激酶活性,经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半固体集落培养和流式细胞膜联蛋白 V(Annexin V)标记技术,观察了K562和NB4细胞增殖... 为探讨磷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在CML细胞增殖和抗凋亡中的作用,作者应用沃氏篮酶素(Wortmannin,WT)特异性地抑制PI3K激酶活性,经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半固体集落培养和流式细胞膜联蛋白 V(Annexin V)标记技术,观察了K562和NB4细胞增殖能力与凋亡抗性的改变。结果:WT显著抑制K562细胞增殖能力,24,48及72小时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3.13%。45.17%和60.42%,集落形成抑制率为53.91%(均P<0.05),而对NB4细胞的增生无明显影响;WT可促进由Vp16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凋亡指数提高1.49倍,NB4细胞的凋亡指数无显著改变。上述结果证明了PI3K在CML细胞增殖和抗凋亡中占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酰肌醇-3 BCR/ABL 细胞凋亡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伯基特淋巴瘤合并白血病1例
8
作者 郭子宽 姚秀英 王洪海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127-127,共1页
患儿,女,1岁7月。因两侧颈部及左颞部包块且逐渐增大1个月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如黄豆至蚕豆大小。左颞部可触及一直径约3.0cm包块,质硬且固定。肝脏右肋下3.0cm,脾脏左肋下刚及。辅助检查:Hb102g/L,WBC12×10~9/... 患儿,女,1岁7月。因两侧颈部及左颞部包块且逐渐增大1个月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如黄豆至蚕豆大小。左颞部可触及一直径约3.0cm包块,质硬且固定。肝脏右肋下3.0cm,脾脏左肋下刚及。辅助检查:Hb102g/L,WBC12×10~9/L,N0.39,L0.38,幼稚细胞0.23,血小板100×10~9/L。骨髓幼稚细胞0.935,淋巴结活检组织象上由未分化淋巴母细胞样细胞构成,巨噬细胞散在于肿瘤细胞之中,呈现星空现象。经COAP方案治疗1个周期后表浅淋巴结消失,骨髓达部分缓解,自动出院。病程5个月出现眼球突出及左侧肢体瘫痪,6个月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瘤 骨髓幼稚细胞 浅淋巴结 左颞部 淋巴母细胞 淋巴结活检 眼球突出 左侧肢体 细胞构成 巨噬细胞
下载PDF
伯基特淋巴瘤合并白血病一例报告
9
作者 郭子宽 姚秀英 王洪海 《空军总医院学报》 1993年第2期100-100,共1页
<正>患儿,女,1 (1/2)岁。因两侧颈部及左颞部包块,且逐渐增大一个月入院。查体:贫血貌。左颞部可及一直径约3.0cm包块,质硬且固定。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如黄豆至蚕豆大小。心肺正常。肝脏右肋下3.0cm,质中等硬,无触痛。脾脏左肋... <正>患儿,女,1 (1/2)岁。因两侧颈部及左颞部包块,且逐渐增大一个月入院。查体:贫血貌。左颞部可及一直径约3.0cm包块,质硬且固定。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如黄豆至蚕豆大小。心肺正常。肝脏右肋下3.0cm,质中等硬,无触痛。脾脏左肋下刚及。辅助检查:Hb106g/L,WBC12×10~9/L,NO.39,LO.38,幼稚细胞0.23,血小板100×10~9/L。x线胸部片报告正常。骨髓:幼稚细胞占0.935,胞浆空泡明显,具有伯基特淋巴瘤细胞特征。淋巴结活检组织象上由未分化淋巴母细胞样细胞构成,在肿瘤细胞间散在巨噬细胞,其中含有瘤细胞残片,呈现“星空”现象。予以COAP方案一个周期后,全身表浅淋巴结及左颞部包块消失,骨髓达部分缓解。自动出院。病程5个月出现眼球突出,呕吐及左侧偏瘫,6个月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 病例报告 伯基特淋巴瘤 白血病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TGF-β1抑制异体T细胞反应性 被引量:43
10
作者 陈健琳 郭子宽 +4 位作者 徐晨 李欲航 侯春梅 毛宁 陈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85-288,共4页
为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诱导异体T细胞反应性下降的机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异体T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前后CD4,CD8,CD25和CD28等的变化,同时应用RT-PCR测定MSC是否表达IL-4,IFN-γ和TGF-β1等细胞因子,并用ELISA的方法... 为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诱导异体T细胞反应性下降的机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异体T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前后CD4,CD8,CD25和CD28等的变化,同时应用RT-PCR测定MSC是否表达IL-4,IFN-γ和TGF-β1等细胞因子,并用ELISA的方法验证培养上清中蛋白的存在。结果显示,异体T细胞与MSC共培养后,CD8^+细胞增多,CD25^+细胞减少。RT-PCR检测结果证明MSC高表达TGF-β1基因,但不表达IL-4和IFN-γ基因。ELISA证实MSC培养上清存在TGF-β1蛋白,其72小时分泌量约为1ng/ml。结论:骨髓MSC在体外可使异体T细胞对异体抗原的反应性减低,这种作用体现在细胞亚群的改变与MSC分泌TGF-β1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为预防HLA不相合骨髓移植中GVHD的发生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T淋巴细胞 TGF-Β1 免疫反应 流式细胞术 免疫学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50
11
作者 李秀森 郭子宽 +4 位作者 杨靖清 刘晓丹 侯春梅 唐佩弦 毛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6-348,共3页
从人骨髓中分离人间充质干细胞 (MSCs) ,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增殖状态 ,MTT实验检测不同细胞因子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抗原特征并观察细胞组织化学特点。结果 :MSCs具有独特的表征 ,即CD2 9,CD4... 从人骨髓中分离人间充质干细胞 (MSCs) ,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增殖状态 ,MTT实验检测不同细胞因子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抗原特征并观察细胞组织化学特点。结果 :MSCs具有独特的表征 ,即CD2 9,CD44 ,CD16 6阳性 ,CD34,CD45 ,HLA DR和荆豆素阴性。细胞化学结果显示 ,几乎所有细胞酸性萘酚醋酸酯酶 (ANAE)及糖原 (PAS反应 )阳性 ,酸性磷酸酶 (ACP)及苏丹黑反应 (SB)阴性 ,约5 %细胞碱性磷酸酶 (ALP)阳性。细胞倍增时间约为 30h ,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约 10 %细胞处于S期。MTT结果表明 ,MSCs对多种细胞因子的增殖反应性不同 ,TNF α ,IFN γ ,干细胞因子 (SC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1)明显促进细胞的增殖。提示 :MSCs是一群均一的细胞 ,具有独特的增殖、表征及组织化学特征。MSCs对细胞因子的不同反应性 ,为筛选合适的细胞体外扩增及维持体系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细胞因子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及上游机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杜瑞雪 叶平 +6 位作者 颜光涛 邓子辉 梁文涛 张红红 耿淼 郭子宽 吴红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10-1614,共5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人选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例,服用瑞舒伐他汀5~20 mg/d,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人选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例,服用瑞舒伐他汀5~20 mg/d,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及血浆VCAM-1水平;流式细胞学检测单个核细胞ICAM-1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单个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及核内蛋白表达。结果与基线时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后淋巴细胞表面ICAM-1表达明显降低,单个核细胞核内PPARγ蛋白表达增加。血浆VCAM-1水平、单核细胞表面ICAM-1表达则无明显变化。结论瑞舒伐他汀抑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个核细胞ICAM-1的表达,上游机制可能与PPARγ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静 韩冬梅 +8 位作者 丁丽 薛梅 阎洪敏 王志东 朱玲 郑晓丽 董磊 郭子宽 王恒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1期6666-6670,共5页
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遗传性变性疾病,迄今为止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给予脐带间充质干... 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遗传性变性疾病,迄今为止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1×106/(kg·次),1次/周,4次为1个疗程。38例患者共接受52个疗程治疗,其中27例接受1个疗程治疗,8例接受2个疗程,3例接受3个疗程。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进行评估,分值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与结论: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52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84.6%。治疗结束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ICARS及ADL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有效患者行走不稳、站立不稳、运动迟缓、上肢精细动作障碍、书写困难、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1例),腰痛(2例),头痛(1例),发热(2例),均在1-3 d内消失。在中位随访39个月(11-59个月)治疗过程中,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患者疾病稳定时间在1-19个月,平均(5.95±4.84)个月。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多疗程治疗有助于多数患者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脐带脐血干细胞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鞘内注射 863项目
下载PDF
慢性髓性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黎明 陈珊珊 +4 位作者 刘艳荣 付家瑜 于弘 李金兰 郭子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61-165,共5页
为研究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的功能 ,将CML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GM CSF ,IL 4 ,TNF α的培养基中培养 7- 14天。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培养细胞进行表型鉴定 ,通过FITC DX(FITC标记的葡聚糖 )摄入... 为研究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的功能 ,将CML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GM CSF ,IL 4 ,TNF α的培养基中培养 7- 14天。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培养细胞进行表型鉴定 ,通过FITC DX(FITC标记的葡聚糖 )摄入实验 ,3H TdR掺入和MTT实验 ,以及LDH释放试验 ,分别检测不成熟DC对外源抗原的摄入能力 ,成熟DC对外源和内源抗原的呈递能力 ,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结果表明 :从CML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能培养出高表达CD1a ,CD86,CD80 ,HLA DR ,CD5 4和CD4的树突状细胞 ;早期DC对FITC DX有吞噬功能 ;培养至出现典型树突状结构的DC(约 7- 10天 )对异体淋巴细胞 (allo MLR)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对自身T细胞也有刺激作用 (auto MLR) ,但相对较弱 ;CML DC能诱导出对自身CML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CTL。结论提示 ,C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白血病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个核细胞CCR2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杜瑞雪 叶平 +5 位作者 颜光涛 邓子辉 梁文涛 郭子宽 张红红 耿淼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02-206,共5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个核细胞CC类趋化因子受体2(CCR2)表达的影响及上游机制。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例。予瑞舒伐他汀5~20 mg/d治疗。在基线、3月时采集血标本,测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个核细胞CC类趋化因子受体2(CCR2)表达的影响及上游机制。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例。予瑞舒伐他汀5~20 mg/d治疗。在基线、3月时采集血标本,测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脂水平;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单个核细胞上的CCR2表达;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CCR2、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βm 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PPARβ蛋白的表达。结果:瑞舒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MCP-1及单个核细胞CCR2表达显著下降(P〈0.05),PPARβm 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前增加(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PPARβ途径降低MCP-1,抑制单个核细胞CCR2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CC类趋化因子受体2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β
下载PDF
IL-2单独或联合IL-12增强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万军 郭子宽 艾辉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33-337,共5页
为了探讨IL 2单独或联合IL 12体外处理后 ,G CSF动员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G PBMC)抗肿瘤活性的变化 ,以NK细胞敏感的K5 6 2细胞和NK细胞抵抗的Raji细胞为靶细胞 ,采用乳酸脱氢酶 (LDH)释放法测定IL 2单独或联合IL 12诱导后G PBMC... 为了探讨IL 2单独或联合IL 12体外处理后 ,G CSF动员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G PBMC)抗肿瘤活性的变化 ,以NK细胞敏感的K5 6 2细胞和NK细胞抵抗的Raji细胞为靶细胞 ,采用乳酸脱氢酶 (LDH)释放法测定IL 2单独或联合IL 12诱导后G PBMC的抗肿瘤活性 ,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诱导前后G PBMC的细胞表型。研究结果表明 :①未经处理的G PBMC的抗肿瘤活性很低 ;单独应用IL 2诱导 2 4小时即可以增强G PBMC的抗肿瘤活性 ,当诱导 72小时后G PBMC的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增强 ;②IL 2联合IL 12诱导后的G PBMC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单用IL 2诱导后 ;③IL 2单独或联合IL 12诱导后G PBMC中CD3,CD8抗原表达增加 ,而CD5 6抗原表达仅在IL 2联合IL 12诱导 7天后增加。结论提示 :IL 2激活的G PBMC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联合IL 12诱导后其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抗肿瘤活性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向软骨细胞分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秀森 郭子宽 +2 位作者 刘晓丹 侯春梅 毛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91-1093,F003,共4页
为建立分离纯化、大量扩增人骨髓间充质MSC ,改进其冰冻保存的方法 ,并初步探索其体内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最佳方法 ,以Percoll(1 0 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中单个核细胞 ,用含经筛选的 10 %的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体外培养扩增骨... 为建立分离纯化、大量扩增人骨髓间充质MSC ,改进其冰冻保存的方法 ,并初步探索其体内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最佳方法 ,以Percoll(1 0 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中单个核细胞 ,用含经筛选的 10 %的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体外培养扩增骨髓干细胞(MSC) ,FCM鉴定细胞纯度 ,传代 2次以后的细胞吸附于明胶海绵内 ,以TGF β为主要刺激因子体外诱导 1周 ,植入裸鼠皮下。在不同的时间取出组织块 ,甲苯胺蓝染色显示细胞外基质。结果发现 ,体外培养扩增的人间充质MSC表达CD166、CD2 9、CD44等表面抗原 ,不表达CD3 4、CD45、HLA DR等抗原 ;MSC可以不经消化 ,直接在原培养瓶内冻存在 -70℃低温冰箱 ,3个月后复苏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没有明显改变 ;体外诱导的细胞植入裸鼠皮下 4周后即出现软骨细胞特有的结构。说明骨髓MS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体外培养的MSC具有体内成软骨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软骨损伤 细胞培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后的促进鸡胚血管新生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滋康 靳继德 +2 位作者 何梓铭 秦宜德 郭子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986-989,共4页
本研究目的是评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经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修饰后的促血管新生效应,并初步分析其机理。利用重组腺病毒HGF转染hBMMSC,将细胞接种于鸡... 本研究目的是评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经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修饰后的促血管新生效应,并初步分析其机理。利用重组腺病毒HGF转染hBMMSC,将细胞接种于鸡胚绒毛膜尿囊膜,与α-MEM、同代hBMMSC及bFGF比较,3天后计算其血管数量。用RT-PCR检测hBMMSC表达bFGF、VEGF、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生成素-2的水平。结果表明:4个组中hBMMSC/HGF促血管生成能力最强,hBMMSC和bFGF组相近,α-MEM组最低。RT-PCR检测显示,hBMMSC和hBMMSC/HGF均表达多种促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而HGF转染后表达水平升高。结论:经HGF基因修饰的hBMMSC具有较强的促血管新生的功能,本研究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生长因子 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新生 基因转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控功能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红 郭子宽 毛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117-1120,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它可以通过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抗原呈递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发挥、抑制CTL形成、增加调节性...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它可以通过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抗原呈递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发挥、抑制CTL形成、增加调节性T细胞比例等多种途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体内实验证明,MSC输注能够延长狒狒异体皮肤移植的存活时间,可减轻小鼠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脑脊髓膜炎。在临床上,MSC应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显著。本文对MSC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在体内外试验中发挥的免疫调控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控 移植物抗宿主病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射损伤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晓玲 尹松梅 +3 位作者 陈玲珍 曹小芳 谢丽萍 郭子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42-1446,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亚致死剂量(6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雌性BALb/c小鼠,静脉输注不同剂量(1×105,1×106和5×106)的hBMMSC,观察注射后小鼠血常规指标、骨髓造...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亚致死剂量(6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雌性BALb/c小鼠,静脉输注不同剂量(1×105,1×106和5×106)的hBMMSC,观察注射后小鼠血常规指标、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量以及血清人TPO,SCF和G-CSF水平等动态变化。结果表明:hBMMSC输注对亚致死量照射小鼠早期死亡率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接受细胞治疗小鼠早期血象水平无显著增高,但在第28天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尤以大剂量组明显(P值均小于0.05);在中剂量和大剂量hBMMSC组小鼠骨髓中,单个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总数和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hBMMSC输注后第2天,ELISA法检测可在细胞治疗组小鼠血清中检测到人G-CSF和SCF,以hBMMSC高剂量组G-CSF含量为最高(P<0.01)。所有各组未检测到人TPO,治疗后第9和16天所有各组血清中均未检测到人G-CSF和SCF。结论:hBMMSC输注可加速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短暂分泌相关造血细胞调控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损伤 造血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