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腹膜假黏液瘤的组织学起源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郭爱桃 宋欣 韦立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探讨国人女性患者腹膜假黏液瘤的组织学起源。方法复习18例女性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别对每例患者腹膜、阑尾及卵巢的病变进行PV-6000法免疫组化标记,抗体有CK7、CK20、MUC-1、MUC-2、CA-125、ER及PR。结果18例腹腔... 目的探讨国人女性患者腹膜假黏液瘤的组织学起源。方法复习18例女性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别对每例患者腹膜、阑尾及卵巢的病变进行PV-6000法免疫组化标记,抗体有CK7、CK20、MUC-1、MUC-2、CA-125、ER及PR。结果18例腹腔内均见大量胶状黏液性肿瘤,17例患者有阑尾切除病史,其中黏液性病变15例,阑尾炎1例,1例外院手术病理不详;11例卵巢见黏液性肿瘤,7例为双侧,2例为右侧,2例为左侧;2例卵巢未见著变,5例术中未见病变,未予切除。18例中15例腹膜病变呈CK20及MUC-2阳性,而CK7、MUC-1、CA125、ER及PR阴性,阑尾与卵巢表达方式与腹膜病变相同;1例CK20、CK7及MUC-2阳性,MUC-1、CA125、ER及PR阴性;卵巢未予切除,阑尾为外院手术,未得到组织块;1例腹膜病变未获得组织块,影像提示双侧卵巢萎缩,而阑尾活检CK20及MUC-2阳性,CK7、MUC-1、CA125、ER及PR阴性;另1例术中见阑尾正常,未切除,腹膜及卵巢病变CK20、MUC-2、CK7、MUC-1、CA125、ER及PR均为阴性。结论腹膜假黏液瘤是一种以腹膜大量胶冻样黏液播散种植为特征的病变,患者往往具有阑尾黏液性病变,或曾行阑尾切除史。在女性患者,虽然部分病例卵巢同时有病变,但多数双侧卵巢受累,结合免疫组化检查考虑大部分腹膜假黏液瘤起源于阑尾,卵巢肿瘤应为种植而非原发,对腹膜假黏液瘤患者外科手术时应常规切除阑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黏液瘤 腹膜 卵巢肿瘤 阑尾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成成分与斑块破裂的关系 被引量:36
2
作者 郭爱桃 韦立新 李向红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57-359,共3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血栓形成引起急性缺血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斑块自身组成成分与斑块破裂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文概述了斑块组成成分在斑块破裂中所起的作用,并对易破斑块的识别和斑块破裂的预防作一简要叙述。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破裂
下载PDF
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成分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郭爱桃 石怀银 +1 位作者 韦立新 孙璐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093-2096,共4页
目的:探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成分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细胞成分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近12年间具有完整资料的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和稳定心绞痛尸体解剖病例共125例,对每一例的全部冠... 目的:探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成分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细胞成分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近12年间具有完整资料的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和稳定心绞痛尸体解剖病例共125例,对每一例的全部冠状动脉进行取材制片,观察分析形态学指标,并从中挑选一部分蜡块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包括:SMA,CD3,CD68,CD20,HLA-DR,mast cell tryptase).结果:免疫组化标记不稳定斑块组SMA的表达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而CD68,CD3和mast cell tryptase的表达正好相反(P<0.05);SMA的表达与CD68,CD3和mast cell tryptase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结论:斑块内平滑肌细胞明显减少,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显著增高,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病理学机制;斑块内平滑肌细胞数量减少与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不稳定斑块 T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肌细胞 平滑肌 肥大细胞
下载PDF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伴多向分化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郭爱桃 刘爱军 韦立新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6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多向分化的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依据。方法对1例79岁男性患者的左大腿软组织肿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结合文献对其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例MPNST肿瘤的组织形态复杂多样,... 目的探讨伴有多向分化的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依据。方法对1例79岁男性患者的左大腿软组织肿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结合文献对其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例MPNST肿瘤的组织形态复杂多样,在梭形细胞背景上见明确的腺样结构、神经内分泌分化伴有菊形团形成、纤维组织细胞样、软骨、横纹肌母细胞和脂肪肉瘤样分化及色素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分化。结论单纯用其他肿瘤来命名不能囊括如此复杂多样的组织形态,因此最后诊断为MPNST伴多向分化。此外,在同一MPNST中同时见到如此多的形态文献尚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上皮样分化 腺样分化 神经内分泌分化 蝾螈瘤 软骨分化 脂肪肉瘤样分化 色素细胞分化 神经节细胞分化
下载PDF
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郭爱桃 刘爱军 +1 位作者 韦立新 陈乐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平滑肌瘤间质中见到大量成熟的小淋巴细... 目的探讨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平滑肌瘤间质中见到大量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浸润,大部分浸润的淋巴细胞呈CD45RO、CD3和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标志物CD8及TIA-1阳性。结论伴有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瘤的一种特殊类型,非常罕见,病理形态上要注意与淋巴瘤鉴别;在其发生学上可能与流产后体内高激素水平状态的突然消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 淋巴样细胞浸润 淋巴瘤
下载PDF
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郭爱桃 李岩密 +1 位作者 韦立新 宋欣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929-932,共4页
目的评价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92例PMP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将92例分为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瘤病(disseminated peritoneal adenomucinosis,DPAM)、腹膜黏液腺癌病(peritoneal ... 目的评价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92例PMP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将92例分为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瘤病(disseminated peritoneal adenomucinosis,DPAM)、腹膜黏液腺癌病(peritoneal mucinous carcinomatosis,PMCA)以及交界性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癌病(PMCA with intermediate or discordant features,PMCA-I/D)三组,采用Kaplan meier法计算整体生存率,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92例中3、5和10年的整体生存率分别为74.0%、67.4%和49.1%,22例死亡,中位生存期124.0月;平均年龄51.9岁(22-76岁)。DPAM组49例,中位生存期312.9月,8例(16.3%)死亡,3、5及10年生存率为97.0%、80.0%及67.0%。PMCA-I/D组26例,中位生存期84.0月,6例(23.1%)死亡,3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0%、67.0%及50.0%。PMCA组17例,中位生存期31.7月,其中8例(47.1%)死亡,3及5年生存率为65.0%及28.0%,最长随访时间为108个月。DPAM组预后最好,PMCA组预后最差,3组间生存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年龄、阑尾肿瘤、实质脏器受累与患者生存期关系密切,<40岁者预后最差(P=0.001)。结论在病理诊断中应采用DPAM、PMCA和PMCA-I/D对PMP进行分类,废弃PMP这一模棱两可的名称;虽然大部分病例病理形态为良性或低度恶性,患者10年生存率仍较低;病理学分类、年龄、阑尾肿瘤及实质脏器累及为临床预后相关因素,<40岁、伴有阑尾黏液腺癌和实质脏器受累者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黏液瘤 腹膜 病理学 临床 预后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郭爱桃 韦立新 +3 位作者 石怀银 童新元 游联璧 王士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研究临床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系 ,探讨斑块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1992~ 1998年间的尸检病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0例 ,不稳定心绞痛 (UA) 10例 ,稳定心绞痛 (SA) 12例 ,对所有冠状动脉连续取材制片 ... 目的 研究临床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系 ,探讨斑块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1992~ 1998年间的尸检病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0例 ,不稳定心绞痛 (UA) 10例 ,稳定心绞痛 (SA) 12例 ,对所有冠状动脉连续取材制片 ,常规及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斑块破裂的形态改变及血栓伴随情况 ,并调查 8个相应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8个危险因素中 ,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与斑块破裂有关 (P <0 .0 5 )。结论 高血浆甘油三酯是国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破裂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斑块破裂
下载PDF
膀胱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郭爱桃 韦立新 黄恒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5-329,共5页
目的总结国内膀胱肉瘤样癌87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膀胱肉瘤样癌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复习解放军总医院1999—2010年间经病理确诊的膀胱肉瘤样癌,并结合国内1994年以来文献报道病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复习,采用Ka... 目的总结国内膀胱肉瘤样癌87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膀胱肉瘤样癌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复习解放军总医院1999—2010年间经病理确诊的膀胱肉瘤样癌,并结合国内1994年以来文献报道病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复习,采用Kaplan 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我院确诊的膀胱肉瘤样癌13例,加上国内报告具完整资料的膀胱肉瘤样癌74例,总计87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18例,年龄13~89岁,中位年龄66岁;45例肿瘤发生于膀胱侧壁,12例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81例行手术切除;肿瘤直径为2~15 cm,平均5.1 cm。形态学表现为具有向上皮和间叶双向分化的恶性肿瘤,76例见有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成分;44例具有明确的浸润深度资料,其中23例浸润肌层,18例累及膀胱壁全层,3例伴局部脏器累及。免疫组化染色示肉瘤样癌区域vimentin和CK(+)。87例中69例获得随访结果,其中38例死亡,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1、3、5年生存期分别为48%、23%和21%。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肿瘤解剖部位、大小、手术方式、上皮癌类型、浸润深度均与预后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膀胱肉瘤样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就诊时即为高级别、高分期,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早期诊断和采用手术切除仍是首选治疗方式,但术式与患者生存期无关,临床分期与生存期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肉瘤样癌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高分化胎儿型肺腺癌 被引量:9
9
作者 郭爱桃 韦立新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158-158,F002,共2页
关键词 高分化胎儿型肺腺癌 病理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黄甲综合征尸体解剖1例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郭爱桃 韦立新 刘长庭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47-450,I0019,共5页
目的提高对黄甲综合征(YNS)临床病理的认识。方法对1例临床典型的YNS患者死后进行尸体解剖,并结合文献分析临床资料,从病理学角度初步探讨YNS的发生机制。结果YNS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黄甲、淋巴水肿、胸膜肺疾病的三联征。病... 目的提高对黄甲综合征(YNS)临床病理的认识。方法对1例临床典型的YNS患者死后进行尸体解剖,并结合文献分析临床资料,从病理学角度初步探讨YNS的发生机制。结果YNS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黄甲、淋巴水肿、胸膜肺疾病的三联征。病理机制可能是淋巴回流障碍及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所致。结论黄甲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在胸腔积液及蛋白丢失性肠病的鉴别诊断中应考虑到黄甲综合征的可能。胸膜活检因病变不具特异性,诊断意义不大。该病尸体解剖时,应先进行淋巴管灌注,尽可能检查肢体及胸部淋巴干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淋巴水肿 胸腔积液 尸体解剖
下载PDF
CyclinD1、p21^(WAF1)、p53及Ki-67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玉兰 杜经丽 +3 位作者 石怀银 郭爱桃 韦立新 赵景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cyclin D1、p21、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及其与HCC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5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手术切除的80例HCC患者的肝组织标本,采用EliVision法进行cyclin D1、p21WAF1、p53及Ki-67免疫组化染...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cyclin D1、p21、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及其与HCC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5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手术切除的80例HCC患者的肝组织标本,采用EliVision法进行cyclin D1、p21WAF1、p53及Ki-67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水平与HCC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Cyclin D1、p21WAF1、p53及Ki-67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8%、40.5%、65.4%及80.0%,均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分别为19.0%、11.5%、0.0%、6.3%,P<0.005)。相关分析显示,cyclin D1阳性表达与核分级呈正相关(P=0.041),p21WAF1及p53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P=0.032、P=0.031)和血管浸润(P=0.036、P=0.011)呈正相关,Ki-67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4)、核分级(P=0.045)和血管浸润(P=0.001)呈正相关。生存分析显示,cyclin D1及Ki-67高表达者预后较差。Ki-67阳性表达与p53(P=0.000)及p21WAF1(P=0.047)阳性表达有明显相关性,其他各蛋白之间表达无明显相关。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42)、肿瘤数目(P=0.004)及血管浸润(P=0.000)为HC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yclin D1、p21WAF1、p53及Ki-67可能参与了HCC的生物学进程;cyclin D1及Ki-67阳性表达对HCC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细胞周期蛋白D1 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21 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KI-67抗原
下载PDF
CK19、galectin-3和syndecan-1在甲状腺乳头状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5
12
作者 白杨 孙璐 +2 位作者 郭爱桃 韦立新 石怀银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71-774,779,共5页
目的探讨CK19、galectin-3和syndecan-1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108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PTH)35例和不典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PTH-A)17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19、galectin-3... 目的探讨CK19、galectin-3和syndecan-1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108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PTH)35例和不典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PTH-A)17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19、galectin-3和syndecan-1表达情况。结果 CK19、galectin-3和syndecan-1在PT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5.2%(92/108)、75%(81/108)、66.7%(72/108);在PTH-A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9.4%(5/17)、5.9%(1/17)、11.8%(2/17);在PTH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7.1%(13/35)、22.9%(8/35)、2.9%(1/35)。CK19、galectin-3和syndecan-1在PTC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PTH(P<0.05)。在PTC的诊断中,syndecan-1的特异性最高(97.1%),CK19的敏感性最高(85.2%)。联合3种抗体中的任意2种均可以将诊断特异性提高至100%。3种抗体在PTH-A和PTH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K19不能作为PTC独立的诊断指标;syndecan-1在PTC诊断中具有和galectin-3同样的价值。联合应用galectin-3和syndecan-1并结合组织学特点对甲状腺乳头状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CK19 SYNDECAN-1 GALECTIN-3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前列腺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3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温爽 郭爱桃 +3 位作者 刘爱军 韦立新 王丽宏 侯震波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报告3例经病理明确诊断的前列腺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并复习同期国内报道的23例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整体生存率及临床、病... 目的探讨前列腺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报告3例经病理明确诊断的前列腺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并复习同期国内报道的23例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整体生存率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26例患者年龄21~82岁,平均59岁。血清PSA水平20例正常,6例升高。病理学检查21例为单纯性,5例为混合性。12例进行了内分泌治疗,10例行化疗,2例行放疗。确诊时12例伴周围组织或脏器侵犯,8例有淋巴、血管侵犯,9例有远隔脏器的转移。最长随访时间为17个月,截至随访时16例死亡,8例生存,2例失访;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1年生存率为23.2%。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化疗与否与患者生存时间关系密切(P<0.05),而血清PSA水平、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局部侵犯、淋巴血管侵犯及远隔转移与患者生存时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前列腺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单纯性患者血清PSA往往不升高;手术与否、是否混合有腺泡腺癌成分以及临床分期均与预后无关;化疗是前列腺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的唯一预后相关因素,对于术前穿刺病理提示为该病的患者,将化疗作为一线治疗可能会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小细胞癌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预后 免疫组化
下载PDF
骨外Ewing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郭勇 郭爱桃 韦立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9-651,654,共4页
目的探讨骨外Ew ing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依据。方法18例骨外E-w ing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其中2例进行电镜检查。结果光镜显示肿瘤组织主要由小圆形或卵圆... 目的探讨骨外Ew ing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依据。方法18例骨外E-w ing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其中2例进行电镜检查。结果光镜显示肿瘤组织主要由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膜CD99强阳性,电镜显示肿瘤细胞质内有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骨外Ew ing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诊断依赖病理特征,并需要与其他小细胞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WING肉瘤 神经外胚瘤 原始 外周 电子显微镜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潜在恶性表现及其临床处理 被引量:10
15
作者 肖元宏 刘洲禄 +2 位作者 郭爱桃 王政 彭少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70-974,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潜在恶性袁现及其临床处理方式.方法:结合文献归纳比较4例伴有周围脏器浸润的儿童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手术处理方法,术后恢复及随访情况.结果:3例肿瘤占据胰体尾部并浸润脾静脉,术中... 目的:探讨儿童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潜在恶性袁现及其临床处理方式.方法:结合文献归纳比较4例伴有周围脏器浸润的儿童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手术处理方法,术后恢复及随访情况.结果:3例肿瘤占据胰体尾部并浸润脾静脉,术中分离困难,行肿瘤完整切除的同时一并切除脾脏.另1例肿瘤位于胰头,因肿瘤包裹并浸润肠系膜上动静脉、十二指肠等,无法分离,仅行部分肿瘤切除术.前3例患儿就诊时均未发现远隔转移,随访16-53 mo,患儿均存活,无局部复发及远隔转移.后1例行减体积手术者随访29mo,未见肿瘤局部明显增大及远隔转移.结论: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浸润周围重要组织器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肿瘤具有潜在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在保留临近脏器的情况下完整切除肿瘤是最佳选择,同时脾切除或减体积手术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完整切除 脾切除 减体积手术
下载PDF
腹膜假黏液瘤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分型对照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岩密 唐杰 +3 位作者 郭爱桃 汪龙霞 王军燕 于德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257-2260,共4页
目的观察腹膜假黏液瘤(PMP)的超声特征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分析,探讨术前超声诊断PMP的价值。方法收集PM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特征分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瘤病(DPAM)、腹膜黏液腺癌病(PMCA)及交界性病变(PMCA-I/D)3型,分析不同病理... 目的观察腹膜假黏液瘤(PMP)的超声特征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分析,探讨术前超声诊断PMP的价值。方法收集PM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特征分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瘤病(DPAM)、腹膜黏液腺癌病(PMCA)及交界性病变(PMCA-I/D)3型,分析不同病理分型的超声特征。结果经病理证实为PMP且有术前超声资料的患者49例,DPAM 14例、PMCA-I/D 17例、PMCA 18例。超声检查显示92.86%(13/14)DPAM、88.24%(15/17)PMCA-I/D和83.33%(15/18)PMCA存在腹腔积液。64.29%(9/14)DPAM、29.41%(5/17)PMCA-I/D和55.56%(10/18)PMCA的肝脏表面及35.71%(5/14)DPAM、11.76%(2/17)PMCA-I/D和27.78%(5/18)PMCA的脾脏表面有黏液结节产生的压迹。PMCA更倾向于伴有肝脏黏液结节浸润(P=0.045)。64.29%(9/14)DPAM、70.59%(12/17)PMCA-I/D和83.33%(15/18)PMCA伴腹膜种植结节。PMCA者更倾向于伴有网膜饼(P=0.018)。结论 PMP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异性。虽然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均可出现内脏表面压迹和腹膜种植,但肝脏浸润和网膜饼更常见于PM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假黏液瘤 超声检查 诊断 病理学
下载PDF
肝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白杨 孙璐 +1 位作者 郭爱桃 石怀银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3-75,79,共4页
目的 探讨4例肝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肝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理切片及临床资料,选取典型蜡块做相关病理形态学分析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4例肝恶性PEComa患者中,男... 目的 探讨4例肝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肝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理切片及临床资料,选取典型蜡块做相关病理形态学分析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4例肝恶性PEComa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41 ~ 53岁,平均48岁.肿瘤最大直径10~15cm,平均12.5cm;3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尾状叶.肿瘤细胞弥漫排列,由多角形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呈嗜酸性,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核呈中~重度异型性,分裂指数较低.4例肿瘤均可见出血及坏死.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 、SMA、melan-A、S-100和HMB45(+),hepatocyte和AFP(-).3例分别于术后16、22和28个月出现肝内复发,1例于术后12个月出现左肺转移.结论 肝恶性PEComa由上皮样和肌样上皮组成,细胞核增大、圆形,核仁明显,呈中~重度异型性,坏死常见.肿瘤大多数肝内复发,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PEComa 组织学
下载PDF
自由呼吸扩散加权成像与屏气扩散加权成像在肾脏病变方面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海屹 王佳 +5 位作者 叶慧义 张旭 王殿军 郭爱桃 钟燕 王鑫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6-441,共6页
目的比较肾脏病变自由呼吸扩散加权成像与屏气扩散加权成像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图像质量方面的异同。资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41例经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证实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自由呼吸扩散加权... 目的比较肾脏病变自由呼吸扩散加权成像与屏气扩散加权成像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图像质量方面的异同。资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41例经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证实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自由呼吸扩散加权成像及屏气扩散加权成像。两种成像序列方面的参数除激励次数(NEX)之外均相同。两组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相对病变对比度的比较通过Wilcoxo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肾实质ADC值及病变ADC值的一致性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及信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自由呼吸扩散加权成像图像的SNR及CNR都显著高于屏气扩散加权成像图像(P<0.01)。但两组图像的病变相对对比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9)。两种扩散加权成像方法计算出的肾脏病变ADC值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888;信度分析中校正的a系数为0.949,组内相关系数为0.901)。两组肾实质ADC值之间亦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871;信度分析中校正的a系数为0.931,组内相关系数为0.931)。结论自由呼吸扩散加权成像适用于肾脏病变的评价,特别适用于屏气困难的患者,而且ADC值与屏气扩散加权成像一致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海屹 张爱莲 +2 位作者 叶慧义 王殿军 郭爱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1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影像表现,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信号强度并与病理形态学表现进行对照。结果:10例...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1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影像表现,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信号强度并与病理形态学表现进行对照。结果:1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在T2加权图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术后病理9例病灶间质内见含铁血黄素沉积;显微镜下9例病灶仅在乳头状结构中存在纤细的血管,这9例增强后表现为持续轻度强化。术后4例所见囊性变与MRI上囊变信号灶基本一致。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T2WI低信号的特征及乏血供的增强模式能够较准确反映其病理特点,对该肾细胞癌亚型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肾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石怀银 韦立新 +4 位作者 孙璐 郭爱桃 周定标 蒲传强 王鲁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对照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差异。方法 对 8例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者进行尸体解剖 ,并对其颈内动脉进行连续取材 ,光镜观察斑块形态 ,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斑块内脂质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进行测...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对照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差异。方法 对 8例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者进行尸体解剖 ,并对其颈内动脉进行连续取材 ,光镜观察斑块形态 ,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斑块内脂质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进行测定。同时对 8例年龄相当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亡病例 ,做颈内动脉对照研究。选取部分稳定及不稳定斑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二者巨噬细胞含量的差异。结果  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共 12 1个颈内动脉取材块中 ,不稳定斑块占 2 1.5 % (2 6 12 1) ;而对照组 10 9个颈内动脉取材块中不稳定斑块仅占11.0 % (12 10 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纤维帽厚度在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别为 (0 .3± 0 .2 )mm和(0 .5± 0 .3)mm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不稳定斑块中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稳定斑块。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加 ,斑块脂质中心越大 ,斑块表面纤维帽越薄 ,巨噬细胞越多 ,则斑块越不稳定 ,越容易破裂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内动脉斑块 形态学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