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比前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与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吕梁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前内侧或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的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72例,根据治疗...目的 对比前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与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吕梁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前内侧或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的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7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两组。A组(前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20~73岁,平均(46.31±14.56)岁;B组(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23~73岁,平均(45.30±14.51)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活动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使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评定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的改变。结果 7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93±4.13)个月。术后骨折均临床愈合,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时两组间的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时A组膝关节HS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A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和3 d VAS评分及术后半年胫骨平台后倾角高于B组;B组负重活动时间及术后当天内翻角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短期随访治疗效果更佳,由于病例数较少且缺乏远期随访结果,还需要更进一步观察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对比前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与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吕梁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前内侧或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的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7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两组。A组(前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20~73岁,平均(46.31±14.56)岁;B组(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23~73岁,平均(45.30±14.51)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活动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使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评定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的改变。结果 7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93±4.13)个月。术后骨折均临床愈合,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时两组间的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时A组膝关节HS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A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和3 d VAS评分及术后半年胫骨平台后倾角高于B组;B组负重活动时间及术后当天内翻角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短期随访治疗效果更佳,由于病例数较少且缺乏远期随访结果,还需要更进一步观察研究。